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种礼制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出五服”什么意思五服制度详解甲、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一、斩衰丧服名。
衷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二、齐衰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中国古代五礼教案 ppt课件
动” 。
ppt课件
9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仪的发展
4、强化时期:秦汉至清末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 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 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 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 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 神枷锁。
告,祈求神祇qí的佑护。
ppt课件
25
二、吉礼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 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 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 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ppt课件
16
二、吉礼
(一)祀天
1、圜丘祀天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
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
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与祭山并举,设天神、地祇之位。
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礼。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
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
汉高祖二年(前205 年),又增建北畤,祭祀黑帝。汉文帝时,在渭阳修建 了五帝庙,由皇帝亲祭,这是五帝的正祭。
ppt课件
21
二、吉礼
(一)祀天
4.日月 相传古代帝王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一说月坛)。日坛称为“王宫”,也 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 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觐见天 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yíng)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中华古代礼制
中华古代礼制吉礼古代五礼之一。
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
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
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
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凶礼古代五礼之一。
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
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襘礼等。
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五曰凶礼,其仪十有八:一,凶年振(赈)抚;二,劳问疾患;三,中宫劳问;四,皇太子劳问;五,服(丧服)制度;六,皇帝为小功以上举哀;七,敕使吊;八,会丧;九,册赠;十,会葬;十一,致猷;十二,皇后举哀吊祭;十三,皇帝太子举哀吊祭;十四,皇太子妃举哀吊祭;十五,三品已上丧;十六,五品已上丧;十七,六品已下丧;十八,五公已下丧。
”军礼古代五礼之一。
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
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以及《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中华传统礼仪1、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2、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5、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指的是在各个时期、不同地区中,对于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人群所规定的丧服等级制度。
一、不同丧礼等级分类1.五服:是对于五种亲属使用的服装。
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兄弟2.四服:主要是指贵族子女在哀悼父母时所使用的服饰,其中分“玄服”、“素服”、“缟服”、“纯服”,分别对应着父亲、母亲的不同位置。
3.三服:这个等级是用于一般平民百姓丧礼时的规范。
分别是“大功”、“中功”、“小功”。
4.一般丧礼中,穿着深色、朴素的服装比较普遍。
二、丧服等级划分在每种丧礼等级中,都规定了具体的丧服细节,如建筑、器物、家具、食物等方面的规定。
丧服等级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点:1.官方规定:依照官方的权力对丧礼的规范,划分不同的等级,以示公正公义。
2.身份等级:在古代社会中有各式各样的身份等级,不同的身份等级规定的服装也会有所不同。
3.社会风俗等: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有着深厚的影响,这也是丧礼等级制度的形成之一。
4.地方习俗:地方因素的影响也是构成丧礼等级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个地方都有其传统的习俗和规矩,这些也都会影响到丧礼等级制度的划分。
三、丧礼等级制度的影响丧礼等级制度是古代中国礼制的一部分,其规定的丧服等级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对于敬重先人、坚持传统尊重的文化价值作出了规定。
其实,这便是借助丧礼等级制度去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
其次,丧礼等级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分化有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丧礼仪式中,同时还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人们身穿的服装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丧礼等级制度的规范也提高了丧礼仪式的隆重性和庄重性,对于人们表达敬意和悼念亲人的情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历经漫长的历史时光,不同的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丧礼等级制度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问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如今,仍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古代基本礼仪下面整理的古代基本礼仪的国学常识提供给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非常严密的。
