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材料-细胞遗传学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和贫血概论

主要内容
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 血液系统疾病分类
造血组织的概念与衍化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淋巴系统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造血 干Βιβλιοθήκη 胞成熟 血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 自我更新
1.多能造血干细胞:它是各种血液 细胞与免疫细胞的起始细胞,其自 我复制与多向分化保持动态平衡。
2.定向造血干细胞:来源于多能干 细胞,具有向特定细胞系分化的能 力, 也称为祖细胞。
红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原红
早幼红 中幼红 晚幼红 网织红 成熟红细胞
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血液病的防治
进展和展望
造血组织
成人
胸 腺
肝脏
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 肝脏、脾脏
淋 巴 结
脾 脏
胎儿
卵黄囊
骨髓
胎肝
骨髓
造血组织的衍化
卵黄囊造血: 胚胎19天—4周
胎肝造血:
骨髓造血:
胚胎5周—出生 胚胎3.5个月—出生后
血液的离心
血液的组成
易位后
流程: DNA探针标记—变性—靶向DNA—杂交—显 像
原有染色体
分子生物学 M
正常染色体的预后分析
正常 染色体
正常核型AML患者被纳入中危组。研究显 示正常核型存在分子异质性。某些基因突 变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包括下列分子标志 物
FLT 3
NP M1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重要的染色体与基因异常导致疾病的进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具有独立的预后判断价值。
随着检测方法的更新及技术的进步,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主要包括13号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伴或不伴14q32/IGH的重排等染色体异常。
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可完善MM预后评估体系,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并为新药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预后1染色体数目异常1.1超二倍体MM患者超二倍体主要表现为1、3、7、9、11、13、15、17、18、19、21、22三体型[1];另外,近年来国内也有人发现MM患者8号染色体三体,王晓炜等[2]应用荧光免疫表型和间期细胞遗传学(FICTION)技术对MM骨髓涂片进行8号染色体检测,9例MM患者中,发现8号染色体三体1例,这可能与应用FICTION技术提高了检测效率有一定关系。
1.2亚二倍体MM患者亚二倍体主要表现为6、8、13、14、X、Y单体型为特征;其中13号染色体单体缺失及其部分缺失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染色体异常之一。
2染色体结构异常2.113号染色体异常13 号染色体部分或完全缺失是MM 最早发现的染色体异常,MM 中较常见,而且是MM预后及生存期预测的指标之一。
13号染色体异常,特别是13单体(-13)和13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13q-)与MM预后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认为13号染色体上存在MM 抑癌基因,其缺失与疾病危重、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
Pérez-Simón等[3]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析了15 种不同染色体异常在常规剂量化疗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发现13号染色体缺失是最重要的预示生存期短的预后指标,但对治疗反应无影响。
由于13q-的断裂点范围在13q11~13q14,RB1基因正好也于这个区域,因此有人推测13号染色体完全或部分缺失所致MM预后不良可能与RB1基因改变有关。
细胞遗传学分析

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
1 、 异常检出率:30-50%,以缺失(整个 或部分缺失)多见,获得(额外未知起 源的物质)其次,易位少见 2 、 缺失:del(5q)最常见,del(20q), del(11q),del(7q)其次,del(13q) 少见
七、白血病染色体畸变的临床和生物学意义
其余患者则涉及3条或更多染色体其中必 定包括9和22号染色体在内的复杂易位
加图2(示ph)120
产生BCR/ABL融合基因 9q34 的 ABL 原癌基因易位到 22q11 上 和 BCR 基因部分融合产生 BCR/ABL 融合 基因 BCR/ABL融合蛋白具激酶活性
2、CML慢性期的染色体改变 Ph见于95%的CML患者( Ph(+)CML )
• 144
3、inv(16)(p13q22) AML-M4
inv(16)(p13q22)见于25%AML-M4 形成CBFB- MYH11融合基因 构成M4EO亚型 M4EO亚型放化疗效果好,CR近100%,MS达5 年
• 图57
• 153
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大约60%-85%的ALL患者可检的检出有助于白血病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 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发现是诊断MDS或白血 病的主要依据,据此可与其他非恶性血液病进 行鉴别
2 、特异性染色体重排的发现不但有助于 AML 和 ALL 的鉴别,而且有助于进一步识别它们中的各 自亚型 MICM(morphologic , immunologic , cytogenetic and molecular biologic) 将特异性染 色体重排和细胞形态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和分 子生物学特性等一起列为白血病诊断分型的重 要指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治疗后达到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报道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治疗后达到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报道摘要大多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自然病程是起病于慢性期,其后病情逐步进展进入加速期,继之发生急性变,但约有20%~25%的患者可由慢性期直接进入急变期。
伊马替尼作为第1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新诊断CML慢性期患者,显著延长了CML慢性期患者的生存期。
但由于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20%~25%)以及伊马替尼耐药(20%),40%~45%的患者不得不终止治疗,7%~8%的患者疾病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
本文报道1例CML慢性期患者直接进入急变期,单用达沙替尼无效、且因毒副反应停用,先后给予VDCP方案及VP方案达到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缓解病例。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血液学缓解;细胞遗传学缓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指的是一种发生在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生性肿瘤,该疾病的自然病程共包括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90%~95%患者初诊时为慢性期,若无有效医疗干预将进展为不稳定的加速期,最终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样疾病或急变期,通常病情进展缓慢[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治疗CML的主要药物,其中伊马替尼属于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初发CML慢性期患者,长期生存率约80%-90%;达沙替尼属于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CML慢性期中、高危患者更为有效;但在长期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中,需定期监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生化指标、心血管等脏器功能[2]。
