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4古诗两首春晓_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教学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春晓》

(教学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春晓》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春晓》XX中小西校区一(2)班XX一、教学设计三、拓展延伸四、课堂检测(二)理解感悟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

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2、朗读全诗,背诵。

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3、提出任务,进一步为理解诗意、体悟感情打基础;小组分工合作学习,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教学生,以点带面,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的意境有了比较深的理解和感悟,再次通过想象,再次体会春天的美好和作者爱春、惜春之情,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使感情得以升华。

5、课堂作业练习二、课堂实录一、导入揭题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

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一)出示整首诗,读通。

1、师: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人教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春晓》

人教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春晓》

古( 多( 知(
) ( ) ( ) (
) ) )
声( 处( 忙(
) ( ) ( ) (
) ) )

处 处 闻 闻 啼 啼 鸟。
春天睡觉真舒服啊,不知不觉天亮了也没感觉到。 醒来时只听到外边到处是鸟儿在叫。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 打得落下了多少。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 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我会读
ɡǔ shī shǒu mián chù
古 诗
闻 声

zhī

duō

wén shēng
知 多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 )觉晓, 处 处 ( )( )闻啼鸟。 来)( 风 雨 夜( )( )(声 ),
知 多 (花 )落( )( )少。
古——(今)
多 —— (少 ) 忙 —— (闲 )
组词,看看谁组的词语多。


柳 绿
ɡǔ shī
shǒu
4. 古 诗 两 首
春 晓
孟浩然(唐)
春 眠 不 觉 晓,
春晓:春天的早晨。 晓:天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春 晓
miá n 春 眠 不 觉 晓 晓,
Wé n 眠:睡觉。 晓:天亮了。 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就亮了。 闻:听到 啼:叫 处处:到处。

一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4古诗两首春晓人教版新课标

一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4古诗两首春晓人教版新课标

一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4古诗两首春晓人教版新课标«春晓»出自唐诗三百首选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其全文古诗如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言】«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画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妙心境。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甜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丽的喜欢;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缘由;三句转为写回想,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言语平易深邃,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注释】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分。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翻译】春夜熟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四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追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土。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铺直叙,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美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神韵。

整首诗的作风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但是悠远深沉,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讨论它,似乎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挖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但是无韵致,那么流于浅薄;假定无坎坷,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坎坷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欢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迂回。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停止描写。

(推荐)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春晓PPT资料

(推荐)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春晓PPT资料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五、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识记生字,重点指导:“ 落〞四个字是后鼻音。
少( 多少 ) 沙( 沙石 ) 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青(

“春〞字上下结构,下面是“日〞字。
五、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六、朗读指导:朗读时速度稍慢,一
边读一边想象。每一句第二个字适当
拉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
脚。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七、图片欣赏:《春晓>的意境:不写春花盛开, 不写芬芳醉人,却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春意。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春晓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素质知识:孟浩然是( 唐)代 诗人。他写的( 田园)诗很有名, 有<孟浩然集》,与王维齐名,称为 “王孟 ” 。
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
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
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
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
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不是令人感伤的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下册
注释
• 春晓:春天的早晨。 • 晓:天亮。 • 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 闻啼鸟:听见鸟叫。 • 眠:睡觉。 • 闻:听见。 • 夜来:昨夜。
译文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

人教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春晓》教

人教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春晓》教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李娜[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 13 个生字,会写"古、声"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明白春光的美好,懂得珍惜春光。

4、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1、导入:春天来了,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春天呢?(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的诗人是怎样形容春天的吗?(想)老师写两个字看谁认识?(板书:古诗)你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同学当小老师教教不认识的同学,让我们全班同学都能记住这两个字好,好不好?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4 课《古诗两首》(板书:两首)3、学习"首"字。

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4、导入《春晓》:一千多年前,一个春天雨后的早晨,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从甜美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向外望去,看到了一幅非常非常美丽的景色,他就以诗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首诗--《春晓》。

