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不良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及其矫正措施
试析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矫正措施
试析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矫正措施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还有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而品德不良学生在学校中尽管是少数,但对全体学生教育质量乃至整个社会文明风尚的树立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掌握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矫正其不良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自身成长,也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一)道德观念上认识无知,行为习惯上盲目绝大多数的品德不良学生道德观念十分模糊,法律观念淡漠,缺乏明确的判断善恶是非能力。
往往出于好奇心和寻求新异刺激,做出不轨行为,常常在别人的起哄下做出冒险的事情。
总之,大多数品德不良学生在认识上很大程度受外界情境的制约。
(二)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品德不良学生一般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往往爱憎颠倒、荣辱不分,贪恋低级情趣,重江湖义气,缺乏真正的正义感。
他们在情绪上常与教师和同学对立,对自己既自尊又自卑,自己有时瞧不起自己,又不许别人蔑视自己。
在这种不健全情绪的支配下,常以粗暴蛮横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受压抑的烦躁不满情绪,挑拨同学与老师做对。
他们情绪多变,高兴时狂呼乱叫,不高兴时又狂怒暴跳,犯了错误有时也会“痛心疾首”,而事后又觉得无所谓。
(三)意志薄弱品德不良学生往往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能用正确思想约束自己,常常屈从于个人的欲望和情绪冲动,从而产生不道德行为。
有时犯了错误,经过教育,有了悔改之意,但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往往经不起各种诱惑或考验而产生动摇,时改时犯,反复不断。
(四)行为习惯不良,学习动机不明品德不良学生常常对人不诚实,惯于说谎。
有的养成张口就骂、动手就打的坏习惯;有的抽烟、喝酒,好吃懒做,沉湎于网络之中。
在学习上大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自觉的学习习惯,上课喜欢搞恶作剧,课后不完成作业,认为学习是给老师、家长看的。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模板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学生不良作业心理及矫正办法
小学生不良作业心理及矫正办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作业质量有重大影响。
深入研究小学生不良作业心理,及时进行矫正,对有效地组织、指导小学生作业练习,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意义。
下面就这一问题作点初步探讨。
一、不良作业心理的表现学生的作业心理主要指学生对作业的认识态度、情感、兴趣、动机等。
它是在学生作业活动中形成并在作业行为中表现的。
它能直接影响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近年来,我们对不同年级的上千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学生不良作业心理表现一般有以下几种:(一)喜新厌旧,缺乏一贯性。
在一个学期开始时,或换了一位新教师乃至一本新练习本时,小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新鲜感。
作业比较认真,书写比较工整,错误也较少,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新鲜感消退,作业态度逐渐变为敷衍,书写逐渐变为潦草,错误增加。
(二)目的不明,任务观点。
不少小学生把作业看成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我们询问过50多名小学生,在回答:“你为什么要做作业?”时,有42名学生回答“老师叫我做的”。
而且对待作业的态度还以教师的要求为转移。
要求严格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不敢“怠慢”,要求不严格的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就马虎从事;教师容易检查的书面作业,学生认为非做不可,教师不好检查的非书面作业如观察事物、参观访问、预习课文等,则认为可做可不做。
很多小学生对待作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只管做完,不管做好,有的干脆抄袭,有的编造理由拖欠不做。
(三)贪玩图快,粗心大意。
这种心理在大部分小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他们希望快点完成作业,好去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
常常是题目未看清,题意未弄懂,就匆匆动笔,做完也不检查验证,合上本子就交。
他们尤其讨厌长时间做作业,时间一长心理就厌烦,甚至产生对老师的不满情绪。
(四)关心评分,忽视批改。
我们调查过两个班87名小学生对作业本发下来的态度。
有35.7%的小学生只看一眼分数就把作业本放进书包。
有10.1%的小学生连分数都不看就把本子放到抽屉里。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不仅在学习知识,更在养成各种行为习惯。
然而,一些小学生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习惯,如撒谎、打架、偷窃、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及时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学习方面在学习上,一些小学生可能存在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不良行为习惯。
2、行为方面在行为方面,有的小学生可能会出现打架、骂人、偷窃、欺负同学、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3、生活方面在生活中,部分小学生可能有不讲卫生、不按时作息、挑食、浪费食物、过度依赖家长等不良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或者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缺乏关爱和沟通,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2、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3、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小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如网络暴力、不良影视作品等,从而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4、自身心理因素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原则(一)因材施教原则每个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都有其独特的成因和表现,因此,在矫治时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二)正面引导原则在矫治过程中,要多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鼓励孩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增强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信心和动力。
