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练习题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1. 首因效应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答: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 晕轮效应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 镜中我.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也正是通过理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 自我意象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 角色丛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 侵犯线索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

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那种侵犯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9. 亲社会的侵犯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10.“宝宝玩偶”实验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

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 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 差序格局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

2.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

3.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4.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5.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6.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7.刻板效应: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比较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8.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9.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现象。

10.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11.内化:指个体响应他人影响完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之成为自己观点的一部分。

12.服从:受到他人或者规范的压力,个体发生符合他人的或规范要求的行为叫做服从。

13.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14.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指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或某一集群的心态过程或某一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

15.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16.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17.集群行为是指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从多人的狂热行为.18.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或判断,是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意见。

社会心理学题目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题目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参考题目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指一个具体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大小能够视察和测量。

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对其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

3、信度 :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量的分数是渴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

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可信的。

4、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的参加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使个体从自由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5、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6、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7、态度8、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9、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根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绝对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一样。

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10、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而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11、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所以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4、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5、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6、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7、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8、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1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11、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12、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13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14、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察觉、认识或对待。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15、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16、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7、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18、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1)社会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

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

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1.名词解释: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答:(1)家庭。

社会心理答题

社会心理答题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30 分)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3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4、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5、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7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8、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9、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10、家庭生命周期:反映了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是美国学者研究人口问题时提出的。

二、问答题和论述题(每题 10 分,共 70 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定义。

答: 1)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2)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

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D。

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对抗理论B。

去个体化理论C。

个性理论D。

群体压力理论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的影响。

A。

社会关系B.群体任务C。

群体规模D.群体规范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

菲德勒B。

坎贝尔C。

亚当斯D.斯托纳(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

奥尔特曼B。

罗廷C。

谢罗德D.格林伯格6。

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

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B。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C。

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7。

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的影响。

A。

个体本身的特点B.群体本身特点C.社会因素D。

信息因素8。

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

侵犯诱因理论D。

挫折—侵犯理论9.()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B.自我障碍模型C。

习得无望模型D.自我服务模型10。

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A.社会性B。

普遍性与特殊性C。

社会学观点D.行为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A。

开始运用实验B.依靠生活经验C。

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A.社会性B.需要C。

外界环境D。

社会实践E。

社会化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

A。

报答规范B.模仿规范C。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全集社会心理学试题1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1.0分)P155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1.0分)P120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1.0分) P92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1.0分) P119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

(1.0分) P91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0分) P90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

(1.0分) P123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1.0分) P170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

(1.0分)P108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1.0分) P118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B)。

(1.0分)P155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3.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 本科自学考试问答 名词解释 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    本科自学考试问答  名词解释 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本科自学考试复习题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就社会生活领域的心理现象总体而言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有相通及相似之处,这种相通及相似的心理现象,都被包括在社会心理现象之中,这就是说,社会心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2、期待效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的结果,这种期待的作用也称做罗森塔尔效应。

3、本能:本能是遗传而来的或是本有的一种心理而兼生理的倾向一、1人际关系: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隘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曝光效应: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

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属感;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爆光效应”。

3、得失效应:决定对赞美者的喜欢程度的,不只是赞美的总量,还有赞美的变化量,这就是得失效应。

4、自我表露:社会交往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已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5冲突:冲突是一种以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试甚至争斗关系。

6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7助人行为:是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8、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9、侵犯行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10、自恃行为:是指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权利。

11、旁观者效应:指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1、自我知觉:所谓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已的认识与评价。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2分*5个=10分1,社会心理: 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与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2,社会心理学: 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收到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3,人际吸引: 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肯定的亲密状态或关系4,犯错误效应: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偶尔犯非原则性的错误, 会提高他的人际吸引的现象5,首因效应: 人与人初次交往所获得的最初信息对双方以后交往活动的影响6,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 对交往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此人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7,刻板效应:又叫社会定势, 在交往时, 对某类人的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群体中某一个人的评价8,人际沟通: 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交往过程人际关系: 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10, 印象整饬: 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11, 归因: 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12, 侵犯行为: 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标定的有害行为13, 利他行为: 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的行为14, 从众行为: 在群体压力下, 个体在任职、情感和行为是哪个表现与大家一致的现象15, 社会促进: 由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提高工作成绩和效率的现象16, 相似性: 在客观上双方具有一致性, 主观上能意识到的特点17, 补偿性: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补偿18, 强迫性: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交往频率较高易产生人际吸引二,简答题 5分*6个=30分1.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看法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1)社会化, 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代表会人物纽夸姆, 墨菲。

