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与动量定理》教学反思
《第一章2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掌握动量定理的表述和基本应用。
2.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物理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动量的概念,正确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尺子、小球、挡板等。
2. 准备教学视频和例题,用于解释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动量及动量定理的相关内容。
4.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动量及动量定理。
四、教学过程:本节动量定理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掌握动量定理的基本公式,能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步骤: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动量与冲量之间的关系,引出动量定理的概念。
2. 讲解理论知识:详细解释动量、冲量的概念,以及动量定理的基本形式和适用条件。
同时,通过一些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
4. 小组讨论与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身边的动量定理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对动量定理的实际应用能力。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量定理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动量定理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将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动量定理的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教学反思
《动量定理》教学反思在过去的一周,我有幸作为物理教师教授了中学生关于动量定理的课程。
通过这次教学,我不仅能够对学生学习的进展进行评估,还能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和改进点。
首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我选择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来阐述动量定理的概念。
通过使用真实世界中的例子,我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但是,在这方面,我意识到我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果。
为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可以引入更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以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经验联系起来。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际应用的讲解相对较少。
尽管动量定理作为一个基本的物理定律,其中的公式推导和相关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但我意识到应该更多地介绍动量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次教学中,将一些实际的问题、挑战和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量定理的实际意义。
另外,我还观察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的情况。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些小组互动活动。
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理解,我发现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然而,我也发现我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时间掌控不够精准。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将为每个活动设置明确的时间限制,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享,同时也不耽误课程进度。
除了课堂内的教学策略,我还通过课后作业和作业批改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作业上的错误并没有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每周为学生们设置时间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以解答他们在课后作业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此外,我也意识到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给学生更多的探索和研究的机会,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动量定理,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计划引导学生进行小型实验和观察,以便他们亲身体验动量定理,并从中得出结论。
关于《动量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关于《动量\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反思和建议作者:张彬旭来源:《中学理科园地》2009年第02期在现行的物理教学改革中,已将《动量》章节作为选考内容。
自然,教师或学生对此内容的重视程度会明显减弱。
然而,若从培养理科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关于《动量》内容的教学可不做深入讲解和训练,但可以将动量和动能两部分内容进行比对教学。
为此,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动量和动能都是描述机械运动动力学的物理量,为什么要同时引入动量和动能这两个物理量呢?它们在描述机械运动中各自起到什么作用呢?也许这个问题不仅学生会心存疑虑,教师对其本质区别也不一定留意引导学生来探究,而只是顺理成章地接受物理前辈作出的概念构建。
比如,在原来的物理教学中关于动量和动能的区别和联系都是在基本定义式的基础上,结合两个物理量的矢量与标量性加以区分:(1)动量p=mv,动能Ek=1/2mv2(2)动量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在实际应用问题中,区分这两个物理量的作用,学生只是记忆碰撞问题系统动量一定守恒,但是系统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只有在弹性碰撞中动量和机械能才都守恒,对其中蕴涵的本质原因学生并不一定清楚。
为让学生更好地解题,甚至还有“碰一碰动量守恒,摆一摆机械能守恒”的口诀让学生在形式上区分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动量和动能到底各自在物体运动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不能选其一作为描述运动的量度?不仅是我们的疑虑,其实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关于动量和动能争论的记载:以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为代表的学派认为动量是唯一的、正确的一种运动的量度;以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学派则认为动能是更加合适的描述运动的量度。
这场争论僵持了将近200年,直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提出后,这个问题才真正得以解决。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此也作出论述,他指出:“机械运动确实有两种量度,每一种量度适用于某个界限十分明确的范围之内”为了在本质上比较关于动量和动能在机械运动中充当的角色,并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笔者建议可设计关于“动量和动能”的实验探究课。
高中物理选修3-5动量定理-教学反思
高一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利用视图和电脑制作的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把物理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自然过渡到知识点上,从而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获得新知识。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运用情景激学、直观演示、分析抽象、推理验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学生很容易理解合外力冲量的方向和动量改变的方向是相同的。
