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第一课时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完整版ppt
11
5、既然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向往、迷恋、眷恋故 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试用简短的语句为每个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
(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
完整版ppt
12
秋
秋
秋秋
果闲 蝉槐院
奇话 啼树静 景
景秋 唱落观
雨
蕊
图
完整版ppt
完整版ppt
16
槐树落蕊
“微细”静 “柔软”静 “细腻”清 “清闲”清 “落寞”悲凉
完整版ppt
17
秋
“衰弱”
蝉
“残声”
啼
“啼唱”“嘶叫
唱
”
(清、静、悲凉
)
完整版ppt
18
闲话秋雨: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完整版ppt
19
秋果奇景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 郁达夫
完整版ppt
7
1、解题:“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 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 久,文化深厚,“故”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 ”、“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 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 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 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 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 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完整版ppt
11
5、既然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向往、迷恋、眷恋故 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试用简短的语句为每个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
(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
完整版ppt
12
秋
秋
秋秋
果闲 蝉槐院
奇话 啼树静 景
景秋 唱落观
雨
蕊
图
完整版ppt
完整版ppt
16
槐树落蕊
“微细”静 “柔软”静 “细腻”清 “清闲”清 “落寞”悲凉
完整版ppt
17
秋
“衰弱”
蝉
“残声”
啼
“啼唱”“嘶叫
唱
”
(清、静、悲凉
)
完整版ppt
18
闲话秋雨: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完整版ppt
19
秋果奇景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 郁达夫
完整版ppt
7
1、解题:“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 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 久,文化深厚,“故”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 ”、“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 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 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 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 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 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共52张PPT)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 秋” 呈现出什么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特点:清、静、悲凉)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总起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秋花 秋槐
记叙 分写 议论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总括
秋蝉
(五幅秋景图)
秋雨
秋果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郁达夫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名 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诗人。代表作: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 晚上》、《薄奠》、《迟 桂花》,中篇小说《迷 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和《出奔》等。
清 、 静 、 悲 凉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本文描绘了 哪几幅故都 秋景的画面, 试用自己的 语言加以概 括?
合作探究
秋晨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秋 晨 图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秋院静观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清
向院子一坐,你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静
听得到天下驯鸽的飞声
小院的牵牛花
蓝朵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 悲凉 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品秋味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浓茶 —— 清闲 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冷 安闲 落寞 秋草—— 萧索
高一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22张PPT)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 秋的向往、依恋之情。
思考:
接下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 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 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 分别拟个标题给以介绍,并赏析 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佳
秋
清秋
日秋 蝉 落 晨
秋 果
雨 话
残 鸣
蕊 清
静 观
凉
扫
景 图
清晨静观图
天色 清 日光 清 鸽声 静 破屋 悲凉 牵牛花 悲凉 秋草 悲凉
特别的个人气质——抑郁善感。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 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 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 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 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 国秋的特点。文章开头为何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慢、润、淡
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 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 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 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 个角度入手的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 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 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 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 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 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 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 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思考:
接下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 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 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 分别拟个标题给以介绍,并赏析 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佳
秋
清秋
日秋 蝉 落 晨
秋 果
雨 话
残 鸣
蕊 清
静 观
凉
扫
景 图
清晨静观图
天色 清 日光 清 鸽声 静 破屋 悲凉 牵牛花 悲凉 秋草 悲凉
特别的个人气质——抑郁善感。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 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 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 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 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 国秋的特点。文章开头为何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慢、润、淡
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 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 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 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 个角度入手的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 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 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 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 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 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 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 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课件
关于“悲凉”:
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
是 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 悲凉心境的折射。
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现实的 动荡,政局的腐败都融入到秋姿、 秋色、秋声、秋味、秋意之中去 了,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 正是郁达夫清、静、悲凉心灵之 秋的折射,写自然之秋,抒内心 之愁,便是此作的突出特点。
最耐人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 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 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 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 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 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 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 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 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 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 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 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 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 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读懂客观现实—景 —形
体味思想感情—情
—神
阅读罗兰的《秋颂》,比较它 和《故都的秋》在结构上的特 点。
《秋颂》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 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 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 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 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 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 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2《故都的秋》课件(3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
第三部分:总括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
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 感。
5、第三部分用了什麽手法强调南国之 秋不及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它和文章的第一部分有什么样的关
系?
• 用了对比手法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 国之秋 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 比眷恋之情。
文章的文眼是哪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 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 悲凉”
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 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秋景? 可概括为几幅图画?
