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血压及瘀斑等体征消失
Pt、Fg及其他凝血象和FDP结果恢复正常
显效
以上3项指标有2项符合

进步
以上3项指标有1项符合

无效
患者经治疗后,DIC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无好转或病情恶化死亡
疗效判定标准
重要生命体征——每4小时检查1次 实验室指标——每8小时检查1次 按照Bick的DIC计分:

DIC紧急情况下的诊断
主要诊断指标:同时有3项以上

Pt<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 3P实验(+)或FDP >20mg/L或D-dimer(+) PT↓或 ↑ >3s或呈动态变化 周围血红细胞碎片>2%




白血病合并DIC的诊断
分子量大小不一(5000-30000D)
→IIa :
剂型


低分子量肝素(平均4000-6000D)
低分子量肝素的特点
抗FXa作用较强
生物利用度高,T ½长,可皮下给药
一般无须监测 一般不出现自发性出血
肝素的药动学
不通过胃肠黏膜吸收

持续静点 间歇静点
抗凝作用立即发生

动态判断 及时调整

48h内升高≥10分→对治疗反应好,继原治疗 48h内升高≤9分→稳定DIC状态,分析原因,调整治 疗,并每48h作一疗效判定 72h内降低≥10分→治疗失败,预后不佳
DIC治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肝素?
简介

从哺乳动物组织尤其是肥大细胞中分离 注射后与AT-III结合→使抗凝活性↑1000倍 分子量>5400D Xa :分子量<5400D 标准肝素
凝血因子与血小板过分减少---血管内凝血过程逐渐减少, 纤溶仍在
----纤溶减弱,凝衰期
DIC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引起DIC动因的性质与数量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状态 纤溶系统活性 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止血机制成分改变
血管床与血流动力学
肝脏和骨髓的功能状态
DIC的类型
从病理生理学
代偿型
临表较轻,消耗与补偿平衡 :Pt、Fg、FV、FVIII正常,FDP(+)
失代偿型
临表较重,消耗 :Pt、Fg、FV、FVIII减少,FDP(+)
过代偿型
常无明显临床表现,补偿过盛 : Pt、Fg、FV、FVIII增多, FDP(+)
从临床
急性型 :61%
数小时– 1-2天: 促凝物质短时间大量入血,致凝> >代偿 -- 严重症状

AT-III <70%,仅限使用洗涤红细胞,Pt
AT-III >70%,才可应用各种成分输血
血小板
手工法
200ml-400ml新鲜全血 —— 1u – 0.24×1011,20-30ml
补充消耗物质?
消耗物质
Pt,凝血因子,Pt< 50×109/L,Fg <1g/L :替代疗法
与抗凝同时进行,如出血明显,不予抗凝 不用储存血,用新鲜全血、血浆

无FV,FVIII,有形成分解体,含大量促凝物质→促DIC
冷沉淀、PPSB、Pt、Fg、凝血因子根据情况
注意AT-III

Pt<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
(B-TG,PF4,TXB2,GMP-140)

纤维蛋白原<1.0g/L 3P实验(+)或FDP >60mg/L或D-dimer(+) PT↓或 ↑ >5s或呈动态变化 FVIII <50%(肝病必具备)



DIC的早期诊断
临床疑诊DIC,但未达到DIC诊断标准,符合下列≥3项
DIC时肝素应用的原则
作用
阻断血管内凝血即DIC的进行
时机

宜早勿晚:DIC早期,勿于纤亢及大出血期 保证AT-III>70%,Pt >5万,Fg >1g/L 目前倾向于小剂量,连续静点, 个体化,随时调整 急重征,酸中毒——↑ 肝肾衰——↓
用法

监测 不理想原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泉州儿童医院NICU 曾建军
定义
严重原发病基础上,促凝因素导致微血管内广
泛凝血,并继发纤溶 —— 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
非独立疾病,是病理过程
常呈时相性变化
病因
感染性疾病(29%)

