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体系分析
城市化、郊区化
2015/10/17
30
Barnsbury London, Supergentrification
2015/10/17
31
其他形式的绅士化
学生绅士化 商业绅士化
Studentification
Commercial gentrification (boutiqueification or retail gentrification) Tourism gentrification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演变的过 程。其中,霍尔(P.Hall)的城市演变模型堪称经典。他把一 个国家分为都市区(中心市和郊区)、非都市区(传统农村地 区)。
(1)流失中的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大城市的 发展。中、小城市吸引人口的能力较弱。中心市吸引部分周围 郊区和农村地区迁出的人口外,还有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
2015/10/17
10
4、其他部门扩散与城市化
如文教科研单位(这里专指高等院校、科研机 构)、特殊病院、苗圃、墓地等。
50年代,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第一波的高校建
设高潮,即在当时城市边缘地带兴建高校科技 园区。
90年代末以来,出现规模更大的“大学城”建
设。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 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 围岛及其南岸地区, 城市规划范围约43.3 平方公里,可容纳学 生18-20万人,总人 口达35-40万人(包 括村镇人口),相当 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 市。
2人口演化过程
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非都市区
首位城市体系
一般城市体系
2.绝对集中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
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承载力不强、城市运行欠佳、城市特色不强、社会矛盾较多、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和矛盾。
分析其成因,除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外,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特别是规划体制、人口迁移体制、土地制度、财政体制、治理和管理考核政策的不完善。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18%增长到2006年的大约44%,28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从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间,城镇化率从%提高到44%,年均提高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平均有约1700万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尽管如此,我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造成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国情特点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有些是属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1.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和政策选择》,2007。
2.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问题。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国际视角下中国城镇化成就分析与经验探讨
市化的涵义 、模式、发展阶段 、动机机制、 政策选择等内容 的探讨 , 并围绕着中国城市 化道路 的选择 , 着重描述城市化各方面的特 征和类型 , 其 中又以对城市规模和工业化与 城市化进程关系的研究最为丰富 ( 见表 1) o 成德宁 ( 2 0 0 4) 在比较发达国家和发
展 中国家城市化 的初始条件 、 农业基础、 工 业基础 、人 口环境和城市规模体 系的基 础
扩散过程 ( 康就升 ,1 9 9 0 o因此 , 城 市化
在非正规部 门就业或失业 ,
加 上城 市 基础 设 施短 缺 ,
导 致 大 量 贫 民窟 滋 生 、环
经济发达, 人均资源较
市场主导与 城市体系以中小 赉源节约与
,
西欧 多 ,资金 充裕 , 市 场体 城 乡双 赢 政 府 调控 并 城 市 为主 国家 系发 达 仅有 环 境保 护较 社会 文化 条件 重 的 城市 化 个别 大城 市 好
的作用 , 认 为不当的政府政策是发展 中国家
城市化 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 , 一些学者甚至 排斥和反对政府干预。 而我 国则侧重于对城
内容 摘要 :随 着 全球 经 济 的发 展 ,城镇
化 已成 为各 国关 注 的重 点 问题 ,是 一 个 国 家 实现 工业 化 和现 代 化 的 必 然选择 和
民窟 ” 、 犯罪与环境污染等严重 问题 以及区
域经 济发展 的不协 调 。对城市的社会环境
构成 了严 重的威胁 ,阻碍了城市人 口及经
济的协调 发展 ,这一般与发展 中国家 向大
城市倾斜 的政策有关。 第三 , 城乡与收入分配关系严重失衡。
发展 中国家片面 强调城镇 化与 工业发展 。
,
城市简答
㈣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内城问题。
㈤城市安全问题
安全防安问题;防卫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化学品事故问题。
11、规划实践中,对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概念的解析。
大多数城市CBD发展演变经历“传统商业中心”(商业、办公业混杂)-商业、商务逐渐分化-现代专门化商务办公中心-多商务中心网络形成,这样一个初级向高级的发展阶段。
商业与办公混合:在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城市中,CBD往往是蜕变于传统的商业中心区。
CBD和商业中心分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心区水平尺度逐渐扩大,商务活动沿着有限的道路网络围绕一些分离的节点扩展形成分区,这些分区共同构成一个CBD区域式集中结构。
② 核心和边缘间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者主要是核心向更高层次核心的联系和从边缘区得到原料等。后者是核心向边缘提供商品信息、技术等。通过两种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
7、试分析地租理论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①地租是调节城市土地利用效能的重要方式,是指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它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等提供基础。
2.绝对集中:工业化遍及大多数城市,吸引大批劳动力,城市化水平上升,各都市的人口规模都在绝对增加,人口主要向中心市集中。
3.相对集中: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都市区人口迅速增长,但中心市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但仍是向心聚集的过程。
4.相对分散:中心市人口仍有增长,但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心市,中心市在整个都市区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5.绝对分散: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量超过了向心聚集力量,人口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降,郊区人口低速增长。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区域金融中心、航 长江三角洲、 一级中心 运中心、贸易中心、 上海 全国甚至国外 国际投资中心