北
秋
庭秋
国秋 蝉秋院
秋雨 残槐秋 景
果话 声落景
秋
蕊
图
凉
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 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 呢?诵读课文3——11段落,同学们要 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 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 故都的秋声。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 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 首尾呼应强化了作者所要抒发的 感情。
内容总结
•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 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 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 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 的寂寞。”
写作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 “清”、“静”、“悲凉”落笔,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 情景浑然一体。
• 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 人向往眷念。
第二部分:分写
记叙: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 ②槐树的落蕊 ③秋蝉的残声 ④秋雨话秋凉 ⑤秋树的奇景
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 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件(共27张PPT)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有关资料 课文朗读 质疑问难 自学检测 合作探究 课外作业
感听赏品秋意声景味
教学目标
感闻赏品秋意声景味
梳理文脉,感受散文缘情写景,意味隽永 的韵致。
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因景寄伤,色彩冷清 的情感。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 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 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 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 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 颓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 笔优美,自成一家。
残草落蕊驯鸽,破屋浓茶闲人,斜桥 凉风秋雨。碧天之下,留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秋草,虫唱钟声人语,浓茶 夜月落蕊。细雨刚过,念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虫唱,朝荣夜月钟声,槐树 细雨秋蝉。凉风吹过,悲秋人在故都
课堂作业 完成《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是A (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 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 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 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 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3、《故都的秋》中心词是什么?“故 都”指哪里? 明确:中心词是( ), 点明了文章的 中心是写( ),( )是修饰语, 限定了描写的( )是北京,即暗示了 所写之景是故都所特有。“故都”指 ()
6、由景入情,探究情与景的关系。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 (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调;产生“冷清”的感受,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 的特点。 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 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以动衬静。
教学目标 有关资料 课文朗读 质疑问难 自学检测 合作探究 课外作业
感听赏品秋意声景味
教学目标
感闻赏品秋意声景味
梳理文脉,感受散文缘情写景,意味隽永 的韵致。
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因景寄伤,色彩冷清 的情感。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 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 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 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 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 颓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 笔优美,自成一家。
残草落蕊驯鸽,破屋浓茶闲人,斜桥 凉风秋雨。碧天之下,留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秋草,虫唱钟声人语,浓茶 夜月落蕊。细雨刚过,念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虫唱,朝荣夜月钟声,槐树 细雨秋蝉。凉风吹过,悲秋人在故都
课堂作业 完成《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是A (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 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 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 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 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3、《故都的秋》中心词是什么?“故 都”指哪里? 明确:中心词是( ), 点明了文章的 中心是写( ),( )是修饰语, 限定了描写的( )是北京,即暗示了 所写之景是故都所特有。“故都”指 ()
6、由景入情,探究情与景的关系。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 (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调;产生“冷清”的感受,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 的特点。 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 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以动衬静。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课件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 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1.字音识记 (一)正音 混混沌 沌(dù n) . 一椽 破屋(chuá n) 落蕊 (ruǐ) . . 平平仄 仄(zè ) 橄榄 (ɡǎn lǎn) 房檩 (lǐn) . .. . 譬 如(pì ) 颓 废(tuí ) 驯 鸽(xù n) . . .
作者将议论的落脚点放在哪里?
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 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 底。
思考题: 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 国的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
对比的手法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重点赏析: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
正像是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柘)木 zhè (拓) 开tuò (歧)途 qí (崎)岖 qí
2.音形辨识 n(衬) 陪chè cǔn(忖)度 (寞/漠、莫) 落mò (漠) 冷mò mó (模)棱两可 lǎ(喇)叭 (漱)口 shù 咳sou(嗽)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景”与“情”和 谐统一,以情取景、以景显情的写作 特点。 2、 联系写作背景,鉴赏五幅秋 景图,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 情。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 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 集《沉沦》而震动了文坛。 参加编辑《创造》 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 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与鲁迅 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移居杭 州,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1945年被日本宪兵 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 认他为革命烈士。
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35张PPT)
讨论明确
3、故都的秋的特点:
讨论明确
3、故都的秋的特点:
清 静 悲凉
一只颓废的秋虫
——感伤忧郁的郁达夫
主要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岁开始,在 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 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 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 如止水似的文学”。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第2段处在文章开头部分,其 用意是为“故都的秋”确立一个参照,以便领起下文;第 13段位于结尾部分,目的是通过对比为北国之秋作一个 总结。
两段对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第2段处在文章开头部分,其 用意是为“故都的秋”确立一个参照,以便领起下文;第 13段位于结尾部分,目的是通过对比为北国之秋作一个 总结。
情读课文
带着感情朗读课文3、4、5段,体会本文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的艺术风格。
再现和表现
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 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故都 的 秋
秋景是 客观现实
故都 的 秋
对故都北平的眷 恋是主观感受
秋景是 客观现实
速读课文,思考讨论
1、课文中的故都秋景涉及到了“想象之景(回忆之景)” 和实写之景,作者是如何取舍的?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秋 晨
秋
秋秋残秋小 景
果雨唱槐院 五
闲
落
图
话
蕊
小结
从这些秋声秋色中我们感受到了秋的意境,更看到 了一个落寞的知识分子的身影,从他对秋的眷恋、陶醉 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内心的追求,此时此刻,经历了人 生的风风雨雨和颠沛流离之后的郁达夫,他正企求内心 的安宁和清静。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2课《故都的秋》课件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吉安县立中学 周学文
明空王山 月山维居 松新 秋 间雨 暝 照后 ,, 清天 泉气 石晚 上来 流秋 。。
我自刘秋 言古禹词 秋逢锡 日秋 胜悲 春寂 朝寥 .,
西
总晓西碧 是来风云
厢 记
离谁紧天
·
人染,,
泪 。
霜 林 醉 ?
