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15的乘法口诀 案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5的乘法口诀》学科:数学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课时:一课时课标中的陈述: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表内乘法”包括“1、2、3、4、5的乘法口诀”、“6、7、8、9的乘法口诀”,而这节课主要研究其中的“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不同的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简单问题”为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5的乘法口诀”这节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会熟练地口算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步计算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内容分析:1、知识点概要(1)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2)熟记5的乘法口诀(3)运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2、内容分析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必备的知识。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课改后的人教版首次将5的乘法口诀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作为学生认识乘法口诀的开端,可见其地位尤为重要。
此外,这部分内容还注重把乘法口诀的算式和意义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结构。
教材通过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让学生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对学习“5的乘法口诀”而言,学生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孩子们已经从各种渠道知道了乘法口诀(如铅笔盒的背面,大人平时的口算,各种各样的学习机等),甚至有些学生已经会背几句口诀,我特意在课前对教学班的学生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已有60%以上的孩子知道乘法口诀,10%以上的孩子会背口诀,还有近20%的孩子会用口诀,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一点也不知道乘法口诀。
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是停留于对口诀背诵的肤浅的认识,正如一个3岁的娃娃会背好多首古诗一样,他并不理解古诗的含义,仅仅是一种模仿和记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10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10篇)第1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摘要:本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精神,符合儿童好动、好奇等特点,结合教材的时间教学内容,设计一节“时间实践活动课”。
并捕捉“生活现象”——设计一列模拟“时间列车”,让学生在“时间列车”每一节车厢(学习车厢、运动车厢、游戏车厢、休息车厢)参与活动,以记录每节车厢的开始、结束时间和用时为主线来完成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互之间合作精神。
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过程每个环节设计: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①、教具准备:投影、板书、石英钟、录音机、贴图等。
②、情景设计:投影上投一幅美丽的“时间列车”的图画,板面上有钟表,有每一节车厢的名称,有“时间列车”学习参观记录表,有纪念品,有纪念卡。
在“时间象小马车”的歌声中开始我们的参观学习。
③、预期目的:这样设计导入是为学生创造一个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第一个环节——学习车厢①、教具准备:跑表、题卡②、内容设计:在“学习车厢”我设计了30道口算题,教师计时,学生比赛。
学生看钟面说出进入“学习车厢”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用时,教师记录最快和最慢的用时。
③、问题设计:1、最快和最慢二人用时相差多少?2、最快、最慢二人共用多长时间?④、预期目的:复习看钟面说出时间。
复习“用时等于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一概念。
3、第二个环节——运动车厢①、教具准备:皮球②、内容设计:在“运动车厢”中我设计了小组拍皮球比赛,5个人一组,分成5组,每组围成一圈,每人轮流拍一下,观察哪个小组拍的多,组员之间能协调合作。
③、问题设计:挑出5个组中哪三个组拍球数和为最多,并找出原因?哪三个组拍球数和为最少,并找出原因?④、预期目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娱乐中能也学到知识,力求在学习时间有关知识的同时复习其他类型知识。
北师大二年级上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二年级上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以下是基于北师大二年级上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2.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1-100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大小比较和顺序;b. 让学生掌握1-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c. 培养学生口算和估算的能力;d.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a. 课堂讲授:通过直观的教学材料,如数值图表、手写板等,向学生介绍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律;b. 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回答、解释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达到知识的共同建构;c. 课外练习: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数的认识a. 导入:通过数值图表等教学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数的定义和数的分类。
b. 讲授:讲解1-100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大小比较和顺序。
c. 练习:让学生通过口算、写数字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加法计算a. 导入:通过实物图形等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加法符号和加法的定义。
b. 讲授:讲解1-100以内的两位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c. 练习:让学生通过口算、练习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减法计算a. 导入:通过实物图形等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减法符号和减法的定义。
b. 讲授:讲解1-100以内的两位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c. 练习:让学生通过口算、练习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课时:估算和口算a.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估算的概念和意义。
b. 讲授:讲解估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介绍口算的重要性和方法。
c. 练习:通过练习题和口算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估算和口算的能力。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a.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
b. 讲授: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介绍常用的问题解决模式。
c. 练习: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最新-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优秀4篇)
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文是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
2021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在学生学习《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的基本上进一步进行的巩固练习。
还记得,在上一节课上教学完时,发现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掌握的还是不错,课堂的习题做的也很好的,自己感觉还可以。
可是,当今天早晨拿到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出错率很高,主要的出错是,学生对运算顺序掌握的不好,这不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吗?是呀,在上节课中自己讲的也很清楚,学生总结的也很高呀。
现在回想一下,的确自己疏忽的方面有很多,首先是对于重点内容把握不够,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
其次,对于学生的期望太高,在讲完例题,要做练习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
当时自己也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且利用课间还重复了一遍。
而且在总结算法时,我们还一起总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真的是先“乘”“除”吗?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以上情况,我在本节课中是这样想的: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并且让学生用横线标注;其次,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同错误情况进行展示,然后集体进行纠错;最后,在本节课中还应加大强化算法练习。
让学生经历不同类型题的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经过又一节的教学,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拿到题目,盲目的去完成了。
通过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的原因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故以后再改学生的作业和做课堂练习时,要认真仔细的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做法,从而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使及时的改正。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郑州市二七区幸福路小学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 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 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密切关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照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份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主要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与计算和解决问题两部份内容,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除法的运算打下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除法的应用范围,解决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剩余的实际问题。
在课程实施中,要通过操作直观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要通过观察对照匡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要通过加强试商例题的教学,匡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教材体现了如下的编排特点,从而使得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体现了更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
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与表内除法单元借助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编排一致,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匡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如,例 1 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又如,对于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竖式中的每一个数所对应的操作中的具体对象,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此外,在解决问题的例 6 中,同样借助画图这向来观手段,匡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其中余数所代表的事物,进而匡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最新二年级数学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题:乘法的初步认识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计者:张保健新中镇新中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
