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35岁现象
it行业35岁后都干嘛
it行业35岁后都干嘛
IT行业35岁后都干嘛
35岁的IT从业者,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和发展,将其原有的专业技能进行转化,发展新技能来迎接挑战。
他们可以从IT行业的就业定位,技术及技能转变等方面
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从就业角度讲,IT行业中35岁以后的从业者可以把视野放宽,不再局限于熟
悉的领域,可以向高端技术领域、互联网大数据开发、软件开发、网络技术管理等方面发展。
此外,他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技能运用到跨职能、跨行业,如技术支撑、技术讲解、服务改进等,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担任一些项目管理角色,例如项目管理员、产品经理等。
35岁的IT从业者也可以不断的发展技能,充实自己的知识,例如可以从业务
分析、数据库管理以及网络等方向,不断扩展自己的技能,更能担负各类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管理职责。
在技术领域,35岁以后的IT从业者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更
新换代,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的技术方向进行学习和发展,成为这些技
术领域的专家,以期提高自身价值,深度参与各类新兴信息化项目建设中。
以上是IT行业35岁后的从业者可以从就业位置、技能转变及技术发展等方面,把握好自身职业发展路径的建议,希望能为广大IT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35岁以后就只能躺平了嘛?
35岁以后就只能躺平了嘛?35岁以后就只能躺平了吗?这是一个在当前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随着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35岁以上的中年人群面临失业的困境,社会上出现了“35岁现象”,即许多企业倾向于招聘更年轻的员工,而对35岁以上的求职者持保留态度。
这种现象引发了对年龄歧视、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的深入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35岁并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终点。
在许多行业和领域,35岁左右的中年人往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正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
然而,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许多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年轻、有活力且薪资要求相对较低的员工。
这种趋势导致了35岁以上的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然而,将35岁以后的人群简单地归为“只能躺平”的群体是不公平的。
首先,35岁以上的中年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这些是年轻求职者无法比拟的。
他们可以在职场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如领导力、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此外,许多中年人在自己的领域内已经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这有助于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其次,35岁以上的中年人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来应对职场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要。
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获取新的资格证书或学习新的技术,中年人可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他们还可以考虑创业或转行,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开辟新的职业道路。
然而,要解决“35岁现象”,仅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要采取措施,为中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招聘和培养中年员工,提供税收优惠或补贴等激励措施。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中年人职业培训的投入,帮助他们提升技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此外,社会应该倡导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就业观念。
年龄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工作能力和价值的标准。
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员工的实际能力和贡献,而不是单纯地以年龄作为招聘和晋升的依据。
35岁以上的职场人都在做什么?_人生感悟
精心整理35岁以上的职场人都在做什么?_人生感悟现在的大家都觉得35岁时一道坎,很多人都产生了中年危机,也都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那么现在35岁以上的职场人都在做什么?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吧。
1、先说比较极端可悲的,就是有一部分跳楼自尽的35岁以上的职场人。
