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六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5言有尽而意无穷6辩证的哲理智慧三、意境的审美特征: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韵味无穷的效果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把握主要人物及其言论):柏拉图(“美是理念”说)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普洛丁(“美的分有说”)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和博克(美是属于物体的某种属性):经验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康德(“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㈠哲学的方法1.哲学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高的学科,它研究世界观和认识论;2.哲学可以为美学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建立和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系统。
㈡逻辑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1.逻辑学的方法美学问题的研究、美学体系的建构等,离不开哲学的逻辑的分析方法。
2. 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审美活动与符号学、语言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关联。
㈢心理学的方法审美活动的特性㈠个体性;㈡感性:㈢自由的愉悦性:审美发生的理论概述:审美发生理论,就是研究审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问题。
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该学说是关于审美发生问题的最早出现的理论,认为审美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摹仿。
生物本能说;霍布斯和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该学说认为人类审美起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
游戏说;(审美发生理论的三种传统学说):席勒、斯宾塞该学说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题型:( ̄Д ̄)┍一、单选题(5道/10分)二、名词解释(4道/20分)三、论述题(2道/30分)四、分析题(2道/40分)单选题➢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Aestheica,在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嘉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近代,德国的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于1735年在《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默想录》博士论文中已经提出了“美学”的学科概念。
➢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一样,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探讨审美本质的文献。
黑格尔称赞他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要求的人。
”✓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1)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2)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3)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康德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①审美是人性的一种能力②审美能力的稳定可靠(普遍必然)性基于人性主体性的心理结构③审美的心理结构特性在于审美既区别又融合认知与意志而呈现的自由感④审美自由感是人性自由本质的象征体验。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审美关系: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
2、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形体,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美的社会存在、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都包含形式美。
3、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4、艺术美:是各种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出来的美。
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征。
5、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等特性。
6、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特定态度,他不是由主体个人切身利益所引发,而是带有某种审美的超现实性的心理活动。
同时他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发现、感受和领悟。
7、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他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8、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文化工业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现象及其现实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语境。
文化工业的出现不仅淡化和取消了审美文化生产的独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将商品形象直接转化为某种文化符号,并大量制造和推广这种标准化,模式化的符号,使审美文化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技术化的生产,造成审美文化赖以安身立命的个性,风格,独创性等特征的失落。
9、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10、异化劳动:指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然的扭曲形式,它的基本意思是异己化劳动、敌对化劳动。
11、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12、123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感情力度异常强烈,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特性的审美类型。
美学期末重点整理
1.审美关系特点(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这是突出强调了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这一自由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自由,是从外在事物实际的功利关系束缚中超越、解放出来;二是内在的自由。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2.审美现象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3.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⑴古老:对美的探讨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我国西周时代的郑国史官史伯和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们两人不谋而合地认识到美的第一法则----和谐。
⑵年轻:直到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之父)正式出版了他的《美学》著作第一卷,而且第一次使用了“Asthetik”即“美学”这个术语,美学才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而诞生。
4.美学的历史(1)西方美学(三个阶段)①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古希腊时期到16世纪研究问题:研究美的本质特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将之视为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
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奴斯、普罗丁、奥古斯汀等。
②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文艺复兴到19世纪研究问题:研究人对美的认识能力.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称为认识论美学。
包括:英国经验主美学.代表人物有博克等;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儿、鲍姆嘉登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③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问题:研究语言对于美的表达能力.语言论美学思考的焦点是语言或形式。
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存在主义等美学流派。
(2)中国美学(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关系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大一美学期末考知识点总结
大一美学期末考知识点总结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艺术创作、审美观念、艺术哲学等。
作为大一学生,我们在这个学期接触到了很多关于美学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其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对美学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领域,并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影响。
二、艺术的定义和分类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定义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
从最早的模仿论到现代的表现论,关于艺术的定义有了不同的看法。
同时,艺术也可以分为绘画、音乐、戏剧等不同的分类,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三、审美的主体与对象审美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涉及到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
审美主体是指欣赏艺术作品的人,而审美对象则是指被欣赏的艺术作品本身。
通过对审美主体和对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审美经验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四、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的过程。
它涉及到创新、表达和技巧等方面。
而艺术批评则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过程。
通过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五、美的哲学思考美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的探讨,它还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美的哲学思考涉及到美的本质、美与善的关系、美的价值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思考美的含义和作用。
六、文化背景与艺术鉴赏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艺术的发展和鉴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对于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七、现代艺术与社会问题现代艺术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它涉及到了当代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的反思。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
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