北 雁 南 飞
黄 花 地 ,
王 实 甫
长 亭 送 别
,
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
情:给人悠闲落寞之感,紧扣 了“悲凉”。鸣ຫໍສະໝຸດ 蝉 残第三幅 秋蝉的残声
(视觉、听觉)
1.“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 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 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 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 的啼唱。
清 晨 静 观
第一幅 小院清晨
住 —— 一椽破屋
:破-悲凉
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碧绿-清淡
听——驯鸽的飞声
:飞声-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 :丝、漏-清闲
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 蓝朵
:蓝朵-清淡
长——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 :疏、落-萧索 秋草
秋 槐 落 蕊
第二幅 秋槐落蕊
景: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
1937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 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来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 文《故都的秋》。
一、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从 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的?(色、形、 声、味)
2、朗读1-2自然段,分别用三个 词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 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郁达夫
吉安县立中学 周学文
明空王山 月山维居 松新 秋 间雨 暝 照后 ,, 清天 泉气 石晚 上来 流秋 。。
我自刘秋 言古禹词 秋逢锡 日秋 胜悲 春寂 朝寥 .,
西
总晓西碧 是来风云
厢 记
离谁紧天
·
人染,,
泪 。
霜 林 醉 ?
北 雁 南 飞
黄 花 地 ,
王 实 甫
长 亭 送 别
,
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
情:给人悠闲落寞之感,紧扣 了“悲凉”。鸣ຫໍສະໝຸດ 蝉 残第三幅 秋蝉的残声
(视觉、听觉)
1.“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 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 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 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 的啼唱。
清 晨 静 观
第一幅 小院清晨
住 —— 一椽破屋
:破-悲凉
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碧绿-清淡
听——驯鸽的飞声
:飞声-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 :丝、漏-清闲
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 蓝朵
:蓝朵-清淡
长——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 :疏、落-萧索 秋草
秋 槐 落 蕊
第二幅 秋槐落蕊
景: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
1937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 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来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 文《故都的秋》。
一、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从 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的?(色、形、 声、味)
2、朗读1-2自然段,分别用三个 词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 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第1课时)ppt课件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 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 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 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 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 《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 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 这段属于议论,写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深沉, 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指出“中国的秋的深 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写景之 外再添议论,第一,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 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 “故都”题旨暗合;第二,从行文章法上看, 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 蕴和开阔的思路;第三,说明感秋处处有,而 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 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使整个文章的情、景、 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课文朗读
合作探究
• 时间:5-10分钟。 • 内容:探究《导学案》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部分。 •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合作。 • 2、积极参与,高效讨论, • 整理答案,总结心得。
精彩展示
展示内容 展示小组 展示区域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G4
G6 G2 G5
后黑板
后黑板 后黑板 后黑板
2、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提示:注意划出关键性的句子、段 落),在哪一段找到的?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南国的秋的 特点及不足之处是什么?
• 从第一段最后一句最后一个词 “秋味”可知是从“味”的角 度来写秋的。 • 故都的秋的特点是: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 眼,提纲挈领,统领全文; • 南国的秋的特点是:“草木凋 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 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 风”;不足是“看不饱,尝不 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课件 (共20张PPT)
1
➢
1、 文章中哪几个词语点明了故都的 秋的特点?
