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传真精简版

合集下载

方药传真

方药传真

方药传真紫花地丁紫花地丁多年生草本,高4-14cm;果期高可达20余cm。

根茎短,垂直,淡褐色,长4-13mm,粗2-7mm;节密生,有数条细根。

叶多数,基生,莲座状;叶柄于花期长于叶片1-2倍,具狭翅,于果期长可达10余cm,上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4cm,宽0.5-1cm,先端圆钝,基部截形或楔形,稀微心形,边缘较平的圆齿,两面无毛或被细短毛,果期叶片增大;托叶膜质,苍白色或淡绿色,2/3-4/5与叶柄合生,离生部分线状披针形。

「释名」箭头草(《纲目》)、独行虎(《纲目「集解」时珍曰∶处处有之。

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

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

《普济方》云∶乡村篱落生者,夏秋开小白花,如铃儿倒垂,叶微似木香花之叶。

此与紫花者相戾,恐别一种也。

「气味」苦、辛,寒,无毒。

「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无名肿毒恶疮(时珍)。

「附方」新九。

黄胆内热∶地丁末。

酒服三钱。

(《乾坤秘韫》)稻芒粘咽,不得出者∶箭头草嚼咽下。

(同上方)痈疽恶疮∶紫花地丁(连根)、同苍耳叶等分。

捣烂,酒一钟,搅汁服。

(杨诚《经验方》)痈疽发背,无名诸肿,贴之如神∶紫花地丁草,三伏时收。

以白面和成,盐醋浸一夜贴之。

昔有一尼发背,梦得此方,数日而痊。

(孙天仁《集效方》)一切恶疮∶紫花地丁根,日干,以罐盛,烧烟对疮熏之。

出黄水,取尽愈。

(《卫生易简方》)瘰疔疮,发背诸肿∶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为末,油和涂神效。

(《乾坤秘韫》)疔疮肿毒∶《千金方》∶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虽极者亦效。

杨氏方∶用紫花地丁草、葱头、生蜜共捣贴之。

若瘤疮,加新黑牛屎。

喉痹肿痛∶箭头草叶,入酱少许,研膏,点入取吐。

(《普济方》)【释名】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别名】铧头草、光瓣堇菜。

【花色】白·黄·紫【生长习性】性强健喜半阴的环境和湿润的土壤但在阳光下和较干燥的地方也能生长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华北地区能自播繁衍在半阴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除羊胡子草外其他草本植物很难侵入。

《经方》百方《简明手册》100F

《经方》百方《简明手册》100F
17防己黄芪汤
防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芪汤
[组成用法]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 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现代应用] 1.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风心病、肺心病等以浮肿为主要表现时可用本方,肝硬化腹水也可参照使用。2.变形性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以关节疼痛、沉重、活动不利、动作不灵活为主证时可见到本方证。3.一些代谢性疾病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如痛风、糖尿病、高血脂症,单纯性肥胖症等。4.其他还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荨麻疹、狐臭、带下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10桂枝汤
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 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现代应用] 1.以汗出恶风为主诉的疾病。2.发热性疾病,见于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以及原因不明性发热。3.表现为胸腹部的异常搏动、气上冲感和心慌为特征者,如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性心肌病、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及频发性室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性疾病。4.对于许多过敏性疾病,桂枝汤也大有用武之地。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哮喘、食物过敏,以及顽固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水肿等以搔痒、渗出、遇风冷尤甚为特点的皮肤病。5.其他方面,桂枝汤还用于妇科的妊娠呕吐、月经疹、经期头身痛、产后自汗、更年期综合征;儿科的小儿厌食症、小儿惊风、小儿尿频;五官科的病毒性角膜炎、眼肌麻痹、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另外,血管神经性头痛、低血压、排尿性晕厥、弥漫性食管痉挛、冻疮、慢性肝炎恢复期、疲劳综合征等也有运用本方的机会。

[指南]经方传真精简版

[指南]经方传真精简版

[指南]经方传真精简版经方传真精简版胡希恕冯世纶著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经方传真歌诀

