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完整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 (2)1.2 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4)二、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5)2.1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基本理念 (7)2.2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依据 (8)2.3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9)三、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10)3.1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标设定 (12)3.2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内容选择 (13)3.3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14)3.4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15)四、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具体案例分析 (16)4.1 案例一 (17)4.2 案例二 (19)4.3 案例三 (20)五、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支持与保障 (21)5.1 教师跨学科专业发展的途径 (23)5.2 学校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24)5.3 家庭与社会对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支持 (25)六、结论与展望 (26)6.1 研究结论 (27)6.2 研究展望 (28)6.3 实践建议 (29)一、内容综述理论基础:首先,本文将介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为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案例:其次,本文将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展示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

这些案例涵盖了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读者了解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教学策略:接下来,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教学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

效果评估:本文将对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分析,评价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研究这一领域的平台,以期推动我国初中地理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融合教育复习资料

融合教育复习资料

融合教育研究第一章融合教育总论第二章融合教育服务对象第三章融合教育学校建设第四章资源教室与资源中心第五章融合教育中教师的工作态度、知识、能力第六章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第七章融合教育班级管理第八章融合教育中的辅助技术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第一章融合教育总论第一节融合教育概说一、定义1、“融合”,美国教育部(2007)定义“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正常发展同伴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旨在强调提供特殊需要幼儿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学习环境”2、融合分类:单向融合;双向融合??3、融合教育越早越好(同意吗?)二、目的1、为特殊需求儿童服务2、弥补教育缺失,追求正义、公正、公平,建设平衡、和谐、高品质常态教育,让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教育环境,并获得教育实效3、让所有参与者(??)获得进步三、发展融合教育的依据1、理论依据:教育机会均等2、法律依据:《残疾人权利公约》2008年《中华人民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四、融合教育的特点1、融合教育是渐进的(进入班级—观念、环境、教学调整—融合:共同生活、学习)吴淑美老师的融合教育“四级理论”2、每个人都受益,每个人都进步(学校、班级、教师、特殊儿童、普通儿童、家长及家庭、社会)3、融合教育是关怀、接纳、付诸行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4、融合教育贯通于学龄前、学龄、职业、成人生活,贯通于生涯发展全程融合教育发展需要哪些支持?五、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一)支持性行政系统的形成省政府;教育厅;残疾人联合会;民政厅等(二)学校支持学校支持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导向与气氛教学中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资源教室建设评价体系的改革(三)班级支持1、班级所有教师协同合作,尊重随读生及家长2、建立全班同学关心特殊生的合作、相互尊重的班级3、促进特殊生个人成长的班级4、构建学校、班级支持系统(四)家庭支持1、家庭是特殊生重要的自然支持系统2、家庭对融合教育工作的影响3、家庭成长(家长的成长)4、学校班级对特殊生家庭的关照(五)支持性社区、社会环境(六)自我支持:对己克制、对人尊重、对事负责、对物珍惜六、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现状(一)工作成效1、法律政策不断完善;2、服务贯通性加强;3、服务人群类别增加;4、融合教育学校不断增加;5、公办、民办、私立相结合;6、服务区域从城市向农村发展;7、部分城镇、农村融合教育发展成为全国代表省融合教育现状王建颖《在2013年全省特殊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四)经费支持力度持续有力。

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

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

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融合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将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纳入同一教室的学习环境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机会。

它的目标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并促进他们的学习、社交和情感发展。

融合教育有五大基本理念,分别是包容性、个性化、平等、合作性和社区参与。

首先,包容性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包容性教育的目标是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接纳和尊重他们的学习环境。

这意味着不仅要接纳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还要接纳那些有学习困难、身体或智力残疾的学生。

包容性教育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尊重和支持彼此,以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学习社区。

其次,个性化是融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个性化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资源。

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己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技能。

第三,平等是融合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平等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融合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还关注他们的社交和情感需求。

