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

对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
对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

第38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月 Vol.38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ul. 2016

────────── 收稿日期:2015-11-13

作者简介:任效莹(1989-),女,河南巩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38-

对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

任效莹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反义复合词“左右”在汉语发展史中经历了名词—动词—助词—副词这样的语法化过程,在研究中不仅要梳理出该词具体的语法化演变历程,而且要从中找出原因和规律。从认知的角度浅析“左右”的语法化历程,可以试图说明隐喻在实词虚化中的重要作用,为其他语法化现象的研究提供经验。

关键词: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

H 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4-0038-03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4.009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Grammatical Changes of the Antisense Compound

Word “zuoyou ”

REN Xiao-ying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 The use of the antisense compound word “zuoyou ” has experienced such changes: first as a noun, then a verb, an auxiliary word and at last an adverb. How and why its use has changed must be found out in our studies. 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s aims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metaphor in the process during which a content word becomes a function one, and to provide some insight for studies on other grammatical changes.

Key Words: antisense compound word; zuoyou ; grammatical changes; cognition

反义复合词“左右”在历时演变中,经历了由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这样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在研究中不仅要梳理出该词具体的语法化演变历程,而且要从中找出原因和规律,为其他语法化现象的研究提供经验。认知语言学认为,研究实词虚化应偏重于“从人的认知规律来探索语法化的原因”[1],而认知在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语义,所以下面本文将从“左右”词性变化出现的时间顺序找出语义(本文即词义)的相关性,从认知角度分析出造成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机制。

一、名词“左右”的产生和发展

“左右”最早是由春秋时作为方位词开始使用,本义即方位并列,表示参照物自身或其之外的左右两边,如例(1)。从认知角度来看,其方位意义源于人类对人体对称器官的认知需求。在概念隐喻的作用下,“左右”的本义引申为动词性和名词性两种(动词义在下文进行

阐述)。名词义最早指人,表示为“左右近臣”,如例(2),实现了方位域到人类身份域的投射。之后“左右”的名词意义泛化,由确指的事物开始部分虚化为不确指的成分,表示为“周围、附近”,这是方位域向处所域的投射。这种语义的表达方式具体有两种,一种是“指人名词+左右”,此种用法春秋时就已出现,如例(3)。另一种是“处所名词+左右”,大约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如例(4)。有时“左右”的名词义会进一步虚化,发展为没有实在意义的敬称,取代对人的直接称呼,如例(5)(6)。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左右”的名词义逐渐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脱落。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

(2)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其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任效莹:对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

-39-

(3)文王险降,在帝左右。(《诗经·大雅·文王》)

(4)令军士不得于亮墓左右刍牧樵采。(《三国志·诸葛亮传》)

(5)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6)然亦不能不粗呈于左右。(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二、动词“左右”的产生和发展

动词“左右”的语义相对名词义发生了进一步的抽象化。“左右”作为动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帮助,辅佐”,这种词义主要来源于“左右”的单字本义—左手和右手,因为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引申为动词,表示帮助,如例(7)(8)。二是“支配、控制”,这一词义也来源于方位词“左右”的概念隐喻。“左右”作为方位词总是有参照物,指的就是以参照物为中心的前后或者上下的约量,约量虽然可以有变化,但受参照物制约,变化范围有限,由此就引申出“左右”的“支配、控制”之义,这种词义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仍有出现。“左右”作为动词时有一般动词所具有的语法特征,既可以单独作谓语,后面带上宾语,如例(9)(10);也可以做连动谓语,直接跟在别的动词后,如例(11)。“左右”作连动谓语跟在别的动词后的情况并不常有,缺乏稳固性,为“左右”的进一步语法化提供了语法条件。

(7)此三人者,实左右之。(《国语·晋语四》) (8)以公用经术左右先帝五年,稔闻其德。(唐·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

(9)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国语·越语上》)

(10)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11)予欲左右有民。(《尚书·虞书》)

三、助词“左右”的产生和发展

大约东汉开始,“左右”作为助词跟在数词或数量短语后表约数的用法就出现了,如例(12)。但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鲜有出现,直到现代汉语才大量使用。

(12)何以明人年以百为寿也?世间有矣,儒者说曰:太平之时,人民侗长百岁左右,气和之所生也。(东汉·王充《论衡》卷一)

“左右”作为助词表约数的用法,涉及两种认知域:时间域和数量域,这与它搭配的数词或数量短语有关:

(一)时间域

“左右”的词义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也是符合人类的普遍认知经验的。在上文“左右”的名词义中我们

提到,“左右”的名词义发生泛化,可以表示周围、附近,是一种约指,这与“左右”放在时间短语后表附近这一模糊意义相对应。“左右”和时间短语搭配所表示的时间概念可以分为时点和时段,例如:

(13)大概在十点左右吧,鸡丝面来了!(老舍《取钱》)