中国古代礼制包括具体的礼节仪式,以及古代的礼包括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所以比一般想像的礼的范围广泛。
各个时代的礼又是互不相同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礼仪也是不相同的。
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一、五礼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
二、冠礼冠礼是古代的一种成年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
【占卜】父亲筮来分别确定行冠礼的日期和给儿子加冠的来宾,然后将冠礼日子通知加冠来宾。
【行礼】冠礼日早晨,父亲将来宾迎入庙,儿子出房就位,然后行礼;来宾将规定的服饰给青年披上,反复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并用酒祝祷青年。
【拜母】儿子由西阶下,去拜见母亲,然后再回到西阶以东。
【取字】来宾给青年取一个字,其父送来宾出庙门,青年会见兄弟姑姊,再拜见君主、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用酒款待来宾,并赠束帛和俪皮。
冠礼完成。
是否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
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
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因而礼的名目极为繁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礼仪一、吉礼吉礼是指祭祀之礼。
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国家最重大的典礼。
每年冬至,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
祭天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有深意。
例如天为阳,而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的地点要在南郊;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要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必须在冬至,等等。
第二等是日月星辰。
日月星辰附丽于天,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月之明就是天之明,所以必须祭祀;'星辰'是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和二十八宿,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
祭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
第三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司中主宗室;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主兴风降雨。
祭这一类星用'槱燎'之祀。
后世祭典中,星辰入祀的范围不断扩大,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也都成为致祭的对象。
对上述三类天神的祭祀方式,同中有异。
相同之处是,禋祀、实柴、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
但陈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别:禋祀用玉、帛、全牲;实柴之祀只有帛没有玉,牲体是经过节解的;槱燎之祀只有节解的牲体。
这里还要提到雩祭。
农业时代危害人民最多的是旱灾,古人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有祈谷于天的雩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是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届时必祭。
五服制度详解
五服制度“出五服”什么意思五服制度详解甲、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一、斩衰丧服名。
衷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二、齐衰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直至清末。
而宗子则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XXX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则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XXX以后XXX由嫡子,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在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惯上以伯、XXX、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XXX有才子八人:XXX、XXX、叔献、XXX、XXX、XXX、XXX、XXX。
”次序XXX、XXX、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XXX”,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XXX”。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XXX《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XXX(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XXX时,说XXX是“大义灭亲”。
而“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当“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古代祭祀之礼
古代祭祀之礼导言:在现代我们已经很少见到祭祀之礼了,那么古代的祭祀之礼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祭祀活动被称为吉礼。
古代的五种礼制。
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A、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B、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C、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D、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E、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其中凶礼,是哀悯吊唁、抗灾救患之礼。
其礼包括 5 个方面的内容:丧礼,是哀悼死者的礼仪;荒礼,是哀悼凶札,凶是指年谷不登,札是指疫疠流行,亦称“札礼”,即天子和臣下以减膳、撤乐等礼仪表示同情;吊礼,即祸灾时应行的慰问礼仪;袷礼,是指战败而丧失财物予以救援的礼仪;恤礼,是对遭寇乱的诸侯国派遣使者慰问、存恤。
先秦以后,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表现近祖崇拜,对象是新丧的亲属,整个仪式在服丧期间举行。
从《礼记》到称为正史的二十五史,对凶礼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礼记·丧大记》记载了丧礼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人之将死到亲人守丧的整套礼仪:“君大夫彻悬,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
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
