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心理学的不良会计行为探析5
会计不良心理的剖析与对策
会计不良心理的剖析与对策【摘要】本文运用会计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结合调查数据,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和剖析不良会计心理,分析会计行为发生的心理动因和影响因素,探索会计心理和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的办法,使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对自身心理有一定了解,达到自我矫治不良心理状况的目的。
【关键词】会计;心理;心态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的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会计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
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特点,其心理体验往往会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而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换句话说,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职务、职称、资格证书和报酬等方面,从而忽视了会计人员的深层心理问题。
一、会计心理的必要性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或者数个社会角色。
会计也是一种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管理角色。
会计角色是由各种不同会计岗位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于是就出现了“角色差”和角色互补的心理作用问题,如出纳、会计具有与“顾客”打交道多的特点,分泌出的礼仪和社交心理必然要浓一些;而核算会计冠有“账房先生”的雅号,工作中的抽象思维自然多一些;主管会计、会计部门领导想事的方法和视野则表现得更为全面和开拓一些。
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不但要面对最原始、最枯燥和最能反映单位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干着默默无闻的工作,而且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审验纷繁复杂的各类票据凭证,接受咨询,听取意见,做出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谁准许报销的喜,不给报销的怒,会计的朋友不少,冤家更多,工作中要经受内内外外的压力。
会计人员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限于职业而面临特定的人际关系群。
各种压力源形成的合力,使得不少会计个体左右为难,由此极易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进而导致人格异化。
而这一危害的后果往往使某些会计人员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日趋频繁、复杂,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解释会计心理现象。
浅谈会计心里学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会计心理学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陈晓玲摘要:本文拟运用会计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对会计人员特殊的职业特点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及解读,意图探讨从会计心理学的各个层面改善影响会计人员的外部工作环境及内部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改善会计工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会计心理学;会计心理问题;会计工作水平改善一、会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及意义会计心理学是研究人在财务会计活动中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会计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包含心理学问题,根据会计主体的差异,会计心理的内容分为会计个体心理和会计组织心理两部分。
(一)会计个体心理会计个体心理主要研究个体的会计人员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以及由会计职业特点所产生的心理特性。
按心理学方法可分为会计心理过程、会计个性心理及会计劳动心理三类。
其中会计心理过程包括会计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会计认知是指会计人员认识、评判、感知所遭遇到的社会会计生活中的各种会计事物、会计事件、会计活动及其规律。
即会计人员对社会会计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情感过程是指会计人员会计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肯定与否定、满意与不满意、喜欢与厌恶等情绪,体现会计人员的是非观与爱憎感;意志过程则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解决问题过程中想办法、订计划、采取行动达到战胜困难的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
会计个性心理是指会计个体长期在一定客观因素及主观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心理积淀。
个性既代表个体的动机、态度、信念、兴趣、理想等意识倾向,又体现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
会计心理学研究的会计个性,是运用心理学的个性理论,从会计这个职业出发,分析会计管理中所要求的特殊个性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激发会计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帮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认识及培养适合会计人员的个性特点及素质要求,并进一步调节会计心理,减少会计心理问题的发生。
会计劳动心理是研究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出发,引导劳动者用更具有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生产劳动。
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偏差分析
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偏差分析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财务决策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然而,决策者并非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常常会受到各种心理偏差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或不理想。
理解和识别这些心理偏差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过度自信”这一常见的心理偏差。
许多企业决策者往往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过于自信。
他们可能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高估自己对市场趋势的预测能力,低估风险的可能性。
比如,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过度自信的决策者可能会忽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盲目地投入大量资金,认为自己的决策必定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这种过度自信可能会使企业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之中,一旦市场情况不如预期,就可能导致巨大的财务损失。