经方传真歌诀

第一部分太阳病表阳证篇一·一桂枝解外类方1·桂枝汤桂枝汤方中风证,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饮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2·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治上冲,用量不同治不同,汗出上虚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记清; 3·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又加葛根汤,表虚更显项背强,葛根解肌有特能,加强解热略清凉; 4·瓜蒌桂枝汤瓜蒌桂枝治拘急,是因津虚不养肌,桂枝汤本调营卫,花粉强壮补津虚; 5·桂枝加黄芪汤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汗出恶风表虚甚,益气固表加黄芪; 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芪芍桂酒治黄汗,身肿痹痛亦可见,黄芪补虚在实表,米醋救液功在敛; 7·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去草增生姜,散寒固表调营卫,麻木不仁可调畅;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加厚杏,外寒内饮表虚证,咳喘新久若如此,解表化痰皆能胜; 9·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方简,二味量大而力专,汗出过多心下悸,温阳降逆证能痊; 10·桂枝救逆汤桂枝救逆治惊狂,痰饮阻滞津血伤,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来敛阳;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牡汤,证治相似救逆汤,躁烦惊悸痰饮轻,因此不用漆枣姜;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敛,惊悸梦遗不得眠,皆因汗出伤津液,调营和卫使其安; 13·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腹中虚,外有表证并未止,去芍因无腹满痛,重在辛温把邪驱; 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桂枝去芍加皂荚,咳吐涎沫用温法,辛温解表兼排痰,治疗肺痿肺冷家; 15·小建中汤小建中本桂枝汤,芍药增倍加饴糖,甘温补中兼解外,胃腹满痛力能攘; 16·当归建中汤当归建中补血虚,小建中加当归齐,不论男女腹中痛,适证应用效神奇; 17·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善补虚,小建中汤加黄芪,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 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新加汤增芍姜量,更添人参使胃强,汗出身痛表里虚,扶正祛邪效能彰; 19·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汤方并,桂枝甘草合理中,太阳未解并太阴,补中解外是其宗; 20·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病太阳,桂枝汤中无生姜,当归细辛和通草,调和营卫血脉畅; 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头痛者;22·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痰饮主,桂枝甘草加苓术,气冲胸满头眩晕,解外化饮同时除;23·苓桂枣甘汤苓桂枣甘治上冲,桂枝甘草加枣苓,增桂加重治冲气,欲作奔豚本方中; 24·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为变方,扔出桂枝甘草汤,苓姜治呕和心悸,解表利水是其长; 25·茯苓泽泻汤茯苓泽泻汤方好,茯苓甘草汤为煲,加入泽术增茯苓,呕渴逐水是其要; 26·苓桂五味甘草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枝甘草味苓镶,咳逆上气痰饮重,解表化饮是良方; 27·五苓散五苓散即猪茯苓,泽泻白术桂枝行,外寒内饮成水逆,解外利水表里宁; 28·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用黄芪,桂枝甘草治表虚,此治皮水是正法,固表利水肿自去; 29·蜘蛛散蜘蛛十四桂枝三,小儿寒疝腹痛连;30·桂枝生姜枳实汤枳实十五桂姜九;31·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用多,丹皮桃仁芍药和,冲悸身疼有定处,治在降逆祛瘀血; 32·半夏散及汤半夏散及汤方并,桂草半夏等分用,桂枝甘草治咽痛,当知不是少阴病; 33·炙甘草汤炙甘草汤胶桂人,枣姜生地麦麻仁,津血虚极脉结代,煎药用酒功可垂;一·二麻黄解表类方1·麻黄汤麻黄汤桂草杏仁,太阳表实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发汗解表要温饮; 2·葛根汤葛根汤本桂枝汤,加入葛根增麻黄,太阳项背强几几,无汗而喘用之良; 3·甘草麻黄汤甘草麻黄二味行,表实无汗此为营,增量麻黄为驱水,不似越婢治身疼; 4·千金麻黄醇酒汤麻黄一味,解表祛黄;5·半夏麻黄丸治水气,表实见心下悸者;6·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证有下利或无下利而呕者;7·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治湿家,发表利水同时下,汗出变少而尿多,身体痛烦效果佳; 8·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枣生姜,五苑冬夏细辛镶,小青龙汤主同近,外寒内饮痰鸣强; 9·牡蛎汤牡蛎汤内四味药,甘草麻黄蜀漆到,胸腹悸动痰饮作,解表逐饮治牝疟; 10·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各半汤,邪在表而身发痒,发热不得小汗出,热多寒少如疟状; 11·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表证在而非少阳,形似疟一日再发,小汗出调营胃畅;12·小青龙汤小青龙本桂枝汤,去生姜枣加干姜,麻黄无味半细辛,外邪内饮治之良; 13·千金三黄汤千金三黄麻芪芩,再加独活与细辛,无汗恶寒关节痛,中风历节烦热寻;一·三其他解表类方1·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表虚,白术甘草姜枣宜,身重汗出恶风重,解表重在补中气;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苓术,津虚解表生姜主,外邪不解里停饮,解表利水要同伍; 3·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阳明合病方,甘草和之缓急迫,解表止利两解良; 4·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治疫毒,蜀椒甘草雄黄涂,阳毒面赤斑如锦,咽后脓肿望可除; 5·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治咽喉肿痛、身痛明显而表证不明显者;第二部分阳明病里阳证篇二·一表里双解类方1·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桂枝汤方,桂枝甘草白虎汤,论中原本治温疟,表里痛热皆能章; 2·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满疼,表里并病属阳证,芍药加倍为缓急,若加温热可建中; 3·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大黄汤方,本于桂枝加芍汤,虽然都是表里病,里实明显加大黄; 4·防己地黄汤防己地黄桂草风,虚热里重而表轻;5·竹皮大丸竹皮大丸生竹茹,桂草石膏白薇足,妇人乳中虚烦乱,安中益气呕逆除; 6·土瓜根散土瓜根桂芍蟅虫,腹痛有热酒服轻;7·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治喘满心下痞坚烦渴;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汤桂枝参,重加石膏逐水饮,加入苓硝去石膏,复发不愈此法寻; 9·厚朴七物汤厚朴七物亦合方,二阳合病用之良,桂枝去芍合三物,去满去热好商量; 10·越婢汤越婢似麻杏甘石,加入姜枣去杏子,皆治外邪内热证,健胃逐水是目的; 11·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治风水,一身面目尽水饮,小便不利湿痹痛,发汗利水肿自诊; 12·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半夏汤方,治咳逆上气肺胀,热雍饮逆外邪郁,解表逐饮力能昌; 13·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是合方,越婢汤合麻黄汤,发热烦躁身疼痛,水气郁表里热尝; 14·文蛤汤文蛤汤证亦合方,麻杏石甘越婢汤,渴不欲饮烦热重,文蛤酸敛理应当;15·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外邪内饮烦热尝;16·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小青龙,去桂芍加麦杏供,重于养正轻利水,主治喘满显其功; 17·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表里热,汗出而喘证奇特,无论误下或误汗,阳明里实热未结; 18·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太阳阳明合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19·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杏苡甘四味药,麻黄加术有同效,薏苡性寒治湿热,不用桂术温药疗; 20·风引汤风引汤内有六石,桂草龙牡黄姜施,惊痫瘈疭治脚气,寒热错杂并相宜; 2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姜枣草杏白皮凑,表实湿热身发黄,发汗祛湿表里瘳; 22·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麦冬,夏草粳米人参从,热病后期热尚炽,气阴两伤此方中;二·二和解清里类方1·柴胡加芒消汤治少阳阳明并病,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干结者;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除草桂苓铅黄立,小柴胡汤心冲悸,烦惊不安便不利; 