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敦煌:数字化让千年石窟“活”起来

合集下载

石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石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石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第一章绪论石窟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自唐代起,中国境内就有大量的石窟艺术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石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图像和意象,记录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

石窟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石窟艺术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

因此,石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章石窟艺术数字化保护的意义2.1 保护石窟艺术遗产石窟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文化民族的重要遗产,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可以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避免其因时间和自然环境因素所引发的破坏和损失。

2.2 促进文化传承石窟艺术所呈现的图像、意境和象征,是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精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数字化保护石窟艺术,可以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等现代手段将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传递给更多的人。

2.3 促进学术研究石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有助于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深入探讨,如艺术史、文化史、考古学等,为各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章石窟艺术数字化保护的技术与方案3.1 数字化的测绘技术数字测绘技术是数字化保护石窟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更加准确地实现石窟的测绘,建立真实的数字模型,实现多角度的展示和保存。

3.2 三维重建技术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将石窟艺术模型重建为数字三维模型,通过对艺术品进行几何形状、颜色、纹理等方面的还原,保留了石窟艺术的原貌,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数据支持。

3.3 数字化的数据库数字化的石窟艺术数据库是数字化保护的最终呈现形式,包括数字图像、文献资料等。

通过建立和维护数据库,可以更好地保留并传承石窟艺术的宝贵资源。

第四章石窟艺术数字化传承的实践4.1 多渠道数字化展示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数字化保护后的石窟艺术作品呈现在多个平台上,如博物馆、官方网站、手机应用等,全方位地向公众展示石窟艺术的魅力。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读古代艺术之美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读古代艺术之美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读古代艺术之美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之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莫高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品,其壁画和彩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主题内容而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莫高窟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莫高窟的艺术之美,现代科技手段被应用于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人们解读古代艺术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数字化保护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数字化重建和虚拟展示的一种保护方式。

在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中,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被运用于对壁画和彩塑进行非接触式扫描,将其精确还原为电子模型。

通过这种方式,莫高窟的艺术品得以在数字化平台上得到真实再现,这为后续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数字化保护不仅能够保留文物的原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更多样的传承利用方式。

传统的壁画和彩塑只能在实地参观时欣赏,而数字化平台的出现使人们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欣赏到莫高窟的艺术之美。

同时,数字化还使得艺术作品得以更好地传播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

在数字化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放大、旋转等操作,更加全面地观察和研究壁画和彩塑的细节,从而对古代艺术的审美和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数字化保护,现代科技手段还可以用于解读古代艺术。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息。

传统的艺术研究通常需要艺术专家对文物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解读途径。

以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对莫高窟的壁画进行色彩、结构、样式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艺术规律和意义。

此外,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莫高窟内刻写的佛经和题记进行自动识别、翻译和分析,为人们揭示其中蕴含的诗歌、故事和思想。

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也为解读古代艺术提供了专业而全面的支持。

《千年敦煌“活”起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千年敦煌“活”起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千年敦煌“活”起来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

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

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

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

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

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

”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2020年7月25日事业单位联考D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题及答案

2020年7月25日事业单位联考D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题及答案

2020年7月25日事业单位联考D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题(安徽/湖北/内蒙古/青海/甘肃/广西/宁夏/云南/四川)一、常识判断。

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费孝通《乡土中国》2019年被教育部列为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乡土中国》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作品B.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C.从亲属与地缘角度观察中国乡土社会D.与古代儒家对伦常关系的理解最接近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根据学情及具体教学环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数学老师教完平均数的概念后,布置了一系列练习,采取了演示法B.政治老师就某个国际经济主题组织了一场班级辩论,采取了讨论法C.科学老师课上和同学们一起观察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采取了讲授法D.化学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淀粉遇碘变色的实验操作,采取了实验法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首次对“隐私”的定义作出了规定,并强化了对隐私权的保护。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侵犯隐私权的是()。