在融合教育中,每个学生都被视为有价值的个体,有权利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第四,合作性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合作性教育强调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

在融合教育中,学生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和项目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合作,能够促进学习成效和社交发展。

最后,社区参与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参与教育认为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社会的一部分。

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家长、社区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能够促进融合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包括包容性、个性化、平等、合作性和社区参与。

这些理念都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支持,促进他们的学习、社交和情感发展。

(完整版)融合教育的教学调整

(完整版)融合教育的教学调整
• 这位学生的长处是什么? • 此类课程与教学的调整是否能帮助学生达
到最终目标?
参与普通课程学习需调整的十个方面
输入
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输出
调整学生反应(作答)方式
难度
调整概念、技能 或操作水平
支持程度
增加对特定学生的个别辅助
时间
调整学习、作业或 测试时间
数量
调整学习内容的数量
环境
调整教学流程、学生 坐姿、座位
融合教育的教学调整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 李泽慧教授
随班就读课程的构成








特殊需要学 生的课程
(个别化)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学习
• 一是通过设计和调整,在普通班级中,参 与普通课程的学习。
• 一是通过评估和设计,在资源教室或其他 场所,参与特殊课程的学习。
调整前必须考虑
• 这位学生在这个学科领域里要达到哪些目 标?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幻景 火炉 漂亮的房间
圣诞树
老祖母
被祖母搂着
幻想 温暖 美味的烤鹅
彩色图画
幸福
飞到上帝那里
现实 寒冷
冰冷的墙
落星
悲惨
冻死
• 学习的指南是指提供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所要 掌握的主要内容的清单。
《青蛙看海》的学习指南
1.谁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2.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人物? 3.主角在故事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4.主角在故事中都做了什么?
• 对于视障学生,则可以通过放大的阅读材料、盲 文、有声的计算机或录音磁带呈现学习内容。
• 对于智障学生,可以更多地采用实物、图片、视 频、沟通板等来呈现学习内容。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融合教育的三个核心1.多样性2.对多样性的接纳和包容3.每个人的责任,不应区分是特教还是普教。

31秒短片:我们都一样,我们不一样。

你觉得一样的在哪?不一样的在哪?你有什么启示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1.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2.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3.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3.19%,即155万,还有91万残疾儿童尚未入学。

4.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

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

讨论的问题:一、什么是融合教育?关于融合教育的重要国际文件:1.萨拉曼卡宣言(1994)2.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3.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名称的问题对INCLUSIVE EDUCATETION的理解陈云英博士后在1993年哈尔滨会议上翻译成“全拿教育”,与integration(融合、整合)相区别,伺候在大陆地区采用台湾翻译成“融合教育”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出发点:“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重申对全民教育的支持。

”因为:“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与他事先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吸收再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试试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事先认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教师融合教育知识网络竞赛参考答案2

教师融合教育知识网络竞赛参考答案2

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特殊需要学生盛永进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第一讲:特殊需要学生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相关概念—特殊需要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

(双语或加强普通话)讨论: 个别差异一定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吗?(不一定)1.个体之间有高瘦胖矮是否为个体差异,是否引发特殊教育需要?(不)2.视力有1.2与1.5之差是否为个体差异,是否引发特殊教育需要?(不)小结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达到一定的度)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超常学生和障碍学生:(残疾学生和问题学生))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处境不利:语言差异和地域等)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关注的是障碍学生)术语说明: 障碍——残疾“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

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

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7种。

中国台湾:台湾地区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即超常或天才)等两类人群,其中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美国:美国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见下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

