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PPT课件19 岳麓版高中历史
•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
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
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但是由于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 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排外 的弱点;没有把外来文明与帝国主义侵略区别开来, 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 这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八国联军司令西摩尔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 《辛丑条约》(1901年) 危害
C
义和团的口号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进步性
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 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具有爱国 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已成为主要矛盾。
局
“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对于动 员和吸引部分官军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
限 极作用,却放松了农民群众对清政府的警惕。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1894.9.17 .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二、战争的经过
仓促应战
丰岛海战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清
左宝贵牺牲,
第一阶段 平壤战役
叶志超弃城逃跑 邓世昌等牺牲,
政 希望停战 黄海战役 双方损失相当。
旅顺、大连失陷,
山东宁阳一中历史组 王洪波
•
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给我们的启示
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给我们的启示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国耻。
我们追忆这场浸透着中华民族痛惜和悲愤的战争,决誓于反对一切形式的侵略战争,捍卫世界和平,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
这场战争以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战败、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结。
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姑息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同时,甲午战争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烈传,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启示一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
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
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
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
此外,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蒙耻,还必须要走富国强军的民族复兴之路,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转化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军队的战争实力和战备潜力。
可以坚信:一个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壮志凌云的民族,一个国力盛、民力富、军力强的国家,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者,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启示二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中日甲午战争是从海战打响的,尽管当时中国清朝军队的总体军力强于日本军队,但在海战力量对比上,日本海军却处于相对优势,清军的北洋水师处于明显劣势,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清军的北洋水师建于1888年,初建时曾一度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但腐败的清廷统治者漠视海洋,轻视海军,奉行“大陆中心主义”,无意经营这支海军力量,致使北洋水师制度腐败、经费不足、训练低下、武备不力、战法落后,在短短的六年中却被后发崛起的日本海军所赶超。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汇总
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行 伍出身。1894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午中日战争爆 发,率所部自辽东渡鸭绿江开赴 朝鲜平壤,守北城玄武门。9月 日军分四路进逼平壤,平壤守军 总统叶志超企图弃城逃走。左宝 贵派亲兵监视叶志超,并登城指 挥与敌激战,身受重伤仍坚持督 战、燃放大炮,后中炮牺牲。
黄建勋,福建人。 黄海大战中,日 本海军以游击队四艘战舰攻击北洋水 师阵脚的“扬威”、“超勇”二艘弱 舰,黄建勋“为人慷慨,尚侠义,性 沈毅,出言憨直,不作世俗周旋之 态”。在他指挥下,全舰官兵无不誓 死作战,但“超勇”毕竟是舰龄十余 年的老舰,终究敌不过日本游击队的 四艘主力舰,激战中“超勇”舰中弹 甚多,引起大火被焚没,黄建勋殉国, 时年43岁。
盖国家不得已而用兵,必须谋出万全;况与洋人决 战,尤多牵掣。刻下各国皆愿调停,而英人尤为著 力。 ----翁同龢等《覆陈会议朝鲜之事折》(1894年)
日本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全世界
1894年11月 1894年9月 1894年9月
1895年2月 1894年7月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日本 37.78万 4950万
改革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政体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
经济 自然为主 资本主义
政策 避战求和 大陆政策 军费 政府挪用 积极扩充 备战 腐败懈怠 蓄谋已久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 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 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 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 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 以及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二.经过:
(1)1894年日军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清军 船只,挑起战争。 (2)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 作战,为国捐躯。北洋水师虽损失惨重, 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 (3)清政府坚持片面求和方针,终至战败。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再次显示出不 畏强暴、坚决御侮的斗争精神。
三.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 《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 的《马关条约》:
天津望海楼大 教堂为法国天主教 传教士设立。由于 该教堂吸收恶棍入 教,拐骗幼童,强 占民地,激起民愤, 于1870年酿成群众 捣毁教堂,打死洋 教士的“天津教 案”。
天津望海楼大教堂
反洋教斗争宣传画(流传于19世纪末中国民间)
扶清灭洋的主要含义:扶保中国, 不单维护清朝。
• 揭帖: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 国人,再与大清闹。
