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正有用的教育
用教育点亮孩子的未来
用教育点亮孩子的未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教育是一盏点亮孩子未来的明灯。
教育就像是一座桥梁,沟通着过去和未来,帮助孩子们成长和追逐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能够真正点亮孩子的未来吧!首先,真正好的教育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兴趣和激情。
举个例子,小明是一个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热爱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渴望了解宇宙的奥秘。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中,他可能只会被要求学习和记忆大量的课本知识,而对自己的兴趣却几乎没有机会深入探索。
但是,好的教育应该为他提供一个发现和发展自己兴趣的平台,让他通过观察星星、进行实验和阅读书籍来满足他的好奇心。
只有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点亮他们的未来。
其次,好的教育应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呢?让我们以小红为例来探讨一下。
小红是一个非常有主见和想法的孩子,她总是能够快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她可能会被告知只须按部就班地学习,而不被鼓励去思考和创新。
但是,好的教育应该提供一个鼓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她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团队合作,发展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才能点亮他们的未来之路。
最后,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与情商。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成功往往不仅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商,更与人际关系和情商有着密切的关系。
假设有一个名为小芳的孩子,她是一个羞涩内向的孩子,对于与他人交流常常感到困难。
然而,在一个好的教育系统中,她将接受到积极的社交技巧培训,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培养友谊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孩子的社交与情商,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自信和成功。
教育,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花朵,需要用爱去浇灌。
只有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与情商,我们才能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愿未来的教育如同温暖的阳光,引导着孩子们探索他们热爱的领域,激发他们的潜力。
《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体会
《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体会《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是教育专家林格颠覆现行教育观念的力作,是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的一本好书,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的具有现实教育价值的书籍。
书中收录了他对教育的一些真实的感悟。
倡导要回到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老师都解放出来。
林格老师踏遍全国将近1000个县,走进了1200所学校,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考察过20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他从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高度剖析目前教育的困境,“摁着牛头吃草”、孩子厌学等等。
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未把孩子看做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
孩子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很多家长和教师,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威,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无所不知,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往往疾言厉色。
林格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感应。
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知识的传递,就会使心灵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
我们的日常生活常常被种种情绪、思想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可能在品尝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校提出:“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打造幸福人生,提升生命质量”等的办学指导思想,且不评价办学目标提得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教育的目的要为孩子的生命质量服务,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生活、学习状态。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
身处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
所以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多少。
无论家长还是教师,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有不少教师和家长,与孩子分明日日相处,身体上的距离最近,心灵之间的距离却很远,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几年前,北京发生了一幕家庭惨剧。
教育使命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
教育使命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和灵魂所在,其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
然而,如何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让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首先需要教育体系和学校能够提供全面而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注重传授知识。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为了使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不仅仅应该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要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应该有机会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社会实践、实习或志愿者服务等,通过亲身经历,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并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们还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此外,政府对教育的支持也是实现教育使命的关键。
政府应该增加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理念符合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的要求。
最后,学生们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不仅仅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生们自己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综上所述,教育使命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提供全面而高质量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家庭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政府对教育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学生们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