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新闻上天天有这样的例子。
23上都是35岁以上的人承包了。
这些工作可以说容纳了很多底层的35岁以上的人,这样单纯的体力劳动在未来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4、还有很小很小一部分人是非常优秀的人。
他们的优秀已经不能用小有成就来描述,而是那种集大成的人了。
通常这样的人会给自己更多的要求,他们有改变世界的梦想,有强烈愿景、使命的人,会选择一条艰辛的道路让自己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2007年36岁的雷军成功让金山上市,那时的他已实现财富自由。
但是他没有停下脚步,经过一番沉淀,40岁创办小米,8年沉浮,终于在今年也实现上市。
他的梦想是:做一家伟大的企业,影响足够多的人。
当然了,不得不说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
56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有一句话说的很形象:“中年危机好比是当你爬到梯子顶端,忽然发现梯子架在错误的墙上。
”所以,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总有一天也要结婚生子,会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现在不按思维而生活,未来就会按照生活而思维,那时才是进退两难,极其痛苦的!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分享给大家: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现实的生活会诚实地告诉他们,不读书不思考的人生会更苦。
对于有些背负着。
【最新时政热点】官场的“35岁现象”及从众式腐败
【最新时政热点】官场的“35岁现象”及从众式腐败反腐运动仍在持续。
十几年前,既已有人提出中国官场的“35岁现象”,而在当下,职务犯罪年轻化仍然值得关注:在反腐风暴之中,劲刮的“35岁现象”成为“59岁现象”之后又一令人焦心的腐败景观。
有媒体调查发现,许多地方职务犯罪都有低龄化的苗头。
比如,广东省纪委查处的一批大案要案中,不乏“70后”、“最年轻”等高学历干部的身影。
浙江省“贪腐案年轻化调查报告”更是显示,全省35岁以下干部贪污贿赂案件达291人,同比上升167%。
这些案例所发出的反腐预警信号不可忽视。
一直以来,反腐领域存在“59岁现象”,一些干部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心理,在即将退休的节骨眼贪污腐化。
而现在,这些情况则更多的出现在许多年轻的腐败分子身上。
不过,“35岁”现象背后蕴藏的反腐课题值得深入反思。
早在2009年5月,广州市政府召开的廉政工作会议就通报过一些类似的、引起人们深思的数字。
据通报,在2007、2008两年间,广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处违反党纪政纪案件580件637人,其中,政府系统违纪违法案件198件227人,而31岁至45岁的年轻干部成为腐败高危人群。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数字表明,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该院反贪局受理的35岁以下职务犯罪案件有18件,共22人,占据立案总数的12.9%。
并且,上述案件中的年轻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的金额通常更为巨大,他们虽然年轻,但是胆子特别大,一次性贪污、受贿的金额越来越高;另据重庆市检察院的资料显示,2003年到2007年,重庆市检察院立案的侦办的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入共623人,占立案总数的16.69%。
从个例来看,2012年8月,云南省华宁县法院以贪污罪,判处华宁县社保局原股长李生龙有期徒刑7年。
据悉,李生龙在任5年期间,通过伪造虚假信息,让9名已去世的人“起死回生”的方式,冒领67万余元社会保障资金,且没有被人发现,同时也没有任何人进行举报,李生龙在其自身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到司法机关投案自首,并在自首时提供了较为齐备的犯罪证据材料;2012年10月,年仅32岁的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原副局长肖明辉因收受“好处费”1611万元被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人民日报谈职场35岁现象
人民日报谈职场35岁现象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评论文章聚焦35岁现象热度升高,诸多留学回国者、创业
者以及国企从业者因年龄所限,经历频频被冷对,找到应聘合适职位变得更为艰难。
通过深入调研,发现35岁以上职场从业青年们遇到的问题着实不少,涉及到了从薪资福利、晋升机会及职业发展等方面。
作为35岁现象受害者,UEML的林先生说:“加入UEML的是一個35歲的大叔,但是年輕的同事對我的來歷似乎不太友好。
看著他們享受公司旅行,參加公司活動,而我感到很孤單。
他們很容易得到新試驗中心和新職位,而我只能呆在角落不能晉升也沒有機會投身新領域。
”
除了受冷对,35岁以上职场从业青年们遇到的另一问题是薪资和福利待遇。
紫罗兰的张女士表示,“我比较年轻的同事會獲得較高的薪酬和更多的福利待遇,然而身為35歲老叔的我卻被这些条件限制著,除了工作的基本薪薪水較低之外,配
套福利也不一定會比別人更好。
”
针对35岁现象,行业专家表示,企业应该在权利和义务、社会责任及培育新
人方面表现出透明common-sense,以便让35岁以上职场从业青年们也可以享受到
应有的待遇。
同时,35岁以上的职场从业青年们也应该拥有更强的学习意识,提
高能力,保持技能的前沿性,并不断在职场上发挥作用。
35岁现象如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需要企业积极行动,更需要职场从业青年们积极进取,提高自身经验及技能,最终才能与年轻人一起争取同等的待遇以及发挥所长。
打造一个能够尊重国内不同年龄层人才的职场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着力做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克服职场“35岁现象”