与过度自信相对的是“过度谨慎”。
有些决策者在面对财务决策时,过于害怕风险,总是采取保守的策略。
他们可能会错过一些有潜力但伴随着一定风险的投资机会,导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例如,在新技术研发方面,如果决策者因过度谨慎而不敢投入必要的资金,企业可能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逐渐失去优势,被那些敢于创新和冒险的竞争对手超越。
“损失厌恶”也是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一种重要心理偏差。
人们对于损失的痛苦感受往往大于同等收益带来的快乐感受。
在企业财务决策中,这表现为决策者对可能的损失过于敏感,为了避免损失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比如,当一项投资出现了短期的亏损,决策者可能会因为害怕损失进一步扩大而匆忙止损,而没有综合考虑长期的投资前景和潜在的收益。
相反,如果是短期的盈利,他们可能会过早地获利了结,错过了更大的收益机会。
“羊群效应”在企业财务决策中也时有发生。
决策者看到其他企业采取了某种财务策略,如大规模的并购或扩张,就盲目跟风,而不考虑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
这种从众心理可能会使企业偏离自身的发展轨道,陷入不必要的竞争和风险之中。
比如,在某个行业中,如果许多企业都在追求多元化经营,而决策者仅仅因为看到大家都在这样做就跟风,而没有充分评估多元化对企业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很可能会导致企业资源分散,核心业务受到影响。
《2024年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范文
《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会计舞弊是指会计人员或相关人员故意错误记录、隐瞒或篡改财务信息,以误导相关利益方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理解,从而达到个人或团体的非法利益。
会计舞弊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会计舞弊的成因(一)内部因素1. 利益驱动:为了获取个人或团体的非法利益,部分企业或会计人员可能会选择进行会计舞弊。
例如,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避免责任或获取更高薪酬等,可能会通过舞弊手段调整财务报表。
2. 内部管理漏洞: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失效,使得会计舞弊行为有机可乘。
如内部审阅、内部审计等环节失效,为舞弊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外部因素1. 法律制度不健全:部分地区的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存在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2. 外部监督不足: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不够,存在监管盲区。
同时,社会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等外部监督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对策研究(一)加强内部管理1.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财务审批、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等环节,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增强其对会计舞弊的防范意识。
(二)强化法律法规和外部监督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会计舞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力。
2. 加强外部监督: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督力度,扩大监督范围,提高监督效率。
同时,鼓励社会舆论监督和媒体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三)提高信息透明度1. 公开透明:企业应定期公开财务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让投资者和公众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2. 第三方审计: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会计违规问题
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会计违规问题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会计违规问题【摘要】在当前我国会计行业,违法违规问题层出不穷,会计行业正面临着会计人员的“诚信危机”。
对此,很多学者都尝试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本文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会计人员的违法违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会计违规心理学当今世界,会计行业正面临着会计人员的“诚信危机”。
国外2001年12月的安然事件以及后来世通、施乐、IBM等著名大公司所暴露出的严重会计失真问题;国内郑百文、银广夏、蓝田股份以及最近的紫鑫药业等一系列的重大财务欺诈行为沉重的打击着人们对会计诚信问题的信心。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事件的后果就是极大的损害了广大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的利益,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人们不仅要问,会计人员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会计人员是会计违规行为的主要执行主体,面对会计违规行为时,会计人员经常受到其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从研究会计人员心理入手,或许会有所收获。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活动的科学。
随着人类活动的领域、范围和层面的不断扩展,不断职业化和社会化,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上百个分支的心理学科,其内容涵盖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心理问题研究”的范围。
心理学,尤其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兴起,使我们再也不能对会计心理的研究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了。
管理心理学真正形成的历史并不太长,而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著名的“霍桑试验”使人们真正开始意思到人在企业效率提高上去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大大促进了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克特·列文(Kurt·lewen)的“心理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自身“内立场”与环境“外力场”交互作用的函数。
“内立场”是指人内心的某种欲望和倾向,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内驱力。
“外立场”是指一定的环境影响力。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进行分析。
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关系及规范对策研究
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关系及规范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调查和分析,阐明了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规范对策的重要性。
