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诗赏析

合集下载

张旭《桃花溪》赏析:抒发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张旭《桃花溪》赏析:抒发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张旭《桃花溪》赏析:抒发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张旭的《桃花溪》是一首经典的唐代写景诗,通过对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2、注释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三、创作背景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载于南宋洪迈编定的《万首唐人绝句》,题为“桃花矶”,明清唐诗选本均题为“桃花溪”,认为是唐代张旭所作,作于盛唐时期。

而在南宋王十朋编定的《蔡端明文集》中,有一首《度南涧》,内容与这首《桃花溪》相同,莫砺锋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一文中认为它是宋代蔡襄的作品有着相当有力的证据。

李定广则认为莫砺锋的论点不能成立,《桃花溪》的著作权应归张旭。

四、作品意境全诗构思婉曲,布局巧妙,笔触轻快而情韵悠长。

诗人通过对桃花溪景色的描绘和对渔人的询问,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和深邃意境的幽深境界。

这个境界既是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超越和反思。

五、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写和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了作者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经典的写景诗词及赏析三篇

经典的写景诗词及赏析三篇

经典的写景诗词及赏析三篇【篇一】经典的写景诗词及赏析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作者:李璟原文: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翻译及赏析: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

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⑵菡萏:荷花的别称。

⑶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

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⑷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

“注:”在朔方浑县西北。

“今陕西省横山县西。

《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

亦作鸡禄山。

《花间集》卷八《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

“这里泛指边塞。

⑸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

《连昌宫词》:”逡巡大遍凉州彻“,”大遍“有几十段。

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⑹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

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篇二】经典的写景诗词及赏析三台·清明应制作者:万俟咏原文: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望凤阙、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中考写景类古诗赏析

中考写景类古诗赏析

中考写景类古诗赏析
以下是一篇中考写景类古诗赏析,供您参考:
《春夜喜雨》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全诗以喜悦的心情,细致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带给人们的益处。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人用“好雨”来形容这场春雨,赞扬它知道时节,知道在春天降落,为大地带来生机。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降落,滋润着万物,没有声音,让大地得到温柔的润泽。

这里用“潜入夜”和“细无声”两个词,形象地描绘出春雨的轻盈和细腻。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述了春雨中的景色。

田野的小路和天空的云都是漆黑一片,只有江上的船灯火独明,形成鲜明的对比。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雨后的花朵会因为得到滋润而显得更加鲜艳,整个锦官城都会因为这些花朵而显得更加美丽。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诗人以喜悦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的及时和美好。

同时,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想象,使读者感受到了春雨的美丽和生机。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写景类古诗。

写景的小众古诗

写景的小众古诗

写景的小众古诗一、原文:《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二、衍生注释:1. “放翁”:陆游的号。

2. “箨龙”:竹笋的异名。

竹笋外壳成龙甲状,所以这样称呼。

3. “木笔”:木兰树的花。

因其花苞尖长如毛笔的笔头,故而得名。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幽居之处的景色。

情感方面,既有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又有着一种衰老和孤独之感。

诗人开篇点明住所位于湖山胜处,写出居所的清幽,接着描述周围的景物。

“槐柳阴中野径斜”,通过槐树和柳树的浓荫烘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诗人看到湖水满溢时能看到白鹭低飞,草丛深密处处处听到蛙鸣,还有竹笋已过初长,木笔花儿初开等初夏的典型景象。

这些景物描写细致入微,运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观下鹭”和“鸣蛙”使画面生动活泼。

而最后“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笔锋一转,在美景之中透露出老来孤独,昔日老友不在身边的寂寥。

四、作者介绍: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又有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诗篇。

他的很多诗歌都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田园生活的乐趣以及内心的种种愁绪。

五、运用片段:1. 在一次郊外的初夏写生活动中,我和朋友来到一个偏僻幽静的小村落。

村落四周湖水清澈,绿树成荫。

我望着眼前的美景,不禁想起陆游的“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此时此景,和诗中的画面是多么相似啊。

那静静湖水边上的白鹭,草丛里咕咕叫着的青蛙,仿佛把我带到了陆游的幽居之处。

2. 回到故乡的老屋住下,正值初夏。

老屋子周围长满了竹子,也有一些开着奇特花朵(后来得知是木笔花)的树木。

屋子旁边的小道在槐树柳树的遮蔽下,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我坐在院子里,脑海里突然浮出诗句“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写景诗自创有赏析

写景诗自创有赏析

写景诗自创有赏析写景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

在写景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写景诗自创有赏析,是对自己所创作的写景诗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从中挖掘出诗歌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自己的诗歌进行有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创作意图,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使自己的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下面我将分享一首我自己创作的写景诗,并对其进行有赏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花月交辉映夜明。

