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和纳税人(DOC 35页)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DOC 35页)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DOC 35页)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DOC 35页)

第五单元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2010高考·福建卷28)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下列选项中与图10曲线反映的变动关系相一致的是

A.X轴为税率Y轴为财政收入

B.X轴为居民收入Y轴为商品房价格C.X轴为商品价格总额Y轴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D.X轴由经济增长率Y轴为失业率

【解析】D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财政收入、税收、影响价格因素、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图表呈现的是一种反比例关系,只有D项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社会失业率相对降低,准确地体现这一关系。其中AB选项都是不确定的,不能一概而论。C项体现的是一种正比例关系。

2、(2010高考·北京卷33)

按收入高低把总人口等分为高、中、低三组,图8所示为

善人民生活③调控收支水平,促使经济平稳运行④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和谐生活环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D 本题考查财政的支出与作用。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属于促进社会公平的支出,而三者逐年增加,突出体现了财政的②④作用。①③不合题意。

4、(2010年高考·江苏卷1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是因为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②税收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基础

③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④税收具有无偿性和固定性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依法纳税的认识。①③符合题意要求;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基础,②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二非选择题

5、(2010年高考·江苏卷34)材料一:

图表1:江苏省GDP和财政收入情况(单位:亿元)图表2:江苏省财政支出有关情况(单位:亿元)

材料二:201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使发展成效真正落实到人们福祉的提高上。

(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阐述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答案】(1)图表1表明近年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财政收入随之逐年增多;图表2表明江苏省财政支出逐年增多,对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图表1、2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基础。

(2)江苏省政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了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6、(2010年高考·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额行为契机,广东省政府2009年以来相继编

制了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整个规划、指导意见体系的推行,体现出广东省政府的施政更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注重于发挥好政府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11分) 【答案】广东省政府编制和推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注重于财政投放改善民生、地区差异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分配公平。这符合:①社会公平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政府对收入分配要进行调节。②市场经济需要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财政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收入差距拉大。③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同富裕的目标。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⑤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要求。(11分)

7、(2010高考·北京卷39)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导致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剧增,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一些学者建议政府依据企业生产过程中燃烧煤炭、石油

等化石燃料所排放的碳量,对其征收碳税,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运用《经济学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市场在调节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学者建议政府征收碳税的经济学道理。(8分)

【答案】①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环境问题。(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②政府通过征收碳税,增加碳排放企业的生产成本,激励企业生产向低碳方向发展,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009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2009·上海,4)读图可见()

A.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B.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税收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D.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答案 B

2.(2009·江苏,1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

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注重公平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B项行为主体虽然是国家,但不属于注重公平的措施,故只有C项正确。

3.(2009·北京,30)右表是一个建筑公司某年度的部分

经营信息,其中“税金及附加”包含了该公司应缴纳的某种税,这种税的名称及计算正确的是()

A.营业税=1000万元×税率

B.增值税=1000万元×税率

C.营业税=650万元×税率

D.增值税=650万

元×税率

答案 A

解析我们首先要熟悉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含义。营业税是以纳税人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根据含义,我们看图表中的营业额应该是工程收入1000万元。所以营业税=1000万元×税率;增值税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它的一般计税方法是:本企业商品销售额乘以税率,减去上一经营环节已纳税金。所以增值税=1000万元×税率-(上一环节已纳税金)。所以我们看四个选项应该选A。

4.(2009·安徽,1)为了“扩内需、保增长”,2009年国

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居民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于()A. 债务收入 B. 红利收入

C. 劳动收入

D. 资本收入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2009·北京,38)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

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甲组同学对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甲同学问:“这张图是什么意思?”乙同学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查过资料,图中社会建设支出的内容包括教育、就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乙组同学讨论图时一致认为,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政府在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过程中,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丙组同学讨论图时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加大社会建设投入”。

请你告诉他们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社会建设支出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些支出是如何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的。

答案(1)社会建设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的规模逐年增加;社会建设支出的增加快于经济建设支出的增加。(2)

