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的矛盾中爱的深层解读

合集下载

对爱情的哲学解读

对爱情的哲学解读

对爱情的哲学解读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一直在探索它的秘密。

本文肯定了爱情是一种艺术,需要学习;爱情有它发展的自然阶段,也需要维护;最后阐述了性爱在爱情中的位置,旨在给现代人的爱情一点启发。

标签:爱情内涵;维护;性爱爱情,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从人类历史的全部经验来看,始终是以一个永恒的主题出现在每个人面前。

这个主题大概何时何地都不会枯竭。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按自己的方式完成这一课题。

每个人似乎都要开辟一个新的世界。

可以说,爱情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社会现象。

本文试着深入爱情的内在本质,谈谈对爱情的理解。

一、爱情的内涵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真正的爱情是那些具有创造性性格倾向和成熟人格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才具备的一种能力,是人的内在创造力的表现,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是在自由自觉中发挥灵魂的一股力量,它永远不是强制的产物。

真正的成熟的爱是建立在平等与自由的基础上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即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不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而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不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而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相结合,它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但同时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爱的惟一重要性就在于本身,爱是人类的自我表达,是使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式。

”爱情在本质上是一种给予的行为,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给予”并不是“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也不是交换。

而是将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自己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

“给予”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予”,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富裕和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这使人充满了欢乐,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

“给予”最重要的不是在物质财富的范围内,而是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在给予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爱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爱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爱与自由的辩证关系爱与自由是人类生活中两个核心的概念,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由,也注重追求爱的体验与表达。

本文将探讨爱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并分析它们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一、爱与自由的定义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事物产生深厚情感的感受与表达。

它包含了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等各种形式。

自由,是个人按照自身意愿而不受外界束缚的状态。

它表现为个体在言行、思想和选择上独立的权利与能力。

二、爱对自由的影响爱的存在使得自由变得更加有意义和美好。

首先,爱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动力,使得对自由的追求更加积极向上。

其次,爱能够极大地拓宽个体的认知和体验范围,使其更加开放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爱也能够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个体在自由的同时也具备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和担当。

然而,爱也可能对自由造成一定的限制。

过度的爱和依赖会导致个体的责任心和自主性下降,从而失去一部分自由。

此外,一味的追求爱也可能使个体对其他重要的价值和权利产生忽视,从而使自由的多样性受限。

因此,爱与自由的关系需要平衡和协调,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自由对爱的影响自由让爱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真实性。

在自由的状态下,个体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与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爱情与关系。

它使得爱的体验更加自发和真挚,增强了人们的信任和满足感。

此外,自由还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和魅力,从而更有能力去爱他人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然而,自由也可能对爱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自由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面临情感上的不稳定和不确定,给爱情的长期稳定带来一定的挑战。

此外,过分追求自由也可能使得个体过于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深入的爱与关系。

因此,自由与爱的关系也需要寻求平衡,以保持情感和人际关系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四、爱与自由的辩证统一爱与自由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个体与社会的发展中,爱和自由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二:2022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对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范围、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健全执法管理体制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请回答:
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
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
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关于性与爱的哲学思考

关于性与爱的哲学思考

关于性与爱的哲学思考性与爱在人类发展史和人类社会生活中充当着延续文明和种族的重要元素。

性作为人自身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性”为核心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感性的生命冲力。

“爱”是主体的情感力量朝向对象的充分涌流和无限投射,是一种超越性本身的、情理交融的完满状态。

而爱情是主体间相互依存、渗透和融合的“精神力量”。

真正的爱情能够达到美的境界,使理念以感性的方式得以显现。

同时又不沉沦于杂多表象,按照其自身的形式进行活动,始终保持独立性和自由感。

性与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

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以“性”作为核心要素,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体,它具有的二重性决定了人自身的二重性:具有本源和先决意义的自然性,表现出道德特质和超越意义的社会性。

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要对象的生产劳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性与爱作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机结合体现为自由、感性的生命创造活动,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理性能力并趋向永恒状态和完满境界。

本文试图从实践和人的本质考察性与爱的产生原因和发展历程,基于哲学视角、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理论分析二者的性质、作用及地位。

一、关于实践和人本身(一)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其自传开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无可遏止的同情心。

这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

其中,“对爱情的渴望”成为支配他一生的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之一。

首先,哲学家乃至哲学自身的使命是什么?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对自身所在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自我意识进行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

而“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语)。

这个过程是作为“万物之灵长”的理性存在者——人类,在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中对现存的(非现实性)生活世界的辩证否定,对理想性的世界图景的描绘以及在理论指引下的现实性改造。

鲁迅的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解读

鲁迅的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解读

鲁迅的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解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鲁迅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共鸣。

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解读,表达了他独特的观点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在鲁迅笔下的人与自然关系中,自然往往被描绘成一种恶劣的存在。