岸边垂柳摇轻丝,水面波光倒影生。

微风拂面添清凉,花香扑鼻醉人情。

月下佳人伴笑语,江边游子怀思情。

这首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了江边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趣。

诗中首先描绘了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景象,表现了江水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色,接着描绘了花月交辉的夜晚景象,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然后通过垂柳摇轻丝和水面波光倒影生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春江岸边的婉约之美。

接着通过微风拂面添清凉和花香扑鼻醉人情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春江的清新和芬芳。

最后通过月下佳人伴笑语和江边游子怀思情的描写,表现了江边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情感交融。

通过对这首诗的有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们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使读者对自然景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自己创作的写景诗进行有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创作意图,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使自己的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创作更多更好的写景诗,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我的诗歌作品,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

陶渊明写景诗

陶渊明写景诗

陶渊明写景诗1. 诗人简介- 陶渊明(约365 - 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2. 写景诗在其创作中的地位- 陶渊明的写景诗是其田园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写景诗生动地描绘了田园风光、自然景色,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

二、代表写景诗赏析- 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写景分析:- 诗的开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点明了劳作的地点是南山下,描绘出一幅田园劳作的画面。

“草盛豆苗稀”写出了田园杂草丛生、豆苗稀疏的景象,虽然看似劳作成果不佳,但这正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写了清晨就去田园里清除杂草,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的情景。

其中“带月荷锄归”一句,将月光下诗人扛着锄头的形象勾勒出来,给人一种静谧而又充实的感觉。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进一步描写了归途中的景象,狭窄的道路两旁草木茂盛,傍晚的露水沾湿了衣服,展现出田园小路的幽静和自然的生机。

- 思想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田园劳作的场景和田园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己内心高洁志趣的情怀。

-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写景分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名句。

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不经意间抬头就看到了南山。

这里的“悠然”二字,写出了诗人的闲适自在的心境,而南山的形象在这种心境下显得宁静而悠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中的景色,山间的云气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妙,飞鸟结伴归巢。

10首写景的古诗及赏析 写景的古诗有哪些

10首写景的古诗及赏析 写景的古诗有哪些

10首写景的古诗及赏析写景的古诗有哪些当美丽的景物遇到多才的诗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人在《唐诗三百首》中,诗词君找到十首写景诗词,在诗人的笔下,山石、树木,飞鸟、明月,都是那么美丽!《滁州西涧》唐·韦应物别有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是唐诗中的写景名篇。

涧边生着幽草,黄鹂在树上不停地鸣叫。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得湍急,只有那无人的小船横在江心。

全诗给人一种幽静、自然、闲适的观感。

后人评价这首诗:写景清切,悠然意远,绝唱也。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763年,杜甫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看到窗前千年不化的雪花,而门外停泊着自万里外来的东吴的船只。

整首诗生机勃勃,语调轻松轻快,可以想见此时的杜甫,该是多么开心的呀!《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远望,云烟朦胧,隐隐隔着高高的桥,在石矶溪畔询问过往的渔船。

桃花整日随着流水流走,可是那桃源洞口究竟在哪里呢?这首诗写景自然清新,通过对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写和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了作者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光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晚上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里,一晚上,都愁怅不已,难以入眠。

看着窗外,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那里就是瓜州!这首诗清美之至,宁静之至。

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汉江临眺》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儿童诗歌红叶及赏析

儿童诗歌红叶及赏析

儿童诗歌红叶及赏析
儿童诗歌《红叶》是一首写景诗,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秋天树叶变红的美丽景象。

首先,作者通过对“秋天”这个季节的描绘,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空灵、惬意的氛围。

其次,作者利用“红叶”作为诗歌的主题,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树叶从绿色到红色的变化过程,诗歌中充满了绚丽的色彩。

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表现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深刻感悟。

读完这首诗,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

同时,读者也可以从中领略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这符合儿童诗歌的主旨。

总之,儿童诗歌《红叶》是一首值得品味的好诗,它让我们领略到了秋天的美丽与奇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变化与无常。

- 1 -。

平凉写景诗赏析

平凉写景诗赏析

平凉写景诗赏析李攀龙《平凉》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赏析:破题出句用“萧条”,显示诗人心目中所感受的平凉春色十分冷落、寂寥,毫无勃发的生机。

“白日斜”不仅点明时间推移日过中天,夕阳残照,而且渲染了凄迷、惘然的气氛,更使那荒芜的边城蒙上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