学生不良习惯的心理分析及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习惯的心理分析及矫正措施胶州市第九中学贾民山郭红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都存在着不良习惯,无论是优等生,和中等生,还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正确运用心理情感分析、寻找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及矫正措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有些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付出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方法,但收效不大。
其原因是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分析,想办法。
正如技艺高超的医生如果不对病人的外在表现病因进行会诊,就不能治好病人,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关心学生,认真细心地去观察,有足够的耐心去调查,同时从爱心出发对学生的外在表现多一些宽容之心,多进行换位思考,相信我们的努力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良习惯,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后进生。
此类学生是在学校或班级乃至老师眼里最最令人头痛的,因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都是受外部不良环境影响及自身的薄弱意志相互作用的产物。
有些是品德尚好,学习差,有些是品德与成绩都差,又被称之为“双差生”,此类学生在学校里多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同学的讽刺、嘲笑,在家庭里常受家长责备,甚至打骂。
他们在学习上表现为:上课“心不在焉”,作业“偷工减料”,褒贬“无动于衷”。
究其原因,家庭方面由于父母的包办,当然这也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共性,养成凡事依赖的习惯,久而久之,产生依赖的心理,遇到困难就无所适从。
也有些学生的家长本身就有懒惰成性,好赌成性等不良行为,孩子耳濡目染,难免会染上坏习惯。
在社会方面,主要受一些不良风气及不良文化氛围影响。
学生的模仿心理和好奇心理较重,对出现的一些新鲜事物分辨力差,常易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如,玩游戏机,上网,看赌博等,转移兴趣,产生厌学,逃学等心理。
教师方面,大多数学生的不良习惯并非与生俱来,有许多是由于教师忙,而忽略了学生未完成作业现象或发现而未加以深究,导致学生的侥幸心理,并变本加厉,最终导致学习一落千丈,而学习成绩下降后,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训斥和责骂,引起怨恨之心,产生逆反心理。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一些中学生形成了不良品德行为,比如撒谎、偷窃、欺凌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自己造成伤害,也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一些矫正方法。
首先,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内在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自我认同、情绪和压力等。
一些中学生可能具有较为孤独、内向的性格,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常常感到被忽视和排斥,想通过制造扰乱和引起注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外,情绪问题也是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中学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如家庭问题、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产生压抑和焦虑的情绪,习惯性地用不良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外在心理因素包括教育环境、同伴关系、媒体影响等。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教育环境对其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和影响。
同时,同伴关系也能对中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更加重视同龄人的认同和赞许,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
此外,媒体对中学生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矫正方法。
首先,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建立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引领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其次,加强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
对于那些存在情绪问题的中学生,学校应该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有效地管理情绪。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积极的情绪处理方式,防止情绪的负面影响。
第三,加强同伴关系的培养。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帮助中学生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
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师资,并鼓励中学生相互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引言:小学时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小学生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小学生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懒散、调皮捣蛋、说谎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给孩子本人带来问题,也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并提出矫正策略,旨在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第一部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懒散和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常常表现出不愿意按时完成作业、没有时间观念、不爱整理自己的物品等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行为。
