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新版课件第3章
经济地理第九讲-第三章
15.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16.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零售业区位论 服务业区位论
神奇的正六边形 天生的建筑工程师-蜜蜂
内蒙古的太仆寺 旗,寻找一种地 貌奇观——石柱 群。这种石柱群 很神奇,从上面 看,每一根石柱 的截面大体为六 边形,整整齐齐 地并在一起,好 似蜂巢。
3.货物的供给范围
货物的供给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货物供给上限: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为中心 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最大的销售距离)。 货物供给下限: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 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或叫做门槛值(需 求门槛)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4. 中心地的等级
四、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意义和存在问题 (一)理论和现实意义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 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理论地理学之父”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 – – – – 城市等级 城市与腹地 城市内与城市间的社会经济空间模型 城市区位、规模和职能 零售业、服务业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
(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能够提供高级商品或服务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 只能提供低级商品或服务的为低级中心地。 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上限越大,有高级职 能(包括低级职能);反之亦然。 乡镇 县城 地级市 一般餐馆 省会城市 高级饭店 油条早点摊
(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重点)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1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供求平衡
土地供求平衡是相对 的、暂时的,而不平 衡是绝对的。
一般状态下的土地供求均衡图
土地作为特殊商品,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其 位置固定不变,自然供给不变,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 的,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土地价 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与否及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等因素的影响极大,所以,工业、商业、住宅用地有时 又表现出供求的特殊性,
第三节 土地的需求
一、农业用地需求:
(一)耕地
(二)园地 (三)林地 (四)草地
二、非农业用地需求
非农业用地需求是指除了农业用地之外的需求。 影响土地需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增多,形成了日 益增多的粮食、住宅、交通、产业、娱乐用地的需求 。
三、经济发展的需求
经济规模的扩大:引起对土地总量的需求
地改变了多头分散供地的缺陷。
四、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状况的措施
(1)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 (2) 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每一寸土地及一切自 然资源,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完善现行的土地 制度。 (3) 严格依法保护和管理好土地和耕地。
三、我国政府管理对土地供求关系的调节 功能和措施
首先,实行了土地有偿使其次,是1997年党的11号文件颁布后,确立了土地用途 管制制度。 其三,进一步扩大土地招标拍卖,扩大土地市场经济收 益相结合,后又兴起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创新,这就
为由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统一供地提供了资金保证,有效
(2)他把人口增殖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联系起来, 认为人口增殖力与土地生产力是不平衡的,食物增 长必然落后与人口增长。 (3)他把人口增长与工资联系起来,认为人口增长愈 快、愈多,每个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必然下降。 (4)他认为人类社会制度及其自身的改善是不可能过 多地增加人类幸福的。
土地经济学土地规模经营PPT课件
是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也就是土地、 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数量界限。
2、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土地或耕地的数量。
第5页/共58页
二、农业土地经营规模评价 (一)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征
就是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它有以下三个特征:
土地经济学新版课件第3章
( 4)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 6%~8 .3%之间,大都超过全国6 .1%的平均水平。 ( 5)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以内蒙古为例,全自治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 入,从2010年的17698元上升为2019年的40782元,增长1 .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 入,从2010年的5520元上升为2019年的15283元,增长1 .77倍。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4.2 交通运输业土地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道路用地规划既有宏观经济领域的问题,也有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问题。道路用地
规划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经济、文化、政治以及军事的发展需要来制定 。要 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在区域内部,根 据区域 经济发展情况及发展目标,适应区域内物资调拨、人口流动的需要,布局区域内 的道路网 络。在城市内部,处理好工厂区和居住区之间,以及住宅与商业、文化、教育 、体育等区域之间的空间道路联系,使城市各功能区之间通过道路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形成便捷和谐 的交通网络系统。
3.5.4 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原则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原则 科技创新的原则 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5.5 西部大开发的成果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3章讲义PPT课件
§ 土地产权权利束 Ø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 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由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 益权及处分权等权能组成。 我国的城镇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Ø 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利用、管 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户的土地权利?
18
Ø 土地租赁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通过契 约将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转 让给土地承租人,承租人将占有、使用租赁土地,并 获得土地收益的权能。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有租赁权
Ø 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 权限的划分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的总称。 我国《土地管理法》内容: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建设用地
16
土地产权
§ 土地产权是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 特性:
Ø 土地产权具有排他性 Ø 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Ø 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 Ø 具有相对性
§ 区域性原理-合理环境区划 § 生态平衡原理-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 生态多样性原则-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
11
第三章
土地权籍管理
12
第一节
土地权籍管理概述
13
基本概念
§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利用土地而产生 的对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等诸方面的关系的总 称。 Ø 土地所有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 的经济形式。 我国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 土地所有权不得买卖和非法转让;土地所有人必须在 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所有权。
20
补充几个概念:
Ø 他物权,是指权利人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 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以所有权的一定权能为内容,并 与所有权相分离的限制性法定物权。
土地经济学课件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经营
2、近代西方经济学家
① 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② 1900年克拉克《财富的分配》 ③ 1922年布林克曼《农业经营经济学》 ④ 1979年萨缪尔森《经济学》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
3、马恩列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LDLR)的批 ① 确立了土地利用上合理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3、第三阶段 R点以后 总产量(曲线):由最高点T递减,生产弹性为负数; 边际产量(曲线):由0变为负数; 平均产量(曲线):继续下降.
