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迁移而教
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节选)
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教而有法,学生才能学有成效。
一般的看法是,教师只要掌握教学的规律、原则和方法,就可以搞好教学,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倘若我们不了解这些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心理依据,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应用不好的。
实践中,教师机械搬用规律、原则和方法,而收效甚微的教学是屡见不鲜的。
这说明,教学理论具体灵活地应用,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心理理论的掌握。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对前人知识经验的“占有性”学习。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这种学习要经过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四个阶段。
以往,人们总认为理解是其中的关键阶段。
然而,现代认知学派对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
它们既是迁移的过程,又是迁移的结果和外现。
迁移是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最为关键的一环。
这是国外教育心理学家几十年致力研究、探讨迁移理论的最新成果。
当前,国内许多同志也认识到,学生学习问题虽千头万绪,但只要把握住迁移,教学就可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效果。
因此,“为迁移而教”已成为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个极有吸引力的口号。
基于上述看法,本文试图在介绍有关迁移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找出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提供促进学习迁移产生的措施,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具体应用。
一、迁移理论及其评析在心理学中,所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它是学习者运用已有认知结构,在对新课题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
其实质是一种揭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的过程。
迁移有顺向和逆向两种,前学习课题对后学习课题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则为逆向迁移。
不论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
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正迁移,反之,则为负迁移。
心理学家们通过“首尾测验法”或“相继练习法”若干种实验设计,用“百分量表法”或“节省法”测量迁移效果。
为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成都市双水小学蔡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促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的影响,避免消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迁移力。
因为,21世纪,呼唤着具有学习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数学是一门具有明确的累积理论体系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迁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
而且,学校的课程也是基于儿童学习后能产生正迁移的假定而设计的,学习数学是希望学生将来能应用学到的原则去解决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树立“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的观念。
在教学中将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迁移的意识,形成迁移的能力,养成迁移的习惯,让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学力的学习的主人。
一、注重态度的迁移,激发学生的兴趣。
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态度是后天形成的,它对学生的学习、性格特点、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协调有着较大的影响。
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早在50年代,美国研究发现数学学习最主要的障碍是大多数学生对接触数学概念所表现的焦虑。
布鲁纳认为教师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迁移到学生,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个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对他成绩的好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又受到教师对待数学,对待学生的态度的影响。
一个专制且常常谩骂学生的老师,势必引起学生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对数学产生厌倦,抵制的情绪,甚至把这种对待数学的态度迁移到其它学科,迁移到生活中去。
而一个热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教学民主的老师的态度迁移到学生身上,学生就会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探索其中的奥密。
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和学生在情感上“卷入”数学学习,以情感的变化导致认知和行为的变化,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改革。
为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成都市双水小学蔡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促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的影响,避免消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迁移力。
因为,21世纪,呼唤着具有学习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数学是一门具有明确的累积理论体系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迁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
而且,学校的课程也是基于儿童学习后能产生正迁移的假定而设计的,学习数学是希望学生将来能应用学到的原则去解决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树立“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的观念。
在教学中将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迁移的意识,形成迁移的能力,养成迁移的习惯,让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学力的学习的主人。
一、注重态度的迁移,激发学生的兴趣。
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态度是后天形成的,它对学生的学习、性格特点、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协调有着较大的影响。
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早在50年代,美国研究发现数学学习最主要的障碍是大多数学生对接触数学概念所表现的焦虑。
布鲁纳认为教师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迁移到学生,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个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对他成绩的好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又受到教师对待数学,对待学生的态度的影响。
一个专制且常常谩骂学生的老师,势必引起学生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对数学产生厌倦,抵制的情绪,甚至把这种对待数学的态度迁移到其它学科,迁移到生活中去。
而一个热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教学民主的老师的态度迁移到学生身上,学生就会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探索其中的奥密。
