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军礼

合集下载

中国礼仪文化——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中国礼仪文化——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中国礼仪文化——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

可见,礼仪在中国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如今,也深得后世子孙们学习,并引以为荣。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仪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那么,五礼包括什么礼呢?《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1、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或许有其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

然而时至今日,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意义深远的现代价值。

2、凶礼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意为以凶礼哀吊救助邦国的忧患,以丧礼来哀吊死亡,以荒礼来救助饥荒与疫病的流行,以吊礼哀吊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水火灾祸,以襘礼相助被围而遭祸败的盟国,以恤礼慰问国内的动乱或曾遭寇乱的邻国。

虽然近代礼仪中,省去了很多凶礼的礼节,但是古礼的内在精神依旧对现代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俗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皆乐生恶死,好治厌乱。

洪荒之世,人类与自然相需而存,敬天法地而礼生,文明得以进化。

军礼礼仪常识

军礼礼仪常识
相传在英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祝捷大会上伊丽莎白一世女皇为立功将士颁发奖品
军礼礼常识
现代,许多国家的军人,都通用一种立正举右手于右鬓际的礼节,称“军礼”。此礼起源于英国。相传,在英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祝捷大会上,伊丽莎白一世女皇为立功将士颁发奖品。为了维护女皇尊严,大会特别规定将士受奖时,必须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不得平视女皇。随着时代的演进,这种遮眼的动作就演化为军礼。按照传统习惯,当军人戴着军帽行礼时,必须首先行军礼。

古代军礼手势

古代军礼手势

古代军礼手势古代军礼手势是军队中用来表示尊敬、致意和指挥的一种特殊手势。

每个朝代和地区都有不同的军礼手势,但总体来说,古代军礼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致意礼:1. 右手抚心致礼:将右手平摊在胸前,用手指轻轻触碰心脏位置,表示真诚的问候和致意。

2. 跪地行大礼:在重要场合,士兵需跪地行大礼,即将双手合十举至头顶,双腿跪地,表示对上级的敬意。

指挥手势:1. 端正仪态:士兵站立时,要保持端正的仪态,挺胸抬头,双手自然放置在身体两侧。

2. 懒腰手势:将左手平放在腰部,右手托腰,手掌向下,表示军队准备出击。

3. 手执刀枪手势:根据士兵手中的武器不同,手势也有所不同。

手执刀的士兵,右手挥刀,左手托腰;手执枪的士兵,右手横握枪托,左手托腰。

4. 杖手势:将右手握拳,左手托腰,表示指挥员的姿态端庄,指挥有序。

指挥信号:1. 回首:将右手放在额前,表示停顿或回头。

2. 前进:向前划动右手,手掌向下。

3. 停止:将左手平放在胸前,右手竖起,手掌向前。

4. 其他特殊信号:古代军队中,通常会有特殊的指挥信号,例如手臂沿直线切割空气,表示撤退;手臂挥动表示转向等。

军礼仪式:1. 行礼:将身体向前倾斜30度,同时左手托腰,右手严肃地放在左手手背上。

2. 敬礼:将右手举过眉梢,手指自然伸直,并放在额前,表示敬意和尊重。

3. 军礼:将右手平放在胸前,与左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或托腰,身体弯腰鞠躬,表示敬意和忠诚。

这些古代军礼手势体现了军队对上级的敬意和忠诚,也体现了指挥员对士兵的指挥和领导。

这些手势是当时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军事制度和纪律的要求。

如今虽然军事礼仪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一些古代军礼手势依然被保留下来,成为了军队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忠、孝、仁、智、信。

一说为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五种重大事件的礼仪和制度,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一说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的朝聘之礼。

朝聘之礼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

五礼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

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史记·五帝本纪》:“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

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吉礼古代五礼之一。

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

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

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

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

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

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因而礼的名目极为繁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礼仪一、吉礼吉礼是指祭祀之礼。

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国家最重大的典礼。

每年冬至,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

祭天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有深意。

例如天为阳,而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的地点要在南郊;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要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必须在冬至,等等。

第二等是日月星辰。

日月星辰附丽于天,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月之明就是天之明,所以必须祭祀;'星辰'是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和二十八宿,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

祭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

第三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司中主宗室;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主兴风降雨。

祭这一类星用'槱燎'之祀。

后世祭典中,星辰入祀的范围不断扩大,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也都成为致祭的对象。

对上述三类天神的祭祀方式,同中有异。

相同之处是,禋祀、实柴、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

但陈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别:禋祀用玉、帛、全牲;实柴之祀只有帛没有玉,牲体是经过节解的;槱燎之祀只有节解的牲体。

