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知识结构提要】

:病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微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

病因肿瘤性疾病:胰腺癌、结肠癌、食管癌、胆囊癌、肝癌、胃癌、白血病、前列腺癌妇产科疾病:流产、妊娠中毒症、子痫及先兆子痫、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等

创伤及手术:严重软组织创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

组织严重损伤→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发病机制血管内皮广泛损伤→激活Ⅻ因子→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引发和促进凝血过程

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诱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微血栓形成→表现血液高凝状态

分期消耗性低凝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及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出血倾向

→出血表现明显加重

急性型病因:严重感染、创伤、异型输血等

临床:出血、休克等

按临床经过分亚急性型病因: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

临床: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

分型慢性型病因:恶性肿瘤、胶原病、慢性溶血性贫血

临床:常以某器官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

失代偿型:常见于急性型DIC

按机体代偿分代偿型:常见于轻度DIC

过度代偿型:可见于慢性DIC

特点:DIC最突出的表现,早期就可出现,出血程度不一,部位广泛。

出血

特点:DIC与休克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休克

机制:微血栓广泛形成、血容量减少、血管扩张

肾→急性肾衰竭

肺→急性呼吸衰竭

主要临床表现心脏→心功能不全

器官功能障碍脑→脑多发性灶状坏死

胃肠→胃肠黏膜损伤

肾上腺→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即沃-弗综合征)

垂体→垂体功能低下(即席汉综合征)

微血管病性特点:周围血涂片中可发现裂体细胞

溶血性贫血微血管内纤维蛋白网形成可将红细胞割裂

机制微血栓形成血流受阻,红细胞扭曲变形破裂

内毒素等因素引起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防治原则:治疗原发病、改善微循环、重建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

【目的要求】

1.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2. 掌握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3. 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4. 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功能、代谢变化。

5. 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二、填空题

1.DIC的临床变化表现为明显、、

和。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障碍,严重障碍,障碍,以及不恰当使用纤溶抑制剂等。

三、选择题

A型题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

A.广泛微血栓形成B.MODS

C.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D.凝血酶生成增加

E.凝血功能紊乱

2.在下列疾病中,哪一项是引起DIC最常见的疾病:

A.恶性肿瘤B.产科意外C.代谢性疾病

D.大手术创伤E.感染性疾病

3.DIC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是:

A.出血B.休克C.MOF

D.贫血E.以上都不对

4.典型DIC的血液凝固性障碍过程常表现为:

A.持续高凝状态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D.原发性低凝状态E.以上都不对

5.DIC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其主要的原因是:

A.凝血系统被激活B.补体系统被激活C.激肽系统被激活D.血管的严重损伤E.纤溶系统激活,并远大于凝血活性

6.DIC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

A.代偿型DIC B.失代偿型DIC C.急性DIC早期D.慢性DIC E.以上都不是

7.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 其主要原因是: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微循环血流淤滞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多

8.DIC时引起休克的主要机制:

A.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B.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C.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

D.出血可影响血容量E.以上都不对

9.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A.溶血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

10.DIC的病理特征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B.血栓形成

C.继发性止、凝血功能障碍D.原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E.以上都不对

11.DIC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

A.出血B.休克C.MOF

D.贫血E.以上都不对

B型题

A.纤溶系统异常活跃,FDP增多

B.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血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

C.纤溶系统异常活跃,血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多

D.凝血系统被激活,血中凝血酶增多

E.凝血系统被激活,FDP增多

12.高凝期

13.消耗性低凝期

14.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A.血管内皮广泛受损激活Ⅻ因子导致DIC

B.组织严重破坏,造成组织因子入血导致DIC

C.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DIC

D.白细胞大量破坏导致DIC

E.其他促凝物质入血导致DIC

15.急性在幼粒细胞白血病是通过

16.毒蛇咬伤是通过

17.恶性肿瘤坏死是通过

四、问答题

1.试述休克与DIC的关系?

2.试述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它是指在多种原因作用下,以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为共同发病通路,以凝血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2.DIC时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将红细胞割裂成碎片而引起的贫血,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二、填空题

1.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肝功能微循环血液的高凝状态

三、选择题

A型题

1.D2.E3.A4.B5.E6.A7.B8.A9.A10.C11.A

B型题

12.D13.B14.A15.D16.E17.B

四、问答题

1.DIC与休克互为因果。

DIC可引起休克,由于:①急性DIC时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②出血使血容量减少;③补体及激肽系统激活和FDP大量形成,造成微血管舒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及通透性增高;④心泵功能障碍。

休克也可引起DIC,通过:①休克晚期微循环持续淤血,血流减慢、血液浓缩、凝固性增高,加之酸中毒加重等,促进DIC发生;②感染性休克时,病原体及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③创伤性休克时,组织因子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总之,休克和DIC相互影响,使病情恶化。

2.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组织严重破坏,导致组织因子入血从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细菌、病毒、缺氧、酸中毒、羊水、转移的肿瘤细胞以及内毒素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直接激活Ⅻ因子、抑制纤溶系统、激活补体系统和促进激肽形成,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血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大量促凝及使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其他促凝物质如胰蛋白酶、蛇毒等入血也可引起D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