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

合集下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04
这些因素可导致组织因子释放,触发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激活血小 板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DIC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总结词:疾病类型与表现
DIC可分为急性型、亚急 性型和慢性型,其临床表 现因发病速度和严重程度 而异。
急性型DIC发病迅速,主 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休 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鉴别诊断
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虽然也有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 但无DIC的凝血障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 炎等,可能出现消耗性凝血障碍 ,但无DIC的微血管病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DIC时血小板计数常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升 高或降低。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
堵塞血管。
纤溶系统抑制
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还会抑制 纤溶系统,使已经形成的凝血
块不易溶解。
微循环障碍
凝血块的形成导致微循环障碍 ,组织器官得不到有效灌注,
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理改变
01
02
03
广泛出血
由于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和 微循环障碍,导致全身广 泛出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灌 注不足,导致心、肺、肾 等器官功能衰竭。
自我监测和预防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和预防DIC 的方法,如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 染等。
紧急处理措施
向患者介绍DIC紧急处理措施,如 发现出血、休克等症状时应及时就 医。
06
DIC的案例分析和研究进 展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因产后大出血引发DIC,通 过及时诊断和治疗,成功挽救生
命。
病例二
患者因严重感染引发DIC,经过 积极抗感染和凝血治疗,病情得

小讲课dic ppt课件

小讲课dic ppt课件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受损
清除促凝物质:如内毒素、含 TF的细胞碎片、Ag-Ab复合物
吞噬清除活化了的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单体、 FDP和红、白细胞 碎片等
见于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 严重感染性疾病
严重肝功能疾病
单核吞噬细胞清除凝血物 质的能力降低
急性肝坏死时可释放大量 TF和溶酶体酶
病理产科
羊水栓塞 胎盘早期剥离 宫内死胎 妊娠中毒症 子宫破裂 腹腔妊娠 剖腹产手术
创伤及手术
严重软组织创伤 挤压综合征 大面积烧伤 前列腺、肝、
脑、肺、胰腺等大手术、器官移植术等
促发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受损 严重肝功能障碍 机体纤溶系统功能降低 血液的高凝状态 其他因素:缺氧,休克,酸中毒
纤维蛋白(原)
碎片X → 碎片Y → 碎片E
小分子多肽A、B、C
碎片D
碎片D
这些碎片均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纤溶酶可溶解:
纤维蛋白(原)( Ⅰ因子 ) 凝血酶原( Ⅱ因子) Ⅴ、Ⅶ、Ⅷ、Ⅸ等 抑制作用: 纤溶酶相关抑制物
α2 -纤溶酶抑制物( α2 - PI) α1-抗胰蛋白酶 α2 –抗纤溶酶( α2 – AP)
复习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4、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EC
EC
EC
分泌PAI
EC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EC PAI: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复习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一)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 管的通透性
生理情况下,血小板依层流作用沿着毛 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其完整性
复习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二)参于止血
1、血小板的初期止血功能
凝血活酶

凝血酶原

产科DIC的诊断和处理PPT课件

产科DIC的诊断和处理PPT课件

产科DIC的诊断和处理
5
DIC发生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在DIC的发生 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它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产科DIC的诊断和处理
6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的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纤维蛋白原溶 解系统


织纤溶酶原 液
活化因子
抗凝血酶 凝血 酶
纤维蛋白 原
纤维蛋 白
纤溶 酶
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 溶解
产科DIC的诊断和处理
2
妊娠期凝血功能变化
凝血因子除XI和XIII因子外均有增加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增加 妊娠晚期纤维蛋白原比非孕期可增加50%, 达4~6g/L 胎盘、胎膜和羊水中还含有凝血活酶, 在正常 分娩时少量凝血活酶入血促凝 有利于产后止血
亚急性
过期流产、胎死宫内
慢性:
一过性凝血障碍
产科DIC的诊断和处理
14
产科DIC 的诊断-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 100x109/L 纤维蛋白原:< 1.5g/L D-二聚体: 正常值为0.4mg/L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为13秒,延长3秒以上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正常40~ 80ug/ml,DIC时 > 40~80ug/ml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可预测 DIC不同阶段
产科DIC的诊断和处理
7
产科DIC的发病机制
羊水栓塞
胎盘早剥
宫内死胎
感染流产
休克、子痫
羊水成分
蜕膜坏死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ppt课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ppt课件

