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合集下载

古典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

古典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

古典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古典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以下几个艺术上的特点:1.旋律感和韵律感:古典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节奏感吸引读者。

它们常常有自己独特的旋律和韵律,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音乐的韵律来表达情感和节奏感。

这种旋律感和韵律感让人在阅读中有一种美妙的享受。

2.结构的严谨性:古典小说在结构上通常非常严谨,多采用长篇叙事的形式,通过复杂而有机的情节安排、丰富多样的人物刻画和巧妙的人物关系来展开故事。

这种结构的严谨性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在阅读中一步步解谜,体验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3.细腻的情感描写:古典小说在情感描写上非常细腻,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它们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变化。

古典小说的情感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还能够深入探索人性的善恶、欲望的冲突和内心的痛苦,使读者对人物的情感有一种共鸣和共情。

4.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古典小说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它们通过对当时社会、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的描写,展现出一个特定时代的风貌和历史的发展。

读者通过阅读古典小说,可以了解到一种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进一步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5.多元的人物形象: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这些人物形象经过详细的刻画,不仅在外表上有独特的特征,还在性格、动机和心理上具有丰富的内涵。

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有时展现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有时又显示出人性的弱点和局限。

这种多元的人物形象使古典小说具有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古典小说在艺术上具有旋律感和韵律感、结构的严谨性、细腻的情感描写、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多元的人物形象以及想象力和幻想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古典小说成为一种独特而美妙的文学形式,能够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和感动。

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特点与鉴赏方法

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特点与鉴赏方法

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特点与鉴赏方法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文体。

在中文文学中,小说和散文是两种常见的文体类型,它们在表达方式、结构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特点以及对它们的鉴赏方法。

一、小说的文体特点与鉴赏方法小说是一种虚构的叙事文学形式,通过描写人物、情节和事件来展示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说一般由多个篇章组成,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和刻画,展示了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

1. 故事性强:小说通常以一个或多个故事线索为核心,情节连贯、紧凑,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鉴赏小说时,要关注故事情节的布局、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人物塑造: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行为方式和言谈举止,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传递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鉴赏小说时,要关注人物的多维度塑造和形象转变,思考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3. 描述细腻:小说以言语为工具,通过对环境、场景和情感等方面的描写,营造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鉴赏小说时,要注意作者的描写方式、语言风格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的功底,从而感受到小说的细腻与美感。

4. 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小说的写作技巧丰富多样,例如倒叙、flashback、夸张等手法,能够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鉴赏小说时,要留心作者运用的技巧,并思考其对情节和主题的服务作用。

二、散文的文体特点与鉴赏方法散文是一种自由散漫的文学形式,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为主要目的,常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表现。

散文不受限于故事情节,更注重对个体情感和思考的表达。

1. 自由散漫:散文以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篇章结构松散,情感流露自然。

在鉴赏散文时,要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倾诉,理解其思维跳跃和情感起伏。

2. 抒发情感:散文常常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借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包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鉴赏散文时,要关注作者的情感体验和意境呈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表达。

音乐与文学的共通性与互动性

音乐与文学的共通性与互动性

音乐与文学的共通性与互动性音乐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和互动性。

音乐可以用音符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文学可以用文字来描绘故事和情感。

两者在创作和传达内涵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可以相互影响和启发。

首先,音乐和文学都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音乐通过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以及演奏者的表演方式,传达着作曲家的情感和意图。

同样,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和散文,通过文字的选择和组织,以及作者的笔法和叙述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无论是音乐的音符还是文学的文字,都是艺术家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

其次,音乐和文学在创作和传达内涵方面有相似之处。

创作音乐和文学作品都需要艺术家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家需要理解和掌握音符的组合和旋律的演绎,以及音乐的风格和结构。

类似地,作家需要对文字的表达和叙述有一定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以及对文学的形式和结构有把握。

无论是音乐作曲还是文学创作,都需要创作者深入思考和用心创作。

此外,音乐和文学也可以相互影响和启发。

音乐可以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而文学也可以成为音乐的灵感来源。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以激发作家的情感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创作出丰富的文学作品。

同样,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启发音乐家创作出具有特殊内涵和表现力的作品。

最后,音乐和文学都面临着传统与创新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和文学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风格变迁。

在传统保留的同时,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音乐家和作家们不断挑战和突破传统,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技巧。

这种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也让音乐和文学与时俱进,与观众读者产生更加深入的互动。

综上所述,音乐和文学在创作和传达内涵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都需要艺术家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和文学可以相互启发和影响,激发创作者的灵感。

最重要的是,音乐和文学都面临着传统与创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音乐和文学作为两种艺术形式,虽然表现方式截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音乐和文学都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传递着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文化精神。

本文将探讨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从音乐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对音乐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音乐对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小说中描写一场悲伤的别离,作者可以通过描述背景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增强读者对情感的共鸣。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以渲染气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

此外,音乐还可以为文学作品赋予节奏感和韵律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可以借助音乐的节奏感,使诗句更加流畅和韵律优美。

另一方面,文学对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意象,都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

音乐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情感和思想,进而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受到了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启发。

雨果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使他能够创作出如此宏大和激情澎湃的交响乐作品。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也可以被音乐家用音乐语言来表达。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和组合来表达情感和意象,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相呼应。

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可以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交叉借鉴。