这里还要提到雩祭。

农业时代危害人民最多的是旱灾,古人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有祈谷于天的雩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是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届时必祭。

古代军礼手势

古代军礼手势

古代军礼手势古代军礼手势:一、水晶礼。

古代的水晶礼,是一种职业道具,是一种严格的礼仪,也是古代士兵常用的一种行军行为。

版本多种多样,大体分为军事、礼仪和典礼三类。

水晶礼有严格的步伐和动作。

军事上要求士兵实行“立正、报数、发声、敬礼、警报”等礼仪,士兵必须保持合乎礼仪的体态,以尊重军礼的制度;礼仪、典礼则要求士兵在古代特定的场合,如出席官员、走入政府建筑物等,要求士兵用同样的步伐,进行同样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示,代表着士兵对威严、庄严的军礼。

二、挥旗礼。

挥旗礼是一种以挥旗为表示意向、表达情感的军事礼仪。

古代挥旗礼更是多变,其中有统一挥旗、表彰挥旗、列队挥旗、特殊挥旗等。

挥旗礼包括旗手挥旗、歌手歌唱挥旗和旗手抬旗三部分来表达,而且具有不同的气势和节奏,表达不同的意义。

比如挥旗表示胜利、挥旗代表信仰,以及抬旗代表崇敬等。

三、行士礼。

行士礼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典礼,是将军接见将士的仪式,也是将士表达忠诚的方式。

该礼仪有两个阶段,即将士行军步伐进入将军面前,将士让步礼接近将军前,将士趋拱礼回到原地并转身报数。

在行士礼过程中,士兵必须保持正直、整齐、有力的步伐,表达正确的姿势。

将士面对将军时,一定要把手放在腰间,昂首阔步,表示尊重。

四、动作礼。

动作礼是古代士兵表达忠诚、尊重和礼仪的一种方式。

动作礼包括各种武术动作,如唱歌、跳舞、拱手、彩旗、军旗斗技、武术比赛等内容。

动作礼有两个阶段,一是前期准备,二是实施舞蹈动作。

在表演之前,士兵要注意保持端正的姿势,然后是汇报将军,告诉将军本次动作表演的内容。

注意在表演过程中,士兵必须保持正确的体态、端正的姿势,动作要求严格、整齐。

五、仪式礼。

仪式礼是古代士兵表达忠诚的一种行为,其大体上分为正式礼仪和非正式礼仪两个部分。

正式礼仪包括元帅仪式、朝廷礼仪、光荣官职礼仪、部队歌舞仪式和军礼检阅;而非正式礼仪则有招呼仪式、送别仪式、行士礼、祭旗礼和出入关会仪式。

以上仪式礼习俗多用于特殊场合,如元帅仪式供元帅交任,军礼检阅用于军队行进,祭旗礼用于国庆或其他重要仪式等。

军礼庄重威武雄壮

军礼庄重威武雄壮

军礼庄重威武雄壮在军事领域中,军礼是一种庄重、威武雄壮的仪式,体现了军人的纪律性、荣誉感和组织纪律。

军礼不仅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军人身份的象征。

本文将从军礼的历史背景、军礼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不同类型的军礼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军礼的历史背景军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士兵们在军事胜利或重要场合下会举行隆重的军事仪式,以表彰勇气和纪律。

在中国古代,军礼被称为“门庭之礼”,是皇帝向将领和士兵们表示威严和亲近的仪式。

随着军事演变和战争技术的发展,军礼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军礼注重的是军人对国家、荣誉和责任的承诺。

二、军礼的意义和重要性1. 体现军人的纪律性:军礼是军人纪律性的重要体现。

通过参与军礼,军人们能够了解和遵守纪律,提高组织协调性和战斗力。

2. 强调军人的荣誉感:军礼是对军人勇气、忠诚和英勇行为的肯定。

它鼓励军人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努力,并为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注入动力。

3. 树立军队形象:军礼是展示军队形象的重要方式。

通过庄重、威武、雄壮的仪式,军队能够向国内外展示其战斗力和团结力,塑造积极的形象。

4. 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军礼是一种组织纪律的训练,通过训练和参与军礼,军人们能够熟悉和遵守军事规程,提高整体战斗力。