育儿教育感受和收获心得(精选5篇)
育儿教育感受和收获心得(精选5篇)育儿教育感受和收获心得篇1用心感悟,育儿教育的艺术:我的育儿心得从孩子的孕育到成长,育儿的过程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感悟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育儿教育的真谛,那就是用心去感悟,用爱去培育。
首先,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和潜力。
因此,育儿教育并非设定一套固定的教育模式,而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成长环境。
我逐渐学会观察孩子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以便为他们提供最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方式。
其次,育儿教育需要耐心和坚持。
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不同,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比其他孩子慢。
这就需要我们作为父母或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和帮助孩子,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慢慢成长。
同时,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坚信每个孩子都能实现自己的潜力。
再者,育儿教育需要我们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我认识到,沟通不仅仅是说话,更是倾听。
我们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才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同时,我们也需要向孩子展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最后,育儿教育需要学习与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育儿教育并非一次性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
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育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断改进,以便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教育支持。
育儿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艺术的使命。
只有用心去感悟,用爱去培育,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学习,不断改进,用我的爱和行动,为孩子的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育儿教育感受和收获心得篇2育儿教育读书心得《关键期关键帮助:蒙台梭利儿童教育在中国》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儿童进行独立性教育的观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独立性的培养并不是让儿童完全独立,而是通过成人(教师和家长)给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儿童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育儿指导和帮助
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育儿指导和帮助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父母来说,如何提供有效的育儿指导和帮助是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情感培养、知识学习、品德塑造以及沟通交流等方面,探讨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育儿指导和帮助。
一、情感培养家庭是孩子们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培养良好的家庭情感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需要提供稳定、温暖的家庭氛围,营造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
在孩子面临困难时,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此外,父母需要注重与孩子的亲子互动,共同参与游戏、读书、运动等活动,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知识学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提供积极的学习指导。
首先,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独立思考等。
其次,父母需要与孩子一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
此外,父母可以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德塑造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塑造孩子良好人格的重要环节。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模范榜样,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行为,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理心。
同时,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沟通交流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父母需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在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理解孩子的观点,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同时,父母也要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沟通方式,教导他们尊重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妥善解决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中需要的育儿指导和帮助主要包括情感培养、知识学习、品德塑造以及沟通交流等方面。
父母应当注重孩子们的情感需求,提供积极的学习指导,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同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
通过这些方式,父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开展主题教育要学以致用
开展主题教育要学以致用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也非常关注人类的教育问题。
主题教育是当前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主题教育的学以致用问题。
首先,什么是主题教育?主题教育是指以重大主题为切入点,以教育为手段,深入挖掘问题本质,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形式。
主题教育是由中央统一部署,面向全党和全社会开展的一次深刻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革命实践活动。
那么,主题教育的学以致用问题又是什么呢?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掌握知识,理解思想,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所学知识真正用于实践,增强实践创新的能力。
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没有结合实践,那么就容易出现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问题,不仅浪费时间和资源,还难以避免出现教育成果“浮在表面、深在心中”的情况,使得主题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在主题教育中学以致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要注意:第一、主题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入,注重深入调研。
在主题教育的过程中,要把问题放在第一位,不断地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找出深层次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使得理论知识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主题教育要紧密结合实践,突出实践创新。