诗人写眼前景,却寄情于景,因此景中有情。

对句用“天涯”拓展空间,开阔视野,抒发诗人放眼西北穷边极塞,关心国家社稷安危的情怀。

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意外大片土地尽失,疆域日蹙,这怎能不使诗人在平凉城头遥望西北时,徘徊终日,黯然神伤,发出天涯路尽的感慨!颔联对仗工整,用事自然,不露雕琢痕迹。

从平凉城上俯视阡陌纵横却只有青草萋萋,昔日横行霸道的帝子王孙,已不见踪迹,表明这里不再是属于他们的封疆领域了。

诗句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与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明史》卷一百十八记载,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安慧王朱楹于永乐六年(1408)就藩平凉,十五年(1417)去世,无子,封除。

朱元璋第二十子韩宪王朱松封国开原,永乐五年(1807)去世,时弃大宁三卫地,开原逼塞不可居,二十二年(1424)改封朱松子韩恭王朱冲城于平凉,就安王邸。

弘治间,“建宁王旭楕至,以所受金册质于宗室偕泆,事闻,废为庶人。

诸贫宗往往凌劫有司,平凉知府吴世良、邝衍、任守德、王松先后被窘辱。

嘉靖十三年(1534)昭王旭櫏薨,子定王融燧嗣,惩宗室之横,颇绳以法。

不逞者怨之。

三十二年(1553),襄陵王融梵及宗室二百余人讦奏王奸利事。

勘无实,革融梵等禄…”亲王贵胄衰微、败落,如同明王朝边防日益削弱,使关注国事的李攀龙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感慨系之。

经典的写景古诗词赏析

经典的写景古诗词赏析

【导语】写景类的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志、或描写⾃然风光。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以下的三⾸写景诗词,欢迎阅读!经典的写景古诗词篇⼀ 《台城》 作者:韦庄 朝代:唐朝 江⾬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堤。

江⾬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堤。

赏析: 南京古称⾦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细密如丝的⽓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远不达,⼀个“齐”字既是形容它⼜点明季节,这⾥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暮春草长”的意思。

总之,“江”、“⾬”、“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

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极,但这⾥也是权⼒⾓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马灯⼀般,教⼈顿⽣⽬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

加之江南春⾬朦胧、细草凄迷的⽓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个“梦”字。

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从踪迹了,⽽“江⾬”“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眼帘的,⼜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抚今追昔,⾃然⼈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切如梦⾥境像呢?况且韦庄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族,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诗⼈韦应物,他⾃⼰却逢⾠不偶,半世落拓,⼤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不解世事⽆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陵的景光风物,⽽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那么,后联则将⽬光回转到“台城”,正⾯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

鉴赏写景诗的方法

鉴赏写景诗的方法
10/12/2024
Hale Waihona Puke •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 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 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 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倒装结构,这些都是 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 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0/12/2024
五、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 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 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 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 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 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 的欣赏。
写景诗之 鉴赏方法
10/12/2024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1)空间角度(顺序)
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 (2)时间角度 (顺序) (3)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 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 度分析写景特色。 (4)感觉器官角度
10/12/2024
四、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 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 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 “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 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 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 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 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咏物写景诗

咏物写景诗

咏物写景诗一、原文:《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衍生注释:- “暝”:日落,天色将晚。

- “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这里的浣女是指山村里的妇女。

-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在这里王维是借指自己。

三、赏析:-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

诗中的山村宁静、祥和,没有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美。

- 表现手法:在写景方面,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如“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动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富有美感。

还有以声衬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阵喧闹声、荷叶纷披声,更反衬出山村的静谧。

从整体上看,诗人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景色,先写空山、明月等远景,再写竹林中的浣女、荷塘中的渔舟等近景,层次分明。

四、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

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

王维的诗风格多样,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

他早期有积极的政治抱负,但后期由于政局变化,他选择半官半隐的生活,其山水田园诗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他作品显著的特点。

五、运用片段:1. 在一次旅行中,当我走进一个被山水环抱的小山村时,正值傍晚,雨后的山村清新无比。

我心中立刻浮现出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情不自禁地和身边的伙伴说:“你看,这景色就像是王维诗里写的一样,好美啊。

