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仁宗本纪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明仁宗皇帝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
问之。
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
”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
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
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
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B.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C.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D.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子,指古化帝王、诸侯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后来泛指王侯的嫡长子。
《明史·高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高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高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明史·高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高拱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高拱,字肃卿,新郑人。
穆宗居裕邸,出阁请读,拱与检讨陈以勤并为侍讲。
拱侍裕邸九年,启王益敦孝谨,敷陈剀切。
王甚重之,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
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
四十一年,擢礼部左侍郎。
寻改吏部,兼学士,掌詹事府事。
进礼部尚书,召入直庐。
四十五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与郭朴同入阁。
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
而是时以勤与张居正皆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
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
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
三年冬,帝召拱以大学士兼掌吏部事。
拱乃尽反阶所为,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诏录用赠恤者,一切报罢。
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
阶子弟颇横乡里。
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成。
所以扼阶者,无不至。
逮拱去位,乃得解。
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
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
仓卒举用,皆得其人。
又以时方忧边事,请增置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
拱又奏请科贡与进士并用,勿循资格。
其在部考察,多所参伍,不尽凭文书为黜陟,亦不拘人数多寡,黜者必告以故,使众咸服。
以广东有司多贪黩,特请旌廉能知府侯必登,以厉其余。
失人废事,渐不可训。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①,还之内阁。
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
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
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
太后颔之。
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
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
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
拱既去,保憾未释。
语文文言文翻译-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 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参考译文
仁宗皇帝,名为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年幼时端庄 稳重沉静,喜欢学习,跟随儒臣研究讨论不止。
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太祖曾经命令他与秦、 晋、周三位世子分别检阅卫士,唯独他落后回来。问他。他 回答说:“早上很寒冷,等吃了早饭然后才检阅,所以落后。” 大祖又曾问他:“尧、汤时发生水旱之灾,百姓依仗什么?” 回答说:”依仗圣人有体恤百姓的政治。”太祖高兴地说:“孙 儿有作人君的见识啊。”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把第 二年作为洪照元年。停止向西洋派从事贸易的船只、停止从 迤西买马以及从云南、交祉采办物品,淘汰闲散无用的官员, 放被贬隶属军籍的官员回乡,下诏七十岁的文臣退休,黄河 在开封决口,免征税粮。戊戌,赐给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
杨荣、金幼孜银质印章各一枚,刻着“绳慰纠缪”,告诉他们 凡有过失应当进言的,用印密封来报告。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罢 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官吏谪隶 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戊 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 “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 闻。
专题04 精准落实翻译得分点(特殊句式)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参考译文] 姚崇的两个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和宗正少卿姚异,平日广交宾客,收
受了许多礼物,受到当时人们的非议。主书赵诲被姚崇亲近信任,接受 了胡人的贿赂,皇上亲自审问,赵诲被收捕入狱判处死罪。姚崇出面营 救,皇上因此不高兴。姚崇、宋璟相继为相,姚崇擅长随机应变以圆满 地完成任务,宋璟则擅长遵守成法坚持正道。两人每次进见时,皇上常 常站起来迎接,他们离开时,皇上便要在殿前相送。等到李林甫做了宰 相,虽然宠幸重用超过了姚崇、宋璟,但得到的礼遇就太微薄了。
分条陈述对百姓不利的政策法令上报,凡是遭灾而不立即请求赈济的,加罪。
得分点:“条政令之不便民者”,定语后置;“不便民”,对百姓不利;“以
闻”,上报,向上级或朝廷、皇上汇报;“被”,遭受;“振”,同“赈”,赈济。
[参考译文] 仁宗皇帝,叫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被