有时,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会借鉴音乐的创作方法和结构。

音乐的创作过程通常包括主题的发展和变奏,这种创作方法也可以被应用到文学创作中。

作家可以通过主题的发展和变奏,来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层次。

另一方面,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也可以借鉴文学的叙事手法和结构。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被音乐家用音乐语言来表达,使音乐作品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与结构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与结构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与结构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使用不同的文学形式和结构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作为读者,我们需要理解和欣赏这些形式和结构,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文学形式文学形式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不同的文学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1. 小说:小说是一种用故事叙述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通常包含有着一定情节的人物故事,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交流和行为来反映现实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小说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叙事结构。

2. 诗歌:诗歌是一种运用音乐性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节奏和韵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诗歌可以是抒情的,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体验;也可以是叙事的,通过讲述故事来传达思想和价值观。

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诗歌都注重表达方式的美感和语言的节奏感。

3. 戏剧: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通常包括有着明确的角色和对话的剧本,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舞蹈等元素来实现对故事的呈现。

戏剧可以是悲剧、喜剧等不同类型,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文学结构文学结构是作品的内在组织方式和布局。

不同的文学结构可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1.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指作品按照时间线性推进的结构。

故事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从起始点逐步展开,直至达到高潮和结局。

线性结构常用于小说和叙事诗歌,使读者能够一步步地跟随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2. 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指作品中时间顺序被打乱或跳跃的结构。

故事的情节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可能是通过回忆、闪回、预示等手法来构建。

非线性结构常用于意识流小说和一些现代诗歌作品,通过破碎的时间序列来探索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3. 对称结构:对称结构是指作品中存在明显对称或镜像的元素或情节。

音乐-文学媒介间性与文学/小说的音乐化

音乐-文学媒介间性与文学/小说的音乐化
李雪 梅( 1 9 7 8 ), 女, 福 建莆 田人 , 上 海音乐 学院艺术 学博 士后 , 主要从 事文学 与音乐 研究 ; 杨燕 迪 ( 1 9 6 3 ), 男, 四川 达县人 , 上海音 乐学 院副 院长、 教授 主要 从事西方 音乐史 、 音 乐美学 等研究 。
①薛尔也采用 这种 定义 。参 阅 S c  ̄ e r , S t e v e n P a u l ,“ Ho w Me a n i n 血l a‘ M ̄ s i c a l ’i n L i t e r a y C r i i t c i s m ? ” Y e a r b o o k o f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d G e n e r a l

要 什 么是文 学/ 小 说的音 乐化 关 于文 学/ 小 说音乐 化或音 乐性现象 能否在定 义与类 型学 的阐释上进 行理论 规范 从 而
避免 “ 印象主义 ” 的随 意研究 赋予 这一 现象 以更 深广 的历史 意义 作 者在 前人 研究 的基 础上 试 图先 给 出小说 音 乐化 的定
橱 燕 迪 棱音 乐 文 一 学 奥 媒 一 维 介 尔 问 纳沃 陛 与 文 尔 学 夫 / 著 小 , 说 李 的 雪 音 梅 乐 译 化■ , 曩≤ l J l J j 口 e J l r 芋 ≤ I 。 t 【 ^ 】 ]
“ 通过 ” 文本 体验到 音乐 的效果 。因此 , “ 小 说 的
盖二
的, 音 乐 化 小说 依 然 是 小 说 , 音 乐 只 是 以某 种 间 接
的方 式 在场 。但 这 里 的 “ 某些间接的方式” 意 味 着
什 么 是 文 学/ 小 说 的 音 乐 化 ?弗 莱 [ 1 ] 所 描 述 “ 音乐化小说” 必须具备的那种“ 音乐 的” 特征 , 这 种特征“ 表 示 文 学 中对 音 乐 艺 术 进 行 了 实 质 上 的 类 比, 以及 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音 乐 艺 术 对 文 学 的 实 际影响” 。 这 个 定 义 作 为 为 减 少 术 语 混 淆 而 作 的有价值 的尝试 , 在 当 时是有 益的 。然而 , 这 还 不够准确 , 因为 没 有 明 确 说 明 指 的 是 文 学 文 本 中 媒介间在 场的 哪些 主要形 式 : 效 仿 与/ 或 主 题 化 ( 也可以“ 表示从 …・ 音乐对 … ・ 影响 ” ), 并 且 也 未解释“ 实 质 上 的 类 比” 到底是什么 。 为 了找 到 一 个 多少 更 明 确 的定 义 , 我 以为 小说 的 音乐 化 显 然 是 文 学 中 出现 的一 种 隐蔽 或 间接 的 媒介 间性 形 式 , 因 为 正 如 术 语 本 身 已 经 暗 示 出来 什 么 ? 是运 用 “ 主 题 化 ”的媒 介 间 模 式 的 那 种 在

深入剖析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

深入剖析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

深入剖析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对于作品的表达和观赏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剖析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艺术形式的角度,具体分析结构和手法对作品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结构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文学价值和阅读体验。

1. 结构文学作品的结构包括情节组织、篇章划分、人物角色等方面。

合理的结构能够使作品内容有机地衔接,情节紧凑,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投入到作品中。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结构的复杂性充分展现了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2. 艺术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如比喻、隐喻、夸张、对比等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能够丰富作品的语言表达,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两面性,给予读者思考。

二、视觉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视觉艺术作品以视觉感知为主要形式,通过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手法,来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观点。

1. 结构视觉艺术作品的结构体现在构图和空间形态上。

艺术家通过创造独特的结构,使得作品呈现出视觉上的美感和观赏的层次感。

例如,在绘画作品《夜巡》中,荷兰画家雷姆布兰特运用透视法,巧妙地创造了垂直的线条结构,使整个作品呈现出深邃的空间感。

2. 艺术手法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包括色彩运用、线条表现、光影处理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营造出氛围和情感,还能够塑造形象和表达艺术家的独特观点。

