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解读
缓解方式: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后在1-2分钟 内(很少超过5分钟)消失。
诱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 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概述
不典型的心绞痛:疼痛可位于胸骨下段、 左心前区或上腹部,放射至颈、下颌、 左肩胛部或右前胸,疼痛可很轻或仅有 左前胸不适发闷感。
对应的中医病名 该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
二、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以正虚为本,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 外感邪气或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思虑 劳倦,导致气、血、痰浊瘀阻心脉,脉 络阻滞即为胸痹心痛。
因此本病为本虚标实证。
本虚标实
本虚:以心肺脾肾阳气亏虚为本,久则 气阴或阴阳两虚,心失所养。
(2)辨证分型
3.痰浊闭阻证 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
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 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诞,舌体胖大且 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4.寒凝心脉证 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 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 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率, 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二)辅助检查
心电图负荷试验:常用的负荷试验有活动平 板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
(1)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 (2)运动中或运动后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或
下斜型下降≥1mm,或原有ST段下降者运动 后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1mm; (3)运动中血压下降。对不稳定心绞痛明显 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者禁作运动试验。
(2)辨证分型
1.心血瘀阻证 2.气滞心胸证 3.痰浊闭阻证 4.寒凝心脉证 5.气阴两虚证 6.心肾阴虚证 7.心肾阳虚证
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XX省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医药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支架植入后血栓栓塞和无复流、心肌重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PCI或CABG术导致的冠脉或心肌损伤、PCI术后胸痛、胸闷、心悸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
一、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一)冠心病筛查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冠心病诊断与评估发挥中医证候辨识作用。
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把握冠心病基本病机进行中医辨证。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治疗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总危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具体病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合理应用中医药疗法。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三、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中西医规范治疗,使患者冠心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如下图)(三)双向转诊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1.基层医疗机构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冠心病心绞痛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2.县级或城市二级中医医院向城市三级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1)PCI术后仍胸痛、胸闷、心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无改善或加重者;(2)心梗后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3.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下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经血运重建治疗或药物治疗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可转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或县级、城市二级中医类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向病人宣传生活习惯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及日常随访,以达到预防严重并发症、防止伤残发生的目的。
中医内科心绞痛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心绞痛心绞痛是指胸骨后或心前区阵发性压迫性疼痛的症状,大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属于中医学“厥心痛”、“真心痛”、“胸痹”范围。
其病理变化可概括为标本两个方面:心和肝、肾、脾等脏气的亏虚是其本,从而导致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或胸阳不运,痰浊内生,痰瘀交阻的标实证,以致不通则痛,引起心胸疼痛阵作。
【诊断】1.疼痛的部位,一般在胸骨后或心前区,有时放射至左颈、左肩、左臂内侧或上腹部。
呈阵发性发作,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2.疼痛呈绞窄、紧压或闷窒感觉,亦可仅感胸闷而不痛,多在剧烈活动、受凉、饱食或情绪激动以后突然发作,经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后即得缓解。
3.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可有高血压病、高脂蛋白血症或主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亦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或梅毒性心脏病人。
4.心脏体检可无异常发现,或有心尖区第四心音、心律失常和血压增高(常见于冠心病),或在主动脉瓣区有杂音(常见于风湿性或梅毒性心脏病)。
X线心脏检查可能有心脏扩大、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增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脂质含量测定等检查均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5.如疼痛发作剧烈,持续不止,甚至出汗,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均无效时,提示有心肌梗死的可能,须立即作心电图检查。
【治疗】一、辨证论治心绞痛经常发作时应治标为先,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通阳化浊为主;疼痛缓减后则宜标本同治,以调补脏气为主,酌加治标药物,巩固其疗效。