册封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分阅奏章,他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 述。有的有文字错误,就不奏述。太祖指着奏章对他说:“你疏忽了 吗?”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高炽即帝位,大赦天下。癸酉日,下诏令有关 官吏:“分条陈述对百姓不利的政策法令上报,凡是遭灾而不立即请求 赈济的,加罪。”辛巳日,死于钦安殿,终年四十八岁。
(节选自《明史·本纪》,有删改)
(1)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太祖指着奏章对他说:“你疏忽了吗?”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 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得分点:“指示”,指着奏章给他看;“忽”,疏忽;“顾”,只是;“渎”,
冒犯。
(2)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宋史·王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王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王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王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王曾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
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及廷对皆第一。
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
”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
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
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
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天圣四年夏,大雨。
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
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
”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
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常以理折之。
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
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
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
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
少与杨亿同在侍从。
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
至与曾言,则曰:“余不敢以戏也。
”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送数轴简纸。
启视之,皆他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译文: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写文章词赋。
宋代咸平年间,以单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
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宰相寇准认为他是奇才,特地在政事堂考验他的才华,授予他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的职务。
《宋史·任中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任中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任中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任中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任中正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
父载,右拾遗。
中正进士及第,为池州推官。
历大理评事、通判邵州。
以翰林学士钱若水荐,迁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
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转运使陈纬徙陕西,举中正自代,太宗曰∶“朕自知之。
“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
中正躯干颀长,帝择大笏,命内臣取绯衣之长者赐之。
至部,岁大稔,民出租赋、平籴皆盈羡。
发运使王子舆欲悉调饷京师,中正曰∶“东南岁输五百余万,而江南所出过半。
今岁有余,或岁少歉,则数不登,患及吾民矣。
“乃止。
擢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
民饥,中正不俟诏,发官廪振之。
按晋州盛梁狱,论如法。
既而有与梁善者,密中之,出为荆湖转运使。
代张咏知益州,在郡五载,遵咏条教,蜀人便之。
马知节知密院,改同知院事。
明年,曹利用为枢密使,复为副使。
仁宗在东宫时,以右丞兼宾客。
帝既即位,乃拜兵部尚书。
中正素与丁谓善,谓且贬,左右莫敢言者,中正独营救谓,降太子宾客、知郓州。
任中师。
字祖圣。
任中正弟。
先是,转运使韩渎急干笼利。
自薪刍、蔬果之属皆有算。
而中师尽奏蠲之。
中正贬。
中师亦降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
顷之。
中正以母老徙曹州,迁礼部尚书。
卒,赠尚书左仆射,谥康懿。
初,中正母入谒禁中,与陈彭年、王曾、张知白妻同见真宗,命中正母为班首,且赐坐。
中正事亲孝敬,平居简素。
(选自《宋史·任中正传》,有删改)译文: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
他的父亲任载,担任过右拾遗。
任中正进士及第后,担任池州推官。
历任大理评事、通判邵州。
因为翰林学士钱若水的推荐,调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
2023届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江西省上饶市2023届高考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
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与之。
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与之。
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
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赵襄子定居晋阳,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
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
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
襄子欲以城下,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
”二君曰:“我知其然。
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知过出见二主,入说知伯曰:“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若不杀则遂亲之。