例如,在葛如鹏的油画作品《飘散的思绪》中,通过大胆运用冷暖色彩对比,表现了艺术家内心的纷乱和思想的飘散。

三、音乐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音乐作品是通过声音组合和音符编排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音乐的结构和手法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旋律和和声效果。

1. 结构音乐作品的结构包括乐曲的分节和音乐元素的组合等方面。

《音乐之美:从《西游记》中探索音乐在文学中的作用》

《音乐之美:从《西游记》中探索音乐在文学中的作用》

《音乐之美:从《西游记》中探索音乐在文学中的作用》引言1.1 概述在文学作品中,音乐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声音、节奏和旋律来唤起人们的情感与思考。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对音乐的描写与应用具有独特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音乐在《西游记》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音乐在文学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西游记》中的音乐描写与作用、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共通性和互补性、音乐在文学中能够传达的主题和意义以及结论。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逐步阐述各个部分所包含的主要观点和论证结果,以全面展示音乐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1.3 目的通过研究《西游记》这一经典文学巨著,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音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进一步探寻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旨在揭示音乐对于情节推进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分析音乐和文学在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共通性,以及探究音乐作为情感媒介和叙事艺术中的意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主题和意义。

以上是本文"1. 引言"部分的内容,接下来将进入"2. 音乐在《西游记》中的描写与作用"部分。

2. 音乐在《西游记》中的描写与作用:《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其丰富多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众多读者。

其中,音乐作为文学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描写和运用音乐元素,为小说增添了魅力和趣味。

2.1 《西游记》背景与音乐元素: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详细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神秘奇幻、壮美丰富的仙佛世界。

在这个背景下,音乐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情节、人物以及场景描写之中。

例如,《西游记》中经常出现诸多神仙、天使、妖精等超凡存在,在他们的活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华丽动听的音乐。

这些音乐旋律既能够让读者体验到仙境般的美好感受,又能够加深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2 音乐在情节推进中的作用:音乐在《西游记》中扮演着情节推进的重要角色。

音乐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音乐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音乐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工具。

在现代文学中,音乐常常被用来增强作品的情感色彩、塑造人物形象、传达作者的意图。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音乐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首先,音乐在现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增强作品的情感色彩。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音调传递出丰富的情感。

作家们常常借助音乐的力量来加深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描写黛玉听到宝玉弹琴的声音,来表达黛玉内心的忧伤和孤独。

音乐的悠扬旋律和悲伤调子,与黛玉的心情相得益彰,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她的情感。

这种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手法,不仅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读者更能够沉浸其中。

其次,音乐在现代文学中也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

音乐可以通过特定的旋律和节奏来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通过描写达西弹奏钢琴的场景,展现了他的高贵、自信和内敛。

音乐的优雅和深情与达西的人物形象相呼应,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音乐的力量在这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此外,音乐也可以帮助作者传达自己的意图。

在现代文学中,音乐常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思考、情感和观点。

作家们通过引用歌曲歌词、描述音乐会场景等方式,将音乐融入到作品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和观点。

例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他通过描写一个爵士乐队的表演,来探讨人类欲望和社会冲突的主题。

音乐在这里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帮助作者传达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总之,音乐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增强作品的情感色彩,塑造人物形象,传达作者的意图。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读者更能够深入地理解作品。

因此,音乐在现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

名词解说1、文学活动四因素说美国今世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中提出,以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老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因素构成,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向前发展的。

2、模拟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发源理论。

它以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擅长模仿,艺术即发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

前者模仿自然、后者模仿社会人生。

3、文学的审美功能任何文艺作品都拥有必定的审美理想,这类审美理想常常能够对于人们的审美兴趣、审美要求、审雅看法、审美能力产生有力的感化和塑做作用。

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功能。

4、客体“自然说”以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以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先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此后泛指社会生活。

5、案头剧剧本作为一种文学文体,拥有两重性,既是戏剧又是文学,所以,一个好的剧本应当具备戏剧价值和文学价值,对那些没法演出的剧本就叫做案头剧或叫书斋剧。

6、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以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商讨文学的性质、特色、规律、功能、构成和价值,解决文学的基来源理、看法及方法。

包含五大多数的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实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的审美主体性文学这类意识形态饱含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感觉和体验、认识和评论,浸透了主体激烈的思想感情,并且这类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而政治、哲学、法律这些意识形态是不可以饱含个人感情的。

8、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看法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9、诗歌韵律乐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解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睦状况。

10、艺术构想指作家在感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环绕必定的创作目的,将储藏在脑筋中的审美信息进行艺术办理,对生活中的各样表象进行整合,从而构成新的形象,并安排好情节。

试析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的音乐性

试析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的音乐性

旋律 来确认 ( 说 保障 )这种 位置和 状态 。 ”… 《 若琴 或 命 弦 》 便 是 这 样 一 篇 作 家 明确 把 握 的 小 说 ,存 在 着 一股 特 有
上,小瞎子 是老瞎子 的过去 ,老瞎子 是小瞎子 的未来 ,师 徒 俩 合 二 为 一 , 两 股 迥 异 的旋 律 完 美 结 合 ,两 个 人 的 故 事 成 了 一 个 人 的 有 着 过 去 、 现 在 、 未 来 的 完 整 乐 章 , 更 进 一 步 , 这 一 乐 章 是 无 数 师 父 们 与 徒 弟 们 的 一 生 , 也就 是 盲 人 说 书 者 的 一 生 , 从 而 , ~ 篇 乐 章 又 具 有 了 无 限 的 延 展 空