不过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想当然的以为物体受合外力冲量的就是物体末动量的方向或初动量的方向。
为了使学生观察到与已有经验矛盾的结果,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再选初动量和末动量方向相反的例子,最后发现它们也是相同的。
所以师生得出结论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合同。
从分析动量定理公式的物理意义,到强调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以及强调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关于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根据教学生设计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弹力的知识,决大部分的学生会意识到作用过程是变力,自然学生就会意识到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
这种由教师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更体现了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地位。
高中物理_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1.2《动量定理》日期:1 / 11§1.2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动量定理》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动量、动量变化量的基础上对动量变化的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并对后面动量守恒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在整个高中物理中,解决物理问题主要有三大观点,而动量的观点正是其中之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冲量的定义。
2.能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量定理的表述,知道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情况。
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计算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动量定理的实验探究和推导过程,学会用实验和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用动量定理进行定量计算,提高学生定量计算的能力。
3.通过运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
2.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及文字表述。
【教学难点】应用动量定理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2 / 113 / 11实验法、讲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演示鸡蛋下落后摔碎,让学生思考保护鸡蛋不被摔碎的方法有哪些。
找一名同学上来验证大家的方法。
对比两次实验,请学生从表象上分析鸡蛋不碎的原因。
动量变化量ΔP 、时间Δt 以及作用力F 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动量定理。
二、新课教学(一)理论推导动量定理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恒力F 的作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初始时刻,物体的速度为v ,经过一段时间Δt,它的速度变为v ’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从运动学角度,物体的加速度如何表示?t vv a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又可以如何表示?m F a =3. 整理上面两个关系式,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mv mv t -=∆’F 或p t ∆=∆F(二)实验验证动量定理实验器材:铁架台、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 交流电、重物、夹子、纸带、直尺。
《第一章 2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能够理解动量变化与作用力及作用时间的关系,并能通过具体实例应用动量定理进行计算和分析。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形成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动量及动量定理的定义与物理意义;2.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动量定理中力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动量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其能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高中物理教材、投影仪、白板及相应教学软件等;2. 知识点前置准备:回顾力学基本概念和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为学习动量定理打下基础;3. 学生分组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以便于课堂讨论和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首先,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前一天学到的知识点,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来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开始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主题——动量定理。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在踢足球时,为什么踢得越用力,球就飞得越远?这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物理规律呢?”二、新课内容展示1. 理论讲解老师首先需要详细讲解动量定理的定义、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图示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与之前学过的力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动量定理,老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情况,或者用气垫导轨进行碰撞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3. 案例分析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物理问题,如碰撞问题、动量守恒问题等,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讲解。
在分析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动量定理》教学反思
《动量定理》教学反思通过《动量定理》这节课的学习,我感觉受益非浅,不仅是对以前物理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即在数学计算中,物理知识就是辅助。
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些错误,我们不应只关注错误的结果,而是应该从产生错误的原因入手,找出错误发生的根源,并解决这个问题。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物理的方法,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是未知的,这些都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猜想、交流、讨论等途径去探究。
但由于本人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上没能抓住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至于有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时,会产生障碍,甚至课堂出现了冷场。