在会计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企业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而不良会计行为是指企业员工在其职业实践中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行为,对企业经济利益和名誉造成不可回复的损失。
为了应对不良会计行为的出现,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对策,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会计心理,不良会计行为,规范对策。
一、引言会计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直接涉及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形象,因此在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方面需要极高的责任和权威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增强,一些不良会计行为开始出现,直接威胁到了会计的尊严和企业的利益。
二、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的关系会计心理是指个人在会计实践中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等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会计心理对于企业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他的审计质量和报告准确性。
同时,不良会计行为也同样受到会计心理的影响。
一些员工可能因为过度的责任感、恐惧、利己主义和道德缺失等原因,而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这种不良行为会直接对企业造成经济、社会和品牌形象上的损失。
三、规范对策的重要性因此,为了避免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我们必须在企业管理中建立一系列正规的规范对策。
这些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职业标准、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法律法规等。
通过这些规范,企业可以加强对员工的约束,提高其敬业精神和质量意识,避免不良行为的出现。
其中,道德规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它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和参考标准,并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种社会约束力。
职业标准则是专门针对职业发展和提高的一种管理措施,通过规范职业标准,可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也是规范对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奖惩制度可以鼓励员工积极进取,提高其责任感和参与度,从而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会计造假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会计造假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摘要:会计造假行为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会计造假行为具有严重性和广泛性。
本文试图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心理上的分析,并针对这些心理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减少造假行为,保证经济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会计造假心理对策以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相继攀发了“安然’、“施乐”、“世界通信”公司等一系列财务丑闻,以致美国股市遭到重创。
而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也是频频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具有严重性和广泛性。
一、对会计造假行为主体的界定会计造假主体应包括炮制假账和相关违法乱纪活动的主谋、共谋和执行者。
按照在造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会计造假主体包括动议者、决策者、操作者和协同者。
造假的动议者是指为会计造假出谋划策的人。
通常是单位财会部门的负责人,在造假过程中往往扮演替导演的角色。
造假的决策者是指有权决定会计造假实施的各级领导人。
决策者既可以是领导者个人,也可以是领导层集体,是会计造假的最大受益者。
造假的实施者是指拥有职务便利、能够接触会计凭证、帐薄、报表等资料,亲自实施和完成会计造假的人员。
它不仅包括有关会计人员、出纳人员,而且还包括相关的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保管人员和统计人员。
造假的协同者是指从某些方面策应、配合造假的人员。
既包括在造假之初为之提供方便者。
如某些财会人员为造假积极出谋划策,提供信息及技术方法和手段,与领导共同设计防范检查的对策和措施:也包括在造假事实发生后为其掩饰、布防、通风报信和提供伪证等人员。
二、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笼和传播有着较为复杂的心态(一)“高指标”诱出假数字近几年,在各种利益关系的诱导下,一些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对症下药”:贷款时夸大资产,掩饰坏帐;报税时隐瞒利润,销售缩水;上报成绩时粉饰业绩,掩盖问题逃债时隐藏资产,虚列负担;改制时,资产剧降、利润变负。
私营企业则是千篇一律的造假模式,开“阴阳发票”、虚开增值税票、隐藏收入,惟一的目标就是逃税、逃税、还是逃税!经营者既深知造假之风有害无益,又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和支持会计造假有的管理人员坦然地说,会计造假形成的不正之风使得公平竞争遭到破坏不是造假者深受其害,而是谁不做假谁吃“哑巴亏”,因而大部分造假者都是心存侥幸,相互仿效,只是造假的程度不同罢了。
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偏差
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偏差在财务决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决策者,能够基于客观的信息和精确的分析做出最优选择。
然而,大量的研究和实际经验表明,心理因素和行为偏差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导致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损失厌恶”这一心理因素。
人们对于损失的痛苦感受往往比获得的快乐感受更强烈。
例如,在投资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可能因为害怕进一步的损失而选择过早地卖出,即使从长期来看,继续持有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相反,当股票价格上涨时,他们又可能因为想要获得更多的收益而迟迟不愿卖出,忽略了市场可能随时回调的风险。
这种对于损失的过度恐惧和对收益的过度贪婪,常常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
“过度自信”也是常见的行为偏差之一。
许多人在做出财务决策时,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技能和预测能力。
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认为自己能够准确预测股票市场的走势,频繁进行交易,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过度自信还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对风险评估不足,过于乐观地估计收益,从而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