但对于CML慢性期直接进入急变期患者来说,当单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无效、且因毒副反应停用时,是否可以先后给予VDCP方案及VP方案以达到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缓解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鉴于此,对我院2022年1月19日收治的1例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余年,急淋变8月余”入院的患者,具体展开以下分析:1病例介绍患者,男,57岁,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余年,急淋变8月余”于2022年1月19日入院。
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血液病

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血液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信息传递的两个重要分支学科。
它们在血液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液病是指一类由于遗传突变或其他原因导致造血系统异常的疾病,包括白血病、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
本文将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角度,介绍血液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与细胞遗传学密切相关。
细胞遗传学主要研究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在某些血液病患者中,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的结构异常或数目异常。
例如,染色体易位、染色体缺失或数目增加等异常都与某些血液病的发生有关。
通过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染色体异常如何导致血液病的发生,并且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与细胞遗传学相比,分子遗传学更加关注血液病的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
分子遗传学研究了基因和DNA的结构、功能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机制。
在血液病中,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会导致造血系统的发育异常或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白血病中,常见的突变包括BCR-ABL融合基因的产生以及FLT3、NPM1等基因的突变。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通过分子遗传学的方法进行检测,并且可以作为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依据。
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受到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指导。
通过细胞遗传学的分析,医生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细胞的染色体异常,从而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在分子遗传学方面,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突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白血病中,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可以使用针对该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如伊马替尼。
而对于某些贫血病患者,如果发现了特定基因的突变,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在血液病研究中的应用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血液病的发生机制,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在血液病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血液病相关基因的发现,以及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开发,为血液病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血液病(007)(正高级)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试卷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血液病(007)(正高级)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下哪些疾病属于血液系统疾病?()A、白血病B、贫血C、过敏性紫癜D、心律失常E、系统性红斑狼疮2、以下关于骨髓穿刺术的描述,正确的是?()A、骨髓穿刺术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适用于诊断骨髓增生性疾病。
B、骨髓穿刺术通常在局麻下进行,患者需平卧。
C、骨髓穿刺术的穿刺点通常选择在髂前上棘。
D、骨髓穿刺术的目的是获取骨髓细胞,用于血液病的诊断。
E、骨髓穿刺术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和出血。
3、以下哪种细胞因子与血液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 白细胞介素-2(IL-2)B. 白细胞介素-6(IL-6)C.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 集落刺激因子-1(CSF-1)4、以下哪种药物属于血液病治疗中的靶向治疗药物?A. 阿霉素(Doxorubicin)B. 伊马替尼(Imatinib)C.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 羟基脲(Hydroxyurea)5、血液病(007)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其中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5、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发热、乏力、皮肤瘀点瘀斑1个月入院。
查体:体温39℃,面色苍白,全身散在瘀点瘀斑,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计数20×109/L,血小板计数30×109/L。
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占80%。
根据以上信息,以下哪些诊断为该患者的可能病因?()A.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3)B.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C.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D. 骨髓纤维化E.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患者,女性,45岁,因乏力、食欲不振、关节痛2个月入院。
查体:面色苍白,双下肢水肿。
血液病分子病理诊断201306

36-64%
预后好
预后好
133
133
各细胞遗传学亚组CLL患者生存期(n=325)
111 32 79
114
133
Döhner H, Engl J Med. 2000;43:1910-1916.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BCR/ABL融合基因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
13q14
35-45% 50%
45%
预后差 预后中等
21.9
42.3
预后中等 预后尚可 50.5
(11;14) 50-70%
各细胞遗传学亚组MM患者生存期(n=351)
24.7
42.3
50.5
Fonseca R. Blood 2003;101:4569-4575.