三、不同类型的军礼1. 升旗仪式:升旗仪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军礼之一。

在每天早晨,军队会通过仪式升起国旗,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力量。

这是一种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敬意的方式。

2. 集会和阅兵:集会和阅兵是军事庆典的一部分,旨在向公众展示军队的能力和实力。

通过整齐划一的队形和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军队向世人展示其战斗力和纪律性。

3. 授勋仪式:授勋仪式是对军人勇气和荣誉的正式表彰。

在这种仪式中,军人会接受勋章或奖章,以表彰他们在战斗和平时任务中的杰出表现。

4. 官兵交流活动:军礼还可以是官兵之间交流和团结的方式。

举行官兵间的庄重活动,能够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总之,军礼作为军人身份的象征和展示军队形象的重要方式,具有庄重、威武雄壮的特点。

“军礼”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军礼”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军礼”在文言文中的翻译《军礼》一词,历史悠久,其含义广泛,在文言文中被多次翻译。

一、《军礼》的历史渊源军礼可以追溯到夏朝,在汉代被系统性发展,直到现在,仍然在现役部队中不断完善细化,其中主要包括行为守则、组织架构、作战形态、战斗行为等。

它以准军情、配合服从、自豪忠诚的精神在国防军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文言文中的翻译1.《史记·淮阴侯列传》:臣谨求司空告禀,大考军礼,一以为忠。

韩愈的译文:臣束手就某告宣,大按军礼,一以以忠臣。

2.《史记·淮阴侯列传》:夏侯比,屯兵中原,自守军礼,备具器械。

陶潜的译文:夏侯比,部伍中原,守行军律,备备具器械。

三、《军礼》的定义《军礼》可以定义为一组客观的法律法规及其相关的惯例和礼仪,旨在调整军队或舰队的正规行为,促进军队以及其各种元素间的一致性、统一性和服从性,以保护国防军事财产,确保部队有效服役。

四、军礼的特征《军礼》是一套文化礼仪,旨在遵守在军事活动中起管理作用的武装机构所确定的职业操守,从而获得遵守在民间社会存在的社会习俗服从和原则。

其特征有:一、加强武装轻重编制:规定军队编制的整体构成,以及按岗位的等级或职责的轻重。

二、拓展军队定制:提供军事行动的规则和定制,以及模式。

三、增加军隊礼仪:建立仪式性的礼仪,使军事行动有序、规则,凝聚部队士气。

四、加强commitment:通过增强士兵的士官领导,加强其对军队指挥的服从。

五、《军礼》的意义军礼不仅是一套行为准则,它还代表着一种精神和文化,指导着军队、士兵乃至民众如何谦虚、宽容,并追求正义正道。

它更像是一种��然法则,为团结向上、宝贵精神所支撑着,而此精神是多么受尊敬,凝聚着智慧,承续着彪悍、英勇、职业化服役的精神,其重要性无可言介。

古代军礼手势

古代军礼手势

古代军礼手势
古代军礼手势是由古代军人在实施军事行为时所采用的、具有特
殊含义的手势。

它包括军风中的立正姿势、军容礼、报数礼、抱枪礼、换岗礼、叩头礼、敬礼等。

1. 立正姿势:站立时,双脚宽谓距离,双手并拢,眼睛直视前方,样貌庄重,身体挺直,仪表端庄,不能翘头偷窥或者开口说话,也可
以跪拜。

2. 军容礼:按照军用仪仗的礼仪仪式,使士兵们能够在其他人面
前表现出自己的军容。

此时,士兵们要像活雕塑一样站立,双脚并拢,手持兵器,保持优雅的仪态,不能动弹。

3. 报数礼:士兵们报数时,要以立正的姿势,站立的位置,持武
器的方式报数,声音要清晰、大声、协调,不能拖泥带水,不能出现
失神或忘语的情况。

4. 抱枪礼:这是一种礼仪,士兵们要把枪抱在胸前,并以最正确
的姿势站立,上肢要持枪,双腿间隔适当,双脚要并拢,双臂要显示
枪管至肩高,且枪管要朝右,呈水平状态,谨慎而大胆,不能畏缩,
也不能松散。

5. 换岗礼:每次换岗时,士兵们要以立正的姿势,把自己的武器
抱住,然后朝向要换的位置,先向同伴们提出进攻的命令,然后快速
而有序地换岗礼。

6. 叩头礼:叩头礼是接受上级命令时士兵们所表现出来的最重要
的仪式,也是表达尊敬之意的有效形式。

士兵们在叩头礼时要做到全
身立正,头发齐整,衣装整洁,眼睛直视前方,膝盖叩地,表现出完
美的仪态和威风凛凛的气质。

7. 敬礼礼:敬礼礼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方式,其礼节庄严,仪式规范,士兵们在敬礼礼时要站立的位置要正,双腿并拢,双臂放下,双
手紧握剑柄,双脚分开一定的距离,双手尽量远离身体,整个人的仪表应该谨慎而大胆,肃穆而威严,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中国古代礼仪——军礼

