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的连接》说课稿
初中物理电路的连接教案

初中物理电路的连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路的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掌握电路的连接方法,能正确连接简单电路。
(3)知道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
(4)学会阅读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分析电路的连接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安全用电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电路的连接方法。
(3)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
2. 教学难点:(1)电路的连接方法。
(2)电路图的绘制。
三、教学准备1. 器材: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电阻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桌、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电流的概念。
(2)引入新课:生活中常见的电路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连接的?2. 讲授新课(1)电路的概念:电路是指用电器、电源、导线等组成的电流路径。
(2)电路的组成:①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如电池、电源适配器等。
②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灯泡、电风扇等。
③ 导线:连接电源和用电器的电流路径,如电线、插头等。
④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如手动开关、自动开关等。
(3)电路的连接方法:① 串联连接:将用电器依次连接在电源两端,电流依次通过每个用电器。
② 并联连接:将用电器并排连接在电源两端,电流分支流过每个用电器,再汇聚到电源两端。
(4)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① 通路:电流能够顺利通过的电路状态。
② 开路:电流无法通过的电路状态,如导线断开、开关未闭合等。
③ 短路:电流绕过正常路径,直接从电源正极到负极流动,可能导致电源损坏、火灾等危险。
3. 实验操作(1)分组实验: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连接说课稿

《串、并联电路的连接》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串、并联电路的连接》。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学情与教学思路1.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学生,虽然对《物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也接触过物理实验,但电学是新的知识,学生仅有刚学过的简单电路及元器件的基础知识,鉴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情况,抽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缺乏由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能力,学生个体间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差异也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因此实验应做到简单明了易操作。
2.实验设计思路本实验是在学生学习了教材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以及第3节“串联和并联”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电路元器件、电路图、串联和并联等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通过本次实验: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要提高学生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感性认识;三是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串、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四是要培养学生将原理图转化为实际接线的识图能力和把实际接线转化为原理图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相互转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消化。
因此实验中采取先探究再引导修正的方式逐步完成。
二.说实验<一>地位与作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配套《物理实验操作与探究活动手册》2013年7月第1版,2017年7月第5次印刷,课题选择的是探究活动八《串、并联电路的连接》。
此探究活动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2013年6月第1版2017年6月第5次印刷教材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第三节“串联和并联”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巩固教材学习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由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到理性”认知有着重要作用,对教材中后续知识的学习和实验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1.串联电路的连接;2.串联电路中不同位置开关的作用;3.并联电路的连接;4.并联电路中不同位置开关的作用。
电路的连接说课稿

《电路的连接》说课稿黄檀学校陈霞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四章《电路探秘》的最后一小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学习电学知识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知识既是对电流、电压知识的深化,又是对前面学习的欧姆定律、电阻等知识的巩固。
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了综合应用的作用。
通过串联、并联电路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
本节在学生已有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知识基础上,连接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判断、识别串并联电路。
本节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探究物理规律方法,体验合作探究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面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电路、电路图、电流、物质的导电性、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等一些基本概念,并对串联、并联电路有一定的认识。
基于这些,学习本节,理解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会画电路图,能判断生活中电路的连接方式。
由于本节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有必要对本单元做一个总结。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2、会根据电路画出串联、并联电路图;3、能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判断生活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2.过程与方法:1、会根据电路图模拟简单的串联电路、并联电路;2、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规范作图的意识及严谨认真的态度。
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
难点:掌握连接电路的步骤,识别串联、并联电路图。
二、说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归纳法为主。
课中涉及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灯泡串联起来使用有什么特点、灯泡并联起来使用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进而探究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联电路各处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电路的连接》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电路的连接》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一、引言1.1 电路的概念: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源、导线、用电器等基本组成部分,以及电路的闭合和断开状态。
1.2 电路的应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电灯、电视、电脑等,让孩子们了解电路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1.3 电路的安全性:强调安全使用电器的重要性,教授孩子们如何避免触电等危险。
二、教学目的2.1 认识电路:让孩子们能够识别和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如电源、导线、用电器等。
2.2 学习电路的连接方式:教授孩子们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包括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并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2.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学会使用电路实验器材,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电路的连接方式,实验操作能力。
3.2 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方式的理解和应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四、教学设想4.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电路应用实例,引起孩子们对电路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让孩子们对电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电路的工作原理,并理解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5.1 教学材料:准备电路实验器材,如电池、导线、灯泡、开关等,以及电路图示和实例图片。
5.2 教学环境:布置一个安全、舒适的实验环境,确保孩子们能够自由地操作和观察。
六、教学过程6.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电路应用实例,引起孩子们对电路的兴趣和好奇心。
6.2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让孩子们对电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6.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电路的工作原理,并理解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七、教学评价7.1 参与度:观察孩子们在实验操作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评估他们对电路的兴趣和好奇心。
电路的连接教案