1.标证胸闷不舒,或心胸绞痛阵作,舌质有紫气或紫斑,脉细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举例:丹参15〜30g,川尊IOg,赤芍12g,红花2〜3g,郁金10g。
加减:胸闷甚,或伴咯痰,体胖,苔白腻者,酌加全瓜萎15~30g,甦白或桂枝10g,法半夏10g,炒枳壳10g,制香附IOg0胸痛甚,酌加蒲黄、五灵脂、桃仁、三棱、莪术各10g,另用参三七粉Ig吞服,每日2~3次。
2.本证(1)肝肾阴虚头晕耳鸣,腰酸肢软,口干,脉细弦,舌质偏红。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释义ppt课件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开展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探索证候与基因、环境等因素的关系,为个体化 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与其他医学体系的比较研究,促进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 高诊疗水平。
开展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特色疗法的机制研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理和疗效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 学的依据。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通过制定和推广中医诊疗指南,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 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06
结论和建议
结论总结
中医诊疗指南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 面的指导,有助于规范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
输标02入题
中医诊疗指南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针对不同患者的 证候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 优势。
THANKS
感谢观看
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报告结构
本指南分为引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其中正文包括适用范围、术语定义、诊 断标准、辨证论治等内容。
报告内容
本指南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诊疗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疾病概述、病因病 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02
冠心病心绞痛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疾病。
方案。
中医诊疗指南还具有一定的创 新性,如引入现代医学研究成 果,丰富了中医治疗手段。
通过推广应用中医诊疗指南, 有助于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临 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 展。
05
中医诊疗指南的实施和应用
实施方案和步骤
建立中医诊疗指南实施小组
负责制定实施计划、培训和监督实施过程。
心绞痛(心脏疼痛)中医诊疗方案
心绞痛(心脏疼痛)中医诊疗方案心绞痛(心脏疼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心绞痛,也被称为心脏疼痛,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心绞痛是由于心脏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中常用的诊疗方案。
诊断心绞痛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脉象。
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悸等。
脉象上表现为弦细脉或数脉。
中医诊疗方案1. 寒凉体质型心绞痛- 食疗调理:饮食宜温补为主,可适量食用温补性食物,如糯米、红枣等。
- 中药调理:常用药物有人参、山药、黄芪等,可通过调理气血来缓解症状。
- 穴位按摩:可通过按摩“心包经”上的一些穴位,如内关、天宗等,来改善血液循环。
2. 湿热体质型心绞痛-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为主,可适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
- 中药调理: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丹参等,可通过清热解毒来缓解症状。
- 穴位按摩:可通过按摩“胆经”上的一些穴位,如太冲、足三里等,来促进湿热的排出。
3. 血瘀体质型心绞痛- 饮食调理:饮食宜补血为主,可适量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黄花菜、红糖等。
- 中药调理:常用药物有川芎、赤芍、丹参等,可通过活血化瘀来缓解症状。
- 穴位按摩:可通过按摩“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些穴位,如太渊、尺泽等,来改善血液循环。
结论中医药在心绞痛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根据不同体质型选择相应的饮食调理、中药调理和穴位按摩,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并改善心脏的健康状况。
但需注意,本文所述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3.9 心肾阴虚证
心与肾的阴液亏虚,以心悸心烦,失眠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 候。
3.10 心肾阳虚证
心与肾的阳气亏虚,失却温运,以畏冷肢凉,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腰膝酸冷,舌淡 紫,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 流行病学特点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国际合作研究 2017 年发布的报道,冠心病是全球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全球冠 心病患病人数估计为 1.1 亿,年龄标化平均患病率约为 1.7%,因冠心病死亡人数估计为 892 万。而根 据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国人群冠心病死亡在总死亡中的比例由 1990 年的 8.6%增加至 2013 年的 15.2%;同期,冠心病死亡在所有心血管疾病死亡中的比例由 29%增加至 37%, 已经成为我国六个省、直辖市/省级行政区成为首位死亡原因[2]。
3.3 心血瘀阻证
血行不畅,瘀血阻滞心脉,以胸闷心悸,心痛如刺,痛引肩背内臂,唇舌紫暗,脉细涩或结代等 为常见症的证候。
3.4 气滞血瘀证
T/CACM ×××—201×
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阻心脉,以心悸,胸闷心痛,胸胁胀满,唇舌紫暗,脉涩等为常见症的 证候。
3.5 痰浊闭阻证
痰浊阻痹心脉,血行不畅,以胸闷心痛,体胖多痰,身体困重,面色暗,舌淡紫,苔腻或滑,脉 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 诊断
5.1 疾病诊断标准
T/CACM ×××—201×
参考国内外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指南[3-5],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后缓 解,结合年龄和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疾病所致的心绞痛,即可诊断。发作不典型者,诊断 要依靠观察硝酸甘油的疗效和发作时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的变化。未记录到症状发作时 ECG 者,可行 ECG 负荷试验或动态 ECG 监测,如负荷试验出现 ECG 阳性变化或诱发心绞痛时亦有助于诊 断。诊断困难者,可行放射性核素检查、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考虑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者,必须行选择性冠状动脉 造影。
