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1+1]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20120326)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人的一生很长很长,但是古人用四个字就把这很长的一生给概括了,“生、老、病、死”。
这样的一个人生过程,无论是你的父母还是你的孩子谁也无法完整的贯穿这个全过程,生老病死,但是有一个职业却是生老病死始终离不开的,那就是医生。
是啊,生、老、病、死哪个阶段离得开医生呢?但是如果我们把医生当成敌人的话,后果会是如何呢?现实中这样的事情还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着。
23日上周五,一个患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头,突然疯狂地用刀子扎向了医生,最后结果是一个医生死亡、三个医生受伤,这是对医生的第一次伤害。
没有想到,几个小时之后,对全国医生的第二次伤害又开始了,在当天晚上的8点21分人民网刊登了这条消息,当时情况可能还没查明,在这条消息里有“疑因医患纠纷”这样的字眼,可能是与此有关吧,我们看看看完这个消息之后腾讯网转发后有一个调查,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您心情如何呢?当时参与人数是6161人,而选择高兴的居然高达4018人。
看完这样一个数字,我一身冷汗,我在想,我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这4000人当中的一个?我们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这4000人当中的一个?杀那个医生的凶手只是一个吗?我们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凶手当中的一员呢?而归根到底的说,在这样一种仇恨被演绎到新的高度的情况下的时候,最终的受害者会是谁呢?来,回到最初的受害者事件当中去。
日夜交班刚刚结束,我突然听见走廊有女声大喊救命,我一开门,看见满地都是血,一名男医师趴在地上,而另一名男医师面部血肉模糊。
这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护士对现场的回忆。
嫌犯疯狂行凶,医护人员一死三伤。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究竟发生了什么?
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彦萍:
我们大家都感到心情很沉重,也很难过,但是我们是医生,我们有责任,我们还得继续我们的工作。
据了解,杀人嫌犯李某某今年还不满18岁,因患强直性脊柱炎曾经在去年的4月到哈医大医院的风湿免疫科进行过住院治疗。
来自当地公安机关的通报称,23号9时许,李某某乘火车再次来到该院治疗,医生经了解得知李某某患有肺结核,于是建议他先到专治肺结核病的哈尔滨胸科医院检查治疗,李某某做完检查后再次回到哈医大医院将检查结果交给医生,
因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会对肺部造成影响,所以医生建议他应先治好肺结核后再行治疗。
李某某认为医生不给他看病,随即心生不满。
办案民警:
下午四点多钟,李某某在医院对面一仓买(超市)内买了一把水果刀后,回到医生办公室后进门就对四名医生进行行凶。
本是一次简单的诊断,却不可思议地酿成了一起严重的恶性案件。
买完凶器的李某某,一个不满18岁的少年,在23日下午16点30分再次闯入风湿免疫科的医生办公室。
现场目击者:
有一个(医生)重的,可能是刺中胸口这块了,这么大,两摊血。
哈医大一院门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冰:
晚上五点钟左右,他(被刺伤医生)的同事陪同上这儿来的。
来的时候全身上下都是血,这块(面部)自己按压着,止血。
我们马上给他探查,发现口腔和面部有一个创口,口腔内有个创口,然后给他进行清创术,给他缝合。
记者:
病人来的时候精神状况怎么样?