• ①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 东半岛给日本; •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商埠; •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 ①《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 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 领土主权,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 山东人民受外来教会 势力的压迫和清政府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的卖国行为。 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 效,民冤不伸。……羽翼洋人。 …… 肆虐同群。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 材料三: 略造成下层人民破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产、生活更加贫困。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 启示:甲午战争的失败说明单纯学习西方 技术的道路走不通,从此开始了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的尝试。
第十四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义和团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背景: 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要求瓜分 世界; ②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迅速;
八国联军司令 西摩尔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辛丑条约》
内 容
影
响
①赔款4.5亿 ②划使馆界 ③拆炮驻兵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 控制。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 强武装控制之下便于镇压反帝; 清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 的外交政策。(完全半殖民地化)
④严禁反帝
⑤设外务部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完 全 形 成
《时局图》图中 “不言而喻,一目 了然”的对联,生 动形象地揭露了清 政府的腐败和帝国 主义列强对中国的 侵略。 有人为此画题诗曰: “沈沈(沉沉)酣 睡我中华,哪知爱 国即爱家。国人知 醒宜今醒,莫待土 分裂似瓜”。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 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本原因 ②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山东最为激烈 (2)兴起: 义和拳改名义和团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 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1)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经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国内市场狭 小,因此萌生对外侵略野心(根本原因)
(2)1890年经济危机
(3)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旅顺
黄海海战 1894.9.17 平壤 1894.9.15
1895.2.2
威海卫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2
第14 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部分),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脉络】一、中日甲午战争1.背景:兵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反抗。
借外债。
4.影响:二、义和团运动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三、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原因: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4.影响:【当堂巩固】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2.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主的主要危害在于A.便于日本向中国扩张势力B.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C.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 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5.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19世纪末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7.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8.《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B.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第12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酷表正人画 剥明被代面 削帝众表中 中国多的那 国主不是个 人义平当身 。者等时带 凭条受血 借约尽迹 多扎欺、 个得凌瘦 不像的弱 平个中并 等木国颤 条乃人抖 约伊。着 残。他的
知识测验:
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 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 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C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最西端的是 B A.沙市 B.重庆 C.南京 D.汉口
10.(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1届高三11月文综)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 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 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 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 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14。下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它属于中国近代革命第二次高潮中的重大事件 ②它的爆发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民族危机 日益严重引起 ③它是农民阶级对西方文明已经有理性认识的重 要表现 ④它是中国无产阶级与农民运动联合斗争的开始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程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的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义和团运动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八国联军 司令西摩尔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 西率军进入紫禁城
《辛丑条约》
内 容 影 响
①赔款4.5亿
人民更加贫困;
列强侵华大本营; 完全控制清府 便于镇压反帝; 清府成为工具; 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 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 交政策。(完全半殖 民地化)
②划使馆界
③拆炮驻兵 ④严禁反帝 ⑤设外务部 ⑥修订商约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明治天皇掌权伊始,就颁布了这样的 《御笔信》:“朕与百官诸侯相誓,意欲 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 , 亲营四 方,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海疆 ,布国 威于四方。” 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 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 用于海军建设。而这,已经超过了皇室 • 开支的十分之一。 • 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 • 政府和议员主动献 • 出四分之一薪俸 • 用做造舰。 •到甲午战争前,据说明治天皇甚至干脆 • 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 头作用”。前线那些饥寒交加的日本军人, 得知天皇每天只吃一餐饭的时候,人人涕 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
