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及解释:
1.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解释: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暮色苍茫,诗人又触发了新的旅途劳累和客居的愁思。

广袤的原野与天际相接,天幕低垂,远处的树木仿佛贴近了天际。

江水清沏,倒映的月亮仿佛与人更近了。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释: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突然袭来的阵雨比作“翻墨”、“跳珠”,形象地描绘了雨滴的猛烈和杂乱,突
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地面的疾风又把雨滴吹散,望湖楼下的
水域又恢复明亮的景象,犹如晴空万里的天气。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
桥忽见。

解释:在明亮的月光下,鹊鸟的翅膀沾着月光的余辉,受
惊而飞动,树枝也因此而摇晃起来。

夜风送来了蝉儿的鸣声。

闻到稻花的香气,人们便知道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连青蛙
也在欢唱。

在天空中隐约看到七八颗星星,又飘来了两三点
雨滴。

找寻旧时熟悉的茅店和社庙,却发现它们已经坐落在
溪桥之旁、社林之边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词解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词解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

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身临其境,余味无穷。

(2)《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3)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4)别枝:旁枝。

(5)旧时茅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6)社:土地庙。

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儿,乌云遮住了月亮。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

上下片都写得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1 / 1。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翻译及练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翻译及练习

3. 古诗词三首课后题答案:1.《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答:《宿建德江》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孤独愁闷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喜悦欢快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答: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我看到了黑云汇聚图,西湖聚雨,狂风散云图,雨后西湖图。

1.《宿建德江》,作者唐朝孟浩然,诗意:把船停靠在燕萌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旅客心头。

野矿无边无际。

远处天空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明月来如何相亲相近。

表达了诗人的夜宿建德江边所看到的秋江暮色,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愁闷,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宋朝的苏轼,诗意是:黑云像打翻了黑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像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入船舱。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宋朝的辛弃疾,词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啼叫声。

一阵阵浓浓的道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诗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山前下起了的小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表达了作者在丰收之年喜悦欢快之情。

练习题:基础积累大巩固一、填空。

1.“移舟泊烟渚”的“移舟”的意思是------,“泊”的意思是-----。

2.“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是指------,勾起愁思不用“生”而用“新”,这样写的好处是-----------。

3.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练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分别从“----”、“----”“---”等方面,写出了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年级上 3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首意境优美、充满田园风情的古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佳作,它宛如一幅生动的乡村夜景图,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词的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的月夜景象。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凉爽的清风在半夜时分传来了蝉的鸣叫。

这里的“别枝”二字用得极为巧妙,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仿佛明月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故意晃动树枝,惊扰了熟睡的鹊儿。

而“惊鹊”和“鸣蝉”,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得这个夜晚更加生动有趣。

想象一下,在寂静的乡村,明月高悬,清风拂面,耳边传来鹊儿的惊飞声和蝉儿的吟唱声,那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感受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两句则将我们的视线从天空和树枝转移到了稻田里。

在稻花的香气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那浓郁的稻花香,仿佛让我们闻到了丰收的喜悦。

而那此起彼伏的蛙声,就像是大自然为庆祝丰收而奏响的乐章。

此时此刻,词人行走在这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田野间,心情也一定是愉悦而畅快的。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稀稀疏疏地挂着几颗星星,山前却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这里的“七八个”和“两三点”,用数量词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了一种朦胧而诗意的氛围。

让人不禁想起夏日夜晚,天空中那闪烁不定的星星和突然飘落的雨滴,给人一种意外和惊喜的感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就在词人着急寻找避雨之处时,忽然看到了曾经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边。

“忽见”二字,把词人的惊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仿佛是在经历了一番寻觅之后,终于找到了那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港湾。

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也让整首词在结尾处有了一个圆满而温馨的结局。

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

辛弃疾通过对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星、雨、茅店等一系列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夜景图。

六年级上语文古诗词详解+赏析

六年级上语文古诗词详解+赏析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注释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

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客”是诗人自指。

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2019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 《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质课件.ppt

2019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 《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质课件.ppt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
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桥忽见。
天苍苍,野茫茫,
注释:
风吹草低见牛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采西上菊饶东的篱西面下。,悠然见南山。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4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5 的卢: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难,骑的卢马“一跃
三丈”,脱离险境。
6 天下事:此特指恢复中原之事。
2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同