G-细菌感染性败血症 G+细菌感染性败血症 病毒血症、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感染 以AML(M3)最多见
紫绀
中期:凝血与纤溶并存,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
子消耗 —— 出血、溶血、多个器官功能障碍
后期:继发纤溶活跃,血液凝固性减低 —— 广 泛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
DIC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存在易于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有以下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多发性出血倾向 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多发性微血栓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 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亚急性型 :19%
数天— 数周 :促凝物质较慢入血,致凝部分被代偿
慢性型 :20%
数月— 数年:促凝物质不强入血,代偿> >致凝 -- 出血轻,器官功能障 碍
临床表现
原发病 DIC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类型,急性型突出

出血


时期、突然,广泛,不能解释,以皮肤粘膜多,颅内出血致 死 Pt↓/ 凝血因子↓(消耗、被Pg水解、肝功不全)/ 后期FDP的 强大抗凝作用/ 血管内皮的损伤
标准肝素

BT,APTT→预防血栓>1.5,上限2.0-2.5 即使在治疗范围内也可发生较严重的出血
低分子量肝素


不必测定APTT Xa活性
肝素耐受
获得性AT-III缺乏(肝硬化,肾病综合征,DIC)时
应用指征:血栓、DIC 不良反应

出血:剂量、潜在性出血风险有关,与给药方式无关 血小板减少 骨质疏松 其他
恶性肿瘤与白血病(28.3%)

手术与创伤(12.7%) 产科疾病(8.6%) 其他(21.4%)
来自百度文库 发病机理
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组织因子大量表达与入血
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
致凝物质入血 大量血小板与血细胞破坏
继发性纤溶的发生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激活剂 血管内皮释放Pg激活剂 血管内凝血同时继发纤溶

重度
Fg <0.5g/L,Pt < 20×109/L,伴不同程度的活动性出血或栓 塞表现
治疗
要求达到

改善基础疾病
阻止DIC的发展 避免因出血造成的死亡


治疗1 - 去除病因与诱因
原发病治疗

尽速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治疗的关键 补充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 保证灌流充足是防治的重要措施

DIC原发病、受损组织…
DIC发展的动态过程
原发病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处于动员与轻度消耗状态, 常纤溶受抑
---- 血液易凝,DIC前期
进入DIC , 尽管纤溶与凝血系统同时启动: 凝血快, 纤溶慢
---- 血管内凝血为主: 凝亢期
血管内凝血仍进行,但继发纤溶越来越显著
----血管内凝血与纤溶并存:凝溶期

引起与(或)加重休克
激肽与激活的补体成分/ PAF/ 凝血与纤溶产物

出现微血栓
可出现于各个器官,以肾、肺、肾上腺、皮肤常见 症状取决于受累程度及部位 程度决定于机体纤溶状态/ 堵塞程度/ 持续时间 血管内溶血 10-20%


实验室检查
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的检查

反映凝血过程启动的实验:TF、FVII 反映凝血过程激活的实验:FIX FX激活肽、F1+2 反映凝血酶作用的实验:FPA、FPB、纤维蛋白原单体、TAT、PCP 反映凝血因子减少的实验:CT、APTT、PT、FVIII、FV、Fg 反映抗凝物质变化的实验:AT-III、HC-II、PC、PS、TFPI 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 血小板功能与出血时间 血小板活化率:GMP140 血小板释放产物:B-TG、PF4、TXB2 反映纤溶酶作用的实验:血块溶解实验、 FDP、D-dimer 反映纤溶成分的实验:Pg、a2-AP
血小板检查