分析结论: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1、在第一阶段,每投入一单位变量资源都能使产量 急剧增加,使总报酬、平均报酬递增,由于投入的变量 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在配合上数量的不足,影响了 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故在变量资源充裕条件下,应追 加投资。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P
第一阶段
T
N
第二阶段
TPP
第三阶段
I‘ M D
MPP
APP
0
I
Q
R
X
土地报酬三阶段曲线图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1、第一阶段 从原点O至平均产量最高点对应的Q点 总产量(曲线):I’点为拐点,OI’曲线下凸,生产弹性,由1增至最大,总产量增长较
平均成本 (元) 1.000 0.813 0.667 0.666 0.697 0.754 0.838 1.250 1.000 0.857 0.856 0.917 1.818 1.290 1.282 1.492
土地经济学 第3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的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 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是历史的必然 土地集约利用
•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有一定的地域性
是指在单位土 地面积上合理 增加物质和劳 动投入,以提 高土地收益的 经营方式。
(焦耳/公顷) (公斤/公顷)
发展中国家
2.2*109
1223
发达国家
24.8*109
3100
中国低产区
40.1*109
2016
中国高产区
124.4*109
10142
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综合情况
在能量投入100*109焦耳 /公顷以内,
随着能量投入的增加,能效率递增;超过
这个界限,能效率才出现递减.
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 酬 = —————————————————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1. 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
• 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 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
• “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 •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 。 • 产量上升呈 S 形。
2. 报酬变化阶段的数学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Y = f ( X1, X2, X3,’’’ Xn ) 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的函数表达式:
Y = Ф ( Xi ) 平均产量 ( APP ) = Y / X
边际产量 ( MPP ) = ᅀY / ᅀX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土地经济学
第一節 土地之意義及其特性
一、土地之意義 二、土地之特性
數量(面積)固定性 位置不移動性 長期不毀滅性 品質差異性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一、土地之功能
負載功能 滋育功能 生命之繼起功能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二、土地之用途
土地為人類居住的基地 土地為主要生產要素之一 土地為成立國家三大要素之一 土地為置產保值之良好教授在其《土地經濟學》一書中謂:
「土地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利用土地時所應遵循的經濟 原理,亦研究因利用土地而發生的人與人間之經濟關 係,並探求改善這些關係的原則和方法。它是理論兼 實用的科學,一方面說明利用土地的許多原理,另一 方面又提供利用土地的實際方法,以使人與地間及人 與人間的經濟關係得以改善。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一、土地經濟學之意義
伊黎和威克按其定義的內容係包括:
1. 2. 3.
土地經濟學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枝 土地經濟學為理論兼實用的科學 土地經濟學研究人與地之間的關係
4.