所以今后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还是成功的,从学生们渴望求知的眼神里,我读到了他们对物理世界无穷无尽的热爱。
有了这份热爱,我相信,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教书育人的信念!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习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外部压力。
我想,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越浓厚,就越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出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善于学。
也许我还缺乏一点经验,但我仍将继续努力,向身边的同行、同事请教,相信他们会给我带来好的经验,帮助我快速成长,我将在新的起点上前行!《动量定理》这节课,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我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变,在我的认为,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学习动量定理,而不是老师先教学生动量定理的推导公式。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物理_2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二物理16.2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主备人:审核人:时间:注:带*的题目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完成。
【关注课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动量变化量及冲量的矢量性(2)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2)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也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尤其是方向的一致性,即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和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导入课堂】演示实验:用铁锤分别砸砖块和人的肚皮。
(结果砖块被砸破,但是人的肚皮没有被损伤。
)【课内探究】1.实验:请同学们细心观察。
思考一下为什么铁锤能够砸碎坚硬的砖块,而不能打伤人的柔软的肚皮?2.认识一个新朋友——动量:(1)概念: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
(2)公式:p=mv(3)方向:它是一个矢量,它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相同。
(4)单位:kg.m/s问题(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3.动手动脑推导: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问题(2):设一个物体质量为m,在恒力F作用下,在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v,经过一段时间t,物体的速度变为v ´,尝试由F=ma和运动学知识推导出力和动量变化的关系?v v ’说明:(1)冲量:力和时间的乘积叫冲量。
人教版选修3《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3《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1.了解动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研究历程。
2.了解动量定理的原理和应用。
3.能够计算物体的动量和动量变化量。
4.能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物理问题。
2. 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中的第4章《动量和动量定理》。
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动量概念2.动量定理的引入3.动量定理的证明4.动量定理的应用5.守恒定理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2.学生掌握动量计算、守恒现象分析。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动量原理的物理概念2.学生掌握动量守恒问题的分析方法4.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环节1.1 导入新课:老师将本章节的主题告知学生,并通过引入一道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运动员短短的冲刺距离如何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1.2 启发性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运动员的冲刺有必要练习并掌握一些物理知识吗?•运动员冲刺的速度快慢和他能不能获胜有什么关系?步骤2:知识讲解2.1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2.2 动量定理的推导2.3 动量定理的一些应用2.4 动量的守恒步骤3:实验探究3.1 实验动力学:针对学生的实验疑问,老师依据实验现象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及其实验数据定性分析。
步骤4:课堂练习4.1 针对上一部分的授课内容,提问一些具体的练习材料。
例如:•一个球的质量是5kg,以5m/s的速率向右运动,这个球的动量是多少?•当一个人向右用5N的力拉着一张20kg的桌子向右运动,求其初始和末速度差。
步骤5:课文解析5.1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研究与本章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如何求动量;•动量的单位和量纲;•什么是完全非弹性碰撞.步骤6:总结反思6.1 思考问题: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动量定理的问题或问题集合,让学生阅读后探讨问题答案、分析原因、思考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2 讲解问题解决:课后回顾几个重要的问题,并发布相关的课外阅读动量定理的物理概念和应用,提高科学素养。
《动量定理》教学反思
《动量定理》教学反思学生对这节课还是很感兴趣的,上课时候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发挥,让学生多次练习,加深印象。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完全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形式上未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遗漏,在课堂语言上不够简洁。
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较少,这可能与自身性格有关,上课有点急躁。
还有就是对班级的学生了解太少,下次应多跟同学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选用了直观教学方法,将抽象知识具体化,通过演示、实验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使他们感到化学就在身边,而且很有意思,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例如,我通过“观察物体发光”这个生活事例向学生渗透物理现象的思想;再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天平的左盘上放物体时,指针偏向何端,右盘中的小砝码就会增加几克?”,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爸爸带着儿子到超市买了一袋米。
在结账时,爸爸让服务员把米装进塑料袋里,把袋口扎紧,并记录下袋子的重量。
当服务员拿着米袋准备往袋子里倒时,他惊讶地说:“奇怪!怎么重量一点也没变?”此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都好奇地议论开了。
紧接着我又说:“你知道为什么吗?其实袋子里没有放米,只不过里面的小砝码随着米的增多在增加罢了。
”此时学生也许会认为袋子里没放米是不可能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启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涉及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情境,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生动的问题,把复杂的过程变成有趣的模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