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XX省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医药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支架植入后血栓栓塞和无复流、心肌重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PCI或CABG术导致的冠脉或心肌损伤、PCI术后胸痛、胸闷、心悸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
一、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一)冠心病筛查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冠心病诊断与评估发挥中医证候辨识作用。
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把握冠心病基本病机进行中医辨证。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治疗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总危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具体病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合理应用中医药疗法。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三、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中西医规范治疗,使患者冠心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如下图)(三)双向转诊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1.基层医疗机构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冠心病心绞痛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2.县级或城市二级中医医院向城市三级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1)PCI术后仍胸痛、胸闷、心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无改善或加重者;(2)心梗后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3.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下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经血运重建治疗或药物治疗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可转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或县级、城市二级中医类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向病人宣传生活习惯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及日常随访,以达到预防严重并发症、防止伤残发生的目的。
冠心病介入术后及支架内再狭窄的中医药治疗概述
正 气, 术后 治疗 以补 虚 为 主 , 祛 邪 为辅 。支 架 内再 狭 窄证 型 以“ 血瘀” 及“ 痰浊” 较 多, 治 疗除 补 虚 、 祛邪外 , 也 应 兼顾 调 畅 气 机 中 医 药辨 证 治 疗 冠 脉介 入 术后 及 支架 内再 狭 窄 已取 得 显 著 效 果 。但 是 . 目前 仍缺 乏有 关 中 医药 治 疗 冠心 病 P C I 术后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 C I ) 是 冠 心 病 患 者 重 建 冠 脉 血 流、 改善 心肌 供血 最 直 接彳 丁 效 的 治疗 方 法 , 冈其操作简便 、 痛 小、 风险小 、 术后恢 复快 , 在 紧急 情 况 下 能 迅 速 开 通 血 管 、 著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 , 从 最 初 的血 管 成 形 术 到 随后
到 了迅 速 推 广 然 而随 之 而 来 的 支架 内再 狭 窄 ( R s ) 问题 使 远 期 疗 效 受 到 严重 影 响 , 不 能从 根 本 上 改 善 患 者预 后 。日前 , 同 内有 条 件 开 展 冠 心 病 介 入 治 疗 的 中 医院 数 量 并 不 多 , 对 介 入 术 后 中 医 药 治 疗 以 及 防 治 再 狭 窄 的 方 法 的研 究 与 探 索 相 对 较少 , 在 该方 面 的 治疗 经 验 尚 显 不 足 。 现将 冠 心病 介 入 术 后 及 支架 内再 狭 窄 的 中 医药 治 疗 进 展 予 以综 述 。 1 介入 术后 的 中 医药 治 疗 邓 铁 涛 教 授 认为 . P C I 术 町归 属 于 中医 “ 祛邪”之法 , 有 “ 活 血破瘀 ” 之功效 , 术 前病机本 虚标 实 , 加之 P C I 术 的“ 破 瘀” 作用, 易 耗 伤 人体 正 气 , 故 本 虚 证候 多 有 所 加 重 , 标 实 症 状 可有 所 减 轻… 。《 内经》 有 言: “ 正气存 内, 邪不可干” , “ 虚 邪 贼风 , 小得虚 , 不能独伤人” 。因 P C I 术 的“ 破瘀 ” 作用 , 人 体 正 气 受损 , P C I 术后治法当以扶正为主, 祛邪 为辅 。 1 . 1 中药汤剞治疗 杨华伟I 1 应用加味温胆汤 ( 党参 、 陈皮 、 半夏 、 茯苓 、 竹茹、 枳实 、 』 I l 芎、 丹参 、 瓜萎 、 薤 白) 治 疗 冠 心 病
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中西医双心治疗策略(全文)
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中西医双心治疗策略(全文)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升高趋势,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我国每年PCI手术量已超过50万,成功率高达91%~97%。
PCI可有效缓解冠心病症状,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1]。
但对多数患者而言,疾病、手术治疗风险、支架造成的经济问题及术后再狭窄等因素都会给患者身心带来负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者可影响疗效及生存质量。
2014年欧洲心脏学会(ESC)认为抑郁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此同时,美国心脏学会(AHA)在Circulation中也强调了抑郁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危险性[2]。
因此,成功的PCI治疗虽然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心肌,但并不一定真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医生在积极救治患者心脏疾患的同时,还应善于发现所伴随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干预才可能使病人得到心脏、心理全面康复,使PCI疗效最大获益化。
一、冠心病PCI术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1 常见的心理问题PCI术后荷兰Eramus医学中心对715例冠心病PCI术后随访1年发现:合并焦虑症状者占75.6%,合并抑郁症状者占81.4%。
Astin F等人报道,进行PCI的围手术期就会出现临床相关的焦虑症状(24%~72%)。
PCI术后常见的心理问题除抑郁、焦虑、惊恐、应急外,还有情绪反应的躯体化、错误的认知行为等。
躯体化是指PCI术后伴发焦虑抑郁的患者仍有胸痛的感觉,严重时会有气促、濒死感,胸痛的性质较PCI治疗前有所不同,常在休息无所事事时发作,气促的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合,心电图记录也无明显的动态变化,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结果正常,但患者常说含服保心丸可以缓解,甚至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予维生素片含服也可缓解。
还有的患者在PCI治疗后会产生心前区异物感。
错误的认知行为包括高估自己疾病的严重程度、猝死发生的可能性、缺乏重归社会的自信,治疗依存性差,吸烟、暴饮暴食、体力活动少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重新工作、正常性生活、回归各种社会活动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ACC/AHA与ESC等相关指南。