维新派: 戊戌变法 革命派: 决心用暴力推 翻清政府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 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原因: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借口救护驻华使馆, 并助中国剿匪)
关于“义和团 ”运动
• 由于有了政府的明确支持,义和团情绪高涨,迅速向更极端、 更非理性的方向发展,对传教士和教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 打杀。1900年6月中旬义和团大规模进入京津后,情形更为 恐怖,许多传教士和外国人、中国教民被杀,甚至“夙有不 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婴儿生来 迎月者亦杀之,惨酷无复人理。”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 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因 为“机器工艺”为洋人“乖戾之天性所好”。有用洋物者 “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 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 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有 “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对开明官绅,维新 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 所有师徒,均不饶放”,明令要“康有为回国治罪”,在一 些顽固派的指使下还一度冲入宫禁要捉拿光绪皇帝,外国使 馆和外交人员自然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势下,西方列强以 “保护使馆”的名义组成“八国联军”发动又一次侵华战争。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近 代 中 国 开 放 的 通 商 口 岸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
近 代 中 国 开 放 的 通 商 口 岸
结合鸦片战
争以来的史
实说明我国 被迫开放的 通商口岸在 分布上有何 明显特点? 这说明了什 么?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一: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 提款,营构颐和园。 材料二: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为 保存实力,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三: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为了达到 “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 目的,日本制定了所谓的“大陆政策”,积极备战。
2100万银元
二亿两白银
上海、广州、 重庆、沙市、 开商埠 福州、厦门、 苏州、杭州 宁波
侵略势力深入 到中国腹地。 严重阻碍了中国 民族工业的发展
其他
开设工厂,产品 协定关税 中国内地免征内 地税。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3.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 内地税。
体现反侵略斗争精神,打击帝 国主义气焰,推动清政府改革 运动。
1)经济:赔款加深苦难且税收被列强控制 2)政治:使馆区成侵华大本营清政府成列 强侵华工具
二、义和团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原因: 根 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直因:中国人民与外国教会 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势力矛盾激化。 二)经过:1898-1900 性质:农民自发反帝爱国运动 性质:侵略战争 口号:扶清灭洋 西摩尔率军从天津进犯北京,
八年级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年级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国联军侵华《从中⽇甲午战争到⼋国联军侵华》《从中⽇甲午战争到⼋国联军侵华》教学⽬标1知识与能⼒:中⽇甲午战争和⼋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号、结果和历史意义.2.过程与⽅法:从多⽅⾯、多⾓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号、结果和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较对“扶清灭洋”⼝号的评价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知识结构分析⼀、关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总体情况(归纳、建⽴知识体系)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必要性).同时,随着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增强(可能性).于是扩⼤了对中国的侵略.2、具体表现:①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如:美⽇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战争,甲午中⽇战争等.②出现了⽠分中国的狂潮,如: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范围.3、危机的新特点:(与19世纪中期⽐较)①危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西南,西北边疆扩展(以东南沿海为主)②外国的侵略由军事向经济领域延伸(以军事侵略为突破⼝)③更多的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以英国单个国家为主)④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加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成为西⽅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式.(以商品输出为主)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具(由抵抗到妥协再到相互勾结)4.危害:①政治上进⼀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和领⼟的完整②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能⼆、甲午中⽇战争爆发的背景:1、侵华野⼼由来已久(⽂化因素).历史上,⽇本就觊觎亚洲⼤陆.如:明朝时⽇本的丰⾂秀吉就两次就于1592、1597年两次侵略中国.近代,⽇本将“开拓万⾥波涛”作为⼤和民族的国家理想.2、(经济因素):19世纪后半期,明治维新后的⽇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政治与经济实⼒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增强.3、(政治因素):1890年⽇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民的视线.4、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附:⽇本对外扩张的路线图]台湾——朝鲜——满州——全中国——东南亚——全世界.三、《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请同学们分析:这⼀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何不同》?(允许⽇本在华设⼚.这⼀条款表明西⽅国家对华侵略的主要⽅式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危害:①列强侵略势⼒由沿海深⼊到中国内地. ②西⽅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在另⼀⽅⾯,给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同时具有正⾯、负⾯影响). ③巨额赔款回⽣了中国政府和⼈民的财政负担. ④⽇本的“胜利”刺激了西⽅列强对华侵略的欲望,西⽅列强随即拉开了⽠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⑤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四、⼋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分析:①19世纪后半期,西⽅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进⼀步增强.②甲午中⽇战争,⽇本从中国取得了巨⼤的侵略权益,⼤⼤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③西⽅国家借⼝义和团运动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2、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激起了中国⼈民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仇恨.