如何克服职场“35岁现象”作者: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03期35岁职场“生死线”,在销售等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特别明显。
近几年,甚至出现过了30岁就没有竞争力的现象。
“有时候需要熬夜,我自己都感觉力不从心,不如单位里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
”如今,不少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這让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领倍感压力。
如何纾解职业困境、更好成就自我?一名37岁求职者的尴尬今年37岁的孙阳(化名)从事销售行业,打算换一个安定的工作。
2018年年初,他参加招聘会才发现,企业对于年龄的要求多数在32至35岁。
而且,很多投简历的竞争者,年龄比他小3至5岁。
“其实,(我)继续在原单位工作还有希望升职。
但是公司竞聘需要等上两年,如果不能竞聘到副总的职位,恐怕更耽误未来的职业生涯。
”孙阳说,他因此考虑过离职,但35岁职场“生死线”,在销售等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特别明显。
近几年,甚至出现过了30岁就没有竞争力的现象。
“有时候需要熬夜,我自己都感觉力不从心,不如单位里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
”不过,孙阳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资源、人脉和经验。
但他不理解,为什么35岁以上求职就困难呢?超七成受访者认同职场“生死线”针对30至35岁的年龄存在职场“生死线”的说法,记者调查了30名市民。
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认同上述观点。
“现在都在讨论延迟退休,35岁的年龄应该属于年轻人范畴,招聘单位对年龄限制应该适当放宽。
”受访者曹先生说,可如今职场“生死线”的年龄反而更加严格,他在求职中发现,有的公司将年龄条件锁定在不超过32岁。
调查发现,现在的80后一般都在公司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人没有跳槽的想法。
不过,也有人表示,如果自己在35岁之前没有升职,会考虑换一个工作,“因为在一个单位干久了还原地踏步,会很没面子”。
对于没有升职也不会选择跳槽的人来说,他们想要寻求事业上的稳定,毕竟已经熟悉了现在的环境,随着年龄增长,自认为跳槽后也不会有优势。
35 岁的我感觉进入职业倦怠期,不敢离职却又厌倦上班,该怎么办?
35岁的我,已经在职场上奋斗了十多年,但最近却感觉到了职业倦怠期的迹象。
每天上班都感到无聊和疲惫,却又不敢离职,因为还需要维持生计。
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我们需要认识到职业倦怠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在职场上工作多年后,我们可能会感到工作失去了意义和动力,这是因为我们已经适应了工作中的规律和环境,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工作,而是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转换职业方向。
如果我们感觉自己的工作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可以考虑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或者我们可以尝试转换职业方向,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这样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到工作的动力和意义。
我们也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有时候,我们感到疲惫和无聊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和枯燥。
我们可以尝试与同事合作,参加培训课程,或者尝试新的工作方式,这样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到工作的乐趣和动力。
我们需要认识到职业倦怠期不是一种短暂的现象,而是一种长期的状态。
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地寻找解决方法,才能够摆脱职业倦怠期的困扰。
职业倦怠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
无论是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转换职业方向,改变工作方式,还是保持积极的心态,都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找到工作的动力和意义。
数据分析师35岁以后怎么办
数据分析师35岁以后怎么办
35岁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年龄,如果你还在从事数据分析工作,可能面临着“中年危机”。
数据分析行业35岁以后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众多岗位中,数据分析岗位是最受欢迎的。
然而,随着行业竞争不断加剧、薪资水平下降等原因,越来越多的数据分析人员开始转行,选择“另谋出路”。
对此有专家表示:不能盲目地否定35岁之前的数据分析师工作,但也不能盲目地肯定会有很多人选择转行。
其实这两个行业的差异并不仅仅是年龄上的差别。
在很多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选择了一份新工作,你面临着年龄増长带来的压力、技能水平与经验不足、学习成本提高等问题。
而且在转行初期可能会很难找到合适的下家,因此要考虑到这些问题。
从薪资方面来说目前国内比较好的数据分析岗位有:大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含数据科学家)、分析经理等多个岗位。
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说目前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是需要大量数据分析人才来解。
“35岁”成就业死亡线?