2)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 .0g/L;
3)3P试验阳性或FDP >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性);
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或APTT延长 10秒以上;
5)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应有下列2项异常:凝血酶原片段1+2 (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或FPA水平升高; SFMC水平升高;PAP水平升高;TF水平增高(阳性);或 TFPI水平下降。
‫ٱ‬
* Fb相关产物标记物(sFb/FDPs)↑
( 无=0,中度↑=2,明显↑=3
‫ٱ‬
* PT延长(<3s=0,>3s<6s=1,>6s=2) ‫ٱ‬
PPT课件
22
DIC诊断标准
• 肝病合并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 1、 PLT<50×10E9/L或有2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 β血小 板球蛋白 β-TG、血小板第四因子 PF4、TXB2、血小板P选 择素 GMP-140)升高。
• 2、纤维蛋白原<1.0g/L。
• 3、血浆因子Ⅷ:C活性<50%。
FPA;4)SFMC。
PPT课件
24
DIC诊断标准
• 基层医院DIC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 • 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 1、 PLT<100×10E9/L或进行性下降; • 2、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 • 3、 3P试验阳性或FDP >20mg/L; • 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 • 5、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比例>10%; • 6、红细胞沉降率<10mm/h。
多见于肿瘤型DIC DIC后期 多发或迟发性出 血为主
抗纤溶治疗
PPT课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演示幻灯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演示幻灯片

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检查 是纤溶酶分解 纤维蛋白的产 物,目前认为 是诊断DIC的 重要指标。一 般情况下纤维 蛋白比纤维蛋 白原更容易被 纤溶酶分解, 血中FDP增加 通常说明血中
产生大量的 Fbn
23
(二)休克
既是DIC的主要临床表现,又是DIC诊断据。 急性DIC休克发生率为42~83%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 生成和消耗基本平衡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生 成超过消耗
临床表现不明显或 轻;多见于轻度 DIC
临床表现不明显; 多见于慢性或恢复 期DIC。
17
四、临床表现
DIC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主要表现为出血和 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
18
(一)出血
广泛、多个部位出血, 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
常伴有DIC的其 它临 床表现,如休克等;
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Ca 2+
Ca 2+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
13
三、 分期
高凝期
消耗性 低凝期
继发性纤 溶亢进期
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
出血表现
出血表现十分明显
14
DIC的分期
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期
凝血、 激活,凝血 纤溶 酶微血栓 系统 形成
血液 凝固 升高 性
凝血系统激活的同 时纤溶系统也被激 活;凝血因子和血 小板消耗;
DIC的本质是凝血功能异常!
5
二、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
B
感染性疾病 A
病因
C 手术创伤
其他 E
D 病理产科
6
7
二、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外源性凝血 系统:
大手术、外伤、 感染、产科以外 等损伤细胞表面 或组织暴露组织 因子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DIC的分类
急性DIC
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严重 ,需要及时治疗。
慢性DIC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较轻 ,但也需要积极治疗。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02
病因
01
感染
各种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DIC最常见 的原因。感染可以引起组织损伤,导致组织因子释放入 血,触发凝血过程。
03
02
恶性肿瘤
许多恶性肿瘤都可以并发DIC,这通常发生在肿瘤晚期 或转移阶段。肿瘤细胞可以产生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 统。
其他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脓毒症、烧伤等,也可能引发DIC 。这些疾病通常导致广泛组织损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 ,引发凝血。
发病机制
A
组织因子释放
在感染、肿瘤或其它疾病状态下,组织损伤导 致组织因子从受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组织因 子与凝血因子Ⅶa结合,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溶栓治疗
在病程早期,采用尿激酶 等溶栓药物,溶解形成的 血栓,恢复血流。
替代治疗
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冷沉淀物或凝血酶原复 合物等,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抗纤溶治疗
在纤溶亢进的情况下,使用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抑制纤溶酶活 性,减少出血。
其他治疗
如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特殊治疗方法,针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治 疗。
01
04 D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01
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 科、手术及创伤等。
02
有2项以上临床表现,包括微血管栓塞症状、出血、休 克、各脏器功能受损等。
03
实验室检查阳性,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凝 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值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纤维蛋 白原低于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3P试验阳性等。

