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f78cb6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b.png)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关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学说体系。
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思想家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2. 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和衰落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经历了一段发展和衰落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法家思想,儒学受到了压制。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广泛传播。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是儒学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儒学家,如王充、郭象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儒学的复兴时期。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正统思想,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学成为了士人的必修科目。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欧阳修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儒学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5. 明清时期: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儒学也面临着变革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学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儒学家致力于对儒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如王夫之、顾炎武等。
6. 现代儒学:儒学的传承与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儒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儒学家们致力于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儒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儒学传统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儒学传统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8573b2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b.png)
中国儒学传统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儒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其理论体系对中国的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体系、经典、教育等多方面探讨儒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及其派别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是仁爱和礼制,即尊重人的尊严和重视社会秩序。
不同于其他学派的是,儒家关注圣贤的学说以及造就君子的教化道路,强调个人的奉献和自我修养。
在东周时期,有许多重要的儒家学派出现,如孟子学派、荀子学派以及争鸣学派。
其中,孟子学派主张人性本善,争鸣学派则主张发挥个人才能,放弃传统的礼制和法律。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
汉武帝时期,儒家被正式定为国家思想体系,教育系统以儒学为核心,并且名臣王导、李商隐、韩愈等人也陆续出现。
儒学在三国时期又产生了两个世界篇章——孔子学院和洛阳纸质思想,分别影响了朝廷和民间。
到了唐朝,儒学的地位更是得到了提高,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如孔颖达、李白等儒家大师的名字至今依然流传。
儒家经典及其思想内涵儒家经典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中包括了《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著名典籍。
而著名的儒家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每个有志于从事儒家思想研究的人都必须要熟读的著作。
《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典籍,其中以孔子的言行记录居多。
《中庸》则是孔子的孙子孔伋记录本宗师思想的著作,主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则是为人处世的课程,介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篇章。
《孟子》则是孟轲所著,书中提出孟轲的思想精髓。
经典体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大师和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派和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以及其他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儒家教育及其影响自汉代开始,中国通过历代政治动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并主导了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及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及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8deff0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a.png)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及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派思想流派,影响深远。
自春秋时代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和道德,推崇“人道主义”,希望通过教化、规范行为和培养品德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儒家学派的影响。
一、教育体系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孔子创立的私塾到宋代的国子监,儒家思想一直贯穿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始终。
儒家传统教育追求的是全面的人才教育,培养出具有卓越道德品质、出类拔萃的文化修养、具有广博知识与领导才能的人才。
这种教育模式被称为“四书五经”教育体系,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则指《易经》、《书经》、《礼记》、《春秋》和《周礼》。
儒家思想的教育体系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中国的整个教育模式,包括现代大学、中学等各级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儒学知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信仰、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
二、政治思想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君子治国来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倡导“仁爱”,指出“仁爱”是一种理想状态,并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
这可以促进人类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同样,儒家思想也推崇和平、稳定和合规。
儒家思想認为,长期的和平和稳定是实现人民幸福、国家繁荣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中国政府不仅在国内政策上追求和平,而且还在国际上推动和平与合作。
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与外交政策,使中国政府变得越来越注重国际和平、合作。
这也反映在中国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与多家国家的外交关系上。
三、文化价值观对于中国文化传承而言,儒家思想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品性。
中国文化中最为受欢迎的是孝道,这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被传承至今。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bd86c145fbfc77da369b10f.png)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作者:子夜飞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源远流长、蓄积深厚的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粹历经几千年的风雨还依然久盛不衰。
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始,儒学就和当时的其他学说一起融入了思想文化的长河里。
在这期间,它磨砺过、沉没过、漂浮过,在经历了无数次沉浮之后最终成为这条长河的主流。
儒家思想历经千百位儒学大师的修正锤炼之后才得以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但是,这条河流的前进、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一、发展历程:明显的阶段性正如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样,一种思想文化能否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关键是看它是否能满足社会存在的发展需要。
思想文化也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学说能否被统治者重视,关键是看它能否真实反映和保护经济基础。
正因为如此,不同的朝代对儒家思想持不同的态度,这决定了儒家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形成这是我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思想上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一切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创立了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都蕴含了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的其他学派中也有体现,比如说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6cab56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3.png)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
儒家思想自孔子提出后,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从其起源、核心理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核心理念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奠基者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孔子认为,通过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
仁即对他人的关怀和爱,义则是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礼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规范,智则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信则是人们在行动中应该具备的诚信和守信的品质。
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儒家思想在孔子的弟子和后继者的传承下得以发展。
在孔子之后的几百年中,儒家思想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和教育制度。
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儒家思想,使之更具体、更深入。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地得到各个朝代和统治者的推崇与发扬。
儒家的核心理念成为了中央政府的指导思想,并通过儒学成为科举制度的基础,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思想变迁。
尤其是在宋明时期,理学和心学的兴起使得儒家思想得到了更为系统和完善的发展。
理学注重对经典的诠释与研究,将儒家经典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强调理性思维与实践的结合。