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和学生在情感上“卷入”数学学习,以情感的变化导致认知和行为的变化,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改革。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迁移而教的实践与思考
商
] _ _ ]
生学 习的 迁移 能力采 用 了以下三个 方面的做 法: ① 塑造 学生 良好 的认 知结 构。②善 于设 计“ 先行组织者 ” 。 ③ 提
高 认 知 结 构 的 巩 固性 和 可 辨 性 。
[ 关键词 ] 液 压与气压传动
认 知结构 变量
先行 组织者
1 奥 苏贝尔认 知结构 迁移理论 简介
特征 ( b ) , 从而间接影响学 习 B ( a ) 。③一般 的课堂 学习中, 并不存在孤立 的课题 A和课题 B的学 习 ,
学习 A是学 习 B的准备和前提 ( c ) , 学习 B不是孤 立的 , 而 是 在 同 A 的联 系 中学 习 ( d ) 。学 校 学 习 中
的迁 移 内 涵较 广 ,凡 是 已形 成 的认 知 结 构 在 影 响
新的认知功能时就存在着迁移。 1 . 3 奥 苏 贝尔 认 为可 操 纵认 知结 构 变量 以影 响 新
的学 习和 保 持 笔 者 从 以上 的示 意 图可 以看 到 ,学 习 A通 过
影 响原 有 知 识结 构 有 关特 征 直 接影 响学 习 B, 即 通
过学习 A改变学习者认知结构变量 。于是奥苏贝
相关联。 设计 “ 组织者” 的 目的是 为新的学习任务提
供 观念 上 的 固定 点 , 增加 新 旧 知识 的可 辨 性 , 也 就
是 给学 习者 已知 的东 西 和 需 要 知 道 的 东 西 之 间 架
设一 道 知识 之桥 , 使 学 习者 更 有效 的学 习新 材料 。
2 液压 与气压传 动 课程教 学 中 “ 为迁移 而
路 和教学观点 , 以够用 为度 , 以适用为本 。教师在 每项 的教学活动 中都应注意创设 和利 用有利于积 极迁移的条件和教育契机 , 促进有效迁移的发生 。
谈课堂教学中的“学法”迁移
谈课堂教学中的“学法”迁移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学会”。
“学会”是如何向“会学”转化的呢?这种转化正是通过广泛的迁移,使之获得的方法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
由此可见,学生能否将学到的方法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况、新的课题,就成为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使学生“会学”这一目标的主要标志。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法”迁移呢?1.从教到用,体现“学法”迁移“学法指导”表现在课堂上。
常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不断用“法”来实现“学法”迁移。
比如“基本字带字”法,老师先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作为基本字掌握成串汉字的字音(如清——请——情——睛),再运用汉字的构成规律掌握这些字的字义,最后教给学生“基本字标音、偏旁部首表义”的学习方法。
但仅教“法”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通过知识类化去广泛运用和验证,只有从教“法”到不断地用“法”才能逐步实现“学法”迁移。
2.从扶到放,体现“学法”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完成从一个情境到一个情境的迁移,往往取决于学生能否清楚地认识这两种情境之间的同一性或相似性。
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向学生揭示出迁移的相似点,通过从扶到放,实现“学法”迁移。
3.读写结合,体现“学法”迁移写作的一般心理活动与阅读的一般心理活动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阅读时,学生通过感知文字材料,根据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作文时,学生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选择和组织生活中积累或观察到的材料,以一定的先后顺序,段落层次,运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所以,写作和阅读的心理活动是互逆的过程。
抓住“互逆”这一迁移点,可将阅读中的“解题”、“中心”、“划分段落”和作文中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结合起来,阅读举一,作文反三,或作文举一,阅读反三,从而实现“学法”迁移。
4.课文归类,体现“学法”迁移为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迁移的练习与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可将写作特点相同或相似的课文归类,通过一篇带多篇的方式实现“学法”迁移。
“为迁移而教”在电大远程开放教学中的运用
远 程 教 育强 调 在 师 生 异地 的条 件 下 进 行 教 育 活 动 : 利 用 计 算 机 网络 和 多媒 体技 术 ,在 数 字 信 号 环 境 下 进 行 教 学 活 动 。 而开 放 教 育则 是 对 传 统 封 闭 教 育 的 一 种 超 越 ,是 在 教 育 民 主 化 和终 身 教 育 思 潮 推 动 下 形 成 的
习 者 已经 具 有 的 知 识 经 验 和认 知结 构 、 已经 获 得 的 动 作 技 能 、 已经 习 得 的态 度 等 基 础 上进 行 的 。而 新 的 学
习 过 程 又 会 对 学 习 者 原 有 知 识 经 验 、 技 能 、 态 度 和 学 习 策 略 等 产 生 影 响 , 这 种 新 旧 学 习 之 间 的 相 互 影 响 就 是 学 习 的 迁 移 。 迁 移 , 简 单 地 说 就 是 一 种 学 习 对 另 一 种 学 习 产 生 的 影 响 。 这 种 影 响 既 可 以 是 先 前 的 学 习 对 后 继 学 习 发 生 作 用 , 也 可 以 是 后 继 的 学 习 对 先 前 的 学
在 问 题 组 织 网 上 讨 论 , 根 据 讨 论 情 况 和 要 求 学 生 掌 握
习 。因 此 要 求 教 师 从 知 识 的传 授 者 和 管 理 者 向有 助 于 学 生 发 展 的 合 作 者 和 促 进 者 转 换 。 这 样 的 转 变 给 教 师
工 作 职 责 和 身 份 赋 予 了 新 的 内 涵 ,使 教 学 方 式 发 生 改 变 ,为 迁 移 奠 定 了 基 础 。
授 辅 导 课 外 ,还 可 以通 过 音像 、C I 件 、B S讨 论 、 A 课 B
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根据学习迁移的有关理论和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根据学习迁移的有关理论和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一、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简而言之,就是为促进学习迁移而进行的教学,它应该包含以下教学原则:1、科学精选教材。
①精选教材要突出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③必须把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和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放在首位。
④要突出学习材料的共同要素,突出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应用价值。
2、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编排教材要做到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网络化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知识、技能的联络点。
3、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方面,即整体安排,二是微观方面,即每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的安排。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点、重点,结合本班学生的智力特点、知识程序,来把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
5、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应尽量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尽量突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
6、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在教材的选择和组织上,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并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教材重点内容之间的逻辑。
7、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
应用比较的方法,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学习材料的异同,全面、精细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8、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