DIC演示文稿

DIC演示文稿

促凝物质入血
羊水、脂肪栓子、蛇毒、蛋白酶等物质进入 血液,直接或间接激活凝血酶或其它凝血因子, 促进DIC发生、发展。
羊水有类凝血活酶、类血小板因子或类磷脂 蛋白样活性。 蛇毒含有促凝成分或直接激活凝血酶。 蛋白酶可通过激活凝血因子而启动内、外凝 血系统。
DIC的分期与分型 的分期与分型 典型DIC的3个时期
凝血因子 血小板 血管痉挛
纤溶系统 AT-Ⅲ,TM-PC系统 Ⅲ 系统 TFPI,肝素 , 细胞抗凝
凝 血
抗凝 纤溶

RBC大量损伤的原因: 异型输血,各种原因的 溶血。 RBC破坏释放ADP;暴露出磷脂,促进DIC发展。

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破坏 能释放组织凝血活酶,促进 DIC发展。
内毒素引起肾DIC
(一)治疗基础病及消除诱因 (二)抗凝治疗:终止DIC病理过程、减轻器 官损伤,重建凝血-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 DIC抗凝治疗应在处理基础疾病的前提下, 与凝血因子补充同步进行。 (三)分期治疗原则
高凝期 凝血、 激活, 纤溶 凝血酶↑ 系统 微血栓形成 血液 凝固 升高 性 实验 凝血时间↓ 室检 血小板粘附性↑ 查 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系统激活的同 时纤溶系统也被激 活;凝血因子和血 小板消耗; 降低
继发性纤溶期
纤溶系统继发性激 活,纤溶酶大量生 成;FDP产生; 降低
血小板↓,Fg↓ 血小板↓ ↓ ,Fg ↓ ↓,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FDP↑,3P试验阳性 凝血时间延长 凝血酶时间延长
(4)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
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不能排除急性DIC的诊断, 纤维蛋白原从较高水平降致正常低值对诊断有帮助。 相反,纤维蛋白原降低也并非DIC所特有。 3P试验阳性反映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 体复合物,3P试验可出现阴性。 FDP是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D二聚体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的片段,但两 者在其他血栓性疾病也可升高。

