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给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提出人格教育建议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给教师提出教育建议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每一阶段有该需要解决的矛盾冲突,当每一阶段的冲突得到正确的解决会为孩子健康人格和下一阶段的冲突提供保障。
教师要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学龄前期的儿童在接受小学教育的时候有一个过渡准备的过程。
小学阶段的课堂是严格的,学校会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讲话,坐姿一样,穿统一的衣服。
老师讲的话就是“圣经”,这与儿童在幼儿园时期接受的教育相差甚远,孩子从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过渡到“私塾式”的学习活动,在精神和身体上都会感到很不习惯。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做的是正确地引导学生,多给学生鼓励少批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加学生对自我的认可,增强自信心、自尊,形成一种自制的品质。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教师以班级为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面对统一的要求和讲授,再加上上课的压力负担,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也非常的有限。
所以,积极地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需要的,从2014年开始,我国就在上海和浙江两个地方进行试点,进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改变原来一考定终身的规则,在某些方面来说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性。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儿童敏感期》是一本探讨儿童成长的心理学著作,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埃里克森。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儿童敏感期这一重要阶段。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儿童敏感期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也更加理解了儿童在这一阶段需要得到的关爱和支持。
在书中,埃里克森详细地描述了儿童敏感期的特点和影响,他指出这一阶段是儿童生命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他们个性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于外界的影响和经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塑造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因此,家庭和社会对于儿童在敏感期的关爱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在书中,埃里克森强调了家庭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他指出,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儿童敏感期,家庭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独立性。
同时,家庭也需要给予儿童适当的引导和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了家庭,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敏感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埃里克森在书中提到了学校和社会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
他指出,学校应该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良好环境,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同时,社会也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读完《儿童敏感期》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儿童敏感期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在这一阶段,家庭和社会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也需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儿童度过敏感期,健康成长。
埃里克森人格渐成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渐成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冲突与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信任与怀疑的冲突,培养“希望”品质。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与羞耻的冲突,培养“坚持”品质。
第三阶段,游戏期/学龄初期(3-6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培养“目的”品质。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备的冲突,培养“能力”品质。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角色统一与混乱的冲突,培养“忠诚”品质。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培养“爱”的品质。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生产感与无用感的冲突,培养“满足”品质。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直至死亡):繁殖与停滞的冲突,培养“关心”品质。
二、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小学教育面对的儿童主要处于学龄初期(低年级学生)与学龄期(中高年级学生)。
正因为小学教育横跨两个人格发展阶段,历时较长,对于儿童人格健全的培养才更具意义。
处于学龄初期的儿童,正在经历人生第一个发展自主意识,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阶段。
而学校又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6岁的处于学龄初期的孩子,正在构建对于环境的自信,适当的鼓励有助于孩子建立自我信任,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探索能力与人格发展。
而6-12岁的孩子,正在面对自卑与勤奋感的冲突,帮助孩子建立适当的自我信心同样非常重要。
这就说明,作为小学教育者的我们,除了要教会孩子小学阶段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信心,从而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探索能力,为未来的学习以及人格发展打好必要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儿童建立对于环境,对于自己的信心最重要的阶段,能否顺利建立信心观念,将对孩子的未来人格是否能够健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概述埃里克森( E.H.Erikson )是精神分析学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人格发展理论方面,他继承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同时又发展了这一理论。