(3)理论讲解后,给出线路图,让学生据图找出各元件,进行线路连接;
(4)给图时,可根据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由“简”到“繁”、由“偏”到“全”,也可“按组分图”根据每组实际动手能力给出各图。
(5)综合评价,评出最优小组。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分组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等。
互动设计:先讲理论,接着让学生分组实习,教师监督指导,随时评分。理论两课时,实操两课时。
课堂练习、作业:
课堂练习:按图接线
作业:复习万用表的工作原理,联系与本课程的关系。
课后小结: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本章节讲述的电路的串、并联概念是以后在实际中进行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的基础,也是学生以后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比如表的改装,元件的替换(等效电阻),因此,设计该课题,正式考虑如此,也为下节课(课题三:万用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做好铺垫,让学生更易了解万用表为什么能“万用”能测量不同的参数,又有多个测量档位?同时,通过实习操作,据图连接实物,既强化了学生对串、并联、混联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而积极性,用分组练习的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以“看图准,连接对,做得快”为考查标准,据操作能力给出各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6)留下课后思考,为下一课题做准备。
20分钟
70分钟,多媒体、板书
10分钟
65分钟
10分钟
5分钟
《电路的连接》教学设计

《电路的连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
2.学会连接简单的电路。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电路的组成,连接简单电路。
2.教学难点: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手电筒、电灯等电器,提问学生这些电器是如何工作的,引出电路的话题。
2.认识电路元件
(1)介绍电路的基本元件,如电池、灯泡、导线等。
(2)让学生观察这些元件的外形和特点。
3.连接简单电路实验
(1)指导学生用电池、灯泡、导线等元件连接简单电路,使灯泡发光。
(2)观察电路的连接方式和灯泡的发光情况。
4.电路的故障排除
(1)设置一些电路故障,如灯泡不亮等,让学生分析故障原因并排除。
(2)讨论如何正确连接电路,避免故障的发生。
5.拓展延伸
(1)介绍一些复杂的电路,如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等。
(2)思考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
6.总结归纳
(1)总结电路的基本组成和连接方法。
(2)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
设计一个有趣的电路小制作,如闪烁的小灯等。
电路连接方式说课稿(通用5篇)

电路连接方式说课稿(通用5篇)电路连接方式说课稿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什么是简单电路,知道一个简单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会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准备1、电路演示板。
2、电池、电池夹、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等。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认识简单电路。
2、学习两种不同由电路的连接方法。
1、学生实验:用一节电池、一根导线使小电珠亮起来。
2、谈话:这是我们学过的一种使小电珠亮起来的简单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使小电珠亮起来的方法。
(板书课题)(1)指导学生认识电池夹、小灯座的使用方法。
①演示并讲解电池夹的功用和使用方法。
功用:用来固定电池。
电池夹两端的铜片和弹簧分别紧夹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与电池夹两端的接线柱相连。
使用方法:将电池卡人电池夹中,电池两极要连的导线直接连在两端的接线柱上。
②演示并讲解灯座的功用和使用方法。
功用:用来固定小电珠。
使用方法:将小电珠拧人灯座,导线连在灯座两端的接线柱上。
③学生实验:用电池夹固定电池,用灯座固定小电珠,使小电珠亮起来。
④小结:这个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电池、导线、小电珠,电池夹、小灯座是电路中的附属设备)(2)认识开关的功用和使用方法。
①用电池夹固定电池,灯座固定小电珠,使小电珠亮起来,有没有办法控制小电珠的亮、灭?加上一个什么装置就可以更方便地控制小电珠的亮、灭?②演示并介绍开关的功用和使用方法。
功能:用来控制电流的通、断。
当开关合上,电流可从开关上流过;当开关断开,电流不能从开关上流过。
使用方法:导线连在开关两端的接线柱上。
让电流通过时合上开关,不让电流通过时断开开关。
③学生分组做开关控制小电珠亮、灭的实验。
④小结:现在我们连接的是一个简单电路。
当开关合上时,电池中的电就会从导线、开关、小电珠中流过o(1)指导学生连接串联电路。
①连接一个电路,使一个开关能同时控制两个小电珠的亮、灭,该怎样连接呢?②学生分组实验。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三节 电路的连接》教案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三节电路的连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3节《电路的连接》。
本节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包括串联和并联。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路的串联连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电路在串联连接时各元件的工作状态,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
2. 电路的并联连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电路在并联连接时各元件的工作状态,理解并联电路的特点。
3. 电路连接方式的判断:教授学生如何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以及如何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电路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掌握两种连接方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并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电路连接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以及两种连接方式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以及如何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开关、灯泡、电阻、导线等。
学具:同上。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进行电路连接实验,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连接电路,观察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变化。
2. 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电路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以及两种连接方式的特点。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出示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电路连接方式,并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电路连接方式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电路的串联连接2. 电路的并联连接3. 电路连接方式的判断七、作业设计(1) 灯泡、电阻、开关依次连接。
(2) 两个灯泡并联连接。
(1) 灯泡、电阻、开关依次连接,电源电压为6V。
(2) 两个灯泡并联连接,电源电压为6V。
电路的链接和组成说课稿

