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80年代汪曾祺散文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80年代汪曾祺散文中“谈吃”的现象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82 学号08011114 姓名费会

【摘要】: 汪曾祺写“吃”是“大雅”与“大俗”的完美融合,是汪曾祺用精致的笔尖热情拥抱生活的结晶。他用他那儒雅朴实的笔触去紧紧拥抱生活,也让读者随着他的笔享受了一道道精神的美食之旅。本文从发现汪曾祺散文中广博的“吃”现象入手,进而发掘其异于其他文人的特

殊之处最后重点总结其特殊性的成因。

【关键词】: 雅俗融合怀旧情怀自由博雅儒家文化饮食传承

【引言】:随着新时期文学环境越来越宽松自由,汪曾祺那淳朴灵动的语言又跃入读者的眼帘,犹如给浮躁的当代文坛带来一曲悠远清新的牧歌。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疏朗淡薄之气,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尽收笔下。读其散文不难发现,其在散文中涉及“吃食”之多,是颇为有趣并且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在散文领域能把写“吃”写的如此广博多样,雅致讲究,舒坦爽朗的,汪曾祺无疑是屈指可数并独占鳌头的一位。仅仅关于吃食的美文,汪曾祺就有32篇之多,如《故乡的野菜》《端午的鸭蛋》《昆明菜》《四方食事》等等。他那些古朴清晰,自然温婉的语言犹如汩汩细流缓缓滑过读者的心头,能让焦躁的心绪获取短暂的平和。他谈吃方面的散文在可谓是给读者乃至文坛带来了一道道精神上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

现当代文坛上,笔下涉及“吃”的作家虽不止汪曾祺一个,但是能够把“吃”写的雅俗融合而且毫不做作的,汪曾祺可谓是第一人选。周作人谈吃,是为了表现艺术化的生活。正如他在《生活之艺术》中讲到“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1周作人是推崇艺术化的生活的,在他看来,中国人少的就是生活的艺术,少的就是微妙的,美的生活。而在《北京的茶食》中说得更为具体一些:“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有

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2周作人谈吃,也就是生活艺术的一个表现,关于“吃”在他的笔下过于“雅”,带着刻意雕琢的痕迹,这无疑拉远了他的文章与现实生活距离。在其他文人笔下也有各种写吃的文章,但是关于“吃”总被写的非“大雅”就是沾染着“俗气”在此不做缀谈。汪曾祺写“吃”却是“大雅”与“大俗”的完美融合,是汪曾祺用精致的笔尖热情拥抱平淡生活的结晶,他写的是处处流露着的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的“吃”。

汪曾祺自己在《文章杂事》中说他业余爱好有三样:“写字、绘画和做菜”3写字和绘画是文人的遣兴自娱,是风雅的爱好,至于做菜,则是日常生活中的俗事,汪曾祺怎么会对做菜发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呢?为什么到了当代的这个异常开放的大的文化环境背景之下汪曾祺先生又开始写起“吃”来呢?并把日常的一日三餐的“吃”写的如此温情雅致,独树一帜呢?

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他写了哪些吃食,更应思考的是为什么汪老如此钟情于写吃,我们关注的不应是作家写了什么,而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作家开始写这个题材。有关“吃文化”在整个中国的文化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了,如汪老在多篇写吃的美文之中提到的袁才子的《随园食单》就已经表示在吃文化方面已有相关叙述了,并且汪曾祺在《知味集》征稿小序中所言:“浙中清馋,无过张岱,白下老饕,端让随园”而汪曾祺在八九十年代,却对各种菜的“色、香、味”的描写却毫不吝啬笔墨,反而在他笔下有关吃的文字却如行云流水般一泻而下,绵延开去,浩浩汤汤。细读其散文后,归纳汪曾祺钟爱乃至陶醉于写“吃”,并写的如此别具特色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汪曾祺写当时当地“吃食”缅怀的是那些逝去的岁月。

首先, 关于“写吃”的那些美食文章,正如汪曾祺自己定义:“婉转亲切,意不在吃。”在有关写各地的美食的文章中,我读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回忆往事时对过去生活的眷恋,是一种怀旧或者是恋家情怀。十九岁离开家乡的汪曾祺一生辗转各地,从他的故乡高邮出发,到西南边陲四季如春的的云南,到张家口的沙岭子,到庄严肃穆的帝王之城北京,再到大西北的内蒙、新疆等地,汪老“吃的足迹”可以说是遍及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因此,由于对过往生活的追忆

就化为当时当地的美食,以此来缓解汪老对过去生活经历的眷念之情吧。在汪曾祺的笔下,每个不同的地域都代表了他一生中的一段难忘的历程,而每个难以忘怀的生命瞬间都可以用他写吃的散文中的不同食物来做一个标记。如在《故乡的野菜》中开头便写到“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是可以上席的。”在汪曾祺家乡那里,一般的酒席,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的通常都有八个凉碟,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咸鸭蛋之类。如若是春天,汪曾祺说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必不可少即: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蛰,和拌荠菜。笔墨之间透露着汪曾祺对其家乡的热爱之气,接下来的对枸杞头、蒌蒿、马齿苋等的介绍如数家珍,而在汪老的对家乡关怀的脉脉温情,在文尾的那段话中质朴却感人的表达出来了,在汪曾祺读到王西楼的文字时,鼻子发酸的他这样写到:“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主要是水灾,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我小时候就见过。现在水利大有改进,去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也没死一个人,王西楼所写的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想到这一点,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喔,我的家乡的野菜!”最后一句“喔,我的家乡的野菜”与其说是对野菜味道的赞美到不如说是对家乡变化的深情感叹吧!不妨再来看看汪曾祺在《咸菜茨菇汤》最后的那两句“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怀念家乡的雪。”到底作者是想念那久别的家乡,还是想喝那碗咸菜茨菇汤而已呢?《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写道“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如此毫不做作的直白的语言真实体现了先生的真性情和率真可爱之处,写故乡的鸭蛋,是充满了自然闲适、惬意、自由、洒脱的文化心理的,尽管一边说对于异乡人“好似只知道高邮出咸鸭蛋似的”的称道有着些许的嗔怪的意思,可是一边心里的那种自豪感却是显露无遗了。接下来便对咸鸭蛋的可口之处进行了令人垂涎欲滴的描绘,不仅如此汪曾祺的笔下故乡的食物还有:炒米、焦屑、炒红蔊菜、油爆虾、虎头鲨、昂嗤鱼、砗鳌、螺蛳、蚬子、红烧野鸭4等等,我认为汪曾祺其实是借着故乡的美食,来缓解蕴藏在其心中的怀乡忆旧之情,而与其他作家不同之处在于汪曾祺不仅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只要在他驻足过的地方他都是有着眷恋的。最明显不过是昆明了,在汪曾祺的笔下可谓是留下了许许多多对云南昆明的温爱之情,关于昆明,是他写得最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