主题教育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要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重点把学习成效体现在实践创新上,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主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第三、主题教育要注重实用性,加强培训。
人们学习知识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主题教育也要有实用性,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让人们在实践中体现所学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
为了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让学员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四、主题教育要鼓励创新,促进发展。
主题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提高思维能力,鼓励创新,促进发展。
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勇于开拓创新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推动创新。
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当真是没有用的吗?——读《教育是没用的》一书有感林格先生一篇《教育是没用的》一书出版以来,可以说在中国教育史上宣起了一个轩然大波,我有幸读到这一本书。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心中不免有些感叹:“教育当真是没用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古语曰:“玉不琢不成器”就是这个道理,人是需要接受教育的。
林格先生为什么会这么说:“教育是没有用的”呢?那是因为他看到我们当代教育走入了一些误区,成为一个真的教育者。
误区一:一个非常的形象的比喻,现在的教育就像“摁着牛头吃草”后果使得孩子根本不愿接受教育。
教育者虽然是好意的,可却在慢慢的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也就不在接受教育了,因此林格先生提出:要改变我们教育者的观念,变被动教为孩子主动学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要不惜一切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主动性,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学习,也不会厌恶学习。
误区二:广大教育者都会认为自己讲的都是正确的,孩子们应该无条件的绝对听从,根本没想到他的话语对孩子是否有用。
林格先生认为:“教育应当归结到心灵深处。
教育的本质是“以心灵感应心灵”。
我们只要把一句话说到孩子们的心灵去,他们还会不听甚至反感吗?误区三:每个教育者都希望将书本上的知识讲的细致、深刻。
让每个孩子能够运用自如。
我们知道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此林格先生提出:要全面依靠爱孩子,在孩子们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这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广大的教育者要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这样,即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有负面的尊重。
总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抛诸脑后。
要意识:真正的“权威性”是孩子们长大会想起来的“权威性”。
因而林格先生认为:“理想教育是永不过时的。
”误区四:由于现在应试教育许多教育者只注重孩子的才华——也就是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孩子们人性的培养,林格先生认为: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的光辉,教育者激发孩子的生命中人性的第一光辉——善良。
要知道善良是一种至爱。
世上最有用的三种教育方法
世上最有用的三种教育方法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
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
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
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
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间狩猎。
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每天从金马车上剥点金子,换回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吃有穿。
这个民间故事有着深刻寓意: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
那么到了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礼物呢?第一件礼物是阅读:阅读可塑造孩子的智力、品质。
我相信,虽然家长对孩子的具体期望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也很多,那就是孩子一生健康、幸福——这种大目标,通过“教育”所能实现的就是:第一给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给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异,但塑造智力的空间也很大。
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阅读可拓宽见识,让人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这是他多年在教学一线研究和观察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质。
任何一部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都充满*的情怀,其核心价值观也是正面的。
这些东西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有所用 学以致用
教有所用学以致用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而教有所用,学以致用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有所用,学以致用,是指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取得实际成果。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
这既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自身的要求。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社会和工作中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
对于教育者来说,能够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则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无论是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还是教学评价,都应当注重“教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原则。
教学内容设置应当贴近实际应用,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内容不应只是纸上谈兵,而应该是贴近社会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特别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教育内容应当不断调整和更新,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实践操作。
教学方法既要注重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操作。
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注重实践操作的引导,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评价应当注重实际应用。
教学评价不应只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
教学评价应当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仅要考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更要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使之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教有所用,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