DIC课件

DIC课件

高凝状态 消耗血小板 及凝血因子 低凝状态
继发性纤溶亢进
出血:84-100%
临 床 表 现
休克:30-80%
休克机制:
1.心输出量 2.微血管扩张及通透性 (激肽 、
组织胺、FDP )
3.广泛出血 4. 微循环栓塞
出血:84-100%
临 床 表 现
休克:30-80% 微血管栓塞:40-70%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PA, FPB
纤维 蛋白原 纤溶 酶
凝血酶
非交联 纤维蛋白 纤溶 酶
ⅩⅢa
交联 纤维蛋白 纤溶 酶
Aα 极附属物 Bβ 1-42 X,Y,D,E FgDP
Aα 极附属物 Bβ 15-24 , , X ,Y ,D, , E
极附属物多聚体 D-二聚体
γ -γ 二聚体
FDP
发 病 机 理
去除产生DIC的基础疾病及诱 因
• DIC的治疗基础在于对原发疾病作迅 速有效的治疗
适当的支持治疗
• 补充血容量 •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 维持血压 • 监测并维持心、肺、肾等重要器官 的功能 • 纠正缺氧(必要时行呼吸支持) • 其他
恢复正常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因 子水平
• 当患者有活动性出血、需行侵入性 操作或合并有其他易致出血的合并 症时必须给予输注支持治疗。在仅 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时即行预防性 使用血浆及血小板制品,目前尚无 证据支持其合理性。
• 应在以上血制品输注后立即检测相 关指标,以估计替代治疗的近期效 果 • 每8小时应根据复查的血小板计数、 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PT、APTT值, 以评价DIC的严重程度,同时决定下 一步治疗的策略
阻断血管内凝血和继发纤溶亢进 过程
• 抗凝治疗 • 恢复生理性抗凝血过程 • 纤溶抑制剂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17
纤溶系统激活机制
纤溶酶原激活物

内源性凝血时PK分解产生 激肽释放酶;外源性凝血时 产生的tPA和uPA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纤溶抑制物(PAI-1等)
降解纤维蛋白
水解凝血酶、 凝血因子
18
四、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外伤, NO, 凝血酶 PGI2
TM 肝素+AT Ⅲ
tPA.uPA
PC凝血酶 APC
TFPI
抗凝血酶Ⅲ
抗凝血酶Ⅲ 肝素
去除凝血酶
X1000 去除 Ⅻa, Ⅺa,Ⅹa,Ⅸa
15
蛋白C系统 Protein C System
凝血酶原
凝血酶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细胞表面
蛋白C
蛋白C活化
蛋白S
Ⅴa,Ⅷa失活
16
三、纤溶机制
纤溶系统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使纤维蛋白凝块溶
解,保证血流通畅,另外,也参 与组织的修复和血管的再生等。
临床常见的病因: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病理产科 手术与创伤
29
发病机制
(一)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
凝调控失调;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四)促凝物质入血.
30
(一)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组织、细胞损伤
Ⅶ TF ↑ TF - Ⅶa

Ⅹa
Ⅸ Ⅻa Ⅺ Ⅺa Ⅻ
蛋白S
纤溶酶
抑制Xa,TF 灭活Ⅴa.Ⅷa 抑制Xa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 纤维蛋白溶解
动态平衡
凝血
抗凝血
受损血管局部 形成止血栓
其他部位血液 循环畅通
凝血
抗凝血

凝血四项ppt课件

凝血四项ppt课件
1
开展凝血实验对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 除了对出血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用于血栓前状 态的检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疾病(DIC)的 实验诊断以及对各种抗凝治疗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 估计等,主要用于以下情况的检查:
2



1.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手术(普外、骨外、妇产、五官、心脏等手术) 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2.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华发令、 香豆素等)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发生率。 3.血栓前状态监测: 心肌梗塞、静脉血栓。 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5.先天及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6.各类肝脏疾病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 7.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 8.动脉粥样硬化。 9.中医活血化淤的诊疗研究。

13

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 倍。
14

三、 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1-14秒。
15

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 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 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16ຫໍສະໝຸດ
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 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②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溶 期) ③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⑥尿毒症
3
凝血测试项目的临床意义 一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4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 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 凝血 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 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 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 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 宜。

DIC与羊水栓塞PPT课件

DIC与羊水栓塞PPT课件
DIC的治疗基础在于对原发疾病作 迅速有效的治疗
抗凝治疗
目的是阻止凝血过度活化、重建凝血—抗凝平衡、 中断DIC病理过程。 临床常用抗凝药物为肝素 *普通肝素:一般不超过12500U/d,每6h用量不超过 2500U,静脉或皮下注射,连用根据病情决定疗程, 一般3-5d。 *低分子肝素:剂量为3000-5000U/d,皮下注射,连用 根据病情决定疗程,一般3-5d。
浓缩的凝血因子制剂
1.
2.
应在以上血制品输注后立即检测相关指标, 以估计替代治疗的近期效果 每8小时应根据复查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 原水平以及PT、APTT值,以评价DIC的严重 程度,同时决定下一步治疗的策略
其他治疗
支持对症治疗:抗休克,纠正缺氧、酸中毒 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纤溶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
THANK
YOU
SUCCESS