各细胞遗传学亚组MM患者生存期(n=159)
JAK2 V617F*
CIMF HES
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JAK2 V617F*
FIP1L1-PDGFRα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 白血病 4q12缺失 CMML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TEL/PDGFRβ:t(5;12)(q33;p13)
*William V,Stefan N. A unique activating mutation in JAK2(V617F) is at the origin of polycythemia vera and allows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 Hematology . 2005,10-13:195-200
1.6
B-ALL; MLL-AF4 t(4;11)(q21;q23)
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

KCl进行低渗处理(骨髓细胞3。最后加入新鲜配制的固定液(甲 醇:冰醋酸=3:1)进行预固定及固定,收获的染色体标本悬液 于2~8℃保存备用。 4.染色体标本显带:将染色体标本悬液用新鲜配制的固 定液重新固定、吹打混匀,采用气干法或火焰烧灼法滴片。 将制备的玻片置于pH 6.5—6.8的Earle’S溶液恒温水浴加热
用2 eeL的无菌肝素钠抗凝剂0.2 mI湿润内壁(注意不能超 量,较多肝素反而会导致白细胞聚集)。将取出的骨髓迅速 转移至含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培养液含20%胎牛血清或 新生牛血清、少量肝素钠和青霉素、链霉素]的无菌培养瓶内 送检。 4.标本标记和申请单:装标本的容器应标记患者姓名、 床号及其他必要信息。染色体显带核型分析及FISH检查申 请单至少应包含以下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住院 号或门诊号、送检日期;送检医生、送检单位及联系方式;患 者主诉、病史、体检、治疗相关重要信息;重要的实验室检测 结果以及检测要求(如FISH检测靶点或探针名称、丝裂霉素 断裂试验等);提供患者的初步诊断,以便实验室技术人员在 进一步的标本处理中根据患者可能的诊断给予合适的培养 条件。 5.标本运输:取出的新鲜标本应于室温条件下尽快(24 h内)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夏季和冬季应采取措施防止运 输过程中标本温度过低或过高,标本不能与冰块或冰袋直接 接触。如果无条件将标本放在含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容 器中送检,而是置于肝素抗凝管或注射器内送检,建议最迟
Spectrum Orange/Texas Red、Spectrum
贫血患者外周血标本在加入PHA的同时需要加入丝裂霉素 共同孵育;CLL患者外周血标本在培养时加入未甲基化胞嘧 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pG—ODN)和美洲商陆素 (PWM)等刺激培养72 h可提高异常核型检出率;淋巴结活 检标本应于无菌条件下剪碎研磨、过滤成单个细胞后进行培 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标本可用CDl38磁珠分选联 合间期FISH(I.FISH)或胞质轻链免疫荧光结合FISH(clg— FISH)技术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浆膜腔积液需离心、弃 上清,调整细胞密度为(1~2)X106/ml进行培养。 3.收获染色体标本:细胞培养结束前,加入秋水仙胺处 理1 h,以增加中期分裂象(CLL患者及检测体细胞染色体异 常的患者,秋水仙胺处理时间可延长至3.5 h)。随即以
血液病资料-细胞遗传学

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学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刘世和一、背景染色体开展历史染色体检查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价值国内外开展动态染色体分析开展历史1960-1971:非显带时期1971-1980:显带、高分辨1980-至今: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时期,分子细胞遗传学〔FISH〕意义诊断与分型疗效判断验证移植成功与否或确定白血病的复发及其来源。
预后分析与指导治疗查找新的致病基因,讨论发病机制国内外开展动态国外:广泛开展,白血病与淋巴瘤必查工程国内:相对薄弱原因技术劳动强度大价格患者经济开展染色体检查要素技术合理的价格规模化:降低本钱,进步效率,缩短报告时间二、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根据1995版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正常核型男:46,XY;女:46,XX。
异常核型包括体质性和获得性:体质性异常;获得性异常表1 核型命名常用的缩写符号染色体倒位〔inv〕指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断点之间的片段发生180º旋转,如发生于单一臂内称为臂内倒位,发生于两臂称臂间倒位。
染色体重复〔dup)在一个染色体的某一位点上重复一段染色体片段。
插入〔ins〕* 包括2个染色体之间的插入和一个染色体内的插入。
2个染色体之间的插入为插入易位,承受插入片段的染色体总是列于前面,而提供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列于次。
* 一个染色体内的染色体插入可分为正向插入与反向插入。
等臂染色体〔iso)指一条染色体含有完全一样的臂。
易位〔t〕:至少2个染色体之间发生的遗传物质的互换。
平衡易位和不平衡易位两条染色体之间的易位描绘方式为按染色体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易位:3个染色体以上罗伯逊易位〔rob)发生于D组或/和G组端着丝粒染色体易位,为两个长臂对接。
Rob(14;21)缺失〔del〕在某一个染色体上丧失部分遗传物质;分为中间缺失和末端缺失,如5q-增加〔add)表示在某一染色体上获得来源不明的遗传物质,通常代表在染色体的末端增加。
细胞遗传学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高通量测序
对血液病相关基因进行深度测序,发 现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为精准诊断 提供依据。