社会人的条件: 掌握生活技能, 遵守社会规范, 有社会生活目标, 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社会角色: 由社会地位决定的, 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社会交换:霍班斯, 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1)社会行为: 勒温 (P*E) 社会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群体3)社会影响: 奥尔波特, 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人际互动: 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取向(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1)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的心理特点2)性别角色差异2.社会心理的基本特征1)社会存在: 人类加工过的社会物质的存在社会意识:人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人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包括三个层面【1】社会意识形态: 稳定的, 具有阶级性。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

再社会化:是指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3。

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4。

功利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

5。

角色偏差: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6.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7.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8.假相倚沟通:就是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按自己的意愿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9。

彼此相倚沟通:指沟通双方一方面以自己的计划同对方沟通,另一方面又考虑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行为10.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11.继续社会化: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个体需要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12。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态度。

13.侵犯: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14.反应性相倚沟通:指沟通双方都已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动依据,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按照原计划沟通15.中心特性:在印象形成的时候,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就称为中心特性。

二、论述题1。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对人性的理解2.试以实例分析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的关系理想角色,也叫期望角色,是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如做教师就应该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

理想角色属于社会观念的形态.领悟角色,是指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00266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化: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

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的独特性过程。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社会印象:是指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

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投射作用:指一个人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等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以为他人也如此,结果往往对他人的情感、意向做出错误的评价,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认知偏见:指对于社会刺激的不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固定化的程度。

社会态度:指我们对现实社会世界所有方面的评价,包括我们对问题、观点、他人、社会团体、物品等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主观题汇总

《社会心理学》主观题汇总

《社会心理学》主观题汇总一、名词解释1.自我意识个体参与自我知觉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人格特质。

2.自我图式马科斯提出,自我图式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一个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成分概念,自我图式构成了我们的自我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分类和提取经验。

3.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与价值观来对自己现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

4.自尊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5.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或者自我强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6.自我确认是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人们通过自我提升,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高的评价,从而有助于个体自尊的建立;通过自我确认,使别人对自己有一致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自尊水平。

7.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是班杜拉提出来的。

他认为自我效能主要是从成功经验中获得的关于自己能力的概念。

8.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它是指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

9.自我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的、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10.自我检控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11.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期望行事。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12.焦点效应人们在自我观察的时候,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成某一情景的中心,并且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

13.透明度错觉人们认为自己隐藏的情绪一旦外露,就会被别人发现的错觉,实际上别人可能根本看不出来。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专升本模拟题-社会心理学-

专升本模拟题-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社会测量法:一种测定个体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或反感的数量指标的方法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二、简述题1、维纳的归因理论答:韦纳是归因理论的集大成者,其理论受到海德尔的归因学说以及罗特的控制点理论的影响。

提出了三维度归因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对幼儿教育有重要意义。

教师若注意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即凡事主动自己承担责任,认定事情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寻求自己可以解决的方法,那么随着孩子逐步长大,他能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并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能够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归因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较多运用,主要是因为该理论从幼儿的观点出发揭示了学习活动的成败因素,同时它还是教师认识到,帮助幼儿建立明确的自我观念有重要作用,即形成积极的成败归因,有助于幼儿积极地看待成功与失败,并努力追求成功。