只有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才能够使教育更加有价值。
我们应当不断完善教育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使之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需求,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挥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作用,真正做到“教有所用,学以致用”。
如何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如何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获,是教育的目标,也是学习者追求的理想状态。
但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非易事。
许多人在完全掌握了知识后,依旧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导致学习效率不高,甚至产生“学而无用”的消极情绪。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到学以致用呢?一、明确自学的本质,应明确自学目的简单来说,学习的本质并非仅仅获取知识,而是为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分析问题,做出决策,进而解决问题。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和目的。
不要停留在被动地接收知识,而应主动思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起来。
二、重视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寻找实践机会被动地去学习,只会停留在对知识的表面理解,无法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行动。
要做到学有所获,就要重视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地寻找实践机会。
例如,参加社团活动,参与志愿服务,通过课题研究,主动进行课堂讨论等,都是将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不断加深记忆,并检验学习成果的途径。
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还需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将知识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使其更容易理解和运用。
同时,要特别注重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中,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尝试,不断反思理论联系实践,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并勇于挑战。
不要一味生搬书本上的理论,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要不断反思学习成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五、创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互相交流与合作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有所获也非常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与合作,分享学习经验,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创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支持学生将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用爱养育用心教育演讲稿5篇
用爱养育用心教育演讲稿5篇好的演讲稿可以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用到演讲稿的地方越来越多,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爱养育用心教育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用爱养育用心教育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站在这里,我心潮澎湃,从教十四年来工作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一起涌上心头。
在这三尺讲台上,我奉献着我的青春和激情,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体会着真情付出后的幸福。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爱心铸就成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乐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这段话让我懂得了教育孩子要从爱开始。
从此,我便以老师、朋友、长辈的多重身份走进孩子们。
班里有孩子爱流鼻血,我就在教室里准备了清水和纸巾,经常用清水给爱流鼻血的孩子拍拍额头;天气变化,提醒孩子们增减衣物;他们有了高兴事,我当忠实的听众,分享他们的快乐;他们有了烦恼,我也会认真倾听,耐心疏导、给予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写不好字,我手把手地教,听不懂的数学题,我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讲……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努力把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做到无微不至。
真的是“亲其师,信其道”这些聪明、可爱的小家伙们,他们懂得爱,每当我对他们提出要求时,他们准会表现出:老师您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做的神情,虽然他们更多的时候做不到。
可是,看一看那一张张稚气的笑脸、望一望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听一听那一声声甜甜的问候,我的心不由得在飞扬,霎那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浓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拥有的幸福和快乐。
也坚定了我的人生目标:做一名让家长放心、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用心做教育用爱育孩子
用心做教育,用爱育孩子摘要:教师的爱,尤其是女老师的爱,更是需要爱得有智慧、爱得有活力、爱得有阳光;但爱心又是具体的,是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对他的每一个小小鼓励上的;关键词:用心用爱共育孩子有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来学校上学,学校、老师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全部责任,或都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学历不足,难以教育孩子,孩子能在学校学多少就多少;这些家长自觉地把自己教育孩子的义务忽略,这也导致学校的教育难以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用心做教育,搭建家校沟之桥,用爱共育孩子呢我认为教育是需要爱和赏析的,能做到做锦上添花的事是好,最好是能做到雪中送炭;一、抓住点滴进步,大力表扬,犯错批评注意分寸;学生变差也是有其原因的,我努力帮助后进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寻找自己的良好品质,激发自信心;每个学期,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特殊孩子的情况,都会进行家访;当我接手一个班时,一个叫文俊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打算去家访,通知家长时,家长却是支支吾吾,总说自己忙,听着这话,我就邀请家长到学校聊一聊,家长同样是说忙,没有空;然而文俊的情况却是越来越糟糕,天天作业不完成,上课打瞌睡……我打算再次去家访,家长依然借口忙,不愿意我去家访;有一次下课后,我的课本从讲台上掉到了地上,文俊小心翼翼地从地面捡起来,递给了我;我借此机会,和文俊聊天,希望能了解一下家长的情况,却是得到这样的信息:一是他的爸爸在工地干活,半年才回家一次,家里都是妈妈管,妈妈天天去打麻将,所以没有时间;二是文俊的妈妈知道文俊的成绩不怎样,当心街坊看见老师家访,会笑文俊被老师上门告状;我了解到这一情况,我耐心地和文俊同学谈心,教育他如果守纪律,学习有进步,我就发表扬信给他带回给妈妈;人都是渴望表扬的,都是需要鼓励的;有了我这话,文俊同学果然比以前上课认真多了,作业虽然质量差了点,但最起码肯去做了;于是,我也实现自己的承诺,写了一张表扬信奖状在班会课上颁布给他;全班同学都向他祝贺,他却害羞地低下了头;当天晚上,他妈妈就主动给我打电话,说文俊同学最近在家表现也乖了很多,她也会抽时间在家多陪他读书做作业;在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中,文俊同学竟然从原来的30分提高到76分;我基本赞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对于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