心学则从心性和心理的角度研究儒家思想,提出了“性即道”和“致良知”的理论。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提供智慧和指导。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b7b5724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3.png)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哲学思想,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为代表。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国家的治理和世界的和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1. 儒家思想的原理- 仁: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爱人、尊重他人,并建立道德规范。
- 义:儒家思想认为义是“仁”的体现,它是道德行为的真正意义。
- 礼:儒家思想认为礼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
- 智:儒家思想提倡智慧与学问。
智是指对人生的领悟和思考,学问则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 信:儒家思想信仰努力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信仰,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2.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国家的治理和世界的和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准则。
- 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价值体系。
- 儒家思想引导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礼仪文化,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儒家思想还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3. 儒家思想对东亚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长期以来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文化发展,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
- 朝鲜的儒家文化高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语言、文化、艺术、哲学等内容,对韩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日本在受到汉学思想的影响后,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吸收和改良,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儒学文化,也使日本趋于传统文化,从而加快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 越南在受到中国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后,建立了和中国类似的科举制度,并使越南的经济、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
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dacc31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0.png)
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儒家思想便通过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影响了无数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儒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贡献和影响。
儒学思想的贡献儒学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阐释和整合,儒家思想极为重视稳定、和谐和秩序,并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种道德修养注重的不仅仅是自身,还应用到与周围社会和谐相处的方方面面中。
儒家思想还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世界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因此,儒学也极为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自然和谐,这种观念至今仍在中华文化中体现。
对于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天命观念,即一个人的权利和职责是基于命运的安排和社会道德的要求而定的,这种观念对于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思想中,仁爱也是对于领导品质的要求,为了实现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领导者必须具备仁爱之心。
儒学思想的影响儒学思想透过千年的时间变迁,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观念和价值判断。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儒学思想被融入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中。
例如,孔子的“四端、五常”教诲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端即:仁、义、礼、智;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
这些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兼顾。
儒学还影响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发展,尤其在封建时代,儒家思想不断地塑造了王朝、官场和社会秩序。
在中国古代政治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秩序、家庭伦理和实现和平的重要因素。
儒家思想对国家的治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代政治家在担任重要职务之前,都会接受儒学教育,这种教育使他们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以求在任职期间为国家群众服务。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e7f63ee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9.png)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儒家思想,又称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主导和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
而儒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和全球文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又是如何的。
一、什么是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历史起源儒家思想源于周朝的礼乐思想,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在对周朝文化的批判和改革中形成的。
儒家思想将道家思想、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各家学说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体系。
2. 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义、诚、孝、悌、忠”。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生而为人,应该追求道德、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强调人的社会性,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关心、尊重、信任、帮助,共同建设和谐的社会。
3. 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2000多年的发展史。
自起源之初,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传统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独占鳌头。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1. 中国政治文化和行政理念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政治和书法文化。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孟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君主政府应该依法治国、公正行政,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思想也在中国的实际政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道德与社会儒家思想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道德水准,还包括建立一个强大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德行称号给人们展示了最高境界的道德准则,并将其作为一种模范行为示例。
这种模范行为和道德准则的传承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以道德为中心的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叶脉之一。
3. 教育与社会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一个人发展成才的必要途径。
传统的中国教育体系中注重的是教育的精神和智力层面,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思考等来进行发展。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成为了整个东亚的重要模板,直到近代西方科学主义的进入才得以改变这一状态。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7d8db2e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4.png)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儒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精髓,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而且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思想传承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经历了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对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古代儒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古代儒学思想是一种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它主要包括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种伦理学和政治学,它的本质是探索人的道德和政治行为规则,同时涉及到了人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方面。
古代儒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包括:(1)以仁为核心。
在古代儒学思想中,“仁”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观念,它是人的道德、政治行为和道德伦理规范的根本所在。
(2)强调中庸之道。
儒家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适当、稳定、和谐的境界,在人的道德和政治行为上,应该把握好中间的平衡点,不偏不倚。
(3)注重人的修养。
古代儒学思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的首要任务,只有修养好自己,才能发挥出人的真正潜力。
(4)崇尚礼仪。
古代儒学思想非常注重礼仪,认为礼仪是一种秩序和规范,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信仰体系。
二、古代儒学思想的传承历程古代儒学思想的传承历程可以分为几个历史阶段:(1)周朝儒学思想的起源。
周朝儒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学的最初形态,它主要围绕着礼、乐、诗、书、春秋五经展开。
(2)汉朝儒学思想的发展。
在汉朝时期,儒学与官府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诸子百家、史籍、经典、经史学、儒家经典、儒家门客等。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思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儒学也因此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王弼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范睿的“道统”思想,成为了南北朝儒学思想的两大流派。
(4)唐宋时期的儒学思想。
在唐宋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包括禅、道、儒三教结合、经学归正、唐宋经学草创等。
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再思考
![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再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fbf06c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0.png)