A.某知名导演钱某未经演员李某同意,将自己与李某私下的微信聊天记录发到网上,以证明二人关系良好B.某房地产公司职员孙某模仿自己上司刘某在工作中的神态语气并制成视频,未经刘某同意,将视频公开发布到网上,以增加网络点击量C.某银行应王某债权人的要求,未经王某同意,提供王某在该银行的流水记录,以证明王某存在隐匿、转移资产的情况D.某网络视频播放平台未经张某同意,将张某在该平台的观影记录提供给其所任职的政府机关,以证明张某在上班时间没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4、下列哪项措施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内部学习动机?()A.教师为学生设置好明确、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B.教师向学生反馈学习结果,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C.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积极性评价D.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敦煌莫高窟完成数字化处理

敦煌莫高窟完成数字化处理

敦煌莫高窟完成数字化处理发布时间:2014-02-10 09:56:52 来源:人民日报编辑:葛莹1月末正是莫高窟的旅游淡季,洞窟静静地矗立于沙漠一隅。

导游吕文静带着游客进入一个洞窟,里面漆黑一片。

她一边讲解,一边用手电照亮一小块儿洞壁。

顺着光束望去,才能一睹莫高窟彩塑的芳容。

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复原的石窟彩塑。

莫高窟第61窟数字化前期采集现场。

1月末正是莫高窟的旅游淡季,洞窟静静地矗立于沙漠一隅。

导游吕文静带着游客进入一个洞窟,里面漆黑一片。

她一边讲解,一边用手电照亮一小块儿洞壁。

顺着光束望去,才能一睹莫高窟彩塑的芳容。

洞窟外,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对采集设备传回的图像进行拼接。

电脑屏幕上,壁画全貌一览无余,壁画明亮柔和,线条清晰流畅,画面如湖水般荡漾开来。

将显示尺寸调节到最大,细细端详,衣衫质地清晰可见,人物表情生动至极。

这就是莫高窟数字化工程的成果:经过数字摄影采集方案设计、通过定制轨道、摄影车、摄影框等专有设备逐行逐格进行摄影采集,将上千甚至更多的原始图像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有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至今保有735个洞窟。

过去一年里,敦煌研究院新完成了2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档案拍摄,至今已实现了约90个洞窟的数字化。

初衷希望人们在千百年后还能领略莫高窟的样貌敦煌的数字化,始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一个想法:让敦煌石窟得以“永久保存”。

莫高窟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使用泥土、木材、麦草等材料制成。

随着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彩塑和壁画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此外,洞窟还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而数字化处理,则弥补了物理保护的不足。

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就开始研究数字化。

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预期的色彩保真和线条的精度都没能实现,但是这样的探索让我们知道了问题所在。

”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旭东说。

1998年底,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开展“敦煌壁画数字化合作研究”项目,基本解决了色彩保真和线条几何尺寸的精度问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1.《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行路难》(其一)表现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行路难》中写出作者内心愁苦的语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行路难》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9.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2.《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直接寄语远方弟弟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从“隔千里兮并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5.《月夜忆舍弟》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千年敦煌“活”起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千年敦煌“活”起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千年敦煌“活”起来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

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

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

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世相”“人心”四大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

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

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

”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

作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莫高窟内壁画的保存和传承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莫高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保护及展示工作中。

本文将探讨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情况。

一、敦煌莫高窟的珍贵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建于4世纪至14世纪,因洞窟高峻而得名。

其中有大量壁画和雕塑,展示了古代佛教艺术精湛的技艺和宗教思想。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然而,由于莫高窟所处地理位置恶劣和时间的侵蚀,许多洞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壁画表面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氧化和剥落。

为了保护莫高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被引入用于其保护和传承。

二、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1.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记录、保护和保存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

通过数字化扫描和立体成像技术,可以创建精确的3D模型和高清晰度图像,以记录洞窟内的艺术品。

这些数字化数据不受时间和环境的侵蚀,可以提供给后人进行研究和欣赏。

通过数字还原,即使原作因自然因素破坏,也能在数字环境中进行修复和再现,使得后代能够领略到原本的艺术魅力。

2.提高传播效果数字化技术可以将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以更好的形式呈现给公众。