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柏拉图)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
(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
(语言、事物、内心)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
(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
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一.本质——现象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 .从客体到主体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
(完整word版)期末考试美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方面。
基本知识:1 、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专著《aesthetik 》第一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因此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2 、在汉语中,“美”字的本义有三种解释:一是“羊大为美”,二是“羊人为美”,三是头上戴羽毛装饰的舞人形象。
3 、孔子对《韶》乐评价时提出“尽美尽善”的观点。
4 、孟子提出“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的观点。
5 、墨子提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6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什么是美”的著名命题。
7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等重要命题。
基本理论:1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性质问题的理论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个方面的问题。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即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问题的学科。
2 、关于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的理论观点:①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是从哲学母体中诞生的学科,故隶属于哲学,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美学研究起着指导作用;美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往往会涉及到哲学基本原理,有的就是哲学问题在美学中的具体体现。
但是,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应该成为哲学的附庸。
②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由于美与善关系密切,因而研究“美”的美学与研究“善”的伦理学也有密切关系。
同样,美与善有区别,因而美学与伦理学也是有严格区别的。
我们既不赞成割断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也不赞成把美学与伦理学机械等同起来。
③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因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因而美学与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即美学研究要借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审美心理问题。
心理学中也包括了审美心理研究。
但是,美学与心理学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区别很大。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2019美学期末复习第一至三章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事。
2.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3.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4.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美学”正式建立。
5.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6.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7.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而审美的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名词解释:趣味判断】8.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9.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10.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11.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2.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①车如何论证②车观点进步性③车观点局限性13.《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比较早地明确提出美与功利的关系,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14.墨子:对美持否定态度。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再一次说明美与功利、与善的关系。
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
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15.孔子:《论语》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如“里仁为美”、“尊五美,屏四恶”、“尽美矣,又尽善也”16.孟子:美是有内容和形式(“茂好于外”)的,“充实之谓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验唯心论17.荀子: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伪”:人为。
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绪论1.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1750年提出Aestheica。
该年出版了《美学》第一卷,美学史上把1750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美学学科原初的意思也就是“感性学”此词源于希腊文aisthesne(感性)。
他使用这个词时用的是拉丁文Aesthetica。
在他看来,“美学(感性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
”2.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1)朱光潜,总体思想:主客二分的模式(他对“美”的定义)对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研究深透,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
《诗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心理学的方法为主,局限是上升不到哲学的高度《文艺心理学》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20世纪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2)宗白华,现代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艺境》等。
思想立足点:中国哲学(他的美在“意象”观点)对中西方美学有很深的研究,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3)丰子恺(4)张世英特点:把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哲学融入美学研究代表作:《天人之际》、《哲学导论》、《境界与文化》研究方向:①黑格尔哲学的研究;②中西哲学的融通与批判;③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哲学(5)傅雷,其作品《傅雷家书》其中发表了许多有关美学、美育和艺术的深刻见解。
它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总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当代。
当代美学的发展:两次美学热潮[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蔡仪:美是客观的吕荧: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缺陷(消极作用)①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②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3.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①研究对象是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脱离了实物,是空泛的②研究对象是艺术③研究对象是美和艺术④研究对象是审美关系⑤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⑥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2)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①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精品)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美学概论》导论重点:1.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要立足于“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艺术美、审美鉴赏和审美教育等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等伟大命题,为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创造的规律,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奠定了美学研究的科学理论基础。
第二,继承了康德-席勒-黑格尔对审美主体的高扬,康德“自然向人生成”的命题和黑格尔“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被马克思用“劳动实践”带入了广阔的社会历史。
第三,以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探讨具体文艺作品时,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美学研究要广泛借鉴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发生学和解释学等学科的方法,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面向人类日益丰富的审美实践,拓展美学的学科领域。
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重点:讨论美的三种模式。
美的三种模式是:美在于自然属性,美在于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这三种模式对于发现“美的本质”都有着重大的理论贡献。
二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劳动创造了美”和“自然人化”的思想,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科学地解答了“美是什么”和“美从哪里来”的问题。
人类的历史性劳动实践为美的提供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而真正使美以及对美的欣赏成为了可能。
重点:1.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一,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经过认识的自然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这两方面就是自然美的根源所在。
人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也是社会美形成的根源所在。
其二,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主体自身通过历史性劳动的“人化”问题。
主体自身的自然“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的、形体的、物质的和生理器官方面的(脑、手等);另一方面是内部的、精神的和心理素质的方面。
美学期末必考重点知识点
美学
三次美学热潮(蔡元培、三派)P5 美学性质意义P6