相较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埃里克森更注重社会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关注人格在生理成熟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互动而呈现出的终身发展过程。
埃里克森集中研究了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整个一生。
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任务需要解决。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冲突或一种对立的矛盾,成功解决上一阶段的冲突会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面对下一阶段的冲突,而冲突得到积极解决,自我就会增强,人格就会得到进一步健全。
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变,普遍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与儿童相关的是前三个发展阶段。
(一)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料,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大。
如果护理人(父母等)能够爱抚儿童,并有规律地照料他们,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婴儿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基本的信任感,感到世界是美好的,人是充满爱的,是可以接近的。
(二)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父母养育儿童,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的导向和限制,但又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必须理智、有耐心。
对子女过分严厉,限制、惩罚、批评过多或过度保护,都会阻碍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自主性发展。
如果不允许儿童探索,他们就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不知道如何对外界施加影响,会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
(三)主动对内疚(4—6)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这是他们形成主动性的关键时期。
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发展,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探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探索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写作一篇关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的3000字文章,首先要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它对教育的启示有何影响。
从上世纪40年代起,埃里克森(Eric Erikson)提出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该理论拥有多种维度,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树立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理论定义为人类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过程,他认为,人类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变化和挑战,并基于这些变化而作出不同的反应和选择,而这些选择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未来发展。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发展,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能力也应该得到肯定和支持,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学习者获得自我认同和自尊,并能够实现自我最大化的发展潜能。
此外,教育应关注学习者的压力和外界的压力,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调节其不同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重要的启示。
他建议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采用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常识的层面。
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以及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上,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从最基本的教育要求中获益,也可以使学生更自信,更有责任心,更有创造性。
另外,埃里克森认为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学习成果,也是重要的,教育也应体现出这一点,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独立思维和创造力。
总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其自主性,并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潜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让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0~3岁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0~3岁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白秀杰;雷丽
【期刊名称】《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6)4
【摘要】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相互衔接的8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涉及0~3岁儿童的人格发展。
据此理论,文章对0~3岁儿童人格
教育提出建议:培养孩子快乐而稳定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和自信心,旨在唤起广大父母重视0~3岁儿童人格教育,为儿童一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白秀杰;雷丽
【作者单位】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白城师范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白城市
洮北区第六幼儿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我国少数民族小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
2.从埃里克森的早期人格发展理论谈学前儿童人格教育
3.父母缺席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
的培养5.探析少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及健康人格的培养——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意义。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意
