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共30页

合集下载

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70年代,西方文学翻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另一标志是当代西方译学 界名副其实的文艺学派的诞生和发展。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学者形成 了比较完整而且比较独特的翻译研究理论。他们的研究不仅对西方译 学界,而且对整个国际译学界,具有革命性的划时代意义。
他们都把文学理解成为一个综合体,一个动态的体系;他们都认为, 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具体的翻译研究应互相借鉴;他们对文学翻译 的研究都属于描述性的,重点放在翻译的结果、功能和体系;他们都 对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对翻译和各种译本类型指 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民族或国别文学内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翻译对民 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感兴趣。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将西方研究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 期:从公元前55年到20世纪上半叶属于语言学前时期, 20世纪下半叶则属语言学时期。美国语言学家兼圣经翻译 家奈达则认为西方的翻译理论有四大流派:语文学派、语 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语言学前时期主要翻 译圣经和文学作品,翻译主要是少数人的事,这个时期的 翻译理论就是奈达所说的语文学派的理论。后三种理论流 派即纽马克所说的语言学时期的翻译理论。
伦敦学派与弗斯、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伦敦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 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在翻译研究领域, 他们认为,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 环境之中。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 R. Firth)。有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 翻译理论,一篇为《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 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 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共30页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共30页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0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பைடு நூலகம்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 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 ,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 一准则 ,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威密尔所提 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 ,意思是 “目的” 。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 就是 “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 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 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 “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德国功能主义流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德国出现一派翻译理论 — —功能派翻
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 笔译)是一种行为。其 理论的重点表现在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 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起,前苏联的文学翻译得到发展的同时,翻
译研究也得到长足的进展。其最大特点就是一开始就和文 学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这时还是注重翻译作品的艺术 性。文艺学派开始于当时的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为蒂 尼亚诺夫。
楚柯夫斯基的《崇高的艺术》一书问世后,被视为前苏联
译坛文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此书立足于大量丰富的翻译 实践,探讨了使翻译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途径。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
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此后,分别于1993年何1995年,又出版了《翻译短评》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和《翻译短评(第二集)》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翻译试图在译人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 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种 效果 ,这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原语作者,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 译入语的读者 。这两种方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当出现 矛盾时,交际翻译必须强调“ 表现力” ,而不强调信息 的内容。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讲诉PPT课件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讲诉PPT课件
• 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斯基认为:
语言学理论着眼于理想的说话者——听话者。他精通这种语言而 且不受与语法无关的种种条件的影响,如记忆限度、注意分散、兴趣 转移和实际运用语言时所犯的错误。 (Chomsky,1965:3—4)
• 而且,乔姆斯基将说话主体(speaking subject)理想化,赋予其创造 性使用语言的特别能力。在理想化过程中,一些错误、意外及口误等 均被排除在乔姆斯基的模式之外,但是福科认为这些因素对于了解说 话主体及其内在性质具有和“正确的”表达同样的重要性。
• 因此,乔姆斯基的理论中有两种运动存在——通过短语结构规则从基 础到深层结构,然后通过转换规则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
• 乔姆斯基认为短语结构规则反映了人脑内在的无意识的活动,深层结 构决定句子内在的意义,表层结构则决定句子的发音。
6
• 许多人就乔姆斯基对人脑结构及其如何“获得”语言的看法从哲学上 提出了反对意见,批评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结构的证据并不是以实际存 在的语言(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实际如何使用语言)为根据的,而是基 于那些只有在理想状态下才能找到的句子。
• 从历史发展来看,翻译科学派是对施莱尔马赫、洪堡等语言学和翻译观 的批判继承,但从更直接的原因看,则是对翻译培训派重实践、强调译 作品味与文学价值、注重美学经验而缺少系统化理论的反拨。
• 很显然,翻译需要更加系统化的理论来指导,而语言学的发展和所取得 的成果为翻译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 Bloomfield的结构语言学和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表层结 构的转换规则等为翻译科学派提供了理论根据。
• 奈达简化了乔姆斯基的这一模式,只借用了后两部分来强化自己的理 论。
4
• 乔姆斯基与奈达的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动因与研究内容。 •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探索人脑的结构,讨论语法的普遍规则及普遍词汇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学派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学派

英语知识二战后,科技、语言学和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机器翻译也悄然兴起。

人们对翻译的看法也随之而改变。

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或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与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数控论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相关但又自成体系的科学。

翻译理论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哲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而成为语言和翻译研究专家进行系统探讨的严肃课题。

因此,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纳入语言学畴,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鲜明对照;(2)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不相往来的局面被打破。

理论家通过论著、杂志、论文集等方式,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

此外,由于交通手段、出版业的进步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出现,各国翻译理论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一、美国翻译培训派1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2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3庞德:细节翻译理论、4威尔:翻译的矛盾;二、翻译科学派1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2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3威尔斯:翻译的科学、4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三、早期翻译研究派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2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3霍姆斯4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四、多元体系派1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2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3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4图里:目标系统;五、解构主义派:1福科:解构原文、2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3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4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5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1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2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3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4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5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6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7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8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9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doc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doc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西方翻译史,按照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中的划分,可分为古代翻译、中世纪翻译、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近代翻译和现代翻译。