通过数字化展示,人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莫高窟的美,无需亲临洞窟即可欣赏其中的壁画壮丽景致,更好地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教育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使得更多人能够学习和研究莫高窟的独特艺术。

三、数字化技术在敦煌莫高窟的应用情况1.数字化扫描和测绘技术通过激光扫描和测绘技术,可以实现对洞窟壁画和雕塑的高精度记录。

通过激光扫描,可以获取洞窟内部的精确结构,包括洞窟的尺寸、形状和曲线等。

同时,还可以使用高分辨率相机进行壁画的高清拍摄,以保证图像的细节和质量。

这些数字化数据可以创建精确的3D模型和高清晰度图像,用于后续的研究和展示。

数字敦煌的故事

数字敦煌的故事

数字敦煌的故事
《数字敦煌的故事》
嘿,你知道数字敦煌吗?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存在!就好像在沙漠中突然出现的神奇宝藏!
我记得第一次听说数字敦煌的时候,我心里就犯嘀咕,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不会就是些数字吧?嘿,还真不是!那是对敦煌莫高窟的一种超级厉害的数字化呈现!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数字敦煌的展览。

哇塞,一进去就被那巨大的屏幕和震撼的画面给惊到了!就好像我们真的穿越到了莫高窟里面。

“这也太逼真了吧!”我忍不住惊叹道。

朋友也连连点头,“可不是嘛,感觉伸手就能摸到那些壁画似的。


我们在那一个个展区里穿梭,看着那些精美的壁画、佛像,心里充满了敬畏和感动。

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前的辉煌和智慧。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数字敦煌,我们这些普通人怎么能这么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呢?它就像是一个无私的守护者,把敦煌的美传递给每一个人。

现在,每当我想起数字敦煌,心里就暖暖的,真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感受它的魅力呀!你还等什么呢?赶紧去体验一下吧!。

关于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工作的经验介绍申论

关于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工作的经验介绍申论

关于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工作的经验介绍申论一、敦煌壁画数字化的意义敦煌石窟壁画的数字化,首先是为了抢救敦煌石窟珍贵的文物信息,使之得以永久真实地保存;同时为敦煌学研究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资料;并可制作虚拟洞窟供游客欣赏参观,为缓解石窟开放的压力、保护壁画提供技术保障。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针对石窟保护、考古以及壁画临摹等方面的文物数字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开展了三维洞窟和彩塑数字化的技术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石窟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引入壁画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前期工作中的病害现状调查,用数字壁画图像代替传统的银盐胶片记录,并利用计算机生成线描底图,然后基于线描底图调查描绘壁画病害分布图,大幅度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效率。

结合已有的壁画颜料以及变化的理化机理研究,研究了计算机可视技术形象表示壁画色彩变化的过程表达,成为壁画变色研究的重要辅助工具。

在石窟考古中研究中,利用壁画数字技术的成果,为考古工作提供高质量数字壁画图像,研究开展新型数字技术手段和信息集成方法。

二、敦煌壁画数字化技术的研究敦煌研究院对壁画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的珍贵资料。

在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作业中,实现高精度、色彩逼真的数字壁画采集、存储及处理,是数字敦煌的基础,也是所有数字壁画应用的基础。

与虚拟漫游技术相结合,则不仅实现了洞窟的逼真重现,还可作用于引导浏览、查询详细的敦煌壁画资料。

这两项技术的结合,便组成数字敦煌实现的核心。

敦煌研究院通过十多年与国内外计算机数字化研究机构的合作,完成敦煌石窟22个典型洞窟的数字图像,基于QuickTime VR技术的虚拟漫游洞窟42个;自2006年至今独立完成22个典型洞窟的数字图像,基于QuickTime VR技术的虚拟漫游洞窟7个。