特别是外国传教⼠在⼭东胡作⾮为,激起了⼭东等北⽅⼈民的痛恨.中国民间有习武的传统,朴素的爱国热情遭遇外国资本主义的罪恶,引发了这次反帝⽃争.3、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的变化:利⽤——围剿(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4、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号的评价:这个⼝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参加义和团运动有⼀定的积极作⽤.但“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阴谋⼿段的警惕,给义和团带来了灾难.“灭洋”具有盲⽬排外的思想.[思考与研究]:1、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临怎样的民族危机?⾯对如此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或各种政治⼒量作出了怎样的反映?分别产⽣了怎样的影响?民族危机:①1883年,法国挑起中法战争,侵略中国的云南、⼴西、台湾等,签订《中法新约》,中国西南边疆危机. ②1894年,⽇本挑起甲午中⽇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中国.③19世纪末,帝国主义各国掀起⽠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势⼒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④1900年,⼋国联军侵略中国,签订了《⾟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西⽅国家的半殖民地.中国社会各阶级或各种政治⼒量的反应:①绅商富室(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兴办民族⼯业,在20世纪初掀起“实业救国”的⾼潮.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将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 ③农民阶级、城市贫民──掀起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④资产阶级⾰命派──组织多次起义,希望推翻清政府,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⑤清政府被迫也进⾏了⼀系列的军事、政治、经济改⾰.如:编练新军、清末“新政”、预备⽴宪等.社会影响: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条件. ②变法思潮和政治运动进⼀步激发了中国⼈民的民族意识;形成了⼀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科技及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参预政权. ③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粉碎了帝国主义⽠分中国的迷梦,帝国主义对华政策演变为“以华治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具. ④⾰命派的活动为资产阶级新的⾰命⾼潮的到来积累了⼒量. ⑤新军成为清末政坛上的⼀⽀重要⼒量.清末“新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预备⽴宪是⼀场政治骗局,资产阶级⾰命派掀起民主⾰命.2、请同学们结合P84图,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从19世纪中期鸦⽚战争到20世纪初《⾟丑条约》的签订,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个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鸦⽚战争后,中国的领⼟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次鸦⽚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开始由沿海深⼊到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总理等衙门的建⽴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清朝中央政府的控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步加深.中法战争后,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甲午中⽇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外国侵略势⼒进⼀步深⼊中国内地;并且开始在中国⼤规模地投资设⼚,进⾏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民的负担;割占台湾等,中国领⼟再次被分割;⽇本的“胜利”刺激了西⽅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掀起了⽠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的危机⼤⼤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丑条约》签订,赔款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外国军队驻守在从北京到⼭海关铁路沿线,清政府保证禁⽌中国⼈民的反帝运动,设⽴外务部等,中国陷⼊了半殖民地关封建社会的深渊.3、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社会背景,分析甲午中⽇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于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局势产⽣了哪些重⼤影响?参考答案:必然性:(1)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临危机.(2)当时的中国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社会⽭盾激化.(3)⽇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本帝国主义对朝鲜、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影响:对中国国内政局:(1)《马关条约》的签订促使帝国主义掀起了⽠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2)中国⼈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命运动,下层⼈民⾃发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对远东局势:(1)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2)⽇本国⼒增强,加快了吞并朝鲜的进程.(3)⽇本在远东的扩张受到法、德、俄等国的抵制;英国在远东的地位下降,德俄的势⼒增强;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4、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较运动爆发的原因:太是清政府社会政治腐败、阶级⽭盾激化的产物.义是西⽅列强掀起⽠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物.指导原则和组织⽅式:太有⼀个统⼀的领导中⼼,统⼀的军事制度,并且有纲领性⽂件《天朝⽥亩制度》《资政新篇》作为⾏动指南.义基本牌⾃发、分散状态,没有统⼀的领导和措施,除了⼀个⼝号外也没有⾰命纲领.⽃争规模也较⼩.与宗教的关系:太利⽤西⽅基督教成分反对清政府.义则反对基督教势⼒在中国发展,并利⽤中国本⾝的各种宗教,来到达发动群众、打击洋教的⽬的,同时义还存在浓厚的封建迷信⾊彩.对外关系:太以信奉上帝划线,“同教⼀家”,容易模糊敌我界限,产⽣认敌为友的错误.《资政新篇》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通商、⽂化交流等.义盲⽬仇外,没有正确认识西⽅先进的⽣产⽅式.太的领导⼈提倡向西⽅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向.结局:都被中外反动势⼒联合绞杀.影响:运动虽然失败,但其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民.运动都打击了中外反动势⼒,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解放⾃⼰,但在新民主主义⾰命中作为⽆产阶级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近代史上⼏个重要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①割⾹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岸;④协定关税:英商进出⼝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协定.1858年《天津条约》: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开放营⼝、烟台、汉⼝、九江、南京、镇江、台南、淡⽔、汕头、琼⼝等10处通商⼝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岸⾃由航⾏;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⑤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1860年《北京条约》:①增开天津为商埠;②割九龙司地⽅⼀区给英国(新界);③赔偿英法军费各增加到800万两.1895年《马关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本;②赔偿⽇本军费⽩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本在中国开办⼯⼚.1901年《⾟丑条约》:①中国向各国赔偿⽩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连利息在内,共9.8亿余两,史称庚⼦赔款.