(14)可是枪弹最密的时间只有半分钟左右。(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二)数量域

“左右”所表示的数量域也是从空间域隐喻投射而来。数量域不区分方向,只表示年龄、距离、温度等的数量大小。在数量域中,“数量短语+左右”只表示概数,不确定数目。例如:

(15)建衡二年至奋之死,孙皓即位,尚犹未久,若奋未被疑之前,儿女年二十左右,至奋死时,不得年三十四十也。(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九)

(16)又走了一里地左右,他们来到一个乱尸岗子。(老舍《四世同堂》)

四、副词“左右”的产生和发展

在元代,由于词义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左右”进一步产生了语气副词的用法,被解释为“无论情况怎样,事情发展趋势不变”,相当于副词“反正”“横竖”,如例(17)(18)。这一副词语义仍然是源于概念隐喻。在人类的认知经验当中,空间方位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正负方向上的区分,“左”和“右”只是相对的反义关系。蒋绍愚提到处于这种关系的“两个反义词之间有中间状态”[2],这种中间状态消除了“左右”语义上的绝对化,说明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人们没有明确的心理偏向,这样方位居中的左右双方势均力敌,造成现实情况不会由此发生变动。这样的认知基础使“左右”语义越来越虚化,引申出“无论、不管”之义,产生了语气副词的用法。

(17)(郭云)你看么,我见他是出家人,则这般与他个茶吃,他又这般饶舌,也罢,依着他,左右茶客未来哩。(元·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18)我左右是死的人,晓的甚么杉木柳木!(赵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语气副词“左右”在近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虽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但是语法特征还是有所不同的。在近代汉语中,“左右”可以修饰更多的动词,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如例(19)(20),并且可以放在各类句式前,如例(21)(22)。有时动词还可以省略,直接修饰动词后的宾语成分,如例(23)。但是到了现代汉语,“左右”作为语气副词出现的频率大大减少,尤其是在普通话日常表达中,但是一些方言(如辽宁方

第38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月

-40-

言)使用仍然比较普遍。此外,语气副词“左右”在使用中语法特征也发生了变化,一般用在小句前,且一般只修饰动词“是”,如例(24)。

(19)老陈,左右打搅你家。我有五百多年不洗澡了,你可去烧些汤来,与我师徒们洗浴洗浴,一发临行谢你。(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

(20)正唱《三弄梅花》,还未了,只见伯爵来,应保夹着毡包进门。那春梅等四个就要往后走,被西门庆喝住,说道:“左右只是你应二爹,都来见见罢,躲怎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十二回)

(21)左右破着老婆丢与你,坑了你这银子,拐的往那头里停停脱脱去了,看哥哥两眼儿空哩。(同上,第二十五回)

(22)想了想,左右他在那里望着影壁作揖,索兴不还他礼。(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

(23)我来错了!原来是僧人,闻得南边和尚们最不这好,躲了强盗,又撞了和尚,却不晦气!知死万死,左右一死,且进门观其动静。(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

(24)左右是没事作,闲着上教会去逛逛,又透着虔诚,又不用花钱。”(老舍《二马》)

五、“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

以上是按照反义复合词“左右”的不同词性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的语法化分析,虽然分为四个部分,但这四个部分是无法分割的。从认知角度来看,它们的语义来源是相互联系的,都是在隐喻的作用下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所造成的结果。根据认知语言学家的“人类中心说”,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自身及自身的行为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海因等学者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域排列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认为这是人们进行认知域之间投射的一般规律: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根据

上述的分析,反义复合词“左右”的语法化完全符合这一认知规律。

复合词“左右”的方位义来自于人类对人体对称器官的区分,然后以自身为主观参照,引发了人类对自身周围事物环境与自身关系的观察,“左右”的名词义(左右近臣)和动词(帮助/支配、控制)就是以空间方位的相对性为关联点由方位域投射到人类身份域、人类行为域。由于在方位域中,“左”和“右”只是相对的,存在以参照点为中心的中间状态。以参照点为中心,左右必须在量上大致相当,才能保持方位的居中,这就很容易引发方位域投射到与量相关的时间域和数量域中,引申出表约数的助词义。而语气副词“左右”的产生则是因为在方位域中,以参照点为中心的左右双方势均力敌,以至于形势不会因此发生改变,因此又引申出更加虚化的“无论、不管”之义。

反义复合词“左右”从实指到虚指,由具体到抽象,从实词—名词、动词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和副词,是语法化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实现语法化的重要动因则是隐喻。隐喻是实词虚化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在分析众多语法化现象时必须加以格外重视。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61.

[2]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31.

[3] 张豫峰.“X+前后/左右/上下”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3):30-36.

[4]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

浙江大学,2006.

[5] 方一新.“多少”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认知分析[J].语言研究,

2007(3):76-81.