鲍姆加登、独立学科P3 美学范式(方法)P8 美的类别(第一章P13) 社会美的性质、特征P13 自然美为何成为美学难题P17 艺术美的表现形态、特征P31 现实美与艺术美
的关系P34 美的材料形式、美感的心理过程P38 P48 美
感的基本特征P55 美的形态、划分方法 P64
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美的六大形态以及各自产生的文化背景、审美特征、发展历程(优美、崇高、悲剧、丑)P70
儒释道的概念及特征P80 美的本质追溯、本体论、存在论、语音学 P92 中国当代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问题、四大派的代表人物、观点P109 艺术观念的演变史 P126
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的结构层次、艺术与艺术品P130 艺术的存在方式 P133 艺术家身份的变迁P140
艺术创造的性质、法则P148 美的起源理论(第四篇:美与社会)P183 美的文化特征P192 美的社会功能与价值P202 美的现代性构建P204 怎样理解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中
的审美日常化、现代化P207。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概念整合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概念整合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Aesthetica拉丁文原义:感性学/感觉学2、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3、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西方——柏拉图中国——老子)4、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5、康德的美学巨著《判断力的批判》6、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美本身”的问题。
希庇阿斯的那些答案只是回答“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没有回答“美本身”的问题。
“美是难得”7、黑格尔对美下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8、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主要有四种观点记住后两种(选择题):①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②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物与物形象。
物甲:本身(客观)物乙:物的形象(主观)使人产生美感。
“象”9、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10、如何区分艺术&非艺术:看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向世界。
11、“意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易传》。
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
《文心雕龙》12、王国维认为美的对立面是“眩惑”。
所谓“眩惑”,就是陷入实用利害关系的欲念之中。
由于美感是超功利的,所以“眩惑”与美相反对。
13、海德格尔:“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
”“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这里的“真理”,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是逻辑的“真”,也不是尼采所反对的所谓“真的世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或康德的“物自体”)而是历史的、具体的“生活世界”。
14、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的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就是审美心胸的理论15、“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体现的美学观念是移情。
16、泰纳《艺术哲学》中说明“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决定审美和艺术的面貌。
17、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发现,是在魏晋时期。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复习题(课程代码262297)一、名词解释1、生态美2、优美3、移情说4、美育5、形式美6、喜剧7、直觉说8、意境9、悲剧10、美感二、辨析题:指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1、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2、美是生活。
3、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
4、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美。
5、美的快感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自由的快感。
6、悲剧都具有一种崇高感。
7、自然美在自然事物本身。
8、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9、凡是描写了生活中丑的人和事的作品就是艺术丑。
10、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由此可见,美感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情感。
三、问答题1、简述生态美的特点。
2、简述美感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简述审美情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4、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5、简述美与善的关系。
6、简述民族生态审美范式的内容。
7、美的主要特征?8、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四、论述题1、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施美育。
3、试论如何辨证地认识和判断人的美?4、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生态的审美形态。
5、论述真、善、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6、举例说明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7、结合康德的崇高理论,谈谈自己对崇高的看法。
8、论述民族生态美的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美:主客体之间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
2、优美: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美感上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3、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认为移情是把人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它抓住了审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征,缺陷是否定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绪论一、审美现象为什么是审美意系中的现象:1.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2.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是对象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关系,只有人和世界发生了审美关系才会出现审美现象3.审美现象是艺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二、审美关系的特点:1.通过感官建立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3.是人的整体性和现实性发生的关系 4.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二、审美现象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的关系:1.要素: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关系2.审美对象内涵:形式层、意蕴层、更深层次3.关系:静观、对话、存在3.各要素的特点:1.主体:感官的快乐、情感的融入、整体生命的承担三、如何认识关系在先原则:第一章一、什么叫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芽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二、审美现象经历的三阶段:1.审美意识的萌芽2.美学思想的形成 3.美学学科的诞生三、美学在什么时候诞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之父)《美学》一书问世为标志四、中国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意见:1.以美为对象 2.艺术 3.以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关系为对象 4.审美关系四、美学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人物: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五、美学学科为什么是人文学科:性质定位从,审美现象的特殊性、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出发(只能以人文学科即主体亲身在场的方式来考察和求证)第二章一、西方美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学阶段二、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状况(横、纵;学说;人物;主张):1.横:(1)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感到就存在)(2)客观美学论;蔡仪;坚持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的(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单有主客观又不能成美,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作用,美才产生(4)实践美学;李泽厚;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实践是自然的人化、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历史实践中诞生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非主派(蒋孔阳、刘纲纪)三、境界包含的三种意义:真实、率真、清新四、什么叫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指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美学期末复习第一至三章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事。
2.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3.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4.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美学”正式建立。
5.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6.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7.》8.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而审美的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名词解释:趣味判断】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0.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11.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12.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3.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①车如何论证②车观点进步性③车观点局限性14.《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比较早地明确提出美与功利的关系,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15.*16.墨子:对美持否定态度。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再一次说明美与功利、与善的关系。
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