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再思考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中国的社会、政治、道德以及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儒学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思考和评估。
本文将从儒学的基本精神、历史演变、不同的应用方向等角度来分析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就儒学的当代价值进行深入的讨论。
一、儒学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演变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想体系,它的核心是“仁爱”、“中庸”和“礼教”。
在儒学的体系中,“仁爱”是最为重要的核心概念,它强调的是对人类彼此之间的尊重和爱护,同时在儒学中这一概念还有包容性的特点,是一种从人类本身的尊严和生命价值出发来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想。
此外,“中庸”也是儒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指的是应该遵循的一种中道思想,既不过分偏向于某一方面,也不过度崇尚极致。
而“礼教”则是对于秩序和规矩的强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制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最初是家族长老为教育自己的后代而制定的一套家教制度。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成系统的哲学学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儒学在历史上经历过数次兴衰,但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把儒学看作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 教育方面儒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它被看作是一种象征和基石。
在儒学的体系中,“仁者爱人,博爱天下”是其核心,这种思想不仅贯穿于各个方面的人类关系,也造就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文化精髓。
在古代,家长们会选择最优秀的儒生为自己的子弟传承儒学,这也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也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教育思想,如西方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都被引入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使得儒学逐渐被确立为教育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基石。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56ea09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d.png)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学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它通过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社会制度以及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其次,儒学以其独特的社会伦理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在儒家的价值观念中,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
儒学强调家族礼仪和家族道德,重视家庭的和睦和稳定。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孝道、友善等价值观念,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
这种伦理观念在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家族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观念,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儒学以其独特的政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儒学注重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认为君主应为人民的福祉而治理国家,提出“仁政”、“民本”等理念。
“仁政”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人民的利益。
而“民本”则强调以民为本,注重国家利益与人民福祉之间的平衡。
这些政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准则具有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行政制度。
另外,儒学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提出“博学笃志”、“格物致知”等观念,倡导学而不厌、思而不忧。
这种注重学问和思考的精神对于培养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善于思考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儒学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倡导“君子”、“仁者”等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对于培养中国人的优雅风度和高尚品格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儒学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儒学的人本思想、社会伦理观、政治思想等方面对于塑造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7ab941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0.png)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
春秋时期由孔⼦创⽴,仁是孔⼦思想体系的核⼼。
战国时期经过孟⼦、荀⼦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百家中的蔚然⼤宗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3、西汉: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被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称“三教合⼀”,唐初,统治者奉⾏三教并⾏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5、宋朝:儒学新发展——理学产⽣发展。
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陆王⼼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就是“理”的主张。
创⽴“⼼学”。
明朝中期王阳明成为⼼学的集⼤成者。
宋明理学历经⼏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了深远的影响。
6、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儒学受到批判。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李贽的离经叛道(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7、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孔⼦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8、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民主⾰命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b947f78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c.png)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儒学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儒学的发展历程、其所宣扬的思想和吸引人们的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起源于战国时期,是指儒家思想的学术流派,也是孔子所创立的思想体系的一种。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思想家不断探索如何实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与发展。
儒家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发展起来的。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关系,强调融合、和谐、共生。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人性的善,他认为人是有良知的,应该尽力遵从道德,为人而活。
汉朝时期,儒学被认为是正统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主导。
汉武帝时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建学校,注重儒学的普及,这也使儒学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唐朝时期,随着儒学的发展和学者的不断研究,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使儒学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中的主要形式,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儒学所宣扬的思想儒学所宣扬的思想,主要是关于人的关系,道德与文化的思想,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是关于人的关系。
儒学有“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四种人伦关系,这些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中国社会所有秩序机构的基础。
在这些关系中,每个人应该尽其所能去履行自己的角色,遵从道德规范,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的目的。
其次是道德与文化的思想。
儒学认为人应该成为一位完善的人,做出道德上的正确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体系主评推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被认为是构成一个成熟人的精神基础。
同时,儒学也提倡“博学,审问,慎思谋,明辨是非,笃志实,行道成”的修养方法,认为这是成为完善人的必要条件。
先秦儒学的思想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先秦儒学的思想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5b4e2b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9.png)
先秦儒学的思想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先秦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
在后世,儒家思想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当时中国社会弊端的批判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就先秦儒学的思想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儒学的思想特点1. 道德思想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核心是关于道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仁是为人之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状态,并以“五常”为准则。
其中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道德体系。
人的道德修养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显现了儒学强烈的人文关怀。
2. 政治思想儒家思想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德为本,以爱民之情、孝敬父母之心作为基础,达成政治的统治。
形成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但他并不否定使用武力维护国家稳定。
3. 教育思想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体制。
他主张以“文化教育”为中心,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道德的追求。
他强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认为学习应持续不断。
二、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被认为是最深远的一种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社会习惯等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已被认为是文化传承的核心之一。