国防教育与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策略

国防教育与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策略

国防教育与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策略目录一、内容简述 (3)1.1 背景分析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5)二、理论基础 (6)2.1 国防教育理论 (7)2.2 体育学科理论 (8)2.3 跨学科融合理论 (9)三、初中体育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 (10)3.1 初中体育国防教育的实施情况 (11)3.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2)3.3 成功案例分析 (12)四、国防教育与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的策略 (13)4.1 整合内容体系 (15)4.1.1 军事技能训练 (16)4.1.2 国防知识普及 (17)4.1.3 战略意识培养 (18)4.2 创新教学方法 (19)4.2.1 项目式学习 (21)4.2.2 互动式教学 (22)4.2.3 游戏化教学 (23)4.3 强化师资培训 (24)4.3.1 师资引进与培养 (25)4.3.2 教学法培训 (26)4.3.3 心理辅导能力提升 (28)4.4 家校社协同育人 (29)4.4.1 家庭教育指导 (30)4.4.2 社区资源整合 (32)4.4.3 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33)五、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33)5.1 实施步骤规划 (34)5.1.1 短期计划制定 (35)5.1.2 中期计划实施 (36)5.1.3 长期计划持续优化 (38)5.2 保障措施构建 (39)5.2.1 政策支持与引导 (40)5.2.2 资源配置与共享 (41)5.2.3 绩效评估与反馈 (42)六、结论与展望 (43)6.1 研究总结 (44)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45)6.3 未来展望与建议 (45)一、内容简述随着国家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国防教育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国防观念和身体素质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国防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本文档提出了一种将国防教育与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的策略,旨在通过整合两者的优势资源,实现国防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国防观念和身体素质。

第一部分:什么是融合教育

第一部分:什么是融合教育
第二讲:融合教育概述
第一课:什么是融合教育
授课教师
刘明清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什么是融合教育
学习目标
1、了解融合教育的含义
2、了解融合教育的根本理念
3、了解中国的随班就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模块
教学过程




第二讲:融合教育概述
第一课:什么是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的含义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7日至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提出来的。其定义尚不统一。
三、中国的随班就读
1987年12月30日,国家教委在《全日制弱智学校(班) 教学方案》(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随班就读〞一词。“随班就读〞是一个具有中国外乡特色的概念。它是伴随中国义务教育的开展而客观形成的一种教育安置形式。其最初是为了解决就近入学提高入学率的问题。
随着20世纪九十年代国外融合教育理念的传入,中国的随班就读在内涵上与国际融合教育逐步接轨。目前,在中国大陆,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有时会混着用,其内涵根本统一。
第三,普通学校应该为特殊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便他们能适应校园学习和生活。
二、融合教育的根本理念
1、教育时机的均等
2、融合教育更有利于特殊儿童融入主流社会
3、根本人权保障:教育时机的平等
平等是人类根本的普世价值观念。教育时机的平等,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含义〔详见顾明远编《教育大辞典》〕:
〔1〕入学时机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
〔2〕受教育过程中的时机均等
〔3〕取得学业成功的时机均等

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摘要: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为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发展“随班就读”的办学模式。

在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我国采用多种方法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争取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让他们能融合到普通儿童的生活、学习中去。

由此,差异教学等随班就读的教学方式被提出和应用,并不断发展、更新,以求更有效地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

关键字:融合随班就读质量课程建设差异教学一、“融合”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逐渐变得科学和客观,对残疾人的态度也渐渐过渡到平等对待。

虽然现在单独为残疾人开办的特殊教育越来越多,并且发展得越来越健全,但是特殊教育学校在使残疾儿童社会化等方面却有一些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

早在1967年丹麦的班克·米尔克森就提出了“残疾者、智力落后者等应与普通市民一样,具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使他们的生活尽可能地接近普通市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

”1968年2月,瑞典学者本格特·尼尔耶把“正常化”的概念加以概括,提出了“保证智力落后者尽可能使他们日常生活的类型和状态与成为社会主要潮流的生活模式相接近。

”这种思想以“正常化”这个术语得到了快速传播。

于是就有了“融合”这个概念。

1975年又有的学者提出了回归主流。

这个观点被很多人接受和应用。

1993年初,大洋州的一位学者又把“包容”介绍到中国,当时把Inclusion译为“全纳”。

从此,在中国很多人以“全纳”为国际上的新观点而广泛使用。

今天,我们几经能比前人更客观、更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有各种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对残疾儿童多数特殊教育工作者已形成一个重要共识:残疾儿童,他们首先是在社会上生活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着的儿童,因此,他们有着和正常儿童一样的人的社会性,有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基本发展规律和生理基础。