中国古代礼仪——军礼
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 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也就是一次战前动员和教育 《尚书》所载《甘誓》 《汤誓》 《牧誓》等;都是上古著名的誓师之 辞 如果是命将出征;天子要在太庙召见大将军及全军将校;授之以节钺 后代常授刀剑 君王拿着斧钺的端首;把柄交给大将;表示将节制军队的 全权授予他
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 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 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
诸侯战胜敌方;向天子或大国报告胜利消息;也称为献捷 战 争结束;如果敌方投降;则有受降之仪
《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乾隆
5 饮至与论功行赏
战争胜利结束;天子要宴享功臣;论功行赏 上古把这种享有 功于祖庙;舍爵策勋的礼仪称为饮至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 社是土地神 征伐敌人是为了保卫国土;所以叫宜 后代多将祭社 狭义指本国的土地神 祭地地是与天相对而言的大地之神 祭山川湖海同时举行
出征前告庙叫造祢 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祢本是考庙;但后代都告祭于太庙;并不限于 父庙 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
祭军神 军旗称为祃mà祭 军神;一说是轩辕黄帝;一说是蚩尤 祭祀时要杀牲;以牲血 涂军旗 战鼓;叫做衅旗鼓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军礼
军礼是师旅操演 征伐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 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 服从和同 《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以下内容:大师之礼;用 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 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大师之礼;指军队的征伐行动; 大均之礼;指均土地;征赋税; 大田之礼;指定期狩猎; 大役之礼;指营造 修建等土木工程; 大封之礼;指勘定封疆;树立界标
三田猎之礼
田猎的作用;依文献所说有下列各项:一是为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禽 兽的糟蹋 二是供给宗庙祭祀 三是为了驱驰车马;弯弓骑射;兴师动众;进行 军事训练 最后;田猎所获山珍野味也用于宴飨宾客及充君之庖

中国古代礼仪——军礼..

中国古代礼仪——军礼..

《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乾隆)
5.饮至与论功行赏
战争胜利结束,天子要宴享功臣,论功行赏。上古把这
种“享有功于祖庙,舍爵策勋”的礼仪称为“饮至” 论功行赏之礼最为隆重者,莫过于历代定封开国功臣。 周武王灭商后,封侯建国,以藩屏天子,是众所周知的。 6.师不功 军队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 军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
素,因势利导,夺取胜利。
4.凯旋
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
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如
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 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都称为“郊劳”。
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
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 诸侯战胜敌方,向天子或大国报告胜利消息,也称为献 捷。战争结束,如果敌方投降,则有受降之仪。
赋》,扬雄写《羽猎赋》等都是为了谏讽皇帝勿沉溺于狩猎。
谢谢观赏!
祭军神、军旗称为“祃(mà)祭”。军神,一说是轩辕黄帝,一说是蚩尤。祭祀
时要杀牲,以牲血涂军旗、战鼓,叫做衅旗鼓。
.誓师 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
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也就是一次战前
动员和教育。《尚书》所载《甘誓》、《汤誓》、《牧誓》等,都
是上古著名的誓师之辞。如果是命将出征,天子要在太庙召见大将
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敌人是为了保卫国土,所以叫“宜”。后
代多将祭社(狭义指本国的土地神)、祭地(地是与天相对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
川湖海同时举行。

军礼的讲究

军礼的讲究

军礼的讲究军礼的讲究所谓军礼,有两种解读:一是旧时指军中的礼仪,如西周五礼之一,是用于征伐和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二是指军人的礼节,军中的礼节包括举手礼、注目礼、持枪礼。

军礼是军人的礼仪,军礼是军队的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

我国古代的军礼一般是拱手礼和抱拳屈膝礼。

据《礼记》及《司马法》的记载可知,先秦时,穿戴甲胄的兵士见到天子或者长官可以不拜,仅行拱手礼即可。

没有披甲全副武装时觐见长官则要“拜”。

古代军队礼仪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规定:军营中凡授受有锋刃的武器时,要以木柄一头来递交;而乘兵车出军营的时候,武器锋刃要向前,进入军营时锋刃要向后。

将帅以居左边为贵,以示战无不胜;士卒以右边为贵,以示战死之志。

汉文帝“细柳劳军”的故事情节就很能说明古代的军人礼节。

当年匈奴入侵汉朝边境,汉文帝去慰劳军队。

来到霸上、棘门的军营,皇帝车队驱驰直入,将军及属下都骑马迎送。

但是,当车队来到周亚夫的细柳军营时,先行卫队照例先往报信。

只见官兵披戴盔甲、手持兵器,戒备森严,与以前两处大不相同。

车到营门,却被军士拦阻,不得入内。

直到使者拿符节按礼法通报“皇上劳军”,周亚夫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营门卫兵还叮嘱驾车的人:“将军有令,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