2. 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人文精神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涵养,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同时,它还建立了一系列优秀的道德建言和行为准则,并成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基础之一。
3. 教育领域的影响历史上,儒家思想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千年的教育历程中,儒家思想被认为是教育规范、大师和体制的源头和灵魂。
至今,在中国的教育领域里,仍有着深重且广泛的影响。
三、总结先秦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它的核心是对道德的关注和推崇,这种思想由孔子等众多思想家碰撞出来,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基石。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54e54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8.png)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开启汉代以来,就一直占据了中国思想史的高地。
其影响可以追溯到当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学派,其基本概念为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就是人性的本真,包括对他人的同情心、关爱和尊敬。
儒家思想认为,个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仁,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早在汉代,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儒学成为官方学术,并被作为教育的基础。
在唐代,儒学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了最著名的学派之一。
宋代时,儒学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和榜样,对社会、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三、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影响广泛,几乎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方面:1. 社会互动方式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礼仪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中的基本道德准则和标准。
人们通过遵守门第、尊敬长辈、尊重师长、对下级和灵魂待人等方式,体现了“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2. 教育方式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中注重道德教育,即使现在,传统儒家教育仍然在一些学校和家庭中传承着。
儒家思想倡导的“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时代进步的倡导者,成为了当代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借鉴。
3. 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的统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家的“仁政”思想,即以仁为本,以爱人为出发点,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渐被认为是最佳统治模式。
该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的统治思想,并构成现代中国政治的一条重要基线。
总之,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儒学的继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654ed0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f.png)
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发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并不断发展壮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不仅扮演了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角色,同时也有着一系列的传承和发展过程。
以下是
关于儒学的继承与发展的一些观点:
1.继承与弘扬传统。
儒学一直注重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弘扬,认为传统应该得到尊重和传承。
从“四书五经”开始,儒学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并通过“家学”、“道统”等方式不断地传承、弘扬。
2.兼容并包的整合性思想。
儒学注重人性之善,关注人类之间的相互交往和互动,强调和谐、和
平和稳定,同时对于各种思想和文化表现出兼容并包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不断的整合和吸纳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儒学逐渐形成了自身独
特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3.具有现代意义的革新和拓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
儒学思想不仅在哲学思想、道德规范方面有着重
要影响,同时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当今的现代
化进程中,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证明了儒学思想对于当
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总之,儒学在传统文化领域中不断地继承和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也
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所呈现的广泛应用价值而继续发展。
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b4662e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e.png)
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影响了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而且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思想的历史渊源、思想体系和影响展开论述。
儒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儒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孔子。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创立了儒学思想,并在其后的各个时期得到了不断发展。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的素质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同时也提倡道德伦理方面的思考。
尽管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其他学派的竞争和压制,但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流派,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与文化。
儒学思想的思想体系儒学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概念,这些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仁”是儒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爱,是道德伦理的核心。
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本主义的特点。
另外,儒学思想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治理方面,儒学思想注重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稳定,强调明君、容忍和宽容。
同时,儒学思想还注重道德修养,强调敬畏天地、尊重先祖、尊重家庭。
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它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代政治家也往往借鉴儒家思想来治国。
在文化方面,儒学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宗教。
中国古代的文学、书法艺术等,在其背后都有着儒家文化的熏陶。
在宗教中,儒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儒教一直扮演着一种文化魂魄的角色,成为了中国人性与伦理的代表。
儒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当代复兴与影响
![儒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当代复兴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914c73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3.png)
儒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1 孔子与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教育理念强调“有教无类”,提倡平等教育,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学说在《论语》中得到体现,该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孔子试图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概念,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的善良天性得到发展。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是战国时期另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
荀子的思想与孟子有所不同,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加以规范和引导。
荀子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还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学者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推广儒家的治国理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儒家思想的深化与演变2.1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他将“仁”的理念进一步扩展到政治领域,提出了“仁政”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过程:
(1)先秦儒学: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原始儒家在先秦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学”之一。
他们提倡的道德修养学说在“士”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们设计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国原则,则因其主要精神,即一统天下和礼义王道为上等,太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了,因而始终没有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
(2)两汉儒学: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
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才有所变化,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由于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所以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公元前136年,汉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前124年,汉武帝下诏,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
汉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
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
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
宋代时发展为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后理学取得官方地位。
影响:
儒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中心,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
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积极方面:
(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
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对社会历史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的作用。
消极方面:
(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