”知伯曰:“亲之奈何?”知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是皆能移其君之计。
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
”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
”知过见君之不用也,言之不听,出,更其姓为辅氏,遂去不见。
张孟谈闻之,入见襄子曰:“臣遇知过于辕门之外,其视有疑臣之心,入见知伯,出更其姓。
今暮不击,必后之矣。
”襄子曰:“诺。
”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
”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
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知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
夫不听知过,亦所以亡也。
知氏尽灭,唯辅氏存焉。
(《战国策·赵一》有删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B. 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C. 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D. 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韩康子与之”和《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含义相同。
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
或文字谬误,不以闻。
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
世子不启缄,驰上之。
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
”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
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辛巳,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编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材料二: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
”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
”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
《宋史·高继勋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宋史·高继勋传》原文阅读及译文《宋史·高继勋传》原文阅读及译文原文:高继勋字绍先,仪状颀伟,太宗见而异之,召问其家世,以琼子对。
擢寄班祗候,累迁内殿崇班。
咸平初,王均据益州。
招安使雷有终以兵五百授继勋,守东郭二门,会贼攻弥牟砦,继勋引兵转斗至嘉州,败之。
会日暮,有终欲少休,继勋曰:“贼窘矣,急击之,无失也。
”率十数骑鏖战,身被数创,血濡甲,贼退保子城,不敢出。
迁洛苑使、并代州钤辖。
契丹聚兵五万屯草城川,继勋登高望之,谓军使贾宗曰:“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转战至寒光岭,伏发,契丹果败,相蹂躏死者万余人,获马、牛、橐驼甚众。
时屯兵河外,馈运不属,继勋扼兔毛川,援送军食,师乃济。
徙知环州,又徙瀛州。
时岁饥,募富人出粟以给贫者。
明年大稔,郡人上治状请留。
迁内藏库使,以宫苑使奉使契丹。
还,知定州,徙鄜延路钤辖,坐市马亏价失官。
已而复为西上阁门使。
仁宗即位,改东上阁门使,直授陇州团练使、知雄州。
其冬,契丹猎燕蓟,候卒报有兵入抄,边州皆警。
继勋曰:“契丹岁赖汉金缯,何敢损盟好邪?”居自若。
已,乃知渤海人叛契丹,行剽两界也。
边州以定。
入宿卫,出为天雄军都总管,愿复护边,既而留不遣。
以老病乞骸骨。
召见便殿,许一子扶掖,俾勿拜。
授建雄军节度使、知滑州。
河水暴溢,啮堤岸,继勋虽老,躬自督役,露坐河上,暮夜犹不辍,水乃杀怒,滑人德之。
卒,年七十八,辍视朝一日,赠太尉。
继勋性谦,有机略,善抚御士卒,临战辄胜。
在蜀有威名,号“神将”。
译文:高继勋字绍先,身材高大魁伟,宋太宗见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召来询问他的家世,他以名将高琼之子来回答。
太宗提拔他为寄班祗候,他多次升迁任内殿崇班。
咸平初年,王均占据益州反叛。
招安使雷有终将五百名兵士交给继勋,让他看守益州城东两个城门,正赶上叛匪攻打弥牟砦,继勋带兵与叛匪交战,辗转战斗到了嘉州,打败了叛匪。
《明史诸王列传(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原文及翻译

《明史·列传(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原文及翻译原文: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
性凶悍。
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
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
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
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
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
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
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
”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
翻译:汉王朱高煦是朱棣第二子,凶猛强悍。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下诏让各位藩王的儿子到京师学习。
朱高煦顽劣不堪,不肯好好学习,言行举止不庄重,不被祖父喜欢。
朱元璋去世后,朱棣让朱高炽、朱高煦赶往京师奔丧,他的舅舅徐辉祖见他品行不端,便私下告诫他。
朱高煦不仅不听劝,还把徐辉祖的良马偷走了,径直渡江,策马疾驰,返回北平。
在路上还惹是生非,动不动就杀害百姓、管理,行至涿州时,当地驿丞被其击杀,于是朝中大臣纷纷上书,指责燕王。
朱棣起兵靖难后,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跟随朱棣四处征战,多次勇当先锋,冲在前面。
在白沟河之战中,朱棣差点儿被瞿能所伤,幸亏朱高煦率数千精骑及时赶到,直接冲上前与之决战,将瞿能父子斩于马下。
当朱棣在东昌之战惨败,张玉为救朱棣战死,朱棣单骑逃出,正好朱高煦率兵赶到,击退追兵。
后来徐辉祖在浦子口击败燕军,朱高煦率精锐骑兵前来援救。
朱棣高兴地说:“我累了,我儿应当鼓足勇气,与之再战”。
朱高煦指挥骑兵拼死力战,终于将其击退。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数次濒临险境,最后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朱高煦出力甚多。
朱棣认为朱高煦英武善战,很像自己,而朱高煦也颇为自得,侍功自傲,骄纵妄为,多行不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

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淳化五年正月,上元观灯。
上御乾元门楼,赐从臣宴,语吕蒙正曰:“夫否极则泰,物之常理。
晋汉兵乱生灵凋丧殆尽当时谓无复见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
臣常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
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咸多其伉直。