”文帝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

到了大营前,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

”文帝俯身扶着横木回敬轼礼。

劳军结束后,皇帝车队出营,亚夫也不遣人相送。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严格,模范遵守军规军礼。

唐朝以后的军营相见礼,则结合了跪拜礼和作揖。

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留下了两本练兵经验总结——《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里面详细记录了军人礼节。

《练兵实纪》“定军礼”一节,规定军营中下级将士参见主将必须“两跪一揖”,非直接下属参见则“一跪两揖”;上级下达军令,下级必须跪接;路途中遇见上级,方便行事,不必跪拜;骑马遇见本营长官,则需下马拱立,非本营长官,仅需让道立马候过;礼节必须遵行,违犯者以军法处置。

中华传统礼仪“五礼”之军礼

中华传统礼仪“五礼”之军礼

中华传统礼仪“五礼”之军礼
中华传统礼仪“五礼”之军礼!礼乐与征伐,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军队的组建、管理,离不开礼的原则。

如天子六军,礼有等差,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

军队必须按照礼的原则训练和管理。

大师之礼:就是天子亲自率领军队出征的时候举行的礼仪,声讨敌人的罪恶,表示必胜的决心,激发将士的义勇之志。

大均之礼:上古兵农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各家都要承担军赋。

大均之礼的重点是校核户口,公平地分摊军赋,避免民众苦乐不均。

大田之礼: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检阅战车与士兵的数量、作战和协同能力。

【【【推荐阅读:中华传统礼“五礼”之吉礼】】】
大役之礼:古代要营造宫邑或者堤防等公共设施时,需要征调民力。

但有的家里只有一个劳动力,而且上有老、下有小;而有的人家里劳动力和男孩很多,情况差别很大,不能简单划一,应按照人性化的原则,根据民力强弱分派任务。

大封之礼:古代的边界上有封土,上面种着树,这叫封。

某个诸侯的领土被人家夺走了,后来又把它夺回来,在得到确认之后要举行仪式,把原先逃亡的居民招募回到原地生活,这个仪式叫做大封之礼。

军队里面这样的礼非常多,比方说日常的训练车马、旌旗、兵器、军容、行列、站列、营阵、校阅,甚至士兵的坐作、进退、击刺,以及日常训练都有仪式。

战争得胜回来,则有凯旋、告庙、献俘、献捷、受降等仪节。

古代六礼六仪介绍

古代六礼六仪介绍

古代六礼六仪介绍古代六礼六仪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社会中人们相互交往、社会关系建立和维系的基本规范。

六礼指的是嫁娶、丧葬、冠礼、军礼、封禅和朝贡六种礼仪,而六仪则是指进贤、聘、问、冠、丧、祭六种仪式。

下面将对六礼六仪进行逐一介绍。

首先是嫁娶礼仪,这是指男女结婚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

嫁娶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进门、过门、拜堂、敬茶、宴席等环节。

这些仪式的目的是确立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强调家族的连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

其次是丧葬礼仪,这是指人们对逝者进行的一系列仪式。

丧葬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停灵、入殓、告别、安葬等环节。

丧葬礼仪的目的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之情,也是为了安抚逝者的灵魂,使其得到安息。

再次是冠礼,这是指男子成年后举行的一种仪式。

冠礼的主要内容包括剃发、沐浴、穿衣、戴冠等环节。

冠礼的目的是标志男子已经成年,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也是为了使男子更加自律、自重,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接下来是军礼,这是指军队进行军事演练或出征时所进行的一种仪式。

军礼的主要内容包括阅兵、授旗、检阅等环节。

军礼的目的是展示军队的威武形象,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是向敌人展示军队的实力和决心。

然后是封禅礼仪,这是指天子登基时所进行的一种仪式。

封禅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登山、祭天、祭地、祭祖等环节。

封禅礼仪的目的是通过祭祀天地祖先,表达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是为了祈求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康幸福。

最后是朝贡礼仪,这是指外国使臣进贡时所进行的一种仪式。

朝贡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接待、贡品展示、宴席等环节。

朝贡礼仪的目的是显示国家的威望和实力,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也是为了展示国家的文化和经济繁荣。