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就业服务能够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增加公共医疗支出,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有利于经济建设。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可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要回答两个方面,一个是图表反映了什么内容,另外最重要的是回答社会建设支出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回答社会建设支出有那些意义。需要我们具有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回答。

2008年高考题

(08全国Ⅱ文综25)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08年3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1 600元/月提高到 2 000元/月。按照经济学原理,这一调整将( )

①增加财政开支②刺激中低收入居民消费③增加财政收入④促进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

解析该题考查个人所得税的知识,具体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的意义,①③不符合题意,有利于刺激中低收入居

民消费,促进公平分配,②④正确。

2004~2007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07全国Ⅰ文综26)2006年4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消费税税目调整细则》生效。该《细则》规定,新增高档手表(指销售价格在10 000元(含)以上)、木制一次性筷子税目,其税率分别为20%、5%;取消护肤护发品税目。国家对消费品有选择征税的目的是()

①抑制高速通货膨胀②合理调节消费行为③间接引导投资流向④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 B

解析通过对特定消费品税率的调节,可以增加该部分消费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间接引导企业投资,③正确;消费品成本的上升会导致价格上涨,从而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②正确;①不符合题意,我国未出现高速通货膨胀;个人所得税可以调节收入分配,④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

2.(07上海A组3)2006年我国部分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量高于应缴纳的税金、社会保障金的增量,因此该年度他们的个人可支配收入()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变动不确定

答案 A

解析居民收入增量高于税金等增量,所以可支配收入应增加。B、C、D项不符合题意,应选A。

3.(07上海B组3)一个中国公民在美国工作,他在美国的收入应该计入我国的()

A.社会总产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出口总值

答案 C

解析国民收入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而国内生产总值是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故中国

公民的收入应计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应选C。A、B、D 项排除。

4.(07上海7)2006年我国税收收入呈现新的特点,东部、中部、西部税收全面增长。其根本原因是()

A.国家对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

B.国家的宏观

调控不断加强

C.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D.公民的纳税意识得到了增强

答案 C

解析税收增长来源于经济发展,特别注意“根本原因”,应选C。A、B、D项非根本原因。

5.(07全国Ⅱ文综26)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等的确定,税收可以 ( ) ①决定分配方式②消除地方保护③调节消费行为④优化投资结构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6.(07山东16)“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成本后的生产总值,它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资源耗减)为5 118亿元,占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即环境退化成本,是指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全部治理所需的支出)也将达GDP的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GDP的增长,不一定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B.GDP的增长,一定意味着社会财富积累的增加

C.“绿色GDP”概念的运用,有利于政府部分转变观念和科学决策

D..“绿色GDP”概念的运用,有利于培育公众关心、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答案 B

7.(07上海1)绿色GDP是反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在未来20年内,我国将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GDP核算体系,这是为了()

①增加经济总量,加快发展速度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③扩大内需、刺激投资④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绿色GDP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不再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更加注重社会效益。故②

④符合题意,①③排除,应选D。

8.(07上海2)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2006~2007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图中所示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属于()

A.扩张的财政政策

B.紧缩的货币政策

C.有效的行政干预

D.适度的计划调控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要将文字表述与图示结合起来,整体理解题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体现,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9.(07宁夏14)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为1 600元;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 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0%;超过2 000元至5 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5%。小明的爸爸月工资为3 500元,则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为()

A.165元

B.190元

C.400元

D..525元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根据题干信息可直接列式计算:首先算出应税所得额为3 500-1 600=

1 900(元);然后分段计算即可,500×5%+1 400×10%=165(元)。应选A。

10.(06广东10)“做蛋糕”与“分蛋糕”是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分得不合理,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上述材料要求我们必须()

A.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B.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C.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D.正确处理

生产与保障基本生活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做蛋糕”是指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分蛋

糕”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两者紧密联系,相辅

相成。材料强调分配是否合理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故选C。A、B、D与题意无关。

