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西塞山怀古

合集下载

(公开课)西塞山怀古-PPT课件

(公开课)西塞山怀古-PPT课件

2、“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一联
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 什么手法?
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 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 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
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失败者黯 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思考:孙皓政权占据形胜之地,又有强 大防御工事,为什么会灰飞烟灭呢?
• 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 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 设。就孙浩而言,兵非不多,将非不广,地非 不险,城非不固,但由于他内政不修,荒淫误 国,“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是以上下 离心,莫为皓尽力”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感 今:人山世形几 依回旧伤枕往寒事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读诗歌 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 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 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 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 朽之感;“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既 表明吴国军队望风披靡、兵败山倒的情态, 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益州金 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 是闻风丧胆。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什么手法?感慨什么?
对比、拟人。江山依旧,人事全非。金 陵政治风云几经变幻,六朝相继覆灭,而江 流滔滔,山形依旧。
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循环往复地 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几回”二字 概括了六朝政权更迭的历史,不仅包括晋吴 更替的历史感叹,亦包括古人伤古人,今人 伤古人,未来人伤今人的普通而深刻的意义。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ppt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ppt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 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 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总结第一种类型(人):
怀人伤己
特点归纳: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 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 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 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 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①“几回”二字笔力千钧,不仅抒发了晋 吴更替的历史感慨,亦包含人事变迁、时光 流逝的深刻含义; 山川“依旧”,就更显得 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还表 现出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 的意境。(古今对比) ②“人生几回伤往事”承上启下,拉回现实。 ③“枕”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物 外的精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英锦赛一路走来,傅家俊总是能在落后情况下上 演绝地反击,体现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顽强斗志,丁 俊晖也在近期的博客中祝愿“老傅”能够如愿问鼎冠 军。
B.前来参观的游客不仅亲眼目睹了豆制品的生产流 程,还津津有味地品尝起豆浆、卤水豆腐、豆皮等特 色食品,赞不绝口。
濬(jùn) 幡(fān) 荻(dí)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 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 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 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 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 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西塞山怀古》赏析


依旧的山月,依旧的潮水,见证了六代

西塞山怀古 教案

西塞山怀古 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教案标题:《西塞山怀古》教案教案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刘禹锡以及其作品《西塞山怀古》的背景与意义。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怀古之情。

教学步骤:引入: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西塞山的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刘禹锡和《西塞山怀古》,了解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初步了解程度。

阅读理解:3.指导学生阅读《西塞山怀古》诗歌,并解读其中的意思。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4.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从中选取一些关键内容进行总结。

诗歌创作:5.给予学生一些启示,要求他们以《西塞山怀古》为题,自己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模仿刘禹锡的风格,也可以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6.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后,进行互评,分享各自的创作灵感和方式。

扩展活动:7.邀请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朗读或演唱,展示给全班同学。

8.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类似于西塞山的地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怀古的情感。

评估:9.通过讨论和诗歌创作的互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可以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创作形式的运用能力。

拓展链接:1.学生在了解《西塞山怀古》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了解刘禹锡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生平经历。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怀古题材的诗歌,进行阅读、鉴赏和创作。

备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案的难易程度。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展示创作,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

优质课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第五专题《西塞山怀古》课件 (共27张PPT)

优质课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第五专题《西塞山怀古》课件 (共27张PPT)

刘 禹 锡
西 塞 山 怀 古
—“金陵怀古之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 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 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 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 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 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 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 22年, 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 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 “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 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 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 为“咏史大家”。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文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四、知识归纳
2、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 一、怀人伤己: 第一种是对比失落型、 第二种是同病相怜型。
二、怀古伤今: 第一类是古盛今衰型、 第二类是物是人非型。
三、理性反思: 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 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四、知识归纳
3、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归纳:
感慨盛衰无常 感慨壮志难酬 感慨国运衰微 抒发爱国情怀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奢侈淫逸。
四、知识归纳
4、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 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外,借史来抒发建 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 是陈子昂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 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 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的咏史诗借咏 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西塞山怀古讲课课件