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对自然的描述,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怀疑。

他将人与自然进行对比,揭示了自然对人的残酷和无情。

通过这种对比,鲁迅揭示了人类的悲哀和困境,呼唤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改变。

然而,在鲁迅的作品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不完全是对立的。

在《呐喊》中,鲁迅将自然描绘成一种包容和宽厚的存在。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无奈和不甘。

在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中,他试图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给予人类以希望和力量。

对于鲁迅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被现实的力量所左右。

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却有着自己的意识和行动。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勇敢面对和积极应对的态度。

他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唤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总的来说,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解读,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他呈现了一幅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画面。

在这幅画面中,人与自然既是对立的,又是互为依存的。

自然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类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鲁迅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揭示人类命运的尴尬和不幸,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改变。

他期望人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改变自己的命运。

鲁迅的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解读,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面对自然的威力和社会的现实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应对。

爱的艺术爱与自由的哲学思考

爱的艺术爱与自由的哲学思考

爱的艺术爱与自由的哲学思考爱的艺术:爱与自由的哲学思考爱,作为人类最深刻的情感之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亲情到友情,从爱情到社会关系,爱的种类繁多,表达方式各异。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爱的本质,并探讨爱与自由的关系。

一、爱的本质与形式爱并非一种简单的情感,而是一种包含多个层面的综合体。

在哲学角度上,爱被视为一种“情感+行为”的结合体,既包含情感层面的热爱、依恋,也包含行为层面的关心、奉献。

因此,爱既是内心的感受,也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

爱的形式也因人而异。

亲情的爱以亲子关系为基础,体现了无私的关怀和包容;友情的爱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体现了真诚和信任;而爱情的爱则以浪漫和激情为特征,是两个人之间的深度情感的表达。

二、爱与自由的关系爱与自由是密不可分的。

爱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而产生的情感。

因为爱是自愿的,所以必须尊重他人的意愿和个体差异。

在爱的关系中,必须给予对方足够的自由空间,不干涉对方的生活和选择,让对方保持独立和自主。

同时,爱也赋予了个体更大的自由。

在爱的关系中,人们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绪感,不受约束和压抑。

爱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它能激发个体的潜力,使其在关怀和支持的环境下得以成长和发展。

然而,爱和自由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

爱会带来责任和义务,而自由则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在爱的关系中,如何平衡个人的自由和对他人的责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个体需要在追求自由的同时,考虑到对他人的影响和责任,尊重对方的权益和意愿。

三、爱的价值与意义爱是一种能够给予人类生活以意义的力量。

通过爱,人们能够建立亲密的关系,体验到关怀和支持,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爱的存在使人们感到温暖和安宁,给予人们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同时,爱也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潜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爱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家庭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通过爱的力量,人们能够建立互相尊重和关怀的社会关系,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 1 )怎样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根据这一含义,我们应对人的本质做如下理解:①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②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会发生变化,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③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不同,所以人的本质也就不同。

这样,马克思以前的某些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并不存在。

④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应当说明的是,关于人的本质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的角度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这是整个人类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从人与人的区别的角度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由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人与人不同。

( 2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①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出发,必然得出结论: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

②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

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

③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 3 )要批判抽象的人性论某些学者把人的本性说成是抽象的、天赋的、不变的,这是完全错误的。

“自私”、“善”、“恶”都不是天赋的、抽象的、不变的。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的本质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在的社会集团不同。

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是农民还是地主,是工人还是资本家,不由所谓的“天赋”决定,而由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

不同社会关系下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①在人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关系中,包括价值关系。

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矛盾点

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矛盾点

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矛盾点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很久了,但现实中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总是和谐的,反而是矛盾重重。

人类一直试图影响和改变自然,通过技术、工业、城市化等手段,许多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环境问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例如,全球变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在我们不断地提醒我们,人类不能无限制地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

我们所获得的便利和舒适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对自然的破坏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自然环境提供了我们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以及我们所依赖的所有资源。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和维护它,以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

此外,自然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依据,自然景观、气候和季节变化等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平静思绪。

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

从食品和水资源到天然药物,自然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大部分材料。

自然还支持着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有些生物是重要的环节,对我们生存的环境、饮食以及生理健康发挥巨大作用。

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和改变,往往也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改变食物链和生态系统。

一个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应该是一个平衡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随着我们使用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量,我们应该意识到与自然共存必须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而自然也具有自我保护与平衡的能力,自然会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而调整和自我修复。

从技术、经济、文化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探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矛盾点也早已显而易见。

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态危机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过去几年中,科学家已经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导向,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重视生态,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环境。

在此基础上,面对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和经济对自然的不断掠夺,我们必须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平衡我们的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爱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爱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爱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什么是爱情呢?爱情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在双方内心中形成的最真挚的相互爱慕,并渴望双方成为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