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
”这是人将要死亡时必须改寝和更衣的规定。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
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内命妇姑姊妹子姓立于西方,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
古代礼俗
“敛马侧立”等候上级通过,或“回避”分路而行;同级相见,
拜礼;下级参拜上级,上级官员要答拜,如品级相差较多,则
上级无须答拜。明代官员之间行揖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 拜礼;庶人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先施礼。清代王公相见, 宾主二跪六叩行礼;官员之间再拜行礼,庶人相见行揖礼。
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
役以保卫社稷疆土; 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 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与冠礼对应,古代女子15岁许嫁时要举行加笄礼仪式 4、宾射之礼 周人射礼有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 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 燕射是天子与群臣燕息之时举行的射礼; 乡(飨)射是地方官为荐举贤能之士而举行的射礼。
自南宋后的几朝皇帝把封禅与郊祀合二为一,明成祖于永乐十
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年间, 又将天地分祭。在北郊建方泽坛(即地坛)祭地,把南郊建的 圆丘改名为天坛,专门祭天祈谷。清朝时也在天坛祭天祈谷。 清朝后期,礼制禁防松弛,民间逐渐产生祭天的习俗,后祭天 渐以一种平实的面目出现在民间。
(四)军礼:军队征战、操练之礼 “大师之礼”,指召集整顿军队出师之礼; “大均之礼”,指校正户口,调节赋役征收之礼;
“大田之礼”,指检阅车马人众,定期狩猎之礼;
“大役之礼”,指营建土木工程之礼; “大封之礼”,指整修道路、疆界、沟渠之礼。 1、征战之礼 出征:有天子亲征和命将出征两种。天子亲征前,要举行祭祀
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对女性贞节要求越来越强,由女性 主动提出离婚和再嫁就越来越不为社会的所容。明太祖朱元
璋曾下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制,五十以前不改节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指的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五大礼仪制度,包括:
1. 出生礼:指新生婴儿出生时,家长举行的仪式,也叫“诞生礼”。
在这个仪式中,会请师傅写下婴儿的生辰八字,并安排好宝宝的名字。
2. 冠礼:指男性到了二十岁成年的时候,必须进行的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男子会在家人、师傅的陪同下赴官府接受官方册封,用帽子或冠子表示成为一个成年人。
3. 婚礼:指男女成婚时所进行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男女双方家长和亲友会齐聚一堂,进行祭祀、婚约和拜堂等一系列仪式。
4. 葬礼:指人死后进行的仪式,也称“祭祀礼”。
在这个仪式中,家人、亲友、官员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会到场来祭祀逝者,并举行葬礼。
5. 封禅礼:指皇帝在登位之后,会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皇帝会奉天子之尊,上天下地拜祭,以示天地之至尊。
五礼制度名词解释
五礼制度名词解释
五礼指的是古代中国的礼制,也称为五礼仪,包括了五种不同的礼仪仪式和行为规范。
具体解释如下:
1. 礼:礼仪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它强调个体应当尊重他人、注重亲情、友情、师德和忠诚等。
2. 周礼:指古代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天子为中心的礼制,包括了宗庙祭祀、宴饮娱乐、军事威仪等方面的礼仪。
3. 礼记:是记录了各种礼仪仪式的经典著作,包括了周礼、郊社、春官、夏官、殷礼、曲礼等。
它详细阐述了每个仪式的具体内容和举行方式。
4. 礼仪:是一种约束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包括了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礼节等方面。
礼仪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5. 礼仪之邦:指一个以礼仪为核心的国家或民族,通常表示这个国家或民族拥有丰富的礼仪文化和高尚的行为规范。
古代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强调君子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古代五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礼教制度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这五礼分别是冠礼、乐礼、射礼、征礼、宴礼。
这些礼制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礼节,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冠礼是指成年男子头戴藤冠以示成年之礼。
在古代中国,男子要在20岁左右接受成年礼,成年礼的一项是冠礼。
在冠礼的仪式上,男子要穿着礼服,戴上藤冠。
这一仪式象征着男子已经成年,可以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
乐礼是指古代中国的音乐礼仪。
在古代,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古代政治、典礼和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乐礼中,音乐被用作净化心灵、提高精神、促进社交的工具。
音乐会、歌舞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乐礼的一部分。
射礼是指射箭比赛的礼仪。
在古代中国,射箭是一种草根文化,不但有助于提高军队和百姓的战斗力,还被视为练习身体和头脑的一种方式。
在射礼中,射箭比赛被视为一种测试射箭技能和风度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招募军队,选拔官员和推选领袖等方面。
征礼是指古代中国的军事仪式。
在古代中国,军队是国家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维护安全和利益的保证。
在征礼中,各种军事仪式被用作宣传战争、提高军队士气、发动进攻等方面。
这些仪式包括召开军事会议、检阅军队和宣誓等。
宴礼是指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
在古代中国,宴席是一种社交活动的形式,也是一种查询人才、联络关系和庆祝重要事件的方式。
在宴礼中,主人家要用珍贵的食品和饮料款待来宾,而来宾要遵守规矩和礼仪,表达感谢之情和敬意。
总的来说,古代五礼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
在现今社会中,这些礼制虽有变化,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却依然被广泛尊重和传承。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小功:次 于“大功” 的丧服。 用稍粗熟 麻布制成, 服期五月。
缌麻:“五 服”中最轻 的一种。用 较细熟麻布 制成,做功 也较“小功” 为细。
军礼
• 指军事活 动中的礼 节规范。
• 包括出师、 祭祀、誓 师等