11.(06广东13)我国每年用于国防及行政管理的财政支出已经超过7 000亿元人民币,正是依靠这笔支出。使得我们能够免费获得政府提供的国防、司法、治安等公共服务。政府用于国防、司法、治安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充分反映了财政具有( )

A.稳定经济作用

B.资源配置作用

C.收入分配

作用 D.经济发展作用

答案 B

解析国家通过财政支出使国防及行政管理得到保障,从而使我们能免费获得政府提供的国防、司法、治安等

公共服务,说明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2.(06江苏21)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3 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50%以上。中央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有利于()

①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②促进财政的收支平衡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央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支出力度显然有利于加强其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此外扩大财政支出也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充分发挥财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故应选C项。②促进财政收支平衡这不是中央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初衷,故应舍去。

13.(06全国Ⅰ文综28)我国从2006年起彻底取消了农

税。

展,

意味着()

A.国家不再向农民征税

B.

济C.国家利用税收组织财政收入 D.国家利用税收实现经济监督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税收的作用,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税收

的作用是通过规定征税方向和征收税率、税种来调节

经济发展的。国家取消农业税是通过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国家取消的是农业税,农民的其他应税收入还应该依法纳税。C、D两项说法

与题意无关。

14.(06北京26)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9%左右,而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只有6%左右。造成人均消费增长率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原因可能是()

①积累增长较快②人口数量增加③居民储蓄增长较快④物价基本稳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国民收入按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积累和消费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人口数量、物价水平。在这些因素里面人口数量、物价水平与家庭消费成反比。另外,由于预期消费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使居民不愿进行更多消费也是消费增长缓慢的原因。故,①②③应入选。④的表述与题意相反。故答案应选C。

15.(07广东11)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诸如国防、治安、

高三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 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 / 高三政治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三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基础知识】ⅰ、基本概念 1.社会总产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 2.社会总产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 3.国民收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剩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 4.积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储备的那部分。 5.消费:国民收入中用于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的那部分。 6.财政:国家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利,强制性的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国家掌握的收入,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7.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8.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9.税收的无偿性: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10.税收的固定性:指在征税之前就通

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11.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12.关税:对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ⅱ、基本原理、观点 1.国民收入的分配原理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2.积累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在我国,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一致性表现在: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二者的对立表现在:积累代表长远利益、共同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会造成消费萎缩,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而消费过多,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光”,生产发展没有后劲,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3.财政的巨大作用原理⑴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实行资源优化配置;⑵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⑶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⑷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第五单元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2010高考·福建卷28)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下列选项中与图10曲线反映的变动关系相一致的是 A.X轴为税率 Y轴为财政收入 B.X轴为居民收入 Y轴为商品房价格 C.X轴为商品价格总额 Y轴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D.X轴由经济增长率 Y轴为失业率 【解析】D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财政收入、税收、阻碍价格因素、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图表呈现的是一种反比例关系,只有D项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社会失业率相对降低,准确地体现这一关系。其中AB选项差不多上不确定的,不能一概而论。C项体现的是一种正比例关系。 2、(2010高考·北京卷33)

按收入高低把总人口等分为高、中、低三组,图8所示为各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两种不同状态。下列做法有利于由状态a向状态b转变的是 ①加大扶贫开发与救济力度②个人收入按超额累进税率缴税 ③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④降低劳动酬劳占初次分配比重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解析】A 本题要紧考查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准确调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呈现材料,考查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的问题,为此应该提高劳动者劳动酬劳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排除,应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克服单纯市场调节的弊端,排除③,当选A 3、(2010年高考·天津卷4)图1所示为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状况。 图中曲线的变化,突出体现的财政作用是 ①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③调控收

深圳财政税收上缴

深圳财政税收上缴 篇一:广东省深圳市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经济生活 1.3财政和税收 高考政治知识点 :必修1之财政和税收一、国家财政 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2)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

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2、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DOC 35页)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DOC 35页)