【宋】 辛弃疾

破阵子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吹角 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
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
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桥忽见。
季节 夏季
看到的 听到的 闻到的
明月 鹊 稻花 星 雨 山 茅店 社林 溪桥 蝉鸣 蛙声 ……
8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
9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王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
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主题思想、生字解析附课后练习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主题思想、生字解析附课后练习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主题思想、生字解析附课后练习答案x宿建德江(唐·孟浩然)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是一首通过刻画秋江暮色来抒发内心愁思的诗。

诗人围绕一个“愁”字,通过写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意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

第一句写羁旅夜泊,为下文写景抒情做准备;第二句写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

愁思似乎因亲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风雨大作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翻滚、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云散天晴的明朗,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表达了对望湖楼奇美风光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第二句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跳”“乱”写出了雨势大、急的特点。

第三句写风,“忽”字用得十分巧妙,写出天色变化之快,突显了风的巨大威力。

第四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静,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湖面上水天一色。

仿佛一切都l不曾发生似的,以静衬动,让人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词人将在乡村夏夜行路时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古文翻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古文翻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古文翻译、日积月累翻译赏析、阅读链接翻译第 1 单元古诗词、日积月累、阅读链接翻译第 3 课(1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 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划动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沙洲旁,日落黄昏时分更增添了游子的愁思。

茫茫旷野里低垂的天幕好像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那轮明月仿佛与人更亲近。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苏轼( ( 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像泼洒的墨汁般翻滚的乌云尚未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便似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上船。

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忽然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西湖碧波如镜,水天一色。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 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的喜鹊。

半夜清风习习,有蝉在不时地鸣叫。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气,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突然出现在眼前。

第一单元日积月累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黄米饭和鸡肉,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

打开窗子,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畅谈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重阳节,我还要再来与你欣赏菊花。

【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农家的劳动生活,真切地抒发了朋友间的情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丁香结》阅读链接(1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译文】: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详解及练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详解及练习

六年级上课文知识点详解古诗词三首知识精讲2.课文主旨《宿建德江》中,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湖夏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写出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三)手不释卷1.宿建德江宿建德江①孟浩然移舟泊烟渚②,日暮客愁新③。

野旷天低树④,江清月近人⑤。

(1)词句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②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③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④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⑤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2)诗句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③。

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1)词句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②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③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④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⑤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诗句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①·夜行黄沙道中②明月别枝惊鹊③,清风半夜鸣蝉④。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解答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解答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解答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提示:《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注意读出不同的感情基调。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答:两首古诗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但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写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

愁思似乎因亲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

整首诗围绕一个“愁”字,通过写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意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几句通过惊鹊、鸣蝉和蛙声等景物,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通过明月、清风、稻花等意象,衬托出夏夜的优美和静谧。

在动静结合中,表现了诗人因景美年丰而欢快、喜悦的心情。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指导:先熟读这首诗,提炼关键信息,概括出诸如“黑云翻魔图”“白雨跳珠图”等画面,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然后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目的。

重难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通过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在阅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情趣。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已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但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使其不能深刻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的生平背景,教师适当地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准备《西江月》的图片、诗词及古乐。

2、和学生一起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他的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诗词中,你熟悉哪一首词?能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以前我们了解过辛弃疾,谁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词人?(生介绍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就是这么一位词人, 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

小学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小学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小学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作者辛弃疾是_________朝的豪放派词人。

[2]下列选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

B.“稻花香”和“听取”两句,写诗人闻着稻花香,看着丰收的景象,欣悦之情,尽在言表。

C.“七八个”和“两三点”两句中,七八个写出“星”的稀疏,“两三点'写出雨的细微。

D.“旧时”和“路转”两句表现出诗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

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江上往来人”中“往来”是因为( )A.江上风景美B.江上鲈鱼美C.江上一叶舟美D.看渔民打鱼[3]反映了渔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反思

3 古诗词三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宿建德江》。

2.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重难点)一、直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

(板书课题,解诗题,引导学生抓住“宿”,了解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

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2.指名读,正音。

(相机指导书写:德。

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

)3.自由读古诗。

(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1.师: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课本相应位置打上小问号。

开始吧!(自学)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登高》唐代杜甫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古诗词的解析,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和分析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和音乐,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 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2) 逐句解析《登高》。

(3) 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人的情感。

(4) 教师示范解析《夜书所见》。

(5) 学生自主解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例题讲解:(1) 《登高》中的意象分析。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分析。

4. 随堂练习:(1) 学生仿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古诗词。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作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人简介和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三首古诗词的和重点词句。