目前我院已经具备承担石窟壁画数字化工作的能力。

三、敦煌壁画数字化的技术原理敦煌壁画数字化的技术原理是利用高精度数字相机分幅拍摄大幅面壁画,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拼接还原,从而达到大幅面壁画高精度数字化的目的。

2022年事业单位联考B类《职测》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2年事业单位联考B类《职测》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2年事业单位联考B类《职测》真题及参考答案(安徽/湖北/内蒙古/青海/甘肃/广西/宁夏/云南/四川)第一部分常识推断1.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打算性成就,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进展议程的减贫目标B.贫困人口从202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22年年底的551万,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C.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农网供电牢靠率达到99%D.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转移性收入占比上升,工资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2.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持续高速进展B.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足的管理型政府C.注意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D.建立健全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3.2022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该部民法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B.人格权、侵权责任皆单独成编C.确立了公证遗嘱效力优先于其他遗嘱效力的原则D.自施行起,民法总则、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同时废止4.2022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今年经济社会进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增长B.今年要优先稳投资稳预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C.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调整措施、严格手续,谨慎推动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D.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需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关心企业特殊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5.2022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方案》。

浅析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浅析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屍代J扌攵濡*1■兗浅析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王艺摘要:在漫长的历史中凝结了壁画、彩塑、建筑及不同朝代风俗等的敦煌莫高窟,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和艺术史上的耀眼明珠,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先民对于敦煌文化的承载具有跨历史意义,如今,使用传统方式保护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一些困难,在人才、资金等方面存在供应短缺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教兴国”逐步兴起,利用二维、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技术的方式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有了新的突破。

该文以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为例,分析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敦煌艺术数字技术文化保护21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中国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上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其中也包括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目前,国内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缺乏完善的体系,相应的技术、人才供应不足,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重视,以致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逐渐没落。

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需要人们的共同付出与努力,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唤醒中华文化遗产新的活力,在满足当代人文化审美需求的同时保护好敦煌文化,使其继续传承下去,是相关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敦煌莫高窟在千年的时光中将众多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莫高窟包含了735个洞窟、两千余身彩塑与四万多平方米壁画。

艺术宝库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进行再创作,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

敦煌莫高窟内保留了大量图像和文字材料,这些珍贵的材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如古代美术、音乐、建筑等)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字敦煌 阅读理解

数字敦煌 阅读理解

数字敦煌阅读理解数字敦煌,一个充满科技感和历史厚重感的词汇,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文物保护与传承方式。

敦煌,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然而,如何将这份厚重的遗产永久保存下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其魅力,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敦煌,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数字敦煌项目的初衷,是为了应对敦煌莫高窟面临的保护难题。

这些彩塑和壁画,由泥土、木材、麦草等材料制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参观游客的增多,其保护压力日益增大。

为了防止这些珍贵的文物进一步受损,敦煌研究院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为这些文物建立数字化的档案,实现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整窟的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的全球共享。

这个资源库不仅为研究者和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库,也为公众打开了一扇领略敦煌文化的窗口。

通过这个平台,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欣赏到这些艺术瑰宝的细节和全貌。

数字敦煌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这背后是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的研究。

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数字图像技术,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将沉睡在石窟中的艺术瑰宝“唤醒”,让它们得以以更清晰、更科技化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不仅是对传统的保护方式的革新,更是对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创新。

数字敦煌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

自资源库上线以来,访问用户遍布全球78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达到了惊人的1680万余次。

这表明,数字敦煌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互联网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触手可及。

数字敦煌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

《数字敦煌》阅读理解及答案题目:1.数字敦煌是什么?2.数字敦煌项目的初衷是什么?3.数字敦煌资源库有什么作用?4.数字敦煌成功的原因有哪些?5.数字敦煌的影响力有多大?答案:1.数字敦煌是敦煌研究院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项目。