第五单元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2010高考·福建卷28)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下列选项中与图10曲线反映的变动关系相一致的是 A.X轴为税率Y轴为财政收入 B.X轴为居民收入Y轴为商品房价格C.X轴为商品价格总额Y轴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D.X轴由经济增长率Y轴为失业率 【解析】D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财政收入、税收、影响价格因素、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图表呈现的是一种反比例关系,只有D项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社会失业率相对降低,准确地体现这一关系。其中AB选项都是不确定的,不能一概而论。C项体现的是一种正比例关系。 2、(2010高考·北京卷33) 按收入高低把总人口等分为高、中、低三组,图8所示为

善人民生活③调控收支水平,促使经济平稳运行④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和谐生活环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D 本题考查财政的支出与作用。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属于促进社会公平的支出,而三者逐年增加,突出体现了财政的②④作用。①③不合题意。 4、(2010年高考·江苏卷1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是因为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②税收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基础 ③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④税收具有无偿性和固定性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依法纳税的认识。①③符合题意要求;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基础,②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二非选择题 5、(2010年高考·江苏卷34)材料一: 图表1:江苏省GDP和财政收入情况(单位:亿元)图表2:江苏省财政支出有关情况(单位:亿元)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知识误区剖析: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2)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二、税收与纳税人 误区一" 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 " 。因此政府征税越重 ,其职能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剖析】(1)" 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 " 形象地说明了税收是国家机构存在并发挥其职能的物质条件 ,是正确的。因为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是国家实现经 济监督的重要手段。(2) 由于税收是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征收的 ,因此 ,在企业和个人收益一定的条件下, 如果赋税过重 , 势必加重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最终使国家财政收入丧失来源 .不利于国家职能的发挥。所以上述说法是不准确的。 误区二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 因此 ,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是在国家强迫下进行的。 【剖析】(1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 它具有强制性特征。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纳税 , 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2 〉税收的强制性并不意味着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是在国家强迫下 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 国家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 而国家职能的实现 , 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保证。在社会生活中 , 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 , 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因此 ,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3) 上述观点把税收的强制性与公民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对立起来 , 是错误的。 误区三我国的税收既然是用之于民的。就没有必要再取之于民。 【剖析】(l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人的基本形式 , 是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要存在 和发展 ,要履行其各种职能 , 就必须有财力作物质保障。为此就要征税 ,就要取之于民。 (2 〉我国是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 国家的税收都是用之于民的 , 但也不能简单地又归还给纳税人 ,而 必须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 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长远和目前利益之间的关系使全体人民从中收 益。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 , 通过征税、用税的过程 , 更好地震行其职能 , 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3)上述观点没有真正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是错误的。 误区四我国税收的快速增长 , 从根本上讲得力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 【剖析】(1)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 凭借政治权力 , 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人的基本形式。 (2) 税收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 , 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我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 从根本上讲源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 源于国民收人的增加。 (4) 税务部 门广大干部职工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 也是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 但不是根本原因。

经济常识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第六课 银行和储蓄者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系列试题 高三上学期政治单元测试(3) [原人教版] (经济常识)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将超过5亿吨,多数经济作物总产、单产、效益均创造历史最好水平。这一年,种粮农民直接受惠的财政支持超过7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这个力度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表明()A.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国家财政的支持 B.财政加快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财政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5.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左右,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为政府大力改善民生提供了财力保障。回答2~3题。 2.下列对于财政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②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③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上缴的利润 ④财政支出的用途是扩大再生产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 3.目前,我国正在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来确定财政的投入方向,加大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对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2008年,随着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的实施,公共财政阳光将温暖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这体现了,财政()A.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B.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唯一途径D.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20-2021年高一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第一 二课时)