西塞山怀古讲课课件
读诗歌 理解大意
【韵译】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读诗歌 品评赏析 1、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 然收” 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 答案,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
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
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
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杜 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常见风格:或雄浑壮
阔,或含蓄沉郁
常用意象: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常见思想感情:吊古
伤今,昔盛今衰,怀 才不遇而渴望建功立 业,时光易逝的感慨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
古讽今,即事议论,以小见大等
分析本诗使用的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即物感兴,以江边淤沙之 中的一柄残戟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点明赤壁之战 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指出周瑜的获胜是 偶然的机遇所致,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 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 操所灭。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邦定国之策。同时暗指 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 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 江城。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教案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教案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教案西塞山怀古公开课教案《西塞山怀古》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教学过程: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名句(幻灯展示)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⑥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以上名句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中唐时期卓有成就的诗人刘禹锡,他还是当时进步的政治家、哲学家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西塞山怀古》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体会《西塞山怀古》的语言风格并领悟其表现手法(幻灯展示)关于古诗文鉴赏高考大纲是这样要求的:鉴赏评价 D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幻灯展示)二者的对应关系是:“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对应“语言和表达技巧”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禹锡(幻灯展示,请一位同学读)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这段材料的关键词是:刘禹锡、文学家、哲学家、诗豪、永贞革新、风格雄豪苍劲、寄寓深远、咏史大家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刘禹锡,一起来鉴赏他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楼船:高大的战船下益州:自益州东下)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山形:指西塞山枕:临近,靠近)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寒流:在诗中指长江,在地理学上指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也指寒潮)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四海为家:除了指天下统一外,还指居无定所,到处都可以为家故垒:西塞山要塞旧有的防御工事)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纠正诵读中的错误听一遍课件中的录音齐读一遍这首诗自由读4分钟背诵这首诗,并比较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检查背诵并分析语言风格(幻灯展示)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后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充满正气)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就能判断出《西塞山怀古》所属的类别,是什么?怀古(咏史)诗这种诗歌通常对应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借古讽今什么叫借古讽今呢?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术语(幻灯展示)借古讽今: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结合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课下注释,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所借之古是什么?(幻灯展示)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这一史实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哪四个字?西晋灭吴可以,在战争史上,这一也被称为“铁索横江”除了这一史实,大家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史实?“往事”指被诗家称作金粉六朝六个王朝的覆灭,它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大家知道它们的共同点吗?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由于荒淫误国,很快灭亡这首诗所借之古我们搞清楚了,那么诗人讽今之意又是什么?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从对历史的回顾转入现实,这里面有赞颂统一庆幸和平的意思,你看,旧时营垒也废置不用很久了,一片残破荒凉的景象可是刘禹锡这样一个极端关心唐王朝命运的人,在景语中,应该有其深远的用意吧?请大家看一段背景资料(幻灯展示)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而这首诗写于824年,割据势力重新抬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根据以上背景资料,大家思考一下最后一句景语中的深远用意(幻灯展示)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它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金粉六朝豪奢腐化,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荒淫误国的教训,对于当时骄奢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应该引起它的'警醒在这首诗怀古咏史诗里,诗人的讽今之意并没有和盘托出,而是把它隐藏在含蓄深沉的语言背后,吸引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也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这首诗下面,让我们做一个拓展练习(幻灯展示)1、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诗,回答后面的问题《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1)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在主题表达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含蓄蕴藉之美《石头城》通过描写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寄寓了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乌衣巷》通过对丛生野草和野花及斜阳残照景象的描写,说明了豪门世家不能永享富贵,表明了社会总在发展变化的深刻哲理2、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幻灯展示)《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③韦庄:晚唐著名诗人(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对刘禹锡的怀古诗进行了鉴赏,怀古诗的表现手法,除了借古讽今,还有对比、借景抒情等,希望大家好好把握。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塞山怀古》的背景和作者。

2.能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2.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具准备:计算机、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江南山水的向往,并与课文《西塞山怀古》进行联系。

Step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通过阅读理解问题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1:课文描述的是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点?问题2:课文通过比较古今对东南风景的描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Step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描写手法?问题2:你觉得课文描写的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Step 4 全班讨论(10分钟)组员将回答结果进行汇报,并进行全班共同讨论。

Step 5 教师讲解(10分钟)教师对难点的内容进行讲解,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Step 6 小结(5分钟)总结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Step 7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8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或心中理想的地方的文章,讲述它的风景和特色。