而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可遵循这一分期。

一、古代时期西方翻译理论发韧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l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为标志。

他在这篇演说中声言:“我认为,在翻译时,逐字翻译是不必要的,我所做的是保留原文的整体风格及其语言的力量。

因为,我相信,像数硬币一样地向读者一个个地数词,不是我的责任,我的责任是按照他们的实际重量支付给读者。

”这段话首次对直译和意译进行了区分,并明确提出反对逐字翻译。

他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及基督教《圣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的,主要注重原文的文学特征,热衷于讨论译者是该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

二、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罗马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波伊提乌(ManliusBoetNus,480?-524?)。

他提出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

但是,纵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末成系统。

在波伊提乌之后,翻译理论研究在较长时间里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l7世纪初止。

这一时期是西方各国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飞跃期。

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德西德利乌。

伊拉斯摸(DesNerjusErasmus,1466?一1536)和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一l546);法国的雅克·阿米欧(JacuesAmyot,1513—1593)和艾蒂安·多雷(EtienneDolet,1509一1546);英国的乔治·查普曼(GeorgeChapman)。

伊拉斯摸认为:(一)翻译必须尊重原作;(二)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三)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
科学派
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关注翻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该流派强调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吴立言、邱立本、孙振威、韦沛然等。

他们在研究中文翻译理论方面,采取了基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方法,强调翻译必须建立在对原文和译文语言本质的准确理解基础上。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重点包括翻译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他们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信息、灵活运用语言等。

此外,他们还注重研究翻译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句法结构分析、语义转换、文化背景的考虑等。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文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翻译教学和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还促进了中西方翻译理论交流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总之,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支重要流派,以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特点。

他们的研究对中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 乔姆斯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围绕着形式属性的“深度”以及基础结构或 短语结构是否是一种普遍属性这两点而展开的。 • 在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形式普遍现象(formal universals)的同时,乔 姆斯基坚持认为这些形式属性并不是某种语言所特有的。
• 尽管在奈达的心目中,两种不同语言的句子可以具有同样的深层结构, 但乔姆斯基不认为深层结构具有普遍性。据他看来,一种语言的形式不 一定非要等同于另一种语言的形式。乔姆斯基警告说:
• 再则,无论转换生成语言学家将生成表层结构的生成规则描述得如何 精确,仍然会有一些语言现象不受其约束。人们完全可以假想地认为 没有一个句子会完全没有错误,语言的活力正是来自语言内在的不稳 定性。转换生成语法忽略所有可能的错误或认为错误与语法无关的倾 向使其试图揭示的语言结构再次变得模糊不清。 • 尽管文学翻译者对乔姆斯基理论持保留态度,而且乔姆斯基本人也曾 予以警告,但奈达仍围绕乔姆斯基所提供的模式着手建立一门翻译的 科学,他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这一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 而且,乔姆斯基将说话主体(speaking subject)理想化,赋予其创造 性使用语言的特别能力。在理想化过程中,一些错误、意外及口误等 均被排除在乔姆斯基的模式之外,但是福科认为这些因素对于了解说 话主体及其内在性质具有和“正确的”表达同样的重要性。
• 尽管对乔姆斯基的理论存在许多批评意见,但翻译科学派学者仍运用 他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 斯坦纳认为需要重视乔姆斯基的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 奈达本人认为自己的理论基于一种与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模 式类似的模式,但他或许只是简化了乔姆斯基的模式以适应自己的需 要。 • 著名的德国翻译科学派学者威尔斯就认为他自己的模式并不是以乔姆 斯基的模式为基础,但他无意中对乔姆斯基理论的借用已远远超过了 他愿意承认的程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三大突破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

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

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

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1)语言学派的转向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尤金·奈达(Eugen A. Nida)卡特福特(J.C. Catford)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论层面。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4、文本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当代西方译学研究的梳理与分析_当代翻译理论_评介解读

当代西方译学研究的梳理与分析_当代翻译理论_评介解读

《中国翻译》1998年第4期?书评?当代西方译学研究的梳理与分析――《当代翻译理论》评介尹玲夏最近几年,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译学研究发表了不少看法,特别是就如何认识借鉴西方译论,推进我国译学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加拿大翻译理论家罗伯特拉罗斯于1989年出版的《当代翻译理论》对我们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里,我们作一评介。

《当代翻译理论》于1989年由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问世后在西方翻译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书中,作者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80年代末的西只是跟内地的拼音标准有一些不同。