二级中心
三级中 心 四级中心
南京 杭州 苏州 无锡 常州 宁波
镇江 扬州 南通
省级经济中心、交通 本省及周边地区 中心 主要在地市范 制造业 围内
市域内 本城镇和乡村
五级中心 小城镇
读我国中部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 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有河流提供水源和水运条件,矿产丰富 (2)简述以该城市群为中心的地区吸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 利条件。
小结: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商业 呈团块状或条 状 区
特征 中心商务区 经济活动最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工业 聚集成片 区 住宅 占地面积大, 区 是城市的主要 功能区,工业 化后出现分化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同时 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具体划分标准为: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 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3,50万)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50万 ,100万)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逆城市化: 城市 区别: 郊区城市化:城市 郊区 农村、小城镇 发达国家 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解决人口居住郊区化带来生活不便的合理化建议
解决人口居住郊区化带来生活不便的合理化建议一、人口居住郊区化中存在的问题1、城市的过分蔓延与环境效应的下降土地问题是城市的根本问题。
所谓住宅、交通、环境等条件的恶劣往往与空间有限有关。
从国外的住宅郊区化来看,郊区化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粗放的现象。
例如美国,由于郊区私人住宅以独门独院为主,层数不多且空间较大,公寓式住房并不多见,因此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效应下降。
在我国住宅郊区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早期,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也存在类似现象,粗放型开发严重浪费了郊区资源,占用了大量耕地,同时也恶化了环境。
此外,由于布局分散、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在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出现了一些规划与管理“真空”,部分城市甚至出现诸如“城中村”等现象,环境脏乱、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造成许多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成为城市现代化的严重障碍。
2、道路交通和环境保护问题。
郊区居民往往以车代步。
而私人汽车的普及必然带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如北京,多年来被称为“摊大饼”的扩展方式,即以同心圆式向外蔓延,由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央大圆,与北苑、南苑、石景山、定福庄等14个边缘集团组成市区,向外环线不断扩张。
在同心圆模式下,由旧城演变而来的中央大圆承担着行政、商业、文教、医疗、旅游等主体功能。
由于环路上的车辆难以向周围道路疏散,加之边缘地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居民早晚拥挤、往返于城市与郊区之间,使得公交、道路设施超负荷运转,交通系统不堪重负。
3、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从国外经验看,郊区化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在居住层面的分化与隔离。
居住分化的存在有一定的社会激励作用:有利于实现市场对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级差地租规律实现地块价值最大化等。
但居住分化与隔离也存在明显的负社会外部性:阻碍社会阶层交往;使低收入群体边缘化;引发社会矛盾等。
例如法国曾在许多城市郊区建立了大规模、整齐划一的居民公寓楼,“富人区”与“廉租区”泾渭分明,各阶层间缺乏融合与沟通。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一些欧美留学生仿照西方成立了中国地学会,同时也以单个城市研究为主。
2、1949--1966相对萧条阶段,受苏联的影响,发展不平衡。
3、1967-1977停滞阶段,于与世界水平进一步拉大。
4、1976-1990振兴阶段,中外交流加强,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注重实践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应用价值。
5、199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地理学显得更加专业化多元化。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区别: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由此可知,一个城市往往有多个职能,但不是所有职能都可作为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应是城市主要职能的体现和反映。
或者说,城市的一个或几个主要职能就是城市的性质。
科学正确地确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
因为,它能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为合理选择建设项目和规划布局提供依据,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城市规模,突出总体规划特点,经济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和功能结构。
城市职能与城市经济活动活动的关系: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而城市经济活动指三大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中心地理论的评价: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和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给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3、忽视了制造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大城市本身就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4、中心地理论强掉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忽视了那些并非子系统中的二级系统后更低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5、在现实生活中也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区位于城市体系》
第二单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习目标:理解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理解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掌握城市体系的概念,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理解“中心地”理论;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学习重点:运用图表,分析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和城市辐射范围的不同。