爱情同人的其他方面一样,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一、爱情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第一,爱情是以人的不同性别为自然基础的。

爱情是发生在不同性别的男女之间的爱的感情,是以人的不同性别这个自然条件为基础的。

那么,许多同性别的人们之间的爱的感情,不是爱情,例如,父子之爱、母女之爱、兄弟之爱、姐妹之爱以及同性朋友之间的爱等等。

第二,爱情的发生是以生理发育成熟为自然前提的。

建立在一对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在男女的生理发育成熟之后发生的。

男女发展到一定年龄,性机能发育成熟,就会产生对异性的要求,开始考虑爱情、婚姻问题,经过恋爱,培育出爱情。

未发育成熟的少年儿童谈恋爱,或者大人给少年儿童定终身,都是不顾爱情的生理前提,违背科学的。

第三,爱情是以实现异性的生理结合为目的的。

爱情是一对男女渴望双方结为终身情伴侣的强烈的感情。

任何成熟而又健全的人,都有追求异性、实现异性生理结合的需要。

爱情是建立在这种生理需要的自然基础上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把爱情叫作性爱。

那么,凡不是以结婚为目的的,不是渴望双方成为终身伴侣的男女之间的爱,则都不是爱情。

例如,父女之爱、母子之爱、兄妹之爱、姐弟之爱、以及异性朋友之间的爱等等。

爱情的自然属性是爱情的自然基础。

性爱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在性爱的基础上,实现异性的生理结合,才能繁衍后代,延续种族,人类才能存在并发展。

有的宗教把爱情归结为“宇宙灵魂”的表现,视男女两性正常的生理需要为罪恶,这是对爱情自然属性的抹杀,是完全错误的。

庸俗纵欲主义者主张,“食欲付诸实践叫吃饭,性欲付诸实践叫爱情。

”他们把爱情完全归结为性欲,夸大了爱情的自然属性,否认了爱情的社会属性,也是完全错误的。

二、爱情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爱与自由的共生关系

爱与自由的共生关系

爱与自由的共生关系自由是人类的天赋权利之一,而爱则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

爱和自由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使人们能够体验到更加充实和完整的生活。

本文将从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爱与自由之间的共生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心理层面的共生关系爱与自由之间在心理上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爱是指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对他人的深厚感情,而自由则是个体追求独立、自主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爱的存在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愿意为他人付出,同时也获得了他人的关爱和支持,这种爱的互动使个体感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而自由的存在则使个体能够自由地选择他们所爱之人,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并有更多机会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理想,这种自由的意识使个体感到自信和自尊。

因此,爱和自由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互相满足了个体的内在需求,带来了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二、社会层面的共生关系在社会层面上,爱与自由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而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往往来自于他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以及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爱的存在使个体能够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充分沟通和理解他人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爱培养了个体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意识,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和关爱的群体,使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牢固。

同时,自由的存在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个体的自由选择使他们能够追求自身的兴趣和理想,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种自由的意识使社会更加包容和多元化,激发了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个体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技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三、文化层面的共生关系文化是爱与自由共生关系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文化传承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们对爱和自由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

一些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追求欲望的满足,强调个人权利和自主选择;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加强调家庭和社群的责任与义务,将爱看作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的情感。

爱的哲学三部曲名词解释

爱的哲学三部曲名词解释

爱的哲学三部曲名词解释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复杂的情感之一。

它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中表达着它的力量。

然而,爱的含义是如此庞大而复杂,以至于众多哲学家和学者都在探讨和解释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讨论三个关键的名词来阐述“爱”的哲学三部曲。

1. 爱的本质:无私与奉献爱是一种感受连接和关注他人的情感。

它有时需要我们付出无私的奉献和牺牲。

爱不仅仅是感受,它也是一种行动。

爱之于人类的重要性较难以估量,因为它超越了个体的利益,体现在我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怀中。

爱的本质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奉献自己去满足他人的需求,是否愿意为他人的幸福着想,而不仅仅是追求自己的欢愉。

2. 爱的表达:语言与行动爱是如此复杂和多样化,它可以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达。

虽然言语能够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但爱却超越了言语的范畴。

有时候,关心和行动所传递的信息比言语更为强大。

比如,在亲情中,我们经常通过关怀和照顾长辈或孩子,来表达我们的爱。

在友情中,我们通过真诚的交流、支持和分享,来传达我们的情感。

而在爱情中,我们通过亲密、温暖、体贴和牺牲,来表达我们对伴侣的深爱之情。

3. 爱的功效:创造幸福与发展个人爱的力量超过了普通情感,它在个人的幸福和心理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爱不仅为我们带来快乐与满足,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情感稳定性和自我认同。

研究表明,爱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免疫力,并且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幸福感。