2. 调皮捣蛋和缺乏纪律意识:小学生倾向于做出一些调皮捣蛋的行为,比如打闹、捉弄同学、随地乱扔垃圾等,同时也不太遵守纪律,对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不够尊重。
3. 说谎和不诚实:小学生有时会对父母和老师进行欺骗和说谎,比如偷偷吃零食、说没有完成的作业已经完成等。
4. 自私和缺乏合作精神:小学生常常表现出自私的行为,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和合作,比如不愿意与同学一起完成任务或分享玩具等。
5. 暴力和攻击行为:小学生有时会表现出暴力和攻击的行为,比如打架、欺负他人等。
第二部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的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比如父母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孩子可能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2. 同伴影响:小学生处在与同伴交往的阶段,同伴的影响不可忽视。
如果孩子周围的同伴有不良行为习惯,他可能会受到影响而模仿。
3. 学校环境:学校作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场所,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不良的学校环境比如纪律不严整或者是老师家长不够重视评价孩子的行为等,会增加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可能性。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对一个差生的教育个案分析
他便逞强闹事,违反课堂纪律,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注 意。自卑和好胜心理的交织,使他性情暴躁,喜怒无 常。这种情感的特点既是他品德不良的一种结果,也 是引起新的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3.江湖义气 受社会不良意识的影响,林某有很重的“江湖义 气”,对待事情没有理智思考,往往凭“义气”二字 处事,参与多次打架事件,从而犯下一个又一个的错 误。 4.逆反心理 林某正处于“青春期”,本来反叛心理就很强, 从小又遭到老师、同学的讽刺、斥责。得不到热情关 怀和及时教育,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助长了错误的 发展。 林某的问题除了有他自身原因之外,他的家庭教 育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林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家庭主 妇,心地善良,除偶尔干些活帮补家用外并无收入, 在家中无甚地位。她很希望管教好儿子,但是有心无 力。我每次和她联系,反映其情况后,她只能说儿子 几句,却往往换来林某的恶言相向,甚至是离家出 走。林的父亲是个粗暴的人,自己本身就好烟酒,教 育儿子只会使用暴力,或者干脆放任自流,其言行极 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导致林认为抽烟喝酒根本就不是 什么问题,反而是很平常的事。父母文化水平低,又 不懂正确的教育方法,负面的言传身教成为了他心中 的“准则”,父子母子之间甚少沟通交流,言分意离, 致使家庭教育无法有力地配合学校及班主任的教育, 因此林某的问题愈显得严重。
主要参考书目: 1.徐胜三: 《中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2.张人杰: 《大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3.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责任编辑:陈彩燕)
教育对象的三重主体性及其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应是~种“主体教育”。但什么是“主 体”?如何具体理解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笔者认为,教 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维度,即教育对 象是“三重主体”,也就是在三种意义上的“主体”。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如缺乏礼貌、频繁发脾气、不遵守规则等。
这篇文章将论述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缺乏礼貌。
有些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不懂得尊重他人,常有说话无礼、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等行为。
2.频繁发脾气。
小学生由于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发脾气,出现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情绪等问题。
3.不遵守规则。
小学生常常不遵守老师和家长的规定,或是违背学校的纪律,表现出不守时、不守信等行为。
4.懒散学习。
一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态度消极,不愿动脑思考、不愿努力。
在学习上表现出堕落、不上进的状态。
5.依赖性强。
一些小学生对家长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需要家长的一切指导和帮助。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比较松散,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不够严格,容易导致小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不够严格,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矫正,容易导致小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
3.同伴影响。
同伴是小学生社交的重要对象,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
如果小学生身边的同伴存在不良行为习惯,他们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产生类似的行为。
4.个人原因。
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尚不成熟,故意为之的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原因。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什么是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认知能力不足。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家庭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最初的社会环境,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在家庭中的良好行为习惯。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般认为,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
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