学习过程:一:城市的区位选择城市区位是指城市。
城市区位与和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因素*气候与城市区位①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交通,水源,物产,自然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此外平原地区也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对外联系较方便。
因此我国大城市多分布在的平原地区。
参照课本图2-2-2可见,我国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阶梯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②在热带地区,平原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地区。
如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而不是分布在地区。
③山区地形,城市基本建设困难,交通,城市发展受制约,因此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谷地、谷地城市的分布。
4、地质条件与城市区位:①城市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频繁并且危害严重的地区,同时还要比开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方以及岩层活动断裂地带,尽量避免的发生。
②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石质地基比土质地基,天然土质比人工填土。
5、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自然资源也是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矿产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是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开始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18世纪产业革命后,矿产资源的开发促使形成了众多的矿业城市,例如我国的、、等城市都是在开采铁矿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等城市则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随着矿产的枯竭,城市的职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矿业城市将逐渐演化为以其他职能为主的城市。
(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04.4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伦敦的城市扩展
一、近域推进主要动力
铁路的出现给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带来了生机。首先, 通过铁路可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从遥远的产地运 到城市中,使工厂不必紧邻原材料产地布局,从而给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次,铁 路可以用作城市公共客运工具,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大 大增加,这就为城市向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特 别是当地铁出现后,铁路对大城市扩张所起的作用更 为明显。1863年,伦敦兴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 此后,随着地铁和郊区铁路向四面八方伸展,伦敦的 通勤半径速度增长至15英里。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 支线客运系统,铁路线之间的地区尚未发展起来,城 市呈触须式的发展形式。
4
一、近域推进主要动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 基本动力之一。 19世纪中叶之前,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 车,人们出行方式则主要依赖于步行。由于人 们的出行能力有限,其活动半径很小,形成高 度密集而面积狭小紧凑的城市。如19世纪初期 的伦敦,其核心区的半径约为2英里(1英里 =1.6千米)。从1800年到1850年,伦敦人口从 100万增加到200万,城市半径还未增加到3英 里。当时的绝大多数居民根本没有任何公共或 私人的交通工具,步行上班时间约需1小时。
7
伦敦市1700年人口 为70万,1801年人 口为110万,1901 年达458万,成为当 时世界上最大城市 和金融贸易中心。
一、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它是比蒸汽火车更为有效 的交通工具,由于它增速与减速都很迅速,因而可以 设置更多的站。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公共汽车替代了 公共马车和有轨马车的陈旧支线交通方式。作为一种 快速而经济的高效率支线交通,它可以使人们沿现有 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铁路线之间的空地得到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城 市的占地面积大为增加。图显示了交通方式变革与城 市形态变化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 城市向郊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为了防止 城市无限制地向四周蔓延,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如 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但若干发达国家中,大城市 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从而出现所谓郊区城市 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9
城市郊区化
解决措施
注意土地利用规划既要与城市发展的总体 规划相适应,同时又要考虑到城市郊区土 , 地利用的特殊性,以土地持续利用三大目 标,即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 接受性为出发点,协调好农用地与非农建 设用地,城市用地与农村用地之间的关系.
应重新建立土地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把土地 的社会,生态价值和对后代的价值纳入效益,把 土地非农流转造成的社会,生态,机会成本及对 后代影响的代价纳入市场成本.对流转的土地因 变更用途所获取的暴利课以重税,建立"土地保 护补偿基金",支持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让土地 保护所产生的生态,社会效益在经济上得到体现, 从根本上改变郊区土地比较利益低下问题,让土 地保护者真正有利可图.另一方面要加强土地污 染的监控和治理.
�
最后是服务业和办公场所郊区化——边缘城市阶 段.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零售,旅馆,科技 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大规模向郊区扩张, 交通通讯和网络技术超速发展以及高级住宅和办 公楼郊区化发展的结果.半独立性的郊区卫星城 镇高度产业化,城市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 逐步演变成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边缘城市", 成为城市扩散进程中新的集聚中心和边缘经济增 长极,双向吸纳着中心城区和农村居民来此就业 居住.这一阶段属于城市郊区化的成熟阶段.