高中物理_《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动量的变化及其矢量性,会计算一维情况下的动量变化量。
2、理解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
3、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说明说理能力。
2、学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领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与理解教学难点:应用动量定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引入以桌球为例引入碰撞的现象,生活中碰撞的现象很多,图片展示碰撞的实例。
图片:踢足球、打垒球、红酒杯相碰、汽车碰撞试验、火车挂钩、动物弹跳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的情况也不一样。
物理学家始终在寻求自然界万物运动的规律,其中包括在多变的世界里找出某些不变性。
那么,在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呢?于是,他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最终发现,对于发生碰撞的两个物体来说,它们的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在碰撞前后很可能是保持不变的,对于各种碰撞都是这样。
这就使我们认识到,mv这个物理量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新课1、动量(1)定义:物理学中把运动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定义为物体的动量。
(2)表达式:p=mv(3)单位:千克米每秒,符号:kg·m/s(4)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动量是矢量)(5)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所反映的是物体的运动效果。
(动量是状态量,具有瞬时性)(6)动量具有相对性,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例题】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坚硬的墙壁后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下图所示。
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解:取水平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碰撞前钢球的动量:p=mv=0.1×6=0.6kg·m/s碰撞后钢球的动量:p'=mv'=0.1×(-6)=-0.6kg·m/s碰撞前后钢球动量的变化为:∆p=p'-p=(-0.6)-0.6=-1.2kg·m/s,负号表示∆p的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水平向左。
高中物理_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通过学生们较感兴趣电视节目《是真的吗》,与学生们熟悉的食物——鸡蛋为例引入课题。
在“摔不碎的鸡蛋”题设下层层介绍新知。
(二)活动设计:1.理论推导:与学生们一起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理论推导。
2.引入概念:动量、动量改变量、冲量、动量定理(例题:求鸡蛋动量的改变量)3.实验验证动量定理:借助于“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器材,验证动量定理(例题:求鸡蛋撞地过程受到的平均撞击力)4.应用举例: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缓冲装置,增长作用时间,减小缓冲力。
(三)小结作业:引导学生本堂课所学习的主要知识。
学情分析在高一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但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忘记了,故上课之前可以适当复习。
然后接触动量和冲量,这些知识为动量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经过高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建立起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而且还掌握了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
这也是本节所要强调的,学习和研究动量定理的方法。
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物理思维与方法,再加上他们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所以要掌握动量定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效果分析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有认知冲突,有精彩观念,也有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
与学生对话交流充分,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反映出浓厚的课堂文化。
教材分析《动量定理》选自鲁科版选修3-5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理解及其应用。
从教材编排上看,《动量定理》是本书第一节,动量守恒定律之前。
不仅是对动量和冲量、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巩固应用,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上看,《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动量与动量定理》教学反思
《动量与动量定理》教学反思殷位海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中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引入动量这个新概念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首先是对本节课重难点分析:、动量定理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导出的,学生对于这个推导过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有两点学生不容易理解:第一,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区别何在?第二,有了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还要动量定理了应该使学生明确,牛顿第二定律表示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而由它所导出的动量定理是力的持续作用的效果,在推导过程中出现的和"融为"一体,这就是冲量.恒力作用有冲量,变力作用也有冲量.只要物体受到的冲量相同,而无论力大还是力小,其动量变化就一定相同.这样,即使在作用力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牛顿第二定律难以应用时,动量定理却完全可以应用. .动量定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申应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应用动量定理做出定性的解释。
对于本节课存在的优点剖析:、将一些重要的结论、公式写在黑板上。
这样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方便学生最后做课堂总结。
、能在课堂上动手做的实验,就不用视频或仿真实验。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信服实验现象的真实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科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只有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科学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否则科学知识就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学生怎会感兴趣呢?、课堂容量不能太大。
课堂容量太大,容易造成拖堂,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而且学生不一定消化得了,学生消化不了,也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课堂也是低效课堂。
对本节课不足之处剖析:、动量定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虽然本节课在教学中给同学解释了一些现象及图片,但是课堂时间关系在让学生应用动量定理做出定性的解释时并未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及消化,整节课节奏非常的快,与学生互动还是比较少的。