在人际关系中,爱也是维系和谐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建立并维持强大的情感联系,增强团队合作和社会凝聚力。

结语:爱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最深刻的一种。

在哲学的视野中,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超越了自身的利益,成就了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解释爱的本质、表达方式和功效,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爱这一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爱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并用行动去传递和表达。

就像爱的哲学三部曲一样,爱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将继续在未来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充实和幸福的生活。

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的矛盾中爱的深层解读

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的矛盾中爱的深层解读

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的矛盾中爱的深层解读【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在爱情中的表现及影响。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规范之间常常发生冲突,导致爱情中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立。

社会群体对爱情的态度与期望也会影响个体的选择与行为。

在爱情中,个体需要在自我实现与社会期望之间找到平衡点。

最终,爱被认为是人类自然性与社会规范的平衡点,是超越矛盾实现个体完整发展的方式,表达了自由与责任的统一。

爱的价值在于帮助人类克服矛盾,实现真正的自我和社会的统一。

【关键词】人的自然性、社会规范、矛盾、爱、自我、他者、社会群体、自我实现、社会期望、人性追求、社会限制、平衡点、爱的价值、完整发展、自由、责任。

1. 引言1.1 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的矛盾中爱的深层解读人类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

一方面,我们拥有着天生的自然本性,渴望自由、独立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我们同时被生活在社会中的规范、伦理和道德束缚着,需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这种自然性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常常在人际关系中得到最为明显的体现,而爱情则成为了这种矛盾的集中表现。

爱情是一种复杂而多面的情感体验,既包含着个体内在的情感需要,也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爱情中,个体的自我和他者之间常常存在着对立和冲突,个体往往需要在追求自我实现和满足社会期望之间进行抉择和权衡。

社会群体对爱情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文化传统都会影响着个体的爱情观念和行为表现。

在探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时,爱情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话题。

爱情不仅是个体情感的表达,更是个体自我实现和社会期望的折衷点。

在爱情中,人们追求着自由和独立,同时也肩负着责任和义务。

爱情的深层含义在于超越矛盾,实现个体的完整发展,使自由与责任、自我实现与社会期望得以统一。

爱是人类自然性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平衡点,其价值在于引导人们超越个体利益,追求共同的幸福和完整的生活。

2. 正文2.1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面对着各种社会期望和规范,比如婚姻、家庭、事业等。

人性与社会自然的二重性及深刻意蕴——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

人性与社会自然的二重性及深刻意蕴——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
人性与社会自然的二重性及深刻意蕴
— — —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
石德生
摘 要 — —人与社会的自 涂尔干是西方现代社会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 对于社会学学科的核心问题 —
— —展开了深入思考与分析 , 、 并以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 康德与卢梭的启蒙与理性思想为基 然及其关联— “心物二重性” 础, 建立了具有类型学与方法论意义的人性与社会自然的 思想, 奠定了社会学学科体系中个人 与社会的二元研究视角与路径 。 关键词 人性自然; 社会自然; 二重性; 意蕴 C91 - 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263 ( 2012 ) 04 - 0083 - 07 南京 210093 “社会先于个人 ” 、 “社会对个人具有强制性作用 ” ; 只强调 结果则是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社会学家来看待涂尔干 , 不能合理地理解涂尔干所处的时代之思想背景 、 学术环 境、 社会环境, 割裂涂尔干前后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 , 忽 — —的关注与 略了涂尔干对人性自然与社会自然的关联 — 论述。这不仅使我们难以挖掘涂尔干继承的西方社会思 想中的最为核心的传统 , 难以勾勒涂尔干整个社会学理 论的渊源、 学术给养, 其思想构建的逻辑与研究进路 , 也 难以理清其方法论中并列存在的决定论与意志论 、 实证 主义与理解主义之间的矛盾与纠结 。 因此, 本文首先拟 — —人性与社会自 就涂尔干对其社会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 — —的研究、 然的深刻意蕴及其关联 — 分析与阐释做一梳 理与归纳。 中图分类号 作者简介
③。 在灵魂的世界”
84
人性与社会自然的二重性及深刻意蕴 — —身体也具有个体与社会两种属性 , 物的属性— 是个体 与社会之身体的二元统一 。 这是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重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的第 2 卷第 7 要发现与贡献。在 章中, 涂尔干就是通过澳洲土著人的个体生活 ( 如打猎、 采集、 烧烤) 与宗教生活( 祭祀、 庆典) 的忘我、 欢腾状态的 深刻研究了个体状态与集体生活状态中人性 比较分析, — —身体— — —的不同展现及其本质及特性 , 自然的物— 即 个体身体( individual body) 与集体身体( collective body ) 及 其截然不同的性质; 且通过这一分析, 涂尔干论述了人的 — —社会身体的存在状态— — —集体 最为本质意义的存在— 欢腾的状态; 并通过这一问题的论述 , 涂尔干阐 的状态、 发了其社会学思想中最为本质 、 核心的内容与观点: 一切 的本质归结为社会。 ( 二) 个体与集体( 社会) 之心: 人心自然的二重性之二 涂 在研究分析人性自然的物的二重属性的基础上 , 尔干也对人心自然的心的二重属性展开深入考察 , 并通 过心理学研究的结果, 论述了人心自然的二重性存在 , 即 “我之心” “非我之心” 、 与 个体与集体之心, 并认为这种二 感觉倾向与道德活动、 欲望 元性展现为感觉与概念思维 、 与道德、 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统一 ; 其中, 感觉、 感觉 倾向、 欲望、 非理性是来源个体之身体的本能 , 属于个体 之心, 是属于我之心的部分; 而感觉的内容、 概念思维、 观 念、 语言、 道德活动、 理性则是建立在集体意识 、 文化、 传 属于非我之心的部分、 集体之心、 社会之心。 统之上的, : “我们的心智也像我们的活动一 对此, 涂尔干指出 样, 呈现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方面是感觉以及感觉倾向 ; 另一方面是概念思维和道德活动 ; 我们本身这两部分的 任何一部分, 都代表着我们存在的不同极点 , 这两极不仅

