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复合词“反正”的产生和发展
“正反同词”产生、演变的原因及其嬗变的趋势
“正反同词”产生、演变的原因及其嬗变的趋势[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界曾对词义“反训”问题展开过激烈讨论,分歧很大。
“反训”反映的是“正反同词”的语言现象。
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文章就“正反同词”产生、演变的原因及其嬗变的趋势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正反同词;嬗变引言20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界曾对词义“反训”问题展开过激烈讨论,但并未达成共识,不论“反训”是不是训诂学的一种方法,应当说其中反映的语言现象-“正反同词”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轨迹。
1“正反同词”对于“反训”各家的分歧相当大,肯定者与否定者所争论的焦点是:“反训”能不能算作训诂学的原则、方法。
肯定者认为用相反的词义去解释古语,“反训”当然是释义的方法;否定者认为所谓“反训”是语言演变的偶合,不是基于相反的原则去训释古字;折衷者则对“反训”作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划分,似有意调和前二者的分歧。
其实,蒋绍愚的论述已不再纠缠于“反训”是否算作训诂学的方法,而是直接触“反训”及所反映的现象本身。
“所谓‘反训’。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词具有两种相反的意义。
”他所关注的是一个词兼具两个相对的意义这一现象,即“正反同词”现象。
同时列出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同一个词;第二,必须是共时的语言现象;第三,必须真正是相反一义。
综上可知,“正反同词”指的是一个词同时具有相反相对两个意义。
至于是不是共时的语言现象我认为值得商榷。
蒋绍愚认为历时的语言现象不是“正反同词”形成的原因。
众所周知,词义在产生之初大多是单义的,后经语言的演变发展才成为多义,正反同词的诞生也是这样。
对任意一个语言现象我们都应该立体地观察,处于共时的正反两个义项固然属于“正反同词”,而由于历时变化形成的正反两个意义,从今人的角度看也应该属于“正反同词”。
2“正反同词”产生的原因2.1 根本原因一对立统一性从哲学上来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对立统一体,词义也不例外。
就一个词来看,本义、引申义及各义项之间。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单音节语素构成并列式复合词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也称对立词、反义合成词或反义相成词。
反义词表示的是相反或相对的意义,突出的是事物具有的对立特征,而当两个长期连用的反义词词汇化为反义复合词之后,它所突出的便不再是对立特征,而是事物内在的统一性。
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汇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中文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在反义复合词中,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约占95%以上。
学术界对数量很少的偏义反义复合词关注较多,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研究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成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这一术语是我比照偏义复合词这一名称独创的。
据我的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有近三百个。
除了近十个偏义复合词以外,其余的词都是非偏义反义复合词。
这些词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二百多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深入研究,我发现了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例如:“左右这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中所包含的“身边跟随的人”这项意义与其构词语素“左”和“右”的本义比较相去甚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在词义生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这一变化不同于偏义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总有一个语素的意义被完整保留下来;也不同于某些近义复合词,它们的词义往往是两个语素义的简单汇合。
我所关注的这类词,当它们的语素凝结为词以后,几乎都会产生全新的义位。
我把这一现象称为“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变异特征”。
为了清楚地揭示这一语义变异现象,采用了义素分析法。
分析的结果是:少量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其词义的构成义素与语素义的构成义素相比较,部分义素发生了变化。
这类词约占我所统计的反义复合词的四分之一。
反义复合词“去就”形成演变的认知分析
反义复合词“去就”形成演变的认知分析[摘要】反义复合词“去就”通过偏义复合的方式实现了从词组到词的转变,其语义或偏指“去”或偏指“就”,此后又发展出了“举止、行为”“礼仪、礼貌、规矩”“(行为态度)反复变化”“结果或着落”等义项。
其中,“举止、行为”义是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转指上位概念,而“(行为态度)反复变化”义则和隐喻思维有关,是从具体城向抽象域的隐喻投射。
