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案例三 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区域协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 济发展,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城镇发展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突出城镇发展的 重点。
2、统筹城乡协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支持农村的原则,妥善处理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关系,合理确定城镇化水平,有序推进城 镇建设,实现城乡共同增长。
1、构建区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现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资源保护和利 用、新农村建设等6个方面,并根据指标因子的 重要性,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 现状条件:主要包括现状城镇规模、经济 结构、人口构成、环境容量。
➢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总体目标和相关指标体系。
2、建立综合评价的工作方法
坚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自下而 上,充分考虑城镇内在发展要求,同时,也要注 重自上而下,统筹区域的整体协调,实现城镇发 展的有限目标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专家论证和公共参与。调动各方的积 极性,鼓励公共参与,将科学评价和实施的可操 作性有机结合,充分了解城镇发展的实际需求,
➢ 综合交通:主要指由高速公路、城际轨道 交通、航空和航运组成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主要指区域范围内 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给排水、电力、电讯、煤 气等重大市政设施,以及科教文卫体等重大服务 设施。
➢ 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指区域范围内自然 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指地区农业的 发展、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的生活 。
2006年,上海在1999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 确定的城镇体系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拓展,编制 完成了市域“1966”城镇体系规划,明确了1个 中心城、9个新城、60个新市镇和600个中心村 的城镇体系框架,规划范围从城市化地区扩大到 农村地区,实现了城镇体系规划的市域全覆盖。
【大学课件】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二)进口替代战略
(三)出口替代战略
(四)工业赶超战略
(五)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ppt课件
16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区域定位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分阶段、分区域、分产业发展目标
ppt课件
17
三、区域资源、条件评价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进行评价,主要 应在下列几方面进行:
(一)绝对量评价 (二)平均量评价 (三)需求量评价 (四)综合评价
ppt课件
18
四、区域产业结构的确定和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 确定产业结构和选择重点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的中心任务。
(一)产业结构的确定
(二)重点产业的选择
ppt课件
19
五、政策建议与战略设计
六、案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类型
ppt课件
10
三、能源的建设与发展 (一)能源生产及能源结构
1.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指能源生产的年增长率与GDP的年 增长率的比值
2. 能源结构及变化趋势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我国以固体能源为主的状况将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二)电力生产与电力结构 (三)电网建设
ppt课件
11
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世界交通运输业的走势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变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的,发展中国家不可生搬硬套,应该根据国情,选择适宜的 发展道路。
(二)廖什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
1.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2.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艾萨德在1956年发表论文,总结人口密度不平衡对 中心地市场区规模的影响,修改、完善了廖什的中 心地模式。其研究成果如图所示。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
.
8
三、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 (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 (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
(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 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
(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
9
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核心区域 (发达国家)
跨国公司的 全球投资
企业内部垂直分工 产业扩散与转移 产业的水平分工
边缘区域 (发展中国家)
产业宏观扩散与微观聚集
研究开发管理控制功能 的集中与强化
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
产业宏观聚集与微观扩散
生产制造装配储运 功能的集中与强化
全球城市的形成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发展中国家都市区的形成
竞争优势 来源
独特而准确的目标定位
独特、不易模仿的战略资源和 竞争能力
很难随环境的变化迅速改 培养战略资. 源和竞争力对环境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 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 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 指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城市内外环境变化节奏快,偶 尔还有质变,不同单元是异质 的,这种异质可持续较长时间
定位在什么发展目标
应培养什么样的城镇组织应变 能力
战略目标 明确定位
形成独特竞争力
战略参照 物
竞争力城市或同类型城市
自身(过去成功模式)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一二年七月十六日目录前言 (1)一、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2)二、规划主要依据 (2)三、基础资料收集 (4)四、规划编制内容 (13)五、主要技术要点 (15)六、成果要求 (21)七、附件(仅供参考) (23)前言1、工作背景全面贯彻落实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三届人代会的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个新城区构筑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中心村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要求,科学指导和有序推进6个新城区的城乡统筹建设,积极促进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市政府要求开展《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2、工作目的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为指导,参考《武汉市城乡建设统筹规划》研究成果,结合各新城区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规划,落实市、区“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村体系、建立系统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镇和中心镇、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推进措施为重点,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工作思路根据《关于做好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为《通知》),本项工作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市新城办会同市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后由市新城办组织市新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讨论通过后印发各区;然后,各新城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最后,由市新城办会同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完成《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
4、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主要用于指导各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各新城区在编制规划时应遵循本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充规划内容。
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的特点和要求