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行为的学生。
不良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
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
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通过教育,不良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但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养其成性。
1/ 1。
对行为偏差生的心理分析与疏导
对行为偏差生的心理分析与疏导作者:王慧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些“行为偏差学生”,其共同特征表现为不求上进,品德行为、学习成绩均较差。
由于行为偏差学生的不良品行是长期形成的,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惑的影响,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且多有反复。
究其原因,除了受教育者个体因素外,教育者多用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忽视了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很少思考、了解他们“偏”的成因中各种心理因素,更少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行为偏差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分析1、道德认知的偏差由于主客观原因使他们在长期的道德观念形成中逐渐造成道德认知上的偏差。
除了具有当前一般独生子女的通病外,其认识特征明显不同于一般学生,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念上的是非观模糊不清或是颠倒的。
他们常常游离集体之外,不愿参加公益活动;不愿穿校服,而喜欢染发、戴饰品把自己打扮得很另类并觉得非常有风度;他们更是经常在课堂上因违纪不接受批评教育和老师公开顶撞。
在他们的心中自我意识的私欲非常强烈,其核心是哥们义气与吃喝玩乐两大精神支柱及称王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和庸俗的乐趣观。
已经形成一定的错误处世哲学而导致他们不思上进、厌学、极易接受社会上消极的东西,喜欢与品行不良或有违法劣迹的“恶少”为伍,逐步形成了不良道德行为习惯,不能自觉按正确的道德标准来调节行为。
2、感性淡漠缺乏正义感他们常常封闭自己的感情世界,不愿表露自己的想法,行为表现常常是情感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极易冲动。
待人对事缺乏正义感,缺乏对别人起码的尊重和同情,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如在班级中经常故意破坏课堂纪律、对同学的恶作剧、欺侮弱势同学、破坏公物等都是爱憎颠倒,好恶不分的极端表现。
3、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由于这类个体意志力畸形发展,意志特征表现为两极性:在正确的方面自卑,意志力薄弱,而错误方面则极端自负。
表现为在做错事情和违纪后会振振有词地辩解,坚持错误,不愿接受教育。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三)赌博和迷恋游戏机、电脑网吧行为
1.赌博行为 学生赌博有下列表现:
第一,参加赌博的人数多。
第二,赌博场所和赌博手段多种多样。 第三,学生赌博往往和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
影响学生赌博行为的主要因:①社会上赌博风气
的盛行,是影响学生参加赌博活动的重要原因。②从 认识方面来看,学生赌博常有糊涂认识,往往认为下 注小,是玩玩的,不算违法,对赌博的危害认识不足。 ③从动机方面看,主要有好奇心、寻求刺激、逃避和 消遣的需要、争强好胜。④从意志方面看,学生一旦 染上赌博,就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容易反复。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 很重要的。在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同时需要建立 新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越巩固,不 良行为习惯就越容易被克服。
3. 树立自信,获取成功体验
首先,要尝试着去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值得 称道的地方;其次,要制造和把握机会展现自 己的专长和才干,领略成功的快乐;最后,要 经常说些自我激励和赞扬的话语。
4. 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 的行为习惯
有的学生之所以产生不良行为,固然有其内 部错误的心理结构,但也与外部不良诱因有关。 学生要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考验,以锻炼与不良 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2.迷恋游戏机和网吧的行为
学生迷恋游戏机和网吧主要危害有:
①影响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
②影响学生学习。
③许多黄色淫秽和暴力内容,容易使学生走上 邪路,导致犯罪。
④还可能诱发赌博、吸烟、偷窃等不良行为。 学生上电脑网吧真正目的是浏览信息、增加见 识的并不多,而聊天、观看黄色淫秽和暴力影 片内容较为多见。
在情感和意志方面,学生容易在高兴或烦 恼时吸烟。
在动机方面,主要有:①好奇心理;②模 仿心理;③从众心理;④表现心理;⑤交往心 理;⑥解烦心理。
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其矫治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其矫治策略人的学习活动需要人的全部心理过程积极参与,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到一些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习惯,并探究了相应的矫治措施,在此仅以数学课堂上学生常见的几种不良学习心理为例作出分析,并分别阐述其矫治措施。
一、盲从心理需要矫正矫治具有盲从心理的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作出思考,便随问随答,或是人云亦云,盲目地作出判断。
如笔者在教学退位减法时,设计了一个抢答练习,我出示一道“16-7”,立即有一位学生脱口而出:“等于7。
”即刻,很多名学生跟着大声嚷:“7。
”我举着卡片不动。
停顿了一下,又有一位学生报出“等于9”,大部分学生立刻掉转枪头,整齐地回答:“9!”此类场面的出现,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急于求成,没有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二是对他人的言行反应能力差,有口无心随大流,有很大的盲从性,属心理能力(EQ)问题。
针对盲从心理的成因,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矫治:一是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规则。
比如上例中,应让学生知道,一定要想好了再动口,只有最先说出正确答案的小朋友才能获胜。
二是要善于抓住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的契机,及时地进行鼓励。
应经常表扬那些不急于开口答题,而经常能得出完整、正确答案,以及善于倾听、分析他人发言的学生,运用激励机制,发挥榜样作用,使认真思考、主动质疑成为一种内驱力,最终形成为一种习惯,克服盲从心理,积极主动思维,提高对他人言行的心理反应能力。
