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统美德简析

合集下载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本文是关于美德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导语: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中国的十大传统美德你知道是什么吗?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简析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简析

中国⼗⼤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特⾊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的德⽬,⽽且在世俗道德⽣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是爱⼈,即“仁者爱⼈”;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慈⼦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是民族团结的基⽯,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推⼰及⼈,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其⼦”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家庭社会⽣活中浓烈的⼈情味和⽣活情趣。

爱⼈、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她根源于⼈的恭敬之⼼,辞让之⼼,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前谦让不争,以及⼈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接物中的“和⽓”,在⼈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作为⼀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诚于⾃⼰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的诚实,待⼈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相符,“⾔必⾏,⾏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道德良知和道德良⼼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的祖国的⼀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品德。

中华传统文化十大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十大美德

中国传统十大美德作者:祭风1、仁爱孝梯“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所谓忠恕之道。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

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已及人。

具体内容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人还有一句话,叫“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对小人都可以宽容,那么对于非小人就更应宽容和善了。

”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仁爱”还表现在:但求于己,勿责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儿宜严,待人欲敬;爱知其恶,憎知其善;善言送暖,恶语施寒,宁作君子,勿为小人等。

2、谦和好礼中国自古到今都被称为“礼义之邦”,重礼是中国人立身处事的重要美德。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冠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认为,礼义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可以就说是“礼仪文化”。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礼也就包含了谦和、谦虚、谦让。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请简述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的内容

请简述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的内容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之美德1. 伦理道德概述•仁爱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之一。

•仁爱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亲人、友善待人的美德。

2. 仁爱的内涵•孝道:尊敬父母、崇敬祖先、照顾家人。

•人情味:关心他人、帮助弱者、扶持社会弱势群体。

•社交礼仪:尊重他人、礼貌待人、懂得感恩。

二、礼义之美德1. 伦理道德概述•礼义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

•礼义强调社会关系的秩序、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2. 礼义的内涵•礼仪:尊重他人的行为规范,包括言行举止。

•礼让:让步、谦虚、宽容。

•忠诚:忠于国家、忠于家庭、忠于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三、廉洁之美德1. 伦理道德概述•廉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

•廉洁强调诚实正直、反对欺诈和贪污腐败。

2. 廉洁的内涵•清廉:廉洁正直,不受贿赂,不偷盗。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公正公平:公正对待他人,不偏袒,不歧视。

四、勤俭之美德1. 伦理道德概述•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勤俭强调节俭、努力工作和珍惜资源。

2. 勤俭的内涵•勤奋:努力工作,充实自己的生活和贡献社会。

•节俭:节约使用资源,避免浪费。

•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富足,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

五、忠诚之美德1. 伦理道德概述•忠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强调对国家、家庭和信仰的忠诚。

2. 忠诚的内涵•忠于国家:爱国心、报国行动、维护国家利益。

•忠于家庭: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维护家庭和睦。

•忠于信仰:坚守信仰、守住底线、忠于个人的价值观。

六、友善之美德1. 伦理道德概述•友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友善强调彼此相处的亲和力和善意。

2. 友善的内涵•宽容:容忍他人的差异和错误。

•合作:乐于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友爱:真诚友好、关心他人的福祉。

七、勇敢之美德1. 伦理道德概述•勇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勇敢强调勇气、决心和坚强的品质。

2. 勇敢的内涵•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个人和社会责任。

浅谈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浅谈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浅谈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我们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

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虽然它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并不能由此否认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仁”发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

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坚韧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不衰,与这种孝悌之德的弘扬及其所形成的稳固的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的中介环节。

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中国的十大传统美德你知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十大传统美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1】十大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1.仁爱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

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

悌,敬爱兄长。

“融四岁,能让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爱孝悌”。

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

我们都知道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对每一个青少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谦和好礼:“谦”即为谦虚,“和”即为和睦家族、邻里,“好礼”即为有礼,注重礼义。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

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

中国历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被人称颂的人大都是“谦和好礼”的。

3.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诚恳。

“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守信用、讲信誉。

《狼来了》的故事被大家熟知,如果那个放羊的孩子不是因为一时贪玩,不诚实,欺骗了一次又一次,怎么会有那样的结果呢?可见,诚实是很重要的。

“知报”就是知恩必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

4.精忠报国:“忠”即为忠于国家,忠于皇帝。

报国即为报效祖国。

历史上有很多大将都是精忠报国的典范。

譬如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

5.克己奉公:“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就是服从于整体。

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个人利益服要从集体利益。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古代人对克已奉公的最好诠释。

这个思想更加符合当前阶段党的思想路线。

6.修己慎独:“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修养和自觉性;“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已,有高度的自觉性。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1.仁爱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

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悌,敬爱兄长。

“融四岁,能让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爱孝悌”。

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我们都知道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对每一个青少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谦和好礼:“谦”即为谦虚,“和”即为和睦家族、邻里, “好礼”即为有礼,注重礼义。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