3·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夏芩枳芍枣生姜,病传少阳兼阳明,胸胁满痛不用慌;二·三清里实热类方1·瓜蒂散治胸脘满闷,欲吐而不能吐者;2·一物瓜蒂汤夏秋季见身痛、身重、身热、脉微弱者;3·白虎堂白虎汤用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熬,汗出身热又烦躁,清阳明热功劳高;4·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方,热盛汗出津液伤,石膏重清里外热,口渴才用参补偿; 5·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用甘草,安中缓急调胃好,芒硝软坚大黄下,阳明里实无晚早; 6·小承气汤小承气本大承气,减厚朴量芒硝去,虽属里实之下剂,大承气汤怎敢比7·厚朴三物汤厚朴三物小承气,里实腹痛胀满剧,增加厚朴枳实量,理气消满在通闭; 8·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救急方,厚朴枳实硝大黄,阳明实热满塞闭,迅猛通利涤胃肠; 9·大黄甘草汤治阳明病,大便难见呕逆者;10·麻子仁丸麻子仁丸小承气,杏仁芍药和蜂蜜,安中缓下不伤正,老年虚人常便秘; 11·泻心汤泻心汤方即三黄,阳明里热常用方,芩连除烦大黄泻,心气不定易惊狂; 12·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烦、心下痞者;13·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也三黄,减量加附不煎汤,阳明太阴成合病,解痞可要细端详; 14·大黄硝石汤大黄硝石善驱黄,栀子黄柏挑大梁,二便不利里有热,养明里实用本方; 15·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阳黄,瘀热在里湿邪强,栀子祛黄又除烦,泻下通便靠大黄; 16·栀子豉汤治胸中窒塞而烦闷;17·栀子甘草豉汤治栀子豉汤证而虚怯少气者;18·栀子甘草豉汤治栀子豉汤证而呕者;19·枳实栀子豉汤证治栀子豉汤证而心下胀满者;20栀子大黄汤治栀子豉汤证见腹胀满、大便难者;21·栀子厚朴汤治心烦热和腹胀满者;22·栀子柏皮汤治黄疸病发热心烦者;23·栀子干姜汤治身热微烦而呕逆下利者;24·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芪芍药合自良,除热止烦阴血虚,久痢失眠也能尝; 25·千金三物黄芩汤千金三物黄芩汤,黄芩苦参干地黄,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可煎尝; 26·白头翁汤白头翁汤仲景方,黄连黄柏秦皮将,清热解毒兼凉血,痢下赤多白少良; 27·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28·千金苇茎汤千金要方苇茎汤,桃苡冬瓜三仁襄,毒热蕴肺结成痈,清热排脓效力强; 29·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皮肤肿痒流黄水者;30·猪苓汤猪苓汤中二苓全,泽泻阿胶滑石研,利水育阴兼清热,水热互结阴伤选; 31·葵子茯苓散治里虚有热,妊娠浮肿,小便不利者;32·牡蛎泽泻散方牡蛎泽泻藻蜀漆,瓜蒌商陆根葶苈;治浮肿、小便不利而口渴;33·栝楼牡蛎散治里热津伤而渴或胸腹动悸不安者;34·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 35·百合鸡子汤治百合病里有虚热而胃虚弱者;36·百合知母汤治里虚热兼心烦者;37·百合洗方治百合病出现轻度口渴者;38·百合滑石散方治百合病有明显里热者;39·滑石代赭汤百合滑石代赭石,治有虚热而便溏者; 40·蒲灰散蒲灰、滑石;治小便艰涩有热或有血者; 41·滑石白鱼散滑石、白鱼、乱发;治小便不利而尿道灼热或尿血者; 42·茯苓戎盐汤茯苓、白术、戎盐;治小便不利、心下悸者;43·猪膏发煎猪膏、乱发;治黄疸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44·文蛤散文蛤;治渴欲饮水者;45·矾石汤矾石;治脚气痿弱不仁,气上冲心者;46·消石矾石散硝石、矾石等分;治黄疸色黯黑,身热明显而淤血轻者; 47·苦参汤苦参;里热证的阴部湿疮、溃疡或阴部瘙痒者;48·当归贝母苦参汤当归、贝母、苦参;小便灼痛、淋沥者;49·下淤血汤下淤血汤为蜜丸,酒煎下血如猪肝,大黄蛰虫并桃仁,里实腹痛血瘀顽; 50·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病在少腹上犯脑,调胃承气来加味,桂枝降逆治冲好; 51·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汤俏,讨人冬瓜加芒硝,里实淤血有痈肿,驱瘀活血肿能消; 52·抵当汤抵当汤丸用大黄,水蛭虻虫桃仁帮,驱瘀活血皆峻猛,顽固瘀血能除光; 53·抵当丸治抵当汤证较轻者;54·大黄蛰虫丸大黄蜇虫有抵当,芩芍草地杏蛴藏,干漆四虫皆祛瘀,肝血虚劳蜜丸良; 55·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证真凶,水热结上腹胸痛,甘遂温服得快利,硝黄辅佐始成功; 56·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本于汤,再加葶苈杏仁帮,驱水逐饮力更大,和蜜煎服攻不狂; 57·十枣汤十枣汤方实用末,芫花甘遂大戟剉,重用大枣制其猛,胁下悬饮攻勿过; 58·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逐水气,芍药甘草来缓急,蜜煎解毒并安中,心腹满痛皆可治; 59·大黄甘遂汤大黄、甘遂、阿胶;治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者;60·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治腹满、肠鸣、便干者;61·小陷胸汤小陷胸汤用黄连,解除心热又除烦,瓜蒌半夏降痰气,除却胸痹心下满; 62·葶苈大枣泻肺汤治咳喘、吐黄脓痰偏实热证者;63·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各等份;治腹满挛痛或心烦不安者;64·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治枳实芍药散有痈脓者;65雄黄熏方治肛门溃烂、湿疹;66大猪胆汁方大猪胆一枚;用于大便不通而不宜攻下者;第三部分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篇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少阳,芩夏参草枣生姜,补中滋液抗外邪,和解清热邪无藏; 2·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治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明显者;3·柴胡桂枝汤治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者;4·四逆散治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5·泽漆汤泽漆白前夏紫参,参草生姜桂黄芩,逐饮清热治咳逆,解除顽痰和宿饮;6·黄芩汤黄芩汤方用大枣,挛急腹痛须芍草,太阳少阳并下利,湿热肠澼都逃跑;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8·当归散当归、芍药、川芎、黄芩、白术;治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妊娠血虚有热者; 9·猪肤汤猪肤;治咽痛、胸满、心烦者;10·奔豚汤奔豚汤中归芎芍,夏芩葛李生姜草,血虚水盛气上冲,往来寒热亦可保;11·甘草汤甘草;治咽喉痛之轻证者;12·桔梗汤桔梗、甘草;治咽痛、咳吐脓痰或胸痛者;第四部分太阴病里阴证篇四·一温中祛饮类方1·干姜附子汤治四逆、身冷、脉沉微者;2·理中汤或丸理中汤方用人参,甘草干姜白术追,太阴里证心下痞,小便不利治认真; 3·四逆汤治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4·通脉四逆汤四逆汤证虚寒更甚者;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治他们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6·四逆加人参汤治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7·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加茯苓;治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者; 8·附子汤附子汤方苓术附,腹痛痹疼芍药主,人参补胃扶正气,风湿痹痛常可服; 9·附子粳米汤附子半夏粳草枣;治腹痛肠鸣、恶心,里虚寒者;10·大乌头煎乌头大者5枚,蜜煎;治寒疝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11·乌头赤石脂丸椒姜附乌头赤石脂;心口痛甚且虚寒甚者;12·赤丸半夏茯苓乌头细辛;治寒性腹痛痰饮明显者;13·薏苡附子散薏苡仁附子;治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14·栝楼瞿麦丸瓜蒌根、瞿麦、茯苓、薯蓣、附子;治体虚寒见小便不利、腹水或下肢肿者; 15·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心;治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者;16·八味丸八味丸桂萸生地,苓泽山药丹附子,瘀血水毒阴虚证,益精壮血可去痹; 17·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治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18·生姜半夏汤半夏生姜汁;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19·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治小半夏汤证又见心悸头晕者;20·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治胃虚之心下痞,呕吐者;21·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苏,生姜化痰七气舒,原本善治梅核气,温化止咳效更殊;2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中气虚之腹胀满者;23·大建中汤大建中汤用干姜,人参蜀椒加饴糖,里虚寒重腹痛甚,更使蛔虫无处藏; 