黑格尔哲学中的人性自然与社会关系

黑格尔哲学中的人性自然与社会关系

黑格尔哲学中的人性自然与社会关系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学者,他的哲学体系被认为是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典范。

在黑格尔哲学中,人性、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主题。

首先,黑格尔对人性的理解是一种整体性的观念,他认为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

人性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自我实现,人类通过不断认识和超越自己的局限性,实现自由和自我意识的真正发展。

在黑格尔看来,人性的本质包含了自我实现的动力和力量,同时也受到历史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塑造。

其次,黑格尔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他的哲学中,自然被看作是精神的外在表现,是精神世界的必然发展过程之一。

自然界是精神发展的起点和基础,但不是其终点。

人类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实现了对自己的解放和自我实现。

在社会方面,黑格尔认为社会是人类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历史的产物和载体。

人类通过社会生活实现了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性的进步和完善。

最后,黑格尔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统一和整合。

他认为人性、自然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人性在自然界中实现自身的能力和潜力,同时也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实现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进步。

人类的存在和行为被历史和社会条件所塑造和影响,但同时也具有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在黑格尔看来,人性、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是人类意识和实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总之,黑格尔哲学中的人性、自然和社会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类通过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不断超越和改造自己的局限性,实现了精神和社会的进步和完善。

人性的自然和社会关系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统一和整合,成为了哲学思考和人类实践的重要命题。

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理解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的精神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自身的真正自由和意义。

从矛盾的观点看人与自然.doc

从矛盾的观点看人与自然.doc

用矛盾的观点看人与自然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性及其在人们思想上的正确反映。

它同逻辑矛盾不同。

逻辑矛盾是指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所造成的逻辑错误。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所谓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

所谓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人与自然的竞争性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得按照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通过实践不断改变自然形式、结构。

而稳定性是生态平衡固有的本质特征。

自然界总是要千方百计恢复自己原来的面孔,原来的状况。

而且在其承载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在自然环境的容量内,大自然总是或迟或早会恢复原来的面孔,恢复原来的状态的。

据记载: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南北朝鲜大致以北纬38度线为停火线,沿线两侧划定的非军区总面积为500多平方公里。

停战40多年来那里基本没有任何人类活动,结果大自然恢复了完全的自然状态。

40年后,有少数韩国科学家进入这个无人区,发现这块当初被对垒双方炮火摧残得一片荒芜的地方,河水清澈,森林茂密,物种繁多,一片欣欣向荣。

在这里有多种稀有动植物被发现,其中包括14种以前认为已在朝鲜岛恶灭绝的动物。

人与自然的这种改变与反改变,作用与反作用的情况,彰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三江平原: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

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与此同时,本区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气候条件恶化,早涝灾害增加,风害加重,水土流失严重,珍稀动植物减少。

婚姻是社会需求产物,爱情是个人意识幻想,性是生理本能

婚姻是社会需求产物,爱情是个人意识幻想,性是生理本能

婚姻是社会需求产物,爱情是个人意识幻想,性是生理本能古人云:“食色,性也”。

食是指吃的欲望,色是指性的欲望。

这两个欲望都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都是人的本性,是无法压制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所以古人告诉我们:“吃和性是人的本性”。

较之动物,人类借助着思想与其他动物相区别,凭借自身的智慧而将这两者大肆发挥,形成了所谓的“食”文化与“性”文化。

“吃”在人类,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低级功能,变成了一种重要的自我实现手段,人类因而亦可荣称“饕餮之王”。