居住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消除了困扰城市发展的桎梏,又给自身带来新的发展希望. 伴随着郊区化的发展,郊区卫星城镇的功能开始由最初的 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不仅仅是传统的居住中心,而且演 变成了集商业,服务业和娱乐中心为一体的边缘城市,其 产业主要包括零售业,批发业,主产服务业(通讯,银行, 公用设施,保险,法律咨询,房地产,会计,工程),社 会服务业(政府部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及其他非盈利 性服务业),个人服务业(宾馆,餐饮及娱乐业)及制造业. 边缘城市的出现,有力地分散并承担了城市中心区的部分 功能,使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出现由原来的单核型向多核 型,网络化结构转变,有助于形成都市圈,城市连绵带等 高级空间组织形式,从而有效减轻了中心城区的负荷并带 动了周围广大地域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学案
地理好望角学案第9期第二单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案区位: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城市区位: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一、城市的区位选择(一)自然因素:(河流、气候、地形地质、矿产资源)1、河流:供水、运输、防御功能。
1) 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许多城市因水而兴。
2)大河沿岸,特别是宽阔的河口附近或河流汇合处成为人员和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并发展为城市。
3)城市发展初期,河流还成为某些城市防御外敌的天然屏障河口附近城市:上海、广州、天津;;河流汇合处城市:宜宾、重庆、武汉;河流通航起点城市:赣州;河流防御发展的城市:法国巴黎—塞纳河小岛,美国波士顿—半岛,河流过河点处的城市:兰州、南京2、气候:城市大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我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只有包头、乌鲁木齐分布在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3、地形:(见右图)人口一般分布在平原地区。
我国的大城市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世界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也大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沿湖、沿河平原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平原的原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盈,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此外,也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对外联系较方便。
热带许多城市分布在高原上而不是平原上山区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和比较开阔的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4.矿产资源: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矿业城市例如:①在开采铁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鞍山、包头、攀枝花②在开采石油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庆、克拉玛依、玉门、休斯敦、阿伯丁③在开采煤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同、鹤岗、抚顺、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④以金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约翰内斯堡(南非)⑤以镍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金昌(甘肃)5、地质条件:城市应该避免建立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时间:2012、4、6 编辑:高玉晓(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1、交通区位: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地带。
我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体系分析
11 城市 人 口的郊 区化 . 郊 区化 的典 型 标志 是城 市 中心 区人 口出现 绝 对数量 的下 降 , 即绝 对 的分散 以北 京 为例 ,92~ 18
19 年 间 , 90 垒市 人 口的年 均增 长 率 j升 到 2 0 % , 二 0 但 中心 区 的人 n平 均 增 长率却 为 负 0 4 % . 般 3 一
我 国城 市郊 区化 与 城 市体 系分 析
商 渝
407 ) 30 2
( 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 湖北 武汉
摘要 : 在解释郊 区化概念及我国城 市郊 区化过程 的基础上 , 阐明了郊 区化 已经成 为中国城 市发 展 的必 然现象
并深八 的探 讨 ,城市郊区化对我 国太 城市空 间体 系的影 响及 城市内部空间 的结 构变化 , : 市在 发展过程 中 即 城 逐渐 由单 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域市 发展 ; 城市连绵 带逐渐形戚 . 晟后 ,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我国太 城市部 医化发 展 的对策 .