替代治疗 恢复正常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因子水平
当患者有活动性出血、需行侵入性操作或合 并有其他易致出血的合并症时必须给予输注 支持治疗。在仅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时即行 预防性使用血浆及血小板制品,目前尚无证 据支持其合理性。
血小板制剂
每袋单采血小板约200~500毫升,约含血小板 2.5×1011个。理论上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输血小板 1×1011,约可使血中血小板数提高12×109/L,有效 作用时间约12~48小时。例:对一体表面积1.7m2的患者,
DIC的诊断
DIC的诊断必须存在基础疾病,结合临 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本质上是基于临床,结合实验室检查综 合分析得出的。不能用哪一种或几种实 验室检查来确立或排除这一诊断
Hale Waihona Puke DIC的临床表现(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一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 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血管检塞 发生率12%~50%,特 点:
分布广泛,甚少出现血栓形成或栓塞的 局部定位症状及体征很难找到影像学证据。
常为体表浅层栓塞,如皮肤、粘膜 发绀,进一步可发展为血栓栓塞性 坏死。
体腔深部脏器检查表现为有关脏器 功能衰竭,发生率最高为肾(54%), 其次为肺、大脑等。
微血管病性溶血 发生率25%,特点: 多数缺乏血管内溶血症状及体征; 血色素进行性下降; 血片可见较多量红细胞碎片、三角形、 盔形红细胞。
纤熔活性下降:过度使用纤溶抑制 剂。
可使DIC“启动阀”下降的因素如缺 O2、酸中毒、脱水、休克。
致病因素
TNF IL-11
致病因素
致病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微血管病溶血
组织因子 组织细胞或体液
凝血酶
DIC
组织功能损害
微血栓
凝血因子消耗
继发性纤溶 FDP 出血
临床表现
出 血 是 DIC 最 常 见 的 症 状 , 发 生 率 84%~96%,其特点:
2)纤维蛋白肽A、B(FPA、FPB)是纤维蛋 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过程中最早释放的 肽链片段,是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形成 的前期指标。
3)抗凝血酶III(AT-III)含量及活性减低。
DIC诊断
1995年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会议制定 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有下列二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 多发性出血倾向。 ▪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
以上。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非交叉连接 纤维蛋白
纤溶酶
纤溶酶
交叉连接 纤维蛋白
纤溶酶
Aα极附属物 Aα极附属物
FPA(A.B. C. H
碎片 )
Bβ 15~42小 肽
Bβ 1~42小肽
X.Y.D.E碎片
X.Y.D.E
Aα极附属物 D-D二聚体 X.Y.D.E
(fdp)
(FgDP)
❖纤溶指标
1)3P试验:反映fdp,尤其是碎片X存在, 阳性率较高,操作简单。阳性见于DIC早、 中期。阴性见于正常人,DIC晚期及原发性 纤溶。
PT延长或缩短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 化(肝病延长5秒以上)。
3P(+) 或 血 FDP>20mg/L ( 肝 病 > 60mg/L),D-D二聚体阳性。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下降。
AT-III含量及活性下降(不适于肝 病)。
血浆VIII:C,活性<50%(肝病必 备)
DIC分期、分型
分期
▪ 造 血 系 统 疾 病 如 AL(APL) 、 溶 贫 、 HuS、TTP。
▪ 肾脏病如急进性肾炎。 ▪ 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其它如CO中毒、中暑、新生儿硬肿