张冰:
非常紧张。
因为来的时候我们就上换药室进行处理,医生说快把门关上,快把门关上,他非常害怕。
犯案后,李某某企图自杀未遂,然后逃到了医院的急诊室包扎伤口被民警抓获。
今天在看似平静的哈医大医院,我们无法想象在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内心究竟承受什么样的压力。
今天在哈医大医院的这块电子大屏幕上,仍然在悼念着三天前被伤害致死的王浩,他只是该院的一名实习医生,而受伤的三名医护人员有两名仍然在重症监护病房观察。
白岩松:
看到刚才短片当中的那个电子屏幕上飞过一行字的时候,我的眼泪差点下来,因为突然意识到上面打的是“王浩同学”,也就是遇难的医生,我们已经把他当成医生了,但他其实还是个同学,他是未来的医生。
我相信这个事情发生了之后,遇难者是他,但是受伤的医生太多了,这两天哭过的医生也太多了。
同时有一些补救的措施也正在开展中,我们收到的最新消息,黑龙江卫生厅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有了这样一个《通知》:“哈医大附属一院医务人员受到严重伤害,导致一死三伤。
黑龙江省卫生厅《通知》要求,医疗机构要安装警铃、摄像头、监控器、门
禁系统;加强配备安保人员;兼顾患者就医方便和保障医务人员安全,引导医务人员树立人身安全意识。
”我相信一而再再而三出现这样的恶性事件发生在医院里头,这样的补救措施和防范措施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也要思考,靠警铃、靠摄像头、靠监控器、靠门禁、靠配备安保人员就够了吗?恐怕更重要的是靠我们从心里而发生的一种改变。
其实原本在这个时候正要连线的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院长,他的名字叫刘宏宇,是心脏外科的专家。
这个事情发生的两天以来,他一直要去抚慰遇难者和伤者的家属,还要抚慰医院所有的同行,但同时又积压了好多台手术。
原本他答应今天晚上这个时间接受我们的连线采访,但是从下午3点进了手术室之后,到我们节目开始之前,他还没有出手术台,一直在把这个手术一台又一台做下去,这就是我们医生现在的一个现状,所以为他不能够接受我们的连线采访也要表达最深的敬意,而且可以想象,此时此刻今天他在做这些台手术的时候,心情应该是如何的复杂,但他又必须去做好。
做医生难道真的这么难吗?接下来我们应该去关注一下遇难者,他的名字叫王浩,他是同学,他还不到30岁。
今天医学药学生命科学专业网站——丁香园首页黑白,以此悼念哈医大医院年仅28岁的实习医生王浩。
“还记得解剖学馆的阶梯教室吗?他总是坐在中间的位子,正对老师,认真地听讲,书上写满了各种笔记。
”
“还记得一系教学楼的一号大教室吗?他总是晚自习到最后关门。
”
“期货考试前,他的课本被争相借阅,因为那里记了老师上课的全部重点。
”
这是王浩的一位同学写下的文字。
在同学的记忆中,他懂礼貌,有绅士风度,喜欢张学友的歌,喜欢白衬衫、白球鞋,他从不玩游戏,很少聊QQ,上网也只是查学习资料。
进入哈医大风湿免疫科实习期间,他写病例,查房,管患者,值夜班,也像大多数实习医生一样每月没有任何收入,每年还要交纳9000块钱的学费。
一名与他共事的女护士也回忆了一些相处的细节。
“1.82米,阳光帅气,风华正茂,风度翩翩,博士已被录取。
还记得和他一起值班时的情景,大半夜胃疼的不行不行了,疼的满头汗,我陪他聊天分散注意力,我们大多患者夜里都失眠,听说他胃病犯了,把自己的胃药给他吃上止疼。
其实我们科医护关系一直不错,年终聚餐的时候他已经是所有研究生里的佼佼者。
今年6月结束研究生课程就要赴香港工作了。
”
打开王浩的个人主页,没有日志,没有页面背景音乐,分享的七篇文章和视频中有五个与医学相关。
在这里他最后的声音,13月19日17点58分,他上传了一张照片,四个人手里
拿着一份卷轴,他的图片下配文,“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
”而在下面的留言里,人们排队写下的却是一路走好!
3月23日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应该酿成如此惨烈的悲剧,然而悲剧发生之后,在互联网上却出现了如此的一幕,在腾讯网转载此事件新闻报道的后面,有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
投票结果显示:6161个投票人次中竟然有4018人次选择了“高兴”,占到了总投票数的65%。
而3月24日中国医师协会则以“人神共愤,惨无人道”为题发表了声明,要求严惩凶手。
同时还提到,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保护医务人员的依法权益,希望社会听到这种呼声。
而在今天在互联网上,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人在用一句话、一张照片表达着自己的心情。
“悼念王浩,还我尊严。
”“我们是医学生,未曾忘却最初的梦想,惟愿梦想莫为屠刀所伤!”“我的爱人是医生,我希望她工作安全且有尊严。
”“我的父母是医务人员,我希望他们工作平安,不受伤害!”