六仪即进贤、聘、问、冠、丧、祭六种仪式,是在具体场合下进行的一系列仪式。

进贤仪式是指选拔人才的一种仪式,聘仪式是指聘请人才的一种仪式,问仪式是指请教或咨询的一种仪式,冠仪式是指给予头衔或职位的一种仪式,丧仪式是指对逝者进行悼念的一种仪式,祭仪式是指祭祀神灵或祖先的一种仪式。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 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 子 孟子.离娄下
基本礼仪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 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 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 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 军礼,丧葬 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 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 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 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 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
通典·礼:“自伏牺以来,五礼 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轲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 况
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 师、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朱 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 玄
1、起源时期:夏朝以前
2、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
(1)“五礼”
在商代已有完备的礼制,周代将其扩充和用于规范整个社会,都起到了制约和干预的 作用. “五礼”指:பைடு நூலகம்
吉礼—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 嘉礼—婚嫁、宴请等喜庆场合之礼
凶礼—丧葬、灾祸之礼 军礼—军旅之礼 (2)“三礼”
宾礼—是朝见天子或会见之礼
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拜礼

吉、凶、军、宾、嘉,所谓“五礼”,这才是礼仪之邦的根本

吉、凶、军、宾、嘉,所谓“五礼”,这才是礼仪之邦的根本

吉、凶、军、宾、嘉,所谓“五礼”,这才是礼仪之邦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

“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礼仪内容繁缛,《礼记》中即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

为便于了解和掌握这些礼仪,大致在春秋战国时,人们逐渐按照这些礼仪的内容,进行了类型的划分。

这就是《周礼·春官·大宗伯》篇记载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礼仪类型,统称“五礼”。

汉代以后,历代的国家礼制虽有所演进和变化,但基本上都围绕这五礼的系统进行礼制建设。

一、“事邦国之鬼神示(祇)”的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qí)。

”由此可知,吉礼就是祭祀鬼、神、示(祇)的礼仪活动。

所谓鬼,指人鬼,即祖先的鬼魂;神,指天神;示(祇),指地祇,即地神。

如吉礼包括对上述天、地、人三界神灵进行祭祀的各项礼仪,如郊祀(祭祀天、地)、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

祭祀的神灵也种类繁多。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先王等。

今天北京尚存的天坛、地坛,就是明清时期皇帝举行郊祀礼,祭祀天、地的场所。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祭天的天坛为圆形,祭地的地坛为方形)天坛二、“哀邦国之忧”的凶礼凶礼,是指遭遇到凶丧祸患时,人们相互间进行的哀悼吊唁、救济抚恤的诸礼仪的总称。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先秦时期已实行五种类型的凶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古代的军礼

古代的军礼

古代的军礼作者:朱筱新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8期军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指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典礼,属于礼仪制度的“五礼”之一。

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概括了古代军礼的构成:“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即古代的军礼系由5种具体的礼组成,其中,大师之礼用于出兵征伐;大均之礼用于均土地、赋税;大田之礼用于田猎;大役之礼用于营建土木工程;大封之礼用于定疆域、分封土地。

军礼中的大均、大田、大役、大封四礼似乎与军事活动无关,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但凡国内有重大的活动,诸如均田、征收赋税与押运、营建大型土木工程等,都要动用军队。

为了保障政令的正常执行,便专门制定了这些军礼。

自西周开始,凡动用军队,必先祭告于神。

“师出必祭,谓之祃”,祃是古代军队在出征前向神灵祈祷、保佑出师大捷的一种祭祀仪式,亦称祃祭、师祭。

祃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祃牙”,即出兵前举行的“祭旗礼”。

牙,指牙旗,是古代军队主将或主帅的标志性旗帜;也常指军队行进、作战时,在队前或阵前引导的大旗。

祭旗礼实际上就是用牙旗祭告神灵。

如是军队受命出征,则以蚩尤、黄帝为受祭之神。

蚩尤是传说中东方九夷族首领,擅长以金(指铜等金属)制作兵器,还能呼风唤雨;黄帝也是传说中的中原地区的部落首领,受到周边各部落的共同拥戴,被后人奉为中原地区各部族的共同祖先。