3. 中间部分:诗词的解析和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分析《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 背诵并默写答案略。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等。

(3) 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词,进行积累。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课稿一一、说教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朝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

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显现了一幅鲜亮逼真的野外风光图。

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以朗读来“帮助”分析。

二、说教课目的:本课的教课目的归纳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从教课目的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

2、经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述的境界。

3、经过朗诵,感觉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盼望丰年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感觉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述的画面,领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六年级学习诗词的要求:“经过诗文的腔调、节奏、想象等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感情。

”考虑到今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课中,我把“读”贯串于整个讲堂。

讲堂活动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合点拨。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品读词文,通过想象,把平面的词句想象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一幕立体的场景,从而理解词句的内涵,领会词中的感情。

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此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五、说教课过程:联合《课标》要求、我假想了五字讲堂教课模式。

1、导经过曲调《破阵子》和《西江月》的对照,使学生认识词牌名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

选择什么样的词牌名就决定了词的风格。

2、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在频频吟诵的基础上实现对古诗词粗心的掌握。

此外,悟诗人之情,要读懂诗词的景,词的意境就表此刻眼前了。

3、赏赏析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以朗读想象来“帮助”赏析,带学生感觉词的境界美。

4、悟在赏析中,领会这人对景的喜欢之情和期盼丰年的愉悦之情。

5、写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做到文景合一,身临其境。

六、说板书:依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六年级上人教版语文3 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人教版语文3 古诗词三首
本文档详细解析了六年级上册中的三首古诗词:《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先介绍了学习目标,包括朗读、背诵和默写要求,以及体会诗歌情感与想象画面的能力。接着,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孟浩然、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了简要介绍。在生字和词语学习部分,解释了诗词中的生字、多音字、形近字和关键词语的含义。整体感知部分概述了每首诗词的体裁。详细解读中,针对《宿建德江》分析了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景色描写与思乡之情;对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讲解了比喻修辞的运用和写景的特点,如景物多、变化快、动态丰富;而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虽未展开,但也强调了其吟咏田园风光的主题。通过这些解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思与深层情感。

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以下是一篇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诗词的讲解和学习要点:一、《宿建德江》《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在旅途中,夜宿建德江畔,面对江水孤舟,寒风夜月,心中充满了孤寂和思乡之情。

1. 写作背景:诗人离开家乡,四处游历,途中遭遇了许多艰辛和挫折,这时他来到了建德江边,面对江水孤舟,心中充满了感慨。

2. 主题: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旅途生活的无奈与孤独。

3. 重点词句:(1)野旷天低树:旷野无垠,天空显得很低,树木似乎都在天空之中。

(2)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见底,月亮似乎与人更近了。

(3)日暮客愁新:夕阳西下,旅途中的诗人又增添了新的忧愁。

(4)烟渚江上晚来船:烟雾缭绕的江面上,夜晚来临,船只点点。

4. 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建德江畔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孤独。

(2)对仗工整:诗歌中多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野旷天低树”与“江清月近人”等。

(3)用字简练:孟浩然在诗中运用了许多简练的字眼,如“野”、“天”、“树”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面对突然降临的暴雨和湖面的变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雨中画卷。

1. 写作背景:诗人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常去望湖楼欣赏风景。

这一天,他坐在望湖楼上,突然遇上了暴雨,便写下了这首诗。

2. 主题:诗歌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3. 重点词句:(1)黑云翻墨未遮山:黑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水一样,但还没有遮住山峰。

(2)白雨跳珠乱入船:暴雨像珠子一样跳起来,纷纷扰扰地落进船里。

(3)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狂风吹来,将雨吹散了。

(4)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的湖水波涛汹涌,水天一色。

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古诗词古文翻译

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古诗词古文翻译
【赏析】:鲁迅这两句诗不仅回答了别人对他爱孩子的讥讽,还体现他对孩子深厚的感情以及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
(2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赏析】:这句话含蓄、深刻,鲁迅以此启发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开创美好未来。
(3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三魂》【赏析】:“民魂”即民族精神。鲁迅认为民族精神是最宝贵的,只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中国才有进步。
此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第七单元日积月累
【高山流水】:现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天籁之音】:形容声音十分悦耳动听。天籁: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
【译文】:信使(青鸟)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3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译文】:如若谁能够发现并且解开丁香心中的那个结,他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才能飘香万里。
(4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译文】:丁香树上的花朵已经落尽了,只剩下空空的枝条,这丁香结让我愁肠寸断。(“丁香结”是丁香的花蕾。用以喻愁绪之郁结难解。)
第2单元古诗词、日积月累、阅读链接翻译
第5课《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溅起阵阵水雾,就像冒出的蒸汽;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让人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_《古诗词三首》教材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_《古诗词三首》教材解析