因利用土地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一、土地經濟學之意義
張丕介教授謂:
土地經濟學具有經驗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三種 性質,並研究因人類經濟行為而造成之人與地、人與 人、地與地之種種關係。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二、土地經濟學之研究範圍
土地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概括言之為人與 地的關係。如具體而論,為因人類經濟行 為而造成的人與地、人與人、地與地之間 的種種關係。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根据以上分类,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以 此来论证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所谓原 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 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 重量
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 不同种类原料的原料指数。一般使用遍在性原 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 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在性原料, 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 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
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
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 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 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 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力指向是对运输指向的第一次变形。
劳动力成本指每单位产品中劳动力的费用,即工资率。由于工资 率的差异与劳动效率也即劳动力的素质有关,故存在着地理分布 上的差异性。如此,在运输指向确定的工业区位上,当移出此地 时,若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输费,则为合理;反之, 位置移动则不合理。韦伯理论中用等费用线工具来分析确定劳动 力指向。
(三)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
韦伯从运输成本的关系论述了工业区位模式之后, 对影响工业区位的第二项因素——劳工成本进行了分 析。他认为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 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 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 用。
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 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 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 (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 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 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 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
03第三章 城市土地经济学基础
城市土地利用经济-
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
1. 2 土地供给 1. 2 . 1 土地供给的概念 1. 2 . 2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1. 2 . 3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途径
2020/3/21
城市土地利用经济-
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
1. 2 土地供给
1. 2 . 1 土地供给的概念 土地自然供给:地球所能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 地的数量土地经济供给。 土地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 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 给。
2020/3/21
城市土地利用经济-
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
1.1 城市土地利用的内涵
1.1.3土地开发整理 城市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按照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调整、优化城市用 地结构,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控制城市用地 的盲目扩张,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主要由土地储备机 构来完成。
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 言的,而经济供给是针对土地具体的用途而言的。
自然供给是无弹性的,经济供给有弹性,且不同的用 途的土地弹性不同。
2020/3/21
城市土地利用经济-
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
1. 2 土地供给
1. 2 . 2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需求 产品价格 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 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2020/3/21
城市土地利用经济-
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
1. 2 土地供给
1. 2 . 3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途径 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调节消费结构 利用新技术 保护土地资源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全本)pp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概述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土地经济学学科来源于经济学 其产生和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1)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土地经济问题,要求人们去
研究解决; (2)有了经济学,人们具有了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能力
去研究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的成果。 2、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
人地关系可分为两种:
①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可成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人是主体(为 土地利用和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 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②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 关系,称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2、人地关系的实质内涵
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人地关系:
4、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现阶段是改造中地产田土,其作用有: (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 (2)改善生态环境。 (3)解决贫穷问题。 (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
济发展。
第二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我们来研究土地问题,尤其土地经济问题,首先 就要研究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也就是说有多少土 地供给我们使用,而人们又需要多少土地。
(2)针对具体的地区单元来理解。
2、制约因素 (1) 地球的表面积 (2) 适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3) 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4) 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 (5) 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指各种有用的矿
产动植物可供利用) (6) 一定的交通条件(使人们易于接近,便
于联系和物质交换)
一、 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水平的提高,有时也指每个人收入或实际消 费水平的增加。
土地经济学导论幻灯片PPT
推荐教材
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A村面积 /ha
4.8 0 25.4 2.11 0.24 0.23 0 0 0.3 0.27 7.48
232.83
全图
4.8 27.58 25.7 14.57 0.24 0.23 7.24 219.46
0.3 0.27 7.48
▪“农村土地” = “集体土地” ?
旱地1140
有林地1310
农村居民点2030
(三)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资产流转: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 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 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 中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 品买卖形成的价格、以土地资产作为担保标的物 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 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土地资产流转所研究的也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 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但它所涉及的仅是土地 资产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 经济关系问题。
2007年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根据土地的利 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统一分类。两级分类体系,一级12类, 二级57类。一级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 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 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二级类是依据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 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对一级类进行具体细化。见下表。
土地科学导论第三章 土地经济学
无论市场上土地价格如何变动,土地 的自然供给是不变的,即土地自然供 给基本无弹性。土地经济供给是变化 的,即某一用途的土地在某一特定市 场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其市场供给 也发生变化。
特征
(一)地役权是存在于他人不动产之上的物权
(二)地役权是以他人不动产供自己的不动产便宜之用 的权利
(三)地役权具有从属性
1、地役权不得与需役地分离而为让与
2、地役权不得由需役地分离而为其他权利的标的
3、地役权随需役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消灭而消灭
(四)地役权具有不可分性
1、分生上的不可分性
司马迁:《史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第三章 土地经济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土地市场相关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 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中各种土地问题的出现, 以及经济学知识在各领域的应用,土地经济 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脱颖而出。
用?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2、地租的类型
地租类型
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划分
按经济学 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
契约地租 经济地租 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 垄断地租