指定海关税、通商⼝岸常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②拆除⼤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守在北京⾄⼭海关铁路沿线地区.天津周围20⾥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居住.④清政府保证永远禁⽌中国⼈民成⽴或参加具有反帝性质的集团,违者⼀律处死;地⽅官⾃总督、巡抚以下,对其辖区内发⽣伤害外国⼈或违约⾏为,如不及时弹压惩办,即⾏⾰职,永不叙⽤;对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中央⾃王公⼤⾂以下,地⽅⾃巡抚以下,监禁、流放和处死100多⼈;发⽣过反帝⽃争的城镇,⼀律停⽌科考5年.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各部之⾸,由清朝皇族担任外务部⼤⾂.⑥清政府允许按照外国的意愿修订新商约,并疏浚天津、上海河道等.《⾟丑条约》规定的赔款之⼤,条件之苛刻,都是空前的.它是对中国⼈民的⼀次⼤勒索、⼤屈辱,也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具.重难诠释1.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较①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段,采取暴⼒⽃争的⽅式;规模和影响都很⼤;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产⼒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命取得胜利.②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战争后国内阶级⽭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盾的尖锐.从⽃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争的⽭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争的⽭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的领导,建⽴了⾃⼰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的组织和⽃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始⾄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后者盲⽬排斥⼀切外来事物.2.对“扶清灭洋”⼝号的评价①“扶清灭洋”⼝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盾.然⽽,这⼀⼝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号既是民族⽭盾激化的结果,⼜是⼤多数中国⼈民对中外反动势⼒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②这⼀⼝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产者⽆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具有盲⽬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将“中国”、“朝廷”和“⼤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③这⼀⼝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声势的作⽤,并在⼀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后来上当受骗.【课堂检测】⼀、选择题1.甲午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由朝鲜东学党⼈起义⽽引发 B.朝鲜国王请求中⽇双⽅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引起C.中⽇两国军队冲突⽽爆发D.⽇本统治者借⼝朝鲜事变蓄意发动2.甲午中⽇战争中,⽇军中国居民进⾏疯狂屠杀的地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3.西⽅报刊发表评论说:“⽇本是披着⽂明的⽪⾯带有野蛮筋⾻的怪兽.⽇本今已摘下⽂明的假⾯具,暴露了野蛮的真⾯⽬.”此评论是针对A.甲午中⽇战争中,⽇军占领⼤连时对当地居民实⾏的⼤屠杀B.甲午中⽇战争中,⽇军占领旅顺时对当地居民实⾏的⼤屠杀C.⽇本控制朝鲜后,对朝鲜⼈民的反抗实⾏的⼤屠杀D.⽇本割占台湾后,对台湾⼈民的反抗实⾏的⼤屠杀4.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岸C.允许⽇本在通商⼝岸开设⼯⼚ D.给予⽇本巨额赔款5.《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岸与《南京条约》相⽐A.数量增多 B.遍及中国南北沿海 C.深⼊中国腹地 D.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6.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的腐朽统治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C.贫苦农民富有⽃争精神D.贪官恶霸横⾏乡⾥7.义和团“扶清灭洋”⼝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A.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明 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的和结果C. 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的先进 D.具有反帝⽃争的彻底性8.下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仍然是农民运动的⼀种特殊⽃争形式②是⼀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③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④具有盲⽬的排外性和落后的“⼩农狭隘意识”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9.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最⼤的不同点是A.运动主体⼒量为农民B.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以外国列强为⽃争对象D.对西⽅⽣产⽅式的态度10.李⼤钊在⼀⾸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妒归.”“两度劫”发⽣在①鸦⽚战争②第⼆次鸦⽚战争③甲午中⽇战争④⼋国联军侵华战争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该督(李鸿章)⾝膺疆寄数⼗年,其昔⽇攻粤、捻诸逆,以洋⼈得功,遂终⾝以洋⼈为师,⽽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今不能⼀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局者⼀.材料2:倭⼈于近⼗年来,⼀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未能撒⼿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守⼝,实难纵令海战.──引⾃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材料3:1894年11⽉22⽇,我与总署晤谈⼀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万五千⼈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的不是作战,⽽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商谈.他们⾼兴了,请求我⽴即照办.──引⾃美国公使⽥贝《论中⽇战争》回答①材料1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②材料2认为中国海军与⽇本相⽐“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③材料3,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国军队作⽤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④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12. 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13.