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概论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间歇式加捻成纱方法
A为须条的喂入点,B为加捻点并以转速n回转。
特点:加捻时不卷绕,卷绕时不加捻,生产效率较低。
应用:传统的手摇纺纱和走锭纺纱。
T=nt/L
2、连续式非自由端加捻成纱方法
A、B和C分别为喂入点、加捻点和卷绕点。
特点:加捻和卷绕同时进行,生产效率较间歇式加捻高。
应用:传统的翼锭纺纱和环锭纺纱。
T2= T1=n/V
3、连续式自由端加捻成纱方法
A、B、C分别为喂入点、加捻点和卷绕点,A点
和B点间的须条是断开的,B端一侧的纱尾呈自由状
态。
特点:加捻与卷绕分开,卷绕时不需要停止
加捻,生产效率极高。
应用:转杯纺纱、摩擦纺纱和静电纺纱等新型
纺纱。
卷装类型
1、阿基米德螺旋线----棉卷
2、摆线----条筒(大、小圈条)
3、平行螺旋线(圆柱型)----粗纱
4、交叉螺旋线(圆锥型)----细纱、络筒
粗纱张力:从粗纱机前罗拉到卷绕点间的牵伸产生的张力,其表现形式为纱条的紧张程度。
来源:卷绕速度大于前罗拉输出速度;
粗纱克服运动中的摩擦阻力。
张力太大,产生意外伸长;太小,成形不好。
纺纱张力:前罗拉至导纱钩间的纺纱段纱线所具有的强力称为纺纱强力,纺纱段纱线所承受的张力称为纺纱张力。
实质:纱线某断面处的强力小于该处的张力。
降低断头的主攻方向是控制、稳定纺纱张力,减少张力突变;提高纺纱段纱条强力,降低强力不匀率,尤其要减少强力弱环,以减少张力波峰与强力波谷交叉的机率。
整经张力:包括单纱张力和片纱张力。
影响整经张力的因素:
1.筒纱退绕时张力的变化
2.张力装置产生的纱线张力
3.空气阻力和导纱部件间引起的摩擦力
调节措施
1.分段分层配置张力圈的重量
2.合理设定张力装置的工艺参数,前排重于后排,中间层重于上下层,上层重于
下层。
3.适当增大筒子架到整经机机头的距离。
4.选择适当的整经速度。
气圈:导纱钩至钢丝圈之间的纱线随钢丝圈绕锭轴回转时,离心力的作用使纱线向外凸起形成纺锤形曲线,称为气圈。
钢丝圈是环锭纺细纱机上完成加捻卷绕的机件之一。
在生产上,采用调整钢丝圈号数来调整纺纱张力。
所纺细纱特数越低所用钢丝圈越轻。
稳定细纱张力可按以下几点调节,以减少断头:
稳定气圈张力。
纱线张力与气圈形态密切相关。
气圈凸形过大、过小都不利,应尽量减少一落纱过程中张力与气圈形态的差异,应使纱线张力和气圈形态尽量向中纱靠拢。
减少突变张力。
引起突变张力主要是钢领与钢丝圈的配合情况,故必须合理选择钢丝圈的型号。
钢丝圈的合理选用。
合理选用钢丝圈的重量、掌握钢丝圈的使用日期,及钢领衰退的修复。
新型纺纱:发展新型纺纱的意义
(一)制约传统纺纱的因素
1.受钢丝圈转速的限制
2.受钢领直径的限制
(二)新型纺纱特点
1.新型纺纱能实现高速生产。
转杯纺可达200m/min,环锭纺一般30m/min左右。
2.新型纺纱能实现大卷装。
新型纺纱容量可达3-4Kg;环锭纺仅为50-100g。
3.新型纺纱工艺流程较短。
新型纺纱分类
按成纱原理分:自由端纺纱,非自由端纺纱。