举行祃祭礼,是为了祈求得到神灵的支持和帮助。

古代军队在祃祭之后,还要举行誓师礼。

誓师的目的是要使将士了解出征的目的,揭露敌人的不义和罪恶,激励将士英勇杀敌,这是战前的一次动员和教育。

在《尚书》中就有《甘誓》《汤誓》《牧誓》等几篇著名的誓师之辞,反映了三代军队誓师的主要内容。

如果是受命出征,军队主帅还要在帝王的太庙内接受天子授予的节钺,以象征统领军队的权力。

古代军旗不仅是军礼的重要内容,也用于军队作战时使用。

军礼·礼仪

军礼·礼仪

军礼·礼仪
军礼军礼是古代五礼之一,镇之以,威,用以统一诸侯邦国制度的礼仪称军礼。

包括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以及军制、赋税、军役、封疆经界等礼仪。

后世军礼多专指军中礼节。

《粉妆楼全传》第七十一回“祁巧云驾云人相府”,元帅“马成龙领着三十二位英雄,一对对摆出营来”,“只见城头上两旁,摆列着文武官员,正中黄罗宝盖之下,端坐着乾德天子”,乃大吃一惊,“连忙同众英雄纵马到吊桥口,一齐滚鞍下马,俯伏在地,启奏道:“罪臣等甲胄在身,不能全礼,望陛下恕臣等慢君之罪。

” 第七十三回,写马成龙以定边大元帅,奉命起兵征番,他“回到行营,调动大队人马,齐赴教场,摆齐队伍,祭过帅旗,遂上演武厅,升帐坐下,众将参见”。

成龙唤九头狮子马瑶等进帐听令,“四人上帐打躬”,领命而去。

《隋唐演义》第五十五回“唐秦王亲唁服军心”,“秦王到了熊州,听见三声炮响,早有四五百白衣甲将士来接,手中拿了一揭,跪在地上禀道:‘左哨千总苗梁,迎接千岁而过。

’又行了四五里,又是许多白甲兵将,放炮递揭跪接,……秦王坐在宝辇中,见那些兵马,一个个盔甲鲜明,旗带整齐,心中转道:‘魏之将帅经营,可称知礼知义矣,……”
《西湖佳话·岳坟忠迹》中写岳飞与金兵作战,连连告捷,但高宗听信秦桧和议之言,一日发十二道金牌,诏岳飞班师,“岳飞见金牌连诏,知是秦桧之意,愤惋泣下,东向再拜,对众将官道:‘七年心力,废于一旦!奈何,奈何!’众将官都谏道:‘此非朝廷之意,皆秦贼蒙蔽圣明。

如今中原震动,四方响应,恢复之时。

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岳公道:‘依君言,明是岳飞反,非秦桧反也。

’”。

军礼 西周五礼之一

军礼 西周五礼之一

军礼西周五礼之一
军礼,西周五礼之一,拼音是jūn lǐ,指旧时军中的礼仪,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古代五礼(吉、凶、军、宾、嘉)之一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

”郭沫若《蒐苗的检阅》:“例如我们中国的周代,在一年四季里也都是有军事上的操练的,春天的叫作振旅,夏天的叫着拔舍,秋天的叫着治兵,冬天的叫着大阅。

这些是被称为‘军礼’。


军法
《左传·襄公三年》:“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

”杨伯峻注:“军礼犹言军法也。


军中的礼节
《汉书·周勃传》:“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夏侯惇引许褚、典韦等,至驾前面君,俱以军礼见。


指今军队中所行的敬礼,分五种
立正、注目、举手、举枪和举刀。

沙汀《涓埃集·闯关》:“余明穿着整齐,十分娴熟的敬着军礼。

”。

大国威仪中外军礼漫话

大国威仪中外军礼漫话

大国威仪中外军礼漫话常礼常说善美生活常礼常说善美生活常礼常说善美生活1广义的军礼有立正、注目、举手、举枪和举刀等五种,狭义的军礼特指举手礼。

举手礼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骑兵相遇,都会相互揭开头盔上的面罩让对方看清自己的相貌,以免被对方误伤。

后来,骑士们改为脱下头盔或帽子以示敬意。

最早采用举手礼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新军。

敬举手礼时,身体呈立正姿势,右手指尖贴帽檐,手心向外翻,表示自己手中没有武器。

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军队也逐步推行举手礼,后来举手礼又传到美国,进而传到了全世界。

目前,各国的举手军礼在细节上虽略有不同,但举手接触帽檐的行礼动作却大抵一致。

2中国古代的军礼有拱手礼和跪拜礼两种。

鸦片战争后,西方军礼逐渐进入中国,但曾国藩等老派将领对此十分抵触,即便是大办“洋务”的李鸿章对此也不以为然。

直到甲午战争后,光绪帝批准《陆军行营礼节》,举手礼才逐渐成为清军的通行军礼。

建国前,因为没有制定队列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行礼大多借鉴国军的《步兵操典》。

