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03
新教材高中历史期中达标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微量泵快速计算公式及常用药配制方法
微量泵快速计算公式通常是根据预设的药物浓度、给药速率和输
液液体的速率来计算。
一般而言,计算公式为:
药物输注速率(ml/h) =药物浓度(mg/ml) ×给药速率(mg/h) /
(输液速率(ml/h))
在实际配制药物时,可以根据药物的浓度和需要的给药速率来准
确配制药物溶液。
通常的常用药物配制方法是将药物粉末溶解在适量
的溶剂中,然后根据需要的浓度来调整最终的溶液浓度。
配制好的药
物溶液可以通过微量泵进行输注,以实现精准的给药控制。
除了基本的计算和配制方法外,还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
情况来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比如,对于易崩解的药物,需要特别注意
在配制和输注过程中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对于特殊患者(如儿童、老
年人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则需要根据其生理特点来调整给药速率和
药物浓度等参数。
综上所述,微量泵快速计算公式和常用药配制方法需要根据药物
特性和患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精准、安全的药物治疗。
同时,
医护人员在使用微量泵时也需要进行全程监测和调整,以确保给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第4课__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原卷版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2020·全国高考真题)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2.(2020·全国高考真题)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3.(2020·浙江省高考真题)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B.西汉C.东汉D.元代4.(2018·浙江省高考真题)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5.(2015·海南省高考真题)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6.(2013·全国高考真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崇尚节俭C.轻徭薄赋D.民贵君轻7.(2015·全国高考真题)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6单元期末复习卷 附答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6单元期末复习卷一、单选题(共27题;共54分)1.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国”代替“國”,取王居其中之意。
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A. 摆脱不了君主专制思想的束缚B. 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C. 反封建反侵略的决心D. 对文字进行变革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该条约是指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3.清政府于1844年在广州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的通商及对外交涉事务。
这五个口岸的被迫开放是哪一条约的规定?A. 《天津条约》B. 《北京条约》C. 《南京条约》D. 《马关条约》4.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5.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
……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
稍有拦阻,即被戕害”。
这段文字直接控诉了()A.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罪行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的罪行D. 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的罪行6.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不包括A. 有利于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B. 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C.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7.《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包括《尚贤》、《非攻》、《兼爱》、《修身》、《天志》《明鬼》、《备城门》、《备梯》等,涉及哲学、逻辑、军事、工程、几何学等,这反映出《墨子》( )A. 最能体现各国统治者的需求B. 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C. 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D. 对自然规律进行了系统概括8.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曾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1.有文章中写道:在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27年期间(截至2007年),深圳用前18年的时间使GDP达到了1000亿元人民币,接着用了5年时间使GDP达到了2000亿元人民币,然后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使GDP达到了50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30%。
“深圳速度”A.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轨迹B.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C.证明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D.说明中国外贸总量跃居世界前列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两个著名人物的思想主张。
相关记述出处韩非子“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韩非子·定法) 商鞅“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者也;能《商君书·画策》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
故胜民之本在《商君书·更法》于制民”“法者,所以爱民也”《商君书·画策》《商君书·更法》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表思想主张相近的是A.“法不阿贵”B.“民贵君轻”C.“无为而治”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观察如图,“甲”段进出口贸易的平稳增长主要得益于A.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D.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发展机遇4.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B.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5.下列20世纪初期的文章,掀起“文学革命”的是①《狂人日记》②《文学改良刍议》③《文学革命论》④《敬告青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6.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着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
下面示意图中,起积极作用的因素F2可能是()①资产阶级政府的鼓励支持②民族实业家的主观努力③帝国主义侵华产生客观积极因素④人民群众反帝斗争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④7.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200多年以后,这一航海盛况却在中国逐渐销声匿迹。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检测题(含答案)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检测题一、单选题1.19世纪下半叶,与“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美国内战B.德意志统一C.俄国农奴制改革D.日本明治维新2.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A.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B.封建文化的复兴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D.现代文化的兴起3.与英国《权利法案》相比,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②国家元首掌握国家最高权力③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④首相对议会负责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②④4.在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下,16世纪欧洲出现了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发源地是A.徳意志B.古希腊C.意大利D.法兰西5.他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他曾说,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他是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狄德罗6.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相对薄弱B.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有号召力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D.中、下级武士已经演化为资产阶级7.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担心这个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
1875年5月发生了刺杀威廉一世的事件,俾斯麦以此为由提出取缔社会民主党,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再次予以拒绝。
材料说明当时德国A.首相对帝国议会负责B.工业化发展促进民主增强C.君主立宪制下宰相没有实权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8.某校学生在进行复习时,记录下的关键词有“1868年”“文明开化”“重大转折点”等。