清楚 , “口的 虽是虚设 的,可非得 有小 行,小然 琴弦怎 么 拉 紧 ; 拉 不 紧 就 弹 不 响 ” ‘。 所 以 , 如 果 说 ≥ 弦 琴 是 一 个
世 代 相 传 的 维 持 生 计 的 “ 方 ” , 那 这 个 “ 言 ”其 实 足 药 谎 最 好 的 “ 引 ”。 药 而 从 音 乐 的 角 度 看 , 两 位 主 人 公 的 人 生 轨 迹 实 为 两 条 旋 律 , 以 “ 弦 琴 ”为 轴 , 一 前 一 地 环 绕 着 , 交 叠 承 二 后 j 续 。开篇时 ,文中 以舒缓 的笔调拉 开帷蒂 : “ 莽莽 苍往 的 群 t之 中走着 两个瞎子 ,一老一 少,一 前 一后 ,两顶发 丁 1 . 1 黑的 草帽起伏躜 动 ,匆 匆忙忙 ,像是随着 一条不 安静的河 水 在 漂 流 。兀 所 谓 从 哪 儿 来 ,也 无 所 谓 到 哪 儿 去 , 每 人 带 把 三 弦 琴 , 说 书 为乍 。 ” 1 是 , 一 开 头 , 两 位 。 人 公 便 t 如 两 个 音 符 般 缓慢 I清 晰 地 跳 动 在 大 I 的 脊 背 上 。 文 t I 【 I l 1 老 瞎 了厦 复肴 他 师 父 的 人 生 轨 迹 , 小 瞎 了重 复 着 老 瞎 的 人 生 轨 迹 ,绵 延 不 绝 , 恰 如 轮 唱 的 音乐 结 构 。 小 瞎 了 老 瞎 了的人生 又 ‘ 前 后 , 如 文 章 开 头 的场 景 , 同 f 有 某 时也

文学作品中的节奏与韵律

文学作品中的节奏与韵律

文学作品中的节奏与韵律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在文学作品中,节奏与韵律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节奏与韵律,分析它们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运用方式和作用。

首先,节奏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节奏是指文字排列的有规律的重复或变化,通过对音节、句子长度、语调等方面的处理,形成一种有规律的节奏感。

节奏可以使作品更加流畅,增强语言的韵律美,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例如,在诗歌中,节奏往往是由韵律和节拍共同构成的,通过对音节的重复和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而在散文和小说中,节奏则更多体现在句子的长度和排列上,通过长短不一的句子交替排列,形成一种起伏有致的节奏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韵律是文学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

韵律是指文字的音韵美,通过对音节、押韵等方面的处理,形成一种优美的声韵效果。

韵律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感。

在诗歌中,韵律往往是通过押韵和对仗来体现的,通过对同音或谐音的词语进行押韵,形成一种优美的声韵效果,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而在散文和小说中,韵律则更多体现在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上,通过对词语的精准选择和排列,形成一种优美的语言节奏,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节奏与韵律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节奏与韵律的运用方式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能够为作品增添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此,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掌握好节奏与韵律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音乐在文学中的运用

音乐在文学中的运用

音乐在文学中的运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并在各个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外,音乐还常常与文学相结合,为文学作品增添生动的色彩与情感。

音乐在文学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还进一步拉近了艺术形式之间的距离。

首先,音乐可以为文学作品增添生动的氛围。

在叙事文学中,作者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充满节奏感的句子结构来营造紧张的气氛。

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以进一步强调这种紧张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譬如,当文学作品中描述到即将发生的激烈战斗时,作者可以选择配以激昂的音乐来增强读者的紧张感和期待。

在读者内心的脑海中,激烈的乐曲与血雨腥风的战斗场面相呼应,使整个故事更加有力度和吸引力。

其次,音乐还可以为文学作品增添情感共鸣。

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传达情感,而音乐正是通过音调和乐符传递情感的绝佳载体。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描述人物的情绪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而音乐可以通过和声的变化和音符的高低来营造出悲伤、快乐、惊喜等各种情感氛围。

当文学作品中描述到人物的悲伤时,作者可以选择悲伤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使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也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另外,在文学作品中,音乐还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手法。

音乐通过具象和抽象的方式,能够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提供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

譬如,在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写主人公们共同欣赏音乐的场景,来暗示两人的心灵相通和理解。

而音乐可以代表爱情的热烈和美好,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有意味。

这种抽象的描写与音乐的象征性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东西,更能理解其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此外,音乐还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灵感源泉。

许多文学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欣赏音乐来获得灵感,并将其中的旋律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作品。

譬如,柴科夫斯基就曾在创作交响乐时受到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影响,而且他的许多作品标题和内容都带有文学性质。

文字的音乐性如何运用节奏与韵律

文字的音乐性如何运用节奏与韵律

文字的音乐性如何运用节奏与韵律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常常听到"文字的音乐性"这样的术语。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字的音乐性呢?是如何运用节奏与韵律来呈现的呢?本文将探讨文字的音乐性以及其与节奏和韵律的关系。

一、什么是文字的音乐性文字的音乐性指的是一种通过词语之间的节奏与韵律来创造出的艺术效果。

它可以是声音的音乐性,也可以是意义的音乐性。

声音的音乐性主要通过语音的节奏和音调来表现出来,而意义的音乐性则通过词语的选用与排列来体现。

无论是声音的音乐性还是意义的音乐性,它们都可以为作品增添魅力和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节奏如何运用于文字的音乐性节奏是指文本中语言的韵律和音调的变化。