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发展理论,它指出
人在出生到成人期之间经历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青壮年期和成年期,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
发展支持。
埃里克森曾认为,该理论在教育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为
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发展出适应于当前阶段的技能
和知识。
然而,他指出,有时候,教师可能会忽视学生在每个阶段所
面临的挑战及其对发展的特殊要求,因此也要利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此外,埃里克森的理论也为各阶段的成年人加入教育提供了重要
的指导。
他认为,成年发展也应该被视为和其他阶段发展一样重要的,可以通过有效的鼓励和激励,以促进对创新和技能的发展和学习。
总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能给我们提供一种更敏感、有效的教学方式,也为年龄范围更广
的人提供适当的发展支持。
因此,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一个
重要的指导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教育礼物。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该理论尤其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分别是:(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1、12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2~17、18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在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勤奋刻苦学习的态度,引导他们体验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对于学习落后和不足的,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多给予鼓励。
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自信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
进步后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等。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婴儿前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2、婴儿后期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首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主张人的人格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任务。
这些阶段包括: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阶段、自主性与怀疑阶段、主动性与罪疚感阶段、勤勉与努力阶段、身份与角色混乱阶段、亲密关系与孤独感阶段、关怀与分离阶段以及完整性与绝望阶段。
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种主要的心理危机,在成功解决这些危机的过程中,儿童的人格得以发展和成熟。
基于埃里克森的理论,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父母的关爱与信任:在第一阶段,儿童需要建立基本的信任感,这样他们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基础。
父母应该提供温暖和稳定的环境以及满足基本需求,与儿童建立关爱和信任的关系。
2.鼓励儿童独立性:在第二阶段,儿童需要发展自主性。
父母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自主选择机会,让儿童学会自己做决策和承担责任,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3.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在第三阶段,儿童需要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良好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父母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家务、义工等活动,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
4.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接受适当的教育来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技能和才能。
父母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鼓励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除了以上几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还可以引导父母教育儿童时避免一些不合理的行为。
例如,父母不应该过度干预儿童的发展过程,而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
此外,父母应该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不要刻意塑造他们的未来或强加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为儿童的健康人格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父母和其他关键人物的关爱、信任和支持,儿童能够逐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意识,从而培养出积极健康的人格。
此外,适当的教育环境和引导也可以帮助儿童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成功应对心理危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人格的发展上一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又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和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①学习信任阶段;②成为自主者阶段;
③发展主动性阶段;④变得勤奋阶段;⑤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⑥显示充沛感阶段;⑦承担社会义务阶段;⑧达到完善阶段。
教育意义:指出了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素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在教育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勤奋感,教师和学校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和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的回答其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发展其主动人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成败观,使其懂得成功的必然现象,不可因一时失败而丧失信心,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不要在同班或其他人员面前轻视和贬低他们。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格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经历不同的人格阶段来实现。