• 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各小组相互交流与教 师演示、引导等教学方法相辅而成。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科 学探究热情,层层递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 生积极主动地尝试设计,逐步认识串、并联电 路。 • 但是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设 计实验,并且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有一定的 难度,所以本节的教学教师在充分的铺垫与引 导下,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分散了连接 串并联电路实验的难点,把难点通过实验变得 直观、形象、具体。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了动手实验能 力和学习能力。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教学 过程
用电器首尾连接 用电器并列连接
各用电器工作互 各用电器工作互 相影响,只有一条电 不影响,电流有多条 流的路径。 路径,有干路支路之 分。
• 3、电路的连接 四
教学 过程
小游戏:人体组电路 巩固学生对电路连接的理解, 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
当堂训练
五
教法 学法
四
• 3、电路的连接 • 生活中一个灯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我们需要多个灯 在“活动1” 的基础上,加一 个灯,怎样连接 让它们同时发光?
教学 过程
四
• 3、电路的连接 • 我们教室里的灯不会一灭全灭 • 说明教室灯的连接方式不是串联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 过程想办法把两 个灯连接成能 独立工作的电 路!
• 3、电路的连接 四
(一)、知识目标
• 1、通过连接电路知道组成电路的四个要素,并了解各要 素的作用。 • 2、能识别通路、断路和短路,并了解短路的危害,会连接 简单的电路,并能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 3、能按要求将元件连成串、并联电路,会识别简单串并 联电路,初步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 • (二)、过程与方法 • 经历连接电路的过程,了解连接电路的基本要求;通过小 组合作完成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 • (三)、情感目标 • 在连接电路和探究串并联电路工作特点的过程中,让学生体 验发现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电路的兴趣。 • 重点: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电路图的画图 规范;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 • 难点: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和工作特点
初中物理电路连接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电路连接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电路连接。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首先是电路的基本概念,其次是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接着是欧姆定律的应用,最后是电路连接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希望通过今天的说课,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路连接的相关知识。
一、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简单来说,就是电流的路径。
它由电源、导线、开关和负载等基本元件组成。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导线负责传输电能,开关用于控制电路的通断,而负载则是消耗电能的设备,如电灯、电动机等。
当电路中的开关闭合,电源的正负极通过导线连接到负载,形成一条完整的电流路径,电流便开始流动。
二、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路按照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 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电路元件是依次连接在一条导线上的。
这种连接方式的特点是:电流在各个元件中是相同的,因为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可以流动。
而电压则在各个元件之间分配,根据欧姆定律,电压的分配与元件的电阻成正比。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元件电阻的和。
2. 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路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一起,形成多个电流路径。
在并联电路中,电压在各个元件上是相同的,因为它们共享同一个电源。
而电流则在各个元件中分流,每个元件流过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元件电阻倒数的和。
三、欧姆定律的应用欧姆定律是电路分析的基础,它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电流I等于电压U除以电阻R,即I=U/R。
这个定律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串联电路中,由于电流相同,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来计算电阻;在并联电路中,通过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各个分支的电流和总电流。
四、电路连接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电路连接的原理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家庭中的电灯、电视、冰箱等电器都是通过电路连接来工作的。
九年级物理上册《电路的连接》教案、教学设计