在文字创作中,节奏被广泛应用于诗歌、歌词等形式。

节奏通过将词语音节的长短、高低进行合理组合,使句子的结构有规律地形成一种有力的韵律。

这种韵律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直观而感性的享受。

在诗歌中,节奏的应用尤为明显。

通过诗歌中的节奏变化,诗人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节奏模式,使诗歌既有优美的音乐感,又能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而在散文和小说等散文体作品中,节奏的运用相对隐蔽。

这时,节奏不仅仅是指语音的节奏,还包括句子的长度和结构等方面。

通过巧妙地运用句子的长短、停顿的位置以及拖沓与快节奏的变化,作家可以在散文中创造出具有音乐感的节奏,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韵律如何运用于文字的音乐性韵律是指文本中的音韵特点,主要体现在词语之间的相似和重复。

韵律既可以是声音上的韵律,也可以是意义上的韵律。

通过运用韵律,作家可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旋律感和律动感,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舒展和和谐的美。

在诗歌中,韵律是最为显著的。

通过诗歌中的押韵和韵脚等手法,诗人使得诗歌具备了独特的音韵美。

韵律不仅使诗歌具有了实际的节奏,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散文和小说中,韵律的运用相对隐蔽。

它更多地表现为意义上的韵律,即通过重复某些特定的词语或句式来形成韵律的感觉。

简答题,简述结构的艺术手法

简答题,简述结构的艺术手法

简答题,简述结构的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结构的艺术手法是作家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故事情节而采用的一种技巧。

本文将简述结构的艺术手法,包括倒叙、插叙、对比等。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简答题,简述结构的艺术手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答题,简述结构的艺术手法》篇1一、倒叙倒叙是一种常用的结构艺术手法,它指的是在故事的叙述中,将结尾放在开头,然后逐步回溯到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

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在开始阅读时就知道故事的结局,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悬念。

同时,倒叙也可以加强故事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莫泊桑的《项链》就是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结局,再逐步回溯故事的发生过程,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共鸣。

二、插叙插叙是指在故事的叙述中,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插入一段与主线有关的支线情节,以补充主线情节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是丰富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插叙可以分为回忆插叙、幻想插叙和解释插叙等。

例如,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通过插入布恩迪亚家族历代人物的故事,补充了主人公乌尔苏拉和何塞·阿尔卡迪奥的生活经历,从而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对比对比是一种常用的结构艺术手法,它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强化表达效果。

对比可以分为人物对比、情节对比和环境对比等。

《简答题,简述结构的艺术手法》篇2结构的艺术手法是指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艺术家通过组合、安排和处理元素来创造出整体的艺术作品时所运用的一系列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构艺术手法:1. 对称和平衡:通过对称和平衡的组合方式,艺术家可以创造出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比如将元素按照对称轴或中心点排列,或者在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平衡处理。

2. 节奏和韵律:通过有规律的重复和变化,艺术家可以创造出节奏和韵律感,比如在音乐中通过重复的音符和节奏来创造出旋律和节奏感,在绘画中通过重复的形状和线条来创造出韵律感。

详细讲述文学作品的结构

详细讲述文学作品的结构

详细讲述文学作品的结构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详细讲述在创作过程的构思阶段, 有了意蕴之后就要寻求表达意蕴及其它内容的形式。

选择艺术的形式,不仅要确立结构,也包括选择文体和语言。

文体的选择,在创作的准备阶段,基本上已经定型。

在这里,可以再对文体的选择加以说明。

文学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是重视直接表现作者心灵即主观性很强的一类。

这类文体,典型的是诗歌,讲究“主体性原则”。

“特有的内容就是心灵本身。

”(黑格尔语)可以说,只要作者心灵活动得到真实表现,那么心灵所映现的客体无论怎样变形都是可以的。

其二是重视间接表现作者心灵即客观性很强的一类。

这类文体,坚持客体性原则,即首先写好客观对象,再“流露”作者的意向。

叙事类文学作品如小说就是这样。

作者要根据意蕴及其它内容的表达,选择文体的类别。

而在一种文体中,又有各自的特点,需要作者进一步选择。

至于语言,作者早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具体创作中再进一步建立语言的明确意识。

这样,寻找表达思想内容的精美形式,主要是选择结构。

对于结构,古今中外都高度重视。

《红楼梦》体大思精,中外文学中的作品罕与其匹。

曹雪芹在结构上耗费心血之大,“谁解其中味”。

歌德说:“要费多大力,要用多少心思,才能使一个宏伟的整体安排停当!”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结构最惊人的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它既是犹太人和爱兰人史诗,又是人体器官的图解;既是自传,又是永恒的男性和女性的象征;既是艺术和艺术家成长过程的描绘,又是上帝吾父和耶稣吾子关系的刻划;既是古希腊英雄俄德修斯的现代版,又是传播圣经的福音书,呈现出多重结构的迷宫。