他提出了五个人格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目标和挑战。
在儿童健康人格培养中,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给出了以下启示:
1 对儿童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满足: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
需求,应该在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引导儿童成长。
2 提供经验的多样性:为了帮助儿童在不同阶段实现其发展目标,
应该提供多样化的经验,使他们能够尝试不同的活动和任
务。
3 支持儿童在每个阶段中实现发展目标: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
展目标,应该支持儿童在这些目标上取得进展。
4 提供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为了帮助儿童在不同阶段实现其发展目
标,应该提供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感到舒适和安全。
5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需要有适当的指导
和鼓励来帮助他们应对挑战和实现目标。
6 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需要培养自
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来帮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做出适当的反应和决策。
7 为儿童提供机会去学习和尝试新事物,并认识新的人。
8 支持儿童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和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健康人格发展。
试述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及其对学前儿童人格教育的指导意义
试述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及其对学前儿童人格
教育的指导意义
埃里克森强调的不是机械孤立的心理发展变化,而是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强调家庭、学校对幼儿个性产生直接影响。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连续而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完成一个特定的、受文化制约的社会任务,每一任务包含一对矛盾冲突。
在信任和不信任阶段,儿童了解到他人是可以依赖的,以及他人也可以依赖自己来引发别人必要的反应来照顾自己。
儿童信任的发展和成人照顾的质量有很高的相关。
在人的一生中,早期的信任经验即对信任他人的态度不断地给予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对羞愧怀疑的危机在婴幼儿期间就开始出现了。
埃里克森认为,被管得太紧以及没有机会发展独立性的幼儿,可能会被羞愧及自我怀疑的感觉淹没,结果造成自尊丧失、反叛或做出各种强迫性行为。
处理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是在家庭和幼儿园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自己作出决定。
在3-6岁儿童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其主动性,二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如果个体在各阶段冲突中能保持向积极方向发展,就能完成社会化任务,逐渐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
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出现情绪障碍,为后一阶段制造麻烦,
甚至出现病态或不健全人格。
4岁或5岁幼儿面临着主动自发与退缩愧疚的危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探索与尝试的机会,以发展其自主的人格,满足幼儿探索和创造的需求。
埃里克森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埃里克森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摘要: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简介1.埃里克森的基本理论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二、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的特点1.主动感的定义和重要性2.内疚感的定义和影响3.主动感和内疚感的关系三、教育教学中的主动感培养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2.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3.鼓励创新和实践四、教育教学中内疚感的引导1.正确处理学生的内疚感2.引导学生认识内疚感的来源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尊心五、结论1.主动感和内疚感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2.教师在培养学生主动感和内疚感方面的角色3.埃里克森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正文: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其中,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是儿童早期(3-6岁)所面临的发展任务。
在这一阶段,儿童需要在学习、探索和尝试中建立主动感,同时应对内疚感带来的困扰。
本文将结合埃里克森的理论,探讨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感和引导内疚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该理论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个体需要在每个阶段面对不同的心理冲突,解决这些冲突有助于实现个体的心理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独特的人格特质,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在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中,主动感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愿意主动尝试、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
这种品质对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内疚感则是指个体在犯错或违反道德规范时产生的自我谴责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内疚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儿童建立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但过度的内疚感会导致儿童产生自我怀疑、焦虑和抑郁。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感培养。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还可以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主动感。
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发展理论的贡献至今被广泛地研究和引用。
埃里克森的儿童发展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于理解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并探讨这些观点对于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启示。