(一)自由端纺纱
自由端纺纱指喂入端至加捻部件间的须条是“断开”,形成自由端,自由端随加捻器一起回转使纱条获得真捻的一种纺纱方法。
如转杯纺、静电纺、涡流纺、摩擦纺(无芯纱)等。
(二)非自由端纺纱
喂入点与加捻点之间的纤维须条是连续的,须条两端被握持,借助假捻、包缠、粘合等方法使纤维抱合到一起,从而使纱条获得强力的一种纺纱方法。
如喷气纺、摩擦纺(有芯纱)、自捻纺等。
环锭纺与聚集纺成纱性能
1. 断裂强度与同规格其他纺纱系统加工的纱线相比,提高15%。
2. 断裂伸长率与同规格其他纺纱系统加工的纱线相比,提高15%。
3. 毛羽与同规格普通环锭纱相比,最多可减少80%。
4. 条干均匀度优于同规格普通环锭纱。
5. 加工性能
(1) 细纱断头率比同规格普通环锭纱低50%。
(2) 同一强度比同规格普通环锭纱捻度低20% ~ 25%。
(3) 比同规格普通环锭纱节省化学浆料50%。
(4) 整经断头率比同规格普通环锭纱低30%。
转杯纺成纱基本原理:
须条一端握持,另一端与喂入须条断开,形成自由端,使自由端相对握持点发生回转,从而给须条加上真捻而成纱。
凝聚
当纺杯高速旋转时,纤维在离心力作用下,从纺杯入口处滑入凝聚槽中。
纤维在凝聚槽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纤维环。
加捻
接头种子纱的纱头与纺杯凝聚槽中喂入的纤维环接触,在离心力作用下,种子纱紧贴纤维环。
种子纱头与纺杯同时旋转,种子纱每绕假捻盘一圈,就给纱线加上一个捻回。
种子纱与纺杯凝聚槽中纤维环捻合在一起,形成接头。
转杯纱与环锭纱的比较
1. 转杯纱由纱芯和缠绕纤维组成。
内层纱芯比较紧密,外层缠绕纤维比较松散。
2. 环锭纱无纱芯,纤维在纱中大多呈螺旋线排列
断裂强度低于同规格环锭纱,断裂伸长率高于同规格环锭纱,蓬松度高于同规格环锭纱,条干均匀度高于同规格环锭纱,捻度高于同规格环锭纱,耐磨性优于同规格环锭纱,毛羽少于同规格环锭纱,弹性优于同规格环锭纱,染色上浆性能优于同规格环锭纱。
摩擦纺纱又称尘笼纺纱
过程:喂入牵伸、分梳辊梳理、凝聚和加捻、输出卷绕。
喷气纺纱的必要条件
1. 在前罗拉出口处要均匀地产生相当数量的开端边缘纤维,因此,前罗拉输出的须条要有一定的宽度。
2. 第二喷嘴气流旋转方向必须与第一喷嘴的方向相反,且旋转的能量和速度要大于第一喷嘴,两者转速要有一个最佳匹配。
两个喷嘴的主要作用
1. 第一喷嘴的主要作用
(1) 产生高速反向回转的气圈,控制前罗拉处须条的捻度,在前罗拉钳口处形成弱捻区,以利于边缘纤维的扩散和分离。
(2) 使开端纤维在第一喷嘴管道中作与纱芯捻向相反的初始包缠。
(3) 产生一定的负压,以利于引纱
2. 第二喷嘴的主要作用对纺纱段须条起积极的假捻作用,使整根须条呈现同向捻,在须条逐步退捻时获得包缠真捻。
粘着剂:在浆液中起主要粘附作用的那部分成分,是构成浆液的主体材料,浆液的上浆性能主要由它决定。
分为天然、变形、合成。
黏度:表示浆液分子间的内摩擦阻力,直接反应黏性的大小。
糊化:直链淀粉从颗粒中流出,并溶于水中的温度称为糊化温度。
支链淀粉分散在水中的温度称为完全糊化温度。
断裂强度:淀粉>PVA>CMC>丙烯酸类