2、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答:(1)遗传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a)社会文化b)家庭c)学校d)同辈群体e)大众传播媒介f)计算机网络3、自我增强及常用的方式答:(1)自我增强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作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2)常用的自我增强有六种方式:a)向下的社会比较b)选择性遗忘c)有选择地接受反馈d)缺陷补偿e)自我防御性归因f)自我设障4、查容克的优势反应说答:查容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指出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 因此他的优势反应能够轻易地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动机将会受到抑制.优势反应指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动作.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其优势反应,他人在场会使之动机水平提高,使活动更加出;如果他从事的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需要动脑子的活动, 他人在场提高了其动机水平反而对其行为产生干扰作用,使其活动效率降低.5、如何消除侵犯行为答:(1)宣泄(2)习得的抑制a) 社会规范的抑制b) 痛苦线索的抑制c) 对报复的畏惧(3)置换(4)寻找替罪羊三、应用题1、尝试用所学理论来说明怎样消除生活中的压力答:当面对心理压力时,不要沮丧、困惑、恐惧,自我减压、宣泄是心里释放的有效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练习题1. 首因效应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答:社会印象试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 晕轮效应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 镜中我.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也正是通过理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 自我意象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 角色丛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 侵犯线索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

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那种侵犯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9. 亲社会的侵犯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10.“宝宝玩偶”实验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

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 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 差序格局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

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15. 同辈群体答: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

它是由地位相近,年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6. 对称性社会互动答:互动双方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互动方式。

17. “民意领袖”答:“民意领袖”是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也可能是某一非正式群体的代言人。