”仿佛我也成为了千年前那位看到此景心中充满惬意的诗人。

2. 小时候居住在乡下的外婆家,那里有一片竹林和小池塘。

夏日的傍晚,塘里荷花摇曳,竹林传来沙沙声。

这时我就想起王维的《山居秋暝》,特别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两句。

那时农村里虽然没有真正的浣女和渔舟,但那种充满生机,动静相宜的画面感是极其相似的。

写景律诗自创

写景律诗自创

写景律诗自创一、原文:《山行赏景》漫步山林翠意浓,溪泉奏响乐声淙。

繁花似锦蝶嬉舞,茂树成荫鸟隐踪。

小径蜿蜒通远岫,白云缭绕卧奇峰。

此心沉醉清幽处,忘却人间几处钟。

二、衍生注释:“翠意浓”:描绘山林中充满浓郁的翠绿之色,说明树木生长得很茂盛。

“乐声淙”:这里把溪泉流淌的声音比作音乐,“淙”是形容流水的声音清脆悦耳。

“远岫”:远方的山峦。

“卧奇峰”:指白云仿佛卧在奇特的山峰之上,描写出一种宁静且壮观的画面。

三、赏析:主题是描绘山林景色之美。

情感上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景色深深的喜爱和陶醉。

在表现手法上,首先是视听结合,如“溪泉奏响乐声淙”是听觉描写,“漫步山林翠意浓”是视觉描写,这使景色更加生动可感。

其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溪泉声比作乐声。

再者,诗中的植物、动物、山中景观结合,像繁花、茂树、蝶鸟、山水云峰这些元素共同构建出一幅完整而丰富的山林图,且对仗工整,如“繁花似锦蝶嬉舞,茂树成荫鸟隐踪”体现了律诗的结构美。

每一句都好像画笔的一抹,从而整体勾勒出一个让人心醉神迷的山林景色,将诗人留恋其中,忘却尘世的心态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四、作者介绍:从诗歌的风格来看,作者应该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人,内心充满了闲适与宁静。

对山林景色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丰富的感受力,也许是一位长期居于山水之间或者喜好游山玩水的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在山林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快乐并将其融入诗句之中。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教室里,地理老师正在讲解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

当讲到山区的美丽景色时,老师说道:“在山里的景色啊,和那首《山行赏景》里写的特别像。

就像诗里说的‘漫步山林翠意浓,溪泉奏响乐声淙’,山地植被茂盛,那一抹翠绿浓郁得刺眼,山间溪水淙淙作响,仿佛奏响世界上最纯净的自然之音。

”例子二:旅游杂志上要写一篇关于山林步道旅行的文章。

编辑写道:“当您踏上那山间蜿蜒的小路,就置身于如同《山行赏景》中的场景。

‘小径蜿蜒通远岫,白云缭绕卧奇峰。

’脚下的小径如长蛇般向着远方的山峦延伸,头顶上白云就像卧在奇峰间懒洋洋的棉花糖,沿途的美景会让您忘记世间诸多纷扰。

唐诗中的写景诗赏析

唐诗中的写景诗赏析

唐诗中的写景诗赏析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其中的写景诗更是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唐代众多文人墨客以自然景色为灵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写景诗,这些诗作通过丰富的描写手法和深刻的意蕴,展现出了唐代文人对美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几首经典的唐诗中的写景诗。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秋夜寄邱员外》中描写了秋夜的壮丽景象。

他用“银烛秋光冷画屏”开篇,以生动的比喻方式表达了秋夜的幽静与寂寥。

接着,他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过描述露水的凝结和明亮的月光,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追忆故乡之美的情境。

最后,他以“人语声沉博未还”落笔,传达出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墨勾勒出了秋夜中的浓情与离愁。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以瑰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讴歌了大唐的繁荣和辉煌。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描绘了山河交错、宏伟壮观的景象。

接着,他运用大量对比手法,将壮丽的山河和繁华的城市相互映照,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出了人们追求进步和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

通过王之涣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整首诗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和启发。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开放式的写景诗,他以登高的视角,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美好。

千百年来,这首诗已成为了描写秋天景色的代表之作。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形象描写了秋天的景象,通过描述自然界的动态变化,传达了人与自然的深沉联系。

整首诗通过以登高为媒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广阔而壮丽的自然世界。

唐诗中的写景诗赏析,可以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无论是杜牧寄情于秋夜之美,还是王之涣颂扬大唐的辉煌,亦或是杜甫以登高感受自然的壮丽,这些诗作都将我们带入了一种超验的美学境界。

唐诗中的写景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对自然美和人类情感的深邃思考与表达。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诗作,感受唐诗中的美与哲理,沉浸在那些优美诗句中,去感受自然带给我们的愉悦和启示。

重要写景诗句的赏析

重要写景诗句的赏析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圍、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写景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写景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写景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个窗户里面看过去是岷山,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口停泊着往下游走的到东吴那边去的航船。

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诗,或以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赏析时,首先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如祖咏《终南望余雪》中关心民生的深意。其次,要将写景诗词看作一幅画,如王维《汉江临眺》以诗家眼光、画家笔法勾勒出的汉江壮阔景象。再者,要学会挖掘古炼字的深意,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把静态的积雪写活了。虽然文档未直接列出十首绝美写景诗,但通过这些赏析方法和实例,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写景诗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