24·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治干呕吐涎沫而属胃虚寒者;25·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半夏,生姜汁糊丸;治呕吐甚而心下痞硬者;26·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治太阴,生姜大枣更人参,胸闷烦躁甚欲死,头痛吐涎皆寒饮; 27·生姜甘草汤生姜甘草人参枣;治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者;28·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热伤气,草人半夏麦枣米,健胃生津化痰饮,咳逆上气咽喉利; 29·甘草干姜汤治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30·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腰冷沉重、小便自利者;31·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病属太阴里寒方,冲气不显熊满甚,温中逐饮祛寒凉; 32·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咳满暂止充气发,痰饮在里无表证,治疗支饮效可夸; 33·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见头面四肢浮肿者;34·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35·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短气胸闷、小便不利者;36·旋复代赭汤旋复代赭枣生姜,半夏人参甘草藏,安中降逆除噫气,呕哕噎隔用无妨;37·橘皮汤橘皮、生姜;治干呕纳差者;38·橘皮枳实生姜汤橘皮、枳实、生姜;治胸痹、短气、堵闷者;39·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汤大枣,人参生姜和甘草,重用橘皮治哕逆,健胃降气咳逆好; 40·外台茯苓饮外台茯苓饮白术,橘枳姜加人参服,中寒停饮心下痞,嗳气纳差咳逆除; 41·甘草小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治无故哭笑、呵欠难以自制者;42·苦酒汤半夏、鸡子、苦酒;治咽干痛,声嘶哑表证不明显者;43·甘草粉蜜汤甘草、粉、蜜;治胃脘疼痛、急迫而胀满不甚者;44·排脓汤甘草、桔梗、生姜、大枣;治咳唾浊痰、胸痛而病久者; 45·枳术汤枳实、白术;心下坚满而边界清楚又见小便不利者;46·瓜蒌薤白白酒汤治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着;47·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半夏;治胸闷心痛咳逆短气甚者;48·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枳实厚朴桂枝;治瓜蒌薤白白酒汤证胸腹逆满明显者; 49·猪苓散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治呕渴而小便不利者;50·泽泻汤泽泻、白术;治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51·皂荚丸皂荚蜜丸,枣糕和汤服;治里寒咳逆上气吐痰者;52·蜀漆散蜀漆、云母、龙骨各等份;治疟寒多热少者;53·柏叶汤柏叶、干姜、艾叶、马通汁;治吐衄下血、烦热腹痛而脉无力者; 54·蛇床子散蛇床子仁、铅粉;治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者;55·肘后獭肝散獭肝;治虚劳证属虚寒者;56·诃黎勒散诃黎勒;虚寒性咽痛腹泻;57·鸡屎白散鸡屎白;治虚寒转筋腹痛;58·蜜煎导方蜜;治热不明显的便秘;59·烧裈散妇人中裈,近隐处,烧取作灰;治房劳后见头重、头晕、少腹拘急者; 60·头风摩散方附子、盐;治偏头疼恶寒者;61·外台走马汤杏仁、巴豆;治胃腹剧烈疼痛、大便不通呈里寒实者;62·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治心腹诸暴百病、心腹胀满卒痛、里寒实者; 63·桔梗白散桔梗、贝母、巴豆;治胸满、胸痛、咽痛咳唾脓浊而属寒实证者; 64·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治急慢性腹泻属虚寒者;65·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治虚寒久痢,或见脓血者;四·一养血利水类方1·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茯苓,白术泽泻和川芎,血虚水盛腹中痛,养血利水此为宗; 2·温经汤温经吴萸芍归芎,参丹夏胶姜麦冬,桂枝甘草驱胃寒,养血祛瘀为调经; 3·薯蓣丸薯蓣八珍柴桔防,麦杏胶豆桂干姜,枣膏再加白蔹曲,慢性气血俱虚方; 4·胶艾汤胶艾汤本四物汤,甘草加入治血忙,腹痛脱血心中烦,补血祛瘀体可康; 5·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治里虚寒、血虚、腹痛、里急者;6·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当归;治诸疮有痈脓恶血者;7·芍药甘草汤治四肢、胃腹等处挛急疼痛者;8·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芍药甘草汤证更见里急虚寒证者;9·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杨雪触犯情绪热,安然入睡梦香甜; 10·红蓝花酒红蓝花;治腹痛、身疼属刺痛,疼有定处者;11·旋复花汤旋复花、葱、新绛;治胸闷、胸痛而无热象者;第五部分少阴病表阴证篇1·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治少阴表证方,麻黄量小附子温,微汗解表神能强; 2·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同前方,只是增加麻黄量,发散水气有侧重,制因证异细端详; 3·白通汤白通汤里姜附葱,辛温发汗称白通,发汗解表治下利,太少合病有奇功; 4·白通加猪胆汁汤治少阴病表证明显又见下利而呕烦者;5·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祛饮好商量,少阴表证反发热,外寒内饮两解良; 6·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7·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去枣增桂姜,加入麻防为解表,术附逐痹知母尫; 8·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中加附子,加重温阳祛寒力,太阳已转少阴病,强壮解表是玄机; 9·乌头汤乌头汤自乌头煎,麻黄黄芪芍药甘,脚气历节关节肿,发汗解表重祛寒; 10·乌头桂枝汤治大乌头煎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者;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加附子,只因表寒邪未去,病从太阳转少阴,加强温散解表力; 12·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即前方,增加桂枝附子量,药味虽同量不同,祛湿除痹是特长; 1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白术汤方,桂枝附子去桂汤,只因津伤大便硬,加术逐湿二便畅; 14·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方温,术附同用最要紧,温中利湿兼解表,善治寒湿痹痛甚; 15·天雄散天雄、白术、桂枝、龙骨;治虚劳寒湿痹痛、汗出怔悸等;16·真武汤治心悸头晕、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第六部分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篇1·乌梅丸乌梅丸有姜附辛,蜀椒桂枝加人参,黄连黄柏除上热,本寒标热病厥阴; 2·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花粉牡蛎芩草唱,寒多热少厥阴病,半表半里须强壮; 3·黄连汤黄连汤方桂干姜,半夏人参大枣藏,腹痛烦悸因水气,上热下寒此方良;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5·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枣人参,干姜甘草黄连芩,呕而肠鸣心下痞,上有虚热下有水;6·甘草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疡者;7·生姜泻心汤治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8·六物黄芩汤六物黄芩用人参,半夏干姜大枣桂,干呕下利心下痞,上热下寒病厥阴;9·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术、干姜;治伤寒表不解,陷于厥阴病,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泻者;10·鳖甲煎丸。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编著:李惠治、冯世纶、李惠治、张长恩目录内容提要 (5)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 (5)刘序 (5)谢序 (6)前言 (6)绪论 (7)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15)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46)第三章承气汤类方 (66)第四章白虎汤类方 (77)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 (81)第六章陷胸汤类方 (87)第七章泻心汤类方 (93)第八章瓜蒂散类方 (95)第九章甘草干姜汤类方 (96)第十一章附子汤类方 (106)第十二章赤石脂禹余粮汤类方 (110)第十三章大黄附子汤类方 (111)第十四章柴胡汤类方 (112)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124)第十六章橘皮汤类方 (129)第十七章黄芩黄连汤类方 (130)第十八章栀子豉汤类方 (136)第十九章甘草汤类方 (140)第二十章枳术汤类方 (143)第二十一章栝蒌薤白汤类方 (144)第二十二章芎归胶艾汤类方 (145)第二十三章麦门冬汤类方 (154)第二十四章木防己汤类方 (155)第二十五章薏苡附子散类方 (157)第二十七章其他类方 (162)内容提要本书是已故著名中医专家胡希恕先生的临证经验集。