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建设区域良性互动发展体系,增强区域发展的互动性。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是区域良性互动的基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是区域良性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是区域良性互动的新动力和增长极。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需要综合施策、分类指导,以“三大战略”为核心实现一体联动、重点突破,以城市群战略打造新的增长极、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四大板块”“三大战略”和城市群互动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形成区域经济政策的叠加效应,提高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增强区域发展的融合性。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推进,既要“求同”、突出一体化,又要“存异”、避免等同化。
坚持城乡差异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做到“进城”“下乡”各得其所,形成相得益彰的生产生活格局。
坚持产城互动,坚持以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化促进城乡一体化,为城乡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公司与农户携手并进、城镇与乡村联动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均衡化。
建设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发展体系,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在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海洋经济,需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海洋技术,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创新海域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区域优势互补发展体系,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培育和增强区域比较优势。
以雄安新区建设带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
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27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1.城镇化水平的定义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水平的不同理解…… 2.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 3.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 4.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词,并阐明了城镇体系研究的实际意义。
贝里(B.Berry)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了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 心等级体系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城镇体系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 讨。
……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9
3.新时期城镇体系理论
(1)世界体系理论与城市化。 (2)全球与地方联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关系。 (3)城市间相互作用新途径:信息网和航空网。 (4)城市职能演化:全球重建与新国际劳动分工影响。 (5)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2
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一、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23
一、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1.城镇化的涵义
城镇化(urbanization)在英文中与城市化是同一个词。 城镇化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 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 概念,但至今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
质变,走廓城市和网络城市得到发展。荷兰的兰斯塔德, 日本的关西地区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11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1)以区域为整体,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协调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 (3)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
第八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含义:P345(教材)(四条)(二)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
•2.等级层次性。
•3.动态性。
(三)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相应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等。
(略)(四)城镇体系的类型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1单中心体系类型2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略三、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一)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及其意义•(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一)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及其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区域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系列,城镇体系规划处在衔接区域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作为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结合国土资源开发和生产力总体布局,提出规划期人口城镇化的水平、途径和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也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分工、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等问题,对城镇发展具有比较宏观的指导意义。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城镇,特别是对中心城市制订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
•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1.任务•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发展和建设条件历史背景:分析区域内各个历史时期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揭示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转移和变迁。
区域基础:分析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结构、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
经济基础: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通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分析、方案比较,指出各城镇主要部门发展方向。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建制镇以上等级的居民点的合理发展,适当考虑与集镇关系。
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市人口资料。
3)确定本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依据公平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区域内城镇和地区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起得作用,承担的责任。
通过收集区域内各个城镇经济结构的统计资料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明确各城镇之间只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实现城镇的职能分类。
对城镇现状职能加以分析,制定出有分工、有合作,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各区位优势的专业化与有机结合的新只能结构。
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其规划性质,使重点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有多依据。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包括:分析各城镇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和行对地位的变化,预测今后的动态分析现状城镇规模分布的特点分析规划期内可能出现的新城镇,包括某些农村集镇的普升和因基本建设可能新建的城镇结合城镇的人口现状、发展条件评价和职能的变化,对新老城镇做出规模预测,制定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规划,形成新的、合理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包括:分析城镇现状空间网络的主要特点和城市分布的控制性因素设计区域不同等级的城镇发展轴划分区域内的城市经济区,为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结合,带动全区域的发展提供地域组织的框架综合评价区域城镇的发展条件综合各城镇在职能和规模的网络结构中的分工和地位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的城镇的规划建议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 城镇体系规划为软规划、政策规划。