2.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多因气候与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
舌脉:舌黯淡,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2)气滞血瘀证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加重,或兼有胸脘胀闷,矢气则舒。
舌脉:舌暗淡有瘀斑,苔薄或薄腻,脉细涩或细弦。
(3)气虚血瘀证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愈甚,伴有倦怠乏力,头晕,声息低微,面色恍白,易汗出。
舌脉: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者结代。
(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主症:心胸隐痛或刺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或间有手足心热,或伴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红。
舌脉: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数或结代。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和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需要行介入治疗的患者。
2.病情分级:NYHA分级1、2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五)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CRP,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肌钙蛋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尿酸、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糖;心电图;肺部CT;腹部B超、心脏超声、冠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全文)1 前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美国约有每年100万、欧洲约有每年80万患者接受PCI,目前我国PCI手术量已超过每年50万,成功率高达91%-97%,其适应症还在不断扩大[1]。
然而,PCI手术前后患者出现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日益引起临床关注。
小样本临床研究表明,PCI术前患者的焦虑程度高于正常人的14%,PCI术前既存在焦虑,又有抑郁,存在肯定焦虑者占70%,存在肯定抑郁者占38%[2-4]。
说明患者经历手术和基础疾病的双重心理应激,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增加,这种不良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最终成为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上,可使用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广泛焦虑问卷7项(GAD-7)、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以及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等,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对PCI手术前后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进行临床识别。
近年,PCI术后服用中药的患者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部分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
PCI手术前后出现的抑郁和(或)焦虑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治疗郁证的相关方药适用于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症的辨证治疗。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精神抑郁、兴趣索然、烦躁、思维迟缓、疲乏无力、失眠、善忘、性欲减退、食欲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抑郁发作、焦虑发作、抑郁伴焦虑发作等疾病。
为了提高PCI手术前后焦虑和(或)抑郁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以中医学基本证候和相应方药为基本点,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进展和专家临床经验,制订PCI术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学术交流。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冠心病心绞痛
4、忌饮酒、咖啡和浓茶,以免 刺激心脏,加重心绞痛症状。
2、食谱推荐:
1、凉拌木耳:黑木耳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血压; 配以洋葱、大蒜等调味,具有降压降脂、预防血栓的功效。
2、燕麦粥:燕麦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质,能够降低胆固醇、改善心肌营养; 配以红枣、核桃等,能够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原理与应用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基础包括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补气养阴等。在临床 应用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病情配伍适当的中药方剂。例如,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可 采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痰浊痹阻型冠心病可采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 涤痰汤加减;气阴两虚型冠心病可采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等。通过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中药可有效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与调摄
预防与调摄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重要环节。首先,患者应积极调整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其次,饮食保健方 面应注重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的饮食,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暴 饮暴食。此外,心理疏导同样重要,患者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焦虑、抑 郁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刺激。同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是 预防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指南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冠心病的中医诊断、中药治疗、中医康复治疗以及预防与调摄等方面的全 面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随着 中医诊疗指南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相信未来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将取 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参考内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全文)1 前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美国约有每年100万、欧洲约有每年80万患者接受PCI,目前我国PCI手术量已超过每年50万,成功率高达91%-97%,其适应症还在不断扩大[1]。