胡老一生潜心研究仲景著作,临床擅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并对中医辨证有高度的概括.刘渡舟教授尊称其为“经方学派的火师”。

该书由其门人收集原始资料整理而成,取名为《经方传真》,意在传授经方之真谛,使其从难化简,读者从中能领悟到中医独特的辨证思路,从而在临证时收到神奇疗效。

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胡希恕生于1898年,卒于1983年,沈阳市人。

早年学医于当地名医王祥徵先生,尽得其传。

解放前,在北京行医,疗效卓著,活人无数。

他热爱党和人民,热爱中医事业。

解放后,曾自己举办中医讲习班,主讲仲景学说,填补了我国中医教学的空白。

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系中医内科副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

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书。

经方320首(精华)

经方320首(精华)

经方320首(精华)经方320首(精华)A:B:白虎汤(阳明经热)、白虎加桂枝汤(温疟,骨节烦痛恶心)、白虎加人参汤(高烧、燥渴)、白通汤(寒利不止)、白通加猪胆汁汤(寒利不止,无脉,干呕心烦)、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热痢)、白头翁汤(热痢,里重)、白术散(孕期养胎)半夏泻心汤(呕吐、腹痛、肠胃炎)、半夏厚朴汤(咽中有物)、半夏麻黄丸(胃动悸、肺寒实)、半夏干姜散(干呕、吐诞沫)、半夏散及汤(咽疼痛,声音哑)百合地黄汤(大病初愈,神经衰弱,鼻咽干燥)、百合知母汤(大汗后烦躁症)、百合鸡子汤(百合病被吐下)、百合洗方(百合病一个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下后百合病)、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发热)奔豚汤(浊气进入三焦系统的心动悸)、柏叶汤(吐血不止)、鳖甲煎丸(疟疾)、八味肾气丸(肾阳不足、肾阳虚)补气建中汤(虚证的腹水)、补阳还五汤(脑溢血)、补中益气汤(补气养阴,虚劳气陷)、补气治湿汤(肝癌末期、行气利湿)、八珍汤(气血双补、益气养血)C:D:大柴胡汤(腹满、恶心、便秘)、大承气汤(阳明腑热,大肠便秘)、大青龙汤(外热里寒)、大建中汤(心胸大寒痛、剧痛)、大半夏汤(朝食暮吐)、大陷胸汤(热实结胸,痛往下走)、大陷胸丸(心下硬痛,痛往上走)、大黄牡丹皮汤(急性盲肠炎、阑尾炎)、大黄甘草汤(食入即吐)、大黄甘遂汤(少腹硬满)、大黄蜇虫丸(干血痨)、大黄附子细辛汤(寒实便秘)、大黄黄连泻心汤(清心胃火,止血)、大乌头煎(寒疝,绕脐痛)、大黄硝石汤(黄疸,里实很盛)当归四逆汤(手脚寒冷,冻疮)、当归芍药散(腹中绞痛)、当归散(孕期养胎)、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血、去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久寒,胃E:F:附子汤(全身骨节疼痛)、附子泻心汤(去胃热,肾阳不足)、附子粳米汤(腹中雷鸣寒痛)茯苓甘草汤(胃有停水,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肚脐后动悸)、茯苓四逆汤(四肢寒凉,烦躁)、茯苓杏仁甘草汤(短气、胸闷)、茯苓泽泻汤(口渴、呕吐)、茯苓饮(脾胃虚弱,胃内停水)、茯苓戎盐汤(膀胱结石、小便不通)防己地黄汤(妄行独语不休)、防己茯苓汤(去肌肉、三焦系统之水)、防己黄芪汤(腹大,水病)、矾石丸(子宫干血白物,外用)、矾石汤(脚红肿、发炎)、蒲灰散(全身水肿)、分消汤(实证的腹水)、风引汤(中风小便失禁)G: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症,热多寒少)、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证的往来寒热)、桂枝附子汤(关节炎有表症)、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痛风)、桂枝茯苓丸(瘀血、痞块)、桂枝人参汤(太阳表证兼有寒症下痢)、桂枝甘草汤(阵发性心悸)、桂枝生姜枳实汤(心包炎、心绞痛)、桂枝龙骨牡蛎汤(惊悸盗汗,尿床梦遗)、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动悸、潮热)、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头上感觉带帽子)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症,发汗太多)、桂枝加芍药汤(太阳中风、腹痛)、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感冒发烧、咳嗽气喘)、桂枝加桂汤(奔豚,浊气上冲)、桂枝加黄芪汤(解表、黄汗)、桂枝加葛根汤(有汗、怕冷、不咳嗽、喉咙痛)、桂枝加大黄汤(太阳中风,便秘)、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身疼痛,脉沉迟)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症,有胸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汤证有胸满、寒)、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烫伤第一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症、中湿)甘草汤(喉咙痛)、甘草干姜汤(肺中虚寒)、甘姜苓术汤/肾着汤(带脉病,脾湿寒盛)、甘草泻心汤(心下痞,下利无肠鸣)、甘麦大枣汤(脏躁症)、甘遂半夏汤(胁下留饮)、甘草麻黄汤(气喘急救)、甘草附子汤(治疗痛风)、甘草粉蜜汤(打虫剂)葛根汤(太阳温病)、葛根加半夏汤(太阳表证又下痢、呕吐)、葛根黄芩黄连汤(热痢)、瓜蒂散(吐剂)、干姜附子汤(白天烦躁、夜里安静)、干姜H:厚朴七物汤(腹胀满,发热,饮食如故)、厚朴三物汤(小肠便秘、腹痛)、厚朴大黄汤(小肠不通造成的支饮)、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胃胀、腹满)、厚朴麻黄汤(肺气肿)、侯氏黑散(久虚导致的中风)黄芪建中汤(易感冒,盗汗)、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麻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腋下黄汗)、黄连阿胶汤(心血不足的失眠)、黄连汤(胃炎、胃寒痛)、黄连粉(皮肤生疮)、黄芩汤(急性肠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干呕、下利)、黄土汤(肠胃下血)、滑石代赭汤(下后百合病)、滑石白鱼散(膀胱瘀血、石头堵到)、红蓝花酒(腹中刺痛)黄连解毒汤(实热证,皮肤病,出血等)、会厌逐淤汤(会厌血滞,饮水即呛)J:K:L:M:麻黄汤(太阳伤寒)、麻黄加术汤(湿在皮下,湿疹、荨麻疹、红疹等)、麻杏薏甘汤(湿在肌肉里,干癣,疣等)、麻子仁丸(便秘,羊大便)、麻杏石甘汤(肺炎第一方)、麻黄升麻汤(上热下寒,肝病出血,虚寒下利)、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身发黄)、麻黄附子甘草汤(太少两感,脉沉,无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发烧,壮肾阳、去肺寒)麦门冬汤(干咳无痰、声哑)、木防己汤(脸色黑、腹水)、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脸黑腹水,胃口尚可)、牡蛎泽泻散(大病初愈,腰下水肿)、蜜煎导(导大便)礞石滚痰丸(治实热老痰)、梅毒解毒剂(阴部生疮,淋病下疳)、牡蛎汤(发高烧的牡疟)N:P:Q:R:S:三物小白散(寒实结胸,实在上焦)、三物黄芩汤(四肢烦热)、三黄泻心汤(吐血、流鼻血)、四逆加人参汤(脉微芤,亡血)、四逆散(胸下实满,心下痞硬)、四逆汤(回阳救逆)、十枣汤(肺、心脏、肝积水)生姜泻心汤(心下痞,肠鸣下利)、生姜半夏汤(胃中烦躁)、升麻鳖甲汤(润肤、滋阴、透邪、解毒)、射干麻黄汤(哮喘,支气管炎)肾着汤(带脉病,脾湿寒盛)、芍药甘草汤(脚痉挛、腹痛)、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去杖汤)、酸枣仁汤(肝虚失眠)、薯蓣丸(容易感冒)、蛇床子散(妇人yin寒,痒)、蜀漆散(牝虐,寒多)生脉散(清肺润燥,补肺生肾水)、四物汤(补血活血,血虚荣弱)、四君子汤(脾胃气虚,气色萎黄)、四神汤(肾脏积水,水道畅通)、实脾饮(甘淡渗利,健脾利湿)、麝香矾石散(通窍收湿,无孔不入)、参附汤(温补肾阳,回阳益气)T:W:X:小建中汤(虚劳,腹中虚寒而痛)、小承气汤(阳明腑热,小肠便秘)、小柴胡汤(少阳病)、小半夏汤(止呕、水逆)、小半夏加茯苓汤(突发呕吐、晕眩)、小陷胸汤(痰积胸中,按之则痛)、小青龙汤(外寒里寒)、小青龙加石膏汤(肺胀,烦躁而喘)、旋覆代赭汤(胃酸反逆)、旋覆花汤(肝着,肝寒)、下瘀血汤(产后瘀血)、杏子汤(少阴水肿,利水)、硝石矾石散(肝家阴实)、雄黄薰法(肛门发炎、寄生虫)小续命汤(中风,口不能言)、血府逐淤汤(胸中血瘀,养血活血)、消肿溃坚汤(甲状腺肿瘤)、仙方活命饮(乳癌,排脓)、消遥散(肝郁脾虚,血虚气逆)、消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Y:Z:枳实栀子豉汤(病后调理,过劳复发)、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枳实薤白桂枝汤(胸闷胃胀,开痞降逆)、枳术汤(胃部包块)、栀子厚朴枳实汤(心烦腹满)、栀子大黄汤(胃中热痛)、栀子柏皮汤(淋巴系统发炎)、栀子甘草豉汤(虚烦不眠,呼气急促)、栀子生姜豉汤(和胃止呕)、栀子豉汤(虚烦失眠第一方)、栀子干姜豉汤(上焦虚烦、中焦肠胃虚寒)真武汤(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怕冷,夜尿)、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泽漆汤(肺积水)、竹叶汤(产后虚热)、竹叶石膏汤(虚热上冲,祛痰止咳)、竹皮大丸(奶水不足,虚烦)、紫参汤(肺痛下利)、泽泻汤(左肋痛,眼前发黑,昏眩,贫血)、皂荚丸(浓痰、焦痰)、术附汤(风湿痛,排脓疡)、猪苓汤(小便不利、水热互结)、猪苓散(吐完口渴,喝水欲吐)、猪肤汤(下利、咽痛、心烦)、猪胆汁(通大便)、猪膏发煎。

名老中医特效秘方:精简处方50方

名老中医特效秘方:精简处方50方

名老中医特效秘方:精简处方50方华佗健康小秘籍昨天1、身上痒:河南名医:申金太用荆芥熬水洗患处,两次除根。

2、尿床:洛阳名医:路三军鸡肠子四服,洗净用新瓦焙干研沫开水冲服,日服两次,每次二钱,七天即愈。

3、冻疮:东北传方用麻雀脑子治冻疮,涂抹患处特效。

4、耳炎:武汉市耳科:东方红蛇皮一节,香油泡一天用油滴耳即愈。

5、常见眼疾:洛阳:周西明黑豆二两、白菊花七钱,煮沸熏眼效果良佳。

6、秃头:河南少林道人传方雄鸡头三个捣烂,蜂蜜调涂之神效。

7、病后不语:服龟尿即愈:用大蒜抹龟鼻子自尿。

(验方)8、肠炎:三门峡名医:李百中用筛罗秧煎水洗脚,两次痊愈。

9、老鼠疮:西宁市:李玉洲用癞蛤蟆皮一张,贴上毒水自己出来便好。

10、(遗漏)11、搭背疮:西藏名医:哈佰用秦艽三钱,天花粉二钱研面牛乳调抹即好。

12、白口疮:西安市:白玉河人口中二钱研面(尿盆渣)撒入口中每日3次,两日即愈。

13、睡觉多梦:开封中医院当归、生地、红花、牛膝各三钱,积壳、赤芍、甘草各二钱,桔梗、川芎各一钱半,桃仁四钱煎服。

二剂可安然睡眠而梦少。

14、鱼骨卡喉自化:(验方)轻者慢喝陈醋一两,鱼骨即软可吞下;如重者可倒掂鸭腿使其吐液汁,灌入病人口中鱼骨自化。

(别的骨用狗唾液)15、头发脱落特效法:云南名医:李笑白用桑叶熬水洗头,三日即愈。

16、失眠:广东名医:李长年用花生叶煎水晚上喝,三日除根。

17、瘫痪:河南名医槐枝、桃枝、柳枝、椿枝、茄枝,共切碎合煎水三桶。

用大盆浸洗如冷加热立洗。

后睡床盖被让出汗避风,洗数次即愈。

18、面下粉刺:(验方)蔓菁子研沫。

加入雪花膏每天晚上涂抹数日即愈。

19、面上黑星:(验方)芫荽(又名香菜)煎汤天天洗,数日去掉。

20、刁斜风:(口歪眼斜)(验方)(1)将蓖麻籽研烂左歪涂左,右歪涂右,复正即速去之。

(2)黄鳝鱼一条,把头割掉。

用血滴脸,右歪涂左,左歪涂右,复正后立即洗掉。

21、疝气:人中白二钱,红糖一两。

共研细末,黄酒送下,日服二次,早晚各一次。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现代应用]1.腹中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为主证的疾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过敏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系膜淋巴结核、慢性腹膜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结石、慢性胆囊炎、过敏性紫癜、前列腺增生症、输尿管结石、痛经、蛔虫病、股疝、便秘等。