常见的血液病相关染色体异常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染色体易位、缺失、重复等异常,如8号染 色体三体、16号染色体单体等。
染色体易位、缺失、扩增等异常,如9号染 色体缺失、12号染色体扩增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染色体异常如-5/5q、-7/7q、+8、20q等 。
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异常,即9号染色 体与22号染色体易位。
诊断中的挑战与前景
挑战
血液病的染色体异常复杂多样,部分异常尚无明确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
前景
随着技术进步,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 于发现更多血液病相关基因变异和染色体异常。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兴的细胞遗传学技术
基因组编辑技术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 对血液病相关基因进行精确编辑,为 疾病治疗和预防提供新途径。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海量 细胞遗传学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挖掘, 发现潜在的疾病标记物和治疗靶点。
单细胞测序技术
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细胞遗传学的发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范围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为血 液病等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
供了有力支持。
02 血液病的概述
血液病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血液病是指发生在血液及造血系统中 的疾病,包括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 病和出血性疾病等。
细胞遗传学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 义,尤其是在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 预后评估方面。
白血病与核型分析

• 2、肿瘤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形态较差,难分析;
• 3、细胞毒性药物的治疗也会影响骨髓细胞培养成功率,最 好是治疗前的标本进行培养;MPD中的骨髓抑制治疗以及 MDS中的支持治疗也往往干扰细胞培养的结果;
• 4、不同培养方式,检出率不同,如t(15;17)类型的病例,
需要进行24-48小时的培养才能得到结果。
血液病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虞其红
整理版ppt
1
遗传性血液病
• 血液与遗传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目前发现的遗传性血液病已经在百 种以上,造血和淋巴组织系肿瘤中几乎都是属于染色体病和体细胞遗 传病。
• 在体细胞水平上遗传物质的 异常能扰乱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分化调 节,从而诱发肿瘤。
• 在白血病中,多数是由染色体易位导致原癌基因的重排。
整理版ppt
15
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流程图
骨髓细胞 骨髓培养基
秋水仙胺5h
24h
0.5h
整理版ppt
16
染色体制备影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分析
1、培养基pH、浓度、小牛血清量及培养箱温度的恒定是培养 成功的关键。
2、适量秋水仙素、适宜的处理时机和时间,是获得良好、足够 分裂相的条件。分裂相的多少和染色体形态及带型处理良好 与否均受其影响。
整理版ppt
24
④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 ④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 平衡性畸变是指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常表
现为染色体的结构重排,如相互易位或者是倒位, 而无DAN含量的改变; • 非平衡性畸变是指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整条染色 体或部分的增加或丢失,而有DAN含量的改变。
整理版ppt
25
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 [分类] 国际常用的法美英(FAB)分类将AL分为ALL及ANLL(或 急性随性随性白血 病AML)两大类。这两大类再分成多种亚型。
新一代细胞遗传学技术在白血病基因组结构变异分析中的应用

白血病•淋巴瘤202丨年4 J j 第 30 卷第 4 期Journal of Le丨丨kemia & Lvm丨)homa,A丨)ril 202丨,\〇丨.30,No. 4•197.新一代细胞遗传学技术在白血病基因组 结构变异分析中的应用张阳1王彤1王芳,刘红星:1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检验医学科,廊坊065201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 100176 通信作者:刘红星,Email:starliu@ •专题综论•扫码阅读电子版【摘要】基因组结构变异(SV)是血液肿瘤中一组重要的遗传学异常形式目前常用的细胞遗传 学和基因检测技术在SV检测方面具有显著的局限性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提供了超长片段、高分辨 率、自动化、高通量和全基因组范围分析SV的能力,又被称为新一代细胞遗传学(NG C)技术。