“羊群效应”在财务领域也屡见不鲜。
当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进行某项投资或采取某种财务行动时,个体很容易跟随大流,而不去独立思考和分析。
这种从众心理可能会使人们错过更好的投资机会,或者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之中。
比如在房地产市场火爆时,许多人盲目跟风买房,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财务状况和市场的潜在风险。
“锚定效应”同样会影响财务决策。
人们在做出判断时,常常会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就像船被锚固定住一样。
例如,在购买股票时,如果一开始听到的建议是某个股票的价格应该在某个较高的区间,那么即使后来有更多不利的信息,投资者也可能仍然对该股票持有较高的估值,从而影响买卖决策。
“心理账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人们会在心理上将不同来源和用途的资金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对待这些账户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用奖金去购买奢侈品,但对于工资收入却精打细算。
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偏差与行为特征分析
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偏差与行为特征分析在财务决策中,人们往往并非完全理性,会受到各种心理偏差和行为特征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或不理想。
了解这些心理偏差和行为特征对于做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过度自信。
许多人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会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预测的准确性。
比如,投资者可能坚信自己挑选的股票会大幅上涨,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这种过度自信可能源于过往的成功经验或者对自身能力的过高估计。
结果,他们可能会过度投资,承担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风险。
接着是损失厌恶。
人们对于损失的痛苦感往往远大于获得同等收益的快乐感。
在投资中,这可能导致投资者过早地卖出盈利的股票,而长时间持有亏损的股票,希望能够回本。
这种行为模式并非基于理性的财务分析,而是受到心理上对损失的强烈抗拒影响。
羊群效应也是常见的现象。
当看到周围的人在进行某项财务决策时,许多人会盲目跟随,而不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比如,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大量人涌入购房,即使房价已经过高,他们也担心错过机会。
这种跟风行为可能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锚定效应同样不可忽视。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会过分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将其作为后续判断的“锚”。
例如,在购买股票时,如果最初听到的价格较高,即使后来价格下降,投资者仍可能觉得当前价格是便宜的,从而做出购买决策,而没有充分考虑公司的基本面和市场趋势。
还有短视偏差。
人们往往更关注短期的收益和损失,而忽视了长期的财务目标。
例如,为了追求短期的高回报,可能会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而忽略了长期的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
另外,框架效应也会影响财务决策。
相同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比如,对于一个投资项目,如果强调潜在的收益,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参与;如果强调潜在的风险,人们可能就会望而却步。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心理偏差和行为特征呢?首先,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过度自信等问题,从而在决策时更加谨慎,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会计信息失真调查分析
对策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强化心理因素在会计信息失 真治理中的地位:应将心理 因素纳入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的范畴,制定针对性的心理 干预措施。
建立多层次、综合性的治理 体系:在制度和技术层面继 续加强的同时,应关注个体 和组织心理层面的治理,形 成多层次、综合性的治理体 系。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心 理学与会计学、组织行为学 等相关学科应加强合作与交 流,共同研究心理因素在会 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及应对 策略。
02
文献综述
会计信息失真定义及类型
会计信息失真定义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企业或机构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 存在误差或虚假的情况。
会计信息失真类型
包括无意失真和有意失真两种类型。无意失真是指由于疏忽、误解或技术原因 导致的误差,而有意失真则是为了某种目的故意篡改或隐瞒真实信息。
心理学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失真研究现状
05
讨论与解释
心理因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机制探讨
心理因素影响会计信息失真
探讨了心理因素如认知偏差、动机、情绪等对会计信息失 真的影响机制,分析了这些心理因素如何通过影响决策者 的判断和行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认知偏差与会计信息失真
分析了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等认知偏差如何影响会计 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报告,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动机与会计信息失真
探讨了组织压力、个人经济利益等动机如何影响会计人员 的行为,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并分析了不同动机对会 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程度和方式。
不同类型会计信息失真背后的心理动机分析
01
经济交易型会计信息失真
分析了为满足业绩考核、获取投资等需求,管理层可能通过操纵经济交
易来粉饰财务报表,如虚构收入、转移资产等,以满足特定心理需求如
基于会计心理学视角的不良会计行为研究
基于会计心理学视角的不良会计行为研究摘要:矫治不良会计行为,除了完善各项会计法规制度建设、严格依法办事、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以外,还应分析和研究会计人员的会计心理及会计职业道德等因素对会计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心理及道德素质,规范会计行为。
会计人员是限于职业而面临特定的人际关系群。
各种压力源形成的合力,使得不少会计个体左右为难,由此极易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进而导致人格异化。
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也有个丰富多彩的会计心理问题。
随着会计实践活动外延的扩大,会计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日趋频繁、复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趋势,有其独特性,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解释会计现象。