家访不能说走就走,择机进行家访,显示出老师对孩子的重视,这样也会引起家长的重视,教育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二、倾注爱心,增强人格魅力;学生有过失要及时告诫、提醒,犯错误要适时批评,注意分寸;很多教师会像啰嗦的唐僧,整天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大道理、小道理轮番轰炸;这样非但不能达到批评教育的效果,还会产生负效应;俗话说:“仁者无敌”,“通情”方能“达理”;新学期,由于我是新老师,学生还不知道我的底细,而且我老是板着脸,他们都比较怕我,唯独一个女同学;我在开学第一天就注意到她了,她的发型很奇特,居然还有一小撮染着酒红色;课间时,一班同学围着讲台跟我聊天,她问:老师,你是哪里人我实话告诉了她;她立马就说:“切,是农村来的;”满脸瞧不起的样子;在第一周的班会课上,我就立了班规、学风、仪容、仪表的要求等;在第二周的周一,我就按要求检查仪容仪表,全班同学就唯独骆婉玲同学还是那留海遮着半张脸,一小撮染着酒红色的头发,指甲也不剪;这不就是明摆着要挑战我这来自农村的老师嘛俗话说“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我必须严厉点,要镇住他们;于是就想用严厉的面孔、严厉的批评、严厉的惩罚来使学生折服;于是我勒令她明天就要按要求把头发、指甲给我剪好,头发染回黑色,不然的话就让我来帮你剪;但是第二天早上,她居然没来上学,也没有请假;我打电话找到她家长,她家长说可能还没起来;我跟她家长明确了学校有关于仪容仪表的要求,让家长带孩子去剪好头发;但她家长居然说,她也管不了;于是我找到跟她关系比较好的张小燕同学,张同学同时也是班长,但这班长据说也长期缺交作业,喜欢溜操场 ;在班长的劝说下,骆同学终于来上学了;头发虽说是染回了黑色也剪短了一点,但还是比较奇特的那一种,也可以说是比较潮;我当时想,一下子让她改变过来那是不可能的,还是要慢慢来,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的日子,也不是风平浪静;骆同学两天发脾气,三天跟男同学打架,是常有的事,班里的同学接二连三地过来告骆同学的状;更加离谱的是,在数学课上,她竟然用不知哪里找来的玻璃碎片割手;流血了,同桌才大声告诉上课的老师;找她谈话,她说是闹着玩的;在语文课,由于上课不听讲,语文老师批评了她几句,她就冲出课室,跑下楼梯,直冲校门;我是班主任,我要去追呀在校门口拦住了她,问她怎么回事她竟然说,有一个男孩子要到学校来找她,她要出来看看到了没有;唉呀,我真是无语了;经过一次次地找她谈话,弄清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我发现很多时候,是因为同学对骆同学过往不好的行为形成了固定的成见,于是骆同学的身边玩伴不多,这导致了她要常常利用一些行为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同时又由于她表达自我的方法不正确,这又促使了其他同学对她更加不满,而喜欢争强好胜、情绪又容易冲动的她往往最终不是对同学大声吼叫,或哭泣就是打同学;再与她家人细致地了解她以往成长经历后,我更明确了对她的教育方式,于是,那段为她掏空心思的日子,不断调整教育战略,当她就是自己的女儿,陪她完成作业,指导她阅读有趣的故事书,和她一起逛操场、打球;由于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她也慢慢喜欢上我这来自农村的老师,也成就了一个新的自我;她慢慢地改变自己,头发也剪成了符合小学生的发型;后来,在班级同学投票竞选劳动委员之时,由于她的得票率高,被同学们选为劳动委员,在同学们一阵阵的掌声过后,我看到了她带泪的笑脸,看见了她握紧着的拳头;我把消息传递给她亲爱的父母,我也听见了她的父母也对我无比的感激的话语中语言的颤抖;她的事例让我坚信,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爱生如子”的教育思想;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会形成和谐师生关系,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倾注爱心,才能增强人格魅力;三、用心搭建家校沟之桥,用爱共育孩子;1.当今的家长很多是身怀绝技,所以我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家长走上讲台,当老师授课;我班的家委会主任非常支持这一活动,经常召集家委员成员到我班进行授课;曾有上过课的家长留言:上了一节课,才体会到老师是如此的辛苦;其实,让家长走上讲台授课,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接触到更多课本外、学校外的知识,一些生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体验从备课到上课这些环节所需要时间和精力,明白老师的辛苦,体会老师教育孩子的良苦用心,从面更好地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好孩子,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强大力量,用爱共育孩子;2.互联网年代,造就了大量便于沟通的方式,例如微信群、群等,这些沟通方式很好地弥补了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非工作时间的沟通,真正体现了沟通无限制;1沟通群的主题是孩子的成长沟通群的建立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在群里,大家分享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尽量不要涉及老师、家长的个人隐私;现下非常时兴的“抢红包”一律不能出现在群里;一些重大的节日,可以在群里互相问好,但不能涉及金钱、礼品的往来;2多角度分享孩子的成长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但是现实是有些孩子的学习效果未必如家长的理想,如果一个群里面一直讲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获奖等,那么可能会使得一些孩子不那么理想的家长无话可说,有意识屏蔽群里信息;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出现,老师首先要向家长明确,分数、成绩不代表这个孩子全面成长,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体现在懂得感恩、积极沟通、乐于服务等,让家长能看到自己孩子独特、闪光的一面,这样,家长在群里也会乐于与他人分享,沟通群的无形之力才会显现出来,传递正能量;只有一个融洽的群里,沟通才会有效;我们教师是肩负着下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和“育”是分不开的;而潜心育人,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从“良心工程”高度上提出的要求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感悟爱与被爱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师工作的职责,也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幸福让孩子在我们老师与家长爱的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最初看到林格先生的新着【教育是没有用的】,是被书名给吸引住了。
教育没有用?那我们教师是不是都在做无用之功?带着这种好奇,短短几天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教育就是提一供给孩子一双合脚的鞋。
联想到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突然想到:如果孩子是脚,那么教育就应该是鞋!扪心自问,我们不能不深思:我们教育这双鞋真的适合每个孩子这双脚吗?其实,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
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我们的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孩子当成上帝的礼物来一爱一,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了解每个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造鞋匠不仅为天下男一女老少所有的人造了鞋,而且还为每个人造了不同时令、不同质地、不同功用的鞋。
同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也必须着眼于全面和发展。
我们既不能只盯着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也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压制学生兴趣一爱一好的发展。
正如不同年龄的人需要穿不同码子的鞋,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变化着,教育还必须适应孩子的发展,教育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科学的评价孩子。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所有的学生的发展,才能算真正的教育。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
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一性一,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一爱一好。
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
师德学习心得体会用真心教育点亮人生之灯