2.以动悸、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神经衰弱、心率失常、低血压症、贫血等。

3.其他方面:肺结核、血管神经性头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儿遗尿症、水疱性结膜炎、眼底出血(暴盲)、鼻衄、自汗、盗汗、发热、黄疸、遗精等。

[经验参考]治疗腹痛为小建中汤所擅长。

《干金方》用芍药汤(即本方)治产后少腹痛。

《苏沈良方》谓此药治腹痛如神。

腹痛轻按即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有积也。

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症也。

此药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止腹痛。

《证治准绳》说:治痢不分亦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张氏医通》载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寒热自汗,加黄芪。

胡希恕治一男,42岁。

胃脘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

”近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

先与附子理中治之不效,后问细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予小建中汤而愈(《经方传真》)。

刘家磊用本方化裁治疗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颇见成效,有效率98.1%(陕西中医,1992.12:537)。

本方还具有改善小儿体质的作用,对于虚弱儿的一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方面日本的报道比较多。

如对遗尿症,大塚敬节曾治一名女孩,14岁,个子细长,面如土色,易疲劳乏力,咽干经常饮水。

经方传真(五)

经方传真(五)

经方传真(五)经方传真(五)胡希恕冯世第七章·泻心汤类方一、泻心汤方【方剂组成】大黄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三杯,顿服之。

【方解】大黄伍以除热解烦的黄连、黄芩,功能泻火。

古人以心主火,故名以泻心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7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注解:心气不足,《千金方》作“心气不定”,可信。

吐血衄血,其人心悸烦不安者,为有热,宜泻心汤主之。

按:本方治吐血衄血如神。

心气不定即心悸烦、精神不安之谓,以是则失眠惊狂、癫痛、以及出现其他神经症等,亦有用本方的机会。

高血压现本方证明显者,亦多有之,须注意。

【辨证要点】心烦吐衄、大便干者。

【验案】赵某,男性,53岁,病历号154112,1965年4月2日初诊。

发现高血压20多年,常头疼失眠,近一月来常鼻衄,烦躁心慌,大便干,血压170~200/130~140毫米汞柱,苔黄,舌红脉弦数。

证属里热上犯,治以清泄里热,与泻心汤:大黄10克,黄连6克,黄芩6克,生地炭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大便通畅,心烦已,睡眠好转。

因时有胸闷,改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青,服一月,鼻衄未作,血压在150~160/100~110毫米汞柱波动。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方【方剂组成】大黄9克,黄连5克【用方】以沸水一杯渍之,须臾后,去滓,顿服。

【方解】此于泻心汤去黄芩,固亦泻心,但以沸水渍之不煎,气味俱薄,故只能泻热而解心下痞。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注解:心下痞,即胃口处有痞塞不通的自觉证。

痞属气结,不似结胸证的实结,故按之不硬而濡,关上脉亦应之浮而不沉,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注解:见桂枝汤方证。

经方传真之方证简编

经方传真之方证简编

经方传真之方证简编导言经方,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精华,流传千年的智慧结晶。

本篇将通过简编的方式,探讨经方传真中的方证。

一、经方传真之方证概述经方传真,源自《伤寒杂病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证,即经方应用的最佳适应症和证据,是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关键。

在经方传真中,每一个方子都有其特定的方证,需仔细辨别,以实现精准治疗。

二、经方传真之方证分类1、按时间分类(1)久病入络:如瘀血痹阻引起的关节疼痛,宜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方剂。

(2)外邪内侵:如感冒初期,可用麻黄汤、桂枝汤等宣肺解表。

(3)病后调理:疾病恢复期,可选用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滋阴养血、调理气血。

2、按空间分类(1)局部病变:如四逆散可用于肝郁脾滞引起的脘腹疼痛、泄泻等。

(2)全身症状:如小柴胡汤可和解少阳,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全身症状。

3、按主题分类(1)病机为虚:如补中益气汤主治中气不足引起的内脏下垂、脱肛等。

(2)病机为实:如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身目俱黄等实证。

三、经方传真之方证核心信息提取1、辨症论治:经方的应用需根据具体症状、体质差异等进行调整,实现个性化治疗。

2、扶正祛邪:经方传真的核心在于扶正与祛邪的平衡,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扶正与祛邪的比例。

四、经方传真之方证细节发挥在提取核心信息后,可适当发挥想象,添加一些细节和情节,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解释经方的疗效时,可以通过临床案例来形象地说明。

五、经方传真之方证结构安排1、引言:简要介绍经方传真的起源和本文的意图,引导读者了解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2、正文:按照上述分类方式,分别列举不同的经方传真方证,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每一个方证可配以相应的临床案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3、结论:总结经方传真的核心思想及其实践价值,强调精准治疗的重要性以及经方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六、总结与反思本文通过简编的方式,对经方传真中的方证进行了探讨。

在撰写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去掉冗杂信息和重复表达,保留精华部分,使文章更加精炼、优美。

经方传真(1).pdf

经方传真(1).pdf

经方传真(1).pdf
【用法】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送服3克。

【方解】文蛤,《神农本草》谓“主恶疮蚀五痔。

”其为一寒性收敛药甚明。

寒能解燥,敛能养液,当治津液枯燥而渴欲饮水不止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7条: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解:渴欲饮水,虽饮而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辨证要点】渴欲饮水者。

八、矾石汤方
【方剂组成】矾石18克
【用法】以浆水煎三五沸,浸脚良。

【方解】矾石收涩,用以浸脚,可有燥湿祛水之效,可能为宋人所附。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12条: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注解:脚气痿弱不仁,而气上入冲心者,宜本方洗之。

【辨证要点】脚气痿弱不仁、气上冲心者。

九、蛇床子散方
【方剂组成】蛇床子仁
【用法】为末,以白粉(即铅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
然温。

【方解】蛇床子苦平,有温子脏、逐寒湿,疗阴中肿痛等作用。

铅粉杀虫、
杀菌,合为坐药,当治阴中寒下白物,或有肿痛湿痒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0条: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蛇床子
散主之。

注解:阴寒,即阴中寒,暗示有白物或湿痒诸证,宜温中坐药,本方主之。

【辨证要点】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者。

经方传真(一)

经方传真(一)

经方传真(一)胡希恕一脉辨六经八纲,重方证分类,诊断细效果强,此博文出自《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旧版,少了六经具体归类,不过开篇是要反复研读的,转载之。

原文地址:经方传真(一)作者:金贵要略张医圣经方传真(一)胡希恕冯世纶绪论一、何谓经方(举拙删改)经方,即经典之方,其为“神而明之”者所出以救世。

它是可以适用于过去、现在、将来的有效方剂,它有使用率高,对病奇效的特点。

在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了六经辨证(实质是更简易的八纲辨证)、辨方证的独特理论与方法来说明经方的使用。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举拙删改)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

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

此说明我国的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很早就建立了疾病的治疗理论与有效方剂。

经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将亡佚的书籍中的部分经方保留下来,为后世方剂学之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其方为“对病真方”。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

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

考《伤寒论》,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

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伤寒论》虽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实以八纲列辨,如论中“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二)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二)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二)第三章承气汤类方一、大承气汤方(堵在大肠,肚脐周围,不放屁)【辨证要点】归纳如下:1。

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

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

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

5。

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6。

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7。

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9。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10。

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

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13。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

下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

二、小承气汤方(堵在小肠,肚脐以下,会放屁)【辨证要点】阳明病,胃中燥、大便硬、而无潮热者。

三、调胃承气汤方(堵在十二指肠,中脘下有压痛点)【辨证要点】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