2019-2020年高一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经济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国民收入的含义及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教学难点:国民收入的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本学期这四课书是同上册连成一个体系的,还记得什么是经济?经济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上册的第三、四课主要就讲了产品的生产,下册看目录第五、六课讲分配,第七课讲交换、消费。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虽然我们已是高中生,但我想肯定还有不少同学过年时收到了不少的压岁钱。我想问一下这些同学你是如何处理这些压岁钱。应该说从某种程度上这钱是你的收入,你怎么处理? (同学答) 概:不少同学说了,或消费,或攒起来,那么当我们个人或国家有了收入后到底如何处理积累和消费呢?这就需要我们来学习第五课。 一.国民收入 首先要弄清两个概念 物质形态社会总产品

各生产部门(实物形态)两者是 生产的产品统一的 总和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 (货币) 问:既然是同一的,为什么还有表示方法呢? 概:在现实生活中,计算经济总量时使用社会总产品和总产值都是必要的。 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要看社会总产品数量,如钢、铁、煤、石油、粮食等有多少,等等。因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实现的,产品总量少,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弱,而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生活状况的具体体现。所以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重要的指标。 但是仅用产品数量来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不全面的,也不是很准确的。为什么? 因为有些产品是可比的,如小麦、煤炭等,但有些产品是不可比的,如两个国家的汽车产量相同,电视机产量相同,但技术含量、规格、性能不同,如仅从数量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就不准确了。另外,即使技术、规格、性能都基本相同,但总产品的构成不一样,如日本的汽车产量比我国多几倍。我国的棉纺产量比日本多几倍,那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也是困难的。所以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必须用社会总产值的指标。从我国现实看,许多产品产量第一位,这表明我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人均占有量不高,社会总产值不高,所以必须加倍努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 2.国民收入

12《经济常识》第五单元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经济常识》第9页word文档

《经济常识》第五单元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一、选择题 1.(2004年上海,13)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保持良好增长趋势,首次突破2万亿元。与此同时,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支出也同步增长。这说明( ) A.财政应保持大量节余 B.财政收人是财政支出的目的 c.合理的财政支出能够增加财政收入 D.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2.(2004年江苏,12)政府用于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属于__基金。( ) A.扩大再生产 B.公共消费 C.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D.个人消费3.(天津·29)天津市政府通过落实粮农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攻关经费等措施,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表明政府通过财政可以 A.调节资源配置 B.促进经济发展 c.实行经济监督 D.巩固国家政权 4.(天津·30)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一些城市的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此,国务院采取调整房贷政策、对投机炒房所得收入征税等措施,使房价增幅出现回落。这体现了政府力求实现 ( ) A.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B.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 c.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的统一 D.中央与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 5.(北京·24)北京市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资力度,城区与郊区的投资比例2003年是80:20,2004年是60:40,2005年是50:50。政府加入对农村投入是因为 ( ) A.提高农业占GDP的比重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B.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C.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能够缩小城乡差距 D.发展农业吸纳劳动力是解决北京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6.(北京·28)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不同行业采取了不同措施。如国家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而对部分住房交易金额征收营业税。对农业和房地产业采取不同措施,是政府在①弥补市场调节资源的缺陷②进行经济结构调整③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④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活动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广东·11)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诸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各种公共物品,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得到充分提供,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加以解决。提供公共物品所需费用的主要来源应该是 ( ) A.社会募捐 B.个人捐款 c.政府征税 D.群众集资 8.(广东·12)税务部门向开小卖部的小王征税,小王拒绝纳税,理由是:“我

教资考试高中政治知识点解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教资考试|高中政治知识点解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所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提示: (1)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产值两者价值量相等,但表示方法不同。前者以实物形式,后者以贷币形式来表示。 (2)国民收入要进行分配,生产社会总产品时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是不能参加分配的,所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3)比较三个概念: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 (4)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2、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 提示: ①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②区分预算和决算,搞清预算的功能、预算的内容、预算的特点。 ③明确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支出的作用和种类。 ④对收支平稳,要做如下理解: A、如果财政收大于支,节余过多,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国家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B、略有节余也未必是财政运行的最佳状态,如果连年节余,累计起来就会形成大量节余,对国民经济发展同样不利。我国财政收支平衡的要求之所以定位于“略有节余”,它是从一个较长期限来考虑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还客观存在着财政赤字的实际情况。可见,财政运行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在一个较长期限内追求收支相抵这个最理想的结果。