白岩松:
一定要再次强调一下,这不是什么医患纠纷,因为他杀死的这个医生其实跟他的治病过程都没什么关系,而且医生对他的诊治,我们通过各个方面去了解,没有问题。
但是他失控了,也许是长期以来不管是媒体还是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所塑造的一种仇恨在逐渐的累加,在这个孩子的脑海当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于是他掏出了刀子,伤害了别人,其实也伤害了自己的一生。
但是接下来的伤害却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更疼,除了刚才的短片里头所谈到的6000多人的投票里4000多人选择了“高兴”。
我们再来看这一段,在网易上针对哈尔滨这条新闻,哈尔滨一名患者砍死一名实习医生并致3人重伤,一共有36000多人发表评论,其中有一个评论是这么写的,也是发生事情的当天晚上,都不过夜,23点57分。
这个网友是这么说的,“应该举国欢庆啊!鞭炮响起来!小酒喝起来!音乐开起来!”如果三万多人当中仅仅有这么一个人写,可能还可以加引号的理解。
但是请注意,顶这个帖子的数量达到了5172,占到36100人里多大的比例,这个时候我又要去思考了,我是不是也是其中的一个?我们是不是也是凶手当中的一员呢?
好了,先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要连线一位资深的医生,她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神经外科著名的专家凌峰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凌锋教授您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您好。
白岩松: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看到了网上4000多人“高兴”的这种反应,把你的反应跟观众朋友分享一下。
凌锋:
我觉得特别的痛心、难过、伤心。
这实际上充分也是说明了,首先我是怀疑这样子的一个比例,我相信广大的老百姓、广大的医生对病人的服务都是非常好的,而且广大的老百姓也是支持和爱戴医生的,但是发生了这样的一个事情,哪怕是一个人就是喝上小酒、放起鞭炮的这个人也让我感到愤怒,也让我感觉到痛心。
那么多广大的医务人员用自己的全心,用自己的心血在没日没夜的全力的真心的让我们的患者满意,要给患者解决问题,却得到了如此的对待,我觉得这个是太不能接受了。
白岩松:
凌锋教授我要也向你和观众朋友道歉,刚才我居然用了“分享”这样一个词汇,面对这样一个事情怎么可能是分享呢,应该是分担才更加正确,我要再次道歉。
但是我依然记得,上一次徐文医生,也就是同仁医院的事件发生之后,你大半夜在巴西给我打来电话,而且非常非常难过,我感觉出来你也掉过眼泪。
但是这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发生,人们总把它跟医患关系连接在一起,您怎么样看这样的连接和这样的恶性事件?
凌锋:
我觉得这并不是医患关系的问题,实际上这几个医生被杀完全跟这个病人毫无关系,既没有接触这个病人,也没有造成这个病人任何的疾病和任何的伤害,而这个病人得了疾病是他自己得的病,医生是善意的给他,我们医生应该给予的这种劝告,而且是正确的一个指导和咨询。
居然遭到了这样子的一种对待,这样子一种伤害,我觉得这个事情完全不是医患关系直接的问题,但是它确实反映了医患之间现在的信任程度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那么在这样一个程度,虽然不是说在全国占了大多数,尽管这个比例数是百分之六十几,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个少数,在这样子一个的范围内毕竟才是几千人的事,全国13亿人中绝大多数的医生是用他的全心在为患者服务,而大多数的患者对医生还是心存感激,而且和医生之间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关系,但是这样的事情,这种事件的发生,而且屡屡地发生在医院,我觉得是对医生这样一种善良的群体而遭此毒手,我觉得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白岩松:
我觉得我们要自身也要反思,我们传媒人恐怕也有责任,在过去很多的事件当中,我们应该就事论事,哪儿有问题就批评什么,而不是在报道当中去有意识地用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在确立一种仇恨,甚至在鼓励一种仇恨,我觉得从此之后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凌锋:
岩松你这个话说的太对了。
其实在很多程度上,医患矛盾也是一个多方面的,有政府指导的失误,有媒体导向的偏颇,有社会诚信度的下降,有贫富差距的一种增大。
当然,医生也有自律的不够,人文精神的缺失,法律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都是一些重要的因素。
刚才您从媒体的角度,你能够自己来反省,而代表媒体来做出这样的反省。
我觉得我特别尊重您,而且也觉得您说的特别对。
白岩松:
谢谢凌锋教授。
我不代表任何人,但是我代表自己,我起码自己在反思这件事情。