一、埃里克森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儿童发展理论提出了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生活阶段和心理特征。
这八个阶段分别是:1. 婴儿期(出生至18个月)2. 幼儿期(18个月至3岁)3. 学龄前期(3岁至6岁)4. 儿童期(6岁至12岁)5. 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6. 青年期(18岁至40岁)7. 中年期(40岁至65岁)8. 老年期(65岁至逝去)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和危机,埃里克森认为,成功地完成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健康成长和心理成熟的关键。
二、核心观点:身份建立和发展埃里克森的主要观点之一是身份建立和发展。
他认为,在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这个阶段,个体需要面对身份危机,探索自我、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如果这个阶段成功完成,个体将发展出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成为一个自信、独立的成年人。
如果失败,个体可能会陷入身份困惑,缺乏自我认同,容易受到外部压力和影响。
三、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对儿童的关怀和支持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建立信任、塑造积极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培养健康的人格。
社会环境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学校、同龄人、媒体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和价值观。
四、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埃里克森的观点强调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儿童的发展还受到个体性、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简单地归纳为某个固定的模式。
儿童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受到外界和内部因素的不断影响和调整。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影响——班主任管理工
2019年第17期(总第636期)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 ·摘 要: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本文拟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入手,以身边的案例,探讨对学龄儿童进行健康人格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发展;健康人格;启示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阐释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并大致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而每个阶段对儿童作用的强弱,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将来的人格品质的塑造。
本文通过叙述一个7岁孩子的一系列人格形成的片段,并联系其年龄段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探索开展学龄儿童的健康人格培养奠定基础。
二、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故事叙述星期一的早晨,在上学路上,我远远地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兴高采烈地哼着歌曲走进校园。
这个孩子是我们班的刘洋(化名)同学。
我看到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我赶紧向前,拉着他的手,轻声地问:“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老师,您好!”他亲切地问候,使我不由想起这孩子在几个月前的模样……几个月前的那一天,我刚进办公室,就听见同学们的叽叽喳喳:“老师,刘洋又打人了!”“老师,刘洋在我经过的时候,故意用脚绊我!”这真是个屡教不改、令人头痛的小家伙!我很想对他狠狠地发泄一通。
我找到他,当看到他充满惊慌的眼神,心里又软了下来:这个孩子从小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养成了一种倔强的性格。
他故意调皮捣蛋,就是想得到别人的关注。
我真是左右为难:批评他吧,之后还是老样子;冷处理吧,学生又会觉得老师拿他没办法。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琢磨:哪一把钥匙才能打开他心灵的大门?哪一碗心灵的“鸡汤”才能温暖他孤独的童年?沉思到了晚上九点,我拨通了一个熟悉的电话。
电话那边传来沧桑而缓慢的声音:“哦,杨老师,你好,我是刘洋的婆婆。
刘洋是不是在学校又不听话,惹你生气了啊?”我赶紧回答:“没有没有,刘洋在学校表现还好。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儿童时期开始塑造,直到成年后的深入确定。
埃里克森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提出了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本文旨在探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侧重于个体面临的心理和社会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来实现全面的个人成长。
他提出了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代表了个体在特定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困境。
这些阶段从出生到老年包含了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各个发展阶段。
首先,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埃里克森的前两个阶段开始探讨。
婴儿期的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阶段是儿童形成基本安全感和信任的重要时期。
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建立亲密的关系,培养安全感。
一个受到适度照顾和关注的婴儿会形成自尊和信任的健康基础,从而构建积极的人格特征。
幼儿期的自主心理阶段是儿童开始获得自主能力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独立行事的能力得到锻炼,他们学会了做决定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家庭和社会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儿童提供了发展自主意识和决策能力的环境。
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合作能力,并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人格。
随后的阶段涉及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学龄前儿童时期的任务是发展起始能力,即主动参与社会和学校活动的能力。
透过合适的学习和社交经验,儿童能够发展积极的动机和好奇心,掌握解决问题、应对挫折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而青少年期的身份探索与角色困惑阶段是建立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尝试形成个人独立性。