阶段 . 本世 纪初 , 方 发达 国家 的大城 市 开 始 出现 西
共政 策 的影 响 而其 主要 原 因是城市 中心 区存 在的 许多 问题与城 市 居 民 日益增 长 的居 住 需 求之 间的
矛盾 . 方面 . 国许 多大 城 市 与西 方 发达 国家 大 一 我
城市一 样 , 在 许 多问题 , 存 如住 房 短缺 、 价 昂贵 、 地 交通拥挤 , 居住 环 境恶劣 等 ; 一方面 , 着我 国经 另 随 济的持续 发展 , 均 收 入不 断 提 高 , 市 居 民生 活 人 城
维普资讯
第 卷第 2期 20 02年 4月
武汉大学学报 【 工学版 )
E gn e t o ma f u a ie i nie d ̄ Ju . o h nUnvr t g l W sy
第四章 城市体系
第一节城市体系概述
一、相关概念
(一)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的,具有一 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综合体,或称城市空间体系。 (二)城市体系的研究内容 城市结构(区域空间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结构演化与优化、城市和区域 的关系。 (三)城市体系的特征
(2)中心地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 别不尽相同,中心地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与中心地 等级严格一致。愈高级的中心,所提供的商品和 劳务种类愈齐全,越是级别低的中心,所提供的 商品和劳务种类愈少。根据职责这些变化,可将 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中 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的规律存在和排列的, 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
第三级行政中心城市——地区级行政中心及地级市
第三级行政中心城市——地区级行政中心及地级市
第四级行政中心城市——县城及县级市
第四级行政中心城市——县城及县级市
(2)交通中心城市体系
①类型
A铁路枢纽城市
B港口城市
C航空交通中心城市
③口岸城市职能体系
②中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组合
2、城市职能体系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1)专业化部门 (2)职能强度 城市职能组合中的地位,以比例关系来表达, 指示城市的专业化程度; (3)职能规模 以输出城市以外的量来表达,指示城市职能在 国家或区域的地位。
(1)行政中心职能城市-综合性职能城市 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具有方便的交通和 强大的工业、商业和文教卫生部门心城市——首都北京 第二级行政中心城市——省会城市 第三级行政中心城市——地区级行政中心及地级市 第四级行政中心城市——县城及县级市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陈斌超(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图 1——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城市化质量较差,城市数量在不断增加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大城市在城市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偏低,中小城市所占比重较大,难以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三)(城规评估)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三)(城规评估)《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三)本试卷用于邵阳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1、答卷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2、答卷必须写明题目序号,并按题号顺序答题。
3、请保持行距,保持卷面整洁。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是。
2、城镇体系的共同特征是:、和。
3、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即:、和。
4、郊区城市化具有三个特征:(1)土地利用集约化;(2);(3)。
5、正统的城市化类型表现为:(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2);(3)。
6、英国学者杰·迈克尔·汤姆森提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五种战略是强中心战略、、、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称为。
A、首位城市B、首位分布C、城市首位度D、城市首位比 2、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
A、一般描述方法 B、统计描述方法 C、统计分析方法 D、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 3、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霍伊特提出了。
A、同心环模式B、多核心模式C、扇形模式D、有机疏散模式 4、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
A、城市建成区B、城市功能区C、大都市区D、城市影响圈 5、“灰区”是指。
A、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B、城市交通不方便区C、城市边缘区D、年代较老比较破旧的住宅集中区1三、解释下列每组术语(每组5分,共20分)1、Neighbourhood 与 Community2、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与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3、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4、城市均质性与城市均质地域四、绘图说明题(8分)试绘制巴顿的城市规模与费用——效益关系曲线,并从成本——收益角度对城市规模加以说明。
五、简答题(共35分)1、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社会学第十三讲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增长极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提出增长极理论, 发现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总是围绕这一个极核进 行的,经济空间总是处于极化过程之中。
处于核心位置的经济单元具有强大的外部经济 推动力,当该单元开始增长的时候,周边区域 也会受影响,最终整个区域会被带动起来。
续
增长极的作用机制