五、板书设计:《西塞山怀古》- 作者:陈子昂- 描写东南风光的对比- 古代的风景如何变化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课文《西塞山怀古》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但是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西塞山怀古》这首诗;(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 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赏析;3. 诗歌情感态度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西塞山怀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解释和翻译;(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赏析诗歌;(2)分析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3)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西塞山怀古》;2. 分析并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的体会文章。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PPT课件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PPT课件

《西塞山怀古》的主题思想
01
02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历史沧桑
通过对西塞山地区历史的 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 沧桑的感慨和对兴衰更替 的反思。
怀古伤今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 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和对现实的忧虑。
人生感悟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 命运的描述,表达了诗人 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西塞山怀古》的艺术特色
05
公开课总结与展望
公开课收获与感悟
01
02
03
04
深入理解了《西塞山怀古》的 背景和意义
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 能力
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 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
公开课不足与改进
部分内容过于简略,缺乏深度分析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些环节过于紧凑
互动环节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 部分概念表述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核实和修正
第四部分:总结与反思
02
西塞山的历史文化背景
西塞山的地理环境
位于湖北省黄石市,是长江中游 的重要节点,扼守着长江的咽喉
地带。
山势险要,地势陡峭,是古代兵 家必争之地。
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 人文景观,是旅游和探险的好去
处。
西塞山的历史沿革
在历史上,西塞山是楚国的重要关隘,曾是楚国与中原国家之间的战争与贸易的交 通要道。
03
《西塞山怀古》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西塞山怀古》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唐朝由盛转衰,战争频繁,诗人 身处其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
巨变。
个人经历
诗人刘禹锡曾在西塞山附近任职, 对当地的历史和风物有深入的了解 和感受。
文化氛围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诗歌中的讽刺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怀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生僻词汇和典故的理解。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仿写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寓意。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西塞山怀古》。

2. 写一篇关于《西塞山怀古》的读后感,可以从诗歌的意境、情感、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3. 进行诗歌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朗诵等。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默写、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生僻词汇和典故的掌握情况。

3.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分析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默写、读后感写作等。

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育目标1. 了解西塞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掌握李白《将进酒》和杜甫《春望》的诗歌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西塞山的历史文化背景;2. 李白《将进酒》和杜甫《春望》的阅读;3. 学习并模仿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西塞山的壮丽景色,引入文章的话题。

带领学生联想西塞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了解西塞山的历史文化背景(20分钟)让学生了解西塞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名胜古迹。

通过图片、影像和网络等多种形式介绍,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地方的诗意和美感,激发他们的文化情感和审美体验。

3.阅读《将进酒》和《春望》(30分钟)通过朗读、赏析和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将进酒》和《春望》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分析诗歌的韵律、情感表达和美学意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4.学习诗歌技巧(30分钟)通过分析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技巧,教授学生熟练掌握古诗文的构成要素、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技能。

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化素养。

5.合作创作(30分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创作一首与西塞山相关的诗歌,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总结反思(10分钟)通过小结和反思,让学生再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对教学过程和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指导。

四、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西塞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2. 多种方式展示和体验西塞山的历史风貌和名胜古迹;3. 通过文学阅读和写作,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难点1. 教授学生李白和杜甫的古诗词技巧和语言运用;2.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西塞山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情感的体会。

3. 对诗歌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的联系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精彩片断进行深入解析。

3.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西塞山怀古》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挖掘深层含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西塞山怀古》。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西塞山怀古》李白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情景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塞山怀古》的内涵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西塞山怀古》优秀课件

《西塞山怀古》优秀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Click here to add tex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ontent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 (建议使用主题字体)如需更改请在(设置形状格式)菜单 下(文本选项)中调整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文本预设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如需更改请在(设置形状格式)菜单下(文本选项)中调整此部 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如需更改请在(设置形状格式)菜单下(文本选项)中调整
添加标题
Please replace text, click add relevant headline, modify the text content, also can copy your content to this directly.
添加标题
Please replace text, click add relevant headline, modify the text content, also can copy your content to this directly.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唐代〕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新求变的中唐诗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教案_10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新求变的中唐诗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教案_10