如上例中应对最先说出正确答案的小朋友提出表扬,夸奖她想得仔细。
三是教师要注重提问引导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并无实质性内容,甚至毫无价值的“提问”,如“会不会?”“懂不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
对此,大多数学生则简单而机械地回答:“会!”“懂!”“是!”“对!”“好!”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提出疑问或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有创造性的建议。
久而久之,这种对答就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整齐划一的游戏,导致盲从心理的形成。
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一、不良行为及其成因学生经常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之为不良行为。
通常表现为损坏公物、不诚实、小偷小摸、聚众赌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考试作弊、无礼貌、爱骂人等。
正是由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及时的纠正,任其发展, 则容易产生道德品质败坏,甚至使少数人走上犯罪道路。
1、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如下:(1)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①许多学生的不良行为的表现,并不是智商差,而是受其家庭的影响,主要有:家庭自然结构差,父母离异,缺父或缺母;家庭意识不好,小孩耳闻目睹家庭的错误思想,不良恶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父母不良性格的影响。
②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的教育条件与水平、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的时间少,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不了解孩子等;错误的家教态度与方式方法,有的娇生惯养,重养轻教,有的粗暴或忽视放纵等。
总之,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都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2)学校教育不当的影响有的学校办学思路不端正,抱着“一肥遮百丑”的办学思想,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学缺乏针对性,搞形式主义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有: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过高,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以及心理需要;有的教师不去了解学生,不去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 对学生强制命令,采用体罚;有的教师只教书而不育人,对学生违规违纪视而不见,导致学生任之放之;学校的各种压力,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压力等,常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和挫折心理,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主要有: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的影响;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人的影响,尤其是不法的教唆;青少年不良品德与同学之间的影响,使其相互教唆,如道德败坏学生之间的相互教唆与影响等。
2、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有其主观方面的心理原因如下:(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需要。
不良行为学生矫治方案
不良行为学生矫治方案在当今社会中,不良行为学生在学校中的存在导致了教育问题的日益突出。
作为一种普遍现象,不良行为学生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提高学习表现。
本文将探讨针对不良行为学生的矫治方案,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措施。
一、了解根源问题在制定不良行为学生矫治方案之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不良行为的根源问题。
不良行为往往是由一系列问题引起的,可能存在家庭环境不良、学业压力过大、社交问题等。
只有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矫治方案。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于不良行为学生的改变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尽力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互信和理解。
用温暖的语言、关怀的态度来与学生沟通,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三、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不良行为学生的矫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公平分配,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四、个性化的教育方法针对不良行为学生,我们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只有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并达到矫治不良行为的目的。
五、加强家校合作在矫治不良行为学生的过程中,家校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家庭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并与学校保持密切的沟通,共同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
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
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良行为往往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调整心态。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参与课外活动,不良行为学生可以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子。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合作与团队精神。
学生不良行为的习惯的表现及矫正策略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矫正策略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