[6] 张辉.助词“左右”的语法化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6):24-25.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大学英语教学是重要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能力服务,但现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改变,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有一定要求。英语翻译不仅是英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专业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是不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促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翻译,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丰富,语言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应用,能快速提高大学英语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一、认知语言学简述 1.认知语言学含义。认知语言学已经发展到30多年,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尤其在一些语言应用过程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学者对认知语言学提出是根据语言天赋,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都需要人类文化知识进行解释,认知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英语

翻译中引进认知语言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翻译能力,由于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论总称,对学习语言有促进作用。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则。 (1)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语法性辨别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渐进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一个语法与语义、语法环境有一定关系,认知语言学与其它语言的语法有本质区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渐进性、可变性的特征,根据认知语言学特征,要实现语法学家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掌握其基本原则,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翻译。 (2)语言与其他认知。认知是认知语言的功能,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进行认知,除了常规的认知,还需要具有特色的认知,以提升认知语言学的特色。认知语言学是要在常规的认知中不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性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完善理论,进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具有活力。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能促进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3)句法的非自主性。句法是一种模式,英语在

语言学纲要作业答案

语言学纲要作业一答案 一、填空 1. 语流音变分为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加音等。 2.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又叫“小学”。 3.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4.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5.语言的功能大致分为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非音质音位又叫超音质音位,它分为调位、重位、时位。 二、单项选择 1.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C)。 A.元音B.辅音C.音素D.音位 2.汉语拼音方案是以(C)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A.英语B.法语C.拉丁D.希腊 3.汉语拼音中的ü、c、h,国际音标分别写作(B)。 A.[u]、[c]、[h] B.[y]、[ts']、[x] C.[u]、[ch]、[h] D.[x]、[y]、[k] 4.下列说法,(A)是正确的。 A.汉语中的音高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B.妇女的声带比男子要厚。 C.汉语中的音长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D.汉语“天”、“空”两个音节的音高不同。 5.下列说法,只有(D)正确。 A.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弱。 B.振幅越大,声音就越长。 C.频率越高,声音就越低。 D.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 6.对发音器官功能的描述,(B)是正确的。 A.声带在发音中的作用是次要的。 B.舌头的活动,起了调节共鸣器形状的作用。 C.口腔中最为灵活的部位是上腭。 D.声带、舌头等是被动发音器官。 7.英语中desks与pigs中s的发音不同,这主要受( A )作用的影响。A.同化;B.异化;C.弱化;D.脱落 8.从音位来说,seat与sit的区别特征在于( B ) A.音质音位B.时位C.调位D.重位 9.“水果”一词实际发音时会发生语流音变,它属于( B ) A.同化;B.异化;C.弱化;D.脱落 三、判断题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动物没有语言。(√) 4.没有语言,人类照样可以思维。(×) 5.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6.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实验三 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LR分析器的构造过程,并根据语法制导翻译,掌握属性文法的自下而上计算的过程。 二、实验学时: 4学时。 三、实验内容 根据给出的简单表达式的语法构成规则(见五),编制LR分析程序,要求能对用给定的语法规则书写的源程序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对于正确的表达式,给出表达式的值。 对于错误的表达式,给出出错位置。 四、实验方法 采用LR分析法。 首先给出S-属性文法的定义(为简便起见,每个文法符号只设置一个综合属性,即该文法符号所代表的表达式的值。属性文法的定义可参照书137页表6.1),并将其改造成用LR分析实现时的语义分析动作(可参照书145页表6.5)。 接下来给出LR分析表。 然后程序的具体实现: ●LR分析表可用二维数组(或其他)实现。 ●添加一个val栈作为语义分析实现的工具。 ●编写总控程序,实现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过程。 注:对于整数的识别可以借助实验1。 五、文法定义 简单的表达式文法如下: E->E+T|E-T|T T->T*F|T/F|F F->(E)|i 上式中,i 为整数。 六、处理程序例 例1: 正确源程序例: 23+(45+4)* 40分析结果应为:正确的表达式。其值为:1983 例2: 错误源程序例: 5+(56+)-24 分析结果应为:错误的表达式:出错位置为)

附录: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string.h"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R 30 #define C 20 typedef struct elem { char e[4]; }Elem; //ACTION表与GoTo表中的元素类型 Elem LR[R][C]; //存放ACTION表与GoTo表中的内容 typedef struct out { int order; //序号 int state[10]; //状态栈 char sign[30]; //符号栈 char grasen[20]; //产生式 char input[30]; //输入串 char explen[50]; //解释说明 }OutNode; //输出结果中每一行的类型 OutNode out[20]; //存放输出结果 char Sentence[20]; //存放文法的一个句子 char GramSent[10][20]; //存放文法的一组产生式