⼀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和⾟亥⾰命⼀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命历史上的三次⾰命⾼潮.第⼆种观点认为“受封建思想⽀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相悖反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地阻⽌了帝国主义⽠分中国的阴谋.这话是夸⼤了的”.你同意上述哪⼀种观点?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参考答案:【课堂检测】⼀、选择题 1——5 DABCC 6——10 BADDD⼆、⾮选择题11.①因为他⼀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②中国财⼒有限,对海防投⼊费⽤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径辩护.③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民的主要⼯具.④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兵战⽃⼒不强;⽇本则长期准备充分.12.相同点:①领导阶级、运动主体、⽃争⽅式: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②组织形式:都是利⽤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彩.③结果:在中外反动势⼒联合镇压下失败.④作⽤: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不同点:①组织及发展情况: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了政权,坚持⽃争14年,势⼒发展到18个省;义和团运动没有统⼀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政权,主⼒主要在⼭东、直⾪⼀带发展,时间也仅⼀年多.②主要⽃争⽭头: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争⽭头主要指向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的主要⽃争⽭头指向帝国主义,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号.13.第⼀种观点: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临被⽠分的危险.⾯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奋起反抗.义和团显⽰了中国⼈民的巨⼤⼒量,粉碎了列强⽠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义和团运动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命精神,⼜为⾟亥⾰命准备了条件,构成了旧民主主义⾰命史上中国⼈民⾰命⽃争的主线. 第⼆种观点:由于受⼩⽣产⽅式限制的阶级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不代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号,“扶清”表明义和团对封建统治者抱有幻想,“灭洋”具有盲⽬排外的性质,义和团运动希望维护传统的⽣产⽅式和⽣活⽅式.义和团运动并没有起到挽救民族危亡的作⽤.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继续推⾏对中国分⽽治之政策,扶植反动军阀,变相⽠分中国,⽇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甚⾄企图独占中国.。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编:邱 审:王 时:11-11-12)【学习目标】1.《马关条约》内容、甲午战争的影响2.“扶清灭洋”口号、评价。
义和团运动:性质、意义?【预习·思考】1.中日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而蓄意发动。
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2.《马关条约》⑴ 列强侵略势力先东南沿海,再到沿海、内地,又深入中国腹地?⑵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项?原因是什么?外国资本挤压,指哪一条内容导致?其最大的危害?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根本原因: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例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 .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B .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C .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D .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⑶ .《辛丑条约》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由哪一条内容导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2)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是什么?北京的防务由谁控制?《辛居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3)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5.【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知识树】帝国主义 根本 序幕 借机 高 潮中国借口粉碎 94—95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对外扩张政策” 朝鲜东学党起义 经济:资本输出 政治: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农民阶级:义和【预习检测】A层1.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8-19课时分层功课1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8-19课时分层功课1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练]1.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申报»载:〝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
……相持既久,兵馈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
〞这反映了当时()【导学号:77342072】A、中国军民抗战士气高昂B、舆论存在轻视日本心态C、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D、民间主张应与日本议和B[材料反映的是«申报»的观点,不能反映出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申报»认为中国一定会战胜日本,反映了舆论轻视日本的现象,故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半殖民地程度加深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求和,而不是与日本议和,故D项错误。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
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C[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
]3.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导学号:77342073】A、割地的面积B、列强办厂的特权C、开放的口岸D、赔款的数额B[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这是以往不平等条约中所没有的,而A、C、D三项早在«南京条约»中就已经出现。
]4.〝甲午战争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为历史做了不合理的注脚。
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被后人所否定,而‘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为史家美谈。
〞这告诉我们()A、历史结论必须看重结果B、历史评价基于价值立场C、历史事件总是相互联系D、历史过程往往难以还原B[洋务运动虽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目的,是封建王朝自救运动,故被后人所否定。
14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在经济 主张上有何不同?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2、简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与古代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有哪 些新特点?