[关键词] 反义复合词;去就;偏义复合;转喻;隐喻对于反义复合词“去就”,前人时贤曾有所论及。
蒋礼鸿认为“去就”表示“行为举动;或行为举动得体,有礼貌”的意义。
王镆指出“去就”有“体面、礼貌、规矩”义、“着落或结果”义和“举止、行为”义。
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收“去就”条,列三个义项:1.指背离之义,人心不稳,为偏义复合词,侧重于“去”。
2.又指态度反复变化。
3.又指举止。
此外,江蓝生等编著的《唐五代语言词典》和李崇兴等编著的《元语言词典》也都收录了“去就”的词条。
本文将分析反义复合词“去就”的词汇化过程,梳理其语义演变的轨迹,探寻其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和认知动因。
“去”和“就”在先秦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去”表示“离开、背离”,“就”表示“趋向、靠近”,两者构成对立的动作关系。
“去”和“就”的连用最初是以词组形式出现的,“去”在前,“就”在后,未发现同素异序的“就去”。
我们先来看“去就”在先秦文献中的用例:(1)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庄子·秋水》,588)(2)阴阳相照相益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舍于是庸有。
(又《则阳》,914)(3)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荀子·乐论》,381)例(1)中“去就”和“安危”、“祸福”相对成文,其构成成分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可插入连词“和”而语义不变。
例(2)中“去就”和“欲恶”连用,两者结构相同,均为反义并列式词组。
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
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作者:齐红飞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2期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有一类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叫反义合成词。
汉语之所以能产生反义合成词这种比较特殊的词汇现象,那是因为:一、由于词汇系统自身的历史性调整,促进了双音节词的大量发展。
而双音节词的发展则为反义合成词的形成提供了广阔而肥沃的土壤,这是反义合成词产生的内部条件。
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这就告诉我们,词的复音化是“由语言的表义功能来决定的”。
汉语词语的双音节化可以减轻一词多义和同音多义的负担,而且也是词语表义准确精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类的思维随着社会的进步趋于严密化、复杂化,这就要求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主要是词义)提高准确性和丰富性。
而词义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势必要求词的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汉语双音复合词的大量产生,为汉语词的结构形式多样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由此可见,双音节化是语言内部矛盾——交际任务与交际手段之间矛盾推动的结果。
其根本的推动力量是社会进步所引起的交际需要的增加。
用反义语素组合造词的能产性很强,这与词汇复音化的趋势有关。
反义词虽然意义相反,但它们意义所概括的是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要揭示矛盾对立,就往往兼而用之。
反义词的性质决定反义词必然经常以对举的形式出现,而连用对举是反义合成词的直接过渡形式。
由于经常对举使用,便逐渐凝固成为复合词,以表示更加概括的意义,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抽象意义。
二、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对语言的构词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并列关系构词使汉语的复合词构成别具一格,无论从构词格式还是从语义关系,其复杂程度远非英语并列复合词所能及。
英语中只有由and 或or 连接两个反义词构成的词组来对应汉语中的反义合成词,而且英汉反义组合的习惯顺序不同,如right and left (左右), fire and water (水火), old and new(新旧), sooner or later(迟早)。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丁喜霞 (2006)《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 ·418 ·
变研究》, 以中古时期成词的常用并列双音词为主要研 究对象 ,在典型个案描写的基础上 ,探讨常用双音词成 词的途径 、演变的机制和规律 。该研究对探究并列双 音复合词的组合规律和词义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历时视 角 ,但并未就这类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认知规律做 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
a . 晨昏 、早晚 、旦夕 、昼夜 、日夜 、先后 ; b . 产销 、传承 、承传 、录放 、问答 、授受 、教学 ; c . 首尾 、因果 、伯仲 、姐妹 、序跋
2) 利弊准则 在反义复合词义素的排列顺序上 , 表示积极意义