近年来已 有将N G C技术用于白血病基因组SV分析的研究报道现结合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的报道对相关 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关键词】内血病;基因组结构变异;细胞遗传学D O I:10.3760/rm a.j.rnl 15356-20201215-00306Applic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cytogenetics technology in structural variation of leukemia genome Zhang Yang. Wang Tong1, Wang Fang1, Liu Hongxing2'Department of Uiboratory, Hebei Yanda Lu Daopei Hospital, Langfang 065201, China; :Beijing Lu Daopei Institute o f Hematology, Beijiing 100176.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Hongxing,Email:***************.cn【Abstract】Structural variation (SV) of the genome is a group of critical genetic abnorm alities in hematological tumors. The currently com m only-used cytogenetics and gene testing techniques have significant lim itations in the detection of SV. Genome optical mapping technology provides a powerful tool for analyzing SV with ultra-long fragm ents, high resolution, automation, high throughput and genom e-w ide range.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nexl-generalion cytogenetics (NGC)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research reports on ihe use of NGC for the analysis of SV of leukem ia genome. 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is now introduc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ports at the 62nd Am 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nnual Meeting.【Keywords】Leukemia: Genomic structural variationi; CytogeneticsD O I:10.3760/rm a.j.rnl 15356-20201215-00306基因组结构变异(s v)是血液肿瘤中一组重要的 遗传学异常形式,包括染色体易位、倒位、微缺失、基因拷贝数变异(CNV)以及染色体碎裂等。
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分类

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分类
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分类是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染色体异常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分类,白血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约 50%的 AML 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其中最常见的是t(8;21)(q22;q22)和 t(15;17)(q22;q12)。
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约 80%的 ALL 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其中最常见的是 t(9;22)(q34;q11)。
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约 95%的 CML 患者存在费城染色体(Ph),即t(9;22)(q34;q11)。
4.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约 50%的 CLL 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其中最常见的是 13q14 缺失和 11q23 缺失。
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分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t(9;22)(q34;q11)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 t(8;21)(q22;q22)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联合全反式维甲酸等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总之,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分类是白血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白血病细胞遗传学

1.伴有特殊细胞遗传易位的 AML
(1)伴有t(8;21)(q22;q22)AML,
AML1(CBFα)/ETO 的AML
(2)伴有inv(16)(p13;q22)或 t(16;16)(p13;q22),
白血病的染色体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4 个发展阶段:
1、非显带时期(1958-1970年) 2、显带时期(1970年后)
3、FISH时期(1980年后)
4、多色FISH时期(1990年后)
二、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方 法
(一)标本的来源和采集 按照肿瘤染色体研究的标本必须取自
肿瘤组织本身的原则,白血病的染色体研 究通常以采用骨髓为宜。当外周血白细胞 总数>10x109/L和原、幼细胞百分比>10% 时,也可采用外周血细胞进行短期培养。