“35岁”成就业死亡线?作者:周文霞来源:《职业》2006年第01期只要留意一下近年来的招聘广告,就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年龄有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
不论是什么样的公司招聘什么样的职位,基本上都有年龄限制,而且一般都限制在“35 岁以下”。
35 岁成了一道高高竖起的门槛儿,把很多年富力强的求职者挡在了门外。
大凡可以称得上现象的事件都表明了这类事件所带有的普遍性。
而35 岁求职无门的情况到处可见,且愈演愈烈。
于是,也就有了媒体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乃至批判。
但这种年龄限制性要求的广告仍然有增无减。
如何看待招聘中的“35 岁现象”呢?本文将从企业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企业用人决策偏向年轻人企业通常都会从劳动力市场招聘新人来填补职位的空缺。
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企业关注的是自身的效益,这种对效益的关注在招聘工作中就会直接转换成对未来雇员工作绩效的要求。
预测一个人的工作绩效,需要审查求职者的知识、技能、人格等特征是否符合职位的要求。
一般而言,当候选人的个人特征和职位要求相匹配时,才能带来好的工作绩效。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比较规范,有科学详细的职位说明书和任职资格描述。
职位说明书是对职位工作性质、任务、责任、权限、工作内容和方法的说明;任职资格描述主要说明要做好这项工作,职位承担者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和经验。
它告诉雇主应雇用什么样的人来从事这一工作,在招募时需要对候选人的何种品质进行测试。
第二,招聘主管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能够从候选人中甄选出合格的雇员。
候选人的知识、能力、经验和人格特征,不像人的五官和身材那样明摆在人体之上,也不像性别、年龄、学历等个人传记特点那样容易获得。
它需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
企业在发布招聘广告时,应该把职位的具体职责和对任职的具体要求作为核心信息加载进去,以使求职者首先判断自己是否符合要求,进而做出是否应聘的判断。
但现在的很多招聘广告缺少这些本该提供的信息,而“学历本科以上、年龄35 岁以下、性别男”等带有歧视性的语言却差不多成了必备的广告词。
如何过渡35岁危机
如何过渡35岁危机35岁危机,也被称为中年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职业、家庭、健康等多方面的压力和焦虑。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顺利过渡35岁危机:1. 接受现实:首先要认识到中年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要过度焦虑或自责。
接受现实,正视自己的处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 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过分担心未来,也不要沉溺于过去的失败或遗憾。
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相信自己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
3. 职业规划:在职业方面,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同时,也要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
4. 学习新知识:中年危机往往伴随着技能和知识的过时,因此,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读书、交流等方式获取新知识,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5. 关注健康:健康是中年危机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
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6. 家庭关系:在家庭中,要关注与配偶、子女、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关系,加强沟通和理解,避免因为工作和压力而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
7. 寻求支持:如果感到无法应对中年危机,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职业辅导的支持。
专业人士会帮助你分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你度过难关。
总之,中年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此停滞不前。
通过调整心态、职业规划、学习新知识、关注健康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努力,你可以顺利过渡中年危机,迎来更加精彩的人生。
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职业倦怠期该做好什么
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职业倦怠期该做好什么日前,国内一人力资源服务商发布万人调查结果,调查显示:近80%的职场人感到精神紧张和压力;2/3的职场人感到压抑和焦燥;超过70%的职场人对工作产生倦怠,表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这,就是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职场人自身健康的退化,悄然来袭的“职业倦怠”。
关于职业倦怠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
职业倦怠期具有阶段性、周期性,最明显的症状之一是“拖”――工作拖拖拉拉就是不想完成,非要等到最后一刻。
职场人士到了35岁左右通常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期,特别是工作上有了一定成就的“白骨精”尤为明显。
据调查,从行业上看,教师、医生、媒体从业者以及办公室白领等从事脑力劳动者的患病率比较高;从个性角度讲,具有敢于开拓和迎接挑战、独立性强,并且对自己或他人要求较高等人格特征的人也容易陷入职业倦怠。
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波峰和波谷,职业倦怠期和人的生理周期一样,有一定规律可循。
为什么会进入职业倦怠期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1、主观原因(1)工作压力或挫折打击的长期叠加。
35岁左右的职场人经过多年打拼,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位高权重”,工作压力日渐加大,加上新人不断涌现对“高位”造成一定压力,使得“白骨精”们尤如穿上了“红舞鞋”。
一些心理脆弱的“职场老人”抱着严防死守的心态,许多事情亲力亲为或将所有事情揽在自已手下。
长期的工作压力和过长的工作阵线让纷繁复杂的事情接踵而来,打乱了原来果断有序的工作节奏,改变了原来干净利落的工作风格。
工作的不顺利,会不断给人不同程序的挫折和打击,令人怀疑自身的能力,自信逐渐降低,并且不断为自己的失败和工作不力找借口,产生疲乏和焦虑。
(2)攀比心态。
35~40岁的职场人士,往往会期望得到比其他人高的待遇。
工作时间长了,工作伙伴、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之间的交流、对比也会增加。
见到经历和能力和自己相似的人职高薪厚,往往会觉得没面子、不平衡,失去了平常心,抱怨越来越多,心态逐渐由波动发展到失衡、抑郁,失去工作热情。
“35岁现象”的深层根源
“35 岁现象”的深层根源新华社4月14日发自重庆的消息说,目前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上出现一种“35岁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将用人的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
消息还以多个实例诠释了35岁以上择业者的怨声载道。
现象,词典的解释即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
辩证地看,作为社会范畴的“35岁现象”的出现,不能一味归咎用人单位,而在为35岁以上择业者“说理”时更不能片面。
从企业来讲,在目前比较宽松的人才流动制度下,如何合理配置与使用人才,当然有自主决定权,其招聘新员工,要考虑到求职者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
特别在服务业,对招聘员工提出年龄限制是有必要的,比方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年轻女性的优势要明显强于中年女性。
即便人才市场的上级主管要求招聘的单位取消年龄限制,但这条年龄线还是会留在招聘单位的心里,只不过他们可以找到拒绝你的理由:不说因为你的年龄问题,而是说因为你不适合这份工作。
因此,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来选择求职者是必然的。
问题的另一面是,35岁以上者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比如,他们积累了失败或成功的经验,理解力、办事能力、为人处事能力比较成熟;他们比较踏实,更有责任心;他们对个人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待遇的期望会更合理一些。
在某些行业领域里,应该有一些年纪轻及年纪大的人,以使其在不同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到优势互补。
在香港,许多餐厅的侍应生是一些老先生;在德国,一名钳工、车工,可能毕生只会这一个工种,因为不断积累的经验已足够让他们不会丢掉工作。
惠普公司创始人比尔·休利特的信念是:我相信男男女女们全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
比尔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人才,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将成为现实的人才。