吃罢凡间众生灵,吃进那么多,能量自然充足。

于是,发泄便成了当下之需。

由此“食色性也”中的“色”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性文化”。

与动物的“性”不同,人类的“性”自发育成熟开始,可以一直维持到死的那一天,而不是像动物一样限于发情期。

只要想要,每天都可以成为“性”的狂欢节。

这就使得“性文化”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卖淫、强奸、通奸、兽奸、手淫、同性恋、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等等风格迥异、名目繁多的性形式均可令人眼晕目眩。

较之人类,即使动物界最淫荡的禽兽大概都能算得上禁欲主义者了。

其实,我无意去抨击什么,亦不敢以卫道士自居,因为,我亦常人一个,同样离不了食与色,也相信,是人,均离不了这二者。

只是想将自己对“爱情、婚姻与性”的一些感悟心得如实写出,也愿与有识者共同探讨。

何为“性”翻了几本词典,想翻出一些对“性”比较详尽的阐释,结果很失望,都只是聊聊几字,一带而过。

网上输入“性”字,结果倒是跳出很多来,内容赤裸得连我这生养过女儿的过来人都觉着怕。

倒真不是想装什么纯情,到了这个年龄,没吃过猪肉,难不成还没见过猪跑吗?只不过,对这种将“性”低俗化的行径很不能认同。

“性”是什么?字面上的解释是“指男女或雌雄的特质,亦指有关生物生殖的,如性交、性欲、性爱、性感、性解放等”。

这样的解释还是太笼统,仍然没有道明“性”到底是什么。

其实,关于“性”的争论,至今国际学术界也没有停止过。

正如澳大利亚女性学家格里尔所说,“人人都自以为懂得性的含义是什么,但实际上只不过是认识这个字而已。

先秦哲学的基本问题—爱作为本源性概念

先秦哲学的基本问题—爱作为本源性概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站长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学术研究研究生教学本科生教学教职 工学生工作校 友 会资料下载哲研网哲学学院 >> 师资队伍 >> 在线论文先秦哲学的基本问题—爱作为本源性概念作者:先秦哲学的基本问题[1]—爱作为本源性概念因为有爱,才会有智慧。

不是因为追求智慧,才激发爱。

郝长墀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西方哲学的爱智慧体现在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看成是最基本的关系,把自然绝对化,从而以对于自然的理解为基础来阐释其他一切。

而先秦哲学则不同。

先秦哲学以人和社会的关系为基本语境,以爱的概念为中心,提出了四种爱的哲学:个我之爱,亲亲之爱,兼爱,无我之爱。

这四种爱的形式分别体现在法家,儒家,墨家,道家哲学中,而且,每后一种爱都是对前面的爱的形式的扬弃。

先秦哲学中的四个学派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哲学体系:爱的哲学。

因为有爱,才会有智慧。

不是因为追求智慧,才激发爱。

一 引论首先我谈一谈中西比较哲学的方法论上的基本问题?有人问,比较哲学究竟比较什么?我的回答是,无论是不同文化传统之间还是同一文化传统内部的对话,都是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

比如,古希腊哲学中,就可以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什么是实体的问题上所给予的不同的回答。

比较哲学首先要界定问题,或者说,首先要发现问题。

以问题为指导,就能够建立起不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

在比较哲学研究中,另外一个基本方法论问题就是,在讨论具体细节性哲学问题的时候,同时也必须意识到,所讨论的具体哲学问题背后隐含着基本的哲学精神实质。

否则,比较哲学就会迷失在具体的细节性问题中,而把握不到小中见大的比较哲学方法。

今天,我要讲的是,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古希腊哲学和先秦哲学是互相独立的。

中国哲学的独立性问题是由中国哲学自己的基本问题所决定的。

而中西比较哲学的一个很大的误区是把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思维框架拿来套中国哲学。

这是产生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根源。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浅析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浅析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浅析一、人的自然属性就人的自然属性而言,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

这里所说的兽性,就是指人的生理本能,人的生物性。

而本文所说的人的自然属性,主要指人的生理或生物方面的属性。

人总是先作为一个自然的人而存在的。

作为从大自然走出来的一种高级动物,人必然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自然性,有由生理本能而产生的动物所共有的种种欲望,如食欲、情欲、贪欲等等。

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论述人的本质。

如尼采认为;“构成人的天性的不是意识、精神或理性,而是无意识的不受拘束的生命、纵横溢流的精力以及过于蒙昧和混乱的本能。

”柏格森认为:“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冲动,它经常创造者层出不穷的新形式,从一个创造向另一个创造前进。

