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电荷知识问卷,用于测试同学们对电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班内进行互评。
作业要求:
-基础知识巩固题需独立完成,实践应用题和拓展阅读题可以适当查阅资料,但要注明来源。
-探究性问题和小组合作项目需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认真检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字迹清晰,表述规范。
2.新课内容:
(1)电荷的概念及分类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库仑定律及其应用
(4)电荷量的计算与单位
3.实践活动:
(1)使用电荷测试仪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与评价:
(1)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重点知识。
(2)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绘制概念图或思维导图,整理电荷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2.实践应用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如用电荷测试仪观察不同材质物体的带电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库仑定律,计算生活中两个带电体的库仑力,如带电的气球和墙壁之间的力。
3.拓展阅读与思考:
-阅读有关电荷在科技领域应用的文章,如静电复印机、静电喷涂等,了解电荷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这一节内容我们充分运用“目标—教学—检测”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为使“目标”不是摆设,我们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前自我检测,达到对目标的进一步认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由于物理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实验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和观察,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中总结,教师引导会得到正确的结论。
过程中强调实验现象的识记,从现象中总结规律,以加深理解,便于记忆。
对有条件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对于学生自己不能操作的实验,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对于抽象的问题用播放图片、视频和动画演示的方式进行。
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加深理解,优化课堂结构,让物理课更生动直观。
其中适当穿插练习和提问、阅读等方法。
最后,通过达标检测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对中考的能力。
教具:绸子、毛皮、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塑料吸管、小支架、铜丝等。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上课前,先将学案下发到学生手中,根据出示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随后紧跟“自我检测”,考察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
由于该部分内容,知识课前的预习,同时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该部分内容仅以课本最基础知识为主,已形成初步认识为目的。
新课讲授一、摩擦起电现象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实验,将跟餐巾纸摩擦的塑料吸管、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小纸片靠近小纸片观察出现的现象。
在此,我通过让学生们在小组内选取三个作为代表的进行呈现实验,同时借助“比一比”的形式引入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关注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两种电荷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实验的方式进行,将跟餐巾纸摩擦的塑料吸管、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小纸片靠近用跟餐巾纸摩擦的短塑料吸管做成的支架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出现的现象。
再引导学生理论分析,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并得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等电学知识,为学习电荷概念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电荷的微观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电荷相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馈,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创新评价,激发兴趣: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调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爱环境的意识。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电荷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对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初中物理两种电荷”为主题,向学生传授电荷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荷在物体上的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并掌握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了解电荷间的吸引与排斥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对电荷的认识,培养观察、思考、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同时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2)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了解物体带电的原因,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等常见起电方式。
(4)能够运用电荷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静电、电荷在导体与绝缘体上的分布等。
(5)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电荷实验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4)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掌握电荷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养成观察、思考、探究的好习惯。
两种电荷的教案
两种电荷的教案第一篇:两种电荷的教案两种电荷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3.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三)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笔摩擦头发,笔可以吸引小纸屑,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问题:笔为什么会吸引小纸屑?衣服表面为什么容易吸附灰尘?1、摩擦起电①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的物体:轻质小球,纸屑,通草球(通脱木的茎做成的小球,质量非常轻)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①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总结: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只有2种电荷。
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知识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由于电荷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电荷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电荷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正、负电荷的认识。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善于质疑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学会静电防护方法。
8.教学评价,关注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跨学科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将电荷知识与化学、生物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10.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学习电荷知识,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静电现象的产生和消除方法。
-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电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2.完成一份关于电荷知识的手抄报,内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电荷的定义、分类、相互作用规律等。
-此项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电荷的性质和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知道电荷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概念;2.能够准确理解电荷的单位和符号;3.能够区分带有相同类型电荷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带有不同类型电荷的物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电荷有关的现象,如静电带来物体的吸引和排斥,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
知识讲解:(20分钟)1.电荷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概念。
讲解电荷的基本性质包括带电体的电荷存储、分配等,讲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电荷的单位和符号。
讲解电荷的单位库仑(C),并介绍正负电荷的符号约定。
实验演示:(30分钟)实验1:带电鸡毛实验。
用玻璃棒摩擦鸡毛,将其带电,然后将带电的鸡毛靠近木屑,观察其现象。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电荷的带电性质。
实验2:电荷的相互作用实验。
用带有正电荷的玻璃棒靠近带有正电荷的塑料棒,观察它们的相互作用。
然后用带有正电荷的玻璃棒靠近带有负电荷的塑料棒,再观察它们的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带有相同类型电荷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带有不同类型电荷的物体的相互作用。
练习和总结:(2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学习的内容。
之后,由学生进行总结,提出对电荷的问题和思考。
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介绍电荷的应用领域,如静电的应用、电子学等,培养学生对电荷的拓展应用意识。
教学设计二:电荷的守恒和传导教学目标:1.知道电荷的守恒原理;2.能够运用电荷守恒原理解决相关问题;3.理解电荷的传导过程,知道电荷在导体中的自由移动。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正电荷和负电荷相遇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守恒和传导的好奇心。
知识讲解:(20分钟)1.电荷守恒原理。
讲解电荷守恒原理,即一个孤立系统的总电荷数是不变的。
2.电荷的传导。
介绍导体中的电荷传导,即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移动和分布的过程。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
(2)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会用原子及其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利用物理意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教学重点】自然界电荷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确认。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气球、梳子、粉笔、衣服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师生共同欣赏漂亮的夜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种电荷》。
(多媒体播放视频——各种漂亮的夜景)教师:这些美丽的图片都离不开什么呀?学生:电。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两种电荷》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设计意图:从学生习以为常但又不能科学解释的生活现象入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新课讲授1、两种电荷(师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通过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的体会物体带电教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我们说物体带了电?师生共同演示:用梳子摩擦头发可以使物体带电,用气球也可以使气球带电。