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内容是()A.日本明治维新B.俄国农奴制改革C.美国南北战争D.德意志帝国的建立9.受牛顿力学休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素养评价四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含参考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素养评价:单元素养评价(四)【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20分,共60分)1.“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等言论出现的共同背景是( )A.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B.英国工业革命兴起C.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D.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解析】选A。
材料信息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该思想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的产物。
故选A。
2.布克哈特说:“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而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自我感情的欣赏发现了自己。
”对材料中“发现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性的复苏B.理性的胜利C.教权的退场D.君权的消亡【解析】选A。
人性的复苏指的是文艺复兴,在文艺复兴时期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发现了自我,故A正确;理性的胜利指的是启蒙运动,故B错误;教权的退场是指宗教改革,故C错误;君权的消亡是指启蒙运动,故D错误。
3.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B.否定对上帝的信仰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教会权威【解析】选D。
材料“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体现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思想,旨在否定和挑战教会的权威,故选D。
4.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 )A.莎士比亚B.马丁·路德C.加尔文D.康德【解析】选B。
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激怒了马丁·路德,他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5.“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
”孟德斯鸠在此主张( )A.中央和地方分权B.实行三权分立C.实行分权制衡D.实行君主立宪【解析】选C。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上册册 第一单元测试试卷03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
因此周王对于诸侯()A.可依据分封制管理B.可以随时剥夺其封地C.拥有完全的支配权D.不能干涉他们的事情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
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
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3.晋侯封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
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
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4.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一现象说明()A.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B.儒学家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C.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D.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5.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主要反映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6.战国时期已有儒学为“世之显学”的说法。
其相关文献出土已涉及南至曾被视为“蛮夷”之地的楚地,北到狄族的中山国,西到曾被视为法治传统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秦地。
由此可见,当时()A.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B.诸侯国采纳儒学思想成为风气C.儒学思想的社会传播较为广泛D.儒学已经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7.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等。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
2.下图是《西汉前期形势图》。
由此可知郡国并行西汉初年央地关系:郡县制(中央主导)与分封制(地方主导)并行A.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B.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C.为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D.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答案】C【解析】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郡县制是中央主导,而分封制却由地方主导,由于分封制度下王侯的权力较大,中央难以进行垂直管理,这为后来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郡国并行制加大了地方的权力,并不是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A错误;秦朝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B错误;秦朝统一了六国,汉代的该措施并不会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D错误。
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答案】D【解析】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地位比王国辖郡高,故A错误;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故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上册册第三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1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三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
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
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2.“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
“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
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D.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3.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高中历史教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题(有答案)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题一、单选题1.近代前夜,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据主导B.孕育出“计工受值”式的经营模式C.郑和下西洋开辟广阔海外市场D.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商贸繁荣2.《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此话A.主张人有独立思考的权利B.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批判孟子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D.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3.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D.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4.康熙帝曾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稳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他的这一认识主要基于A.蒙古贵族已正式臣服,北方威胁解除B.统治者以德治民,国家根基方能稳固C.木兰围场加强了边防,长城作用降低D.长城仅具有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5.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⑤“天下为主,君为客”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6.据研究,16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丝绸为主要商品,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贸易,由此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总量的1/4到1/3。
部编版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练习题及答案(中国古代史部分)
统编上册期末练习题(中国古代史部分)一、选择题1.下图是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观察遗址分布图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遗址分布范围广泛且均衡B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C .大部分遗址属旧石器时代D .中华文明仅起源于黄河流域2.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
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 .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 .会种植庄稼 C .已经饲养家畜 D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3.中国是文明古国,那时候的古中国人用打磨结合的方式制造做工具,并且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这个时候的古中国人处于( )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奴隶社会D .封建社会4.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
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
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北京人能够制造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B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半坡居民C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D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5.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