”爱德华∙奥∙威尔逊断言:“生物学是理解人类本性的一把钥匙。

”以上主张,把人的生物性,人的由生理本能产生的欲望归结为人的本性、人的本质,进而把人混同于动物,这自然是错误的。

但是,这些学说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了一个客观存在,即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人作为人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自然属性在人所具有的全部属性中占有何种地位,对此,本文从人的需要构成的层次性分析而得出一个较合理的结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层次高低可划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组中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这五种需要体系中,层次越低,就越具有动物性,就越和人们的生存本身相连;层次越高,就越远离动物性,就越能体现出人的超自然醒和人的社会本质。

尽管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构成理论有很多缺陷,但他从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需要提出了人的本性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体现出人的社会本性。

可见,人的自然属性是构成人的本质的物质前提。

承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客观存在,在理论上,就可以克服一些把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社会性、阶级性的片面观点;在时间上,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分析《野草》中的自然与人性的关系

分析《野草》中的自然与人性的关系

分析《野草》中的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介绍《野草》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散文集,其中描绘了各种社会景象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分析该作品中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自然与人性的对比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描写自然和人性,展示了它们之间有时候互相补充,有时候相互矛盾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1.自然的纯真和人性的世故:在一些文字中,鲁迅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安宁,与此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实中人性贪婪、背叛、虚伪等不美好的一面。

2.自然的无私和人性的私欲:通过描述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等生灵对人类毫不保留地给予帮助以及不求回报,与社会中各个阶层中存在着独特而强烈的私欲之间形成对比。

3.自然的恢弘与人性的渺小:通过描写广袤辽阔、壮美绝伦的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狭小、琐碎相对比,凸显了人性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自然对于人性的影响同时,《野草》也反映了自然对人性的积极影响。

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1.自然的激发灵感:在大自然中,鲁迅发现了很多改善社会现实、唤起民众觉醒的真理。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让读者感受到纯粹和美好,进而引发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2.自然作为寻找安慰和治愈之地:对于那些被现实所迷惑和伤害的人来说,自然是一个可以逃离疾苦、寻找内心安宁和平静的场所。

通过与自然接触,他们能够重拾信心和希望。

结论总结来说,《野草》中展示了自然与人性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复杂关系。

同时揭示了自然对于人性的启发与影响。

这种关系使得读者深思生命意义以及如何与自然互动并通过艺术表达内心感受。

通过对《野草》中的自然与人性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也能够通过他的作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这两位作家都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们几乎同时崛起于大西洋彼岸的不同国度。

《红字》和《呼啸山庄》是他们的成名作品,两部小说有很多的共性。

它们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意向来表现主人公刻骨的“爱”和“恨”。

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

本文以爱为切入点,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两篇文章中存在的相同的两种爱――纯洁的爱和世俗的爱,并分析了两种爱之间存在的矛盾性。

揭露了它们矛盾性的根源实质上是自然人与所处社会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纯洁的爱;世俗的爱;矛盾;人的自然性;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
《红字》和《呼啸山庄》属于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的作品,但他们却以其各具特色的乐器奏出了一曲相似的乐章。

他们描写了两个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纯爱和世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深层揭露了冷酷的社会现实对纯洁,高尚的爱情的制约。

桎梏的宗教和物质至上的世俗观念是造成两个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通过两个悲剧故事,暴露了不公正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从而完成了对社会现实批判的主题。

对两部小说的比较使读者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我们了解当时英美人及其社会的状况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在两篇文章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爱情是人类文明史上亘古不变的话题。

然而到底什么是爱情?人类在社会实践
“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生活中不断地探索着爱情的真谛。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情作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结晶和精神产品,其中最为可贵的就是双方感情的纯洁和诚挚。

然而生活中的爱情是暴风骤雨中的坚守,还是现实社会的奴隶,是值得人们探讨的。

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都代表着欧洲传统,是两首爱与恨的长歌。

他们对爱情的诠释是意义深远的,使读者对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反映了发生在17世纪北美殖民地英格兰的一桩爱情悲剧。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丈夫齐灵渥斯在转往美国波士顿的途中失踪了。

在将近两年的寡居生活中,她与本郊区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识并相爱了。

他们的爱情产生在两个相互般配的彼此都很优秀的年轻人之间,产生在自发的相互的,没有威逼与利诱的情感之间。

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是世界上最为纯洁最为美好的爱情,虽然男女主人公因为违反了清教教规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两人的感情没有随多年的惩罚而有所淡化,反而与日俱增。

“我们做过的事,有它本身的神圣性。

我们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彼此这样说过”。

“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的纯真爱情,一方面,不论是从美国建立的政治哲学基础来看,还是从现代的理性观点来看,都是无可非议的;而另一方面,两人的举动受本我“快乐原则”的支配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前者来看他们的爱情是值得支持和称赞的。