一、不良会计行为的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会计心理特征的总和构成了会计个性。
作为会计个体,一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
个性即代表了会计人员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还体现了与他人之间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共性方面的综合,又形成了不同心理特征差别。
可以说,会计心理特征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会计个性心理对会计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会计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对不良会计行为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是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观念、习惯、行为及精神等。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个性心理的积累过程,必须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沉淀才能实现。
而且,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会成为一种固定的思维和行为定式,并植根于内心深处。
个人价值观对个人行为有强烈的影响,而且能够左右人生的走向。
会计人员的价值观能够直接影响到其对会计违规行为的选择,没有正确价值观的会计人员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违背职业道德,加上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使其产生可以容忍某些会计违规行为的心理。
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则会使会计人员具有抵制会计违规行为的正义感和勇气,这对会计违规行为的治理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会计行为研究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会计行为研究摘要:心理学理论介入传统会计领域,打破了会计的完全理性限制,重在研究会计个体认识规律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基于认识和社会心理学的会计行为理论对企业会计行为进行解读,识别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会计行为优化建议,可以减少企业会计行为偏差和误区。
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心理学会计行为优化一、引言著名行为学家克特·列文曾经给出一个行为函数B=f(P,E)。
其中,B 指组织的行为,p代表个人的心理和意志,E表示个人所处的组织环境。
这个行为函数证明,行为是心理和组织环境的映射,行为由个人心理因素和外部组织环境因素所反映。
会计也是一个行为过程,所以会计行为主体(包括会计人和管理层)的心理因素对会计信息的输出至关重要的。
立足于会计人的心理平衡点,提高会计行为主体自身的积极性,规范会计行为秩序才能事半功倍。
二、会计行为的心理学理论渊源作为会计行为学的两大重要理论渊源,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一直引领着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向。
实质上,认识心理和社会心理就是克特·列文行为函数的P与E。
会计行为取决于会计个体心理和企业组织文化环境。
(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内在心理活动,会计人员作为出发点,深入研究思考的过程(认知行为),有助于理解个人特征如何影响当事人的决定。
会计人员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基于信息处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会计人员心里的信息处理系统由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
使用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来解释会计人员的决策行为是有限的原因。
在现实中,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他们通常只有有限的决策信息,从记忆获得和保留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处理和使用有限的能力。
为他们的决策过程和优先级有限的理解。
因为这个能力有限。
人们总是试图简化执行行为的复杂性减少精神消费。
经常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
因此,心理战术是根据会计人员主观的,不同于“心理逻辑规则的目的。
财务造假背后的动机与心理分析
财务造假背后的动机与心理分析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篡改或隐瞒信息,以达到误导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目的。
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性和不道德性,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然而,为什么一些企业会选择采取财务造假这一危险手段呢?其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机制是什么?本文将对财务造假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获得经济利益的动机财务造假的最直接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这种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绩效激励:企业通常以财务指标来评估和激励员工的绩效,如股价、盈利额等。
为了获得高额的奖金、股票期权等福利,某些管理层会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来夸大企业绩效,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2. 拆东墙补西墙: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金流动的不平衡问题。
为了填补财务漏洞或弥补经营亏损,一些企业选择通过虚构业务、虚报销售金额等方式来扭曲真实的财务状况,以求获得更多外部资金支持。
3. 避税和减少成本:财务造假也可用于逃避税收和减少成本的目的。
企业可能通过虚增费用、虚报损失等手段来降低应缴纳的税款,或者通过虚构收入和资产减值等操作来减少财务费用。
二、追求企业声誉的动机除经济利益外,企业声誉也是一些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动机之一。
以下是一些相关动机的分析:1. 市场地位和股价:某些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地位和股价,有意将企业财务状态美化,以扩大投资者信心,并吸引更多资金流入。
这样的行为一方面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值提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筹码和谈判能力。
2. 吸引投资和融资: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投资扩张或融资的企业来说,良好的财务状况是吸引投资者和融资机构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财务造假,企业可以夸大自身盈利、资产规模等指标,使投资者和融资机构产生误判,提高获得投资和融资的机会。
三、心理机制的分析财务造假背后还涉及一些心理机制,这些机制也是推动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1. 规避风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部压力,企业可能因为担心业绩下滑、市场份额减少等风险,而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来掩盖真实情况,以维持现有的地位和利益。
会计行为失范原因探析
_
维普资讯
人不利的方法 ,甚至可以任意歪曲、篡改会计数据 , 提供
人 ,其价值观念 、价值取 向也会 因此受到影响。会计造
管理 甚 至 会计 舞弊 。