师德学习心得体会用真心教育点亮人生之灯教育是一门具有伟大使命的事业,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人生的灯塔。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注重师德修养,用真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
在我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师德学习对于教师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与收获。
首先,师德学习教会我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将所有学生都套入同一个模式中。
相反,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需求,并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教学方法。
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让他们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其次,师德学习教会我要对学生负责。
作为学生们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应该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将他们的成长作为最大的收获。
我们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品行端正、知识渊博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并给予及时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道路上竖起一面关怀的风帆,才能真正点亮他们人生的灯塔。
师德学习还教会我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与家长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经常与家长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积极与家长分享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进步,寻找共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教育的合力。
只有与家长紧密合作,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最后,师德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一项持久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教育领域的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革。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的人生之路点亮星星般的光芒。
综上所述,师德学习是每位教师应该重视的重要课题。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的能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的能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一章:认识自我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培养学生积极接纳自己的心态,树立自信心。
1.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独特性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互相鼓励。
心理测试:让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认知。
分析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第二章:发掘潜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激发他们积极发掘和培养潜能的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进步的精神。
2.2 教学内容潜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发掘潜能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积极心态,勇于挑战自我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发掘潜能的经历,互相启发。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发掘自己的潜能。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发掘潜能的意识。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潜能。
第三章:培养兴趣爱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培养兴趣爱好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寻找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3.2 教学内容兴趣爱好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如何寻找和培养兴趣爱好分享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和成长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互相启发。
实践体验:让学生尝试不同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寻找和培养兴趣爱好。
评估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发展方向。
第四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需求4.3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经验,互相启发。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摘要:师德和师爱,不是什么新潮的教育观点,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却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高素质,而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却是第一位的。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
心心相印的真教育,是取得教育良效的基础。
关键词:爱期望心心相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陶行知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提前,更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师德核心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师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
老师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成长。
师爱,它是友爱又胜于友爱,是母爱又胜于母爱,它是春风、是雨露、是明灯……是学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
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 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一、为学生绽放你的微笑忘记了在哪篇文章上看过这样一句话:“学会了对自己微笑,就学会了热爱生活;学会了对别人微笑,就学会了珍惜美好;学会了对一切生命微笑,你的人生便处处充满阳光!”觉得这句话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的适用。
给学生一个微笑,就会给他增添一份信心与勇气,甚至可以把一个学生完全改变。
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明白这只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举手之劳,千万不能被学生的情绪所左右,导致自己的笑容对学生来说是吝啬,是奢侈。
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读书笔记施甸县教师进修学校李跃林—《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专家林格先生在每年培训3000多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亲自走过1000多个县和1200多数学校、考察过20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并跟教育一线的校长、教师面对面沟通后,从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高度剖析目前教育的困境而撰写的。
全书由自序、正文和代后记三部分组成。
一、主要内容:(一)自序部分:核心语句:很显然,如果我们单纯地建立在教育体制的变革,或者具体的教学方法创新上,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当前教育的出路在于——回归到教育纯真。