断裂伸长:丙烯酸类>PVA>CMC>淀粉
耐磨性:PVA>丙烯酸类>CMC>淀粉
柔软性:丙烯酸类>PVA>CMC>淀粉
上浆目的:提高经纱在织机上的可织性
1.提高纱线的强度。
2.保持原纱的弹性伸长。
3.使毛羽贴服,表面光滑。
4.提高耐磨性。
上浆过高过低影响:过高,会使浆膜粗硬,发脆,落浆多,增加织造时的断头。
过低,经纱经不起摩擦,易起毛而增加断头。
浆料组分的选择
1、根据纱线的纤维材料选择浆料
粘着剂的确定依据“相似相容”原理,即经纱的纤维材料与粘着剂具有相同基团或相似极性时,彼此间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和亲和力。
助剂随粘着剂的选择而确定。
2.根据纱密度及品质来选择浆料
3.细特经纱所用原料较佳,弹性及断裂伸长大,毛羽少,但强度较低,上浆应以浸透增强为主,要求上浆率较高。
粗特经纱,强度较高,但毛羽相对多些,应以减摩被覆为主,以浸透为辅,一般上浆率设计得低些。
3.根据织物组织和密度来选择浆料
制织高密织物的经纱,经纱的上浆率要高一些,耐磨性、抗屈曲性要好一些。
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织造平纹织物时上浆率应比斜纹大。
府绸经密大于平布,其上浆率大。
此外,还有用途和工艺条件的要求。
上浆的质量指标
上浆率: 浆料干重与原纱干重的百分比。
伸长率:浆纱的伸长与原纱长度的百分比。
回潮率: 浆纱中水分重量与浆纱干重的百分比。
增强率:强度增强值/原纱断裂强度之比。
减伸率:以断裂伸长率的变化来衡量。
增磨率:反应了浆纱的耐磨程度,用浆纱耐磨仪测定。
穿结经
把织轴上的经纱按织物上机图的要求依次穿过经停片、综丝和钢筘,以便在织造时形成梭口,与纬纱交织形成织物。
穿经原则:准确无误,不能错穿、多穿和漏穿。
停经片
经停片作用:当经纱断头时,停经片下落,通过机械或电气装置,发动织机关车。
综框和综丝作用:使经纱上下分开形成梭口,以便梭子飞行。
使经纱有秩序地上、下升降,织出规定组织的织物。
钢筘作用:确定织物的经密和幅宽;
把纬纱打向织口;
引纬器通过梭口时的依托。
第一落杂区:给棉板和除尘刀之间。
排除大杂
第二落杂区:除尘刀与小漏底之间。
排除中杂
第三落杂区:小漏底网眼下。
排除细小杂质和短绒
剥棉方式:有罗拉剥棉、皮圈剥棉和斩刀剥棉。
牵伸方式:气流牵伸和罗拉牵伸。
纱圈重叠成因及防叠:
原因:在摩擦传动络筒中,随着筒子直径的增大,筒子转速逐渐降低。
当筒子绕到某特定直径时,在一个或几个往复导纱周期中,筒子每层绕纱圈数恰好为整数或接近整数时,筒子上的纱圈就会前后重叠起来。
措施:
1.周期性改变滚筒(槽筒)转速。
2.周期性改变导纱速度。
3.周期性移动或摆动筒子托架。
4.采用防叠槽筒。
整经的作用
整经工序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工艺要求,将一定根数的经纱从筒子上退绕下来,按规定的长度、幅宽、排列顺序均匀平行卷绕在经轴或织轴上。
工艺要求:
(1)全片经纱张力均匀一致,并且在整经过程中保持张力恒定,减少后道加工中的经纱断头和织疵。