这个阶段的支持与理解能够帮助他们发展出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在人格发展的后阶段,人们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劳动与爱的阶段、中年危机与成就感、晚年的智慧与上瘾等。
这些阶段也影响着儿童时期的健康人格。
比如,在劳动与爱的阶段,工作和家庭责任对个人幸福、自我价值感以及人际关系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一个阶段上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
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启示(一)多给小学生表扬与鼓励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
该阶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为了不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必须勤奋地学习,但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
这种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就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
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励,她们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勤奋。
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一个阶段上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
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启示(一)多给小学生表扬与鼓励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
该阶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为了不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必须勤奋地学习,但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
这种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就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
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励,她们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勤奋。
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对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启示
来 自父母 的亲情 温 暖和指 引规 范 , 容易 出现 人 格方 面 的 问题 , 如懦 弱 、 被动、 不诚实等 , 严 重 的 可 能会 导致 心 理方 面 的疾 病 , 如 边 缘 型 人格 障碍 、 畏惧 型
占3 8 . 3 7 %, 其 规 模 快 速膨 胀 。学 龄 前 农 村 留守 儿
[ 中图分 类号 ] G 4 4 4
[ 文 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3 7 1 2 ( 2 0 1 3 ) 3 4 — 0 0 6 6 — 0 5
一
、
关 注 学 龄 前 农 村 留守 儿 童 人 格 发 展 的 必
件, 如 若不 然 , 很 容易 导致适 应 困难 , 甚 至 出现 人格 分裂 。 叶圣 陶曾说过 : “ 当代 的教 育是 教人 做人 , 教 人做 事 的事业 。 ” “ 教 人做 人 ” 就 是 要 培养 学 生 的人 格, 使人成“ 人” 。关 注 学 龄 前 农 村 留守 儿 童 的人
贾盼盼
( 东北 师 范 大 学农 村 教 育研 究所 , 吉林长春 , 1 3 0 0 2 4 )
[ 摘
要] 埃里 克森 的社会 心理发 展 理 论 特 别 强调 童 年早 期 和 后 天 环境 对人 格发 展 的影 响 。他 将人
格 发展 过程 分成相 互衔接 的八 个 阶段 。 每 个 阶段 都有 相 应 的社 会 心理 危 机 需要 解 决 。前 三 个阶段 对应 的 是0 ~ 6岁的 学龄前 儿 童 , 这 个 年龄 段 也 是 农 村 留守 儿 童 最 集 中的 年龄 段 。埃 里 克 森 对人 格 发 展 的 关键 期、 良好 家庭 环境 对人格 发展 的影 响等 理论 , 对 学龄 前农 村 留守 儿童人格 发展 具有 重要 的启 示。 [ 关 键词 ] 埃 里克森 ; 社会 心理发 展理 论 ; 农 村 留 守儿 童 ; 学龄 前 儿童 ; 人格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一个阶段上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
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启示(一)多给小学生表扬与鼓励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
该阶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为了不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必须勤奋地学习,但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
这种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就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
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励,她们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勤奋。
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承认学生的特别努力,让那些厌烦学习生活的儿童热爱学校,应该善于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让儿童在学校生活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
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落后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多给予鼓励,要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当这些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后,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其充分体验此时内心所获得的快乐。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其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具有创造性、能适应时代变化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什么是客体:客体(Object):是与主体(Subject)相对应的概念。
弗洛伊德最先在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子关系时引用了这个概念,他认为客体是本能需要满足的对象,这个客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在客体关系理论框架里,客体是个体愿望或行为所指向的人,而不是非人化的物。
什么是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客体关系是指人际关系以及塑造个体当前人际互动特征的既往人际关系在其内心世界的残迹。
客体关系理论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研究人际关系以及内在的精神结构是如何从过去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一种理论(Kernberg)”。
资料来源:正常或患儿童发展过程观察。
防御机制:投射、内射、分离、投射性认同等。
治疗重点:Oedipus期前婴儿与母亲的“二元关系”。