活动5 走进“数字敦煌”-七年级信息科技下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

活动5 走进“数字敦煌”-七年级信息科技下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1
保护文化遗产
数字敦煌通过数字化技术,为敦煌文化 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手段,有效防止了
文物损坏和遗失。
2
促进文化传播
数字敦煌项目将敦煌文化以数字化形式 呈现,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敦煌文
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
激发文化创新
数字敦煌项目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还 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文化创新,为敦煌文
持,吸引了更多游客。
学术研究
数字敦煌技术为敦煌学术研究 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推动了学
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二章
数字敦煌的技术实现
数字敦煌的技术基础
数据采集技术
利用无人机、激光扫描仪等设备, 对敦煌文物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
三维建模技术
基于采集的数据,利用三维建模 软件构建敦煌文物的三维模型。
虚拟现实技术
化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谢谢
数字敦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和传承,更是对敦煌文化的创新和 发展,为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ຫໍສະໝຸດ 数字化呈现互动体验
文化传承
第四章
数字敦煌的社会影响
对旅游业的影响
01 对旅游业的影响
数字敦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吸引更多游 客,促进旅游业发展。
02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数字敦煌让更多人了解敦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网络传播平台
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 台,广泛传播敦煌的历 史、艺术和文化遗产。
教育推广
将数字敦煌引入教育领 域,让青少年通过互动 体验学习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的创新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敦煌壁画、 文物等以数字化形式呈现,让更多 人了解和欣赏敦煌文化。
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 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敦煌文化体验, 增强文化感知和互动。

让国宝“活”起来

让国宝“活”起来

让国宝“活”起来国宝是指具有特殊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文物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国宝往往陈列在博物馆或文化遗址,属于静态的呈现方式。

如何让国宝“活”起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国宝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数字化展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国宝进行数字化复原和虚拟展示,是将国宝“活”起来的一种重要方式。

数字化技术可以还原国宝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让公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感受到国宝的魅力。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数字敦煌”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敦煌石窟的艺术精华复原,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数字展览。

这种数字展览方式,不仅能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国宝,还可以解决国宝保存难题,避免部分珍贵国宝长时间暴露在光线和气候等环境中风化、腐朽。

二、互动体验国宝要“活”起来,不仅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互动体验的呈现方式。

互动体验是指让观众参与到展览中,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例如,包头市中国恐龙博物馆就设置了一个“恐龙骑乘体验区”,让游客可以在机械气动模型恐龙上“骑行”,感受恐龙的震撼力。

这种互动体验不仅能增强游客的参与感,还能提升博物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创意融合将国宝与当代艺术、科技等元素进行创意融合,可以展现出新颖、有趣的文化形象,让国宝“活”起来。

例如,中国美术馆曾与著名设计师王大卫合作,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抽象化的“剪纸人物”,充满了时尚感和艺术感。

这些剪纸作品不仅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也能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文化创意产品将国宝运用到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中,可以让国宝成为生活中的实用物品,让人们更加接触到国宝的价值和存在。

例如,苏州园林博物馆推出的“园林文化产品”系列,将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工艺元素运用到精美的工艺品和文物复制品中,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有实用价值。

这种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将国宝的文化价值和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国宝“活”起来,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数字敦煌发展现状分析

数字敦煌发展现状分析

数字敦煌发展现状分析
数字敦煌是指将敦煌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

在数字敦煌的发展中,具有以下几个现状:
1. 数字保护与修复:数字敦煌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3D扫描、成像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手段,可以实
现对敦煌石窟中的壁画、雕塑等文物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和修复。

同时,数字技术也能够解决人为破坏、自然侵蚀等因素对文物的损害问题。

2. 数字考古与研究:数字敦煌为敦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敦煌石窟中的壁画、经卷、文献等进行高精度的测量、记录和分析,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数字化数据和视觉化信息。

这些数字化数据的建立和分析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敦煌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探索出新的研究成果。

3. 数字展示与传播:数字敦煌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平台等方式,将敦煌文化呈现给更多的观众。

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如VR眼镜等,仿佛置身于敦煌石窟中,亲身体验敦煌
文化的魅力。