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金陵的地域变化;2重点赏析以西塞山怀古为代表的怀古诗,了解金陵诗的写作特点3理解此类诗抒发的一类型的感情,借此了解中国的离世变化;教学重点:了解金陵诗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此类诗抒发的一类型的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金陵的地域变化;金陵史称“六朝”古都,自公元229至589年,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于此,但六个朝代更迭如走马灯一般,平均时长不足六十年,都是短命王朝,金陵成了六朝繁华、兴亡、荣辱以及时移世异、物是人非的代名词。

王朝短命,悲恨相续,引得唐宋时期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的无限伤感与深深追思。

自唐宋以来,金陵怀古题材在诗词中大量出现,金陵怀古就成了唐宋文学家寄兴感怀的一个重要媒介,也成了唐诗宋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金陵怀古为唐诗宋词增添了一份伤感的幽幽情怀,唐诗宋词中也多了一抹难舍的金陵情结。

金陵的地势特点1.金陵“其地居全国东南,当长江下游,北控中原,南制闽粤,西扼巴蜀,东临吴越;居长江流域之沃野,控沿海七省之腰膂;所谓‘龙蟠虎踞’,‘负山带江’是也2.诸葛亮使吴经此,观察地形,评价曰:“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陷入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晚唐国运渐衰;宋代国势更加严峻,靖康之难以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金陵成为紧邻前线的军事重镇。

唐宋后期的现实危机使文人们带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来观照六朝的兴衰史事。

金陵名称的变化以及跟金陵有关的地名1春秋时为吴王夫差的冶铸重镇,称冶城。

2.越灭吴,越国于此筑越城。

3楚灭越,设金陵邑。

《金陵图经》昔楚威王见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4 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乃凿地脉,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属丹阳郡。

淮水经城中入大江,是曰秦淮。

”5东吴孙权将京城迁来,依山临江筑城,后世称石头城,在其东部修筑建业城,在北部筑后苑城即台城6东晋时期金陵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商业繁华,文化繁荣,王、谢等大族聚居于乌衣巷、朱雀桥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一联
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 什么手法?
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 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 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怀古诗词
怀古诗词,是诗人在游览古迹时,或描写眼见之景 ,或叙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 身世的共鸣。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 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这 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 苍劲悲凉。
西 塞 山 刘怀 禹古

思想内容:
怀 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感 今: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读诗歌 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 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 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 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 朽之感;“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既 表明吴国军队望风披靡、兵败山倒的情态, 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益州金 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 是闻风丧胆。
孙皓政权占据形胜之地,又有强大防 御工事,为什么会灰飞烟灭呢?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什么手法?感慨什么?
对比、拟人。江山依旧,人事全非。金 陵政治风云几经变幻,六朝相继覆灭,而江 流滔滔,山形依旧。
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循环往复地 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几回”二字 概括了六朝政权更迭的历史,不仅包括晋吴 更替的历史感叹,亦包括古人伤古人,今人 伤古人,未来人伤今人的普通而深刻的意义。
西塞山怀古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
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西塞山由 于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 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
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
背景链接
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 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 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 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 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 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 代。
一读诗歌 理解大意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 伐东吴,金陵城中的王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 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 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 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 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失败者黯 然失色,仓皇逃窜。
诗人如此渲染东吴的失败有何目的?
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 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 设。
就孙浩而言,兵非不多,将非不广,地非不 险,城非不固,但由于他内政不修,荒淫误国, “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是以上下离心, 莫为皓尽力”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背景链接
1、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 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 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 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 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 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 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 金陵。
1、昔盛今衰——借古讽今(勉励、警醒、告 诫)
2、时事变迁、物是人非——个人感伤 3、忆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
之情,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怀 才不遇的苦闷,忧国伤时。
手法: 用典,对比,借景抒情(情与景)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品读怀古诗的方法
1、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人物和典故; 2、清楚诗人的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 3、明确古与今(人与己)的连接点; 4、古今(人己)对比,结合诗句,体会作品主旨。
4、“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公开课西塞山怀古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 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 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 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 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 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 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称刘宾客。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世称 “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白 居易则称他为“诗豪”。讽喻诗、竹枝
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 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 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 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 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解题:
•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 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六朝古都、十 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六朝古都 ,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 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 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 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 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