所以,我们不应当把他们从儿童这个个体中单独抽离出来,我们也不能剥夺他们与其他儿童一起经历生活、学习,感受这个世界的权利。

新加坡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和学前融合教育联动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和学前融合教育联动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和学前融合教育联动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2)1.2 研究目的 (4)1.3 文献综述 (4)2. 新加坡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干预 (5)2.1 早期发现机制 (7)2.2 早期干预政策与框架 (8)2.3 早期干预模式与方法 (10)2.4 早期干预的效果评估 (11)3. 新加坡的学前融合教育 (12)3.1 融合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14)3.2 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 (15)3.3 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体系 (17)3.4 融合教育的效果及挑战 (18)4. 早期干预与学前融合教育联动发展的策略 (20)4.1 战略规划与政策支撑 (21)4.2 评估体系与服务整合 (23)4.3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24)4.4 家庭社区的参与机制 (25)5. 案例分析 (27)5.1 成功模型与实践案例 (28)5.2 挑战及策略调整 (30)5.3 效果度量与社会反响 (31)6. 启示与建议 (32)6.1 对于不同地区的适应性 (34)6.2 加强家社合作与支持 (36)6.3 持续评估与反馈调整 (36)1. 内容简述新加坡在特殊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将早期干预与学前融合教育紧密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首先介绍新加坡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体系的架构和工作机制,包括早期筛查、诊断、干预服务等环节,并分析其特点和优势。

随后将探讨新加坡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融合教育理念的内涵、实践模式以及促进特殊儿童融入主流教育的策略。

通过对比分析,文章将揭晓新加坡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和学前融合教育联动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并总结其经验和启示,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1.1 研究背景及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支援日益被各国政府视为一种必要的公共服务。

新加坡作为一个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特别关注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干预和学前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最新——3课程与教学

融合教育最新——3课程与教学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 课程的“通用设计” • 参与普通课程的策略
课程“通用设计”
• “通用设计”指的是让包括那些面临障碍 风险或有障碍的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学 习并取得实际成果的一种课程设计方式。
课程“通用设计”
• 它源于建筑领域的无障碍通用设计理念, 其核心意旨是:所有的产品与环境的设计, 应能使本产品或环境最大可能地便于所有 人(包括残障人士)使用,而尽量不再需 要在使用过程中的调整或其他补充性的专 门设计。
课堂教学目标要达到以下要求
• 要完整、全面。 • 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 的教学目标。 • 要有激励性。 • 要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习水平。 • 要更加具体,表述更加清楚。
3.调整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内容
• 调整的原则是不能降低课标的要求,不能 打乱教材的逻辑关系,影响到教材的科学 性。 • 主要是调整教材的深度、难度、数量、顺 序、进度等方面。删除不适宜随读生学习 的内容,增加符合他们的特点与特殊需要 的内容。
进步
• 为了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普通教育环境 中取得进步,我们必须设计和调整课程, 以满足其特殊需要。
• 目前,对我国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融合教育 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以下主要讨论 随班就读的课程设计与调整。
怎样做?
(一)随班就读课程的特点
共性 • 共同的课程理念 和价值取向 • 达成基本的课程 标准
(三)随班就读的课程模式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是基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群体多样的异质性假设,而进行的整体融 合式的设计。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 其课程目标是让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 能参与统一的基于普通课程框架的学习与学业评 价,尤其是对那些承载着读写、计算等最基本概 念与技能的核心课程(如语文、数学、科学等), 应在尽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基础上,保证所有 学生尽可能地完成基于普通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具 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和维持他(她) 们可接受的学习水平和机会。