上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
他日又问,复以前所选对,上亦不许。
他日又问益急,蒙正终不肯易其人。
上怒,投其奏书于地曰:“何太执耶?必为我易之!”蒙正徐对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耳。
”因固称:“其人可使,余不及。
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同府皆惕息不敢动,蒙正措笏俛首,拾其书,徐怀之而下。
上退,谓亲信曰:“是翁气量,我不如。
”既而卒用蒙正所选,复命,大称旨。
上于是益重蒙正能任人,而嘉其有不可夺之志。
蒙正初为相时,金部员外郎张绅知蔡州,坐赃免。
或言于上曰:“绅洛中豪家,安肯受赇?乃蒙正未第时丐索于绅,不能如意,致其罪耳。
”上即命复绅官,蒙正终不自辨。
未几罢相,会考课院得绅旧事实状,乃黜之,于是蒙正复为相。
上谓曰:“张绅果实犯赃。
”蒙正亦不谢。
(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奖用贤臣》,有删节)二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
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
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
”时皆服其量。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
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
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
况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
今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谴,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
”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
论曰:《诗》云:“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为阿衡,实左右商王。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原文及译文赏析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
母曰丁贵嫔,太子以齐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太子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
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东宫。
七年十一月,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
及薨,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
虽屡奉敕劝逼,日止一溢,不尝菜果之味。
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
每入朝,士庶见者莫不下泣。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
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
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
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
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
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
”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侯惭而止。
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
少时,敕赐太乐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
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密加振赐。
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
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槥。
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
吴兴郡屡以水灾失收,有上言当漕大渎以泻浙江。
中大通二年春,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节,发吴郡、吴兴、义兴三郡民丁就役。
太子上疏曰:“所闻吴兴累年失收,民颇流移。
吴郡十城,亦不全熟。
唯义兴去秋有稔,复非常役之民。
又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
去年称为丰岁,公私未能足食;如复今兹失业,虑恐为弊更深。
”高祖优诏以喻焉。
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门开。
宿被召当入,危坐达旦。
仁宗讳高炽文言文翻译

仁宗讳高炽文言文翻译《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情况的纪传体断代史。
下面是关于仁宗讳高炽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明史仁宗本纪【原文】仁宗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
寤而生帝。
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
稍长习射,发无不中。
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
问之。
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
”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
或文字谬误,不以闻。
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
世子不启缄,驰上之。
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
”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
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悉徵宫僚黄淮竺下狱。
十五年,高煦以罪徙乐安。
明年,黄俨等复谮太子擅赦罪人,宫僚多坐死者。
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意乃释。
其后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于榆木川。
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丧开平。
丁未,出夏原吉等于狱。
丁巳,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
戊午,复夏原吉、吴中官。
己未,武安侯郑亨镇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阯,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
(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
父长贤,北齐屯留令。
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