• 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的问题:
– 缺少城市化战略研究、在二元结构框架下解决城市问题,缺 少对农村的研究、强调中心城市,不够公平、重视内容研究, 较少技术规定、囿于“3个结构1个网络”的传统内容。
• 作用:
– 是地区城市化的科学依据;协调城市空间发展与经济社会关 系的依据;有效组织空间资源的依据
古
交
晋
市 源
碾乡
区
清源镇
区
中
王答乡
东于镇
城
西谷乡 吴村乡 徐沟镇
市
集义乡
县
柳杜乡 高花乡
文
杨房乡
孟封镇
谷 水 县 祁 县 太
县
• 例2-2
• 等级规模结构特征
– 综合考虑乡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清徐县城镇体系等级结构 现状为三级结构:中心城——重要乡镇——一般乡镇。
等级 人口规模 个 数 乡镇名称
– – – – – – – – – 1)找出研究对象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水平和作用); 2)空间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的特色与存在问题; 3)城乡关系的特色与问题; 4)城市区域关系的特色与问题; 5)城市建设方面的特色与问题。 1)抓住特点,高度概括; 2)找准问题,深刻抓住问题实质; 3)同全国水平、先进省区水平对比时发现问题; 4)充分利用数据、表格、地图。
• 3、分析要求
例2:清徐县域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 • • • 2.1 2.2 2.3 2.4 空间结构特征 等级规模结构特征 职能结构特征 体系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例2-1
• 空间结构特征
– 清徐县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特征呈哑铃型: 西部以清源镇和东于镇为中心,形成人口、 工业、商贸密集区,其中清源镇是县城所在 地;东部以徐沟镇和王答乡为中心,形成东 部的人口、工业、商贸密集区,东西以清东 公路连接。这两个地区乡镇驻地人口占全县 乡镇驻地人口的 83.6% 。相对于以上两地区, 县域南部人口数较低,经济较薄弱。
新形势下上海市域城镇体系及新城建设
心镇、 中心 村 层 级 , 强 新 城 集 聚 . 体 包 括 : “ 加 具 ① 以 基 于 总揽 全局 的考 量 和 合 理 的 空 间发 展 战 略 , 需 更
虹 桥枢 纽 为核 心” 以建设 虹 桥 枢 纽 、 , 嘉定 、 江三 大 要 有实 施 的路径 和措 施 . 松
战 略“ 聚合 轴” 东 部 国家 级 战 略“ 合 轴 ” 规 划 应 2 23 中心城 区及 其延伸 区 和 聚 . .. 力 求将 新城 、 要新 市镇 等 城镇 密 集 区纳 入 两 大 “ 重 聚
闵行新 城 、 山 新 城 在 空 间 上 早 已与 中心 城 区 宝
合 轴 ”在 国家 高铁 、 际铁 路 、 , 城 城市 轨 道 交 通 等大 容 结 成 为一体 , 观上 有可 能 、 客 也有 需 求 建成 近 郊南 北 量 快 速 交 通 的 有力 引导 与 支 撑 下 , 点 轴 串联 状 地 延伸的“ 呈 副都 心” 同样要 坚持交通 轴线导 向下 的多 , 紧 凑 密 集 发 展 ; 他 地 域 的 发 展 点则 呈 相 对 独 立 状 能 级 、 别 化发 展 . 方 面 , 托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走 廊 其 差 一 依 态 , 必须 有较 便捷 的 区域交 通联 系 . 但 2 13 创 建 “ 核 多心 ” .. 一 的城 镇格 局
第8 期
张
捷, : 等 新形势下上海市域城镇 体系及新 城建设
10 13
2 12 促 成 国家级 战 略“ .. 聚合 轴 ”
公 共服 务设 施 、 交通 网络 、 业 岗位 等 关键 要 素 的 配 就
分 别沿 沪 宁 沪 杭 、 海 呈 弓形 发 展 西 部 区域 级 置 内容 及其 途径 . 沿
第十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2.城镇体系的特征 A.群体性:指城镇体系是由一群或一组城镇共同构成的整体, 一个或少数几个城镇是无法构成城镇体系。
B.关联性:主要指城镇体系内各城镇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等各个方面相互依赖,彼此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C.层次性:指组成城镇体系的各个城镇在规模级别、功能大小、 作用强弱等方面呈现出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组织特征。
二、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分析
6、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分析 体系内各个城镇在空间位置、联系及其空间组合状 态。 (1)城镇分布密度
(2)联结形式
(3)城镇群形态特征 块状城市集聚区 条状城市集聚区 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三、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A明确城镇体系在区域中的发展水平,明确所处地位及作用 B明确城镇体系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建设条件差异——不同产业优势与劣势——城镇发展方向
二、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分析
5、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分析 体系内层次不同、规模不等的城镇在质和量方面的 组合形式和特征。 (1)层次角度:
首都——省会——地区中心——县或县级市——建制镇
(2)规模角度:
全国性中心城市(100-300万以上)——区域性 中心城市(20-100万)——地方中心城市(3-20 万)——小城镇(0.2-3万)
二.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1.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可以从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物质与非物 质、自为与人为等方面来认识。
(1)农业与城镇体系发展 粮食年增长率 1949-1957 6.8% 1957-1977 1.9% 1978-1985 4.9%
城镇人口增长率 6.8% 0.7% 4.9%
城镇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城镇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完善。
下面我将就我所在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所在地区的城镇化率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所在地区积极推动农村人
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我所在地区的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所
在地区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建的城镇功能区不断增加,城市的综合功能日益完善。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再次,城镇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镇体系更加完善。
我所在地区的城镇体系建
设不断加强,城镇间的交通联系日益便利,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各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城镇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最后,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镇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我所在地区一直以来
都高度重视城镇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和环境治理,城镇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城镇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日益美好。
总的来说,我所在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城镇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镇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我们将继续加大城镇体系建设力度,推动城镇化进程,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镇。
全国和省域城镇的体系规划详解
《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务院城市规划⾏政主管部门和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这是总结了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历史经验,适应改⾰、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开展这项⼯作具有重要意义。
1.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规划⼯作序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转向第⼆、第三产业,转向城市,也就是说,在我国的⼯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平将不断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城市”的⽅针,拟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各省、⾃治区、直辖市实际的城市化进程和⽬标,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引导⽣产⼒和⼈⼝合理分布,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项重要基础⼯作。
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的,在很⼤程度上受周围城市以及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城镇体系规划不仅是指导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设置市、镇建制和调整、变更⾏政区划的重要参考。
此外,城镇体系规划还是正确引导、合理控制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规模与标准,避免重复建设、盲⽬发展的重要⼿段。
2.组织编制全国和各省、⾃治区、直辖市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务院城市规划⾏政主管部门和各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的⼀项重要职责。
