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依靠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得比较高的利润回报是当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生存之道。企业管理者强调目标管理,追求短期效应,忽视管理主体个人意愿和个性发展,是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致命缺陷。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文化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内容,反思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吸纳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打造独具东方魅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标签:以人为本;儒家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

依靠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得比较高的利润回报是大多数企业的生存之道。然而在这些企业里,铁打的流水线和不断流动的庞大的员工群体形成了鲜明对比,生产管理注重结果,忽略管理主体个人意愿和个性发展,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短板,阻碍着企业的良性发展。本文试从传统管理思想出发,探讨如何在现代生产管理中,通过借鉴吸纳传统管理精髓,形成适合本土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探索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成因

资本全球化扩张带来的激烈的商业竞争压缩了企业成长的空间,出于商业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大多数企业是通过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生产流程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人被简约化为庞大的代工厂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要求动作统一,操作流程规范,不容许出错,个体的差异性被排斥。企业完全无视工人生产过程之外的生活,员工的生存状态是支离破碎的,生产过程的高度一致性与工人生产活动之外的一盘散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企业不能为员工的自我成长提供上升的空间,生存状态碎片化和无视员工精神需求的价值取向导致企业和员工都把对方当成逐利的手段或工具,人力资源是不可持续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反映了现阶段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即管理以“事”为中心,注重投入、使用和成本控制,个体成为市场运作体系中的一個零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自主选择的自由。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忽视企业员工多层级生存需求的做法只能给企业带来短期效应。

二、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共存

在儒家价值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和谐共存构成了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对传统商业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伦理型的管理机制

孔子认为,仁爱源于家庭生活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一个人孝敬父母(“孝”)、爱护兄长(“悌”),就是仁爱的最原始质朴的表现,推而广之,人人都能以“孝悌”

之心对待他人,对上“忠”,对友“信”,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从这一观念出发,儒家认为各类社会组织本质上是“家”的扩大化,人际交往可以参照家庭伦理关系进行,要求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商业组织表现出浓厚的伦理化色彩,在日常管理中强调“情”胜于“法”,雇员被视为家庭成员之一,重视管理者与雇员之间情感交流,把雇员或员工看成企业生存最重要的因素。

(二)柔性的管理过程

儒家认为,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仁爱”本身就具有“诚信”的品质,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任何人为造作的成分,因而体现了人的本然状态,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仁爱”要求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真实的情感出发去关爱他人,在同他人交往中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真诚地对待每个人。因此,父慈子孝、邻里和睦是人的本性的要求,尔虞我诈、相互倾轧是违反人性的。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诚信待人、以和为贵就成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在传统商业活动中形成了诚信经营、以和为贵的经营理念。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人是企业发展之本,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要为生活其中的所有成员提供自我成长的便利条件。经济活动中不鼓励单纯的追求利润的行为,而是遵循儒家“义以为上”的原则,“利”只是实现“义”的方便手段。企业不能仅仅以逐利为目标,把员工当成获利的工具,而是要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关注他的各种需求,为他提供自我提升的空间,创造雇员自我成长的机会,只有这样,雇员才会对企业产生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感,把自己看成企业的一分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三、以人为本,打造本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是管理的核心,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人为本,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突破发展困境的途径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管理理念展现出不容忽视的当代价值,吸纳其精髓,提炼其核心思想,将其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必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美华.四书(朱熹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3]潘承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杨国荣.善的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王询.文化传统与经济组织[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