的语素 ,如“存 、生 、胜 、荣 、利 、廉 、优 、喜 、褒 、奖 、赏”等 , 倾向于置前 ; 而表示消极意义的语素 , 如“亡 、死 、败 、 辱 、害 、耻 、劣 、丧 、贬 、惩 、罚”等 , 则倾向于置后 。这类 复合词数量很多 , 如 : 存亡 、生死 、胜败 、荣辱 、利害 、廉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20429 (2008) 0620418205
一 、引言
双音并列复合词是汉语构词的重要方式之一 , 而 双音并列复合词主要由同义和反义 (或称相对 ,本文用 “反义”作为一个上义词 ,概括各类意义相对的情况) 语 素组合 起 来 , 如“道 路”“( 道”和“路”同 义) 、“路 径” “( 路”和“径”同义) 、“是非”“( 是”和“非”反义) 、“睡觉” “( 睡”和“觉”反义) 等 。
1) 空间和时间准则 (1) 空间方位准则 由上到下 、由左到右是汉民族空间定位的习惯 , 这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反义词是语言研究领域值得关注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致力于考察上古时期汉语反义词的历史发展,按历史发展的历程探索其发展历程上的各种特点。
标签:上古汉语;反义词;历时;发展演变关于反义词的研究,“通过近30年来反义词现象的简要回顾,发现该现象至今末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他们研究重心仍在其分类、语用和修辞功能等方面(刘国辉:2008)。
尽管情况未必如此严重,但也反映了反义词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相对而言,同义词的研究则要丰富得多。
“汉语词汇内的反义现象,与同意现象相比,差不多同樣普遍和丰富。
但是学者们对其观察研究比较晚,也比较少”(刘叔新:2005)。
反义现象是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完全值得语言学者们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进行研究。
本文拟从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发展历程来探索其演变,理清反义词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中的各种状态。
一、反义词的产生原因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产物。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对于事物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它几乎经常地处于各种变化当中。
在词汇系统中,各词类的数量存在差异,名词数量最多,其次是动词与形容词,它们是与名词密切相关的词类,直接陈述事物的性状或发展变化。
既然存在变化或性状差异,这时以某一参照点为中心的方向性或差异就成为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对比认识,相对相反的概念就形成了,这些词就是我们所说的反义词。
反义词出现的时间,应该是随着语言的出现而出现的,但无文字可考的语言发展阶段我们无法进行研究,我们所能接触的反义词的上限是上古殷商的甲骨卜辞。
古人卜筮常正反卜问以确定吉凶好坏,自然产生成对的概念,所以至迟在甲骨文时代,反义词已经产生了。
形容词和动词具有反义词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名词具有反义词则有时不太容易理解。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可以有反义词, 有些名词反义词反映的事物本身,孤立地看来并不互相矛盾对立,如手、脚、冬、夏,只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习惯于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一范畴中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来看待,久而久之,表示这些事物的词也就成了习惯上的相对反义词。
词义的引申,正反、反正表达法
引申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 方式,有助于丰富语言的表达能
力和信息容量。
词义引申的原因
01
02
03
语言的经济原则
为了更简洁地表达复杂的 概念或事物,人们会倾向 于使用已经存在的词汇进 行引申。
语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 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引申 意义。
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也 会影响词义的引申,使得 一些词汇的意义发生改变。
词义引申的方式
比喻引申
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词 的意义引申到另一个事物 上,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相 似性。
借代引申
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或标记 来指代该事物,从而引申 出新的意义。
类比引申
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一个词 的意义引申到与其有某种 相似关系的事物上。
02
正反表达法
什么是正反表达法
总结词
正反表达法是一种通过使用肯定和否定形式来表达同一概念或描述同一事物的 语言技巧。
在商业广告中,使用反正表达法可以突出产品的优势或特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在写作中,使用反正表达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反正表达法的优缺点
优点
使用反正表达法可以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有助于加深听 众或读者的印象。同时,它可以突出某个概念或观点,使信 息更加清晰明了。
缺点
如果过度使用反正表达法,可能会导致语言过于夸张或过于 强调某个观点,使信息传达不够准确。此外,如果使用不当 ,还可能会引起误解或混淆。