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城市一般具有两种作用机制:
现代城市扩张与官僚体制
城市区域扩大和资本向城市集中使官僚体制越 来越重要,官僚制度加强了对城市生活各方面 的控制,现代科技更强化了官僚制的地位。 官僚制并非单单指政府机构,在很多大城市里, 大型工商企业更需要官僚制,否则无法运作。官 僚制反过来又成为大城市扩张的促进因素,大型 办公楼、郊区职员生活区都是官僚制的产物。
续 戈特曼著作中名列世界前列的大都市带
面积(万 人口 平方公里) (万)
美国东北部 大西洋沿岸 13.8 4200
城市化水 主轴线 平(%)
74
区域形状
波士顿-华 海岸带状 盛顿
日本东海岸 太平演沿岸
欧洲西北部
2.5
14.5
4000
4600
77
80
东京-大阪 海岸带状
巴黎-鹿特 环状 丹-科隆
英国南部
枢纽功能:大都市带主宰国家的经济、 文化、金融、通讯、贸易、交通等主要 活动。并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孵化器功能:大都市带是新思想、新技术 不断涌现的,并进行试验和导向的区域,
大都市带 的功能
大都市带的形成模式
孤立分 散阶段: 各个城 市独立 发展, 空间结 构松散 区域性 城市体 系形成 阶段, 出现发 展轴线, 城市建 成区基 本定型 雏型阶段: 中心城市 进一步扩 大,单个 城市的集 聚功能达 到顶点, 第三产业 强劲发展 成熟阶段: 郊区化使 城市沿发 展轴扩张 和连接信 息产业崛 起,大都 市的枢纽 功能形成
城市与城市化思维导图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城市范围扩大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
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标志 概念
功能 分区
城市 地域
原因
类型 特点
结构
交通和地价不同/活动需要占用土地/城市土地面积有限
城市各项活动发生空间竞争,致使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住宅区: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一般白天人数较少,晚上较多
城市人口比重/% 80
70 后期阶段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起步早,水平高 速度减缓
发达国家
城市
城
化
市
60
60% 2019年
50
40 中期阶段
30 初期阶段
20
推进很快, 市区出现 了很多城 市化问题
发展较慢
世界平均水平 进
发展中国家
程
起步晚,水平低 速度加快
10
0 1800
1850
1900
1950
2000
商业区:经济活动繁忙/人流量昼夜差大/建筑高大密集/内部分区明显
市场最优原则(零售业)/交通最优原则(批发业)
工业区: 靠近交通干线/位于城市外缘
同心圆(一般分布于平原地区) 扇形 多核心(一般因地形或河流阻隔而成,
经济(地租高低)是主 要影响因素:如距市中 心远近/交通通达度
近年来在平原地区在规划控制下也有这种模式)
社会 问题
环境 问题
对地 理环 境的 影响
再城市化:出现在发达国家的个别城市/因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
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口迁回市区。
逆城市化:出在现后期阶段/因城市病突出,乡镇基础设施完善,
小汽车的普及/人口由城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6-155X (2002)02-076-04我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体系分析商 渝(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在解释郊区化概念及我国城市郊区化过程的基础上,阐明了郊区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现象,并深入的探讨了城市郊区化对我国大城市空间体系的影响及城市内部空间的结构变化,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城市连绵带逐渐形成.最后,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我国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对策.关键词:郊区化;城市体系;大城市连绵带中图分类号:T U 982.2 文献标识码:A 郊区化是城市郊区化或郊区城镇化的简称,它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过程,是整个城镇化过程中一个阶段.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开始出现城市郊区化[1].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郊区化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我国城市郊区化现象出现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郊区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城市郊区化现象也越来越普遍.1 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我国大城市的发展已经处在一个从向心集聚转向离心分散的转折时期.城市市区在总体上集聚扩张的同时,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市中由内向外的离心移迁,其特点主要反应在以下五个方面.1.1 城市人口的郊区化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的分散.以北京为例,1982~1990年间,全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上升到2.00%,但中心区的人口平均增长率却为负0.43%.一般认为,形成人口郊区化的原因是:①实际收入的增加;②通勤费用的下降;③跟随企业迁到郊区;④公共政策的影响.而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许多大城市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一样,存在许多问题,如住房短缺、地价昂贵、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等;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其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城市近郊区拥有宽敞的居住空间,低廉的房地产价格,优美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交通设施,这些都促使城市人口的郊区化[2].1.2 城市工业的郊区化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大城市特有的政治、经济地位以及便利的交通,使得工业企业向城市中心区集聚带来的利益总是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导致众多工业企业集中于城市中心区.