“ 所有者缺位”的现象 , 没有人格化 的组织或个人代表国
家 行 使所 有 者 职 能 ,这 必 然 导 致对 企 业 监督 不 力 。在 缺
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内部人必然充分运用 会计这一工具达到其 内部控制的 目的,会计信息失真在
所难 免 。
会计人可以选择较为公平的会计方法,提供公正 、 客 观的会计信息,也可以选择对管理当局有利而对其他契约
用这种不对称性 ,通过损害委托人 的利益来追 求自身利
益 的最大 化 。若代 理 人存 在 “ 会 主义 ”行 为倾 向 时 , 机 必 然 引发 败 德行 为 的发 生 。 由于 信 息 的不 对 称 ,一方 面 降
不 规范 。探 寻会 计 行 为失 范 的深 层 原 因 , 以期 对矫 正 会 计 败德 行 为 、改 善 我 国会 计 信 息 质 量有 所 裨 益 。
3制度缺陷诱使 了败德行为的发生。 . 代理人有 自利动
机 的前提 下 , 息 不对 称仅仅 给代 理 人败 德行 为提 供 了可 信 能 ,代理 人 是 否 一定 发 生 败 德 行 为还 取 决 于 一定 制度 环
境。不同的制度环境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制度缺陷是代理
人 败 德行 为 的源 头诱 因 。主 要表现 在 如 下几 个 方面 。 其 一 ,市 场 经 济 固 有缺 陷 。 市 场经 济 本 身具 有 优 胜
劣汰 、 适者生存的特点 , 竞争 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 , 为
会计 实质 主体 “ 代理人 行为 失范 的深层原 因
浅析不良会计行为的形成
影 响会计行 为的主观 因素除 了会计 人员 自 身 的心理外 , 还 包括从 事会 计行业 的会计人员 的整体的 心理 氛围。首先 , 会计人员 作为具有 主观能动性 的个体 , 其个人 的性格 、 气质、 人生观 、 世界观 、 价值 观以及
会计信息则是体 系双方各 自 经济活动 的载体 。但是我 国企业 目 前 治理模式不 科学不规范 , 具体来说 , 由于我国的企业特别 是国有企业 , 由于实际出资人为 国家 , 这样就造成 了出资人 的缺位 , 进 而引发公 司治 理结构 不完 善 , 常 常出现公司董事长 、 总经理都为一人 , 企业的经营权 掌握在 经理 手 中, 导致会 计接受企业 经理 的领导 。作 为国有企业 的经 理, 关注的是 目前 的“ 效益” 而非企业长远 的发展规划 。因此 , 经理为 了 个人 的政治 经济利益 而故 意的指示企业会计 造假 , 产生不 良的会计行
( 一) 企业体制不规 范
行为的定义 中, 我们不难 看出会计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会计行为主体 、 会计行 为客体 、 会计 行为 目标 、 会 计行为手段 四部分组成 , 上述 四者之
间的相互关系如图 卜1 所示 。
一 ~1 卜 一 i ¨ 为 段 广 …] h一 似 {
一
有 的企 业为 了逃避税 费而故意虚计 企业生产成本 , 隐瞒企业 的利 润 。这 种不 良的会计 行为不仅损 害国家的经济利益 , 而且容易误导 消 费者 、 影响政策决策者 。虚计成本 、 隐编莉润 的具体手段 主要包 括多计 折 旧及提前摊销结转成本 、 跨年度推迟确认收入 、 利用不平等关联方交 易转移利润 、 编造虚假员工名册进行虚计工资等。
图1 — 1 会计行为 的构成要素框 图
基于心理学的会计舞弊调查分析
基于心理学的会计舞弊调查分析作者:姜久华李月娥来源:《财会通讯》2011年第09期心理学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引入到会计领域更是仅有几年的时间,笔者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意志、压力、认知、情绪、动机,人格类型等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来进行关于会计舞弊的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影响会计舞弊的心理因素有哪些,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程度分别如何;二是存在会计舞弊可能性的前提下,不同认知风格与人格类型的会计人员发生会计舞弊的可能性大小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问卷发放说明(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在对影响会计舞弊心理因素深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心理学视角的会计舞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与存在会计舞弊的可能性的前提下,不同认知风格与人格类型的人发生《会计舞弊可能性的调查问卷》。
问卷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会计舞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为会计舞弊发生可能性的调查问卷,第三部分是被调查者填写的匿名个人相关背景资料。
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记分法。
第一部分:心理学视角的会计舞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请从第三方的角度来判断表1中各因素对会计舞弊的影响程度,并在您认为合理的选项下面画“√”。
每二部分:会计舞弊可能性的调查问卷请从第三方的角度判断,在存在舞弊机会的情况下,表2中各种人格特质的人会发生会计舞弊的可能性。
1代表“非常可能”,2代表“有可能”,3代表“不确定”,4代表“不太可能”,5 代表“完全不可能”。
第三部分:背景资料1、您的年龄是:()A20~30 B30~40C40~50D50~602、性别:()3、您的职业类别是:()A会计员B会计主管 C财务经理D财务总监E大学教师 F审计人员4、从事会计工作有多长时间?()5、您所在单位的会计人员数:()6、您所在单位的性质是:()A 私企B外企C行政机关D 事业单位7、您的最高学历是:()A中专 B大专C本科 D硕士及以上8、您所学的专业是:()A财会类B非财会类9、您的技术职称是:()A高级会计师 B会计师C初级会计师D会计员10、您是否为注册会计师(包括执业和非执业):()A是 B否(二)调查问卷的发放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43份,回收率为71.5%,其中有效问卷为119,有效回收率为59.5%。
影响会计行为的心理学探析
影响会计行为的心理学探析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摘要:文章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方法,从会计个体因素和会计群体因素两个方面对影响会计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会计行为个体因素群体因素一、会计个体因素对会计行为的影响1.个性特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兰德在其“霍兰德职业代码词典”中把人的个性特质分为六种类型,即务实型、才智型、传统型、社会型、事业型、艺术型。
他认为,“传统型个性的人,喜欢选择那些习俗及社会所认可的目标或任务去对待生活,他们最能适应要求有系统的,按常规途径办事的环境。
这一类人最适宜从事会计工作。
”在气质方面,霍兰德认为,“多血质的人更喜欢从事会计职业”。
反之,让“艺术型”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出现不安心本职工作,在会计实践中凭自己的感情、想象去解决有关问题,甚至对社会信息主观臆断的概率要比传统型的人大得多。
日本著名的人类学家能见正比古经过30多年的研究,在其专著《血型与人生》中写到,“大多数A型血的人对经济事务往往表现出极端认真的倾向,事务中哪怕是一分钱的差错也是不能允许的,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最适合担任会计工作;而B型血的人对金钱本身可能不甚看重,在财务管理上常有一个很好的计划,往往不会付诸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的工作一经确定就相对较稳定。
实际工作中,人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去选择职业,用人单位也是按能力或技术选人。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放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拓展已被广泛用于职业指导,故用人单位在选配会计人员时,除了进行能力和专业测试外,应适当注意他们个体特质的差异,并帮助现有会计人员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人格特点。
在职会计人员亦应努力把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职业需要结合起来,重塑个性、气质,更好地实施会计行为。