其思想来源于( ) A .道家学说 B .墨家学说 C .法家学说 D .儒家学说 6.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很多繁荣景象,其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皇之治 D .开元盛世7.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思想( ) A .墨家学说 B .法家学说 C .道家学说 D .儒家学说 8.汉初统治者“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所采取的措施是( )A .废分封,设郡县B .郡国并行C .平定七国之乱D .北击匈奴 9.右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 )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10.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 .推行法家思想B .加强中央集权C .实行“无为而治”D .提倡“百家争鸣”11.千古帝乡,智慧襄阳。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A.控制军队B.强化皇权C.钳制思想D.改革科举2.清初兼具收复满族发祥之地与维护国家统一双重使命的行动是()A.雅克萨自卫反击战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平定噶尔丹叛乱D.郑成功收复台湾3.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录于()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4.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5.“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A.抨击君主专制B.反对礼教C.提出“致良知” D.注重实学6.明末清初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
下列思想顺应了这种社会变化的是()A.法不阿贵 B.理在气中C.工商皆本 D.经世致用7.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异彩纷呈。
明清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其中更有一部大历史境界的“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
它是()A.《三国志通俗演义》B.《红楼梦》C.《水浒传》D.《西游记》8.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A.C.明成祖加强皇权D.明朝的君主专制9.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10.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
单元检测卷(三)(含答案)高中历史部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单元检测卷(三)(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4·广东普宁高一期中)14世纪以来,货币成为西欧普遍的交换手段,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农民用货币缴纳地租,手工工场主、租地农场主和商人需要更多的货币以便扩大经营。
这一状况( )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蕴含着新航路开辟主要动因引发了西欧社会的价格革命2.(2024·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一测试)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
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
”该“心病”的病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罗马帝国的征服3.(2024·河北保定高一期中)1503年,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的信中说:“谁占有黄金,谁就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这一观点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价格革命的发生宗教改革的推进人文主义的萌发商品经济的发展4.(2024·河北邢台高一测试)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准备开辟一条前往亚洲的新航线,但实际上他到达了一个全新的大陆。
这个大陆后来被称为( )亚洲非洲美洲澳洲5.(2023·广东清远高一期末)英国史学家奈杰尔·克里夫在其著作中对某位航海家在15世纪的一次航海活动作出了评价:“这次探险的航程极富戏剧性,人们花了两年时间与大海搏斗,与家乡失去联系,唯一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信仰,有时候连续三个月看不到任何陆地的影子,他们进入印度洋后情况变得更糟,没有地图,也没有任何已知信息。
”据此可知,这次航海活动( )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实现了与印度的直航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6.(2023·河南开封高一期末)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的笔记,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A迪亚士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B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驶达印度C哥伦布首次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D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A B C D7.(2024·河南信阳高一期中)首航归来的哥伦布向其同胞宣称:“新发现的地方有许多神奇的东西,从带回来的黄金制品来看,可以证明那里矿藏丰富……那里的人是如此的欢喜,少有欲望,他们用甜美的言语相互交谈,显得十分友好。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曾经是百官之首。
下列朝代中,废除了宰相的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明朝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明太祖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诗中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明太祖( )A.罢黜百家B.设置行省制度C.废除宰相D.实行八股取士解析:明太祖的诗反映的是皇帝行政负担加重的现象,这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将六部提升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独揽大权,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
故选C项。
答案:C3.位于江苏南京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墓前有7层28级台阶。
28级台阶象征墓主( )A.每次率28只宝船航行B.到过28个国家C.远航历时28年D.受到皇帝28次奖赏解析: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答案:C4.山东半岛海防要地鳌山卫始建于明朝,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人物中,谁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 )A.李自成B.郭守敬C.戚继光D.郑和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与抗倭将领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其余三项和抗倭并无直接关系,可排除。
答案:C5.明朝时,为有效管辖黑龙江流域而采取的措施是( )A.设置行都指挥使司B.设置奴儿干都司C.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称号D.双方签订和议,恢复扩大贸易关系解析:A、C两项是明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可排除;B项是明朝所设的管理黑龙江流域的机构;D项反映的是明朝和鞑靼的关系。
答案:B6.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2023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考达标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1573年,西班牙开辟了拉丁美洲与亚洲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将大量来自中国的商品,尤其是丝绸运往拉美,形成跨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导致传统小农经济走向解体B.导致明朝放弃“海禁”政策C.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纸币化D.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2.清代前期的农学著作《知本提纲》中提出,除种植主种作物外,可套种相互间有亲和力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等,达到“一岁数收”效果。
这一做法( )A.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B.加剧人地矛盾冲突C.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D.导致自然经济瓦解3.明清时期最能累积巨额财富的是盐商、茶商、洋商、票号、铜商等特许商人,他们凭借着特权独占市场,可以获得远比普通商人高的利润。
这直接体现明清商业资本( ) A.依附于封建政权获取暴利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已经迅速转化为产业资本D.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知识点二思想领域的变化4.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C.王守仁 D.顾炎武5.李贽从佛学角度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并且生而有慧根,佛性不区别男女、圣凡,只要通过修道皆可摆脱业障体悟佛根。
这体现李贽( )A.提倡经世致用 B.批判君主专制C.主张男女平等 D.颠覆儒学思想6.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对于“贤君”“明君”及其仁政予以充分肯定;王夫之主张天子、宰相、谏官“环相为治”的权力“制衡”机制,天子受谏官监督并接受其批评。
这反映了( )A.君主权威的下降B.儒学力图突破传统束缚C.近代意义的民主意识D.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知识点三小说与戏曲7.明清时期,在《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等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中,孔子不再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君王形象,而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纲要上下+3本选必)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0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选必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第6课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二单元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法司论囚,拟律奏闻”前,要“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