通过变式,使学生学会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才能使他们懂得怎样从事物的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去抓住本质,举一反三,使思维既深刻又灵活。
9、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
08第八章 为迁移而教解析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首先,学习迁移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是一个 逐步积累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任何学习的成功都 离不开其他学习的迁移作用。一般而言,前面的 学习是后面的学习的基础,而后面的学习也可以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前面的学习。 其次,学习迁移也是学习和教学的目的所在。学 习的目的在于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 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以及运用 所获的知识、技能解决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 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一)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和 负迁移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 学习的积极影响,体现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 起到促进和助长的作用。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体现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或阻碍的 作用。还有一种状态称为零迁移(zero transfer),这是指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 影响,也称为中性迁移(neutral transfer)。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formal disipline theory)是对学习迁移现象 的最早的系统解释,它的心理学基础是欧洲比较流行的官 能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采取一些形式对这些官能进行训 练,从而增强它们的能力。这些能力增强后,就会使相应 的各种活动都得到改善。 可见,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 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 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 形式训练说注重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所以它认为 学习的具体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活动的形式和学 习的东西的训练价值。
四、关系转换说
关系转换说(relationship transposition theory) 是由格式塔学派提出的迁移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迁移并非是共同要素的迁移而是关 系的迁移,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及其转换是学习 迁移的关键。 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发现或顿悟到的关系,可以 应用于另外的情境。这一过程就称做关系的转换, 关系转换的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 经典实验是苛勒于1919年所做的“小鸡(猴子或 三岁幼儿)觅食实验”。
为迁移而教——母语迁移现象分析与启示
二 、 英语 教 学 的启 示 对 ( ) 行 英 汉 对 比教 学 , 一 进 以提 高教 学的 预 见 性和 针 对 性 我 国语 言 学 家 王 力 先 生 主 张外 语教 学最 有 效 的方 法 就 是
比较 在 伯伯 , 叔叔 , 舅舅等意义 ,pig sr 有春 天 , n 弹簧 , , 跳 泉水等多种 语 言 的 比较 教 学 。实 践 证 明 , 是 极 为 重要 的方 法 。 语 音 教学中 , 注意把英语 与汉语 的发音作 比较 , 分析比较英汉语音 意义 。 3语 法 : 语 是 非 形 态 语 言 , 词 没 有 时 态 、 称 、 态 的 . 汉 动 人 语
问题 。
1 音 : 国学 生 习惯 用 汉 语 语音 顶 替 英 语 语 音 。如 是 . 语 中
我 国学生 比较难发 的一音 , 由于没有对应 的汉语音素 , 北方学 生常用 “ 爱”『 ] a来代替 , i 把字母 S的发音读成 “ 爱斯 ” 。又如 :
“ 音” 象 , 在尾辅音之后增加 元音 , 增 现 即 如将 [ t 成 [Aa, b] A 读 b t]
yu gig”Hae yu h d yu nh ” o o ?“ v o a o rl c?这一类问法感到莫名 n u
其妙甚至反感。“ 禁忌” t o )“ ( bo ,隐私 ”p vc ) a ( r ay 的概念对于中 i 国学生来说非常难掌握 。 中国学生也许一点也没意识到 : 随便 问外教的年龄 、 收入 、 体重 或者一件东西 的价钱 , 是对他的 都 隐私 的侵犯。中国人眼中有些 习以为常的事情 , 在西方人眼中 是“ 隐私“应 当回避 , , 否则不能为英美人所接受 。 因此 , 如何促 进母语迁移而克服其干扰 ,已成为外语 教学 心理学 中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第3章-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3章-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 “学校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
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
” ――心理学家M.L比格“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叶圣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都是对迁移现象所作的原始而形象的概述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迁移的概念(Transfer) ※ 内涵◆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 迁移是以新的方式或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
◆ 迁移是学习结果的扩展或类化的现象。
◆ 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对另一种学科或情境中知识、技能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 理解影响可以是先前对后继;也可以是后继对先前。
凡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发生二、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骑自行车骑摩托车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干扰。
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
打羽毛球(压腕) 打网球(不压腕)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过去经验学习A学习B(迁移实验状况)顺向迁移逆向迁移3、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布鲁纳)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具体知识与动作技能的迁移,这是习惯与联想的延伸。
一般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这一类迁移是教育的核心。
“面积计算原理:面积可加”4、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加涅) 侧向迁移(水平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1 a h 2纵向迁移(垂直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向高级概念和规则的迁移。
“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也是指学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态度、方法等)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近年来,人们在教学中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纷纷提出要“为迁移而教”。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学习中普遍的现象,是检验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是否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的一个最可靠的指标。