四、桃仁承气汤【辨证要点】小便利五、大黄甘草汤方(实证,在胃,吃嘛吐嘛)吴茱萸汤(虚证,食谷欲吐)【辨证要点】阳明病,大便难而急迫者。

六、厚朴三物汤方【辨证要点】胸腹胀满而痛、大便闭结者。

七、厚朴七物汤方厚朴三物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证。

【辨证要点】发热腹满,大便干结者。

八、麻子仁丸方【辨证要点】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第四章白虎汤类方一、白虎汤方【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

治疗消渴(上消)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一、下瘀血汤方【辨证要点】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

二、桃核承气汤方(小便不利)【辨证要点】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三、大黄牡丹皮汤方(右脚弓,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有压痛)苡附子败酱散,类似阑尾炎,隐隐痛,右脚不弓,手上生命线处有紫斑)【辨证要点】右腹痛拒按、里实者。

经方传真(四)----胡希恕、冯世纶

经方传真(四)----胡希恕、冯世纶

经方传真(四)----胡希恕、冯世纶第四章·白虎汤类方一、白虎汤方【方剂组成】知母18克,生石膏45-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

甘草、粳米安中养正。

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

《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

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

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

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

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

若就脉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

面垢,即面不光泽。

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

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

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

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验案】冯某,女性,25岁,门诊病例,1967年7月20日初诊。

高烧已二十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

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

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

中医临证传真:治肝22法

中医临证传真:治肝22法

中医临证传真:治肝22法惊气入肝,冲气扰乱神识,卒然昏倒:辨诸小儿由见闻异形异声起病,遂频发,醒时脐下少腹痛。

煎方:乌梅肉、川连、白芍、川椒、桂枝、干姜。

按:此方意义以酸可敛魂,苦可清心,辛可开结,温可通王泄浊也。

肝胆风火陡起,忽然跌仆无知:辨诸病由忿怒所致。

证见头摇肢搐,知已化风。

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胆草、芦荟、山栀、黄芩、黄芩、黄柏、大黄、青黛、木香、麝香,蜜丸,姜汤下,每服6克,四服。

肾阴不充,无以涵肝厥仆:辨诸坐蓐过劳,惊恐交迫,知真阴伤,目暗昏花眩晕·知风动烦动热升,知阳越。

煎方:熟地、阿胶、北沙参、茯神、黑.料豆皮、英肉、五味子,调入秋石0.6克。

此纯静填阴、佐以酸收法。

”近人潘名熊、选取《临证指南》和《叶案存真》两书的精要,以四言歌括形式作为临证指归,便于记忆,编成《评琴书屋叶案括要》,共8卷,于1935年由广州大成新记书局刊行。

在自叙中说:“叶氏医案一书诚学医者暗室明灯,患病者孽河宝筏也。

余生平遵先生治法疗病罔不奏效,故每举是书以勉同道。

”兹举“肝风”一节如下为例: “肝风动旋、治以甘酸,蛎胶萸地,炙草方全。

目昏耳鸣,肝风上升,龟磁苓地,萸味莲贞。

脏阴风火,刚药不宜,肝急宜缓,肾液宜滋,胶地冬斛,元参豆皮。

厥阳上攻,高扰清空,女贞归杞,圆眼肉同,炙草菊炭,辛甘化风。

肝阳直攻,乘胃之宝,牙肉肿痛,和阳熄风,神斛胶蛎,莲贞地冬。

肾液已伤,肝风乃张,虚症酌饮,地杞冬良,斛蓉苑茯,远志石莒。

缓肝熄风,润血丸功,首乌归杞,麻柏天冬,茯神桑叶,黑豆皮向。

养肝之阴,何豆沙参,二麻冬柏,桑茯贞椹。

冲气左升,镇肝摄肾,淡菜胶萸,地苓方饮阴不上承,龙相不宁,风扰诸窍,参秋石蒸,胶地神芍,淡菜方成。

缓肝益胃,参神草贵,南枣木瓜,谷芽行滞。

厥阳肝风,内扰心悸,少寐眩晕,服此足贵,地冬胶芍,麦神草济。

肝风扰攘,心营受殃,惊怖多恐,镇摄和阳,龟龙牡蛎,茯神远菖。

头胀耳鸣,肝阳上升,清窍失职,枯草石明,桑神地斛,诸症悉平。

经方传真(六)

经方传真(六)

经方传真(六)经方传真(六)胡希恕冯世第十四章·柴胡汤类方一、小柴胡汤方【方剂组成】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着。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经方传真(三)

经方传真(三)

经方传真(三)第三章·承气汤类方一、大承气汤方【方剂组成】大黄12克,厚朴18克,枳实9克,芒硝18克(分二煎)【用法】以水六杯煮二物,取三杯,内大黄再煎取一杯,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上一二沸。

温服,得下勿再服。

【方解】大黄缓下,芒硝软坚,二药合用攻下颇峻,复佐以消胀破结的厚朴、枳实,则荡涤肠胃、通利水谷既迅且猛,任何大实、大热、大满、以至塞而不利、或闭而不通者,均得攻而克之。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注解:潮热,谓其热如潮,势甚汹涌,一身如蒸,无处不热之意。

本条可分以下三段解之。

①脉迟,为不及脉,常主寒主虚。

今阳明病脉迟,故虽汗出不恶寒。

阳明病的外证已显,但其人仍必有身重短气等外湿内饮的为证,当然还不可以议下。

②若汗出不恶寒,其人腹满而喘,并有潮热者,则脉迟不外由于里实气血受阻的结果,乃肯定外欲解可攻里也。

若手足亦不断汗出,更是大便成硬的确候,则宜大承气主之。

③若汗出不恶寒、其热不潮,则里热不实,不可与承气汤以攻之,即便腹大满而不通者,亦只可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慎不可使之大泄下。

按:水火不相容,水盛则火欲息,火盛则水欲绝。

阳明病法多汗,即热极于里,津液外亡之象。

表有湿则身重,里有饮则短气,其热还不甚,里尚不实甚明,此时何得妄攻?由于脉迟属不及,一般主寒主虚,不过里实极者,则血气受阻,而脉亦迟,故阳明病脉迟,首宜当心其虚。

虽汗出不恶寒者,明是不可妄攻的否定语气。

其身必重、短气,即不可妄攻的可能见证。

后之大承气汤主之,当无此证,读者多连读下去,而把身重、短气亦说成大承汤的适应证,实属大错。

试看书中论身重的条文很多,而无一可下者,尤其《伤寒论》第219、221两条所论与此很相似(见白虎汤条和栀子豉汤条)。

经方大家胡希恕《经方传真》用药配伍规律

经方大家胡希恕《经方传真》用药配伍规律

经方大家胡希恕《经方传真》用药配伍规律
李生财;李廷保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目的:探讨经方大家胡希恕所撰《经方传真》中医药治疗伤寒疾病用药
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

方法:将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撰《经方传真》治疗疾病的中医内服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

结果:整理中药复方223首,涉及124味中药,总用药次数为1053次。

种类上主要有补
益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炒白芍、法半夏、人参、炮干姜等;药味多以甘、辛、苦为主;药性多温、寒,善用平药;归经以脾、肺、胃、心、肝、肾为主,累计频率达80.28%。

结论:胡氏用药治疗内科杂病善于补虚温里,治疗外感善用解表清热、化痰止咳药;核心药物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炒白芍、法半夏、人参、炮干姜等;药味药性分别以甘、辛、苦、温、寒、平为主;药物归经依次以脾、肺、胃、心、肝、肾为主。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李生财;李廷保
【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学习胡希恕运用经方治疗哮喘的经验
2.女科大家调经方剂组方配伍规律的计量研究进展
3.如何"一通百通"用经方——介绍新书《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4.浅析胡希恕经方医学中的“水液辨证”
5.胡希恕运用经方辨治痤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方传真...

药方传真...