进言之,人的行为取决于其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有层次的。
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5岁现象的毕业论文
35岁现象的毕业论文题目:35岁现象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改变,35岁现象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统计数据的分析,探讨了35岁现象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研究发现,35岁具有一定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
对于毕业生而言,他们在35岁毕业进入就业市场时,可能面临同龄人的竞争以及年轻人的优势。
同时,35岁毕业生逐渐步入中年阶段,在工作经验和资历上可能有一定优势。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35岁现象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旨在减轻35岁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35岁现象,就业市场,竞争,中年阶段,政策建议第一部分:引言1.1 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35岁现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很多人在35岁左右才完成学业,这对他们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35岁现象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和统计数据的分析,以获取相关的研究结论。
同时,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获得更具体的数据支持。
第二部分:35岁现象对毕业生的竞争力影响2.1 同龄人竞争35岁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时,很可能面临与同龄人的竞争。
在同一年龄段,他们需要与同样具备学历和工作经验的人竞争相同的职位,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2 年轻人优势与年轻的毕业生相比,35岁毕业生可能在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
年轻人具有更高的活力和更强的学习能力,这给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带来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第三部分:35岁现象的优势3.1 工作经验和资历35岁毕业生相对于年轻毕业生来说,可能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和更丰富的履历。
这使得他们在某些职位上更有竞争力,并且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3.2 稳定与成熟35岁毕业生逐渐步入中年阶段,他们通常会更加稳定和成熟。
这使得他们具备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更有责任感和决策能力,这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35岁就业门槛 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35岁就业门槛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35岁就业门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年龄歧视:将35岁作为就业门槛,实质上排斥了年龄在35
岁以上的求职者。
这种歧视不仅违背了《劳动法》对年龄不得作为就业限制的规定,也限制了更多有经验和技能的求职者的就业机会。
2. 人才浪费:以35岁为门槛,意味着许多具有丰富经验和专
业技能的人才将被排除在就业市场之外。
这对于求职者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也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3. 社会压力:35岁之后,很多人可能已有家庭责任和经济负担,在面临失业或就业困难时,将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对策建议如下:
1. 立法禁止年龄歧视:加强对年龄歧视行为的监管和惩处,确保求职者的年龄不会成为就业机会的限制因素。
2. 提供职业培训和转岗机会:为35岁以上的求职者提供培训
和转岗机会,帮助他们更新技能,顺利融入不同行业和岗位。
3. 推动多元化就业观念:加大对雇主和社会的宣传力度,倡导多元化就业观念,认识到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
4. 鼓励创业和自主就业:为35岁以上的求职者提供创业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他们通过创业和自主就业来解决就业困境。
5. 完善福利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失业或就业困难的35岁以上求职者能够得到必要的经济支持和社会保障。
总之,解决35岁就业门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从法律层面禁止年龄歧视、提供培训转岗机会,推动多元化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努力。
【2018-2019】职场“35岁现象”:请别浪费你30岁前的时光-精选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职场“35岁现象”:请别浪费你30岁前的时光无论你有没毕业,也无论你有没过30岁,都建议读下这篇详细的职业规划。
每个人踏入职场时都会犯错,我犯得还要多。
但谁在这条路上纠正越早,直接代表谁将来爬得越高。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一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观察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
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遇到的客户中,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
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
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
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
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
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
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4-23岁之间,称为技能准备期。
个人承担学习与求职者双重角色。
这一阶段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我将做什么?”或“我能做什么?”由于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职业生涯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锻炼,为将来能胜任工作做好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
在学习期间,要尽可能多地在专业学习中获取收益,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和升华各方面知识和能力。
努力学好专业课程是职业设计的重要前提。
要善于学习,同时要善于归纳、总结,把单纯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智慧,为自己多准备点后备能源。
二是23-28岁,为职业尝试期。
一些求职者往往上来就追求工作待遇、职务,这样做或许可以光彩一时,却往往悔在后面,不利于自我职业发展。
在尝试期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最重要的,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尽量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项目,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从辅助他人逐步到独立,积累起独立工作的知识、能力、经验。
经过一段时期后,再开始考虑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单位提供的机会和职业道路是否一致。
衡量单位所提供的信息,如工作环境、职业梦想是否匹配,适合自己的发展;当理想和现实不相符,是否需要重新选择?并开始考虑自己做过的事情中最成功的是什么?如何成功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此作为个人深层次挖掘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形成职业设计的有力支撑。
三是29-35岁,称职业稳定期。
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作技能已日趋成熟,个人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为提升或进入其它职业领域打下了基础。
四是36-59岁,一般属于职业成熟期。
在这一阶段里,不少人帮成功的企业或老板做事,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经验;或者谋求与成功人士、企业合作,找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士、企业来帮自己做事。