1950年,参考苏军列队条令,我军开始制定第一部《队列条令》,对军礼有了明确规定:着军服戴军帽通常行举手礼;携带武器不便行举手礼时行注目礼;持枪礼与举刀礼仅限于执行阅兵和仪仗任务时使用。

3世界军礼大致可归为三个体系,即英法体系,印阿体系和希腊体系。

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以及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军礼均属于英法体系。

英法体系的敬礼方式(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列条令》为例):敬礼时,右手迅速取捷径从胸前抬起,右臂与肩同高,前臂、手掌呈一条直线,五指并拢,掌心稍向外翻约30度。

戴帽时,右手中指贴于帽檐外2公分处。

不戴帽敬礼时,中指微贴太阳穴。

持枪敬礼时,右手持枪,左手握拳平举于胸。

印阿体系的敬礼方式为:身体呈立正姿势,右臂平直举起于胸前,右手展平,手掌朝下。

属印阿敬礼体系的国家有印度(民族卫队)、阿尔巴尼亚和墨西哥等。

希腊体系的敬礼方式源于古代罗马,其方式为:身体呈立正姿势,高抬右臂45度,手指并拢向前,目视受礼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敌人是为了保卫国土,所以叫“宜”。后代 多将祭社(狭义指本国的土地神)、祭地(地是与天相对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川 湖海同时举行。
出征前告庙叫造祢。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祢本是考庙,但后代都告祭于太庙,并不 限于父庙。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
祭军神、军旗称为“祃(mà)祭”。军神,一说是轩辕黄帝,一说是蚩尤。祭祀 时要杀牲,以牲血涂军旗、战鼓,叫做衅旗鼓。
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 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
诸侯战胜敌方,向天子或大国报告胜利消息,也称为献捷。 战争结束,如果敌方投降,则有受降之仪。
《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乾隆)
5.饮至与论功行赏
战争胜利结束,天子要宴享功臣,论功行赏。上古把这种 “享有功于祖庙,舍爵策勋”的礼仪称为“饮至”
谢谢观赏!
❖ 军礼:即军旅之事,与军事有关的礼仪。 ❖ 主要有三个方面:
❖ 征战之礼 ❖ 校阅之礼 ❖ 田猎之礼
(一)征战之礼
1、出师祭祀
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二者礼数规格也有不同。军队出征前有 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
出征前祭天叫类祭,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币等,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 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
(三)田猎之礼
田猎的作用,依文献所说有下列各项:一是为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 禽兽的糟蹋。二是供给宗庙祭祀。三是为了驱驰车马,弯弓骑射,兴师动 众,进行军事训练。最后,田猎所获山珍野味也用于宴飨宾客及“充君之 庖”。
史籍记载历代君王田猎之事甚多,大都是以田猎作为游嬉玩乐的方式, 因而荒废政务,伤害百姓的也不在少数。汉代司马相如写《上林赋》,扬 雄写《羽猎赋》等都是为了谏讽皇帝勿沉溺于狩猎。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军礼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 “以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的诸侯要用军 礼使其服从和同。《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以下内容:大师 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 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大师之礼”,指军队的征伐行动; “大均之礼”,指均土地,征赋税; “大田之礼”,指定期狩猎; “大役之礼”,指营造、修建等土木工程; “大封之礼”,指勘定封疆,树立界标。
.誓师
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 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也就是一次战前动员 和教育。《尚书》所载《甘誓》、《汤誓》、《牧誓》等,都是上古 著名的誓师之辞。如果是命将出征,天子要在太庙召见大将军及全军 将校,授之以节钺(后代常授刀剑)。君王拿着斧钺的端首,把柄交 给大将,表示将节制军队的全权授予他。
3.军中刑赏
军队在外行军作战,刑赏尤 须严明。刑赏的依据是军法即 《司马法》。
军中刑赏都重视及时见效, “赏不逾时”,“罚不迁列”, 这是由于战争形势瞬息万变, 刑赏及时,使人知道什么可做, 什么不可做,才能克服消极因 素,因势利பைடு நூலகம்,夺取胜利。
4.凯旋
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 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如 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 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都称为“郊劳”。
论功行赏之礼最为隆重者,莫过于历代定封开国功臣。 周 武王灭商后,封侯建国,以藩屏天子,是众所周知的。
6.师不功
军队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军 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 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
(二)校阅之礼
大阅的目的在于检查备战状况。天子亲临,称为“亲讲武”。我国 古代的军事理论一向重视军队的平时训练,认为“兵事以严终” (《穀梁传·庄公八年》),军队严加警备,强化操练,反而使得敌人 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要定时校阅演习。春秋经传记当时诸侯各国“大 阅”、“治兵”之事甚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