纤溶系统的检查

血管内溶血的检查 其他
急性DIC各期的主要实验室检查
前期 血小板计数 反 映 凝 血 过 程 纤维蛋白原 PT APTT 纤维蛋白单体 AT-III 反 映 继 发 纤 溶 纤溶酶原 FDP D-dimer TT 血浆游离蛋白 N或或↑ N或或↑ N或 N或 + N N N N或↑ N N 凝亢期 ↓ ↓ N或↓ N或↓ ++ ↓ N或↓ N ↑ N ↑ 凝溶期 ↓↓ ↓↓ ↑↑ ↑↑ +++ ↓↓ ↓↓ ↑ ↑↑ ↑ ↑↑ 凝衰期 ↓↓ ↓↓↓ ↑↑↑ ↑↑↑ ↓↓ ↓↓↓ ↑↑↑ ↑↑↑ ↑↑ ↑↑

Pt<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
(B-TG,PF4,TXB2,GMP-140) 纤维蛋白原<1.8g/L,或进行性下降



3P实验(+)或FDP >20mg/L或D-dimer(+)
PT↓或 ↑ >3s或呈动态变化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AT-III降低
肝病合并DIC的诊断

抗凝治疗有效
DIC的诊断标准
实验室指标

主要诊断指标:同时有3项以上

Pt<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 升高(B-TG,PF4,TXB2,GMP-140)
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0g/L 3P实验(+)或FDP >20mg/L或D-dimer(+) PT↓或 ↑ >3s或呈动态变化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AT-III降低(不适用于肝病) FVIII <50%(肝病必具备)

早期:低右→抗血栓形成
晚期:血浆

解除血管痉挛 a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及时纠正电解质与酸硷平衡紊乱
改善缺氧状态
治疗2 - 发病学治疗
中断血管内凝血

肝素 AT-III 其他
补充耗竭物质
消除已形成血栓 抑制残存纤溶活性
治疗3 - 其他辅助治疗措施
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DIC的诊断
引起DIC的原发病 DIC的临床表现 DIC的实验室依据
※由于DIC的病理改变复杂,目前实验室检
查多缺乏特异性,因此DIC的诊断应是:
多指标同步检测、综合判断、连续观察→ 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与分期
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微循环内有广泛的 微血栓形成 —— 休克、急性肾功能障碍、肢端
DIC的鉴别诊断
原发性纤溶亢进 严重肝病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VitK缺乏 先天性出凝血异常性疾病 血栓栓塞
严重度的判断
尚无满意的判断指标,一般认为主要根据Fg、Pt及症状体 征情况

轻度
Fg>1g/L,Pt > 50×109/L,可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中度
Fg 0.5-1g/L,Pt 20- 50×109/L,伴不同程度的活动性出血或 栓塞表现

如强心、呼气末加压给氧、利尿、能量合剂

同时监测反映心、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指标
抑制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反应
如使用PAF拮抗剂、己酮可可硷、抗CD11/CD18单抗等
保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如使用含纤粘蛋白或富含纤粘蛋白的冷沉淀等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

痊愈

出血、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DIC表现消失
过晚 / 原发病未控制 / AT-III减低
AT-III的应用?
正常 70-120%, T1/2=2.5天
<70%须补充

AT-III浓缩制剂,首次50-70U/Kg,QD,1u/Kg——↑1-1.5%
无AT-III,则输FFP 8-12mg/Kg,12h/次

DIC过程中AT-III消耗过多,而肝素消耗相对小,主张 先与AT-III,无效再用肝素
深部皮下注射→发生于20-60分 ↑ 肺栓塞 ↓肝硬化,终末肾 100u/Kg——1h 200u /Kg——1.5h 400u /Kg——2.5h
某些疾病影响T ½

标准肝素吸收度个体差异大,T ½随剂量变化

低分子量肝素吸收度个体差异小, T ½为8-12h
肝素的监测及应用



TF活性(+) SFM(+) FPA↑(>2pmol/ml) TAT↑(>4ug/ml) 纤溶产物B B15-42 ↑(>1ug/ml) Ddimer ↑(>3ug/ml) AT-III↓(<60%) 随病情进展,DIC诊断积分增加,特别是数天内Pt或Fg急剧减低及 FDP剧增 应用肝素后DIC积分减少,以上改善甚至正常 血栓弹力图的改变 由塑料试管检测PT缩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