而海丝特与其丈夫齐灵渥斯的爱显现出了一定的世俗性,海丝特虽然出身于古老世家,然而家道中落,不得不嫁给齐灵渥斯为妻。

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爱情,齐灵渥斯只是她法律上的丈夫。

正如她所说“我感不到爱情,而且我也没有装过;他谋害了我!他害我比我害他厉害得多!”
《呼啸山庄》中描写了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自幼寄人篱下,饱尝痛苦和屈辱,变得粗暴,疯狂和冷酷。

在他那冷峻,阴郁的外表下潜伏着如地下岩浆般炽烈的热情,那就是对凯瑟琳痴狂的爱。

[4](p668)同样凯瑟琳也深深地爱着希斯克利夫,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的生活中心思想就是他”,“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

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材料构成的,他的灵魂和我的一样……”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他们的爱是至纯至净的,是超凡脱俗的。

而凯瑟琳和林顿的爱情带有一定的世俗性和功利性色彩。

凯瑟
琳出于对地位和财富的向往,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

林顿是当时一切名声,财富,教养的代表。

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

二、纯洁的爱和世俗之爱的矛盾性
《红字》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描写一个两男一女的爱情纠葛来探讨感情问题的。

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之间存在着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世俗之爱将战胜自然之爱,因为符合社会规范,得到社会法律道德及习俗传统的捍卫。

然而在精神上,自然之爱能打败世俗之爱,因为它是心灵的真实呼唤,它会脱离理性的束缚,超越世俗偏见,超越空间的界限,超越生存与死亡。

通过两种爱存在的矛盾性展开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三个主人公在矛盾中挣扎徘徊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及复苏。

《红字》中的两段感情深刻的反映了纯洁爱情和世俗爱情的矛盾性。

海丝特是两种爱情矛盾的中心人物,她出于对情人的忠诚无论如何都拒绝说出孩子父亲的名字。

她坚定地说:“我永远也不会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的”。

然而当他发现了齐灵渥斯的真实身份时,她又不得不答应不去揭露丈夫的真实身份,,显示了她对丈夫的忠诚。

所以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显示了她内心两种情感的矛盾性。

读者从故事的结局得到的结论就是纯洁爱情和世俗爱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生活中,婚姻战胜了爱情;精神上,爱情却能挫败婚姻。

在作家眼里,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要折磨人直至生命终结。

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海丝特,凯瑟琳有着因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背叛自己对爱情的追求的经历,都有着只有婚姻而没有爱情的痛苦经历。

最终两人都背叛了自己法律上的丈夫”。

世俗之爱和单纯的爱情往往是矛盾的,甚至于背道而驰,这给人的感情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无奈,辗转其中,却终究不能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出路。

三、两种爱的矛盾根源――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
纳撒尼尔?霍桑和米莉?勃朗特两位作家都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这种社会情绪都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红字》和《呼啸山庄》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作品,因此两篇作品中的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的矛盾其根源实质上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性。

两种爱的抗争揭露的是自然人与社会制度以及世俗偏见的抗争。

《红字》中的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年轻的牧师,他的博学在牛津都享有盛誉。

作为一名成功的宗教人士,他就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化身。

然而这样一个忠实于清教的清教徒却违反了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教规――通奸。

这在世人的眼中是多大的罪行。

同时这也就注定了他短暂而又惨淡的一生将要成为与社会中黑暗的宗教势力作斗争的一生。

因而他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矛盾。

正是通过主人公无限的痛苦,作者为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他昭示人们在对社会的抗争中,主宰自己的命运,寻求美好幸福的生活,要自救而不是等待上帝的拯救。

在如此黑暗的社会背景下,男女主人公必须要选择是生存还是灭亡,要生存就要隐藏内心的真爱,忍受宗教的压迫和无爱的婚姻。

《呼啸山庄》中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性格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的爱受到压抑,无法释怀,而变成了疯狂的报复者。

通过这样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说:“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

《呼啸山庄》中的两位主人公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成为了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叛者,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屈服的纯洁高尚的爱情昭示着他们对所处的被金钱操
纵的旧时代的顽强反抗。

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两部爱情悲剧,向世人展示了纯爱在社会现实面前的脆弱。

个人与社会总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个人的需求时,个人就会想方设法改变此种社会关系;同时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人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主人公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与维护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名望之间摇摆不定。

纯洁的爱和世俗的爱在心中纠缠不清,然而他们最后做出与世俗社会决裂的决心,直接导致了两个爱情悲剧的发生。

“人是社会中的人,就应该有其社会属性“真实的人,是一个个的生命存在,生命的人的现实本质。

然而又必须超越生命,转过来去主宰自己的生命活动,这才使人变成了‘人’”。

因此即使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的境界。

人性的爱来源于人的内心,也许现实可以击倒人的肉体,夺取人的生命,但那种纯真的,超越肉体的精神的恋爱却永远不会被毁灭。

正如海明威所说:“人不是为打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