西周时凡出动军队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 式,屠宰牛羊献祭祖先、社稷。全体出征将士列 队,屠宰后的牛羊还要在队列左右转一圈,号为 “殉阵”,并宣布“不用命者斩之”。统帅亲自 将牲血淋在军器上,号为“衅”,象征性的将作 战使用的旗号、战鼓、金铎、兵器等淋上一点牲 血。奇怪的是淋过牲血的战车却要放回库中保存。 祭祀结束后的牛羊煮熟了,即“胙[zuò古代祭祀 时供的肉]肉”,分给将士们享用。
飨礼:飨,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 受用。古代一种隆重的宴饮宾客之礼。
宴礼:周天子招待诸侯设享礼,招待诸侯之 卿用宴礼。享礼用体荐(宴享时,将牲的半 体置于大俎以进献),宴礼用折俎(宴会时, 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
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 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净心,以 示虔诚)、递上国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 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 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 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 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 宾礼 • 嘉礼
古代礼仪
吉礼
• 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礼仪
男 加 冠
女 及 笄
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 内容是宾主拜揖行礼,司射放好壶、中、算,宣 布投壶之令(规则),主要有:必须将箭矢的端 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 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等等。 至此,司射上堂对宾行揖礼,禀告宾:“三耦 (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座射”(意思是三耦都 已射毕)宾行揖礼还。射礼讲求立德正己、礼乐 相和。倡导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射礼讲 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 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在本质上是一种健康 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 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
中国古代的礼制
中国古代的礼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
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了中国古
代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的礼制:
1.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规定了天子和臣子的位次、行礼方式等。
2.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3.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4. 揖让、长揖、拱:古代的相见礼,表示尊敬和友好。
5. 拜: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表示尊敬和崇拜。
6. 跪拜礼:下辈或社会地位低的人对长辈或社会地位高
的人所施的礼仪。
7. 作揖礼: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
8. 颔首礼:同辈或同级别人之间比较快、比较生疏的礼节。
9. 取跪姿、跪坐:表示尊敬和虔诚的姿势。
这些礼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尊重和崇敬。
在古代
社会中,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也是
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礼仪
基本礼仪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 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 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 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 军礼,丧葬 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 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 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 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 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
通典·礼:“自伏牺以来,五礼 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轲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 况
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 师、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朱 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 玄
1、起源时期:夏朝以前
2、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
(1)“五礼”
在商代已有完备的礼制,周代将其扩充和用于规范整个社会,都起到了制约和干预的 作用. “五礼”指:பைடு நூலகம்
吉礼—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 嘉礼—婚嫁、宴请等喜庆场合之礼
凶礼—丧葬、灾祸之礼 军礼—军旅之礼 (2)“三礼”
宾礼—是朝见天子或会见之礼
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拜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五种礼制
中国古代五种礼制:
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以五种礼节来防止天下老百姓做坏事并教育他们理解、遵守这些礼制。
”这五种礼制便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合称。
1.吉礼:是祭祀鬼神的礼仪。
古代认为祭祀是“国之大事”,故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对象有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方百物等。
2.凶礼:不单用于丧葬,也包括对天灾人祸(如饥馑、水旱、战败、寇乱等)的哀悼,有丧、荒、吊、祫(为清灾除病而祭祀)、恤等五种仪式。
3.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有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等礼,包括军制、赋税、劳役、封疆、经界等仪制。
后多指军中的礼节。
4.宾礼: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之间所用的礼节,共有朝、宗、觐、遇、会、同、问、视等八种。
5.嘉礼:指宴会和庆贺之礼节,内容比较复杂,有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shènfán,古代王侯祭社稷和宗庙所用的肉)、贺庆等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