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包括进一步反思——教育是什么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学习是人的高级本性,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我从来认为,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经过将近十年时间的实验和探索,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改变中国教育的突破口,那就是——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念实践体系。
(二)正文部分:整个正文部分有教育之困、回归教育的纯真、全面依靠孩子、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共八章。
第一章:教育之困重点内容:摁着牛头吃草;孩子不爱学的根本原因;谁在毁坏孩子的想象力究竟要不要分数核心语句:变教育者的“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我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他;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功夫,那就是——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降低难度是激发兴趣的不二法门,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深入挖掘孩子学习的持久快感;每个孩子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天才;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社会上流行一个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用耐心引导学生教育的耐心
用耐心引导学生教育的耐心教育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时间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备耐心的品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只有通过耐心的指导,我们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力,并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耐心来引导学生的教育。
一、理解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理解学生的需求是引导其教育的第一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些学生则可能更善于通过实践来学习。
我们需要耐心地观察和倾听,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从而能够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和策略。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遇到困难,我们应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并提供帮助。
不要急于给予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宽容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宽容、包容和鼓励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以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当学生犯错或犯错误时,我们应该耐心地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的原因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并相信他们可以不断进步。
同时,我们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赞扬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引导学生教育的关键。
只有通过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和信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正确引导他们的学习。
在与学生互动时,我们应该保持耐心和关注。
当他们面临挑战或情绪波动时,我们可以积极倾听和理解,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激励。
同时,我们也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可以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是引导其教育的关键。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通过耐心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热情,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以致用教育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学以致用教育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学以致用教育,即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创新思考、实践应用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以致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学以致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
然而,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本知识中抽象出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并提供解决方案。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概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统计问题,如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等。
二、鼓励创新思考创新思考是学以致用教育的又一重要目标。
学生应该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新者。
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
例如,在实验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寻找新的实验方法或改良已有实验,以提高实验效果。
这样的实践活动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实践应用知识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实际应用。
学以致用教育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为此,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例如,在语言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际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口语对话、写作等形式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交际需求中。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和用法。
四、与社会结合学以致用教育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社会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提供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真正有用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有用主动性
教育一直是个大问题,当前人们对于我国教育现状的褒贬可以说是一直争论不休。
什么样的教育是有用的,什么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给了笔者深刻的思考。
林格在书中指出中国当代教育的最大困境在于“摁着牛头吃草”,强硬和机械的训练使“牛”(指学生)很累,教育者也很累,教学的效果却极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课堂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它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林格指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的“被动教”为学生的“主动学”,是真正解决当前教育困境的出路。
读完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笔者深刻地意识到,从无用的教育中寻找真正有用的教育,是当前每一位教育者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放下自我,敢于“装傻”