从 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列举186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 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侵华: 抗争: 1894、甲午中日战争 1900、八国联军侵华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898义和团运动
一、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 日本国内开始改革,被称为 “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制 定了侵略朝鲜,中国进而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材料二 1890年,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它加 快了战争的步伐 材料三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 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也乘机派兵进入朝鲜。 结合材料一、二、三归纳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有哪些?
B.赔二亿 C.通四口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 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 D.允办厂 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此,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 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原因: 根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中国,民族矛盾激化。 直因:中国人民与外国 教会势力矛盾激化。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的态度: 镇压——招抚——铲除 4、作用: 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 英勇斗争精神,沉重打击 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 清政府的改革运动。
材料1: “最恨和约,祸国 官府在教案中袒护外国人。 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 中原。” 材料2:挑铁道,把线砍, 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 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必修1: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素材2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相关素材一、庚子赔款始末1900 年6 月,八国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清政府屈膝投降。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1 年是旧历辛丑年,因此近代史上把这个条约叫做《辛丑条约》。
条约中的赔款是赔给1900 年侵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
1900 年是旧历庚子年,因此近代史上把这次赔款叫作“庚子赔款”,得到庚子赔款的共有14 个帝国主义国家。
《辛丑条约》共12 款,其中第6 款规定中国向列国赔款白银450000000两(指海关两,下同)。
各国要求赔款的数目如下:俄国130371120 两、德国90070515 两、法国70878240、英国50620545 两、日本34793100 两、美国32939055 两、意大利32939055 两、比利时8484345 两、奥地利4003920两、荷兰782100 两,其余的43 万余两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分享。
年息4 厘,分39 年还清,利息共500003000 两。
本息合计900008000两,以海关税、盐税担保。
列强通过庚子赔款,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和财政命脉,攫取了中国的主权。
条约签字以后,清政府按期给列强赔款。
但到1904 年以后,银价下跌,而庚子赔款是按银价算的,于是,列国在1905 年7 月2 日,强迫清政府将庚子赔款改为金货债务,并将已经用银偿付的赔款按金价折算,补偿了约8000000 两。
1909 年,美帝国主义为欺骗中国人民,缓和人民群众的反美情绪,维持对中国的半殖民地统治,宣布“减免”庚子赔款的大部分款项。
其中一部分作为中国留美学生的费用,用此吸引中国学生留美;一部分用来在中国办学校、医院及其他所谓慈善事业,比如清华大学就是用庚子赔款创办的。
后来,日本、英国、法国也纷纷效法美国,利用从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钱,在中国开办一些学校,用殖民地奴化思想来麻醉中国人民的意志,培养驯服他们的奴才,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八国联军侵华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1、背景:(1)日本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持续膨胀,侵华预谋已久;(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3)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2、过程:(1)1894年7月,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日本偷袭,挑起战争。
(2)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旅顺展开决战。
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
(条约规定:(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3)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1)中国: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②外国资本防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巨额战争赔款使中国财政不堪重负;④宣告了的破产;⑤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首先实行了军事改革;⑥各阶层展开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2)日本:促动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3)国际:①列强在远东矛盾激化;②“三国干涉还辽”拉开列强的序幕。
对该影响的进一步理解:(1)对中国国内局势: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国际地位骤然下降,民族危机愈益深重;②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③清政府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2)对日本:通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亚洲强国。
(3)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①日本占领台湾,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更加迅速的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
②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
③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二)义和团运动(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重。
(2)直接原因:19世纪末,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发展2、概况:(1)口号:(2)性质:(3)清政府态度:镇压——利用(扶而用之)——镇压3、意义:(1)表达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2)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3)一定水准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 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 殖民地化程度大大 大大加深 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危机加深:
国别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 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 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 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
割 地 赔 款
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完整,刺激列强瓜分野心, 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完整,刺激列强瓜分野心, 从而掀起瓜分狂潮 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同时大借外债, 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同时大借外债, 西方国家借此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开口岸 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 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 侵略也随之深入到了内地 设 厂 外国资本的挤压,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
第15课 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 深 )、甲午战争 (一)、甲午战争 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及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背景: ) (2)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
1892:41% :
1890:31.6% : .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人民的反抗与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 1、原因: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 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二: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不下雨,地发 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选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根本原因: 民族危机严重 直接原因:教会势力猖獗,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二)经过:(掌握课本57页的地图)
海上战役:
爆发—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战 决战— 1894年9月,黄海决战
失败—1895年,威海卫战役
陆上战役: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
战后的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战争爆发于境外,始于海战;战场从境外转移至境内,终于海战
有 公 足 壮 海 军 威