(二)染色体的制备
1、标本采集。用肝素润湿的针筒抽取骨髓2ml或更多,立即注入 含1640培养基的标本瓶中。
2、细胞接种。将标本瓶带回实验室后,先做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再按照1~2x106/ml的细胞密度注入标本瓶中,将培养瓶放入37℃温箱 中持续培养24或48h,其间定时摇匀培养物。
3、阻留中期分裂相。培养瓶中加入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05ug/ml, 摇匀后置37℃温箱中1h。
CBFβ/MYH11的骨髓嗜酸粒细胞增多的AML
(3)伴有t(15;17)(q22;q11-12),PML/RARα 及变异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4)伴有11q23(MLL)异常增生的AML
2.伴有多系增生异常的急性髓 细胞白血病
(1)有MDS或MDS/MPD病史
各种血液病细胞遗传学异常(潘金兰)

各种血液病中细胞/分子遗传学异常简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潘金兰染色体基本概念•染色体(chromosome):可染色的小体。
1988年Waldeyer 提出。
•基本结构:DNA+组蛋白高度螺旋化。
间期:染色质(DNA解螺旋成细丝,不易着色)。
中期:染色体(DNA高度螺旋化,易着色)。
•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载体(基因直线排列于染色体上)。
•染色体研究是临床遗传学研究的基础(染色体改变导致基因改变)。
19501960197019801990细胞遗传学发展简史确定染色体46条(1956)应用于血液学(1958) CML发现Ph染色体非显带时期G、R等各种显带技术,肿瘤和遗传学疾病核型异常FISH中期间期多色FISH显带时期CGH高通量芯片技术:aCGH, aSNP20001960s/染色体+医学核型命名(基本)•核型按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An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Normenclature ISCN 2013》描述.•核型描述可分简式和繁式。
常用简式。
46,XY:一个染色体数目为46的正常男性核型;47,XY,+8:一个染色体数目为47的超二倍体男性核型,增加了一条8号染色体;46,XY,t(9;22)(q34;q11):染色体数目为46的假二倍体男性核型,其中有一个涉及9和22号染色体的相互易位。
•常用缩写符号:p短臂、q长臂、t易位、del缺失、inv倒位、ins插入、der衍生染色体、dup重复、mar标记染色体、r环状染色体、i等臂染色体。
FISH的定义•该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FISH为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结合。
•为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之间架起了桥梁。
•使基因异常在显微镜下就能被看到,因而极大地提高了染色体分析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细胞遗传学的重要补充。
检验科血液病的实验诊断

检验科血液病的实验诊断一、引言科学的诊断方法对于血液病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诊断是血液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检测,可以获得血液病的相关指标,从而帮助医生准确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血液病进行实验诊断的方法和指标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急性白血病的实验诊断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其特点是血液中出现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严重影响正常造血过程。
实验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骨髓细胞学检查、免疫表型分析和分子遗传学检测。
1.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查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数量,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急性白血病,并进一步确定疾病的亚型和风险分层。
2. 免疫表型分析免疫表型分析是利用特异性的抗体标记和检测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表面标志物,从而确定患者的白细胞类型和分布。
对于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可以帮助确定白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分布,进而确定疾病的亚型和预后。
3. 分子遗传学检测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白细胞中的特定基因变异和染色体异常,进一步确定急性白血病的亚型和预后。
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三、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包括慢性髓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实验诊断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骨髓细胞学检查、遗传学检测和分子遗传学检测。
1.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断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查骨髓细胞的形态、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数量,可以确定是否患有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并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分层。