2.认识、兴趣。
认识是会计行为的内在力量,认识层次越高,个体工作积极性愈高。
由于传统的习惯,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人员的认识水平尚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即认为会计工作是“雇用型”、“尽职型”的,尚未达到“献身型”境界。
会计人员个性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的关系
Ab s t r a c t:I n ou r c o un t r y, t he d i s t or t i on o f a c c ou nt i ng i n f o r ma t i on,a c c ou nt i ng f r a u d a n d ot he r
b a d b e h a v i o r s h a v e o c c u r r e d f r e q u e n t l y ,wh i c h b r i n g mu c h t r o u b l e t o t h e a u t h e n t i c i t y o f a c c o u n t — i n g i n f o r ma t i o n . Ba s e d o n t h e Be h a v i o r a l Ac c o u n t i n g t h e o r y ,t h i s s t u d y a n a l y s e d t h e b a d a c c o u n t — i n g b e h a v i o r f r o m a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T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s t u d y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WO p s y c h o — l o g i c a l f a c t o r s c a u s e d a c c o u n t i n g mi s c o n d u c t :t h e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e n d e n c i e s (n e e d s a n d mo t i v a t i o n s , v a l u e s a n d i n t e r e s t s ), a n d 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e mp e r a me n t a n d a b i l i — t y ) . I n t h e e n d,i t p u t f o r wa r d s u g g e s t i o n s t o r e d u c e b a d a c c o u n t i n g b e h a v i o r s . Ke y wo r d s :a c c o u n t a n t ;a c c o u n t a n t s p e r s o n a l i t y ;b a d a c c o u n t i n g b e h a v i o r s
我国会计学研究中的不良倾向
研 究 中 的不 良倾 向
可 大体
。
。
归 纳 为 下 述 几 个方 面
( 三 ) 从会 计 工 作 的 组 织 看 会 计 管理 职 能
的直 接
化
、
一
、
把会 计 职 能和 作 用 夸 大
、
性
。
理 想化
简单化
,
用不切实 际
会计 工 作 的 组 织 对 合 理 组 织 企 业 生 产经营 活 动 提 高 经济效 益有 着 非 常 明显 和 重 要 的影响
。 ,
帐簿
、
报 表在 内 的会 计 循 环 理
从 本 世纪 初 成 本会 计 的 建 立 到 本 世 纪 中 叶
,
管理 会 计 的 形 成
社 会责任会计
、
直 至 现 代 的 责 任 会计
、
、
社 会会 计
,
、
下 面 笔 者 就会 计
,
质 量会 计
人 力 资源 会计 等
清晰 地
学研 究 中存在 的不 良 倾 向 斗胆 略陈 管 见 尚望 识 者指 正 笔 者认为
,
反 映 出 会 计 在 生 产 力 与 生 产 关 系 的发 展 中不 断 张化 自 己 管 理 力 量 的历 史 功 绩
。
不妥 之处
,
可 以 肯定
,
不 把 会 计 当为 一
。
种经 济 管理 活 动 求
生
,
,
反 映 着 现 代 经济 生 活对 管 理 的 要
,
我 国 会计 学
,
那 么 如 此众 多 的会 计 工 作 的新 领 域 就 不 可 能 产
些 会 计 原 理 教 科 书 对会 计 职 能 务 和 作用 的 表 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会计心理学的不良会计行为探析摘要会计心理是会计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交叉所形成的边缘会计研究领域,应该是行为会计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会计行为主体行为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很有必要研究一下会计行为主体的行为心理。
进行会计行为心理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分析,分析就是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的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会计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
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特点,其心理体验往往会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而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换句话说,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职务、职称、资格证书和报酬等方面,从而忽视了会计人员的深层心理问题。
本论文运用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会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和剖析不良会计行为,通过对会计人员心理的研究,分析会计行为发生的心理动因和影响因素,探索会计心理和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寻找规范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的新方法和新对策。
关键词:会计心理学会计行为会计情绪AbstractMental accounting accounting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psychology cross the edge of the field of Accounting Research, behavior Accounting indispensable part.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accounting actors behavior standardiz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accounting work, and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ccounting actors psychological. Accounting for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tudies,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of analysis, the analysis is the thing as a whole is broken down into partial or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 aspects ofthe overall decomposition process.