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
4.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
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设中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
核心论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
【史料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目的、考试内容及影响等。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和影响。
试答:
【提示】特征: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选拔程序具有严密性、系统性。
影响: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论点】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史料一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高考历史一轮跟踪检测(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跟踪检测(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跟踪检测(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1.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

多至数十人。

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

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2.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4.“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5.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6.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届新课标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届新课标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赵翼《咳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日各直省也。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

”由此说明(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2、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

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3、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救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4、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讨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料说明( )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6、如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7、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8、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2021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高考题组】考点一汉至元代中心官制的进展演化1.(2021·天津文综·T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必需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选D。

朝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要从该制度的运作程序来理解与生疏。

具体解析如下:2.(2021·北京文综·T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恳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选A。

由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时任给事中的李藩驳回了“锷可兼宰相”的诏书,说明给事中有审议、封驳诏书的权力,据所学学问,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所以A符合题意。

宋朝的枢密院掌管军权,没有审议之权,而明清时期,中心官制中已经没有了宰相,所以时期不符,故C、D不正确。

3.(2021·广东文综·T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心集权B.主见建立内阁C.主见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并非是中心与地方的权力之争,故A与材料内容不符;B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B错;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下达诏令是弱化中书省的表现,是乱政,因此主见加强中书省的权力和作用,故C正确;朝臣所说的“乱政”是指不符合三省制的规定,故D错。

2022届备战老高考一轮复习课题3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2022届备战老高考一轮复习课题3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维交互:据材料,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的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 治的影响。
微点拨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关键信息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据画线信息①②③④,可得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的 特点 结合特点归纳影响
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 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_三__省__六__部__制__。 (1)内容:①三省:指_中__书__、__门__下__和__尚__书__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 的长官都是宰相。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_皇__权__的独尊。②是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门__第__即可步入仕途。 2.科举制:
【以图解
探究点一 隋唐宋元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情境素材】 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 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①,再呈 送皇帝书面批准②。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③,另抄一份副本 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④。
财政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_中__央__集__权__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学案

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

(2)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3)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

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3)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考点1|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教材补遗]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

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课后限时集训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课后限时集训

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

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C[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

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

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

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导学号:61600013】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C[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

]3.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B[根据材料“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可知涉及专制主义和中央官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

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三1-3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三1-3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核心素养测评三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据下表可知 (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34年间)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解析】选B。

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唐玄宗时期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代天子巡边只是宰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

【加固训练】“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

这反映了唐朝( )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解析】选B。

由材料“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可知唐太宗试图以封邦建国加强统治,但任命的官员有权无地,反映了地方行政体系的成熟,故选B;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中央官制,排除A;由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成熟,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达到了均衡的状态,排除C;唐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D。

2.史书记载唐代才女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2013年考古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墓志,其墓志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

这印证了 (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王国维“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在《古史新证》中提到的二重证据法)C.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D.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解析】选B。

21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精确预测·命题前瞻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

21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精确预测·命题前瞻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精确预测·命题前瞻1.公元521年,梁武帝曾多次下诏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

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朝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由材料中梁武帝“多次下诏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非无为而治,排除A;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而不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排除B;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社会福利权仅涉及孤儿与单身老人,因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排除D。

2.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解析】选A。

据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对皇权形成制约,故选A;材料只涉及太宗时期,没有和其他时期形成对比,无法得出发展到巅峰的结论,排除B;据所学知识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C;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

3.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

这反映了宋初(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解析】选D。

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看出,太祖朝以武将为主到太宗朝变为文臣为主,这说明北宋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故选D;材料不涉及边患问题,且有宋一代边患一直存在,排除A;材料说的是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情况,没体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排除B;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得不出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的结论,排除C。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其中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

答案:D2.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

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

这一做法()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答案:C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高考历史《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石家庄模拟)东晋时期,各门阀士族分据三省,权臣掌握中书省,就是控制诏命之所由出,避免大权旁落;门下省审核职权有重大突破,不仅可驳回尚书奏事,而且拥有审核中书诏书和驳诏的权力。