中国历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被人称颂的人大都是“谦和好礼”的。

3.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诚恳。

“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守信用、讲信誉。

《狼来了》的故事被大家熟知,如果那个放羊的孩子不是因为一时贪玩,不诚实,欺骗了一次又一次,怎么会有那样的结果呢?可见,诚实是很重要的。

“知报"就是知恩必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

4.精忠报国: “忠”即为忠于国家,忠于皇帝。

报国即为报效祖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将都是精忠报国的典范。

譬如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

5.克己奉公:“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 “奉公”就是服从于整体。

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个人利益服要从集体利益。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古代人对克已奉公的最好诠释。

这个思想更加符合当前阶段党的思想路线。

十大传统美德

十大传统美德

十大传统美德
1. 诚实:诚实是一种正直和真实的品质,能够建立信任和尊重。

2. 尊重: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是一种关心和关爱他人的美德。

3. 慷慨:慷慨是指愿意分享和帮助他人,体现了乐于助人的精神。

4. 谦虚:谦虚是一种不自夸和不炫耀的态度,能够展示出谦逊和谦卑的品质。

5. 恒心:恒心是指坚持不懈和不轻易放弃的精神,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6. 公正:公正是指公正和公平地对待他人,不偏袒和歧视任何人。

7. 责任感:责任感是指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任的意识,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

8. 谨慎:谨慎是指小心和谨慎地处理事情,能够避免错误和不必要的风险。

9. 守时:守时是指准时和守约的习惯,能够展示出尊重他人时间的态度。

10. 勤奋:勤奋是指努力和坚持不懈地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和进步。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十、勇毅力行
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 作者:
———————————————————————————————— 日期:

请简述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的内容

请简述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的内容

请简述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的内容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美德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标准。

以下是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的内容:
一、仁爱:仁爱是指对人类的关怀和热爱,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二、忠诚:忠诚是指对国家、家庭、亲友和事业的忠实,不求回报地为他们奉献自己。

三、诚信:诚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不欺骗他人,在交往中讲究信誉。

四、孝顺:孝顺是指尊敬父母、敬老爱幼,在家庭生活中负起责任,照顾家庭成员。

五、礼貌:礼貌是指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尊重和谦虚。

六、廉洁:廉洁是指清正廉洁,不贪污受贿,不以权谋私,在职务上
做到公正无私。

七、勤劳:勤劳是指不懈努力,兢兢业业,不怕辛苦,为实现自己的
目标而不断努力。

八、节俭:节俭是指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在生活中注重节制,不铺
张浪费。

九、谦虚:谦虚是指不自大,不炫耀自己的才华和成就,在与他人交
往时表现出谦逊和谦和。

十、友爱:友爱是指相互关心和支持,在朋友之间建立真诚的感情,
互相帮助和理解。

这些传统美德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标准。

它们在中华民
族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中华民族人民的思想观念
和行为方式。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这些传统美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些美德,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贯彻这些价值观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谦和好礼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礼仪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

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情怀是最朴素的感情和品格,是热爱亲人和家庭的情感升华,也形成了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克己奉公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克己”即可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

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

修己慎独“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见利思义对义利关系的处理体现了中国伦理学的价值取向。

它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传统美德。

勤俭廉政“俭以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

“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

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

笃实宽厚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

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

勇毅力行“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有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

“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仁爱孝悌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10大传统美德1.仁爱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

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1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

中国古代有“2104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2104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2104孝图》。

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5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

(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网上浏览“2104孝图”漫画版:悌,敬爱兄长。

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

“融4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1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1)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礼有两个意思,1,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1个概念。

《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

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2层意思,即立身之“礼”。

《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教材又用“谦和”来解释“礼”。

“谦”即谦虚,古人讲谦虚,有在礼制规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1点的意思,比如“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因完壁归赵以及保护赵王,避免使赵国受辱等功劳,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然而当廉颇寻衅时,却能再3忍让。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我们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

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2、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3、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4、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第十二讲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第十二讲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第十二讲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我们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

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虽然它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并不能由此否认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仁”发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侧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

由此形成-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坚韧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不衰,与这种孝悌之德的弘扬及其所形成的稳固的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

孔子把“恕”作为“-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中国的十大传统美德你知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十大传统美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仁”:仁人、爱人、仁爱。

“仁”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诚信求和。

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

“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简析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
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
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
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
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
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
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
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
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
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
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
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很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
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
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
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
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
品德。

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
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因为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
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礼”的精
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
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

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
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

克己奉公的精
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

这种“公”的
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
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

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
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
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慎独”就是
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
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于主动性,造就
了很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先义后
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
重要的传统美德。

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
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
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

这种道德观点是鼓
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
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八、勤俭廉政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俭节约、廉明正直著称于世。

他们以劳动自
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质品质。

“俭以
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

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

“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

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

“正”是遵
循公益和道德。

勤俭廉政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
共有的美德。

九、笃实宽厚
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

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
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

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
成了很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

如老实、诚实、求实、
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

在待人接物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在现实生活中,
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达到任我沟通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
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
德的体现。

十、勇毅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