3.分析给定电路图的故障原因,并提出排查方法。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
1.电路连接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类型。
2.电路图的绘制技巧。
3.欧姆定律在电路连接中的应用。
4.电路故障的成因及排查方法。
b.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电路连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安全意识。
5.教学反思:
a.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b.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5.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电路的连接方法,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连接方式;电路图的绘制;欧姆定律在电路连接中的应用。
2.难点:电路故障的成因及排查方法;复杂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对电路连接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随后,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多个电器设备连接在一起时,电流和电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实验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迫切想要了解电路连接的原理和方法。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说课稿

§4.2《电路的连接》说课稿毕克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四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的基础,第二节《电路的连接》又是以后学习电学的重中之重。
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电路和电路图及电路元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学习电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的识别和连接串并联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是关键性的环节。
这部分知识既是前一节电路知识的深化,又是进入各种实际电路的起点。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串联和并联电路是电路的两种最基本连接方式;(2)会连接串、并联电路,并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3)能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去分析生活中的电路;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及比较的方法探究开关在不同电路中的作用和用电器在不同电路中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会画会连串、并联电路图。
2、难点: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识别电路。
二、学情分析电学知识是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难关之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既感到好奇,又感到害怕。
所以在学习时,经常是听的热闹,轮到自己动手操作或思考时,就觉得无从下手。
因此如何使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把本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敢于动手实践,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挑战。
三、教法学法:(1)充分发挥学生学生小组讨论的作用(2)使用物理学习的最基本方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节日里的小彩灯经常会有坏的,通过你的观察当其中的彩灯坏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出示两串节日中用的小彩灯,告诉同学们其中有一盏灯坏了,接通电源后揭开谜底:一串一个都不亮,另一串除去坏了的灯都可以正常发光,教师发问,这是为什么呢?(二)、认识串、并联电路,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1.初步认识串并联电路(1)给出要求:利用一个电池组,两个灯泡,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
电路连接说课稿

《电路的连接》说课稿一.学情分析电学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更是难点,所以学生在学习电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不会分析电路、不会看电表等问题,更缺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种现状,设计这样一节《电路的连接》,旨在使学生提高对已学知识的认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电路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树学习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路的连接》是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是本章内容的核心,也是在学生学习电路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知识目标上更强调应用,在能力目标上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1.知识与技能。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能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连接电路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2)通过电路连接进一步提高动手和探究的能力,通过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进一步提高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
(2)培养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观察总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难点是串并联电路特点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打算采用“目标教学”和“诱思探究教学”相结合地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为前提,将师生直接交往的全班式教学变为伙伴式的分组教学.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领悟到学习的乐趣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准备(1)、必须保证器材的完好,课前对器材的完好性都逐个进行检查,确保完好率达到 100%。
对于小灯泡的规格,有意安排了不同的灯泡,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或假设,激发学生探究其正确结果的欲望。
(2)、要求学生提前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特点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筛选出自己学习方面有困难的问题,统一教给老师,由老师进一步的归纳,选出典型问题在复习课上大家一起探讨。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说课稿

《电路连接旳基本方式》说课稿各位老师:大伙好!今天我说课旳内容是《电路连接旳基本方式》。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 教材旳地位和作用第十三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旳基础,第二节《电路连接旳基本方式》又是后来学习电学旳重中之重。
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电路和电路图及电路元件旳基础上进行旳探究活动,是学习电学知识旳重要基础。
对旳旳辨认和连接串并联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旳特点是核心性旳环节。
这部分知识既是前一节电路知识旳深化,又是进入多种实际电路旳起点。
本节课教学效果旳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电学知识旳成败。
因此设计(二)学习目旳:(1)会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会画简朴串联、并联旳电路图。
(3)懂得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旳特点,并能运用这些特点辨认串并联电路(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懂得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旳特点;会画会连串、并联电路图。
2、难点:运用串并联电路旳特点辨认电路。
二、学情分析电学知识是初中学生物理学习旳难关之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既感到好奇,又是感到胆怯。
因此在学习时,常常是听旳挺热闹,一轮到自己动手操作或思考时,就觉得无从下手,摸不着边际。
因此如何使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把本节知识内化为自己旳东西,敢于动手实践,是摆在教师面前旳一种挑战。
因此拟定三、教法学法如下:(1)将复杂问题简朴化,通过小问题旳方式激发学生,引起他们思考(2)充足发挥学生学生小组讨论旳作用(3)使用物理学习旳最基本措施——实验探究法。
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结识串并联电路旳爱好,使学生获得学以致用旳成就感四、说教学程序(一)、创设物理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入时我选择了这样两个问题1.节日小彩灯是如何连接旳?2.小明想在自己卧室同步安装上吊灯和壁灯,这两盏灯应当如何连接?设计意图:(1)选用来源于生活中旳例子,提示学生要善于观测生活(2)可以激发学生旳爱好,引起学生旳思考。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3电路的连接