2、围绕着“清、静、悲凉”,作者在 文章绘景上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2
➢
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具体写景的段落,在听与 读的过程中感受故都秋天 的清、静、悲凉。
3
➢
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具体写景的段落,在听与 读的过程中感受故都秋天 的清、静、悲凉。
——老舍《四世同堂》
14
➢
那种散淡安闲,又是以牺牲生命冲动、 牺牲进取精神、终至于牺牲历史进步为代价 的。在这种文化空气中,“争”非但不明智, 而且不道德。
——赵园《话说北京人》
15
➢
郁达夫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
• 终生漂泊不定 • 自幼年受中国古典诗词的 熏陶,且个性忧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 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 “静止如水”的文学。
4
➢
景为情设 情景交融 走近郁达夫
5
➢
破 院 秋 晨
6
➢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 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 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碧绿 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 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 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 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只有北平,“完全安适”,“让我无所 求也无所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13
➢
旗人的生活好像除了吃汉人所供给的米, 与花汉人供献的银子而外,整天整月的都消 磨在生活艺术中。上至王侯,下至旗兵,他 们都会唱二黄,单弦,大鼓,与时调。他们 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他们 之中,甚至也有的写一笔顶好的字,或画点 山水,或作些诗词——至不济还会诌几套相 当幽默的悦耳的鼓儿词。
➢
1、 文章中哪几个词语点明了故都的 秋的特点?
2、围绕着“清、静、悲凉”,作者在 文章绘景上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2
➢
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具体写景的段落,在听与 读的过程中感受故都秋天 的清、静、悲凉。
3
➢
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具体写景的段落,在听与 读的过程中感受故都秋天 的清、静、悲凉。
——老舍《四世同堂》
14
➢
那种散淡安闲,又是以牺牲生命冲动、 牺牲进取精神、终至于牺牲历史进步为代价 的。在这种文化空气中,“争”非但不明智, 而且不道德。
——赵园《话说北京人》
15
➢
郁达夫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
• 终生漂泊不定 • 自幼年受中国古典诗词的 熏陶,且个性忧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 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 “静止如水”的文学。
4
➢
景为情设 情景交融 走近郁达夫
5
➢
破 院 秋 晨
6
➢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 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 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碧绿 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 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 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 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只有北平,“完全安适”,“让我无所 求也无所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13
➢
旗人的生活好像除了吃汉人所供给的米, 与花汉人供献的银子而外,整天整月的都消 磨在生活艺术中。上至王侯,下至旗兵,他 们都会唱二黄,单弦,大鼓,与时调。他们 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他们 之中,甚至也有的写一笔顶好的字,或画点 山水,或作些诗词——至不济还会诌几套相 当幽默的悦耳的鼓儿词。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课件 (共33张PPT)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7
(二)学习第二部分(信息筛选、合作探究) 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本文描绘 了哪几幅 故都秋景 的画面,试 用自己的 语言加以 概括?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嘶鸣 闲话秋凉 秋果胜景
8
10
牵牛花,更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 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牵牛 花所处的环境, “破壁腰”残破寥落, “几根秋草”显示出生命的衰败。
11 蓝朵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北国情调的悲凉氛围。
清晨小院静坐,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中闻 鸽声,绘声绘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 的氛围,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喧嚣、浮躁、郁 闷的心绪在这样的氛围中得以净化和升华。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17
合作讨论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 园等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
18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 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 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 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 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 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19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年 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成 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 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春 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在 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表 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颓 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笔 优美,自成一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 故都的秋(共52张PPT)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作家简介
• • • • 原名: 郁文,字达夫 籍贯:浙江富阳人 职业:小说家、散文家 作品:《沉沦》《茫茫夜》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出奔》
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 • 风格: 露出颓废色彩。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 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 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 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 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 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他 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 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 势和神韵, 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 酣畅的风格。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 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 人泪。 ------王实甫
毛泽东: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 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由。 刘禹锡: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 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瑾: • 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 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 秋天的特点:多姿多彩 充满豪情 坚强孤傲
文眼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 的关键性的语句。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 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 伏笔; 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照应。 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请找出文章中哪一句话能集中表明作者 对古都的秋的总印象?
故都的秋色
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秋 晨 院 落
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
一.秋晨院落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 哪些视觉上的景物?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PPT课件
1934年是一个山河分裂的多事之 秋,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又 如何不为之担忧和焦虑呢?那些话语 的背后,实是一种即将沦为亡国奴的 悲鸣,一种惨厉的呼号,一种撕心裂 肺般的悲怆!