然而,PCI手术前后患者出现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日益引起临床关注。
小样本临床研究表明,PCI术前患者的焦虑程度高于正常人的14%,PCI术前既存在焦虑,又有抑郁,存在肯定焦虑者占70%,存在肯定抑郁者占38%[2-4]。
说明患者经历手术和基础疾病的双重心理应激,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增加,这种不良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最终成为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上,可使用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广泛焦虑问卷7项(GAD-7)、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以及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等,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对PCI手术前后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进行临床识别。
近年,PCI术后服用中药的患者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部分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
PCI手术前后出现的抑郁和(或)焦虑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治疗郁证的相关方药适用于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症的辨证治疗。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精神抑郁、兴趣索然、烦躁、思维迟缓、疲乏无力、失眠、善忘、性欲减退、食欲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抑郁发作、焦虑发作、抑郁伴焦虑发作等疾病。
为了提高PCI手术前后焦虑和(或)抑郁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以中医学基本证候和相应方药为基本点,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进展和专家临床经验,制订PCI术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学术交流。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中医药干预
中医药干预的概念和特点
中医药干预是针对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和具体表现采取中药和针灸等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自身修复能力。
常用的中药和针灸疗法
丹参
三七
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
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三黄牌坎地新
针灸
清热解毒,抗心肌缺血。
经络调理,促进循环,缓解心绞痛。
中医药干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药结合运动疗法,提高了患
改善心绞痛和疲乏感。
率和程度。
者的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
展望中医药干预在冠心病治疗
中的前景
中医药干预在冠心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有望成为冠心病综合治疗的
重要组成部分。
1
显著疗效
2
安全可靠
3
慢性病管理
中医药干预可以显著改善
中医药干预通常没有严重
中医药干预可以作为慢性
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生活
的不良反应,对身体没有
病管理的一部分,帮助患
质量。
负面影响。
者控制冠心病的进展。
实践案例分享
中药汤剂
针灸治疗
运动疗法
患者饮用特定的中药汤剂,显著
针灸疗法减轻了患者心绞痛的频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中医
药干预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存在
一定局限性。中医药干预以其独特的概念和特点在冠心病患者中得到了广泛
应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介入治疗的局限性
介入治疗是通过植入支架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冠心病
冠心病诊疗指南_(1)
冠心病的中西医诊疗常规中医认为本病属“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畴。
病机主要责之于本虚标实。
心绞痛1、诊断1.1.临床表现1.1.1 症状: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气候变化、饱餐或受凉诱发。
典型表现为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内侧至小指与无名指,重者可有濒死感,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出汗,疼痛持续1~5min,偶可持续10~15min,休息及用硝酸酯制剂后可缓解。
不典型表现者疼痛可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伴消化道症状,或仅感胸闷不适。
1.1.2 体征: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心尖部可有收缩期杂音。
部分患者可有第四心音,可出现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疼痛缓解后消失。
1.2 辅助检查1.2.1 心电图:ST段水平或下斜压低0.1mV,或抬高0.2mV(V1~V4, 抬高 0.4mV)。
T 波低平或倒置。
半数病人可出现心率失常(如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心绞痛时心电图改变多短暂,需发作时描记或进行监护才能发现。
心电图无改变者则需作心脏负荷试验或其它检查以协助诊断。
1.2.2 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
1.2.3 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可发现胸痛时有缺血表现。
1.2.4 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支数,一般认为,狭窄70~75%以上,严重影响血供,狭窄50~70%者有一定意义。
1.3 分型分级1.3.1 分型临床可分为劳力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和混合型心绞痛。
1.3.2 分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I级:、II级、III级、IV级自发型心绞痛分级:轻度、中度、重度1.4 诊断标准①心绞痛的症状和体征。
②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发作时ST-T 的缺血型改变;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心肌灌注显影试验提示心肌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有狭窄。
具备上述第一项和第二项中任何一条者可诊断为心绞痛。
2、心绞痛西医治疗2.1 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保温,戒烟,积极治疗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
卒心痛(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卒心痛(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
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诱发。
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2.西医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不稳定性心绞痛有以下临床表现:①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O分钟以上;②初发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Ⅲ级以上;③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心绞痛分级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Ⅲ级)。