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将 土地租给土地使用者,土地承租人与土地出 租人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目录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城市间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与利用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1.1区位理论及其发展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 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粗放 •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5.3 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稳定 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THANKS
农业区位论
杜能《孤立国》的中心内容是:农 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 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 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 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 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 (市场)的距离。
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 运输、劳动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 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 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3.5.4 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原则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原则 科技创新的原则 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5.5 西部大开发的成果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启动到目前已经20年。短短20年间,整个开发战略已全 面 展开推进,并取得了巨大成果。 ( 1)已基本摸清了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状况,并对其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编制了土地 利用规划。
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农业、工业、 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 区位论。它所考察的对象包括生产 部门、服务部门、城镇居民点、基 础设施的区位、空间关系,以及人 员与商品、财政、信息的空间流动 等许多方面。
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1)区位理论从单个经济的区位决策,发展到 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的模型推导,转为力求接 近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建立在实践应用基础上 的模型,为实际的决策提供依据。 (3)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兴 起,对传统的区位理论提出了挑战。 (4)数学模型的广泛建立、计算机技术的大量 使用、遥感技术的应用等,为区位理论提供了 技术支持,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城市间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4.1矿业土地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矿地的特性: (1)矿地开发的实质在于把矿物从与土地的原始联系中分离出来,转化为能够用于生产或消费 的物质财富。 (2)矿地开发完全以矿藏的自然地理位置为转移,矿地开发的地址没有选择余地。 (3)矿地开发具有纯攫取性,同时对土地又有一定破坏作用(地面塌陷、污染、矿渣堆积等)。 (4)交通的发展,往往是矿地利用的先决条件。
中国矿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矿地利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浪费较为严重。不仅有矿产资源本身 的浪费, 还有矿产资源开发中造成的土地浪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矿产资源开 发的前期工 作,首先对矿产资源作全面的调查勘探,结合周围土地利用及交通运输情况, 制定合理的开发 规划,确定矿业用地面积指标,包括矿井工人场地、矿区厂区装置用地以 及矿区工人生活区用 地等。矿产资源开发后,还要及时做好矿地复垦再利用和矿产采掘终 结后的转产预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1.2城乡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过程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 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农业生产受到土地条件的严格限制, 因而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过程只能是在同等土地条件下,受其他社会经 济因素的影响时才得以表现出来,这就是杜能首先发现并总结出来的“杜能 圈”。杜能指出,在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影响农业土地利用区位选择的主 导因素是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距离。在这种距离因素的影响下,农业生产 的空间差异不仅表现在产品方向上,而且表现在经营种类、经营方式和强度 上。
( 2)以青藏铁路为标志的一大批交通、能源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和水利工 程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为下一步全面开发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 3)生态工程建设,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湖、沙漠治理等已经全面有序展开,生 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 4)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 6%~8 .3%之间,大都超过全国6 .1%的平均水平。 ( 5)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以内蒙古为例,全自治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 入,从2010年的17698元上升为2019年的40782元,增长1 .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 入,从2010年的5520元上升为2019年的15283元,增长1 .77倍。
中心地理论
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 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 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 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 括为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 六边形模型。
市场区位论
廖什市场区位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 位和市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他从 工业配置要寻求最大市场的角度, 得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 模型相似的六边形区位模型。
3.3.2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是按照功能分区的规律对土地进行有序、合理利用的过程。 因此,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是指导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理论。 圈层布局设想 三维布局设想 扇形布局设想 多核心布局设想 多中心布局设想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3.3中国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2.3农业地区专业化(单一功能区)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农业地区专业化的产生说明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生产开 始从分散的相对独立的小农业生产转向现代专业化的大农业生产。
从微观上确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可以采用生产效益[R=Y(P-C)]这一 综合指标方程加以判定。但要从宏观上因地制宜地确定一个国家或较大地区的 农业生产布局,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地区农业分工体系,从宏观上确定不同地区的农 业生产专业化方向。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与利用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5.1 西部地区发展战略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制定西部地区发展战略必须从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坚持 “富 民 、减贫、绿色”的发展目标,实现西部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制定正确的文化和人才战略。
其次,要依据西部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和全国经济发展布局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2.1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农业布局理论的核心是以区位地租为分析手段,探求农业生产合理布局问题。区 位地租是指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单从土地收益角度分析,农 业土地布局合理与否,取决于能否把每一块土地都用于发展提供最大区位地租的 作物(或生产项目)。 为此,可建立计算农业区位地租的公式: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4.2 交通运输业土地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道路用地规划既有宏观经济领域的问题,也有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问题。道路用地
规划要根据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经济、文化、政治以及军事的发展需要来制定 。要 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在区域内部,根 据区域 经济发展情况及发展目标,适应区域内物资调拨、人口流动的需要,布局区域内 的道路网 络。在城市内部,处理好工厂区和居住区之间,以及住宅与商业、文化、教育 、体育等区域之间的空间道路联系,使城市各功能区之间通过道路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形成便捷和谐 的交通网络系统。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3.1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
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城市土地利用途径更具多样性
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土地更为显著
城市土地用途改变的代价相对巨大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L=Y(m-c)-Ytd
与一般的农业布局理论相类似,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 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来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具体分析可用以下公式:
R=Y(P-C)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2.2中国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
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规律
• 东部与西部的差异 • 南北之间的差异 • 高中山地区的垂直差异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4.3 旅游业土地利用
旅游业用地的特点
• 综合性 • 持续性 • 变动性 • 多效益性
旅游业用地的分类
• 自然景观旅游业用地 • 人文景观旅游业用地
旅游业用地的利用
• 旅游业用地的综合评价 • 旅游业用地开发利用的原则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再次,是坚持全面开放战略。 最后,关键是要制定科学的生态战略。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5.2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特性及问题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特性
• 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较高 • 耕地质量差 • 土地利用率极低,耕地后备资源丰富 • 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退化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