这就是说习惯对人一生的作用之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一句话:习惯决定命运,小节决定成败,由此可见细小的习惯对人生的巨大影响。
经笔者分析归类,大致罗列如下:1.有意损坏公物,搞恶作剧。
形成根源:当前社会上有许多人道德意识差,对不属于自己的公物漠不关心,到了的公物不扶,坏了的公物不修,看到别人损坏公物不制止,看到别人行窃不揭发,看到以大欺小、倚强凌弱不制止,小孩子看到了,模仿大人开始干坏事,搞恶作剧,欺负人,又缺少大人及时的制止,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不良习惯。
矫正对策:1.家长、教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努力做一个人见人夸的孩子。
2.任意放纵,依赖心理强,对己没有一点约束。
形成根源:家庭过分溺爱;许多事家长包办;对孩子平时缺少要求;缺少自己事自己料理的习惯培养;独生子女独霸习气严重,事事依着孩子,生怕惹孩子生气,孩子的放纵心理形成,对孩子凡是没有具体要求,及时孩子做不到,也不及时教育,天长日久,放纵任性的不良习惯形成。
矫正策略:1.学校、家庭配合,双管齐下,教育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坚定的意志。
讲给孩子一些优秀人士取得成功的案例,使学生感受到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2.展开一些同学间的评比活动,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增强意志,克服困难的决心。
3.教师、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影响教育孩子。
4.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
3.缺少礼貌,出口脏话,请客、打群架。
形成根源:1.不良的家庭习惯。
家长平时说话不文明,“球”、“怂”、“操他妈”、“牛逼啥”、“啥东西”等话为家常便饭,缺少“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谢谢”等基本礼貌用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缺少礼貌,出口脏话的不良习惯。
2.受不良同伴的影响。
行为不良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及其矫正措施
他 感 受 到 了集 体 的 温 暖 , 上 进 心 更 此, 教 师一 定要 善 于 发现他 们 身上 的长 处 和 给 他 用 , 加 强烈 了, 性 格 也 变得 越 来 越 活泼 和 开朗 。 闪 光 点 , 多 给 他们 展 示 自我 的 机 会, 多关 心 ( 2 ) 孤独心理。 他 们 有 的少 言 寡语 、 闷 赞 美他 、 表扬他 , 使 其 在 潜 能 发 挥 中得 2 . 5 正视 反 复 。 坚持 教 育 闷 不乐 ; 有 的 则焦 躁 不 安 , 常做 出一 些异 样 他 、
1 行 为 不 良学 生 的特 殊 心理 特点
巧 的 全 部 诀 窍 就 在 于 抓住 儿童 的 上 进 心 ,
在学 习上辅 导 他 , 还 让 他 担 任 宿 舍长 , 负 责
使 他 逐 步 改掉 了小偷 小 行 为不 良学 生 的 自尊 宿 舍 的卫 生 和 财产, ( 1 ) 自卑 心理 。 由于 这 样 那样 的 缺 点 和 这 种 道 德 上 的 自勉 ” 摸 的毛 病 同 学们 也 主 动接 近他 , 邀 他一 起 心 往往 被 自卑 感 所掩 盖 , 但再 差 的学 生 也 会 错误, 他 们 常 常受 到 老 师 的 批 评、 同学 的 埋 打 球 , 一 起 吃 饭 , 一 起 散 步, 也 乐意 把 钱 借 有 自己 的优 势 和 长 处 , 不 可能 一 无 是 处 。 因 怨 和 父母 的训 斥, 长 此以往 , 便 形成了自己 没
好 全班同学的思想 工作, 要求 大 家 都 来 关
首要 的 是 要 了解 其 特 殊 的心 理特 点 , 然 后有 信 ” 人手。 苏 霍姆 林 斯 基说 , 在 教 育儿童 时 , 针对 性 地 采 取 相 应的 教 育转 化 措施 。
特殊教育学生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教育措施建议
特殊教育学生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建议
引言
特殊教育学生指的是那些在研究和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患有智力障碍、研究障碍、情绪障碍或行为障碍等。
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了解并应对这些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研究和发展。
心理特点
1. 自尊心脆弱:特殊教育学生常常在研究过程中遇到挫折,容易失去自信和积极性。
2. 易焦虑:由于研究困难或被他人排斥,特殊教育学生常常感到紧张和不安。
3. 社交困难:特殊教育学生与同龄人相比,在社交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面临更多挑战。
4. 研究需求多样:特殊教育学生的研究需求因其个体差异而不同,需要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研究支持。
教育措施建议
1. 建立积极的研究环境: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2. 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研究特点,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例如视觉辅助工具、个别化的研究计划等。
3. 提供社交支持:组织特殊教育学生参与集体活动,鼓励他们与同龄人互动,提供社交技能培训和指导。
4. 提供心理支持: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焦虑和挫折。
5. 家校合作:与学生的家长密切合作,分享学生在学校的研究情况和进展,共同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案。
结论
了解特殊教育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对于他们的研究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创造积极的研究环境、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心理支持,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困难,实现他们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不良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及其矫正措施
摘要:中职学校往往都有相当数量的行为不良学生,做好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对他们的特殊心理做些简要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
关键词:行为不良学生心理特点矫正措施
行为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表现较差的学生。
其不良行为主要有:考试作弊、破坏课堂纪律、破坏公物、抽烟喝酒、偷窃、打架斗殴、赌博旷课、谈恋爱等。
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搞好课堂教学,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做好这一工作,首要的是要了解其特殊的心理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
1 行为不良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