反义复合词的“低频”现象及其“高频词素”的分析

反义复合词的“低频”现象及其“高频词素”的分析 双音反义复合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是丰富的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地用于课堂教学,二是在《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中,80%以上的反义复合词为超纲词。本文对收集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中的312个反义复合词进行了考察。超纲字不是习得反义复合词的主要障碍。同时还发现:有60.8%的复合词词素是《大纲》中的甲级字和乙级字;而这些汉字复合成词后绝大部分成为超纲词。通过分析反义复合词及其构词词素在《大纲》中的等级、及其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频度状况,探讨习得反义复合词的方法,降低课堂习得反义复合词的难度。如果能够把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将有利于缩短科研成果用于课堂教学的“周转行程”;在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之间、在教材中“高频字”与“低频词”之间建立起桥梁,缓解两两脱节所造成的课堂习得反义复合词的障碍。 标签:频度高频词素低频词习得策略 前言 反义复合词已经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词汇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脱节的情况。考察双音反义复合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频度,属于“低频词”。《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是编写对外汉语教材词汇选择的依据,该《大纲》中的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的字、词,左右着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所选词汇的初、中、高的等级。双音反义复合词在《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中,甲级词7个、乙级词12个,丙级词21个、丁级词19个,共59个。很显然,除这59个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出现的反义复合词外,其余均为超纲词。即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出现的反义复合词占本文统计的反义复合词总数的18.9%;有80%的反义复合词为超纲词。这一项考察说明,学习者通过教材从课堂上习得汉语反义复合词的机会很少。 对312个双音反义复合词的词素在《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中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其中的超纲字只有44个,仅占反义复合词词素的8%;如果除去其中的9个因多音字超纲的词素,只占6.4%;312个复合词词素中的甲级字和乙级字竟占了所有反义复合词词素的60.8%。继续考察发现:这60.8%的复合词词素,因其或是甲级字或是乙级字等原因,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均属“高频字”。然而这些“高频词素”在复合成词后,其中的绝大部分成为超纲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则为“低频”词。正是因为反义复合词在《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中“超纲”,以及在对外汉语教材词汇中“低频”,掩盖了反义复合词词素多为“高频字”的真相,成为课堂习得反义复合词的诸多障碍之一,甚至造成学习者“高频字储备”与反义复合词习得脱节的不良后果。 我们希望在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之间、在教材中的反义词素为“高频字”而复合成词后却为“低频词”之间建立起桥梁,以缓解两两脱节所造成的课堂词汇习得

认知语言学翻译

两种语言,两种思维:由语言操作驱动的灵活认知处理 摘要 人们通过划分周围的物体和事件为可识别的不同类别来了解它们。语言影响这个过程的程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有所不同吗?在这里,我们表明,流利的德语和英语双语根据其操作语言的语法限制自动分类运动事件。首先,正如在运动编码中的跨语言差异所预测的那样,在德语测试环境中运作的双语参与者更愿意在英语完成的基础上比双语参与者更大程度地匹配事件。第二,当双语参与者在英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行为与德语的预测一致;当双语参与者在德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与英语的预测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的影响是上下文绑定的和短暂的,揭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认知的可塑性。 关键词:双语,认知,认知过程,语言,心理语言学 查理是弗朗柯斯国王,自诩为罗马人的皇帝,发现讲另一种语言就是拥有另一个灵魂。有没有像人类之间能够互相区分的一种基础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在变化的语境中进行转化?语言可以为世界有意义的划分随时提供信息依据(露西,1997;沃尔夫,1956)。例如,在面孔,颜色,事件,和人工刺激上加上特定的语言标签,那么人们就会更快地区分和学习这些概念(罗伯逊,汉利,2008;lupyan& Ward,2013)。接触不同语言的婴儿一旦能说出母语的颜色,就会颜色分类上出现差异(罗伯逊,大卫杜夫,戴维斯,&夏皮罗,2004)。这种影响已经扩展到低层次的感知(蒂埃里,Athanasopoulos,wiggett,绘制,与Kuipers,2009)。在这里,我们通过操纵操作在双语者语言和测量在一个分类任务绩效的方式,探索使用特定语言在认知加工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在两个实验中,我们要求德国的英语学习者提供视频剪辑三合会描绘目标导向运动事件的相似性判断(例如,一个女人向一辆车走)。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的人对运动事件的目标或终点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南非语、和瑞典往往提到终点,看看终点,终点在相似性判断和青睐,而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这样一个较小的程度上(athanasopoulos&拜兰,2013;拜兰,Athanasopoulos,&工作,2013;flecken,卡罗尔,和Stutterheim,2014;Stutterheim,Andermann,卡罗尔,flecken,与schmiedtová,2012)。这些跨语言的差异是因为端点偏好语言观方面的差异,一种语法手段,表达的是一个动作,状态,或事件涉及时间的流动:英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一个事件的持续期是动词标记(例如,强制性的渐进的-ing形式的英语),和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更容易查看事件正在进行,不强调端点。相比之下,德国,南非,瑞典缺乏观点,因此不把注意力转向运动进行性。相反,演讲者采用整体事件的看法,终点也包括在其中(详情见拜兰et al.,2013;冯斯塔特海姆et al.,2012)。 在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中,我们得出在英语和德语语境中的德语和英语的单语和双语德语英语事件分类模式。如果不同的语言与事件分类的差异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任务中的性能将根据语言上下文而变化。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打乱了口头介导的分类,要求不同组的双语者在第一和第二语言重复串的数字。发现只要动词一出现,单跨语言的差异在言语之间存在的干扰就会消失。然而,当双语者使用他们的母语语言的时候,其他语言仍然活跃和被充分利用,影响者与之有所关联的话语形式(abutalebi和绿,2007;Boutonnet,Athanasopoulos,&蒂埃里,2012;吴和蒂埃里,2010)。