改革开放以后,大城市得到迅猛发展,企业的规模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逐势,这样既能提供广阔土地来建设大工场,又能减轻环境污染等公害问题的郊区成为现代化工业的最好区位.另外,随着城市间公路系统的扩展和汽车运输的兴起,更多的制造商由以火车和船舶运输为主转为以汽车运输为主,对城市中心输出结点(铁路轨道终点和港口)的依赖性降低,因此工业企业逐渐迁往靠近公路或离郊区收稿日期:2001-10-16作者简介:商 渝(1977-),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第35卷第2期2002年4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V ol.35N o.2Apr.2002工人更近的地方.1995年,上海郊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9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5%,在全市新增工业总产值中,郊区工业已占到66%.郊区工业已经由不起眼的“小配角”壮大为不可忽视的生力军.1.3 零售业的郊区化这是在人口郊区化中,市中心商业面临来自新郊区商店的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其主要原因是:①追随消费者.人口的郊区化使得零售业所依赖的消费群体向郊区移动,一般来说,当消费群体超出零售商店的服务半径,那么零售商就失去了消费群体,而零售商为获得销售利润,势必会促进零售业的郊区化.②汽车的普及使出行更加方便,也增加了非中心区位的可近性,为了接近整个大城市的消费者,许多零售商逐渐迁往郊区.③随着大城市人口的增加,零售商品的总需求量将增加,商店的均衡数量也将增加.一些新开的商店将配置于郊区.1.4 办公室就业的郊区化长期以来,我国多数政府机关办公室位于城市中心区,因为他们依赖于与其他单位的面对面的联系,而中心商务区为来自不同单位的职员提供了一个聚会的中心场所.中心商务区的优势(与其他单元及时联系的机会)多于它的劣势(高工资和高租金),所以到目前为止,办公室就业的郊区化现象还不普遍.但是,由于通信技术(如人造卫星、纤维光学和固态电子学)的发展,减少了资料、声音和图片的传输成本,并产生了新的通信方法,如电信、远程通信会议等.这些新的通信方法使得某些办公单位更少的依赖面对面的联系,因而也更少地去选择中心商务的区位了.在许多城市中,办公室就业既出现在中心商务区又出现在郊区次中心,但后者的增长远快于前者.1.5 生活空间的郊区化随着郊区化的不断发展,郊区已不仅仅是居住空间,而且也是郊区居民劳动、娱乐等日常生活的生活空间.郊区化初期时白天主要作为妇女和儿童活动场所的郊区已不多见,伴随郊区居住、郊区就业人数的增多,加上各种商业及服务业设施的配套化,越来越多的郊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限制在郊区范围内.分析郊区居民日常活动类型及活动空间结构,可以看出郊区生活空间的形成[3].2 我国城市郊区化引起的城市体系的变化 所谓城市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规模不等、性质不同的城镇及职能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制约的有机整体.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城市重于发展工业生产、限制消费,致使我国城市中心区规模小、水平低,只是起到服务于市民的作用[1].因此,城市体系基本上以单中心城市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各大城市先后出现郊区化现象,使得城市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2.1 从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潮流,它呈现出集中型与分散型城市化两种形式并存或交错的格局.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集中型城市化具有经济、社会合理性:因为大城市经济结构完善,市场发育成熟,其集聚效益、规模效益、优位效益较为明显,但是这种单中心城市中心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在狭小的建成区内,不可避免的导致城市交通、住房和基础设施拥挤以及城市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人口、工业、零售业、办公就业的郊区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另一趋势.近十年来,我国政府和规划专家为了解决城市郊区化,提出多核心城市区域发展模式,引导大都市向多中心城市演变,形成了具有与中央核心区互补和竞争的郊区次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模式.主要的做法是: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逐渐将大城市的发展重点放到郊区,在大城市周围建设若干卫星城镇,作为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后方基地.同时采取多种战略和措施,利用地价、税收、福利等经济杠杆手段,鼓励人口和工业外移,从而大大推进郊区城市化步伐,这样,不仅使大城市拥有地域宽广、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郊区,而且推动郊区及城市吸引范围内中小城镇的发展.近几十年来,上海由近及远,逐步开辟了吴淞、五角场、桃浦、漕河泾、长桥、高桥等6个近郊工业区和嘉定、安亭、松江、闵行、吴泾、金山卫、宝山等7个远郊卫星城镇.从战略上来看,其多中心模式是正确的,不仅疏解了中心城区的部分人口和工业,而且还带动了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2.2 大城市连绵带的发展所谓大城市连绵带是指由大城市集聚而成的 第2期商 渝:我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体系分析77庞大的、多核心的、多层次的城市群体,是大城市区的空间联合体.其形成是由于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和人口在空间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就上海而言,由于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次中心的发展,带动城市中心与郊区次中心之间的大片区域的发展,形成一批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成的城市连绵带,成为具有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功能的新型区域.城市连绵带主要是在一定区域内一系列相互作用很强的相向发展,地域上逐渐相连,形成城市化水平相当高、地域范围相当广的大城市连绵分布区.它们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①大城市连绵带一般沿一条或者多条经济或地理走廊分布.具体表现为沿交通轴线呈带状发展,但是并非首尾相连.②大城市连绵带是多核心结构,核心地区人口高度集中,人口密度高于周围其他地区.