此 日 漫 飞 天 下 泪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的阶级,不能救中国,其历史局限性决定了 义和团运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根本原因: 维护列强在华利益,进一步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借口: 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
经过: 结果——《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2、经过
3、意义
重点问题解析——扶清灭洋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拳匪纪事》 材料二: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都杀尽, 大清一统庆升平。 具有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映了帝国主 进步性: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局限性:“扶清”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性,没 有认清其本质。 “灭洋”又表现出盲目排外的性质,不能区分外来侵 略和现代文明。 义和团的口号说明了什么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一、背景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②重要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③国际因素: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④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的战火从朝鲜燃起;二、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就近代化意义而言,甲午战争与前两次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主要不同:两国现代化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四、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⑴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⑵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⑶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⑷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指出两个条约的侵略要求有何不同,分析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⑴不同①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②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⑵原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
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五、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⑴主要原因:清政府极端腐败。
慈禧太后只顾自己60岁生日庆典,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⑵直接原因: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一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不作抵抗;有些枪炮武器不能使用,在战斗中吃亏;)⑶客观原因:日本强大,又长期蓄谋战争。
⑷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六、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对中国的影响①甲午战争,帝国主义国家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政治上,刺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俄国德国法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②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被迫进行政策调整:接受列强资本输出,放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相继进行百日维新、军事改革、新政和预备立宪;③促使中华民族新的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相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或者: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经济上,出现了办厂,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2)对日本的影响: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影响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日本在远东地区势力膨胀,吞并朝鲜的进程加快。
△、三国干涉还辽1.原因: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
2.结果:清政府赎还辽东半岛——白银3000万两。
1)日本国力有限无力对抗三国但清政府却腐败无能。
2)实际上中国只是表面收回主权但却置于俄国势力之下。
3.实质:日俄瓜分中国东北矛盾的激化。
4.说明: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
七、尾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①原因:《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
②两只力量: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
③特点:斗争时间长、规模大、形式多样、群众性、自发性。
(或者组织义军,始终抗争。
)④结果: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台湾全部沦陷。
⑤意义: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注意]从此,台湾流落在日本的统治下达50年之久。
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才把台湾交还给中国国民党的国民政府。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
试用史实加以说明。
⑴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战前武装侵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⑵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列强侵华中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⑶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⑷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⑸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⑴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推行卖国政策,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⑵甲午战争后,英德日势力侵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獗,人民群众把反洋教斗争与反帝斗争结合起来;2、兴起、发展:1898年,山东。
1900年,发展到津京地区;义和团包围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
3、口号:“扶清灭洋”。
(反映了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评价(1)“扶清灭洋”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是,这个口号并不是经过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提出来的。
因此,它既是中外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2)“扶清灭洋”的口号继承了人民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了不代表新生产力的小农阶级,无法冲破皇权主义封建思想的束缚,不能把国家和封建王朝相区别,而只能停留在把封建政权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认识阶段、(3)“灭洋”虽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性,排斥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扶清”虽然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和“大清王朝”等概念等同,这在主观上反映出义和团不反对清政府。
(4)这一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
但是,这一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王朝的警觉,未能识破清朝统治者的阴谋诡计,最终为此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容易让义和团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无法区分外侵略和外来文明。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镇压——招抚——联合列强绞杀。
(招抚的目的也是为了利用和控制义和团)5、失败原因⑴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⑵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性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7、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8、教训⑴中国革命要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旧式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⑵中国革命既要反帝也要反封建,要有彻底的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⑴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⑵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⑶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
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⑷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
②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
③从思想上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
⑤时代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1、原因⑴根本:列强为了瓜分中国。
⑵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2、八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3、过程: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4、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⑴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⑵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