谢谢您,我还要跟观众朋友们介绍,其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凌锋大夫在今年政协会深也提出一个提案,就是针对医院的治安管理条例,其实我相信她提这个提案的时候心里很难过,即便有了治安条例,她的骨子里还是要相信要用爱去解决问题,是的,我们该如何用爱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会诊请求一个接着一个。
我麻木地在走廊里穿行,一遍又一遍对自己说,一个人的恶行,和他人无关。
但内心的恐惧却一直在滋长。
满医院的患者和家属,仿佛每个人都身藏凶器,可以随时置我于死地。
身上揣的柳叶刀,不到拇指大小,如果真的遇到袭击,如何抵抗?”这是网名为“曼珠沙华”的一位哈医大的医生发表的博文。
恐惧还会持续多久,噩梦还会困扰多久?来自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的不完全统计,光从砍杀医务人员事件看,仅2011年全国就发生了10起血案。
2012年至今又发生了1起,一个个极端案件引起的内心恐惧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哈医大医院的医务人员。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颅外科主任于振坤:
我曾经一两个礼拜只要我周边有人离我距离稍微有点近,我就会有警觉。
一看有人跟着我,离我特别近,心里就另一种感觉。
北京同仁医院医生:
你想我们每天心理压力也很大,接待病人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这个病人他能不能接受我们所说的这些话,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会不会有过激的行为,我们自己是不是安全的。
北京同仁医院实习医生:
有时候进一步治疗都不敢跟他说什么,你多一步治疗就会多一步风险。
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谁来保护医务人员的安慰?今天在以黑白色调无声悼念王浩离去的丁香园网站登出了《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2011-2012》。
意在帮助医生
免遭无畏生命财产损失,完成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谁来保护患者的保护神?谁能保护医生?不仅仅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了这样的疑问,事实上全国各地的医院也都有了思考,甚至有了被动的具体应对。
王浩离去的当天,3月23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警务室正式揭牌,一名民警正式入住中南医院,成为医院的专职民警。
2月14日,广东省东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表明:其中头盔、盾牌、防割手套、强光手电、对讲机等防护装备要求做到每一班的保卫人员不少于人手一件,短棍、长棍、催泪喷雾剂等带有攻击性的装备以及防刺背心等可适当配备,供危急情况下使用。
白岩松:
保安、警棍、监控器这一切都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必须的。
同时改革也必须跟上。
你看,专栏作家魏英杰在说,我总结在一起了,“……看病越来越难、越来越贵不是医生的责任,是…以药养医‟制度造成的……”,接下来另一个微博上说“……这起案件也表明,有必要加快推进医改……否则,这一体制性问题极易被转嫁到一线辛苦工作的医疗人员。
”对,改革也很重要,再接下来呢?有了保安、有了改革就够了吗?我觉得不管我们怎么再过去推动这种仇恨,去营造某种误解,归根到底要用爱、沟通以及和解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才是正道。
前几天读到台湾慈济人写的一本书上说了这样一段话,面对很多我们不喜欢的丑恶现象的时候,以暴制暴是一种方法,但不是我们采取的,我们要扩大善,当真正把善扩大到足够地步的时候,恶不就剩不了多大的空间了吗?我们要去强调那个杀人的凶手不是一个医患纠纷,而是一个刑事案件,但他可能也是受害者,据媒体报道,他3岁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现在还在服刑,母亲没有去带他,他跟爷爷一起相依为命,爷爷得了癌症,而他可能也是一个受伤者,是这个社会病了,我们要去思考为什么过去我们没有把爱给他。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我们的医生,我们医生的守护人可能说上一句,我代表不了其他的人,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可能我也人微言轻,要对他们说上的是,中国所有的医生,我爱你们!真的,你们辛苦了!相信你们也会爱这个世界!爱众生!爱每一个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生病,都会期待你们对我们的这种救护,但是相信爱会慢慢的生长,仇恨只是一时的事情,是这个特有阶段的中国所会出现的一种事情。
在这个夜晚特别还想说上一句,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但是明天的太阳可不可以更光亮一点,更温暖一点呢!