2. 遗传学检测遗传学检测可以通过检测患者骨髓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数量,进一步确定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类型和分层。
常见的遗传学检测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基因突变检测。
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型

3 郭 峰 红细胞免 盎研 究慨况
1 I -8 5: 8Il 2.
中华 微生物 和免疫学 杂志 .1 5 9 , 9
4 和虹 . 邵末鸿 再生障碍 胜贫血的免疫发 病机 制 见: 扬崇礼 , 主
编 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 2版 第
2∞ O 2 72 0 2 ,3
性未分化性 白血病 ( I 7例 ; ^ ) 急性 髓 细胞 白血病 ( l)7 m, 6 L
侧; 急性 淋 巴细胞 白血病 ( l_ 6 ; 2倒形 态学诊 断 为 A _) 倒 另 l2
.
但表面抗原唯 c 弼 D 显著表达 , 核型 为 4 , Y dl 9 6 X ,e (q一) ;
bo g)分型方案 。 目前 . ioy l 国内对 A L患 者 MIM分 型 的研究 C
1 研究对象
2 形态学检查
初治 A 0 侧 , L 1" 均在 未化疗 前进行 M C 2 IM分
骨髓 及 血涂 片经瑞 氏 色 分类 , 时进行 同
型。男性 6 侧 , 2 女性 4 例 ; 0 年龄 1 ~7 3 5岁 , 中位年龄 3 6岁 细胞化学染色 , 括髓过 氧 化酶 、 特 异性酯 酶 +氟化 钠抑 包 非 制试验 及糖原染色 细胞 学检查 , F B标准确定 A 按 A L类型 : 3 免疫学检查 用相对密度 为 10 7的淋 巴细胞分离 液提 ' 7 取 骨髓 中的单 个核细胞 。采 用 流式细胞 仪检测 。荧光 阳性 细胞 ≥2 %作为相应抗原阳性的判断标准 。 0
表达 , 最终定为 A L 倒 M 仅表达 c 弼, U :2 ^ D 染色体异常 , 融台 基 因未检 出, 属分类不明。免疫 学分型 与 M C IM分 型符 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学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刘世和一、背景染色体发展历史染色体检查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价值国内外发展动态染色体分析发展历史1960-1971:非显带时期1971-1980:显带、高分辨1980-至今: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时期,分子细胞遗传学(FISH)意义诊断与分型疗效判断验证移植成功与否或确定白血病的复发及其来源。
预后分析与指导治疗查找新的致病基因,探讨发病机制国内外发展动态国外:广泛开展,白血病与淋巴瘤必查项目国内:相对薄弱原因技术劳动强度大价格患者经济开展染色体检查要素技术合理的价格规模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缩短报告时间二、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根据1995版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正常核型男:46,XY;女:46,XX。
异常核型包括体质性和获得性:体质性异常;获得性异常表1 核型命名常用的缩写符号染色体倒位(inv)指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断点之间的片段发生180º旋转,如发生于单一臂内称为臂内倒位,发生于两臂称臂间倒位。
染色体重复(dup)在一个染色体的某一位点上重复一段染色体片段。
插入(ins)* 包括2个染色体之间的插入和一个染色体内的插入。
2个染色体之间的插入为插入易位,接受插入片段的染色体总是列于前面,而提供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列于次。
* 一个染色体内的染色体插入可分为正向插入与反向插入。
等臂染色体(iso)指一条染色体含有完全相同的臂。
易位(t):至少2个染色体之间发生的遗传物质的互换。
平衡易位和不平衡易位两条染色体之间的易位描述方式为按染色体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易位:3个染色体以上罗伯逊易位(rob)发生于D组或/和G组端着丝粒染色体易位,为两个长臂对接。
Rob(14;21)缺失(del)在某一个染色体上丢失部分遗传物质;分为中间缺失和末端缺失,如5q-增加(add)表示在某一染色体上获得来源不明的遗传物质,通常代表在染色体的末端增加。
15q+区带的命名区的定义是一个染色体上位于两个相邻的界标之间的区段。
带则是根据染色体上染色强度的强或弱与相邻形成反差而划分,每一条带可再分为亚带。
书写方式书写方式:①染色体号数,②臂的符号,③区号,④带,⑤小数点,⑥亚带如1p33.11 读作:1号染色体短臂3区3带1亚带1克隆的定义来自一个细胞的细胞群体称之为一个克隆,通常指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异常染色体组成的一群细胞。
标准为:至少2个细胞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增加或结构异常,或至少3个细胞有一致的染色体丢失。
克隆性异常是恶性疾病的标志。
模式图◆核型描述①众数:即一个中期分裂相实际的染色体数46, 47,55, 等②性染色体:XX或XY③按染色体的序号排列由小到大1-22,④注明分析的中期数如:49,x,-x,+1, -5, t(5;12)(q22;p13), -7,del(7)(q32), t(7;10)(p11;q13), +8, 9,+r,+mar[19] 克隆描述①单一克隆:47,XY,+8[20]②克隆演变所致相关克隆:干系列第一,然后按演化先后顺序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列出. 如:46,XY,t(8;21)(q22;q22)[10]/45,X,-Y,t(8;21)(q22;q22)[5]克隆描述③无关克隆:按其大小排列④混合性核型[cp]:肿瘤内存在的核型异质性,然而不同的细胞却具有一些相同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但它不一定见于所有的细胞,而是各种克隆异常的集合。
举例47,XY, +845, XY, -746, XY, -7, +848, XY, +8, +2146, XY, -7, +2147, XY, -7, +8, +2145-48, XY, -7, +8, +21[CP6]三、染色体检查方法学染色体制备:取材、培养、收获显带:Q,G,R,C染色体分析:镜下、照相、电脑分析接种培养液:1640(含谷氨酰胺)计数有核细胞:接种浓度:无菌操作培养培养方法:常用不加PHA短期培养法(24,48h),直接法,同步化法及加秋水仙胺过夜法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需以多克隆B细胞活化剂(PBA)的刺激。