数字展示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多了解敦煌文化的渠道,促进了敦煌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4. 数字合作与交流:数字敦煌为国际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过共享数字化的敦煌文化资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可以开展更深入的合作研究,并对敦煌文化做出更
全面的认知与评价。

数字敦煌的发展也为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总之,数字敦煌在文物保护、研究、传播和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敦煌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为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工作经验申论

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工作经验申论

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工作经验申论
敦煌莫高窟壁画数字化是数字遗产领域影响较大的项目,数字化工作较有典型性——通过数字化技术最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承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敦煌莫高窟通过与国内外的合作,完成了各项科研攻关,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敦煌石窟数字化的方法和规范流程,拥有多项关键技术。

后来又以科研单位为依托,发挥企业平台,将科研成果充分转化,形成科研与服务的新模式。

壁画类遗产数字化的采集、处理、存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壁画数字化成果价值的深入挖掘,数字化成果在学术研究、数字展览和文创产品的开发等领域的应用,都是值得探讨和期许的。

壁画类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内涵
壁画类文化遗产目前存在多种病害,例如起甲、龟裂、疱疹、酥碱和空臌等,并且易发生颜料层脱落、褪色等现象。

壁画类遗产数字化技术是通过摄影采集和计算机等技术,将壁画类遗产当前的信息以计算机数据的形式永久地记录下来,并且能够多次重复使用。

壁画数字化的生命周期为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交换和服务,所以,壁画数字化的内涵不仅仅是单纯的摄影与计算机相加。

经过对敦煌石窟壁画20余年的数字化探索与研究,总结壁画类遗产数字化的内涵,即融学术、技术和艺术于一体。

【名师讲题】“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慕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

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

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

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

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

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

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钻合金制成假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

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

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

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面敦煌:数字化让千年石窟“活”起来回望历史,从内容到画风,走在时代之先的敦煌一直很“潮”。

在中原连接西域的开放前沿,各种新事物首先在这里“着陆”。

开放与创新,让这些新事物演化出“中国化”的新形态,并广为传播。

古老、遥远、神秘,这是敦煌最常示人的样子。

现代、可触、有趣,敦煌正揭开面纱,缓缓露出另一半容颜。

“C位”菩萨“C位”的菩萨?在敦煌工作了13年,杜鹃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不是第285窟西魏的菩萨嘛”。

这是个常在娱乐节目中出现的词。

众人中站在中央“C 位”的角色,颇有些独霸天下的意思。

而壁画中,眼目低垂的众菩萨却不争不抢,它们并排站立,平和从容。

配图文字这样写道:“只要功夫练到位,站在哪里都是C位。

”脑洞大开,来自古老与现代的碰撞,1652岁的莫高窟和20岁的互联网企业腾讯擦出了火花。

2017年年底,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手启动“数字丝路”计划。

今年6月上线的“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是子项目之一。

在古代敦煌,佛教信徒为莫高窟的营造提供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他们被称作“供养人”。