语言学纲要简答题及答案精编版

语言学纲要简答题及答 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A、语言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B、其次这是由语言的自身特征决定的,语言即是声音的传播,是所有工具当中使用起来最简便快速,容量最大,效果最好的工具,其它任何联系沟通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和思维有怎样的关系? 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表达自己思想都和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思维活动的成果依靠语言得以巩固和存在,思维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要依靠语言;人脑半球的实验依据证明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语言和思维又相互区别; 二者的功能不同: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能相互交际;思维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二者的规律不同:语言具有民族特性;思维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具有全人类共同性 二者的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主要是字词句等,思维的单位表现为概念、推理等3、什么是符号?符号应具备哪些条件?举例说明。 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例如:信号灯、旗语、上课铃、盲文等 符号应具备三个条件:符号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组成 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符号对于符号使用者来说具有强制性 4、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任意运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事物?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的即音和义的结合是约定成俗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 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对语音的形式作随意更改。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个人绝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权更改,各个成员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约定俗成前可以说有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强制性。假如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使用语言,如果这种任意性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强制性,各人可以自说自话,乱说一套,比如把“死”说成“活”,把“高”说成“矮”,把“香”说成“臭”,等等,那么结果是谁也听不懂谁的话,语言交际就无法进行,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了。 5、语音有哪些属性?什么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具有生理属性(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和社会属性,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6、什么是音位?怎样确定音位?

编译器设计难点

现代编译器的设计及其难点 摘要:我们常用的计算机软件,都需要通过编译的方式,把使用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的代码(比如C代码)编译(compile)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和执行的二进制代码。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编译器的设计始终都是一个重点与难点。此文主要介绍了编译器的设计方法,交叉编译的诞生及其应用。 关键词:代码、编译器、交叉编译。导论:首先谈谈编译器的主要功能及其设计步骤,然后对主机编译器进行研究,具体分析设计步骤,思考什么时候要用到交叉编译。回顾:编译器是将便于人编写,阅读,维护的高级计算机语言翻译为计算机能解读、运行的低级机器语言的程序。编译器将原始程序(Source program)作为输入,翻译产生使用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等价程序。编译程序完成从源程序到目标程序的翻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过程。一个现代编译器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源程序(source code)→预处理器(preprocessor)→编译器(compiler)→汇编程序(assembler)→目标程序(object code)→连接器(链接器,Linker)→可执行程序(executables)。从概念上来讲,一个编译程序的整个工作过程是划分成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将源程序的一种表示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表示形式,各个阶段进行的操作在逻辑上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一般一个编译过程划分成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六个阶段,这是一种典型的划分方法(如图1)。

图1 但有的目的平台上不允许或不能够安装我们所需要的编译器,而我们又需要这个编译器的某些特征;或者目标平台上的资源贫乏,无法运行我们所需要编译器,此时就需要用到交叉编译。什么是交叉编译呢,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平台上生成另一个平台上的可执行代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平台,实际上包含两个概念: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同一个体系结构可以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同样,同一个操作系统也可以在不同的体系结构上运行。举例来说,我们常说的x86 Linux平台实际上是Intel x86体系结构和Linux for x86操作系统的统称;而x86 WinNT平台实际上是Intel x86体系结构和Windows NT for x86操作系统的简称。,例如:编译程序在宿主机A上运行,将应用程序的源程序生成目标机B的代码(如图2)。与主机编译相比,交叉编译受的限制更多,虽然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做任何形式的交叉编译,但事实上,由于受到专利、版权、技术的限制,并不总是能够进行交叉编译,尤其是在业余条件下!举例来说,至今无法生成惠普公司专有的som格式的可执行文件,因此我们根本无法做目的平台为HPPA-HPUX的交叉编译。

反义连文

反义连文 林淑建著 目录 1.天文和地理 (1) 2.生活和劳作 (32) 3.经济和民俗……………………… . 77 4.中医和养生 (98) 5.艺术和情貌 (118) 6.政治和军事 (153) 7.学业和思想 (198) 后记 (242) 序文 (一) 反义词是各种语言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常考点,它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以及各门学科里头。在语言教学中,反义词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古人常用的“反义相训”仍普遍地运用在现代语言教学中。 反义词虽然数量庞大,但它们大都由常用的反义语素构成,而这些反义语素不过两千字。也就是说,只需掌握少量常用的反义语素就能较快地识记数量庞大的反义词。《反义连文》将常用的反义语素连缀成便于诵读的文章,它可以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识记反义词。

