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对待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一种方式对待孩子
11月5日,去孩子学校上家庭教育课,主讲是学校的李景升校长,他从美国的短篇小说大师马克·吐温在孩子的眼里是一个仁慈的父亲。在他的家中,充满了温馨和快乐,长辈和晚辈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他也从来不以长辈的身份动辄训斥、打骂孩子。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早晨,马克·吐温夫妇决定带着两个女儿到附近的一家农庄去做一次旅行。一家人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愉快地向郊外驶去。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大女儿苏西竟然动手把妹妹克拉拉给打哭了。看见妹妹哭了,苏西主动地向父母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原谅。但是,按照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苏西必须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至于采取什么方式,需要女儿自己提出来,父母同意后才可以实施。苏西犹豫了好半天,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对父母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去旅行了,这会让我永远记住这次过失……”
让孩子自己提出所犯的错误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惩罚,也只有像马克·吐温这样的大师才想的出来,但这的确是一种好的教育惩罚方式。他让孩子明白,自己犯了错误就要接受惩罚,不能无缘无故地推脱责任。同时,还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接受惩罚的方式,也就是说,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但惩罚的方式可以有余地。这既显得民主和宽厚,又没有纵容和溺爱,让孩子在自我反省中得到教育。
在我国,要不要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加以惩罚,是一个颇令父母伤
脑筋的问题。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惩罚与夸奖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提倡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并不是要禁止惩罚。第一,只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正面的说服教育,没有任何惩罚措施,虽然有可能会成功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但也很有可能使孩子慢慢变得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无所谓,甚至根本不去考虑自己为什么做错了。他们或许只会想,我只要听着父母的教训,不去反驳就行了。这无疑是对孩子错误的放纵和怂恿,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可以起到辅助批评的作用。第二,对那些特别任性的孩子,光靠说教是很难奏效的,如果听之任之,其结果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任性而难以管教。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而屡教不改时,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罚是完全必要的。第三,有的孩子往往是受了惩罚后才知道自己做错了,才知道自己犯的错误有多么严重。惩罚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让孩子牢记前车之鉴,不再犯同样错误的好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犯了错误,在给孩子以适当惩罚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明确无误地知道自己是有过错的,错在了哪里。还要让孩子明白,由于她做错了事,因此要受到惩罚,但这种惩罚是为了她好,是为了使她加深印象,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法国思想家卢梭就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既然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就要考虑对犯了错误的孩子进行怎样的惩罚。
虽说现在的父母大多是有文化素质的,但仍有不少爸爸信奉“不打
不成器”的陈旧教育观念,时常以打骂的方式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孩子特别爱吃零食,爸爸、妈妈平时给她的零用钱都买了零食。尽管爸爸、妈妈对她说了多遍——吃零食会耽误正常吃饭,可能会肥胖,很多零食里的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但孩子却充耳不闻,依然如故,于是,妈妈就对她说:“你要是再不听话,还吃零食,我就让你爸爸打你了。” 有一天,妈妈发现女儿又偷偷地买回了零食,于是,就板起面孔,欲批评她,只见女儿脱掉裤子,把屁股冲着爸爸、妈妈,意思是——请打我吧。看到这一幕,爸爸、妈妈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女儿竟会这样,没有办法,妈妈只好在孩子的屁股上打了几下,于是女儿提起裤子,又心安理得地吃起了零食……面对这样的孩子,你的打骂有效吗?
有的孩子因为犯了错误而遭到爸爸、妈妈的痛打,她由于害怕疼痛或感到恐惧,才决心不再去做那件事,这在教育上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她害怕的那个人(爸爸或妈妈)不在,她照样会去做,或者背着自己害怕的人偷偷去做。这样,很容易使孩子成为一个两面派。
有的孩子为了躲避爸爸、妈妈的打骂,往往在有了过错之后撒谎、说假话,报喜不报忧,隐瞒真相,甚至欺骗父母。如果侥幸过关,则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所以,以单纯的打骂替代惩罚是有很多弊端的,或许一两次这样可能会奏效,但时间长了问题也就出来了:
如果爸爸、妈妈对犯了错误的孩子经常怒骂或吓唬,属于精神惩
罚,不仅收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容易使孩子产生自闭心理,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畏畏缩缩,谨小慎微,胆小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际和沟通。
如果爸爸、妈妈对有过错的孩子经常暴打或虐待,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就会对父母产生极强的抵触情绪,甚至仇恨心理。过于严厉的爸爸对于孩子而言是另一种形式的父爱缺失,容易造成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仅如此,在打骂声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不会变得温顺,而且养会成粗暴冷酷的性格,缺乏应有的涵养与忍让,长大后更难以融入社会。在粗暴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也会继承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所以,并非得用暴力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采取理性的惩罚,更有利于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达到更完美的教育效果。不能以大人的身份来强迫孩子去改正错误,而是要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产生改正错误的愿望。一般错误,可以严肃地对孩子实施警告,一两次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她必须立即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就要接受惩罚。而实施的惩罚措施,也不要搞棍棒教育,最好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女儿因看电视而耽误了做功课,就应禁止孩子在一段时间内看电视;如果她故意打坏了物品,就要她拿自己的零用钱来赔偿;如果她特别想周末去旅游,而此时她犯了错误,就取消她的周末旅游活动……
父母要“言出必行”。假如你警告过孩子,当她有了过错时要惩罚她,
那么,当她真的有了过错后,就必须实现惩罚的诺言,要及时而不能拖延。及时的惩罚可以抵消孩子因错误言行而得到的利益所带来的兴奋,并对惩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拖延惩罚的话,等到她被惩罚时,她可能已经忘记是因为什么而被惩罚的,惩罚这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惩罚的方式以轻度惩罚为宜,打骂、不让吃饭等体罚的形式不可多用,且应尽量避免。
记住,一旦对孩子的惩罚完毕,这一页就算翻过去了,切忌旧事重提,不要让孩子一天都充满了怨愤的情绪,否则,孩子会感到父母不信任自己,容易自暴自弃。这是要特别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