(板书:春晓)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课件:一幅春景图。

2、学生说一说画面上的景色。

3、配上古筝曲,教师范读课文,以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到诗的情景中。

三、随文识字,体会诗意1、课件展示:古诗《春晓》。

读题目,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教师读诗,配古筝音乐,把学生带到诗作的意境中。

学生自读古诗《春晓》。

借助拼音初读古诗,画出生字,反复读几遍。

2、朗读识字,理解古诗的内容。

(1)认读"眠、啼"。

(2)学会"声、多、处、知"。

(3)理解古诗的内容即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设想4古诗两首春晓_人教版新课标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设想4古诗两首春晓_人教版新课标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设想-4古诗两首春晓人教版新课标《春晓》是一篇古诗文。

古诗,有别于其文体,它语言凝炼含蓄、想象丰富,并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优雅的韵律美。

须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求其形体且难,解其神韵则更不易,而将其授之儿童,以一堂课的时限,达到其形,明其意,会其神之目标,岂不难于上青天?而我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展示情境,点化含义,学生如身临其境,教者借学生情,情境交融,神情随感觉而动,于是神韵由情感而生,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随多媒体教学的意趣而解。

一幅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春景,流入学生惜春、爱美、赏心悦目愉快的心田。

为突破这一重点和完成常规教学目标,我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动画激趣分别演示四幅动画,伴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谐厚,注意力集中,在享受中初步感知整首诗蕴含的诗情画意。

第二步:润画引诗在感知动画的基础上,再由每一幅画面分别引出四句诗,最后展示全文,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这样设计合乎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第三步:朗读体会引导学生通朗读,进一步感受整首诗,为下面学习生字,理解诗意打基础。

第四步:掌握生字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识字,要能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按其笔划顺序书写,更重要的是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快捷性,生动性优势,设计了注音、读音、笔顺、组词等多媒体方式,从而轻易地实现了准确掌握、活用字词。

第五步:读背诗文根据诗歌的音韵特点,诗歌教学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不仅能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品尝中国古代诗歌别有的风味,而且能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意境、意境中的神韵:──“作者胸有境,心境始与亲”。

朗读时,我除注意指导节奏和音韵外,还要求学生在脑海浮现《春晓》的多媒体的动画意境。

第六步:想象复述古诗语言精炼含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领会诗的内涵,体验诗的情味。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4古诗两首春晓_人教版新课标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4古诗两首春晓_人教版新课标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4古诗两首春晓人教版新课标对于这首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成人都不陌生,它甚至成了很多成人童年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得我的小时候,我们会恶搞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也来大狗熊,谁也跑不了。

”还是蛮合辙押韵的,那时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是带有一片欢笑。

今日以教师身份观之,如此熟悉的一首诗却让我觉得陌生之极,迟迟不敢动笔去写教案,无从下手……想来想去,这首诗唯一的落脚点就是让熟悉的故事变得有新鲜感。

这是我这节课的着手点。

于是,认真地观看了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教学视频,期待从中受到些许启发。

最后反复琢磨了好久,课上下来,自己还是非常满意的:一、平平仄仄中找到了吟诵之感。

一直认为,古诗是最接近中国人性灵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中,有些古诗湮没在洪流里,有些古诗虽保留却面目全非,徒有其表。

所以,在我的课上,我要从孩童抓起,让学生进入古诗,还原古诗的本来面目。

所以,我选择了带领孩子画分平仄,再依据平仄而吟诵。

看着孩子们时而皱眉标注,时而放声开唱。

我不得不承认,这和朗诵相比,不甚好听。

但我也不得不直言,这越听越有味道,“难听,是因为你不懂它。

”二、觉与不觉、知与不知中的品读。

孩童对于古诗的理解是有很大限制的,所以并不打算把古诗拆分了投给学生,而是打算,萃取古诗的气味,揉碎在学生的记忆里。

说起来很浪漫,实际上就是从高度去理解,给学生的不是古诗的文字,而是古诗的感觉。

所以在课上,重点带领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觉与不觉”“知与不知”。

孟浩然在这样的一个春日清早,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感受到什么?孟浩然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花落知多少”,我们讨论了孟浩然到底知不知道花落多少。