《新闻1+1》2012年3月27日文稿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今天,哈医大医院篮球馆,一场为实习生王浩举行的追悼会。
主持人(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在昨天晚上《新闻1+1》节目当中关注了发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凶杀案。
节目的标题叫“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
节目播出之后,整个节目的播出稿会在网络上刊登出来,但是不幸地看到,在节目稿的背后依然会有着很多充满着暴戾之气、充满着仇恨、充满着偏激的留言。
随便举两个例子,今天晚上5点39分一位网友说,“我也很高兴,就和贪官被杀了一样的高兴。
”今天晚上将近8点,“杀的好,现在医生没医德,没良心,大家都拍手叫好。
”看到这样充满暴戾之气、充满着仇恨、充满着偏激的留言,而且还有很多。
我没有意外,因为让这样的事情在一夜之间就消失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有的时候我也会对这样的网友,带着仇恨跟这个世界相处的人,有一些担心,也有一些同情,可能这也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种传染病。
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在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病了,仇恨可能有万千的理由,但是回应这种仇恨却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用爱去回应,去沟通、去寻求理解、去改革、去改变,怎么办?因为毕竟还有这样一个留言在提示我们。
“现在的人因钱致病,很多人都精神不正常!人与人之间缺少的是人情;多的是仇恨!悲哀啊!不能当病人,更不能当医生!”看到最后一句话,我们所有的人必须理性下来,为什么?不能当医生,也许很多人能够做到,但是谁能够做到不能当病人?不管你现在多么健康,你做不到,生老病死是任何人一生的规律。
如果当您生病,或者当我们生病的时候都没有人当医生了,我们该怎么办?所以我们还是要理性下来。
来,一起去关注一下今天下午举行的一个追悼会,为那位年轻的遇难者、为那位实习医生去送行。
今天下午3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篮球馆近千名哀悼者,还有寄托哀思的花篮、花圈,这是一场为实习医生王浩举行的追悼会。
除了王浩生前的同事、同学,现场黑龙江省卫生厅、教育厅以及哈尔滨市领导、哈医大领导也前来为这个年轻的生命致哀。
在追悼会现场,王浩的父母情绪激动,失去儿子的母亲几乎无法站立,40分钟的追悼会,缅怀的人群心怀悲痛。
王浩的学长在现场致追悼辞。
韩志阳(王浩学长):
是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儿,很腼腆,一进图书馆就会朝着工作人员微笑。
今天,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里,所有的LED屏幕上也都写着追思王浩的话语。
医院大楼的正门前挂着挽联,共勉完成王浩同学未尽的医学事业,向王浩同学学习。
今天在追悼仪式的通告中,院方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而对于刚刚失去同事和朋友的这些医务人员来说,这样的担当也许还需要面对压力,鼓足勇气。
韩志阳:
首先是对王浩的悲凉,因为王浩也是从五年大学、三年硕士,硕士刚毕业考取了博士,很不容易,我们经历和走过的路都是很相似的,所以发生王浩身上或者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这种事情我们都感同身受,就如同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我感到深深的悲凉,我相信不光是我,医科大学的每一个人,包括全国所有的医疗工作者以及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深深的悲凉。
几天来血案的发生引发了社会的持续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也都出现在了追悼会的现场。
悲剧发生之后,有网站在转载此事件新闻报道的后面,设立了读完这篇新闻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
投票结果显示,6161个人次的投票中,竟然有4018人选择了高兴,占到了总投票数的65%。
针对这样的声音,王浩的学长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韩志阳:
医生是一个救急扶伤的职业,这是每一个医疗工作者坚信的,这也是我们所坚守的。
主持人:
他的学长多次用了悲凉这样一个词,真是奇怪,这可能就是一种共鸣。
今天我在给一位医务工作者回短信的时候,我也用了这个词,我跟他说昨天晚上我是以悲凉的心态在做这期节目的。
但是我的另一个心态就是能改变一点是一点。
的确有一种悲凉的感觉,不过在这里首先还是要对王浩说,“一路走好”,可能天堂也需要好医生,同时希望他的父母和家人节哀,当然我们也希望所有的受伤者尽早康复。
我相信这几天的时间里,全国医生和医院的日子都不好过,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日子应该格外难过。
接下来要连线的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刘宏宇。
他主管这次的突发事件,并且是医院的新闻发言人,刚刚从手术台上下来。
刘院长,您好。
刘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