不过,初学者不必气馁,年纪轻同样可以创作出结构精美的作品。

萧洛霍夫23 岁时就写出史诗性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前二卷。

小小说的结构

小小说的结构
的提炼,细节的精当。它要求作者以独有的敏锐,抓住生活中能 出奇制胜的某个瞬间,巧妙地表达出来。可是,有些小小说作者 刻意创新,采用一种梗概式的写法,撇开具体的情节和细节,借 用书籍内容提要的形式,以速写式的粗线条,刀削斧砍般粗略地 写出故事梗概,使得小小说在咫尺之幅显现出幽深与沉重。
小小说的梗概式写法和一本书的内容提要的写法,有不同的 要求。具体说来,大致有两点:一是对生活的提炼,作者所选取 的诸多历史事件,都需要高度提炼,要具有典型性;二是历史场 景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与一波、一鳞、一枝、一叶的写法相比, 梗概式写法有更大的容量,它可以上下纵横,驰骋自如,但这种 驰骋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鸟瞰现实,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用一个个历史画面来与现实对照,使人读后警觉,从而得到振聋 发聩的效果。
微型小说三大要素: 意外结局 立意新奇 结构完整 冯骥才语:“巧合和意外是 小小说最常用的手段”
所谓“点”,就是在结构中起到穿针引线、连贯枝叶的 那个物或意或中心事件。
小小说的结构: 一、场面式。
写主要人物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中的活动。 这种形式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一定的故事 情节、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脉络清楚,结构 完整。
小女孩走到那位小伙子跟前,甜甜地喊道:“大哥哥,你真 的很像我哥哥,但他却在看守所里,我刚刚看罢他回来。”那位 小伙子笑了。
车上的人都会心地笑了。 微型小说高潮和结尾的情节设计,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 理之中,使小女孩这一人物形象细致鲜明。五、梗概式。 一般说来,小小说篇幅所限,因此在写作上特别讲究情节
例如,《阅微草堂笔记》是小说,也被公认为烙有杂记随笔的胎 痕。而小说,也早在先秦历史散文中埋下了种子。《战国策》里 就有不少篇什,是富于短篇小说甚至是小小说的形式和实质的。 巴金说:“有时不大容易给一篇文章戴上合适的帽子。”近年来, 有一种小小说被冠之为“散文式小小说”。这类小小说在情节结 构安排上不追求离奇跌宕,一波三折,既没有富有戏剧性的矛盾 冲突,又无出奇制胜的结尾,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在舒缓的娓 娓道来的行文中,注入丰富的内涵,给人以联想、回味、启迪的 “弦外音,味外味”。

文学流派知识: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复语”与“音乐性”

文学流派知识: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复语”与“音乐性”

文学流派知识: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复语”与“音乐性”20世纪初,欧洲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全新的文学思潮,即现代主义。

它是以对现代社会和技术革命的反思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语言的美学价值,注重“复语”和“音乐性”的运用。

复语,即多重语言的混合。

现代主义文学家不满足于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他们试图通过混合多种语言来营造全新的语言风格。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就是一个大胆尝试。

这本小说中融合了不同阶层、芝诺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法语等各种语言,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

这种复语风格,使小说更加复杂,更具有挑战性,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音乐性,即将语言作为音乐的表现手段。

现代主义文学家常常运用音乐的元素来创作文学作品。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海峡》中,她将语言用作一个音乐乐章,通过抒情诗的形式,将时间展现得非常缓慢而温柔,营造了一种恬静的氛围。

这种音乐性的运用,使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魅力。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复语”和“音乐性”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它们实际上更多地导向了一种审美意识:对语言创造力的思考和尝试。

通过这些语言手段的运用,现代主义文学将语言从传达信息和情感的工具升华为一种独立的美学形式,这种形式突破了文学传统的限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文学之路。

在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中,“复语”和“音乐性”两种手法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复语的混杂,使语言更为丰富,使得文学表达更加精准和具体;音乐性的运用,则可以使文学作品在声音方面,更为美妙和优美。

这种语言的自由性和多样性,也使得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更加真实地反映人性,更具有现实性和深度。

然而,与此同时,现代主义文学的这种创新思潮也受到了不少批评和反对。

有批评认为这种复杂的语言运用不仅会让读者产生沉闷和迷惑的感觉,还会影响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也有人指责音乐性的运用,让文学作品丧失了它应有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09级音乐表演班薛友坤090544043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的表现目的则通过语言的手段去达到。

但是,语言与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有某种一致性,都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

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文学性,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

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

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实例来证明,来阐释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大家所熟知的悲剧小说《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他为了与同名作家的父亲作区别,多称小仲马。

他本身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

《茶花女》亦是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

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于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

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

作品名称"La traviata"译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这本小说讲诉的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位年轻貌美的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

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

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

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

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威尔第在剧中以细微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

如何创作音乐小说

如何创作音乐小说

如何创作音乐小说音乐小说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文学元素的创作形式,旨在通过文字和音乐的融合,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创作音乐小说需要综合运用文学技巧和音乐表现手法,以下将从选题、构思、写作和呈现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创作音乐小说。

一、选题与构思1. 选择一个具有音乐性的题材在创作音乐小说时,选取具有音乐性的题材能更好地与音乐融合,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可以选择以音乐为主题的故事,或者以音乐家、音乐剧等音乐相关内容为背景。

2. 确定故事情节和人物背景在构思音乐小说时,要明确故事的情节安排和人物的背景设定。

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将他们的情感与音乐相融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3. 设计音乐元素的运用音乐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音乐元素的应用。

在选题与构思阶段,要充分考虑如何将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情节中,例如通过特定的音乐描写、人物对音乐的感悟等方式来展现音乐的力量。

二、写作技巧与表达方式1.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音乐小说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要使用形象化、感官化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动人。

2. 结合音乐描写情感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因此在音乐小说中,要善于利用音乐来描写人物情感的变化和内心的起伏。

通过音乐的旋律、音调和节奏来传达人物的情绪,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 增加音乐注释和解读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音乐小说中的音乐元素,可以适当加入音乐注释和解读。

通过对音乐的解释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到音乐小说的内涵和表达。

三、创作呈现与传播方式1. 定制配乐或音频为了更好地在音乐小说中体现音乐元素,可以考虑为作品定制配乐或音频。

通过在适当的场景或情节中插入相应的音乐,读者不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音乐,在音频的补充下也能够直接听到音乐的声音,增加阅读体验的丰富度。