18. 文化反哺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19.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一、单项选择练习题1. 目前通行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主要是建构于什么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 B )A. 精神分析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生理解剖理论D. 符号互动理论2. 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的:( B )A. 问卷调查法B. 现场研究法C. 历史资料法D. 实验室实验法3.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社会科学,主要研究:( B )A. 个人心理B. 社会心理C. 人类社会行为D. 人类社会结构4.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怀特的《街角社会》在收集资料时基本上采用的是:( D )A. 访谈法B. 文献档案法C. 实验法D. 观察法5. 解决实验者倾向性的办法之一,是采取实验中的:( B )A. 不问法B. 双盲法C. 单盲法D. 暴露法6. 第一个用“价值中立”概念来表达客观性原则的是:( A )A. 迪尔凯姆B. 帕森斯C. 韦伯D. 马克思7. “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应是独立于研究者的:( B )A. 经济地位B. 价值立场C. 家庭环境D. 男女性别8.社会心理学的三种主要的研究取向除了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外,还有一种是:( C )A. 政治学取向B. 经济学取向C. 文化人类学取向D. 教育学取向9.人格在心理学当中常指一个人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 D )A.人品特征B.学习状态C.道德情感D.心理面貌10.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经历的:( C )A.家庭结构B.人际关系C.社会化进程D.学校教育11. 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的人格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伊列克缀情结和:( C )A. 皮格马利翁情结B. 马林诺夫斯基情结C. 俄迪浦斯情结D. 米尔格拉姆情结12.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自我概念,一个是self,另一个是:( C )A. IB. MeC. egoD. super-ego13.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 A )A.动力组织B.内在潜能C.情感侧面D.心理面貌14.Self是个体有关自己的:( B )A.客观经验B.主观经验C.具体思维D.抽象思维15.最早提出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的是:( D )A.阿希B.戈夫曼C. 林语堂D.卢钦斯16.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起较大作用的是:( A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 末尾效应D.晕轮效应17.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 C )A.变化性B.反复性C. 稳定性D.联想性18.和基本归因错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是:( A )A.“行动者-观察者效应”B.“前台-后台效应”C. “首因-近因效应”D.“主我-客我效应”19. 表明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是:( A )A. 皮格马利翁效应B. 洛伦兹效应C. 托马斯效应D. 唐璜效应20. 电影和电视中的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的:( A )A. 侵犯行为B. 劳动行为C. 消费行为D. 群体行为A.人品特征B.学习状态C.道德情感D.心理面貌21.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 B )A.动力机制B.微观机制C.中观机制D.宏观机制22.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 A )A.社会互动B.个人冥想C.历史演化D.学术研究23. 儿童天生的“语言获得装置”简写成:( A )DB. HADC. CADD. FAD24. 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的人格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伊列克缀情结和:( C )A. 皮格马利翁情结B. 马林诺夫斯基情结C. 俄迪浦斯情结D. 米尔格拉姆情结25. 反向社会化又称:( B )A. 无社会化B. 逆向社会化C. 顺向社会化D. 标准社会化26.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 A )A.社会互动B.个人冥想C.历史演化D.学术研究27.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 A )A.两个阶段B.三个阶段C. 四个阶段D.七个阶段28.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 )A. 完满感B. 安全感C. 羞耻感D. 勤奋感DB. HADC. CADD. FAD29.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学龄期的主要任务是克服:( B )A. 内疚感B. 自卑感C. 羞耻感D. 孤独感30.《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的作者是:( B )A.费孝通B.米德C. 詹姆士D.库利31.“狼孩”虽经教育也难以象正常人那样说话,似乎说明:( A )D不存在B. HAD不存在C. CAD不存在D. FAD不存在32.坎特有关个体在组织中的态度和行为的理论建立在:( B )A.学习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B. 工作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C.本能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D. 生活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33.拉皮尔认为态度与行为间存在着很大的:( A )A.不一致性B.一致性C. 排斥性D.重叠性34.费希伯恩和阿泽恩就态度与行为关系,提出了:( C )A.“行动意图模式”B.“态度意图模式”C. “态度行为模式”D.“主观期待模式”35.瑟斯顿量表也称:( C )A.等量法B.差量法C. 等距法D.差距法36.进行著名的“单面和双面传播”实验的是:( C )A. 拉皮尔B. 瑟斯顿C. 霍夫兰德D. 李凯尔特37.用来消除偏见和歧视的一种方法是在认知上将外群成员:( C )A.社会化B. 敌对化C. 个体化D. 理想化38.从手段来看,非正式沟通多采用:( C )A.文字的方式B. 表情的方式C. 口头的方式D. 暗号的方式39. 提出“近体学”概念的是:( C )A.伯德惠斯戴尔B. 阿希C. 霍尔D. 乔姆斯基40. 模仿可以分为自发的模仿和:( C )A.先天的模仿B. 习得的模仿C. 自觉的模仿D. 被动的模仿41、莫里诺发明了表示群体内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示意图,取名叫:( C )A.社区图B. 社会图C. 社网图D. 社量图42. 角色可以划分为先赋性角色和:( D )A.先天性角色B. 后发性角色C. 自发性角色D. 自致性角色43. 戈夫曼的“角色投入”相当于萨宾的:( D )A.“角色扮演”B. “角色功能”C. “角色意识”D. “角色参与”44. 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可以划为潜隐性角色和:( C )A.凸现性角色B. 明显性角色C. 活跃性角色D. 自致性角色45. 萨宾和艾伦觉得用来代替“角色扮演”一词的是:( A )A.“角色行使”B. “角色功能”C. “角色意识”D. “角色参与”46. 在萨宾看来,浏览商品的顾客是属于:( B )A. 0度参与B. 漫不经心参与C. 生物性参与D. 深度参与47. 过程角色论者提出,只有从动态、从角色扮演的全过程来分析角色才能建立合理的:( B )A. 行为理论B. 角色理论C. 动机理论D. 态度理论48. 时尚最为常见的初始形态是:( B )A. 时尚B. 时髦C. 时趣D. 时狂49. “棒框测验”表明,女性属于:( B )A. 场域独立型B. 场域依赖型C. 时间独立型D. 时间依赖型50、“棒框测验”表明,男性属于:( A )A. 场域独立型B. 场域依赖型C. 时间独立型D. 时间依赖型51. 奥尔波特发现并证实了他人在场对一个人完成任务具有:( B )A. 抑制作用B. 促进作用C. 比较作用D. 暗示作用52. 里弗斯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民族可能会有不同的:( C )A. 性经验B. 听错觉经验C. 视错觉经验D. 越轨经验53. 伯里发现,游牧民族多属:( A )A. 场域独立型B. 场域依赖型C. 时间独立型D. 时间依赖型54 在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善行和德行是:( D )A. 慈爱B. 致富C. 个性D. 孝55.脸面的社会学研究告诉我们,脸重在守护,而面子重在:( A )A. 争取B. 维护C. 破坏D. 创造简答题1. 简述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的重要性答:作为社会化机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而这种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完整的机构,它是社会的雏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