(2)在满足经轴和织轴卷绕成形的前提下,整经张力尽可能低一些,以充分保持纱线的弹性、强度等物理机械性能,减少纱线的摩擦损伤。
(3)经纱在经轴和织轴上分布均匀,使卷绕形状正确、表面平整、密度均匀、软硬一致。
(4)整经根数、长度、色经排列应符合工艺设计要求。
(5)整经接头质量应符合规定标准,尽量减少回纱。
精梳锡林梳针配置特点:自前向后,植针密度由稀变密,梳针直径由粗到细,梳针伸出高度由高到低。
精梳前准备应遵守哪些法则:1.工艺道数要考虑棉条中纤维的弯钩形态
2.准备工艺道数配置(偶数配置)。
3.总牵伸和总并合要适当。
后弯钩纤维的形成:被道夫握持的纤维另一端受到锡林的快速梳理而拉直,输出时伸直端在前,握持端在后,而使生条中后弯钩纤维居多。
在梳棉生条中纤维以后弯钩为主。
条子从条筒中引出,每喂入一道工序,必然发生一次倒向。
由于细纱机是伸直纤维的最后一道工序,而且牵伸倍数最高,有利于消除后弯钩。
为了使喂入细纱机的粗纱中以后弯钩纤维为主,在普梳工艺系统中,梳棉与细纱之间的工序道数按奇数配置。
这样有利于弯钩纤维的伸直,这个工艺原则就是奇数法则。
当喂入精梳机的纤维呈前弯钩时,易于被梳直进入棉网。
梳棉生条后弯钩纤维居多,为保证喂入精梳机的多数纤维呈前弯钩状态,在梳棉与精梳之间的准备工序应按偶数配置。
摩擦力界:在牵伸区中,纤维与纤维之间、纤维与牵伸装置之间摩擦力所作用的空间。
摩擦力界分布
由于各点强度不同,形成一个分布称为摩擦力界强度分布,简称摩擦力界分布。
摩擦力界分布分为两个平面分布:
纵向摩擦力界分布:沿须条长度方向的分布
横向摩擦力界分布:罗拉钳口下垂直于须条方向的分布
罗拉钳口的摩擦力界
1.纵向摩擦力界分布
罗拉中心线O1 O2处平均正压力[P(x)] 最大。
摩擦力界外延:纤维是半弹性半塑性物体,产生力的传
递P(x),向罗拉加压点外扩展并控制纤维运动。
2.横向摩擦力界分布
弹性胶辊中凹
中间高、两边低
分布较为均匀
影响纱条纵向摩擦力界分布的因素
1、压力P:P↑,强度峰值↑,摩擦力界向外扩展。
2、罗拉直径:皮辊直径↑,皮辊与纤维接触边缘外移,若P不变→压力分布范围↑→峰值↓,长度扩展
3、纱条定量:定量↑→须条宽度↑,厚度↑→摩擦力界长度↑,峰值↓
m1---正常情况下,罗拉钳口下纵向摩擦力界分布
曲线;
m2---上罗拉压力增大时,罗拉钳口下纵向摩擦力
界分布曲线;
m3---罗拉直径增大时,罗拉钳口下纵向摩擦力界
分布曲线。
影响罗拉钳口下横向摩擦力界分布的因素
(1)纱条截面形状:扁平,圆形。
(2)罗拉表面性质
(甲)金属上罗拉
(下罗拉是金属材质)
其不变形,边纤维难以控制;
(乙)皮辊硬度较大
(丙)皮辊硬度小
其弹性好,力分布较均匀,
边缘纤维易控制。
理想摩擦力界的分布要求
摩擦力界布置:既满足个别纤维的受力要求,又满足整个牵伸须条的受力要求。
后钳口的摩擦力界向前扩展,逐渐减弱
加强慢速纤维对浮游纤维的控制
快速纤维顺利滑出
前钳口的摩擦力界应高而狭
稳定发挥快速纤维对浮游纤维的引导作用,保证纤维集中在前钳口附近变速
纱条横向上分布尽量均匀,纵向要求一定的分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