常用的有美洲商陆(Pokeweed mitogen,PWM),佛波酸酯(Tetradecaoyl-o-phorbol-13-acetate,TPA)及细胞松弛素B,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表2 不同培养方法的适用范围及缺陷核型分析镜下照相电脑第二部分染色体异常与恶性血液病一、染色体异常与淋巴细胞恶性肿瘤ALLALL包括成人ALL和儿童ALL两大类。
80%的儿童发生在2-5岁之间。
成人在50岁左右呈峰值。
60-85%的ALL具有异常核型,以前B-ALL居多。
在T-ALL中仅占39%。
Williams应用骨髓直接法,Yunis应用高分辨技术同样检测出如此高比率的异常核型。
(一)染色体数目异常几乎半数以上的ALL伴有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同时伴有结构异常者更为常见,占到此类病例的40-70%。
数目异常分类①低超二倍体(47-50)②高超二倍体(>50条)③亚二倍体(<46条)④假二倍体⑤近三倍体⑥近四倍体⑦伴有单一染色体缺失或增加的核型异常。
儿童ALL染色体数量异常分布成人ALL染色体数目异常分布1、超二倍体:核型特征:通常累及的染色体为X,4,6, 10, 14, 17, 18,19,21; 97-98%病例有+21,且有多个拷贝。
半数具有超二倍体的成人ALL可同时伴有结构异常。
Dup(1q),I(17q)常见,t(9;22),t(1;19)。
超二倍体ALL临床特征儿童(>50条染色体)年龄:1-9岁白细胞计数偏低(中位数6700/ul)免疫表型pre-pre-B或pre-B,LDH低,预后良好,出现t(9;22)预后不良预后分型51-55条染色体:5年EFS 72%55-65条染色体:5年EFS 86%P=0.04出现+4,+10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亚型,预后最佳,通过抗代谢药物可治愈。
成人超二倍体ALL成人超二倍体(>50)并未显示更好的预后。
伴有不良预后因素的结构异常如Ph染色体等。
2、亚二倍体2-8%的病例伴有此类异常。
最常见的染色体缺失为1,5,6,10,11,18,19,21,22等。
这些染色体号数改变如同超二倍体改变所见。
几乎所有的亚二倍体(30-40条)伴有结构异常(半数累及Ph)。
2、亚二倍体临床上免疫分型为前B表型,白细胞计数通常高于二倍体或超二倍体组。
预后不良。
4、单一染色体的增加或丢失染色体为+8,-20,+21。
但只有10-20%的病例是孤立出现的。
第三届国际白血病染色体研究组(TIWCL)的报告显示+21是最常见的染色体获得,但通常在超二倍体中出现。
+8在ALL中的发生率为1-2%(二)结构异常特征性染色体与ALL1、t(9;22)(q34;q11)核型特征t(9;22)(q34;q11)临床特征年龄偏大,白细胞数及幼稚细胞计数增高,。
某些研究显示常累及肝脾,淋巴结。
前B表型,CD10+表达增多。
髓系抗原在40%-65%的Ph+病例中可有表达。
Ph(+)患者缓解期短低(10 v 18月),复发率高。
无病生存期(EFS)<5-10%。
主张应大剂量化疗和allo-BMT。
t(9;22)(q34;q11)分子特征BCR/ABL融合基因50%的ALL 的BCR断裂点发生于M-BCR(b1-b5或e12-e16),P210BCR/ABL 50%成人ALL及80%儿童ALL BCR断裂点落在mBCR区域而产生e1a2BCRLABL 融合基因,其产物为P190。
t(9;22)(q34;q11)分子特征P190和P210蛋白都具有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但P190尤甚。
Van Rhee RT-PCR技术,发现80%CML慢性期患者,100%CML急性期,100%P210(+)ALL可检测到P190,区别在于在ALL中P190/P210比率要高于CML10倍,CML慢性期与急性期比率接近。
ALL与CML急淋变区别a)缺乏慢性期;b)诊断时有正常核型存在;c)CR时Ph消失;d)50%的病例有和Ph(+)的CML不同的分子学异常。
2、11q23异常60-70%婴儿急性白血病,分子研究证实(70-81%),10%成人ALL。
曾经应用拓扑酶抑制剂治疗后,发生率可高达80%。
至今已发现40余种与11q23发生易位的断裂位点,最常见t(4;11),其次t(11;19)11q23预后极差:3年EFS 19% v 46%(11q23无重排)1年EFS 24% V 100%t(4;11)(q21;q23)(MLL-AF4)1977年首次由Oshimra描述。
可见于60%婴儿ALL,3-6% 成人ALL 及2% 儿童ALL。
女性多见,高白细胞计数(),肝脾、淋巴结肿大,易累及CNS。
FAB分型为L1或L2,核型特征形态学与细胞化学特征偶有单核样细胞POX SBB(+)NE可阳性TdT(+)t(4;11)(q21;q23)免疫表型免疫表型为早期B前体细胞或前B类型,CD19+,CD10-,HLA-DR+, Igh重排。
65% 病例协同表达CD15,CD33,CD13髓系抗原。
推测恶性转化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阶段,能够分化成髓系及淋系。
t(4;11)(q21;q23)预后不论成人还是儿童,伴有t(4;11)的ALL预后差,法国血液病细胞遗传学研究组成人ALLt(4;11), CR 75%,中位无病生存期7个月。
同整个11q23组相比,预后更差强烈化疗或采用ALLO-BMT,近60%的患者可长期生存。
t(11;19)(q23;p13) (MLL-ENL)与t(4;11)临床特征及预后类似。
11q23异常基因特征1991年,Zieminvan der Poel及其他学者鉴定了位于11 q23上的基因为“混合系列白血病”基因(MLL,ALL-1,HRX,HTRX1)。
该基因编码分子量为431KD蛋白。
与AT的DNA双螺旋结合。
MLL蛋白功能MLL蛋白的功能不明,可能与DNA的直接作用或与其他DNA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调节分化通路。
在与11q23发生易位的各类血液病中,MLL基因的截断导致功能的丢失尤其与伙伴基因形成融合基因是其致病的关键因素。
3、19p13异常包括2个类型t(1;19)(q23;p13);t(17;19)(q11-12;p13)t(1;19)(q32;p13) (E2A-PBX1)1984年由Carroll首次描述,在儿童ALL中占总数的5-6%,30% 儿童前B- ALL(cIg(+), SmIg(-)), 1%早期前B儿童ALL(cIg-, s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