“数字供养人”借用了这一概念,网友只需花0.9元,就能参与到莫高窟数字化保护中。

而他们也将获得来自敦煌的“智慧锦囊”。

壁画与趣味解读相得益彰,令人忍俊不禁。

“C位”菩萨就是锦囊之一。

平衡――是项目负责人、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鹃面临的最大难题。

“如何在守住原真性的同?r,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磨合挺难的。

”在一份“智慧锦囊”的沟通草稿中,冲突跃然纸上。

面对正在听法、静心沉思的菩萨,双方提炼出看上去完全不搭界的两种意思:“悟”与“戏”。

“轻云蔽月,流风回雪,倾听内心的自在洒脱。

”这是莫高窟守护者眼里的菩萨。

腾讯则轻松俏皮,“天天刷剧,也要花点时间看看自己的内心戏”。

破与立“拉锯”后,古老敦煌在迅速更迭的网络洪流中抢下“C位”。

项目上线一个月,6万多网友打开“智慧锦囊”,捐资助力莫高窟第55窟的数字化工作。

筹资额满后,这座营造于公元962年前后、总面积达585平方米的洞窟,将启动300dpi高分辨率图像的采集工作,数字资源将得到永久保存。

沙漠中的“信仰之河”笔直的公路穿过荒芜戈壁,土黄色沙丘在不远处起伏。

自敦煌市出发20余公里,一处绿洲跃然眼前,莫高窟身藏其中。

如同时光隧道,穿过这路便能触摸到千年前的繁华。

莫高窟的营造始于公元366年。

云游四海的乐尊和尚翻过敦煌三危山,眼前突现万丈金光,他视其为祥瑞之兆,便在对面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

此后千年,一个个洞窟接续开凿,似菩萨缓缓睁开千眼。

唐代是莫高窟营造的鼎盛时期,洞窟达到一千多个,“千佛洞”便得名于此。

俗称“九层楼”的第96窟开凿于初唐时期。

高达35.5米的巨型弥勒倚坐俯瞰,上扬的左手意为祓除痛苦,平伸的右手意为满足众生的愿望。

大佛身后藏着密道。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善男信女沿密道自右至左绕佛三周,敬奉香火,以示礼佛祈福。

用“信仰的力量”来描述莫高窟的营造史并不为过。

“一千多年间,正是敦煌居民对佛教的信仰,让他们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开窟造像、供养佛祖,战乱也未曾将莫高窟毁掉。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说。

今天莫高窟保护格局的形成,同样来自人们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敬畏之心。

1935年,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留洋学生常书鸿偶然看到一本由法国探险家伯希和所著的《敦煌石窟图录》。

绝美的中国传统艺术,给原本醉心油画的他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

9年后,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常书鸿与同仁在疮痍之上建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被流沙堆掩的莫高窟终于结束了400多年的沉寂,有了专门的保护机构。

此后70余年,一代代莫高窟人心怀敬畏守护敦煌,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世界在这里缩影“任何传说中神奇的地方,只要去过一次便不再神奇。

但唯有敦煌,在你造访之后,心里的感觉反倒更加神奇。

”作家冯骥才如是写道。

神奇,几乎是每个到往敦煌的人都会发出的感叹。

为什么在荒凉的大漠深处会有一个美丽的大千世界?敦煌离不开丝绸之路的繁荣。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的通道自此开通。

至隋唐,丝绸之路北、中、南三条路“总凑敦煌”,敦煌成为“咽喉之地”。

四周是茫茫戈壁沙漠,南部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为敦煌绿洲源源不断地提供水源。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正是大自然的馈赠,为东来西往的商旅使团提供物质保障,有了歇脚之地。

“敦煌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阳关、玉门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凝结着中华民族向西进取的勃勃雄心和向东回望的无限乡愁。

”他说。

透过敦煌打开丝路历史之门,可以看到多元文明交融的神奇景象。

世界在这里缩影。

“给佛拍照”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梅隆基金会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拉开了敦煌石窟数字化的帷幕。

“给佛拍照”,是石窟数字化最简明的解释。

在昏暗的洞窟中,专业人员自制轨道、灯箱,分层、逐行拍摄壁画,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量庞大的照片逐一比对、拼接和修正。

仅实现一个300平方米壁画的洞窟数字化,就需要拍摄4万余张照片。

“不同于修修补补,数字化本身就是预防性的。

把洞窟的信息采集下来,通过影像永久保存。

几十年来,我们花的力气越来越多,步子越迈越大。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介绍,近30年来,画面精度已从最初的75dpi提升到最高600dpi。

这意味着,采集后的图像四倍于原作,在荧幕上看远比在洞窟看清晰。

以保护为出发点,石窟数字化落脚在了游客端。

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运。

直径18米的球幕影院中,通过数字化取得的壁画素材纤毫毕现,游客如沉浸苍穹之中,饱览梦幻佛宫的壮美。

自此,“前端观影、后端看窟”的旅游开放新模式在莫高窟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客蜂拥至洞窟的压力。