症、GVHD、严重输液反应。
诱发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如重症肝 炎、连续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高凝状态:妊娠、肾病综合症。
竭或休克。 ▪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 症状。 ▪ 抗凝治疗有效。
实验室指标
主要诊断指标 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 PLT<100×109/L或动态性下降(肝病、白
血病<50×109/L),或有二项以上血浆血小板 活化产物增高。
Fg<1.5g/L或动态性下降,或>4.0g/L ( 白 血 病 及 恶 性 肿 瘤 < 1.8g/L , 肝 病 < 1.0g/L)。
♫ 高凝期 DIC早期,CT、PT、APTT可 缩短,其它凝血因子活性及水平升高。
♫消耗性低凝血期 临床表现出血, (CT、PT、APTT均延长,各种凝 血因子水平下降)。
♫ 继发性纤溶 出血症状进一步恶化, CT延长,各项纤溶试验阳性。
分型
急性型 起病急骤,数小时至1~2天内发病, 症状凶险,常见于严重感染、羊水栓塞、 溶血性输血反应、APL、大手术及创伤。
慢性型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持 续几周以上,临床以血栓栓塞表现 多见,早期出血症状不严重,可见 于癌肿播散、死胎滞留、SLE等。
鉴别诊断 原发性纤溶 以原发性纤溶而不伴发血 管内凝血的综合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
纤溶酶原激活可见于:
实体瘤;产科意外;AL;药源性(尿激酶、 链激酶、溶栓药);肝脏疾病。
出血突然发生,不易用原发病解释;
出血部位广泛;
除 出 血 外 , 常 伴 有 DIC 其 它 临 床 表 现,如:休克、栓塞、脏器功能不 全;
抗DIC治疗有效。Fra bibliotek休克和微循环衰竭 发生率30~80%,特 点:
突然发生,不易用原发病解释;
常伴DIC其它症状; 休克在DIC早期即出现,可伴各脏器功 能不全。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减低,或血小板代谢产物, 如:GMP-140、PF4、TXB2升高。 ❖凝血因子有关检查:
1)纤维蛋白原(Fg)含量减低,高凝期可增高, <1.5g/L,>4.0g/L。
2)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秒以上。 3)凝血酶时间(TT)延长3秒以上。 4)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10秒
2)血FDP测定 FDP含量升高
3)血D-D二聚体 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 降 解 产 物 分 子 标 志 之 一 , DIC 时 阳 性 率 93%,原发性纤溶阴性。
4)纤溶酶原(PLG)含量及活性减低。
❖其它分子标志物
1)凝血酶原碎片1+2(F1+2)是凝血酶原→ 凝血酶过程中的降酶产物,直接反映凝 血酶早期激活水平。
纤溶抑制物减低可见于:
肝脏疾病;毒蛇咬伤;先天性α2-抗纤溶酶 缺乏。
诊断 ①存在易引起原发性纤溶的基础疾病。 ②广泛出血。 ③实验室检查 :
与DIC继发性纤溶相同点:
纤维蛋白原降低;FDP增高 与DIC继发性纤溶不同点:
手术及创伤:占5%~10%。
医源性疾病:占4%~8%。药物、手 术及医疗操作、肿瘤治疗、不正常 的医疗过程,如溶血性输血反应
全身各系统疾病:
▪心 血 管 如 恶 性 高 血 压 、 肺 心 病 、 心 梗 、 SBE。
▪呼吸系如ARDS、肺梗塞。 ▪消化系如细菌性腹膜炎、坏死性胰腺炎、 重症肝硬化、胆道感染。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ppt)
(优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病因
感染:占DIC发病数的30%。细菌、病毒、 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等。
占20%~30%。急性白血病,各种实体瘤, 如前列腺、胰腺、肝、肺、肾肿瘤。
产科意外:占4%~12%。羊水栓 塞、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死胎 潴留、重度妊高征、感染性流产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