小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特别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迁移,更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悉心指导。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迁移中自主探索,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
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迁移性教学。
一、引导“反思”,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
数学思想、方法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学生具备数学素质的前提。
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悟”性。
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反思”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后,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和探究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评份,会提高学生的“悟”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有效之举。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之一——反思,主要指学生主体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及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和反省,分析评价所选择的解题过程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方法是否能推广,并从中领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增强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师生以计算“盒子里有9只杯子,盒子外有3只杯子,一共有几只杯子?”为原型,经过操作、观察、分析和综合、概括,得出了如下的数学模型:9 + 3 = 12\/\\ 1 2然后,引导学生反思,要求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思维过程,即“看到9,想到l,把3分成1和2,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
追求理解:为迁移而教——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
兄 代 擞 学 2()17/9A
◎ 电子邮箱 :xiandai j iaoxue@163.coin
象 的概括 ;2.不 是一 个事 实,而表 现为 一种 观点 ,可 以被不 断论证和讨论 ;3.反映 了专家 的思维方式 ,答 案是 多元的 、变化 的 。以函数为例 ,它 的大概 念就是 “函数就是讨论变量之 间的关 系 99 9这 是一个抽象 的表 述 ,却可 以引发 学生对 日常生活 的思 考,比如烧 水时 间和水 的温度有什 么关 系?年龄 与体重 之间是什 么 关 系 ?这 些具体 问题反过 来又可 以不断加 深对 大概 念 的理解 。
阶 段么?能够 做什 么?什 么内容值得 理 解? 什 么是 期 望的持 久理 解?在阶段 一 中,我们 思考教 学 目标 ,查看 已发 布的 内容标 准(国家、州 、地 区 ),检验课程预期 结果 设计流程的 第一阶段 需要 明确 学习 内容 的优先 次序
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根据学习迁移的有关理论和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根据学习迁移的有关理论和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取得更好
成果的能力。
"为迁移而教"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
迁移能力。
要想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展跨学科的思维和学习策略。
学习迁移不限
于特定的学科领域,而是跨学科的。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
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通用的
学习策略,如归纳、类比等,帮助学生将这些策略应用到不同的学科中。
第三,教师应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研究表明,挑战性的学习
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习迁移。
所以,教师应设定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思考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已学知识。
学习迁移
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真实问题中,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实验、
实地考察、建模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迁移能力。
最后,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
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了解和控制能力,是学习迁移的重要支持。
教师可
以通过开展元认知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优势,培养他们
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迁移能力。
简述为迁移而教的注意事项
简述为迁移而教的注意事项
迁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核心,也是一种生活改变的重要动力。
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可能需要移居到他们不熟悉的环境,搬家时需要考虑很多事情,这里将介绍为迁移而教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迁移期间,准备十分重要,搬家前应当先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准备包括确定搬家时间、安排搬家车辆、订购搬运工具和材料等。
尽量提前准备,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确保搬家过程顺利进行。
其次,确保安全是搬家期间必不可少的一环。
搬运时,如果用手搬运物品,一定要穿戴好工作服,佩戴安全带;搬运大件物品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让专业的搬家人员来搬运;同时,搬家车辆驾驶时也应注意安全,如果觉得车子载重过重,应当拨打120报警电话,协助搬家。
再次,要尽量减少物品的搬运次数。
在搬运物品时,尽量一次性把物品放在一起,避免重复搬运,减轻劳动强度,安全可靠。
此外,付款问题也该特别注意。
如果找搬家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应当谨慎,确认好费用标准并且双方签字确认,以免在搬家完成后发生纠纷。
最后,人们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及搬家需求,合理安排搬家计划,做好路线安排,合理分配任务,并多加筹备物品,确保搬家顺利完成。
以上就是简述为迁移而教的注意事项,通过本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给搬家过程带来便利,让搬家变得顺利而轻松。
江苏省宜兴中学 张海强
他 把“ 点 亮 学 生 眼 中 的 光 芒 ”作 为 教 育 的 追 求 。 他 专 注 于 以 深 度 学 习 为 教 育 理 念 ,以 (学 科)核 心 素 养 为 教 育 目 标 ,以 大 概 念 为 具 体 方 法 的 研 究 ,推 动 学 生 从 事 实 性 知 识 走 向 概 念 性 理 解 的 学 习 ,促 进 学 生 从 以 获 得“ 专 家 结 论 ” 为 特 征 的 工 业 时 代 的 学 习 向 以 形 成“ 专 家 素 养 ”为 特 征 的 信 息 时 代 的 学 习 转 型 。 他 的 课 堂 效 率 高 、效 果 好 、参 与 度 大 ,“ 为 迁 移 而 教 ”成 为 他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的 初 心 和 归 宿 ;他 认 为 ,大 概 念 是 迁 移 之“ 锚 ”。 在 与 学 生 共 同 演 绎 精 彩 课 堂 的 过 程 中 ,他 逐 渐 形 成 了 严 谨 、深 邃 、灵 动 的 教学风格。
封 底 人 物
二
二
年
第
为 迁 移 而 教 ;大 概 念 是
七 十
迁移之“锚”。
五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海强
张 海 强 ,江 苏 省 宜 兴 中 学 教