反观当前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总是喜欢表现自己的强项,处处与学生争先,几乎所有的教师自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是万能的,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有些教师就会恶语相讥,总说学生无用。
其实教师不可能是万能的。
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课堂22条》一书中指出: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不能与学生抢风头。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
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每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教师总要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当学生正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总要介入并强行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这往往使得学生无话可说,只好无奈地接受了教师的观点。
这样的课堂不但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更是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可怕而可悲的。
聪明的教师就不是这样了。
他们首先会放下自我,放下自己的面子,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得非常谦卑。
林格先生认为“特别是对于娴熟的、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来说,学会装傻,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成语“大智若愚”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实是一种有效的智慧。
学会在课堂上“装傻”,并不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它需要的是一种教育的智慧,一种能够促进学生自己学习的智慧。
试想,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是一张嘴讲到底,什么东西都讲给学生听,学生就会想:“老师什么都会教给我们的,我们就不用思考了。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
反之,教师能“装傻”,会“装傻”,学生思考的能力就强。
学会装傻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小品大王赵本山的忽悠术可谓炉火纯青,小品《卖拐》中他把一根拐杖卖给一个健康的、无需使用拐杖的正常人,这就是技术,也是艺术。
“装傻”与“忽悠”其实有相通之处,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让人“上当受骗”。
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装傻”与“忽悠”的目的无非就是让学生爱上学习,变得勇于表现自己,有一种想要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强烈欲望,如果我们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都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
习,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而然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
林格在书中说:“教育者的一个善行就是——最好少一只手。
”“少一只手”意味着教师在学生面前,成了需要帮助的人。
很多教育者自认为自己长着两只健康的“手”,导致他们很多时候事必躬亲,但是回过头想想,不管课堂教学也好,班级管理也好,凡事都有教师包干,学生的才能怎么能得到锻炼?
林格指出:“少一只手,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反观目前的教育现状,笔者总觉得我们对学生管得太死,如同圈养一样,要知道野生的一般都比圈养的好。
作家冰心曾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的生长。
”这应当成为当代教育变革的精神和理念。
野花由于不受太多的限制,所以生长得特别茂盛和富有生命力,林格在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教育也需要“抛秧”,我们人为地控制孩子的生长,就等于着地“插秧”,而让孩子自己发展,就等于无为地“抛秧”。
全国著名的班主任魏书生、李镇西、郑学志等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这样的策略,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会自己成长。
李镇西老师的治班经验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也是极其有效的方法,就是凡事多与学生商量。
多与学生商量,并不是说教师无能,而恰恰体现出教师的宽容。
卢梭在他著名的《爱弥儿》中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
”这句话值得我们深
思。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是不是做得过多了?课堂上教师一张嘴讲到底的现象还少吗?特别是有些班主任,从早上到校一直管到学生就寝熄灯。
要知道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越抗拒受教;教师管得越多,学生越不会领情。
“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提醒我们,该让学生自己研究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该让学生自己做主的事就让学生自己做主。
三、捍卫学生的主动性
林格在书中指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主要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毫无保留地、无条件地去保护和捍卫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真正自己想学的孩子,一定是最棒的。
当前的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当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时,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肤浅、没有深度,就把学生的提问权剥夺了,从此学生就不敢提问了,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性,甚至会失去想象力。
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具备了自信心,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究未知的领域。
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教师首先要协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人在不断体验成功之后,自信心就会被激发出来。
在教学上,对于任何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成功,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赞美。
比如一位学生的作业尽管错误很多,但是字写得很端正、很漂亮。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教师有可能会这样训斥学生:“你看看,你的作业究
竟是怎么做的!竟然错了那么多!回去给我重做!”教师只关注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而忽略了他的字写得很漂亮,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做一根“火柴”,做一根点燃学生兴趣和自信的“火柴”,而不是一盆扑灭学生学习热情的“冷水”;要做一名“律师”,做一名竭力维护、捍卫学生权力的“律师”,而不是在学生面前充当只会判断是非的“法官”。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求知的主观能动性。
美国教育家James P.Raffini在他的《这样教学生才肯学》一书中指出:“当学生的身心能动地建构意义和整合观念与技能时,他们变得积极参与学习,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具有能动性,学习就会变得主动积极。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继而捍卫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者的智慧和手段决定了教育的效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者要敢于“装傻”,在教育教学中“少一只手”,捍卫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有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