孩子们出现了两种观点:不知道,因为他问了一句“多少”?知道,因为他看见了满地落花,很心疼,所以慨叹了一句“多少”!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

最后我们达成观点:他不知道具体落了多少,但他知道很多,所以这里既有疑问又有疼惜。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4古诗两首春晓_人教版新课标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4古诗两首春晓_人教版新课标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4古诗两首春晓人教版新课标对于这首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成人都不陌生,它甚至成了很多成人童年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得我的小时候,我们会恶搞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也来大狗熊,谁也跑不了。

”还是蛮合辙押韵的,那时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是带有一片欢笑。

今日以教师身份观之,如此熟悉的一首诗却让我觉得陌生之极,迟迟不敢动笔去写教案,无从下手……想来想去,这首诗唯一的落脚点就是让熟悉的故事变得有新鲜感。

这是我这节课的着手点。

于是,认真地观看了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教学视频,期待从中受到些许启发。

最后反复琢磨了好久,课上下来,自己还是非常满意的:一、平平仄仄中找到了吟诵之感。

一直认为,古诗是最接近中国人性灵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中,有些古诗湮没在洪流里,有些古诗虽保留却面目全非,徒有其表。

所以,在我的课上,我要从孩童抓起,让学生进入古诗,还原古诗的本来面目。

所以,我选择了带领孩子画分平仄,再依据平仄而吟诵。

看着孩子们时而皱眉标注,时而放声开唱。

我不得不承认,这和朗诵相比,不甚好听。

但我也不得不直言,这越听越有味道,“难听,是因为你不懂它。

”二、觉与不觉、知与不知中的品读。

孩童对于古诗的理解是有很大限制的,所以并不打算把古诗拆分了投给学生,而是打算,萃取古诗的气味,揉碎在学生的记忆里。

说起来很浪漫,实际上就是从高度去理解,给学生的不是古诗的文字,而是古诗的感觉。

所以在课上,重点带领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觉与不觉”“知与不知”。

孟浩然在这样的一个春日清早,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感受到什么?孟浩然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花落知多少”,我们讨论了孟浩然到底知不知道花落多少。

孩子们出现了两种观点:不知道,因为他问了一句“多少”?知道,因为他看见了满地落花,很心疼,所以慨叹了一句“多少”!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

最后我们达成观点:他不知道具体落了多少,但他知道很多,所以这里既有疑问又有疼惜。

语文一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4课《春晓》教案

语文一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4课《春晓》教案

语文一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4课《春晓》教案《语文一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4课《春晓》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语文一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4课《春晓》教案一、课题4、《古诗两首》二、教学目标1.学会“晓、眠、觉、闻、啼”这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

知道“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é”。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晓、眠、觉”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诗中内容,说出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五、课型新授课六、课时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师:同学们听过这句话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则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

(二)出示图片:1.老师:同学们,你们从这张图片中能不能看出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色?赶快吧你眼中的春天分享给大家!(设计思路:出示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集中精力观察。

)学生:这是春天,桃花开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河的冰融化了······(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表述春天的美景。

)过渡:2.老师:同学们眼中的春天好美丽,那你们想知道古时候的人是怎样赞美春天的吗?(引出新课,板书课题,生书空。

) (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想去了解这首诗。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介绍作者。

1.师范读《春晓》。

2.老师:同学们,想不想比老师读得更好听,赶快打开书本第12页,你们用拼音拼读的方法,读一读这首古诗,看看你们能不能读懂这首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4古诗两首春晓人教版新课标2019
《春晓》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其全文古诗如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前言】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注释】
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

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

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

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

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

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

”(《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

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

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

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

“处处”是指四面八方。

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
晚的潇潇春雨。

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

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