科室副主任,宜兴市教师发展中 心高中数学兼职教研员,正高级 教 师 ,江 苏 省 特 级 教 师 ,无 锡 市 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 程”培养对象,“无锡市教育名家 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曾获江苏 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 摩与评比一等奖,江苏省高中数 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个人。
“为迁移而教”的道、法、术
“为迁移而教”的道、法、术作者:王卫全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年第23期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关键能力形成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培养计算思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现“为迁移而教”来达到“计算思维的应用效能”呢?笔者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学习,来探索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培育。
本文以小学信息技术《宠物猫的表演秀——初识图形化编程》一课为例,尝试从道、法、术三个层面予以探讨。
● 道:“为迁移而教”何以可能?道即教学理念,它指引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为迁移而教”,此道的精髓在于,遵循深度学习的基本规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关于“迁移”的学习理论最早由奥苏贝尔提出,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为迁移而教”就是要强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经历深度动机、深度体验、高阶思维、深度协作和深度建构的深度学习过程,达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的预期目标,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的关键是要不断地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促进新旧经验的重组,引导学生进行持续的知识建构过程,而知识的持续建构是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学生只有经历真实的问题解决的过程,知识建构才有可能发生。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运用整体思维,在深度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基于学科大概念,提炼核心知识,并将核心知识转化为核心问题,课堂教学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促进知识的完整建构,使得“为迁移而教”成为可能。
● 法:如何用问题驱动实现“为迁移而教”?法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体系或教学模式。
问题驱动即是一种实现“为迁移而教”的良好方法: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持续的知识建构过程。
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是课堂教学的两条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两者相辅相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迁移而教迁移概述1什么是学习迁移?2学习迁移的种类?3迁移的理论学习迁移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2现代的迁移理论迁移的基本过程1影响迁移发生的主要因素2促进迁移的教学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研究学习迁移的实践意义主要是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教学提供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这里以前面的理论研究为基础,阐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一、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概括化原理”表明,两种学习间的迁移部分地是由于两种学习中的共同成分,其中主要是由于共同的原理造成的。
在教学中相似的原理及法则的迁移是最常见的迁移现象。
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原理,这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最初给予恰当的学习内容或练习课题,使学生充分掌握以至达到过度学习的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以后,不但要演算基本原理、练习题,也要练习解答复杂的应用题。
如果既能理解又能演算任何一个应用题,这说明学生已明确地理解了基本原理。
教师不要在学生还未充分理解基本原理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应用原理去解决应用问题,这样容易使学生造成混乱,很容易发生负迁移或机械学习。
此外,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二、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迁移的定势说说明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
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多半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也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传授或暗示的。
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识记和回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技巧等。
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如理解知识的最好途径、复习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学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
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三、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
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
例如学习计算,不仅要让学生单纯地学会计算的法则,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解决计算问题。
此外,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日后学生能将其活动应用于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时才是有效的。
譬如:在篮球训练中,不能仅仅学会运球、传球等基本技能,而应通过比赛,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实际的综合性能力发生迁移。
有许多技能的学习如讲演、表演、操作等,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最为有效。
近年来开展的许多室内模拟装置的训练,为培养和训练各方面技能的专门人才起到了既经济又有实效的效果。
四、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根据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因此,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为了掌握学过的知识,就要使学习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程度,使所学知识保持较高水平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清晰性,使之在新知识的学习时,迅速而明确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旧知识,及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固定点。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对基本的概念或原理反复学习,勤于思考,熟练掌握。
这方面的过度学习是有助于学习迁移的。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加强基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核心内容或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稳定清晰的知识结构。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只是及本技能的训练;(5)较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学生的的评价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