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隐太子①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
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
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素器之,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
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
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
”帝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
”他日,徵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
”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帝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②是也。
忠臣,龙逢、比干③是也。
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
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
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徵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
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
十六年,称绵惙,太宗夜梦徵若平生,及旦而奏徵薨,时年六十四。
太宗亲临恸哭,谥.曰文贞。
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赙绢布千段、米粟千石,陪葬昭陵。
及将祖载,徵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
(节选自《旧唐书·魏徵传》)注:①隐太子:李建成。
明史·本纪卷八 仁宗原文

明史·本纪卷八仁宗原文本纪卷八仁宗本纪卷八仁宗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
寤而生帝。
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
稍长习射,发无不中。
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
问之。
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
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
或文字谬误,不以闻。
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
世子不启缄,驰上之。
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
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
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悉徵宫僚黄淮竺下狱。
十五年,高煦以罪徙乐安。
明年,黄俨等复谮太子擅赦罪人,宫僚多坐死者。
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意乃释。
其后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于榆木川。
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丧开平。
丁未,出夏原吉等于狱。
丁巳,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
戊午,复夏原吉、吴中官。
己未,武安侯郑亨镇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阯,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硃荣镇辽东。
复设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书兼之。
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杨溥为翰林学士。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明史纪事本末-仁宗皇帝》(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明史纪事本末·仁宗皇帝》(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
或文字谬误,不以闻。
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
世子不启缄,驰上之。
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
”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
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懂,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
戊戍,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日“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辛巳,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选编自《明史 ·本纪第八·仁宗》) 材料二: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
”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
”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
《宋史·王益柔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王益柔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王益柔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王益柔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王益柔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王益柔字胜之。
为人伉直尚气,喜论天下事。
用荫至殿中丞。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
杜衍、丁度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转运使不可。
”因条其可任者。
衍、度使还。
庆历更用执致,异意者指为朋党,仁宗下诏戒教,益柔上书论辩,言尤切直。
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自泾原贬庆州。
益柔讼之曰:“永洛一障耳,不足以拒贼。
沪裨将,洙为将军,以天子命呼之不至,戮之不为过;顾不敢专执之以听命,是洙不伸将军之职而上尊朝廷,来见其有罪也。
”不听。
预苏舜钦奏邸会,醉作《傲歌》。
时诸人欲遂倾正党,参政贾昌朝阴主之,张方平、宋祁攻排不遗力,至列状言益柔罪当诛。
韩琦为帝言益柔狂语何足深计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为陛下论列而同状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见矣帝感悟但黜监复州酒出为两渐转运使。
上言:“今考课法区别长吏能否,必明有显状,显状必取其更置兴作大利。
夫小政小善,积而不已,然后能成其大。
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事之不举者日多,而虚名无实之凤日起。