变异性心绞痛也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种,通常是自发性。
其特点是一过性ST段抬高,多数自行缓解,不演变为心肌梗死,但少数可演变成心肌梗死。
根据病史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新发或一过性ST段压低≥0.lmV,或T波倒置≥0.2mV)以及心肌损伤标记物(cTnT、cTnI或CK-MB)测定,可以作出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
(二)证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胸闷心痛,活动则加重,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兼阴虚者可见心悸烦热,口干,手足心热,盗汗,耳鸣腰酸,舌质淡或红,苔少乏津,脉细数或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
然而,在介入前后,中医诊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的指南。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点,冠心病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或阻塞的基础上,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引起的心绞痛;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基础上,引发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心绞痛。
中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方面,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和面色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闻诊方面,医生会通过听诊患者的气息、语音等方面,判断患者病情;问诊方面,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等;切诊方面,医生会通过把脉、触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针对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心绞痛,中药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对于稳定型心绞痛,中药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芳香开窍为主,如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药治疗则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如银翘解毒丸、速效救心丸等。
针灸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起到舒经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手术后,西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后的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β受体阻滞剂、降脂药等。
介入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康复、心理康复等。
预防和管理冠心病心绞痛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患者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应该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还应该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风险。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介入前后中医诊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医诊断和中药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介入手术后,合理的西药治疗和康复计划也能够有效地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冠心病心绞痛的诊疗中,应该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了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临床疗效,本文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疼痛。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多由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心气不足等因素所致,治疗时应调理气血、疏经通络、祛痰化瘀、益气养心等。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发现,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目前的评价标准尚不统一,缺乏规范化、客观化的评价方法。
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
现有评价标准多短期疗效,而对远期疗效的评价不够充分,因此需要加强远期疗效评价的研究。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认为应该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改进。
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实现规范化、客观化的评价。
应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制定更为精细的评价标准。
应该加强远期疗效评价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估中医治疗的长期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临床需求的变化。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绞痛。
中医诊疗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就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的专家共识进行阐述。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根据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制定的中医诊疗方案。
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认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浊痹阻、寒凝络阻等。
气滞血瘀是其主要病机,气滞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进而引发心绞痛。
痰浊痹阻则表现为痰浊瘀血互结,阻塞心脉,影响气血运行。
寒凝络阻则为寒邪侵入经络,血管收缩,血行受阻。
中医诊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的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气滞血瘀证宜采用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方剂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等;痰浊痹阻证宜采用祛痰化浊、宣痹通络的方法,方剂可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涤痰汤等;寒凝络阻证宜采用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方法,方剂可选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
中药制剂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专家共识推荐使用中药注射剂,如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以活血化瘀、益气养心。