学生总结:物理学中,把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节 两种电荷》公开课(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过程视频导入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头发竖起来〞视频让学生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儿来揭开这个谜底!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活动1: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作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活动2: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现象.归纳总结: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活动3:根据上面的学习,出示一个塑料棒,让学生交流、讨论,要想知道我手中的这个塑料棒是否带电,你有哪些方法来验证?归纳总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来判断。
〔3〕出示验电器,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这个工具----验电器来检验。
活动4:演示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3. 让学生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以及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4.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起电的现象,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难点: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摩擦起电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起电的定义,即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摩擦起电时会生成什么?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带电体的性质。
4.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种类,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 验电器介绍:讲解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让学生动手操作验电器,验证物体是否带电。
6. 电荷量介绍:讲解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符号C),让学生了解电荷量的概念。
7.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掌握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15.1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摩擦起电的现象。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电荷的概念和单位。
【教学难点】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课前准备】橡胶棒、玻璃棒、丝绸、毛皮、验电器、梳子等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课题:15.1两种电荷(二)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认识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4、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三)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摩擦后的梳子等能吸引小纸屑)师:摩擦以后梳子能吸引小纸屑?因为梳子带了电荷,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师: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
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①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③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师: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带电的物体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1)学生演示实验: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两种电荷课型:新授课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的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了解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导电性能的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合作能力。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2.电荷量及单位。
【教学难点】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准备】教师: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支架、悬线挂钩、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学生: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支架、悬线挂钩、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塑料直尺、两个气球。
【教学过程】【归纳总结】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通过摩檫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称为摩擦起电。
【拓展延伸】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②接触起电③感应起电,(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组实验】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
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知道带电体的基本性质:能够吸引轻知识点二:两小物体。
种电荷1.正电荷【交流讨论】2.负电荷3.电荷间的相“怒发冲冠”的原因: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视频中女孩头发能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
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
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
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
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摩擦起电实验来引入两种电荷。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的正电荷,另一种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负电荷。
通过实验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简单介绍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
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原子及其结构,知道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利用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了解电荷是可以定向移动的,不同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从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碎纸屑、细线、铁架台、验电器、原子结构模型、金属棒等。
五、教学过程
分钟) 带上了电,吸引碎纸屑? 学生结合实验回答,有些物体摩擦后不能吸引碎纸屑。
为下面电荷间的相互作
用作铺垫。
新课内容(25分钟)
两种电荷
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
带上“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那么不同物体之间摩擦时所带的电荷相同吗?
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
用 1.把一根玻璃棒用丝绸摩擦
后悬挂起来,利用另一根丝绸摩擦
过的玻璃棒靠近,观察现象。
2.利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被吊起的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
3.把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现象。
利用学生前面摩擦起电实验中的物体靠近悬挂的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凡是和
学生猜想。
观察实验,思考实验中的
现象,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
电不同。
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
交流,总结: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
相互吸引。
学生利用电荷间相互作
用的规律来判断两个物体的
带电情况,甲、乙都带负电。
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归纳
法得出结论
的能力。
培养学
生利用物理
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
力。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一定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
凡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一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
所以在实验中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相同。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例.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甲物体带哪种电?
思考:如图所示,三个轻质小球悬挂后静止,已知甲球带正电,能否确定乙球和丙球的带电情况?
电荷量
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上电荷,物体带上电荷的多少叫
可以利用带电体吸引轻
小物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验电
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
力。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电子在绕核运动,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量为1.6×10-19C。
播放原子结构示意动画或视频。
思考:1.物体为什么对外不显电性?
2.为什么通过摩擦的方法会使物体带电?
展示氢原子和氦原子结构图:
核外电子由于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在绕核不停运动,它在受到外力时也会发生转移。
摩擦起电的原因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思考:为什么叫摩擦起电?能叫摩擦生电吗?摩擦的方法可以产生电荷吗?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
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
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
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
子就会转移另一个物体上。
失
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
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
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学生思考回答: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
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
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
分开。
学生讨论:
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缺
少电子,即在摩擦过程中失去
电子,说明玻璃原子束缚电子
能力弱,丝绸束缚电子能力
强。
题的能力。
移,所以相摩擦的两个物体,如果一个带正电,另一个就带等量的负电。
讨论: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带正电,丝绸与玻璃棒哪个束缚电子能力强?
导体和绝缘体
验电器利用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金属箔片是如何带上电的呢?
为什么要用金属球、金属杆连接金属箔呢?
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
可以看到A 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
在A、B间连接金属棒、橡胶棒、塑料尺等,观察两个验电器的箔片张开情况。
(在实验中注意手不要直接拿金属棒,在中间可以固定橡胶等绝缘体)
我们就把容易传导电荷的物玻璃棒与验电器之间的
电荷发生了转移。
学生猜想:可能是由于金属容易导电。
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在A、B间接入哪些物体会使金属箔片张开角度变化。
只有在验电器A、B间接入金属这类物质时,验电器A、B的金属箔片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学生了解自由电子的概念,为后面的电流形成的原因作铺垫。
电荷的
移动无法看到,通过验电器金属箔的变化来判断电荷的转移。
由现象到本质。
为电流的形成原因作知识储备,同时也为电阻的概念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