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学生可能对其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激发他们的思考,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4.情感教育: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兴起新文化运动?2.呈现(10分钟)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们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4.巩固(5分钟)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1.材料展示: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2.教师提问: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学生讨论)3.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本课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诸多历史人物、思想和运动,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联系,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想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把握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认识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涉及的思想、文化、人物等方面较为复杂,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人物及其思想有深入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
(史料实证)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2、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生:举手回答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会顺着历史的车辙继续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的探索。
我们先通过两则材料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
通过阅读材料你能总结出什么现象?新授: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漫漫长河当中,我们更多地向大家介绍的是帝王将相和各国精英,那么今天呢,我想带领大家认识两位平凡的小人物,看一看他们生活的跌宕起伏,这个人是我的太奶奶,她叫做黄王氏。
1898 年出生,17 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同岁的太爷爷,半年后她怀孕了,太爷爷去上海重新读书。
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的太奶奶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没有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看出来女子的地位非常低。
那大家考虑一下,接受三从四德的太奶奶,跟接受西式教育的太爷爷他们生活在一起。
会不会幸福呢?[学生回答]太奶奶是经受过三从四德,也就是封建礼教的学习,然而太奶奶爷是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教师引导]所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你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那么到底。
太爷爷会不会跟太奶奶幸福呢?太奶奶还在家坚守地等待太爷爷,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到来。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12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知识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对 New Culture Movement 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内容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情境导入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情。
他是谁?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有人说,思想源于时代,思想又引领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拜访那群激情昂扬的人物,去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讲授新课一、桎梏:枷锁重重乱象生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世纪初的中国,将会看到以下现象:社会现象一:北大师生问好(图片、文字)师:同学们通过这种师生问好场景,看出了哪些社会现象?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史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历史意义等相关资料。
3.史料: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掌握一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掘文化资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办事公正、审视人生、品德高尚的良好意识和风尚。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尊重;(3)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2)掌握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2.教学难点(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念;(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反映现实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观看“《青春派》电影片花”的方式来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兴趣。
2)布置课前小作业:让学生自己找资料,了解一下鲁迅和胡适的主要思想。
2.学习新知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起点: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中国的“五四”是一个充满激情和魅力的时刻,在新文化的影响下,五四运动表达了国民的先进思想,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念:自由、民主、平等、科学。
其中,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灵魂,大力倡导理性思考、批判精神和实践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①启示了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反省和未来的期望;②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提高了教育、文化和学术标准;③使中国文化迈上了现代化道路、实现了文化的多元化。
2)学习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1)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全面批判封建文化,关注劳动人民,抨击国家现状,鲁迅的文学成为了新时代下的万众瞩目的文化符号。
(2)胡适:主张现代人应该追求自由、民主和科学,并着重阐述自由思想对个人能力的重要意义。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大致过程,包括陈独秀与《新青年》,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等。
【过程与方法】以五个“一”为线索,借助史料和历史问题,勾勒课堂主线。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青年的精神,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与手段】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呈现情境:以发电报的方式,礼貌的拒绝某位好友的工作推荐。
教师讲述:同学们这是民国时期的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的一则小趣闻,当时的胡适先生从学生中选出了一个答案,自己也给出了一个答案。
呈现史料:学生答案——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先生答案——干不了,谢谢。
教师讲述:这场有关白话、文言之争的运动是如何发生的?最终的结局如何?(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拟定电报,并交流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发电报的活动,引出白话文言之争,在活跃气氛的前提下,进入新课的学习2.出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二、新课讲授教师讲述: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以五个“一”为线索。
(1)一个人物(2)一本刊物(3)一所学校(4)一个群体(5)一个声音(设计意图)借助五个“一”的线索,吸引新课的学习,铺垫本课的基本架构。
(一)一个人物呈现图文史料:陈独秀的图片及简介文字。
(1)从少年时候起,陈独秀就不算默默无闻。
17 岁以第一名进学成为秀才, 在当地就是名人。
(2)但真正使他名满天下的,还是他的文章和他所办的刊物, 特别是《新青年》。
(3)领导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教师设问:你对陈独秀有何印象?他因何而名满天下?陈独秀为何要创办《新青年》?(学生活动)畅所欲言,说说陈独秀名满天下的原因以及你对陈独秀的大致印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的历史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
学生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 课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思想文化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 时空观念:能够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3.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如文献、图片、影像等,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辨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理解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献、著作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图片或名言警句,提问学生:这些图片和名言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的什么事件?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2. 新课教学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介绍新文化运动前中国的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如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等。
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分析新文化运动在文学革命方面的成就,如白话文的推广等。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
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
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播放一段《药》的影像资料。
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
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
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题1.《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教师活动:展示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资料。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祭孔、祭天坛?学生回答:为了复辟帝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本课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来加深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4.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图表、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其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还包括了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对于其中的思想、文化、教育等内容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和教育改革。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 教学重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和教育改革。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3.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图片,如北京大学、新青年杂志等,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新课标《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袁世凯祭天的图片,通过回顾袁世凯复辟帝制这一社会局面,来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提出问题: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结局如何?之后中华民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局面?辛亥革命后,两位西方来的“先生”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你知道他俩是谁吗?为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引导:结合导入新课时所提的问题,介绍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教师出示《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图片:结合图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补充:教师出示陈独秀、陈独秀纪念邮票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出示图片:教师出示《敬告青年》一文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哪些。
提示: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教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旗号和主要阵营:补充:教师出示蔡元培的照片和相关介绍,突出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展示图片:教师出示北京大学的教授们的合影照和新文化运动油画等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不同思想流派的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教师引导: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
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结论:(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进步作用。
结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地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进步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
开始标志
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
内容与意义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新文学
意义: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
在此背景下(C)
A.义和团运动兴起B.辛亥革命兴起
C.新文化运动兴起D.国民大革命兴起
2.在20世纪初的《新青年》杂志上,文学革命与守旧派唇枪舌剑,争论不已,新文化运动也因此风生水起,波澜壮阔。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D)
A.鲁迅B.李大钊C.胡适D.陈独秀
3.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
陈独秀为了“战胜恶社会”,希望青年们高举的两面大旗是(C)
A.自强求富B.爱国救亡C.民主科学D.实业救国
4.黄叶同学收集下列人物图片参展,如果要取一个栏目名称,比较合适的是(C
A.推动维新变法的志士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
C.新文化运动的战士D.洋务运动的领导者
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奋进史。
在中国近代化
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的先后顺序是(A)
①自强求富②变法维新③民主共和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6.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A)
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7.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看……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请你说出它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A)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8.胡适说过:“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这三个“兔子”最早发起的运动是(C)
A.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
C.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D.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9.这一时期“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仅以“科学”命名的杂志达70余种,卷入这一科学浪潮的刊物更有数百种之多。
这一时期是(D)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10.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平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C)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