口服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等也可用于辅助治疗。
中药用法一般为口服或静脉注射,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针灸推拿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主要选取心经、心包经、厥阴经等经络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调和气血、舒经活络的目的。
推拿治疗则通过按摩胸部、背部、四肢等部位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中医诊疗强调日常调理,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预防方面,可采用中药调理、保健灸、太极拳等中医养生方法,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进展。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在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论治、中药制剂与用法、针灸推拿治疗、日常调理与预防等方面,专家共识为广大医护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然而,中医诊疗仍需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理论和治疗方法,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建议,以期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目标人群的调查,了解疾病在群体中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中,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获取的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源于全国范围内的多家医院。
研究人员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了详细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舌脉表现等。
在数据分析阶段,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
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中医证候包括气虚、血瘀、痰浊等。
其中,气虚证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出汗等症状;血瘀证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疼痛等症状;痰浊证主要表现为痰多、咳嗽、舌苔厚等症状。
在辨证论治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气虚证: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气养血、升阳举陷。
血瘀证: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痰浊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以化痰宽胸、散结止痛。
我们还发现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饮食等因素有关。
其中,中老年人和男性患者发病率较高,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因此,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我们提出以下预防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均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早发现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本文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候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气虚、血瘀、痰浊是该疾病的主要证候。
针对不同证候,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案。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建议。
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为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本文的研究结果仅为初步结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例如,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不同中医证候与西医病理生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辨证论治的精确度和效果;还需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这些辨证论治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广大医生和患者也应该充分重视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意识。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能为医学界和广大患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胸痹”范畴。
本文将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深入探讨。
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中分为多种证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寒凝心脉型、气滞心胸型、心气不足型和心阴不足型。
每个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症状表现和辨证分析,如心血瘀阻型主要表现为胸痛如刺,痛处固定,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舌质紫暗,脉沉细涩;痰浊内阻型则以胸闷如窒,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为主,舌苔白腻,脉滑等。
在客观指标方面,冠心病心绞痛主要与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相关。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在X 线下观察血管形态,能够准确判断血管狭窄程度和病变范围;心电图则主要用于检测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则能够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心室壁运动和瓣膜功能。
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较重,心电图异常率较高;痰浊内阻型患者血脂水平较高,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寒凝心脉型患者血管收缩和痉挛症状较突出;气滞心胸型患者则多表现为心电图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心气不足型患者心脏射血功能减弱;而心阴不足型患者则以心律失常为主。
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型,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如心血瘀阻型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痰浊内阻型则以健脾化痰、宽胸理气为治则,常用二陈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寒凝心脉型采用散寒温阳、活血化瘀的治法,以当归四逆汤加减为主方;气滞心胸型治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心气不足型则应补益心气、养心安神,选用柏子养心丸加减;心阴不足型则要滋阴养心、镇心安神,常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也成为越来越多医生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