比较以往相关的著作,本书有诸多特点和优势。 一是本书开启反义词启蒙教育的先河。“凡大小、长短、是非、善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清代俞樾)反义词为大众所熟知,具有较高的社会阅读需求。然而,市场上除了反义词典外再无其他普及性读物。本书正好填补了这块需求潜力巨大的市场空白。 二是全文皆由反义语素连缀而成,所引用的例句均是反义对举句,大都是经典的格言、警句和诗词,注意它的思想性和稳定性。这有助于读者学习和应用反义词,并从中领略到反义词的魅力和作用。 三是内容丰富,新颖独特。全文共252句,每四字一句,除多音字外,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连贯。全文虽然只有一千零八字,内容却涉及诸多领域,蕴含丰富的社会事理、哲理以及科学思想和民俗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成就巧妙地融为一体。【注释】采用“字音-解释-例句”的结构方式,将“识字-文理-百科知识”等功能有机地组织起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四是文中还穿插讲述古今中外不同年龄段的人利用反义词进行思维决策的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炼,而且饱含着丰富的哲理,对启迪读者的智力以及提高运用反义词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五是以反义词为题材的命名作文,是古今中外各种中高级考试常用的形式。用反义词写成诗句、短文或论文,仍将是中高考作文的重要题型。相信本书对提高读者作文能力也会有所帮助。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2008年1月第24卷 第1 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an.,2008 Vol.24 No.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吴 波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062) 提 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1-0056-05 A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 Perspecti ve on Tran sl a ti on and its En li ghtenm en t On the D evelop m en t of Tran sl a ti on Ab iliti es WU B o Abstract: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on translati on p r ovides a ne w outl ook 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teaching:the core of translati on teaching is t o devel op translati 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translat or’s cognitive activities.A translati 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 m inati on of p r oble m s in current translati on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abilities;translati on teaching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却一直以来在翻译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相比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等强调译者(即解构者或阐释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 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模式,翻译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支持。 二、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笔者认为翻译教学的总体远景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译者,而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但需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四章语法答案

第四章语法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 内部曲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元音或辅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如英语的所谓不规则动词, 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示形态变化。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性——通过词(名词、代词等)的形态变化表现事物的性别特征。欧洲的许多语言中都有。 屈折词缀——黏附在词的后面,只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构成新词的词缀。黏着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黏着语素。 体——体(aspect )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最常见的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或持续体、进行体),此外还有起始体、继续体、中断体、反复体、短时体(或瞬间体)等等。 时——时是动词的语法范畴,时(tense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间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 词法——语素组合在词的规则和词的变化规则合称词法。 二、填空 1、和动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有时、体、(态)和(式)。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3、在workers 中,worker 这一部分可以称为(词干)。 4、按照词法结构类型,语言可以分为(词根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 5、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语调)。 6、仅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 7、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 8、和名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有性、格、(数)。 9.词的组合有五种基本类型,例如“研究问题”属于(支配式),“跑的很快” 属于(补充式),“马上出发”属于(偏正式),“火山爆发”属于(主谓式)

10、能够改变词类的是(构词)词缀。 11 、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除了有类的配列之外,还有(形态的一致性配合)和(虚词)。 三、单项选择 1 、下列各组词中全部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D )A.大学、人民、(英)reader B .劳动、阿姨、(英)railway C.瓶子、教室、(英)unhappy D .道路、材料、(英)classroom 2 、与“春光明媚”结构相同的组合是(A ) A.阳光充足 B .已经开始 C.调查研究 D .工人和农民 3 、以下关于句法变换陈述正确的一项是(B )A.句法变换反映的是句子之间的关系 B.句法变换可以区分句法多义C.容许变换说明一个语言的语序是自由的D.变换从不改变句子的语义 4 、区分词类最重要的依据是(C) A.意义B 、形态变化C 、句法功能D 、语言的类型特点 5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花儿”是() A .单纯词 B .派生词 C .复合词 D .语素6、分析以下Michoacan Aztec 语中的一些词以及英语翻译。nokali —my house nokali mes-- my houses mokali —your house ikali —his house kalimes--houses 如果表示friend 的词是mahkwa,表示my friends 的词应该是(E ) B. mahkwas 四、分析题 1、用变换的方法区分下列句法多义的句子:支持的是王书记 我们支持是王书记(王书记是受事)