药方传真...药方传真化脂腹肝汤组成:丹参15克,茵陈20克,泽泻20克,黄芩12克,山楂12克。

功效:舒肝、消瘀、祛湿、化积。

应用:脂肪肝。

用法:每日一剂,早晚饭前温服。

方解:脂肪肝见于肥胖、酗酒、糖尿病及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肝炎活动期,由于不适当地增加营养和减少活动使得脂肪堆积,加之肝脏代谢机能受损,过量脂肪在肝内积聚而成。

若不及时治疗可使急性肝炎病情迁延,慢性肝炎病情加重,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祖国医学没有脂肪肝的记载,属于中医“胁痛”、“积聚”的范畴,患者常有胁痛、肥胖、肝大的表现,病因病机为湿、痰、食阻滞,化生浊邪,肝胆疏泄失调,血脉瘀阻。

方中茵陈疏肝利湿为主药,丹参活血化瘀为臣药,黄芩、泽泻清热利湿,山楂化食消积共为佐药。

全方舒肝、消瘀、祛湿、化积,对脂肪肝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加减变化:胁痛甚者酌加青皮10克,郁金12克;不思饮食者加炒麦芽15克,生山楂15克,鸡内金12克;口苦、口干加龙胆草10克;恶心欲呕加清半夏30克,干姜10克;腹胀纳少者加厚朴10克,生山楂15克;大便稀溏加泽泻15克,白扁豆30克;肝大明显加鳖甲、穿山甲各10克;妇女月经不调加泽兰15克,三七粉3克(冲服)。

注意事项:适当控制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少食糖为原则。

慢性肝炎患者长期静脉点滴,用药不宜采用高渗性葡萄糖,以减少糖向脂肪的转化,注意减肥控制体重,绝对禁酒,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

肝炎恢复期参加锻炼,运动量以病人体力能耐受为标准,促进脂肪的代谢。

臌胀方组成:茵陈、黄芪各60g,生(妙)白术、益母草、丹参、白花蛇舌草、仙鹤草、泽泻、白茅根各30g,云苓、猪苓各20g,莪术、土鳖、枳壳各10g。

功效:健脾益气、化瘀行水,清热利湿。

主治:肝硬化腹水。

主症:腹大胀满,脘腹痞胀,面色暗黑,面颊、颈胸部红点赤缕,腹部青筋怒胀,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腻,脉弦等。

用法:水煎内服(茵陈后下),每日1剂,日分3次温服,1个月为1疗程。

经方100首方证

经方100首方证

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传真精简版胡希恕冯世纶著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辨证要点】身痛、关节痛、小便不利者可选用本方。

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关节痛剧,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痰涎多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有痰饮惊狂者。

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辨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

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辨证要点】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烦躁惊悸者。

二十八、防己茯苓汤方【辨证要点】表虚伴见四肢肿者。

二十九、防己黄芪汤方【辨证要点】四肢浮肿、汗出恶风明显者。

三十、桂枝人参汤方【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

三十一、白虎加桂枝汤方【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白虎汤证者。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三十三、苓桂枣甘汤方【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见脐下悸动、气上冲者。

三十四、茯苓甘草汤方【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心下悸者。

三十五、茯苓泽泻汤方【辨证要点】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思饮而呕吐明显者。

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汤方【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有痰饮者。

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辨证要点】咳而胸满,吐白痰,口不渴者。

三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辨证要点】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呕逆者。

三十九、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辨证要点】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见头面或四肢浮肿者。

四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辨证要点】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

四十一、五苓散方【辨证要点】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一、麻黄汤方【辨证要点】归纳: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二、麻黄加术汤方【辨证要点】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痛者。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辨证要点】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四、麻杏甘石汤方【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五、越婢汤方【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有汗,六、越婢加术汤方【辨证要点】越婢加术汤用于越婢汤方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

七、越婢加半夏汤方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肺气肿)【辨证要点】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

八、甘草麻黄汤方【辨证要点】浮肿表实无汗者。

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

十、麻黄附子汤方【辨证要点】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十二、葛根汤方【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辨证要点】葛根汤证兼见呕逆或下利者。

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热下利腹不痛)黄芩汤(热下利)黄芩加半夏汤(热下利腹痛)黄连汤(腹中痛欲呕吐,寒热并结)【辨证要点】下利、汗出、不恶寒、脉浮数者。

【附】临床常用的葛根汤加味方:(l)葛根加生石膏汤:即于葛根汤再加生石膏45~100 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口舌干燥者。

(2)葛根加桔梗汤:即于葛根汤加桔梗9 克。

煎服法同原方。

治葛根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3)葛根加薏苡仁汤:即于葛根汤加薏苡仁15~30 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关节痛或有痈脓者(4)葛根加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各10 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而关节疼烦者。

(5)葛根加苓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术附汤再加茯苓10 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加术附汤证而有茯苓证者。

此和上方对于腰背拘急痛尤效,试用于脊髓炎亦有良效。

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十六、桂枝二麻黄一汤【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十七、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十八、大青龙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扬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十九、文蛤汤方【辨证要点】麻杏甘石汤证合并越婢汤证又见口渴明显者。

二十、小青龙汤方【辨证要点】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

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兼烦躁者。

二十二、射干麻黄汤方【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二十三、厚朴麻黄汤方【辨证要点】咳喘胸满,脉浮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辨证要点】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

二十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辨证要点】表实无汗、或身黄、目黄、或身痒者。

二十六、续命汤方【辨证要点】中虚身痛或麻木者。

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二十八、三黄汤方【辨证要点】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二十九、牡蛎汤方【辨证要点】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疼者。

三十、麻黄升麻汤方【辨证要点】伤寒表里不解,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泄、手足逆冷、脉沉迟者。

三十一、升麻鳖甲汤万【方解】升麻伍以蜀椒解肌致汗,伍以甘草解百毒,并治咽痛。

复用鳖甲、当归和血驱痛,用雄黄攻肿毒痈脓,故此治疫证咽喉痛而有痈脓或瘀血之变者。

第三章承气汤类方一、大承气汤方(堵在大肠,肚脐周围,不放屁)【辨证要点】归纳如下:1。

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

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

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

5。

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6。

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7。

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9。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10。

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

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13。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

下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

二、小承气汤方(堵在小肠,肚脐以下,会放屁)【辨证要点】阳明病,胃中燥、大便硬、而无潮热者。

三、调胃承气汤方(堵在十二指肠,中脘下有压痛点)【辨证要点】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

四、桃仁承气汤【辨证要点】小便利五、大黄甘草汤方(实证,在胃,吃嘛吐嘛)吴茱萸汤(虚证,食谷欲吐)【辨证要点】阳明病,大便难而急迫者。

六、厚朴三物汤方【辨证要点】胸腹胀满而痛、大便闭结者。

七、厚朴七物汤方厚朴三物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证。

【辨证要点】发热腹满,大便干结者。

八、麻子仁丸方【辨证要点】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第四章、白虎汤类方一、白虎汤方【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

治疗消渴(上消)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一、下瘀血汤方【辨证要点】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

二、桃核承气汤方(小便不利)【辨证要点】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三、大黄牡丹皮汤方(右脚弓,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有压痛)苡附子败酱散,类似阑尾炎,隐隐痛,右脚不弓,手上生命线处有紫斑)【辨证要点】右腹痛拒按、里实者。

四、抵当汤方(小便利)【辨证要点】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五、抵当丸方【辨证要点】抵当汤证较轻者。

六、大黄蟅虫丸方【辨证要点】虚劳证见面目黯黑、肌肤甲错者。

七、桂枝茯苓丸方【辨证要点】久有瘀血、腹痛胁痛,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八、土瓜根散方【辨证要点】腹满痛、痛有定处而有热者。

第六章、陷胸汤类方一、大陷胸汤方(痛往下走)【辨证要点】心下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二、大陷胸丸方(痛往上走)【辨证要点】心下结硬,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

三、十枣汤方(围绕肋骨一圈痛)【辨证要点】咳而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脉沉弦者。

四、甘遂半夏汤方【辨证要点】心下坚满,腹挛急者。

五、大黄甘遂汤方(血与水并结)【辨证要点】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者。

六、己椒苈黄丸方【辨证要点】腹满、肠鸣、便干者。

七、小陷胸汤【辨证要点】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痛者。

第七章、泻心汤类方一、泻心汤方【辨证要点】心烦吐衄、大便干者。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方【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者。

三、附子泻心汤方【辨证要点】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四、大黄硝石汤方【辨证要点】实热黄疸,大便干、小便黄少者。

五、茵陈蒿汤方(上热中湿下实)栀子柏皮汤(无表证无里实,上热下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表证,无汗)【辨证要点】阳黄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