由于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他们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和父母的训斥,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自己没用、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心态消极。
(2)孤独心理。
他们有的少言寡语、闷闷不乐;有的则焦躁不安,常做出一些异样的举动,如大声喧哗、故意搞恶作剧等,以期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这其实都是一种内心孤独的表现。
(3)戒备心理。
得不到老师的理解和赏识,再加上同学的孤立
和排斥,使其对老师同学产生了猜疑、戒备、躲避的心理和行为。
(4)厌恶心理。
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和喜欢,使其常怀厌恶之情,爱说风凉话,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巴不得班级出乱子,恨不得有同学被学校处分。
(5)恐惧心理。
明知不对,却又恶习难改。
老师批评时,他一方面表现出“心虚”的样子,另一方面却又强词夺理。
这又往往招致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嘲笑。
于是便产生了苦恼、害怕的情绪,产生了恐惧感
(6)逆反心理。
如果对其以权威来压服,或对其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就会诱发他们反权威、反训教的心理。
老师要求做的他偏不做,老师不要求做的他反而积极去做,和你对着干。
2 矫正措施
2.1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有的是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家长的原因,有的是学校的原因,有的是社会的原因。
教师要对每一个行为不良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不能局限于班级,要把范围扩大到家庭和社会,要了解他的现在,也要了解他的过去;要了解他的缺点和不足,也要了解他的优点和长处。
根据不同的原因和个性特征,采用不同的对策。
2.2 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激发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克服缺点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行为不良学生往往自卑有余,自信不足。
要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就要从激发“自尊、自爱、自信”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儿童时,无论如何不能“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他强调“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行为不良学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但再差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可能一无是处。
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多关心他、赞美他、表扬他,使其在潜能发挥中得到乐趣,在成功中体验自信,逐步培养自尊心。
2.3 用爱去点燃其心灵的“火花”
学生的品行出现问题,往往与他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有关。
教师必须给予他们真诚的爱,以点燃其内心的火花,要主动亲近他信任他,和他交朋友,做到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转化效果。
如前年我接了个文秘班,班里有个学生叫廖华,抽烟、喝酒、旷课、打架样样在行,是公认的“瘌痢头”。
但我没有把眼睛盯在他的缺点上,而是积极寻找他的优点及”可爱的缺点”。
我常利用课间和晚自习时间找他谈心,经过深入了解,我发现他脑袋瓜聪明,还曾当过语文科代表,更重要的是他并非真的想“破罐破摔”,他希望毕业后能去部队参军。
了解到他的这一理想后,我鼓励他要想当一名合格
的军人就必须从现在起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制,并经常提醒他:只有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才能早日撤销处分顺利毕业,当兵政审才能顺利通过。
为发挥其特长,让他的“闪光点”闪闪发光,我让他负责班上的板报,结果板报办得很好,评比中每次都能获得较好的名次,于是我又经常的在班上表扬他鼓励他,他体会到了自身的能力,自信心更足了,进步得越来越快了。
正是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爱的力量。
2.4 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自己所在群体的认同,渴望从中获得友谊和情感支持、获得归属感。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班级中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包容、互助的集体氛围,充分发挥班集级的教育感化作用。
如我任某班班主任时,有个学生由于家里困难,曾在宿舍偷过别人的钱,受到同学的冷落和厌恶,产生了自卑和对抗心理,甚至产生“破灌破摔”的想法。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这个学生很需要集体给予温暖,于是便做好全班同学的思想工作,要求大家都来关心他,帮助他改正缺点。
我给他调了座位,让他与一个学习好且乐于助人的学生同桌,在学习上辅导他,还让他担任宿舍长,负责宿舍的卫生和财产,使他逐步改掉了小偷小摸的毛病。
同学们也主动接近他,邀他一起打球,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也乐意把钱借给他用,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上进心更加强烈了,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活泼和开朗。
2.5 正视反复,坚持教育
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次两次一早一夕就能完成的。
行为不良学生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决不可丧失信心,更不能因此而放弃不管。
如学生王某在班级管理中花了我大量心血,却仍因参与打架而受到处分。
我困惑了,为什么在他身上花了那么多的心血,回报的却还是一纸处分呢?后来我渐渐明白,这主要还是由于他缺乏毅力、自控能力差。
于是又频繁地接触他,和他推心置腹地交谈。
一次,一个同学的腿摔伤了,他背上这位同学就往医院跑,后背都湿透了,还替同学缴了部分医疗费用。
第二天,我在班会课上表扬了他,宣布给他个人量化分上奖励三分。
他脸红了,一个劲儿地摆手摇头。
事后,他对我说:“我受了处分,连累了班级,您却不放弃我,我要再不学好,就太对不起您了。
”从那以后,他真的变了,学习也用功了。
因此,教师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而应正视反复,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
总之,根据行为不良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就一定能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龙丽英.后进生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J].贵州教育,2004(11):15.
[2] 林飞.浅析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教育对策[J].中外教学研究,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