《古诗词三首》教材解析《古诗词三首》是“触摸自然”主题下的一组诗词,由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还有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组成。

作者年代唐宋皆有,作品体裁诗词兼顾。

三首作品中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有日暮江景,有西湖雨景,也有山村夜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的景物总是投射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心境。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羁旅途中写下的。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始终萦绕着“愁”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谪居杭州时所写,描绘了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短短四行,涵盖了雨前、雨中、雨后的全过程,大开大合的笔墨与作者豪放的胸襟融为一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被奸佞中伤,弹劾罢官之后,在上饶家居时,经过黄沙岭道所作。

简单的文字有着扑面而来的恬静和野趣,透着淡淡的愉悦,于平淡中见洒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以此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由于诗词文体的特殊性,简练的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学习诗词的时候,更需要运用这一方法。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如《宿建德江》表达的是作者的羁旅之愁,教学时,可以唤起学生孤身一人离开父母时的情感体验,从而走近诗人内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日暴雨,这样的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有,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的暴雨,再将自己的表达和诗人的语言比较,想象画面,感受诗句凝练的语言中包含的精妙联想。

2.从作者的处境想开去。

唐诗宋词多有着作者生平经历带来的鲜明个性标签。

所以,作者的生平、同作者的相关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内心。

读《宿建德江》要引导学生去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读一读孟浩然的《自洛之越》,从而体会诗人的“愁”。

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联想到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被贬谪的无奈,才能进一步理解词作体现出的难得的、淡淡的愉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m ín ɡ月yu è别bi é枝zh ī惊j īn ɡ鹊qu è,清q īn ɡ风f ēn ɡ半b àn 夜y è鸣m ín ɡ蝉ch án 。

稻d ào 花hu ā香xi ān ɡ里l ǐ说shu ō丰f ēn ɡ年ni án ,听t īn ɡ取q ǔ蛙w ā声sh ēn ɡ一y ì片pi àn 。

七q ī八b ā个ɡè星x īn ɡ天ti ān 外w ài ,两li ǎn ɡ三s ān 点di ǎn 雨y ǔ山sh ān 前qi án 。

旧ji ù时sh í茅m áo 店di àn 社sh è林l ín 边bi ān ,路l ù转zhu ǎn 溪x ī桥qi áo 忽h ū见ji àn 。

诗词赏析:
①作于闲居带湖期间。

黄沙:即黄沙岭。

此夏夜小唱,深具艺术魅力。

上片夜景,意在写静,却出之以动。

鹊啼、蝉鸣、蛙喧,愈闹而愈静,是为动中见静法。

下片时转景移,山雨欲来,心绪由安闲而焦躁。

结韵妙语:就急欲避雨而言,先推出茅店,后补以“忽见”,则恍惚惊喜之态,跃然纸上;就全篇而言,至此点出夜行者,返照全词,则无一不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见闻和感受,词脉由是畅通一体。

②“明月”两句:月光惊飞枝上乌鹊,清风送来夜半蝉声。

按: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苏轼《次周令韵送赴阙》:“月明惊鹊未安枝。

”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辛词“明月别枝惊鹊”句与以上诗句景象仿佛。

别枝:远枝。

方干《寓民郝氏亭》:“蝉曳残声过别枝。

”或作“离
别树枝”讲,意亦通,但与下文“半夜”失偶。

③“稻花”两句: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似在歌唱丰年。

或谓“说丰年”者,守夜农人。

似太实,且欠韵味。

④“七八个星”两句:天外星稀,山前欲雨。

卢延让《松寺》:“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以数词对偶,骈文中屡见,如庾信《小园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⑤“旧时”两句:转过溪桥,忽见记忆中的茅店就在眼前。

两句用倒装句法。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唐圭ɡu ī璋zh ān ɡ等《唐宋词选注》:作者以宁静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着活跃气氛的夏夜。

一路行来,有清风、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鹊声、蝉声,还闻到了稻花香。

走得久了,忽然看到那家熟识的小店,可以进去歇歇脚,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是一首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语浅味永,摹写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颇有审美价值的淡墨画——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 ,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
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我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
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

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

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
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