治疗策略:治疗师的宽容、忍耐、节制,使患者在退行中重建早年的客体关系,使内化的坏客体得以外化、修正。
内心世界的形成1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最初的精神发展是在非常早、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从与母亲完全共生的状态,经过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从熔合到分化,最终完成精神上的个体化与分离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内在精神世界。
内心世界的形成2自闭状态:从初生到出生一个月。
婴儿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睡眠,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无指向状态。
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状态,基本上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它人形成共生圈,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自闭,这就是临床上所见到的孤独症患者。
内心世界的形成3共生状态:大约从出生后二个月开始,自闭的壳打破,逐渐形成一个积极的、新的保护层,这就是婴儿与母亲的共生圈。
共生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婴儿与母亲(客体)表象的幻想性熔合。
在这个阶段婴儿以为他与母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在精神上、情感上对母亲照顾的高度依赖以至于婴儿都意识不到这种照顾的存在。
内心世界的形成4母亲也以照顾婴儿为其首要任务,甚至将婴儿视为自已的一部分。
此时,婴儿通过母亲(乳房)对他的抚养来理解外部世界,并由此形成婴儿最初的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Fairbairn称之为内精神状态Endo-psychic Situation)。
内心世界的形成5在婴儿看来,把他喂养得很舒服的乳房(母亲)是好,并且是一切好东西的代表。
此时,他觉得自己也是好的。
这样婴儿就形成了一个“好的”自我表象和客体表象。
相反,如果婴儿经常被饿着或者没有得到适时的照顾,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乳房是坏的,他自己也是坏的,这样就形成了“坏的”客体表象和自我表象。
内心世界的形成6一个稳定而良好的客体关系不仅能根据婴儿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提供适时的、足够的照顾,同时还可以让婴儿在与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其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
内心世界的形成7个体化与分离:出生四、五个月以后,儿童开始爬并慢慢直立行走,这使他有了关于自身存在的最早感受,这种对自我存在的觉醒称之为个体化,这是一种内在精神自主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母亲能及时地满足婴儿的这一需要并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孩子就可以较好地从与母亲的共生圈中走出来,顺利开始他的个体化与分离进程。
内心世界的形成8在完成个体化的同时,儿童还必须经历与母亲在精神上的分化、脱离并保持适度距离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便是所谓分离。
一个稳定的、正性的客体(母亲)表象是顺利完成分离过程的基本保证。
随着个体化与分离的进行,儿童逐渐用言语交流代替其它交流方式,超我及自我的各种功能开始发展,现实原则逐渐替代快乐原则,现实检验能力逐步建立。
婴儿的防御机制1投射:婴儿把自己的某种感受“强加”或“转嫁”给客体。
如:吃得很舒服的婴儿把他的好感转嫁到乳房上,于是他认为这个乳房是好的。
相反,饥饿的婴儿也会因其不舒服而认为这个乳房也是坏的。
内射:婴儿把从外部世界感受到的事情带回到自己身上。
在内射机制作用下,令其受挫折的乳房被内化成了内在的迫害者。
Fairbairn坏客体内化,然后压抑。
婴儿的防御机制2投射性认同:为了缓解内在的焦虑与危险,婴儿将他的感觉外化并经外部世界修正后,再重新内化,这就叫投射性认同。
例如:饥饿的婴儿将其难受感外化到乳房(客体),然后,这个令他丧气的乳房再重新被内射到婴儿的内心世界。
分离:是指婴儿将有关自我和客体的复杂经验分成几个可以控制的部分,以便选择性地保留某部分以避免焦虑的过程。
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减少内化客体所造成的沮丧、焦虑,鼓励病人重新经验早期的情感与幻想,并在治疗过程中指出幻想和现实、意识和潜意识的不同。
也让病人表达他们的正性的和负性的移情。
让病人明白潜意识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的。
一旦这种领悟产生了,就会减少内在客体对病人的干扰、减少焦虑,或者把内心世界的客体干扰投射到外在世界去。
分析工作的一个必要的部分是,应该跟在爱与恨、以及幸福、满足与被迫害的恐惧、抑郁之间的摆动保持同步。
(《精神分析操作技术:其历史与意义》)不使用教育的和道德的影响,这永远都是我的技术的一部分,我只遵循精神分析的程序,这一程序--用一句话来概括--包括理解病人的内心并转告病人在其中发生了什么。
(《精神分析操作技术:其历史与意义》)对于儿童精神分析的初学者来说,最有趣和最惊人的体验之一是,即使是在非常小的孩子身上,也可以发现领悟的能力,这一能力通常比成人的能力要强大的多。
(《精神分析操作技术:其历史与意义》)相对于弗洛伊德的观点“undoing in the obsessional neurosis”和“反向形成”,补偿是一个含义更广的概念,它包括多种形式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自我在幻想中解除了伤害,并修复、保存和重新激活了客体。
这一倾向的重要性在于,它与内疚感捆绑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导致全部的升华。
(《精神分析操作技术:其历史与意义》)哀伤…包括婴儿在抑郁场景中所体验到的情感的重复。
身处失去所爱的母亲的恐惧的压力之下,婴儿为这样的目标而奋斗,即确定和整合他的内部世界,在他自己内部安全地建立好的客体。
(《一些关于婴儿情感生活的理论性总结》)我相信,自我没有能力分裂客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如果在自我之中没有相应的分裂发生的话。
(《对一些分裂症性防御机制的注释》)进入理想化并产生作用的主要方式在幻想性的满足中也是有效的,这些过程分裂了客体,既否认了失败也否认了被害。
但是,分裂自我和客体的多种方式在情感上使自我处于痛苦之中。
这样的情感堆积直至瓦解状态。
(《对一些分裂症性防御机制的注释》)在出生后的第二个三个月(三个月—六个月),通过整个客体的内射,整合上的显著的进展就已经完成了。
母亲的爱和恨的态度不再被感到分开得如此之远,其结果是对丧失的恐惧的增长,这种状况类似于哀伤和强烈的内疚感,因为攻击性的冲动被感觉到是直接针对所爱的客体的。
抑郁状态便出现在面前。
(《对一些分裂症性防御机制的注释》)六、哪些人自杀危险性高?(1)父母有暴力倾向很多青少年自杀者是来自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其父母教养子女模式较苛刻,常用暴力的管教方法,儿女幼小时常受虐待。
(2)家庭出现危机自杀者的家庭出现危机,这危机虽然不以自杀者为中心,却会影响全家。
例如:兄弟姊妹中有人患病,令父母全神贯注病者身上,因而减少对自杀者的责任及关怀。
(3)出现抑郁情绪大部分企图自杀者因危机的出现而变得抑郁,但亦有情绪显得甚为激动或敌对的时候。
在自杀前,他们对现况一般都感到无助,对危机的解决认为无望。
(4)侵犯或冲突自杀者感到被侵犯或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冲突。
例如:自杀者成绩平凡,但家长坚持要老师安排转读名校;自杀者虽然极喜欢就读原校,但转校的决定无法改变。
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慢慢形成一种自我系统。
自我系统的功能就在于寻求满足和获得安全,以降低身心张力和焦虑状态。
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及自尊的需要,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反之,当外界事物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系统不相符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