教案:教科版九年级物理 3.3 电路的连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电路的连接”。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电路的基本概念,如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等;二是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即串联和并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源、用电器、开关等电路元件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能够分析实际电路中的连接方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难点:电路连接方式的判断,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小灯泡、导线、开关、电阻等电路元件。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照明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及其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电路是什么?电路中的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是如何相互连接的?2. 知识讲解:(1)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能够形成电流的路径。
(2)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① 串联:电路中的元件依次连接,电流依次通过每个元件。
② 并联:电路中的元件并列连接,电流分支流过每个元件,再汇聚到一起。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以及如何分析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示例:一个电路中有电源、小灯泡、开关和电阻,请判断这个电路的连接方式,并说明各元件的作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给定的电路元件组成不同的电路,观察并记录电路的连接方式,分析各元件的作用。
5. 板书设计: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能够形成电流的路径。
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中的元件依次连接,电流依次通过每个元件。
并联:电路中的元件并列连接,电流分支流过每个元件,再汇聚到一起。
6. 作业设计(1)判断题:1. 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3电路的连接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3电路的连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3节“电路的连接”。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以及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路的概念,知道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概念、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及其特点。
难点:电路中电流的形成、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电路图、实物电路元件(如灯泡、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等)。
学具:电路图、实物电路元件、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如家庭电路、照明电路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的概念及其作用。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电路的概念、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以及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电路的例题,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让学生通过实物电路元件进行演示,并解释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出的电路图,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计算电流、电压等物理量。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分析其电流、电压特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路的概念、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以及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板书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分析其电流、电压特点。
答案:如图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灯泡,回到电源负极。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元件中是相同的,电压分配在各个元件上。
2. 家庭电路中,灯泡和电视机能独立工作,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什么?答案:家庭电路中,灯泡和电视机能独立工作,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并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路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初中物理电路的连接说课稿