愿参以唐四善,兼取行实,列为三等。
”不行。
旧制,选人当改京官,满十人乃引见。
由是士多困滞,且遇举者有故,辄不用。
益柔请才二人即引见,众论翕然称之。
直舍人院、知制语兼直学士院。
董毡遇明堂恩,中书熟扶加光禄大夫,而旧阶已特进,益柔以闻。
帝谓中书曰:“非翰林,几何不为羌夷所笑。
”宰相怒其不申堂,用他事罢其兼直。
益柔少力学,通群书,为文日数千言。
尹洙见之曰:“语淳而厉,气壮而长,未可量也。
”时方以诗赋取士,益柔去不为。
范仲淹荐试馆职,以其不善词赋,乞试以策论,特听之。
——(节选自《宋史·王益柔传》)译文:王益柔,字胜之。
宋英宗高皇后传

宋英宗高皇后传宋史宋英宗高皇后传译文英宗宣仁高皇后,亳州蒙城人。
其曾祖父高琼,祖父曾继勋,都有功于皇室,官都做到节度使。
其母曹氏,是慈圣光献皇后的姐姐,所以皇后从小住在宫中。
当时英宗也在皇帝住所,与皇后年岁相同,仁宗对慈圣皇后说,今后一定让他们结成配偶。
成年后,就在濮王宫邸成婚。
生下神宗皇帝、岐王颢、嘉王頵、寿康公主。
治平二年(1065)被册立为皇后。
皇后的弟弟高士林任内殿崇班,供职很久,皇帝打算迁升他的官职,皇后谢绝说:“士林得以升朝籍,已经很过分了,怎能援引先前皇后家待遇相比呢?”皇后辞谢了皇帝。
神宗皇帝即位后,尊皇后为皇太后,住在宝慈宫。
皇帝多次想为高氏建造宏大的府第,太后不答应。
很久以后,仅仅把望春门外空隙之地赐给高家,一应营建及百役经费,都由宝慈宫出支,不花费大农司一文钱。
元丰八年(1085),皇帝染上疾病,渐渐加重,宰执王珪等人入宫问候,请求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皇帝点头应许。
王珪等在帘帷下朝见太后。
太后哭泣,抚摸着延安郡王说:“孙儿孝顺,自从皇帝吃药,从未离开过,书写佛经为皇帝祈福,喜欢读书,已经诵读《论语》七卷,绝不乱动。
”于是命郡王走出帘帷外见王珪等,王珪等两次拜谢并表示祝贺。
这天发出诏令,立郡王为皇太子。
当初,岐王、嘉王每天入宫向太后行礼,到这时,太后命他们不再入内。
又密令中人梁惟简,让他妻子缝制一件十岁儿童穿的黄袍,夹在怀里带进宫来,为太子登基仓促间做准备。
哲宗即位后,尊太后为太皇太后。
派人召司马光、吕公著,二人尚未到,派人在路上询问现在最先应办的政事。
不等二人条陈奏上,已经遣散修理京城的役夫,裁减皇城觇卒,停止后宫工技之役,废除导洛司,遣出极不守法的近侍。
戒令朝廷及地方不得苛征暴敛,放宽民间保户养马之限。
政令出自宫中旨意,王珪等人不得事先得知。
又起用年老的文彦博,派遣使者在途中慰劳他,告谕他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并且命令他急奏可以任用的人。
太后叔父高遵裕因西征失败而获罪,蔡确想献谀来加固自己的权位,请求恢复高遵裕的官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译文解析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
问之。
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
”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
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
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
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
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B.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C.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D.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指古化帝王、诸侯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后来泛指王侯的嫡长子。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大赦,中国古代皇帝在登基、换年号、立后、立太子等情况下,
对已判罪犯减刑或免刑。
D.冗官,冗,指闲散、多余无用的,冗官是指闲散官员,或无专取而备执行临时使命的官吏。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体恤士卒。
仁宗受命检阅卫士时,因为体恤士兵寒冷让其吃饭后再检阅,说明他有体恤百姓之心,因此受到太祖的称赞。
B.仁宗宽厚本分。
朱高煦、朱高燧一直图谋夺嫡,仁宗表示对此不知,只专注于本职;谋立朱高燧事件败露后,仁宗尽力为其开脱,使其免罪。
C.仁宗广施恩泽。
他登基以后,罢宝船、市马及采办,汰冗官,放官吏还乡,诏文臣致仕免税粮等一系列行为,可以称得上是惠政不断。
D.仁宗行事果断。
洪熙元年夏,山东等地出现饥荒,面对紧急情况,他当机立断命令杨士奇拟诏减免粮税,没有预先通知户、工二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2)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10.C A项“在位一载”主语是“仁宗”,“在位”作谓语,“一载”作补语,成分完整,“用人”跟在后面多余;“岂不……哉”构成完整的反问句,不能断开,故排除A。
B项“用人行政善”错,应该
是“用人行政”做主语,“善”作谓语。
“不胜书”做“善”的补语,“善不胜书”不可断开,故排除B。
D项,“涵濡”与“休养”内容相近,均为施政的理念,两词间不能断开,“使天假之年”为假设出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为此假设估出的推理,应从“年”后断开,“涵濡”“休养”都属于“德化”的内容,应与“德化“断开,故排除D。
11.A A项“古代帝王、诸候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错,应为“古代帝王、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
12.A A项“因此受到太祖的称赞”错,太祖称赞他是因为他在回答太祖提问时表现出了“人君之识”。
13.(1)世子守卫北平,善于抚慰土卒,凭借一万人抵抗李景隆五十万部队,城池依靠他得以保全。
(2)救济百姓的穷困应当如同救火灾救水淹一样,不能犹豫,有关官员顾虑国家财用不够,必然拿不定主意。
参考译文:
仁宗皇帝,名为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
年幼时端庄稳重沉静,喜欢学习,跟随儒臣研究讨论不止。
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
太祖曾经命令他与秦、晋、周三位世子分别检阅卫士,唯独他落后回来。
问他。
他回答说:“早上很寒冷,等吃了早饭然后才检阅,所以落后。
”大祖又曾问他:“尧、汤时发生水旱之灾,百姓依仗什么?”回答说:”依仗圣人有体恤百姓的政治。
”太祖高兴地说:“孙儿有作人君的见识啊。
”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登上皇帝位。
大赦天下,把第二年作为
洪照元年。
停止向西洋派从事贸易的船只、停止从迤西买马以及从云南、交祉采办物品,淘汰闲散无用的官员,放被贬隶属军籍的官员回乡,下诏七十岁的文臣退休,黄河在开封决口,免征税粮。
戊戌,赐给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质印章各一枚,刻着“绳慰纠缪”,告诉他们凡有过失应当进言的,用印密封来报告。
洪熙元年春正月,驾临奉天门接受朝见。
不演奏音乐。
夏四月,皇帝听说山东及淮、徐的百姓缺食物,官吏催征夏税正紧,于是命令大学士杨士奇起草诏书,免除今年夏税及所征粮食的一半。
杨士奇说:“皇上的恩惠到了极点,但一定要让户、工二部知道。
”皇帝说:“救济百姓的穷困应当如同救火灾救水淹一样,不能犹豫,有关官员顾虑国家财用不够,必然拿不定主意。
”赶快命令宦官准备好纸笔。
让杨士奇在门楼写诏书。
庚辰,皇帝身体不适,辛巳,病危,在钦安殿驾崩,享年四十八。
赞辞说:“在位一年,使用人才实行政治,美善之处写也写不完。
假如上天延长他的寿命,让他恩惠润泽天下百姓得以休养,他仁德教化的盛大,岂不是可以与汉文帝、汉景帝一样伟大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