23版-跨学科融合教学通用培训优质课件

23版-跨学科融合教学通用培训优质课件

03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主题式跨学科融合教学
主题选择
选择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主题, 如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确 保主题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和 技能点相关联。
学科整合
围绕主题,整合相关学科的知 识点和技能点,形成综合性的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
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 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让 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跨学 科知识。
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不 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 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背景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单一学科知识已无法满 足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跨学科融合教学应运而生,成为当前教 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
100%
知识整合的重要性
知识整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 完善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跨学科 的综合素养。
80%
知识整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综合性课程、 开展主题式学习、实施项目式学 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 合。
多元智能理论
01 02
多元智能的定义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 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 自然观察智能等。
、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02
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
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
03
通过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思
考问题,培养跨学科思维。
05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

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

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
一、尊重多元智能
融合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智能和发展潜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多元智能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倡导全纳教育
融合教育倡导全纳教育,即教育应面向所有学生,包括残障学生和普通学生。

全纳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融合,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在全纳教育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推崇持续学习
融合教育重视学生的持续学习和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推崇持续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四、重视团队合作
融合教育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重视团队合作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五、倡导无障碍沟通
融合教育倡导无障碍沟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交流方式,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无障碍沟通不仅包括语言和文字的交流,还包括手势、表情、图像等多种形式的交流。

在融合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沟通需求,提供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营造无障碍的沟通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融合教育的心得体会6篇

融合教育的心得体会6篇

融合教育的心得体会6篇融合教育的心得体会篇120xx年5月16日—17日,我有幸参加了州教育局组织的为期两天的学前教育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的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收益颇多。

本次的培训是围绕着科学保教、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幼儿园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小学化课程的区别、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管理培训五大模块内容展开。

旨在帮助我们幼儿教师进一步理解幼儿园课程,提升我们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进一步学习教师基本素养,提升师德师风素养,规范教师礼仪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一步科学、规范开展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工作,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在培训过程中,教育专家们以理论与课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主题讲座、专业对话、课例评析、现场演练、互动参与等方式进行。

他们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让人应接不暇。

除了传统的专家主题讲座外,本次培训还立足区域优秀园长资源,让优秀园长为我们进行了同伴互助的培训。

其中学前教育体育活动的现场献课等丰富而富有鲜明特点的培训形式,带动了我们教师的学习气氛,提高了我们学习的兴趣,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去,把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留给我们教师,让培训更加落地和接地气,营造了互学、乐学的愉悦氛围。

在培训现场中时而静心聆听,鸦雀无声;时而赞口不绝,掌声雷鸣;时而课间载歌载舞、笑声连绵不绝,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无不透露着轻松与愉悦。

在这次培训中教育专家还针对新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为我们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让我更好的感受到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观念下的小学化问题严重违背了幼儿成长的规律,空间的局限性,课程的单一性,一块黑板一个老师的大班额问题、使老师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每个孩子的身上,从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新理念下的幼儿园应以培养幼儿的养成教育、团结协作、智力发展、学习习惯、语言交流、兴趣爱好为主导思想。

旧观念下我们把知识看作是静态的、结论性的,而新观念下的知识要看作是动态的、过程性的,不要用固定的模式去要求幼儿,要孩子的思维自由发展、认真观察,引导孩子去理解。

简述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简述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简述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简述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将不同文化、能力、性别、种族、宗教等方面的学生融合在一起,以创造一个平等、包容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将不同文化、能力、性别、种族、宗教等方面的学生融合在一起,以创造一个平等、包容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

融合教育的理念强调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同时也帮助他们克服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融合教育的理念还强调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融合教育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其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强调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
能,同时也帮助他们克服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融合教育的三个核心1.多样性2.对多样性的接纳和包容3.每个人的责任,不应区分是特教还是普教。