2. 结合录音或现场表演将音乐小说与演出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现场朗读或实际音乐演奏的形式,将作品呈现给观众和听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摘要】小说史上有不少作品以音乐术语命名,或在结构上模仿、借鉴音乐技术,使得这些小说多少带上了不同面向的音乐性。

这些命名与模仿实际上意味着小说结构上的一些特殊功能。

文中尝试从线性叙事的空间化、作为一种世界秩序的象征以及音乐性结构所预示出的小说这种模式之外的光芒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关键词】现代小说;结构的音乐性;形式功能我们常会见到诸如奏鸣曲”、赋格曲’、交响曲”、变奏曲”之类的对文学作品结构的音乐暗喻(无论是作家还是评论者方面都是如此,前者如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戏剧《鬼魂奏鸣曲》(1907)、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小说《田园交响曲》等)。

在这些暗喻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一个纯粹的音乐结构轮廓。

还有更多的小说则直接模仿或借鉴具体的音乐技术,如著名的“复调”。

在巴赫金那里,复调这个词虽然只是作为一个无奈的最好选择,但这个词所勾划出的小说的结构性图景却令人眼前一亮。

那么这些暗喻或模仿是否意味着小说结构上的某些特殊形式功能?本文尝试从线性叙事的空间化、作为一种世界秩序的象征以及音乐性结构所预示出的小说这种模式之外的光芒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一、线性叙事的空间化功能线性叙事的空间化功能至少可以从内外两个层面来看:一是如沈从文《看虹录》的外在的空间化,指在叙述上有意识地模仿对位这种叙述而形成的,包括昆德拉式的文体杂糅;一是在思想、声音、叙述角度等层面上形成的内在空间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式的复调为代表。

但二者有时并不能截然分开。

由于时间艺术的线性叙事特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永远都只能是一维的,然而小说的雄心确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无可比拟的:在线性时间中\随心所欲”地膨胀某一个时间点,使这个时间点尽量靠近世界的驳杂。

米兰·昆德拉早就说过,“从小说历史的开端起,小说就试图避开单线性,在一个故事的持续叙述中打开缺口”。

福楼拜也对《包法利夫人》中关于农业展览会场景形容道:“所有事物都应该同时发出声音,人们应该同时听到牛的吼叫声、情人的窃窃私语和官员的花言巧语。

”而这正是任何的语言叙述所不能够的。

因为叙述本身就是建立在可以如此来理解世界的一种假定性基础上的。

早在1759年出版的斯特恩的《项迪传》就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振聋发聩的嘲讽,以致到今天,诸多的所谓的流派先锋们的创新依然可以从中找到源头,比如解构主义大师米勒就认为:“《项迪传》自始至终都在对所谓连贯完整的生活故事加以解构和戏仿。

该书告诉我们,所有叙事线条在形成之时都有违这么一个事实:叙事无法开场,一旦开场,也无法持续向前发展。

倘若它无视这些不可能,开始持续发展,它就再也无法停下来,也永远不会到达终点”。

而这些,可以巧妙地借助于音乐的结构技术创造一种新的时间关系,使得一个复杂多面的形象可以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

这一条直线实际上与之前的或之后的线彼此蕴含着,想象中是可以并置的。

小说叙述在这里不只是在狭窄的单个时间通道中纵向发展,而是同时在横向空间中扩张。

虽然外在的对线性时间的思考和试验,看起来总是显得极端、甚至怪异,以至于看起来没有特别大的意义,但作为一种对小说可能性的探索,以及这一探索过程中所承载的艺术门类裂缝间的风景,却也不能忽视。

比如《看虹录》中,言在此意在彼,既描述了事实上的对话,又强调了言与意的同时性特征,作者的有意如此安排(作者对音乐叙述的理解),虽说也是在有意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当能够会意此处的“对位”用心,此处的线性叙事(印刷上的顺序)自然神奇地叠合成一种新的时间顺序:空间上不能忽视的并列的新内容,从而彰显出的小说的结构性意义。

《看虹录》另一个层面上的空间化功能是,因为小说整体上犹如一首音乐作品,特别是对读者而言,几如聆听音乐,但由于小说语言的所指依然在一定范围内折射出丰富的象外之意,比如著名的“白合花”、“小阜平冈””等,时间过程中完整的“引子”、“发展”、“尾声”的叙事通道之外,同时回响着小说固有的情境性声音。

而且,如果非要以故事性来衡量,小说其实也并没有完全丢弃讲述的欲望:三十分钟内二人之间的挑逗、交流。

然而在现代小说史上,这已经是极为触目的了。

而对于众所周知的昆德拉的小说借鉴音乐结构问题,在吴晓东看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可能标志着这类复调式的文体杂糅小说的一个极限,再往前走几步,就会越过“小说性”这一界限。

这一界限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当中实际还有走得更远的挑战。

只是这种挑战有时只能成为纯粹的试验,无法承担小说终究是要负起的历史与社会责任。

这是外在结构上的空间化尝试。

至于复调所自然形成的内在空间的拓展,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反复强调的现代社会生活的结果,是人对自身重新审视、定位,以及现代艺术视角的向内转,另一方面从众多作家本没有意识到自身作品借鉴或模仿音乐结构,却被读者认为具有音乐化音乐性特征时,以及叙事视点的转换或多重视点造成的破碎空间”,都是复调结构带来的空间化效果。