关于整数乘法,人教版教材分了四次系统的教学,并与除法相对应,分别在二、三、四这三个年级进行。
因此表内乘法的学习是学生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而学生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表内乘法的学习,所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基础的基础,是整数乘法中的重点之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
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这样的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结果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太陌生,对于什么事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乘法算式的意义是什么,乘法和以前学习的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并不太清楚。
但对根据游乐场的情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同数连加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不难。
本节课,如何把同数连加算式表示成几个几,以及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显得非常重要。
学习目标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体会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2、在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理解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学习重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评价任务任务1: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版基于标准教案
标题:深度解读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版基于标准教案一、引言作为学生的家长,我们对于孩子的学习发展非常关注。
尤其是在数学这一学科上,很多家长希望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导。
而《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版基于标准教案》便是一份不错的选择。
本文将对该教材做一次全面的评估,并通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方式,帮助家长和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教材的价值所在。
二、教材内容概述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版基于标准教案,是一本专门为二年级学生设计的数学教材。
该教材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数学能力为宗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启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材内容包括数字的认识、数的比较、加法和减法运算、长度和重量的认识等多个方面,涵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多个方面。
三、深度评估1. 数字的认识教材在数字的认识上采用了直观教学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
教材还配有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数字的认识,提高数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2. 数的比较在数的比较方面,教材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数的比较,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规律。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比较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3. 加法和减法运算教材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技能。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长度和重量的认识在长度和重量的认识上,教材以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长度和重量的基本概念,通过实物和图片的比较,让学生形成对长度和重量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教材还通过创设情境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比较,从而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长度和重量的差异,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
四、广度评估《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版基于标准教案》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基本的数字、加减法运算,还有长度、重量等实际应用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第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基于标准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1课时《认识米》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主题:认识长度单位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计者:王书娅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际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厘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教材分析计量单位长度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都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本节课要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米这个测量单位测量简单的物体长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设计(7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设计(7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
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24÷6= 想:( )六二十四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
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小学数学二年级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1
课题:过河【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胖庄小学【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九页【课程标准】《过河》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通过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本课时设计“过河“这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通“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先乘除、后加减”的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探索小括号的作用及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材先创设了“过河”的情景,通过需要几只船的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小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内容安排“过河”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探索“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本课时学习目标,使学生能把所学,运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及实际应用。
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需要几只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得到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已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加减,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底蕴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学生我采用了不同程度的阶梯性的练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使学生由直观的观察学习到逐步的理解,接受,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学生在本课时学习上的困难是能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小括号的作用,可能基础差的同学还是理解的不够透彻,所以我采用学生喜欢的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结合着自身所发现,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一、引言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旨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有效地设计一套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适用性。
通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二年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辅助学生掌握认识数、数的组成、加法的认识、认识面积、认识容积、长、重的比较、简单的加、减法;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数的认识教学内容:认识1~99之间的整数,认识0,认识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通过数的游戏、数的故事、数的图形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的兴趣,提高他们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
2. 数的组成教学内容:认识十位数和个位数,认识十位数和个位数的规律。
教学方法:通过数的拆分、数的组合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加法的认识教学内容:认识加法的符号,认识加法的意义,认识加法的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加法的故事、加法的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长、重的比较教学内容:认识长、重的比较,学会使用“长短”、“重轻”等词语进行描述。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比较、图片比较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描述长度和重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5. 容积的认识教学内容:认识容积的意义,认识容积的计数方法,认识容积的换算。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模型、量杯测量等形式,让学生感知容积的实际意义,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简单的加、减法教学内容:学习1~99之间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方法:通过加法游戏、减法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加减法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
1、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二、自主探究: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 = 60 , 60+6 = 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 = 70, 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
(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
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 =6,在个位写6,十位3+3 = 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