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17.孔子:《论语》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如“里仁为美”、“尊五美,屏四恶”、“尽美矣,又尽善也”18.孟子:美是有内容和形式(“茂好于外”)的,“充实之谓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验唯心论19.荀子: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伪”:人为。
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
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粹”(道德和礼义)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
“德操”即“全”“粹”结晶,即美。
再次说明美与德、善的关系。
3)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荀子·王制》)。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20.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21.%22.在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无我之境”,是说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强调的是纯粹的观照。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待理解】当代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主流观点仍是实践美学:从实践、生活、人的本质入手p52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是关系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2)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理解,必然联系到人的本质。
因为社会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
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
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生活就是空的,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存在,所以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何说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P551)要从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去理解美的本质。
2)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使得美的事物引起人们的喜悦。
①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把握,是对自然的认识、超越、谐和与统一。
②创造是对自然的突破、再造。
③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实践中最可宝贵的内容。
3)~4)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表现。
【P59】人具有“直观”的能力,并能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中“直观自身”,即看到人类的自由的创造劳动,在对象中感到自由创造是珍贵的,能引起人的喜悦。
美一产生,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丰富多彩,充满人间,而是在人类初期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从低级到高级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5)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美是劳动中、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
【课本相关内容】美是在劳动中、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
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
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之所以珍贵:首先是由于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的衣食住行等。
)其次,由于实践中的创造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历史的发展。
再次,在创造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等品质。
3.美和自由的关系(一)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1)什么是自由创造①我们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的特性——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②自由创造即按照人类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生活。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①由于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了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衣食住行;②由于实践中的创造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中的一切进步都和创造相联系;③在创造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等品质,这些品质能普遍为人们所喜爱。
④所以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二)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表现。
【P59】人具有“直观”的能力,并能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中“直观自身”,即看到人类的自由的创造劳动,在对象中感到自由创造是珍贵的,能引起人的喜悦。
美一产生,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丰富多彩,充满人间,而是在人类初期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从低级到高级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五章真善美和丑一、美与善的关系【P69】在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谓真,指客观规律;所谓善指功利;所谓美是指在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注意如何用此分析作品】联系:①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
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②美以善为前提。
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
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
区别:①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跟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为客观标准,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②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主要不是讲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③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二、美与真的联系【P69】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
①美的产生是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自由创造要符合客观规律。
②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并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
美和真的区别首先在于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③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本身本质力量的肯定。
-总之,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
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具体地历史地得到说明。
【PPT】真、善、美的联系与统一真善美都是人类在不同方向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争取自由的实践斗争。
1.审美活动与求真、求善活动的统一(1)真、善、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自由创造的本质之上的。
(2)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活动因而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
2.审美活动与求真、求善活动的区别(1)求真活动侧重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加以运用。
,(2)求善活动侧重发扬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人类社会共同体。
(3)审美活动强调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真理与幸福的统一。
3.审美活动对求真、求善活动的导引(1)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当中,人类实践活动可能遭遇异化,真善美分裂并异化。
(2)真善美的分裂与异化,造成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
(3)在美学的视界中,强调审美活动的自由创造本质,突出审美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对和谐社会(人类共同体)的追求,昭示求真、求善活动的偏弊,提供救济的可能性。
三、美和丑的概念及其关系1.:2.什么是丑【PPT】第一,丑的特征:“丑”与恶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丑”并不等于恶。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长相的丑是属于人的生理特征,并不一定和恶有必然联系。
第二,形式丑——畸形、毁损、芜杂等等。
1)形式的不协调。
2)负面的情感。
3)否定性价值——人的本质力量被歪曲,被否定。
3.、4.美与丑的关系【P73】1)美和丑相互依存。
在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美丑的对比,一种是在美丑的对比中着重揭露丑,一种是在美丑的对比中着重显示美。
形式丑对形式美可以起衬托作用。
2) 2.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eg.荒山变为景区。
【补充:艺术丑,如何审丑】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园林艺术山石以“丑”为美第六章美的产生1.美是如何产生的【P98-101】(1)美产生于劳动。
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首先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实用。
因为它们实用,而且又体现人的创造,人们才喜爱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质。
在实用的基础上,才逐渐出现产品的装饰,并分化出主要为满足审美需要的装饰品。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观念形态在实用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起到中间环节的作用,但观念形态并不是美的根源,观念形态本身也是决定于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经济。
(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客体即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这个对象世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反过来又影响主体,凭着对象的丰富性才发展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实践、自由创造起着决定作用。
美的形式: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
第七章社会美整章理解“社会美”;一、社会美内涵【P102】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