语法分析(自上而下分析)实验报告

实习二语法分析-自上而下分析 一、实验目的 使用预测分析方法对输入的表达式进行分析,掌握其具体的使用并且学会去分析一个文法。 二、实验内容 1.设计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器算法(使用预测分析) 2.编写一段代码并上机调试查看其运行结果 三、实验要求 使用LL(1)分析算法设计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器 LL(1)文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方法,它是从文法的开始符号出发,生成句子的最左推导,从左到右扫描源程序,每次向前查看一个字符,确定当前应该选择的产生式。 实现LL(1)分析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使用一张分析表和一个栈进行联合控制。 预测分析程序的总控程序在任何时候都是按STACK栈顶符号X和当前a的输入符号行事的。对于任何(X,a),总控程序每次都执行三种可能的动作之一。 1.若X=a=“#”,则宣布分析成功,停止分析过程 2.若X=a≠“#”,则把X从STACK栈顶逐出,让a指向下一 个输入符号。 3.若X是一个非终结符,则查看分析表。 四、运行结果

(本程序只能对由'i','+','*','(',')'构成的以'#'结束的字符串进行分析) 五、源程序实现 /*LL(1)分析法源程序,只能在VC++中运行*/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char A[20]; char B[20]; char v1[20]={'i','+','*','(',')','#'};/*终结符*/ char v2[20]={'E','G','T','S','F'};/*非终结符*/ int j=0,b=0,top=0,l;/*L为输入串长度*/

C语言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

C语言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 01计算机4班18号任春妍2号陈俊我们设计的编译程序涉及到编译五个阶段中的三个,即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和中间代码生成器。编译程序的输出结果包括词法分析后的二元式序列、变量名表、状态栈分析过程显示及四元式序列程序,整个编译程序分为三部分: (1) 词法分析部分 (2) 语法分析处理及四元式生成部分 (3) 输出显示部分 一.词法分析器设计 由于我们规定的程序语句中涉及单词较少,故在词法分析阶段忽略了单词输入错误的检查,而将编译程序的重点放在中间代码生成阶段。词法分析器的功能是输入源程序,输出单词符号。我们规定输出的单词符号格式为如下的二元式:(单词种别,单词自身的值) #define ACC -2 #define syl_if 0 #define syl_else 1 #define syl_while 2 #define syl_begin 3 #define syl_end 4 #define a 5 #define semicolon 6 #define e 7 #define jinghao 8 #define s 9 #define L 10 #define tempsy 11 #define EA 12 #define EO 13 #define plus 14 #define times 15 #define becomes 16 #define op_and 17 #define op_or 18 #define op_not 19 #define rop 20 #define lparent 21 #define rparent 22 #define ident 23 #define intconst 24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单音节语素构成并列式复合词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 合词,也称对立词、反义合成词或反义相成词。反义词表示的是相反或相对的意义,突 出的是事物具有的对立特征,而当两个长期连用的反义词词汇化为反义复合词之后,它 所突出的便不再是对立特征,而是事物内在的统一性。 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 素意义的简单汇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 变。 中文摘要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 合词。在反义复合词中,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约占95%以上。学术界对数量很少的偏义反 义复合词关注较多,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研究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成果。非偏义反义复合 词这一术语是我比照偏义复合词这一名称独创的。据我的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有近三百个。除了近十个偏义复合词以外,其余的词都是非偏义反义 复合词。这些词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二百多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深入研究, 我发现了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 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 性的质变。例如:“左右这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中所包含的“身边跟随的人”这项意义与其构词语素“左”和“右”的本义比较相去甚远。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在词义生成过程中 所发生的这一变化不同于偏义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总有一个语素的意义被完整保留下 来;也不同于某些近义复合词,它们的词义往往是两个语素义的简单汇合。我所关注的 这类词,当它们的语素凝结为词以后,几乎都会产生全新的义位。我把这一现象称为“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变异特征”。为了清楚地揭示这一语义变异现象,采用了义素分析法。分析的结果是:少量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其词义的构成义素与语素义的构成义素 相比较,部分义素发生了变化。这类词约占我所统计的反义复合词的四分之一。大部分 的反义复合词,其词义的构成义素与语素义的构成义素相比较,几乎全部义素都发生了 变化。因为运用了义素分析法,所以能够从微观层面清晰地观察到研究对象语义发生剧 烈变异的根本原因,就是反义复合词的义位中产生了大量的与语素义的义素全然不同的 新义素,从而形成了全新的义位。反义复合词词义的变化可以归纳为八类。因为反义复 合词的语义在生成过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所以不能依据语素的意义推测词义。这 样就给学生理解、使用反义复合词带来很大困难。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第 一语言非汉语的学生中,对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理解错误率较高,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运 用这些词造句。反义复合词教学是汉语词汇教学难点之一。运用我的研究结果可以解析 这一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我可以肯定地说,几乎全部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义位义素与语素的义素相 比较都发生了变化。这一语义变异现象普遍存在于非偏义反义复合词中,并仅普遍存在 于此类词中。这是首次清晰地揭示出非偏义反义复合词语义的这一本质特征。这一发现 使我们找到了反义复合词成为教学难点的症结,也从语义的深层结构中找到了解析这一 教学难点的科学方法。 论文首次提出了“非偏义反义复合词”这一术语;首次揭示了这类词的词义在语义生成 过程中的变异特征;首次运用义素分析法全面分析了这一特征形成的深层原因;首次归 纳了该类词的语义分类;首次明确地指出解析这一教学难点的科学途径;并首次运用完 全归纳法得出一个肯定判断:除了“夫妻”、“父母”等个别词例以外,大多数非偏义反 义复合词的词义不等于两个语素义的简单汇合。这些都是汉语词汇研究中未曾有人系统 做过的事情。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摘要: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实现翻译,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认知语义学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引言 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早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就有了“文”与“质”之争,实际上是直译与意译之争;还有清代翻译大师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除了国内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之外,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弗雷赛·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就提出了翻译中的三项基本原则: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冯庆华2020:P4-5) 对于如何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CMinus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设计编译器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C- Minus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设计 提交文档学生姓名:X X X 提交文档学生学号:XXXXXXXXXX 同组成员名单:X X X 指导教师姓名:X X 指导教师评阅成绩: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 . . 提交报告时间:2015年6月10日