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17+ 20=1950+26 =42+3 =72 175042+2+ 26+3197672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4、 3 7 4 5+ 2 ? + ? 45 9 7 9开放题:3 6+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二年级数学 上册 人教版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版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主题:初步认识角课时:共4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计者:刘明杰/郑州市二七区全垌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初步认识角,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和直角、锐角、钝角相关内容,学习本章节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注重于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
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知道角的特征及角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初步学会画角。
评价任务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经历环节一的1和环节二的1、2、3完成目标一的检测;任务2:回答问题并经历环节三的练习完成目标2的检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回顾秋游的情景上个星期五也是这样的好天气,还记得我们干嘛去了?课件演示逐个出现“角”的图形。
2、导入你们认识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它交个朋友,它的名字叫做“角”请学生看秋游的照片。
板书课题:角环节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际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教材分析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课时,是学生认知厘米、米,并且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需要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测量方法。
3.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受周围环境事物的影响,通过学生动手量课本、书桌的长度,小组讨论为什么每个人量课桌的长度都不一样,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
目标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通过活动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养成估测意识和能力,养成观察、动手操作,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评价任务任务1:用拃测书桌的长度,发现测量的结果不同,小组讨论,总结出需要用统一长度单位。
任务2:动手试试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小组合作,探究出如何使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任务3:完成教材第8页第1、2题。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师:同学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讲解5篇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讲解5篇第一篇: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讲解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新密市西大街青石河学校王慧萍四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研究及案例分析一、本单元课标解读本单元是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中内容。
(一)图形的认识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测量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90度角。
“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分两段编排。
第一学段在二年级上册,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钝角。
四年级本单元是第二学段,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内容主要包括: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角的认识。
与二上直观认识线段和角相比,本单元内容更加注重从数学概念本质的层面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
如对于线段,在二年级上册结合长度单位认识的学习,仅在于帮助学生感知到线段的可测性,没有归纳提炼线段的本质特征,本单元则需要与直线、射线一起,对线段的本质特征作出归纳提炼。
关于角的认识,进一步从射线出发,归纳出了角的概念。
本单元的内容也是后续知识的基础。
如角的分类是三角形按角分类的重要依据;对直角特点的认识,也是学习垂直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需较好地落实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本单元知识能力结构及特点分析1、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强调概念认识的系统性。
本单元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与线有关的部分,包括直线、射线与线段;二是与角有关的部分,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两部分知识各自的概念之间有着高度的关联性,相互之间又有着重要的联系。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中,编写者着重把握这些特点,组织相关的材料。
如在编排线段、直线、射线三种图形时,以“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在“角”的概念界定中,很好地利用了射线与角的关系,从两个层面对“角”作了概念说明:一为直观静态层面,即“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紧紧抓住角的本质内涵进行说明。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能够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运算。
认识钟表,能正确读写时间,了解时间的基本单位及进率。
理解简单的长度单位,能够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数的加减法运算技巧,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认识和理解钟表时间的读法及时间的简单计算。
掌握基本的长度测量技能,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理解时间单位进率,正确进行时间的换算和计算。
准确估计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技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相关前置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交流等方式,探究新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讲解示范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重点讲解重点和难点部分,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4. 练习巩固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部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结合生活实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主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保健新中镇新中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
关于整数乘法,人教版教材分了四次系统的教学,并与除法相对应,分别在二、三、四这三个年级进行。
因此表内乘法的学习是学生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而学生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表内乘法的学习,所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基础的基础,是整数乘法中的重点之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
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这样的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结果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
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太陌生,对于什么事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乘法算式的意义是什么,乘法和以前学习的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并不太清楚。
但对根据游乐场的情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同
数连加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不难。
本节课,如何把同数连加算式表示成几个几,以及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显得非常重要。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体会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2、在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理解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评价任务
任务1: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角的初步认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角的初步认识
课时:共3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吴艳语/中牟县文明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图形与几何部分图形的认识中: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组成,会用尺画角。
3.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能指出一些简单的图形,例如圆、三角形等,但是对角的理解比较模糊,在学习中,把课堂中抽象的直观的角与生活中隐含角进行联系,存在困难。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用肢体笔划角、从生活中找角、折一折、做活动角等活动,能指出一个图形是否是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指出指定角的顶点和边,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
成。
(2)通过折一折、做活动角、演示等操作活动能正确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知道
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通过教师口述、示范画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的方法。
学习重点
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知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学习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评价设计
1、通过从主题图中找角,用肢体笔划角,以学生是否能从生活实物中找
出角,并正确指说角各部分名称,能否正确完成P42第1、2题以及课堂练习来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通过折一折、做活动角,以及学生能否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说出角
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来评价目标2并且巩固对角的认识。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画角,标出各部分名称来完成对目标3以及目标1
中“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指出指定角的顶点和边”的评价。
4、通过观察生主题图、找生活中的角等活动。
完成目标4。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边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题:经历用口诀求商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时:共3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慧卿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学生经历用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教材分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3.学情分析
4.学习目标
(1)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能比较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5、评价任务
(1)能熟练的运用口诀。
(2)能比较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涌出法解决。
学习难点:理解稍复杂的数量关系。
6、教学准备:课件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