这反映当时( )A.三省六部制已经逐渐走向成熟B.皇权至上的局面已被完全打破C.选官以门第出身作为主要标准D.中枢机构呈现出相互牵制趋势【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一方面门阀士族把持中书省,避免大权旁落,另一方面“门下省审核职权有重大突破,不仅可驳回尚书奏事,而且拥有审核中书诏书和驳诏的权力”,反映中书、门下相互牵制,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六部,而且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成熟,排除A;东晋政权“王与马,共天下”,用“皇权至上的局面已被完全打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强调门阀士族把持中枢部门,未涉及选官的标准,排除C。

2.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

夫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材料( )A.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B.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D.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解析】选D。

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但藩镇又维持了衰落中的唐朝的统治,故选D;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既削弱唐朝统治,又维持唐朝统治,排除A;根据材料“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可知,宋人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在藩镇,排除B;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既削弱唐朝统治,又维持唐朝统治,排除C。

3.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优化提升学案人民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优化提升学案人民版

阶段优化提升主题一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4.赋税制度的发展: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军事制度的改革: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

唐玄宗以来的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

……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

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

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

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

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国王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三)人民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三)人民版

阶段质量检测(三)[学生用书P327(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0·昆明摸底调研)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人物志》的出现( )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B.为科举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C.标志门阀士族的形成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解析:选A。

由材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可知,《人物志》是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书目,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B项错误;门阀士族产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国时期人才评定理论体系与政治的关系,并不能从中得出为三国争雄奠定人才基础,故D项错误。

2.(2020·河南六市二模)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

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

由此可知( )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D。

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项;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排除A项;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

3.(2020·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

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

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

”这一选官政策( ) A.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B.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C.体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D.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解析:选B。

2021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宋元时期的政

2021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宋元时期的政

2021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宋元时期的政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21・河南天一大联考六)宋太祖曾下语说:“选进士之事重大,今后官二代有中举的,要详加审核,进行复试。

”宋太祖此举意在( ) A.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B.防范官僚子弟科场上的舞弊 C.选拔真才实学的官吏 D.打破官僚子弟对仕途的垄断答案 B2.(2021・山东菏泽期中)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 D3.(2021・山东聊城模拟)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 A.吏治渐趋清廉化 C.官员日趋专业化答案 C4.(2021・山东日照模拟)宋真宗(907―1022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

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

”这有利于( ) A.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B.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 C.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 D.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答案 B5.(2021・山东菏泽模拟)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

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其中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
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
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

答案:D
2.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

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

这一做法()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
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D.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
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答案:D
4.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所以D项正确。

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
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

这反映了宋代()
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解析:士大夫集团在政权由后妃转回皇帝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政治在政权稳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中国古代一直坚持皇权专制政体,集体统治是民主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后妃垂帘听政并不是外戚干政的表现,排除C项;士大夫集团制造舆论压力不是分散相权的表现,排除D项。

答案:A
11.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

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
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
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
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
解析:由材料“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可知,中书省成为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通过控制中书省以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

答案:A
12.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解析:材料中讲到了元代以前常采取的是“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即按照山川地理环境划分行政区域的办法,而元代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后汉书·左雄传》有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而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汉武帝时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

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汉和帝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举才名额给予了优待,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人脩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摘编自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科举入仕,是1 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察举制的特征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取士标准和汉武帝、汉和帝的规定分别概括察举制的特征;第二小问,根据第(1)问所概括的察举制特征归纳“启示”所在。

第(2)问,根据第(1)问的分析并结合材料二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分别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1)特征:“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名额分配”的地域倾斜。

(4分)
启示:德为先,能者上: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君子贤人任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

察举制里的“四科”充分体现了察举制因能授任、量才取人的倾向。

现代人才选拔更应该注重德才兼备。

人才选拔的适度倾斜:人才选拔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适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实行弱者保护。

为协调地区间的和谐发展,人才选拔应向人少经济贫穷地区倾斜,以实现规则公平和对弱者的保护。

(11分)
(2)取向: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提高了用人的合理性;标准明晰,增强选人公正性;不断完善,维护制度权威性;公平竞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律己修身,培养官吏廉洁性。

(言之有理即可)(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

御史大夫李承嘉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请示大夫,礼乎?”众不敢对。

至忠进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御史中丞宋璟在则天朝以频论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

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

——摘编自储考山、何平立、来可泓《中国政治制度史》
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释。

(12分)
解析:论题:据材料中“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

’……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得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

阐释:政策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可以从这些因素分析其原因、特点、影响。

答案:提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

(2分)
阐释:唐初监察制度建立条件、特点及对唐初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0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