这一做法()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B.分化削弱了丞相权力C.解决了大臣专权的问题D.有助于促进合理决策2.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息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增,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
这反映了明代内阁()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3.明代首辅权重,而司礼监的权力又在内阁之上,明武宗时期,刘瑾擅权,批答奏折多由宦官参与,内阁淡出,刘瑾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这表明明代()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宦官掌握决策权力C.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D.君主专制受到抑制4.明代赋税包含田赋、盐课和杂色收入,国际贸易税归类于杂色收入。
据统计,1570—1590年前后明代国际贸易税收仅为7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的1.86%;占田赋、盐课等在内的收入的0.22%。
这一情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朝贡贸易不能持久进行B.中国逐渐放弃对海洋的经营C.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D.民间海外文化交流受到抑制5.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
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6.《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中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乾隆二十二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
这些史料可以印证当时()A.闽台民间贸易活跃B.台湾隶属清廷管辖C.闽省自然灾害频繁D.政府赈灾体制完善7.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
清政府撰修此书()A.旨在加强政府政策传达效果B.注意提升各族人民文化素质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8.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3)的73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4.6倍。
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9.26倍。
这反映出()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9.“俺娃亲,俺娃蛋,俺娃长大了捏兰炭,捏不回兰炭吃不上饭。
”“俺娃蛋,俺娃亲,俺娃长大了走关东,深兰布,佛头青,虾米、海菜吃不清(馨)。
”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祁县、太谷一带的摇篮曲,反映了祁县、太谷一带民风崇尚()A.鼓励务农,艰辛但温饱B.鼓励经商,艰辛但富足C.提倡务农,艰辛且不温饱D.反对经商,艰辛且不富足10.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必须“崇本抑末”。
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以及夺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
这说明他主张()A.格物致知,提倡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C.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D.儒礼民本,反对鬼神享乐11.下图为明代与清代两个时期对异域人物的不同绘制,这反映了()A.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B.西方人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C.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D.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12.据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在经世致用思想中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这表明中国文化具有()A.传承性B.实用性C.内生性D.民主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第15题12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
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已有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
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钢板。
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材料二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
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为天下第一。
”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
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
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
1703年和1736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6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
(4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
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君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摘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材料二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间(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
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
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间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别指出其历史价值。
(12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论述明代时,突出了它的“专制皇权”特性,首先肯定了朱元璋的历史功绩;但随后,又对明王朝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明代虽然自居为汉、唐帝国的复兴,却没有汉、唐那样天下帝国的气度……丧失了天下国家的包容和气度,也没有消除征服王朝留下的专制统治。
”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第四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由材料“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促进合理决策,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并非强调权力的相互制衡,故A项错误;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朱元璋处理政事的方式而非大臣专权,故C项错误。
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增,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对皇权具有依附性,故A项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内阁“较少参与政治决策”,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刘瑾擅权,批答奏折多由宦官参与,内阁淡出,刘瑾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可知,宦官在中央决策中发挥较大作用,说明明代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数据显示国际贸易对明代整个社会的贡献极为弱小,这就意味着明代不可能持久地将对外贸易持续下去,也就导致了明廷对远海经略的放弃,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D 项非主要影响。
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决策效率,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是政府的政务执行力和权力运作规范化,故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6.【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台湾与福州和泉州之间互有联系,体现出台湾当时已经隶属清廷管辖,故选B项;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家的调控,不是民间自发的贸易;C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出两次接济问题,并未反映出是自然灾害导致的;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赈灾体系的内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五种语言对照”可知,此举推动了五族的文化交流,有利于解决语言沟通的障碍,故D项正确;材料与政策传达无关,故A项错误;撰修此书的目的是要加强各族文化交流,不是提升各族人民文化素质,故B项错误;撰修此书不能体现各民族文化平等,故C 项错误。
8.【答案】D【解析】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3)的73年间中英贸易额的情况,中国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反映出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C项错误。
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俺娃亲,俺娃蛋,俺娃长大了捏兰炭,捏不回兰炭吃不上饭”“俺娃蛋,俺娃亲,俺娃长大了走关东,深兰布,佛头青,虾米、海菜吃不清(密)”可知,祁县和太谷地区的民众在明清时期鼓励子弟经商,虽然辛苦但生活富足,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难得知,无论是“捏兰炭”还是“走关东”,都不属于务农,故A项错误;对农业的态度在材料中并没有具体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祁县和太谷地区民风崇尚经商,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