③大城市连绵带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④大城市连绵带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铁路、航道、管道、电网、给排水网、通信干线等.3 城市郊区化的利弊得失及其对策城市郊区化现象的发展是有利有弊的,在规划和建设中应该利用其积极方面,避免和控制其消极方面,使城市得以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积极因素有以下几点:①疏散了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改善了人居环境.1982~1990年之间,北京的城市中心区每公顷的居住人口下降了约9人,这一数字正是城市规划工作中所期望解决的问题之一.②分散了那些不适应在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工业企业,缓解了环境污染.外迁厂的原址大多改为第三产业,它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又为这些外迁企业的发展在郊区谋求了新的空间.③有利于发挥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获得了更高的土地利用率,实现更有效的城市中心职能.城市郊区化使城市中心区第二产业功能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即金融、房地产等高收益的职能指数上升.④带动了郊区乡村的开发.我国城市郊区化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中国当前外迁人口的主体是并不富裕的工薪阶层,通勤工具以自行车和公共汽车为主,不可能也不愿意搬迁过远,近域迁移的结果容易导致城市建成区向四周蔓延,蚕食城市外围的绿化隔离带.②外迁工业在郊区的分布分散,缺乏组织,占地较多,而且容易出现二次搬迁和污染扩散.③由于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工具还主要以自行车和公共汽车为主,因此在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如果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跟不上郊区化的发展趋势,将会造成郊区居民出行的极大困难[4].当然,从向心集聚向离心分散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城市郊区化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可以借鉴埃里克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如图1),即将城市郊区空间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外溢专业化阶段,城市各种功能向周围地区溢出,在郊区形成专业化生长点(如单功能的工业区,居住区等);其次是分散多样化阶段,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城市人口和产业扩散不断加剧,使城市郊区功能趋向多样化,形成一系列多样化优势区位(如放射线和环形线道路交叉点);最后,城市郊区形成多核心、次一级的中心城市卫星城或边缘城. 当然在实际规划与建设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图1 埃里克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 78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 (1)要打破市区和郊区,近郊和远郊,城市户口和乡村户口的旧观念,用城乡一体化的新思想,来构建“大城市区域”的整体发展框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城镇布局,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群或组团式的城市结构.(2)评价郊区需要保留的非建设用地(如绿地)的土地等级不应单纯考虑经济区位,还要充分考虑到它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构建中心城区和郊区次中心之间的快速交通系统,促使市区与郊区、城市与边缘地区、城区与周围城镇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决不是要发展私人小汽车,而是要完善公共快速交通,包括轻轨、地铁等.(4)面对中国土地稀缺的国情,应该用经济手段严格控制独户式花园别墅的建设,明确城市郊区住宅建设以多层高密度或高层高密度的方针.(5)为避免企业外迁的无序化,正确引导外迁企业的合理布局,可在远近郊区建立导向性工业区,把零散的性质相似的搬迁企业集中起来.4 结 语我国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郊区化新阶段,要以更宽广的视角把人口、产业从中心的迁出和在郊区的迁入结合起来;要把旧城人口、产业外迁与旧城改造、功能置换结合起来;要把中心向郊区的迁入,外地向郊区的迁入及郊区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参考文献:[1] 谢文蕙,邓 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引发的思考[J ].地理科学,1996,16(3):198-206.[3] 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J ].规划汇刊,1998(3):22-24.[4] 崔功豪.中国城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Study on suburbanization and urban system in ChinaSH ANG Y u(School of Urban S tudi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A fter a conceptual explaining the suburbanization and a com prehensive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the suburban 2ization in China from five aspects ,it turns out that China has come to the stage of the suburbanization.And this article gives deep illustration that the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urban system and the spatial redis 2tribution of cityfrom a single center city to a multi-center city and megalopolis development.Depending on thesetw o aspects ,this article tables the proposal to s olve the problem in suburbanization by urban planning.K ey w ords :Suburbanization ;urban system ;megalopolis 第2期商 渝:我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体系分析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