31秒短片:我们都一样,我们不一样。

你觉得一样的在哪不一样的在哪你有什么启示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1.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2.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3.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3.19%,即155万,还有91万残疾儿童尚未入学。

4.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

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

讨论的问题:一、什么是融合教育?关于融合教育的重要国际文件:1.萨拉曼卡宣言(1994)2.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3.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名称的问题对INCLUSIVEEDUCATETION的理解陈云英博士后在1993年哈尔滨会议上翻译成“全拿教育”,与integration (融合、整合)相区别,伺候在大陆地区采用台湾翻译成“融合教育”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出发点:“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重申对全民教育的支持。

”因为:“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与他事先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吸收再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试试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事先认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政策与行动指导。

引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新思考国家及行动准则政策与组织学校因素教育工作人员的招收与培训外部支持有限领域社区展望资源需求重要观点:1.“特殊教育需要”一词是针对那些因残疾或学习困难而产生特殊需要的儿童少年所言的,2.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理要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需要。

2.学校必须寻求各种方法以便成功地教育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有严重困难和障碍的儿童。

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应该吸收再为大多数普通儿童所设的教育机构之中。

这就提出了全纳学校这一成功地教育所有的儿童,包括有严重残疾和障碍的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学。

这种全纳学校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全体儿童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它们的建立还是改变世俗歧视性态度的关键性一步,有助于创建起创建起接纳残疾人的社区,进而发展起一个全纳性的社会。

人类差异是正常的,因此应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将儿童套入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速度和学习特点的假说。

儿童中心的学校是以人为本社会的培训基地,这种社会尊重所有人的差异与尊严。

社会观念的变革势不容缓。

太长时间以来,残疾人的困难和问题被一种致残性社会所加重,这种社会着眼于残疾人的缺陷,而不是其潜力。

联合国残疾人公约背景目前全世界约有6.5亿残疾人,残疾人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联合国高度重视:1981年为“国际残疾人年”;1983年至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92年10月举行了首次关于残疾人问题的特别全会,并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2月3日为“国际残疾人日”1982年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93年通过了《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由于这些纲领、规则等都没有法力约束力,一些国家对残疾人的其实非常普通,致使残疾人仍处在社会的边缘。

因此,世界上急需一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国际公约。

《残疾人权利公约》开放签署意识2007年3月2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2008年5月3日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正式生效《残疾人权利公约》是进入21识记以来国际社会的第一个人权公约。

残疾人公约的原则是:1.尊重固有尊严和个人自主,包括自有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及个人的自立。

2.不歧视3.充分和切实地参与融入社会4.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份子5.机会均等6.无障碍7.男女平等8.尊重残疾儿童逐渐发展的能力并尊重残疾儿童保持其身份的权利。

融合教育的内涵与特征融合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可以归纳为一下十二条:获得教育1.2006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4条残疾人可以再自己生活的社区内,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获得包容性的优质免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2.全纳教育是优质的教育“最充分的发展残疾人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以及智能和体能。

”3.进行教育改革让所有学生受益全纳是指我们所能带动的一系列实用的改变,这些改变能让广泛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能力的学生以及所有的其他学生都能够在我们的教室和学校里得到成功的学习。

这些改变不单会让我们认为的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受益,而且所有的儿童及其父母、所有的教师和学校管理层,以及所有为学校工作的人都受益。

4.学校和社会应该承担全纳教育的责任全纳教育意味着作为教师,应当找到并教育所有的儿童。

我们有责任寻求所有潜在的支持。

5.提供个体化的支持在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提供适合个人情况的有效支持措施。

6.提供合适的资源政府“应当促进提供为残疾人设计的辅助用具和技术”,以及对这些用具和技术的了解和使用。

7.残障学生应当学习重要技能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学习盲文,替代文字,辅助和替代性交流方式、手段和模式。