文化认知的表达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正反表达法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使用正面和反面的表述方式来强调 或解释某一概念或事物。这种表达方式通常用于加强语气、丰富语言表现力或 避免绝对化。
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
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一、反义语素合成词产生的原因在汉语产生之初,字词一体,单音节词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语言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词所容纳的意义也开始逐渐增多,用法更为多样化、灵活化。
这时仅靠数量有限的单音词己经无法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了,一个词负担的意义与用法过于沉重,造成义项的模糊和用法的混淆,在实际运用中一词数义、同音异义词大量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语言终究是为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发展的。
某一语言特征影响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时,它就将在语言的发展中逐渐得到改造。
在单音词的使用之于语言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时,改造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在单音节词基础之上开始形成复合词,汉语词汇朝着双音化的方向迈进,这也是词汇发展的历史必然。
正如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说:“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汉语词语的双音节化可以减轻一词多义、同音多义的负担,这也是汉语词语表义准确化精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此可见,双音节化是语言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根本的推动力量源自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中不断扩大的交际的需要。
汉语中的双音复合词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就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反义语素合成词也就是在这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早在我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常常出现两个具有反义关系的词用来对举的情况,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反义对举现象也越来越多。
两个反义词虽然意义相反,却能概括完整地揭示出事物正反两面的现象,意义相对关系却极为密切,二者相反相成,在人们揭示矛盾对立时往往兼而用之。
随着汉语双音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表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成为反义词对举并走向复合的逻辑基础。
早期的经常性的反义对举现象成为反义语素合成词的雏型。
由于经常的对举使用,其意义密切统一,在双音化的大势下,两个原本较为松散或是只用于习惯性对举的反义词结合而成了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双音复合词,表示着更为概括的意义,有的还在原有构成成分基础之上产生了更多更新的引申义。
试析反义语素合成词“早晚”
(6)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口号赠 杨征君》) 4.“早晚”指“时候”。表示这个意义的“早晚”在 元明清时期的作品中经常使用,不过在现代很少使用了。 例如:
(7)老身今日且不索钱去。专在家中等 候。这早晚窦先生敢待来也。(《感天动地窦娥 冤》)
语
试析反义语素合成词“早晚”
○周 舵
摘 要:反义语素合成词在现代汉语合成词中是一类构成较特殊的词。文章以“早晚”一词为例,从其结构形 式、意义、特征、功能及产生原因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加强对“早晚”一词的掌握与理解。 关键词: 早晚 意义 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 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这种词被称为“反义语素合成 词”。例如“反正、开关、动静、忘记、好歹、早晚、 始终”等。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 这类词在构词、意义、特征方面都很值得进行研究与探 讨。因此本文将选取这类词中的“早晚”一词,对此进 行分析。
(8)(黛玉)因说道:“这早晚就跑过来 作什么?”宝玉说道:“这还早呢,你起来瞧瞧 罢。”(《红楼梦》) 5.“早晚”指“迟早”。表示这个意义的“早晚”是 一个典型的时间副词。它是将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组合在 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它用来表示一件事情将要发生, 是一种预测的说法。这个意义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元明清 得到成熟的发展,而现在更是被广泛使用。
一、反义语素合成词“早晚”的结构形式 对于反义语素合成词来说,其构成的两个语素必须 是同一意义范畴的。“早晚”作为一个反义语素合成词, “早”与“晚”都是属于时间范畴,因此它是由两个在时 间意义上完全相反的语素构成的。 时间具有先后之分,一天之中,“早”在前,“晚” 在后,若将二字联合起来,“早晚”更符合事物发展先后