初中物理电路的连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电路的连接”。
电路作为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
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应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图的识别以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接下来,我将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的定义、电路的组成以及电路图的识别;第二部分,电路的连接方式,重点讲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其应用;第三部分,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电路连接方式的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电路的基本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路的连接方式。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什么是电路?”“电路有哪些组成部分?”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步,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电路图,并解释电路的组成部分,如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等。
第三步,介绍电路的连接方式。
详细讲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场景。
第四步,实验操作。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个简单的电路连接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五步,总结与提问。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课堂讨论。
最后,对于评价与反思。
我将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会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说课稿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物理课老师。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物理上册的第一单元——《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电路连接是电学的基础,也是理解电流、电阻和电压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我准备了以下内容:二、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并记忆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2.掌握并运用串联、并联和混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方法;3.掌握基本的电流、电阻和电压的概念。
三、导入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我们首先来看一个与电路相关的实际问题。
请思考一下:在我们家的电路中,为什么某些灯泡可以同时发光,而某些灯泡熄灭时其他灯泡仍然亮着呢?通过这个问题,我们来引出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四、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1. 串联电路串联电路是指将电器依次连接起来的方式。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只有一个路径,所以电流大小相同,如图所示:电源正极─→电器1─→电器2─→电器3─→电源负极串联电路中的电阻等于各个电器电阻的总和,电压按电器的顺序逐渐消耗。
在串联电路中,若其中一个电器断开,整个电路都会中断。
2. 并联电路并联电路是指将多个电器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的方式。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分流,分别通过不同的电器,如图所示:┌───电器1───┐─┴─ ─┴─电源正极─┘ ┬───电器2───┬ └─电源负极└───电器3───┘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1/总电阻 = 1/电阻1 + 1/电阻2 + 1/电阻3 + ...电压在并联电路中相同,各个电器的电压相等。
在并联电路中,若其中一个电器断开,其他电器仍然可以正常工作。
3. 混联电路混联电路是指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相结合的方式,如图所示:┌────电器2───┐─┴─ ─┴─电源正极─┘ ┬───电器3───┬ └─电源负极│ ┌─────┴─────┐└─┤ 电器1 ├─└──────────┘混联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电路连接方式,可以满足复杂电路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的连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教科版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教材首先通过一幅城市夜景引入新课,然后通过给出两个灯泡、两个开关等器材让学生探究使两个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在这个开放性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各种电路进行统计和分类,总结出只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
然后教材设计学生模拟用电器的串联和讨论交流开关的作用,让学生掌握串联电路的特点;而对并联电路的介绍是通过分析家庭电路示意图,动手做“模拟房布线”等活动形式进行的。
最后教材图文并茂的介绍了组合电路和集成电路,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论电路如何复杂,如何神秘,它们都可以简化成若干的串联和并联电路来分析,感知物理与现代生产的密切联系。
二、说学生
通过本单元前面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电路、电路图、电流等一些基本概念。
基于这些,学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理解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会画电路图,能判断生活中电路的连接方式。
由于本节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有必要对本单元做一个总结。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能根据电路画出串联、并联电路图;(3)、会根据实物电路画出串并联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实验、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串联、并联电路在结构、开关作用、用电器间的关系等方面各自的特点,从而学习归纳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规范作图的意识及严谨认真的态度。
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难点:识别和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归纳法为主。
课中涉及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灯泡串联起来时用有什么特点、灯泡并联起来时用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进而探究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联电路各处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比较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区别。
弄清并联和串联两种电路连接的原理,即电路的电流流向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相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
本节课通过实验+理论的探究,总结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的落实: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说教学过程
(一)展示情景,实验探究,引入新课。
展示几幅城市夜景,五光十色的彩灯,赏心悦目,令人遐思。
然后提出问题:它们是怎么连接的?我们现在进行最简单的连接,请同学们把两只灯泡连接在一个电路中看看有几种连接方法。
实验探究:让连个灯泡都亮起来
器材:干电池两节,灯泡两个,开关两个,导线若干条。
实验要求:闭合开关时,两灯都亮,开关断开时,两灯都熄灭。
连接方式不限但要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收集学生画的电路图。
如果学生不能总结全面,教师可以补充。
交流评估: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连接情况,并总结一共有几种连接方式。
小结:只有串联(图甲乙丙)和并联(丁戊己)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城市夜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为以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小组进行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二)新课讲授。
(1)串联电路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甲乙丙图的灯泡的连接方法,小结串联电路的定义:把电路元器件逐个按顺序首尾连接起来,接入电路这样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
学生活动:按照教材图3-3-4所示,模拟用电器的串联。
提出问题:上图中甲乙丙都是串联电路,只是开关的位置不同,那么开关的作用与它的位置有关吗?
学生活动:按照甲乙丙组装电路,探究开关的控制作用。
并将实验的结果填入表格,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在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它的位置无关,总是同时控制着串联电路里的全部用电器。
结论:在串联电路中,串联电路只为电流提供了一条路径。
一个用电器开路,其他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教学活动的有限开展提供了保障。
(2)并联电路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的连接情况。
教师结合教材图3-3-6和图3-3-7及有关文字说明进行教学。
经过师生的交流,小结:家庭电路中的各用电器是并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元件并列的接在电路两点间,有这种方式连接成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
学生活动:“动手做:模拟房布线”
要求:两个房间各有一个开关和一盏电灯,所在电灯共用一组电池组。
要求学生独立画出电路图并完成电路连接: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图3-3-7和实际生活,讨论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
小结:在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每个支路上的开关只能控制这个支路上的用电器。
(3)组合电路和集成电路
观察: 1)教师打开收音机的外壳,让学生观察收音机内部的电路。
2)多媒体展示电视机电路计算机电路、集成电路等图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45页“组合电路和集成电路”部分,讨论最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
小结:不论集成电路如何复杂,如何神秘,串联、并联电路都是构成复杂电路的重要基本单元。
七、说教学反思
请同学们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