定向和行动技能提供便利,并为残疾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指导提供便利。

8.学校必须使用合适的交流方式政府应当确保“以最适合个人情况的语言及交流方式和手段,在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向盲、聋或聋盲人,特别是盲或聋盲儿童提供教育。

9.全纳的学校必须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环境“看看我们周围的高楼大厦和环境,你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对学校的外观产生了影响是无障碍的环境吗10.学校教育必须与其它形式的支持相结合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应获得必要的保护和援助,使家庭能够为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其权利作出贡献。

11.教师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为了帮助确保实现这项权利,缔约国应当采取适当措施,聘用有资格以手语和(或)盲文教学的教师,包括残疾教师,并对各级教育的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这种培训应当包括对残疾的了解和学习使用适当的辅助和替代性交流方式、手段和模式、教育技巧和材料以协助残疾人。

”12.全纳教育是永无止境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指南,2005年,第13页全纳被视为一个倡导并回应所有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通过他们越来越积极的参与学习、文化和交流,在教育内外减少排斥。

融合教育的定义(一)澳大利亚学者贝利的定义全纳指的是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中,在同样的时间和同样的班级内学习同样的课程,使所有学生都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学生没有差异。

(二)英国全纳教育专家布思的定义全纳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过程,主张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文化、课程、社区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

(三)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对全纳教育的界定全纳教育史一种转变学校及其它学习中心,让所有儿童,包括男童和女童、少数民族学生、受艾滋病毒和艾滋病感染的儿童以及残疾儿童和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的过程。

(四)我国学者黄志成教育的定义全纳教师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与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一、为什么要进行融合教育社会运动和经济的发展1.融合教育的思想渊源与西方国家争取民主平等、维护人权尊严的社会运动有着深刻联系,这构成了全纳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人人生而自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民权运动:“分开就是不平等”种族问题、妇女问题、残疾人问题2.经济的发展与教育规模的扩大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包括特殊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使得国家和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为教育和特殊教育提供大量经济支持成为了可能。

全民教育的提出1990年联合国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发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1.全民教育确立了教育要满足每一个人基本学习需要的目标。

2.全民教育希望首先通过对残疾人在内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来实施和推进全民教育的发展。

于是融合教育应运而生。

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1.“正常化”运动正常化原则的倡导在20世纪60年代,强调身心障碍者的个别性和公民权,认为身心障碍者应该尽可能的与普通人一样,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并享有自由的权利和公平的机会。

正常化运动要求改革原有的隔离封闭形式的特殊教育、养护机构,将特殊儿童安置到正常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使其能适应社会生活。

实施途径有二:一是通过改造特殊教育、养护机构,使其在隔离的环境中提供尽可能正常的设施与环境等;二是使特殊儿童融合到普通教育机构,与正常儿童、主流社会文化保持联系。

2.“回归主流”运动“正常化”主张传到美国之后,邓恩与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改革方案,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了一场“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运动。

其核心思想:①最大限度的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和生活;②让特殊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③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以满足残疾儿童的不同需要。

主要有两种模式:①零拒绝模式(ZeroRejectModel),此模式必须附设特殊教育教师的咨询服务,并训练普通班教师处理特殊儿童的问题。

②失败—救援模式(Fail-saveModel)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弹性,可看成是一种过滤体系。

首先,普通教师可要求一位特殊教育咨询人员协助其教材设计和教学方法,如不成功,可将特殊儿童转移到资源教室/普通班,再不行,就到资源教室/特殊班就读两个学期,期满后,再评估决定特殊儿童是否回资源教室/普通班/特殊班,若选择特殊班,则最长两年为期,要再送回普通班/资源教室进行评量。

可依其统合的程度分为三种形式:①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A②社会互交活动的回归主流③教学的回归主流。

然而实践证明,回归主流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

我国目前的随班就读与“回归主流”较为相似。

3.“一体化”运动一体化教育(integratededucation)在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被称为“统合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