第5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复习提纲+综合练习_高1政治教案_2完整篇.doc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复习提纲+综合练习_高一政治教案 2.过去我们治理通货膨胀,主要运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现在我们治理通货紧缩,主要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这两种宏观调控手段的共同目标是( ) A.解决社会总供给落后于总需求的矛盾,抑制过快消费 B.解决社会总需求落后于总供给的矛盾,控制经济过热增长 C.实现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D.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3.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 ) ①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全部产品 ③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 ④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李某承包了一家工厂,他采取销售收入不记帐,把销售收入作集资款入帐等手法,不纳税,用这部分钱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投入生产。李某的行为属于( ) A.偷税 B.骗税 C.欠税 D.抗税 5.后经群众举报,人民检察院经过缜密侦查,一举破案,对李某依法提起公诉,李某可能会受到如下法律处罚( )

①追缴税款 ②处以罚金 ③刑事处罚 ④取消承包资格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6.由这件事,我们应得到以下启示( )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 ②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③每个公民都要自觉纳税 ④要正确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二.不定项选择题:

7.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乱涨工资、乱发奖金,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率高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造成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这违背了( ) A.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B.国民收入分配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关系 C.按劳分配和效率优先的原则 D.正确处理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8.(2004年江苏卷31)对个人所得税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高中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说课稿

高中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说课稿 高中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说课稿 高中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说课稿 一、教学和教育目标 1、知识要求: 识记: (1)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纳税人的基本含义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范围、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3)我国税收的性质和税收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4)偷、欠、骗、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运用: 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意识、自觉纳税 2、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1)通过对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者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2)在处理积累和消费两者的关系上,片面追求高积累,不切实际追求高消费都不利与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懂得必须全面地问题(3)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使最理想状态。但国家地经济和社会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的。所以,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难以做到的。出现收大于支或支大于收都是正常的。通过以上分析,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觉悟要求 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依法自觉纳税的意识。例: (1)通过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要求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生产资料、消费资

料的供应状况,凭主观愿望分配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初步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2)通过税收基本特征和作用,偷、欠、骗、抗税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教学,使学生有自觉纳税的意识,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系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学生认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二、本课的地位和逻辑结构 1、地位:使全书的重点之一。因为: (1)从社会产品分配的理论来看,它使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状况决定;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在分配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和比例,以及财政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2)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看,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运用有效手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使社会成员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做到自觉依法纳税等,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所以,本课涉及的内容有重大的的现实意义。 2、逻辑结构: 本课介绍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包括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的基本知识,由“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税收和纳税人”两节构成。“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第一框介绍了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重点分析了国民收入分配中正确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框集中分析了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第三框分析了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税收和纳税人”,第一框阐明了税收的基本含义,重点分析了税收的特征,以及偷、欠、骗、抗税都是违法行为。第二框分析了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第三框主要介绍了几个主要税种及纳税人,强调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每个人都应具有纳税人意识。

08年产业和劳动者、财政税收和纳税人、银行和储蓄者试题

08年高考政治题集锦 产业和劳动者、财政税收和纳税人、银行和储蓄者 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全国卷一)38.(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材料一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1)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14分) (1)稳定粮食需求。措施包括:杜绝粮食浪费;限制工业用粮;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等。从长远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粮食生产,措施包括: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大对农业和投入;坚持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机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耕地面积等。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全国卷一)26.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本地位 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6.C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劳动合同制度 3.(北京卷)28.某地采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即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工资分配形式、支付办法和工资标准等进行平等协商,在此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该制度 ①提高了劳动者的竞争意识②实现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③保护了劳动者获得合法报酬的权利④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意志 A.①③ B. ②③ C.②④ D.③④ 28. D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4.(全国卷二)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