三、对解决两地译名差异的一些看法两地的译名差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加以解决。

(一鉴于香港已回归祖国,造成两地译语差异的许多历史原因已不复存在,随着汉语教学在香港地区的进一步加强和普通话的推广,实现两地译语统一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两地翻译工作者应携起手来,共同探寻解决两地译语差异的有效办法,尽快实现译语统一。

(二考虑到两地译语的差异是过去长时间形成的,语言的使用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在当前,解决两地译语统一的总原则,应是:努力求大同,允许存小异。

举例来说,中国人名的英译,香港同胞就可不必急于按汉语拼音来拼写或拼读。

(三为解决两地译语差异,当务之急是由两地各有关译校部门联合成立统一的译名划一56方翻译理论界的几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论著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对这些论著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对译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作者还通过阐述译本评价的诸多要素,明确提出了译本评价的原则和标准,并佐以大量的翻译实例予以论证。

全书融理论综述、评介与个人探索为一体,结构合理,论述严密,评价得当,受到了西方翻译理论界普遍好评。

《当代翻译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部颇为重要的学术著作。

罗伯特拉罗斯在该书的前机构(可以是委员会,也可以是办公室,制订各种有关译名统一的规定和原则,有计划地出版各种译名手册。

翻译理论流派论述分析

翻译理论流派论述分析

翻译理论流派论述分析♦最主要的理论依据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思想界内咅即以反叛、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和文学批评话语为特征的解构主义。

♦"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成了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一个重大命题。

♦超越语言的局限,从政治、权力等视角探究翻译问题。

关注的并非翻译本身,但是给传统的翻译观念带来极大冲击。

•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的翻译,并提出了翻译理论和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提出“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

4、德莱顿(JohnDryden1631-1700)♦明确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译者必须考虑译文的读者和对象。

♦将翻译分为三类:逐字翻译、意译和拟作,认为逐字翻译是“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拟作近似于创造,脱离了原作的面貌;主张重意义、轻语言形式的意译。

他对翻译的三分法突破了传统二分法(即直译、意译)的局限,可以说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5、泰特勒(AlexanderTytler1747-1814)♦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

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O♦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方法,却存在—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携f主要代表♦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美国结构学派和奎因♦交际理论派与奈达♦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一、主要翻译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20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时代”。

人们围绕“字对字”和“意义对意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核心是“信”、“神”、“真”典型代表包括约翰·德莱顿、泰勒等人,而巴纳德、施泰纳等人则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双语学派
9 Jacobson(1959)提出了意义对等的问题,在接下来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用转换语法模式,并使用“科学”(奈达语言)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时的意义处理。

奈达的形式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对等原则都以读者为中心。

纽马克相信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非常重视翻译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与此同时,翻译就像女性文本和文学一样,总是“颠覆”和“解构”原作(男性文学)
一些翻译理论家把翻译比作作文研究中的“戏仿”(parody)作为“应用和滥用”传统文学规则和惯例的一种解构方法,解构普遍真理或“正统文化的地位”(Hacienne)同样,翻译也是对原文的戏仿。

一方面,翻译应该忠实地模仿原文,另一方面,它又含蓄地背离原文,颠覆或解构原文。

亚文化倾向的最大特点是质疑“普遍概念”和”权威”,肯定翻译中的“差异、异质性和原创性”。

翻译科学派综述

翻译科学派综述

翻译科学派综述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翻译科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卡特福德、奈达、威尔斯的理论,对该学派的主流思想作了归纳。

指出了三人在理论上的相同点、不同点及互为补充之处,最后对这一流派的贡献及缺陷作了简要评析。

关键词:翻译科学派卡特福德奈达威尔斯评析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林立,各派不同的翻译思想呈现出既相互对立又多元互补的特征,即使是同一流派的翻译理论家,其观点也不尽相同,这也使翻译理论研究空前发展起来。

根茨勒按照翻译思想将其分为五大派: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

本文拟向读者介绍其中一支与现代语言学研究密不可分的派别――翻译科学派,以卡特福德、奈达、威尔斯为对象,以使读者对英、美、德等不同国家的有关研究有个大概的了解,最后对这一流派作一简要评析。

翻译科学派,又称翻译语言学派,兴起于以欧美结构主义为发展背景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

这一派理论研究主要以系统化、多样化的语言学学术成果为基础:卡特福德本人就从事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其翻译理论方面的建树是建立在韩利德的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奈达译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正是乔氏理论的应用,其翻译理论才超越了纯粹的宗教翻译而具有普遍意义,①后来他又以社会语言学和交际理论为理据;威尔斯则在他的理论中引入了话语语言学的原理。

他们的共同点主要还表现在:1.翻译的科学性vs.艺术性。

对此,卡氏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他认为翻译理论应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理论体系,因此可以说他赞成“翻译是科学”的观点。

奈达的态度有点矛盾,他曾经提出“翻译是科学”主张,但后来又基本放弃了。

威氏则不同,他坚决倡导“翻译是科学”这一思想,将之贯穿其理论的始终。

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认为翻译首先应是科学,可以对之作出规律性的总结。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