高中物理_【课堂实录】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动量和动量定理”是选修3—5中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所以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定义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一维空间内物体动量的变化。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能够初步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2)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教学难点】动量和冲量方向问题的理解【学法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相互评价【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首先展示羽毛球、铅球、子弹投射的图片,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质量和速度有关的结论,师:复习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碰撞中的不变量,你认为这个“不变量”是什么?学生:质量和速度的乘积mv。
教师:说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具有特殊意义,物理学中把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动量,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阅读教材二、进行新课1、(多媒体显示)思考题:①动量的定义是什么?②动量的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③动量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④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⑤阅读了人类探究动量方向的历史后有何感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以师生问答的方式完成上述“思考题”中的①②③④,并通过多媒体显示正确答案。
《动量定理》教学反思
《动量定理》教学反思《《动量定理》教学反思》《动量定理》一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这个定理又是后面有关运动学内容的基础。
从这节课来看,我感觉还是很成功的,但仔细分析起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教学不够到位。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对动量和冲量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建立了动量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是,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对概念教学的认识仍不够充分。
在讲解“冲量”时,尽管引入了类比分析法,但是,却没有深入地去挖掘、探究其内涵,只是将其简单地等同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力”。
所以,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仍有待提高。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2、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够完善。
由于平时疏于积累和锻炼,致使在书写课件时不够精练、恰当。
3、精心预设和灵活应变能力不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过于仓促,反应不够敏捷。
如在引导学生归纳公式时,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差错,好在及时得到了纠正。
4、课堂把控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由于是新老师,虽然课前已经作了一定的准备,但课堂上仍然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纰漏。
比如,当学生提出“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把速度合成或分解”的疑惑时,由于对本节课的课堂掌控能力不够,未能及时发现,也未能做出相应的处理。
5、在有些地方的训练时间安排上缺乏合理性。
《动量定理》的练习属于拓展延伸部分,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验和思考,收效会更大。
6、教态、板书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教师经验尚浅,又是第一次上公开课,教态显得拘谨,也欠精练,还有待于今后多加注意。
由于本节课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所以在课堂设计时,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纰漏。
如:对教材研读不够深刻,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把握不准,对教学环节的设计预测不足,没有为课堂调控留有余地,最终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的达成。
通过听课、评课、培训等途径的锻炼,使我明白了教学要追求“简约、高效、愉悦”。
高中物理_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 冲量 动量定理课前案教师寄语:今天撒下汗水,明天收获希望。
[学习目标]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2、掌握动量定理及其应用[学习内容]一、动量1.定义:物体的 和 的乘积.2.表达式:p = .单位:千克米每秒(kg·m/s).3.动量的三性(1)矢量性:方向与 的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动量定义式中的速度是 ,是针对某一瞬时而言。
(3)相对性:大小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通常情况是指相对 的动量。
4.动量与动能的大小关系:p = .5.动量的变化Δp = .二、冲量1.定义:力与力的 的乘积.2.表达式:I =Ft .单位:牛·秒(N·s)3.矢量性:冲量是矢量,它的方向由 的方向决定.4.物理意义:表示力对的积累,是一个过程量。
5.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发生变化.6.冲量的计算(1)恒力的冲量:直接用定义式Ft I =计算(2)变力的冲量①方向不变的变力的冲量,若力的大小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力为时间的一次函数,则力F 在某段时间t 内的冲量t F F I 221+=,其中21F F 、为该段时间内初、末两时刻力的大小。
②做出t F -变化图线,图线与t 轴所夹的面积即为变力的冲量。
如图所示。
③对于易确定初、末时刻动量的情况,可用动量定理求解,即通过求P ∆间接求出冲量。
三、动量定理1.内容:物体所受合力的 等于物体的 的变化.2.表达式:Ft =Δp =p ′-p .3.矢量性: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与 方向相同,还可以在某一方向上应用动量定理.4.动量定理的应用(1)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依据动量定理F 合t =P /- P ,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短,则作用力越大;反之,作用时间越长,则作用力越小。
(2)应用于单个物体(3)应用于物体系5.特别提醒(1)因为速度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所以动量也跟参考系的选择有关,通常情况下,物体的动量是相对地面而言的.(2)物体动量的变化率Δp Δt 等于它所受的力,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例1.一个质量为0.1kg 的钢球,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坚硬的墙壁后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例2.质量为m 的物体A 受如图所示力F (与水平夹角为600)的作用经过时间t ,物体始终保持静止,重力加速度为g ,则在此过程中 F 的冲量大小为Ft ,重力的冲量大小为 mgt ,支持力的冲量大小为 t F )(23-mg ,合力的冲量为 0 。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量的矢量性;理解并能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动量定理的学习,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引入,体会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守恒思想。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及矢量性,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量实验装置、黑板及教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视频,展示运动员踢球、汽车刹车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物体速度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为什么足球能被踢出很远?汽车刹车时为什么会停下?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规律?二、新知讲授1.动量的`概念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用p表示,即p=mv。