把组织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作为政府的⼀项重要职责,主要是考虑到该项⼯作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宏观指导作⽤。
城镇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是政府对全国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实⾏宏观调控与引导的重要⼿段,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的⼴泛领域和许多部门,需要政府来组织并进⾏有效的综合、协调。
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先要在确定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城市化⽔平进⾏预测与规划;第⼆要根据⽣产⼒和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镇的规模及其分布进⾏预测与规划;第三要分析全国和省域各级中⼼城市的影响范围,并确定各中⼼城市的职能及发展⽅向;第四要在分析各城镇历史改⾰及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规划新设置市、镇的数量;第五要提出近期宜重点发展的城市,明确其发展⽅向以及⼈⼝和⽤地的规模;第六要提出完善城镇体系所必需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标和布局;第七要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赏_meng
三、新世纪经济区划构想 (一)经济区划的目标与基本依据
(二)经济区划构想:九大经济区
谢谢观赏_meng
三、能源的建设与发展 (一)能源生产及能源结构
1.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指能源生产的年增长率与 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2. 能源结构及变化趋势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我国以固体能源为主的状况 将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二)电力生产与电力结构 (三)电网建设
谢谢观赏_meng
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世界交通运输业的走势
(三)九大经济区的发展阶段及在全国的地位 根据钱纳里对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方法来评 价中国九大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可得出九大经济 区的发展阶段。
谢谢观赏_meng
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
谢谢观赏_meng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 (一)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部门(产业)发展战略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谢谢观赏_meng
一、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1.假设条件 2.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
分以下四个步骤来展开: (1)确定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 (2)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3)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4)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
谢谢观赏_meng
(二)廖什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 1.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2.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艾萨德在1956年发表论文,总结人口密度不 平衡对中心地市场区规模的影响,修改、完 善了廖什的中心地模式。其研究成果如图所 示。
谢谢观赏_meng
二、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一)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 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区域性 预见性 综合性 可类型 (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二)进口替代战略 (三)出口替代战略 (四)工业赶超战略 (五)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谢谢观赏_meng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区域定位
(三)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1.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2.对中国城市规模及发展方针的讨论
谢谢观赏_meng
(四)中日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比较及启迪 1.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上城市规模结构的比较及 讨论 2.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下居住区规模结构的比较 及讨论 降低设市标准,大力发展3万~10万人口的城 市,是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的,也是中国比 较可行的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 的城镇群体。 与城镇群相比,城镇体系具有下列特征: (1)关联性 (2)整体性 (3)层次性
谢谢观赏_meng
(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类型 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1.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指在城镇体系中, 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 2.双中心型城镇体系 3.网络型
谢谢观赏_meng
第十章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谢谢观赏_meng
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 互关系
(一)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 由三个部分组成:区域交通系统;公用事业系统; 公共工程
(二)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 1.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 的特征。 2. 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3. 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谢谢能观赏够_me反ng 映时代技术特点
三、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1.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2. 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
同而不同 3. 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
措施 4. 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
要条件
谢谢观赏_meng
二、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中外比较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轨迹 (二)中外基础设施发展绝对量的比较
谢谢观赏_meng
(一)产业结构的确定
(二)重点产业的选择
谢谢观赏_meng
五、政策建议与战略设计
六、案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类型 (一)处于待开发阶段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 (二)处于成长阶段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 (三)处于成熟或发达阶段地区的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
谢谢观赏_meng
第三节 区域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安 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
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 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中外基础设施相对量的比较 中外基础设施发展的差距显示了中国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 建设,以适应中国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1. 发展基础设施,刺激经济增长 2. 1998年1000亿元国债的分配格局及效应预测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分阶段、分谢谢区观赏域_me、ng 分产业发展目标
三、区域资源、条件评价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进行评价,主 要应在下列几方面进行:
(一)绝对量评价 (二)平均量评价 (三)需求量评价 (四)综合评价
谢谢观赏_meng
四、区域产业结构的确定和重点发展产业的选 择 确定产业结构和选择重点产业,是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的中心任务。
一、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规划的性质及特点 (二)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三)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谢谢观赏_meng
二、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一般程序 (一)制定规划的阶段
(二)制定规划的方法
(三)案例:区域经济规划方案报告的写作体 例(区域规划方案报告的写作,有多种多样 的体例,以土地利用规划的写作为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