2016年,数字化的另一成果“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

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及全景漫游,免费在网络上公布。

人们只需轻点鼠标,就能身临其境地免费欣赏洞窟景象。

次年,“数字敦煌”英文版上线。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俞天秀介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180余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采集和120余个洞窟的全景漫游。

“数字敦煌”网站的访问量已达500万次。

建设“数字档案”,让不可移动的壁画越过山川海洋,抵达世界任何角落。

现代展示手段,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敦煌的全新视角。

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正在成为可能。

佛窟也俏皮因数字化“活”起来的千年石窟还能更好玩吗?今年4月,一只“落汤狗”让莫高窟在网上“火”了。

短短几天时间,莫高窟官网微博粉丝数量从7万涨至14万。

这本是一条可按常规发布的消息:因雨雪天气,莫高窟暂停开放。

微博编辑王芳芳视角一换,让小狗乐乐登场宣告了洞窟暂闭的通知:“窟霸乐乐早起巡山已回,路况可见图片。

”图片上,乐乐满身泥水,狼狈不堪。

满脸“?濉币獾睦掷郑?让网友乐了。

窟霸、巡山大王、莫高窟侍卫,被“圈粉”的网友不仅给乐乐起了许多爱称,还“八卦”出了乐乐的身世、“太太”和每天要“巡护”的范围。

“高冷”的莫高窟变得可亲可近了。

寻找古老洞窟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是敦煌研究院近年来致力的事情。

杜鹃介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依托敦煌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壁画素材,他们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上对敦煌文化进行多维度的价值挖掘,古老的敦煌石窟在大众视野中鲜活了起来。

谷雨耕种、立夏品酒、小暑摇扇,透过“敦煌岁时节令”系列趣味动图,古典雅致之美从壁画中脱逸而出。

菩萨“同色号”口红、词汇量颇大的“敦煌小冰”、动画片《舍身饲虎》《降魔成道》……多元化文创产品和趣味化服务让大众有了越来越多接近古老文化的机会。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现实。

透过可爱俏皮,“正解庄严”仍然是这些源于敦煌的新生事物背后的浓重底色。

“敦煌艺术历久弥新。

1600多年前,画师用画笔绘下了艺术创作之路。

现在,我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将匠心延续下去,走出今天的数字之路。

”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涛说。

越开放越自信敦煌究竟在传达怎样的价值?开放与创新,是解读敦煌无法避开的关键词。

举世瞩目的敦煌藏经洞,是这处佛教石窟开放胸怀的代表。

这里不仅出土了大量汉文、藏文文献,还出土了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等文献。

开放的胸?眩?让多宗教多民族在敦煌共存,多元文明在敦煌交相辉映。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不仅有佛国世界,更连通着世俗生活,人人都可以找到与它相通的时刻。

建筑学家梁思成照着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找到了大佛光寺;时尚博主可以在小短裙、V领衫和高腰背带裤中感受时尚的轮回;甚至常为“水逆”所困的“星座控”,都能在敦煌壁画中寻到十二星座图。

而从未停止的创新,则让敦煌在千年间保持着勃勃生机。

最典型的便是敦煌经变画。

“在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没有经变画,这是中国人创造出的一种新的佛教艺术形式。

”张先堂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佛经思想,古代画师以生动的图画阐释晦涩佛经,用画笔呈现出五彩斑斓的佛国世界。

这甚至称得上是“最早的新媒体”了。

回望历史,从内容到画风,走在时代之先的敦煌一直很“潮”。

在中原连接西域的开放前沿,各种新事物首先在这里“着陆”。

开放与创新,让这些新事物演化出“中国化”的新形态,并广为传播。

王旭东说,莫高窟见证了人类千年的祈愿,它告诉人们,慈悲能承载,智慧能沟通,美能成就。

“敦煌文化一定要发挥当代的作用。

我们在敦煌看到文化自信。

越开放越自信,越自信越开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