物理意义:动量反映了物体运动的“量”和“方向”的综合效应。
矢量性: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2.动量定理的推导回顾牛顿第二定律:F=ma。
引入冲量概念: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用I表示,即I=Ft。
推导动量定理: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F/m,两边同时乘以时间t,得vt-v0=Ft/m,即p-p0=I,其中p和p0分别为末动量和初动量。
这就是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它表明物体动量的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所有外力的冲量之和。
3.动量定理的理解强调动量定理是描述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规律。
举例说明:如小球碰撞实验中,碰撞前后小球动量的变化等于碰撞过程中受到的冲量。
三、巩固练习例题讲解: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如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利用动量定理求解速度变化或冲量。
学生练习:分组进行,每组选取一道题目进行解答,并派代表上台讲解思路和解法。
高中物理_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理_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2.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其⽮量性;3.会⽤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过程与⽅法通过运⽤⽜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培养学⽣逻辑运算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运⽤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通过⽤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培养学⽣⽤所学物理知识应⽤于⽣活实践中去,体现物理学在⽣活中的指导作⽤。
教学重点:理解动量的变化、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量性。
教学难点:⽤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针对动量定理进⾏简单的分析和应⽤。
教学⽅法:讲授法、演⽰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具:视频⽚段、微课实验、ppt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引⼊新课由关于鸟撞飞机的报道引⼊,播放鸟撞飞机的视频,请同学们结合上⼀节的研究学习过有关碰撞中的不变量的知识,关注“mv”这个量,激发学⽣兴趣,设疑,提出其实际上在物理学中具有特别的物理意义。
我们把这个量称为动量。
(⼆)新课教学1、动量(1)、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2)、定义式: p=mv。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kg ·m/s ,读作“千克⽶每秒”。
(4)、理解:①⽮量性:因为速度v 是⽮量,质量m 是标量,标量与⽮量之积为⽮量,所以动量P 是⽮量,其⽅向与速度⽅向⼀致。
②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动能和速度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这⾥所学的动量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动量是⽮量,⽮量的运算既要考虑⼤⼩,⼜要考虑⽅向,由此通过⼀个例题引⼊⼀维情况下动量变化量的运算。
例1、⼀个质量是0.1kg 的钢球,以6m/s 的速度⽔平向右运动,碰到⼀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直线以6m/s 的速度⽔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动量的变化量:①定义:某运动物体在某⼀过程的末动量P ′和初动量P 的⽮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量与动量定理》教学反思
殷位海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中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引入动量这个新概念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首先是对本节课重难点分析:
、动量定理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导出的,学生对于这个推导过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有两点学生不容易理解:第一,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区别何在?第二,有了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还要动量定理了应该使学生明确,牛顿第二定律表示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而由它所导出的动量定理是力的持续作用的效果,在推导过程中出现的和"融为"一体,这就是冲量.恒力作用有冲量,变力作用也有冲量.只要物体受到的冲量相同,而无论力大还是力小,其动量变化就一定相同.这样,即使在作用力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牛顿第二定律难以应用时,动量定理却完全可以应用.
.动量定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申应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应用动量定理做出定性的解释。
对于本节课存在的优点剖析:
、将一些重要的结论、公式写在黑板上。
这样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方便学生最后做课堂总结。
、能在课堂上动手做的实验,就不用视频或仿真实验。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信服实验现象的真实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科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只有
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科学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否则科学知识就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学生怎会感兴趣呢?
、课堂容量不能太大。
课堂容量太大,容易造成拖堂,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而且学生不一定消化得了,学生消化不了,也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课堂也是低效课堂。
对本节课不足之处剖析:
、动量定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虽然本节课在教学中给同
学解释了一些现象及图片,但是课堂时间关系在让学生应用动量定理做出定性的解释时并未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及消化,整节课节奏非常的快,与学生互动还是比较少的。
、在教学中如果相对添加几道经典例题,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
好的梳理清知识点并熟练的加以应用。
尤其可以在教学的后面加一些运用动量定理解决竖直方向的冲击力问题的习题,比如接触时间很短,则物体自重当不当考虑应适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