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
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
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
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
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
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
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
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学习正迁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学习迁移教学情境思维能力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我们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技能会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和其它技能。
迁移的问题就是不同学习阶段的相互影响,先前的学习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原有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学习之间普遍会发生相互影响,这就是迁移的实质。
以迁移效果为标准划分,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起干扰作用。
迁移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而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要教师重视解决旧知识与新课题的矛盾,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就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
现从以下几方面对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和防止干扰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启发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为学习迁移提供有利条件学习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或相似的因素就能产生相互迁移的现象。
它们之间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产生。
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所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越扎实,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这样不但可以复习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这些原理的指导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可见,迁移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因此,“双基”是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必须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二、抓住学习本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对象之间共同因素的存在是产生迁移的客观条件,能否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还在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概括化水平。
学生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新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某些同类新知识的实质,从而产生正迁移。
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放在中心地位,以突出其内部规律,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学生具有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的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
如果学生缺乏概括能力,就不能抽象、概括出知识、技能的特点和规律,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具体的知识、技能的特点和规律,就不容易产生学习迁移。
因而,教师在“双基”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学习正迁移,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设知识、技能运用的机会学习的正迁移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在知识、技能的应用中发展。
在教学中,为了丰富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保证迁移的顺利发生,就必须在课内外的组织和安排上给原理的应用以多方面的机会,为学生经常、广泛地应用技能创造条件,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技能,以培养学生正迁移的能力。
四、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课题类化能力,影响新旧课题间相同或相似因素的感觉,而相同或相似因素的感觉是产生学习迁移不可少的因素。
分析问题、课题类化的能力越强,越容易觉察到新旧课题间的共同因素,就越容易自觉地产生学习迁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思维定势现象是一种预备性反应或反应的准备,它是在连续活动中发生的,在活动进程中,先前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
定势是指向于一定活动的动力因素,是关于选择活动方向的一种倾向性,它使学生倾向于在学习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因此对迁移来说,定势的影响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一方面会大大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速度和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也会因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甚至产生错误结论,产生消极影响。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定势的这一作用,循序渐进地安排一组具有一定变化性的问题,来促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又要使知识的学习与其使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加强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应用知识的训练,使学生不因结构的定型化而产生思维定势。
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就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这也有利于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此外,由于单一方向的联想,容易使思路狭窄而不灵活,可逆联想容易拓宽思路,所以,培养学生可逆联想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学习正迁移。
五、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等待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是自动出现的,迁移的产生靠的也是广泛的积累,积极的准备。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已有的经验,使理论与典型事例联系起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
另外,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
此外,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日后学生能将其活动应用于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时才是有效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实际的综合性能力发生迁移。
六、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科学的精选教材:教师所面对的除了学生就是教材,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