比如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作品,由于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对人的视觉冲击力毁掉了线性的深入感受,出现感觉的拼贴,小说语言上的能指颠覆所指的反线性叙事。

二、一种世界秩序的象征秩序是文化得以形成、建构的重要条件。

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形式更根本地反映了作家的思维方式和他认知世界传达世界的方式。

”从小说创作上来看,对音乐结构的借鉴或模仿,既是对小说本身结构的清晰化,对小说可能性的一次“僭越”,更是新的看待事情方式所决定的世界秩序的象征。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艺术的媒材直接决定了艺术作品可以使用什么样的结构方式,特别是在被称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这两大范畴之间。

莱辛的《拉奥孔》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

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世界或生命结构的化身,是叔本华所谓的“意志的直接体现”,而这种结构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小说结构的音乐性,达成了哪些小说原来做不到的东西?任尔夫认为小说中借鉴音乐结构,具有美学统一功能。

因为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许多小说既已丢弃了传统的线性故事讲述,沉迷于挑战、解构一切现存秩序,但你实际上只要是创作,只要不完全地丧失可理解性,就必须还存在这样一种“挑战、解构”的秩序,于是他们急于找到一种新的美学统一办法。

而不少作家都将目光瞄准了音乐,而且主要是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形式。

比如郝胥黎的《点对点》,因为正如题目所示的,小说结构上似乎有了一种保障,小说中出现的现代都市生活的零碎可以被缝合,被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发出独特的声音。

这也正是《小说的音乐化》一书中一再强调的功能之一,即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所带来的写作危机:文学叙述完全不善于处理的、已经解体成主观看法碎片的文学材料,以及无法解决的“人类赋格”的惊人多重性。

由于中国现代小说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有意识地精确模仿某种西方古典音乐结构,而且也还并不存在西方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小说问题,音乐性在这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作家在音乐(中国的和西方的可能都有)影响下,或出于作家个人对音乐的爱好与独特理解,而有意识地对小说形式进行探索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小说不能被称为是音乐化了的,而只是某种有意识的、有时甚至是笼统的音乐性。

但即使是这种音乐性,也依然包含着一种对新的世界秩序的结构性把握。

比如《狂人日记》中所象征的活”的与“死”的世界秩序,鲁迅所抽象出的这种对立,这种“激烈”的姿态,直到今天,已经本能成人们对小说的最基础的反应了。

无论这种反应是否是对作品本身的无形损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无疑是成功了。

同时,作为文化转型期价值认同危机中自我分裂了的“狂人”(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我分裂”),其分裂在这里实际上同时具有一种复调的结构性的意义:裂口的两面或麻木清醒,或正常/疯狂。

另外一种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世界秩序象征属于比喻性质的,比如中国现代作家偏爱的“三部曲”(三部曲概念源于古希腊情节连贯的三联剧)形式,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

作家喜欢的“三部曲”形式,事实上先人为主地从题目上已经预设了三部作品之间的内在结构上的关联,赋予作品之间宏观和微观上理解的连续性与一致性,赋予深刻地把握广阔而复杂的社会以清晰的轮廓,进而建构出这三部作品交叉、开放的艺术秩序。

同样的如茅盾“社会剖析”小说,首先必须把“社会”放进一个结构框架中,剖析才是可能的。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这种音乐性结构的把握世界方式基本上是自信、肯定的,作家认为世界、甚至自我是可以被正确、清晰地理解的,因而这种对结构的信赖绝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小说对音乐结构的认同。

对后者而言,音乐结构如同救命稻草;缝合的是支离破碎的断章残片,是对意义确定性的深刻怀疑,引起深刻的价值认同危机不得已的选择。

在前者,结构是秩序、统一、意义的象征,在小说的所指过于强大的时候,抽象出如音乐般纯粹的结构线条,无疑赋予小说清瘦的骨骼,使小说更能经受得住社会生活这个庞大的机器。

从更远来看,人本身就是个小宇宙,而由人组成的社会网络,其间的复杂程度自不待言,社会“交响乐”与毕达哥拉斯的“宇宙音乐”,正是回荡在艺术作品中永恒的节奏。

在看到上面二者区分的同时,我们还应看N-者共同的宿命在于:都是结构化、符号化了的世界秩序的象征,无论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因为不确定本身,也是一种秩序的表征,也是一种确定性的表达。

所以我们才会坚定地认为,小说是关照历史的一面镜子。

三、模式外的光芒如果说形式使内容有了具体可感的样式,那么结构的音乐性赋予小说的是在传统线性叙述模式之外的音乐结构所呈示出的内容样式。

比如上面分析过的《看虹录》、《狂人日记》,二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溢出了传统故事的线性叙述框架,小说的叙述显示出极强的形式特征,以至于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种形式所散发出的模式外光芒。

对沈从文而言,《看虹录》中的情感积累,早在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如《摘星录》、散文《水云》、新体诗《莲花》、《看虹》等中都有反复的表现。

将这些作品综合起来看,沈从文的形式自觉意识便更加突出了。

如果可以将这一次次的表达用不同的容器盛放并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一定会感叹这“新瓶装旧酒”的奇观。

并且,《看虹录》的形式实验相对而言较接近情感状态本身的复杂性。

这里,模式内外完成与未完成的,再一次向我们昭示了“一切艺术都趋向音乐”的姿态:靠近了一小步,却也差点儿丢失了自身的合理性。

《看虹录》要是再往前一步,让文字的排列来表达自身,让文字奏响自身而非在既有的文化语境中建构自身,其可读性将更成问题。

而可供作为传统小说这种文类来辨识的标签如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则将更加模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