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economy, culture, values and soci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peopl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ccounting is a very important management aspects of micro-economic activities. Accounting personnel due to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ten unique performance. A long time,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accounting staff due to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and this problem has not ye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mmunity. In other words, more of the social concern is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utilitarian - the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the accounting functions, titles, qualifications and rewards, thus ignoring the deep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and principles of a branch of the accounting discipline accounting psychology, normative research method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and analyze the bad accounting, through mental accounting personnel research, analysis accounting act of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counting psychological and bad accounting, looking for new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norms of bad accounting.Keyword:Accounting Psychology Accounting behavior Accounting emotional目录1 综述 (4)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1 国内研究现状 (5)1.2.2 国外研究现状 (6)1.3 论研究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7)2 相关理论概述 (8)2.1 会计心理学相关概述 (8)2.2 了解会计心理的必要性 (8)2.3会计人员的心理压力及优化措施 (9)2.4 会计人员心理优化的途径 (9)3 浅析不良会计行为的会计心理障碍及影响因素 (10)3.1不良会计行为的会计心理障碍分析 (10)3.1.1 因群体压力导致会计心理障碍 (10)3.1.2忠诚心理导致会计心理障碍 (10)3.1.3 因从众心理而导致会计心理障碍 (11)3.1.4 会计人员之间的博弈心理导致会计心理障碍 (12)3.2不良会计行为的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 (12)3.2.1 个性体质对不良会计行为造成的影响分析 (12)3.2.2 能力对不良会计行为造成的影响分析 (13)3.2.3 价值观对不良会计行为造成的影响分析 (13)3.2.4气质对不良会计行为的影响 (14)3.2.5 情绪对不良会计行为造成的影响分析 (15)4 缓解不良会计行为的心理应采取的措施 (15)4.1 客观地认识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财会工作 (15)4.2 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对待自身的需求 (16)4.3 树立会计道德信念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16)4.4 重视会计职业岗位的转换 (17)5 总结 (17)6 参考文献 (18)7 致谢语 (19)1 综述1.1 本文研究的意义会计心理是会计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交叉所形成的边缘会计研究领域,应该是行为会计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于增彪.略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J].会计研究,2010. 为了保证会计行为主体行为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很有必要研究一下会计行为主体的行为心理。
[1] 于玉林.试探21世纪“人本会计学”的发展[J].财务与会计,2011 进行会计行为心理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分析,分析就是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的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会计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
[2]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特点,其心理体验往往会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而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换句话说,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职务、职称、资格证书和报酬等方面,从而忽视了会计人员的深层心理问题。
[4] 叶一舵.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M].心理科学,2010 只有明确会计行为心理研究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利用心理学工具进行会计行为研究,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意义:第一,会计心理研究是发展和完善行为会计理论的需要;第二,会计心理研究是推行人本主义会计的前提条件;第三,会计行为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改善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会计监督;第四,会计行为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5] 凌文辁.工作压力探讨[M].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从心理学的角度的对会计行为进行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毛伯林教授在《会计研究》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关于会计行为的研究。
在这之后,也有其他学者做过类似的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企业之间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也包括会计人才的竞争。
刘梅指出因为任何一个有经济活动的单位,都需要有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与核算的会计人才,他们的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活动的运行与效果。
所以,近几年会计行为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加,具体涉及会计人员素质测评、会计教育、会计文化心理以及一些具体会计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和会计行为的优化等,会计心理学研究体系初步建成。
倪维芳认为会计工作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
会计工作者要与入打交道,接受咨询,听取意见,做出处理,经受住内外的压力,由此可见,会计工作中也有丰富多样的会计心理问题。
会计犯罪心理的产生受到会计环境,个人对会计职业和会计角色的理解等多方面的影响。
邓子墨认为会计犯罪行为是行为人有目的的造假犯罪活动,其造假活动的背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操纵着,这就是会计核算造假的需求、意识和动机,即其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