故都所透出来的文化意蕴, 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宁静的 诗意美,无不笼罩在一种萧索凄 清的秋意氛围中。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 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 永)
作者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 唤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 喟。
而且,这北国的秋蝉,还因 为树多屋低的缘故而到处都能听 到它们的啼唱,而成为了日常生 活的一部分,为市井小民所熟知, 体现了作者审美趣味中生活化、 平民化的一面。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 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 “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 象的“味”。北国之秋像“白干、 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 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 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 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 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 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对行将流逝的故都文化,对故都 朝不保夕的危险处境,这段文字不仅 让人读出了作者的眷念和挚爱,读出 了作者心境的苍凉和无奈,更让人读 出了一种誓与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 一种文化人对文化的执著、捍卫和坚 守。
作者十余年不逢北国之秋, 他怀念北国的什么呢?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 秋” 呈现出什么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特点:清、静、悲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音形辨识
陪chèn(衬) cǔn(忖)度
落mò(寞/漠、莫) 冷mò(漠) mó(模)棱两可
lsǎh(ù喇(漱)叭)口 咳sou(嗽)
自读提示: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作者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写故都的秋? 3、故都的景物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 了几处平常景物来写呢?
4、本文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不多,但很精彩, 且饱含深情,你最喜欢哪一幅图景,为什么?
尽边
长落
江木
---
杜滚 萧 甫滚 萧
《 登 高
来
。
下 ,
》
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季节,人之于秋,往 往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 催生了无数优美的文字。古今中外秋思之作, 着眼点各不相同:哀秋者有之,怨秋者有之, 喜秋者有之,颂秋者有之。可是,到哪里才 能品味到十足的秋味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故都的秋》,去品味那浓浓的秋味。
整体把握
本文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 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 分,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逐一 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 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 图、佳日秋果图。最后部分以议论收尾,进一步 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 展开,酣畅淋漓。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目录
导入新课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 问题探究 重点剖析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不无
文章的结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 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 情。
(3--1 1):分写部分,从记叙 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 象,赞美北国之秋。
(1 2--1 3):总括全文, 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 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再次点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课后练习:
请写一段关于“秋”的文字,可 以是客观的描写,也可以融入主观的 感受。
眷恋
探究: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
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作者的主观 方面加以评析。(讨论)
清 静 悲 凉
1、秋院静观 2、落蕊轻扫 3、秋蝉残鸣 4、闲话秋雨
5、佳日秋果
作者“清、静、悲凉” 心灵之“秋”的折射
忧郁 孤独 沉静 寡淡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 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 底。
思考题: 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
国的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
对比的手法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Hale Waihona Puke 重点赏析:(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
正像是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色
(平淡与浓烈) 彩
秋 (稀薄与厚实) 味 (柔软与刚强)
回 味 都
比 (范围狭小与广大) 不
上
(比喻、排比、对比)
讨论:
1、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是颂秋还是 悲秋?
2、故都的秋美吗?
故都秋的特点:
清、静、悲凉
明确: 故都的秋景色彩丰富,作者只赞
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这与 作者的主观感受有关系。
潭柘寺
玉渊潭
陶然亭
香山红叶
西山秋景
思考: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的感受是什么? 2、在几幅画中,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 写故都的特点?
思考: 第12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作者将议论的落脚点放在哪里?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景”与“情”和 谐统一,以情取景、以景显情的写作 特点。
2、 联系写作背景,鉴赏五幅秋 景图,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 情。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 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 集《沉沦》而震动了文坛。 参加编辑《创造》 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 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与鲁迅 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移居杭 州,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1945年被日本宪兵 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 认他为革命烈士。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 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1.字音识记 (一)正音 混混沌.沌(dùn) 一椽.破屋(chuán) 落蕊.(ruǐ) 平平仄.仄(zè) 橄.榄.(ɡǎn lǎn) 房檩.(lǐn) 譬.如(pì) 颓.废(tuí) 驯.鸽(xùn)
(二)多音字
(jiá)夹袄 夹(jiā)夹板
(ɡā)夹肢窝
(luò)疏落 落((lluà)ō落)大下大很落远落
(lào)落枕
(zhē)折腾 折(zhé)折叠
(shé)折耗
(zhuó)穿着 着((zzhháāoo))着着急数
(zhe)长着树
zhè(柘)木 开tuò(拓)
qí(歧)途 qí(崎)岖
pbéèii((陪 蓓))伴 蕾 péi(赔)偿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交融的画面。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总写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故
记叙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都 的 秋
分写 (3—11段)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总写 (12—13段)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