1.课程设计目标 实验建立C-编译器。只含有扫描程序(scanner)和语法分析(parser)部分。 2.分析与设计 C-编译器设计的整体框架,本实验实现扫描处理和语法分析程序(图中粗黑部分)。 2.1 、扫描程序scanner部分 2.1.1系统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根据DFA图用switch-case结构实现状态转换。 惯用词法:

①语言的关键字:else if int return void while ②专用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③其他标记是ID和NUM,通过下列正则表达式定义: ID = letter letter* NUM = digit digit* letter = a|..|z|A|..|Z digit = 0|..|9 大写和小写字母是有区别的 ④空格由空白、换行符和制表符组成。空格通常被忽略,除了它必须分开ID、NUM 关键字。 ⑤注释用通常的C语言符号/ * . . . * /围起来。注释可以放在任何空白出现的位置(即注释不能放在标记内)上,且可以超过一行。注释不能嵌套 scanner的DFA

说明:当输入的字符使DFA到达接受状态的时候,则可以确定一个单词了。初始状态设置为START,当需要得到下一个token时,取得次token的第一个字符,并且按照DFA与对此字符的类型分析,转换状态。重复此步骤,直到DONE为止,输出token类型。当字符为“/”时,状态转换为SLAH再判断下一个字符,如果为“*”则继续转到INCOMMENT,最后以“*”时转到ENDCOMMENT状态,表明是注释,如果其他的则是字符停滞于当前字符,并且输出“/”。 2.1.2程序流程图

对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

第38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月 Vol.38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ul. 2016 ────────── 收稿日期:2015-11-13 作者简介:任效莹(1989-),女,河南巩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38- 对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 任效莹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反义复合词“左右”在汉语发展史中经历了名词—动词—助词—副词这样的语法化过程,在研究中不仅要梳理出该词具体的语法化演变历程,而且要从中找出原因和规律。从认知的角度浅析“左右”的语法化历程,可以试图说明隐喻在实词虚化中的重要作用,为其他语法化现象的研究提供经验。 关键词: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 H 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4-0038-03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4.009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Grammatical Changes of the Antisense Compound Word “zuoyou ” REN Xiao-ying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 The use of the antisense compound word “zuoyou ” has experienced such changes: first as a noun, then a verb, an auxiliary word and at last an adverb. How and why its use has changed must be found out in our studies. 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s aims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metaphor in the process during which a content word becomes a function one, and to provide some insight for studies on other grammatical changes. Key Words: antisense compound word; zuoyou ; grammatical changes; cognition 反义复合词“左右”在历时演变中,经历了由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这样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在研究中不仅要梳理出该词具体的语法化演变历程,而且要从中找出原因和规律,为其他语法化现象的研究提供经验。认知语言学认为,研究实词虚化应偏重于“从人的认知规律来探索语法化的原因”[1],而认知在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语义,所以下面本文将从“左右”词性变化出现的时间顺序找出语义(本文即词义)的相关性,从认知角度分析出造成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机制。 一、名词“左右”的产生和发展 “左右”最早是由春秋时作为方位词开始使用,本义即方位并列,表示参照物自身或其之外的左右两边,如例(1)。从认知角度来看,其方位意义源于人类对人体对称器官的认知需求。在概念隐喻的作用下,“左右”的本义引申为动词性和名词性两种(动词义在下文进行 阐述)。名词义最早指人,表示为“左右近臣”,如例(2),实现了方位域到人类身份域的投射。之后“左右”的名词意义泛化,由确指的事物开始部分虚化为不确指的成分,表示为“周围、附近”,这是方位域向处所域的投射。这种语义的表达方式具体有两种,一种是“指人名词+左右”,此种用法春秋时就已出现,如例(3)。另一种是“处所名词+左右”,大约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如例(4)。有时“左右”的名词义会进一步虚化,发展为没有实在意义的敬称,取代对人的直接称呼,如例(5)(6)。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左右”的名词义逐渐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脱落。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 (2)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其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