有些人可能会成为管理者或者咨询顾问;有的人可能仍然一直保持着自己原来的工作,继续专业钻研,保持技术权威地位;可能要被组织转换到另一横向职业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场35岁现象:迄今我看过最好的关于职业规划的文章你所有不曾料想过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你不期而遇;你所有曾经潇洒的随遇而安,同样也会随时间流逝而让你承担那些似乎命中已经注定的代价。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虽然你我皆是凡人,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依然希望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够迎着太阳开花结果。
不管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涵义,请先记下来。
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因为,时间能解释一切,时间能证明一切,时间能解决一切。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咨询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
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们的客户中,遇到的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
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
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
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
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
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
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
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们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
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
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
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
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
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
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
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
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
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
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
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
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
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
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
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
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
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
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
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
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
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
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
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
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
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
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
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
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
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
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
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
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
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之前,会有一个评估环节,系统评估客户的综合基础,看看是否还适合做职业规划。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就是年龄问题,重点是30岁左右的年龄。
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
这是硬伤。
但凡遇到有这样硬伤的客户,我们只能对他们说“很抱歉,我们无能为力。
”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
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关于目标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
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建你的竞争力。
而这个核心,就是你的职业目标方向——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方向明确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弯路的人走得快,因为你明确你的目标,你一直在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你是在走直线。
捷径是什么?捷径就是不走弯路,永远走直线。
我们去年曾经咨询过一个客户,7年换了6家公司。
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往会认为这个人的职业发展很糟糕。
其实不是。
这个人目前的税后月薪是1万元,属于还不错的那种水平。
大家也许会纳闷:为什么频繁跳槽的一个人,会有这样的职业发展水平呢?有些人会觉得他很幸运,运气比别人好而已。
其实不是。
观察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没有偏离既定的方向。
只要方向不错,那么,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接近这个方向,都是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更多的筹码。
你积累的厚度,将最终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高度。
现在房价、物价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压力也骤然增加,由此也导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和随波逐流。
一份工作,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觉得看不到希望,工资无法提升,往往就选择跳槽。
但实际上,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变得非常务实,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天经地义(当然,特权阶层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如果你无法为公司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却还想着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样只赚不赔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干的。
你为公司贡献多少价值,取决于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而能力的积累,则源自于在一个方向上的长期坚持。
既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很羡慕的成功者们,也少不了日积月累的修炼与成长。
那些因为走了弯路却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损失补回来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你失去更多的东西。
大家可能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不论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至少付出10000个小时的磨练。
Macolm Gladwell在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中说道,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