反义构词现象说略
反义构词现象说略汉语中有一类由反义语素构成的词或短语,这类词除了包含反义语素内部固有的表述功能外,还有外部特有的语法意义,表现了词语语法的动态性。
其内部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本文主要从语义、句法、历史演变及数量等方面对该类语法现象进行简单的描写。
标签:反义构词词汇意义摹状偏义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词语是由意义相对的语素或内含意义相对的语素构成的。
例如:(1)动静呼吸横竖上下早晚好歹得失轻重香臭(2)褒贬不一本末倒置彼此相连甘苦自知教学相长哭笑不得(3)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恩恩怨怨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从语义上分析(1)类可以细化为:A+B=AB(如呼吸=呼气和吸气,爱憎=喜爱和憎恨);A+B=A或者B(如忘记=忘,妻子=妻);A+B=C(如横竖,不表示横向和纵向,而表示无论如何、反正)。
(2)类四字短语在语义上其相对的语素在词语中的意义与其自身的语素义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基本保持原义。
而(3)类反义重叠式基本可以看成是在一定范围内有能产性的具有共同语法意义的一组比较特殊的类,这种语法意义是通过形态上的重叠手段获得的,表示数量上或者次数上的繁多,本身有列举和摹状的语义特征。
从数量上分析,(1)类最多,(2)类次之,(3)类最少。
自从人类有了种差及对立观念,概念的两极化发展在词层面上就反映为成对反义词的大量涌现。
词义反向分化后一方面形成了成对的反义词,另一方面也成对使用,有些慢慢又复合成一个词,能构成反义复合词的不是很多,如(1)类中的“香臭”,不是词而是短语。
又如,“开关”“老少”是词,而同样构成反义关系的“开—闭”“老—新”就不是词,甚至不是短语。
(2)类是由具有反义关系的成对出现的语素(通常在词语中作为被陈述对象,如“褒贬不一”中的“褒贬”,“本末倒置”中的“本末”)构成的一类固定搭配,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其中的反义语素有的可以单用(如“甘苦自知”中的“甘苦”),有的则不能(如“哭笑不得”中的“哭笑”),这一类又比(1)类少。
反义复合词“行止”的形成演变及其认知分析
起, 可见此处 “ 行止” 仅表示“ 飞行 ” 义 。同时 , 根据传世文献 , “ 行止” 成词后的偏义都是偏向“ 行” , 并未
发 现偏 向“ 止” 的用法 。 三 国 以后 的文献 中 , “ 行止 ” 表示“ 行” 这一偏 义 也有沿 用 :
用。
关键词: 行止 ; 语 义演 变 ; 认 知语 言 学 ; 转喻
中 图分 类 号 : H0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7 O 5 9 — 2 0 1 3 ( 1 0 ) - 0 0 1 7 — 0 5
引言
“ 行止” 最初是一个反义并列词组。反义复词“ 行止” 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动词“ 行” 和“ 止” 凝 固而成
作者简介 : 秦
洁( 1 9 8 7 ) , 女, 江苏高邮人,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辑 。研究方向 : 汉语史。
・
1 7・
( 4 ) 鸿雁出塞北, 乃在无人 乡。举翅万余里, 行止 自 成行。 ( 曹操《 却东西f l 行》 )
以上例中“ 行止” 不再表示的“ 行” 和“ 止” 这两个反义动作 , 而是失落“ 止” 的语义而词汇化为一个偏 义复词 , 偏指“ 行” , 表示行动 、 活动的动作意义 。例( 3 ) 中根据文意 , 表“ 行动” 义; 例( 4 ) 中“ 行止” 并非
的。其词汇化经过两种不同的途径 , 即偏义 复合和周遍性表义 , 表“ 行动” 偏义和“ 行为举止 ” 义 。词汇
化后 , 又产生了“ 行踪” 义和“ 品行 ” 义。 “ 行止” 的成词演变有其认知基础 。本文将从历时角度系统梳理 其成词及词义发展演变过程 , 并试从认知角度对其语义演变 的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 。
反义合成词的词义考察
反义合成词的词义考察反义合成词是现代汉语中常用但易被忽略的一类词。
本文从研究反义合成词的五种词义构成方式(合取式、析取式、偏取式、偏义转化式、组合转化式)入手,揭示了反义合成词的语义特征。
标签:反义合成词语素词义反义合成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的单音节词作为语素组合而成的,词义同构词的语素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有的是直接的、明显的,有的是间接的、隐晦的。
本文从语义的角度,对反义合成词词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反义合成词的词义构成从语素和词的语义关系上看,反义合成词的词义构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直接型,词义直接采用语素意义,可以直接从字面上根据语素义理解词义;一类转化型,语素义只对词义起某种提示作用,二者存在某种转化关系。
从语素义构成词义的方式上看,上述两类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直接型诸式1.合取式词义由两个语素义并列组合而成,即构成该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同时存在,从而使词兼具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如:(1)这就是敌人出入的唯一道路。
(冯志《敌后武工队》)出入:出去和进来。
2.析取式词义任取一个语素义,两个语素义之间存在着取舍关系。
如:(2)贺家国讥讽问:“那么,陈仲成算不算优秀?哦,请不要以成败论英雄。
”(周梅森《至高利益》)成败:成功或失败。
3.偏取式词义只采用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已完全消失,只起陪衬作用。
如:(3)他认为这是书呆子式的人物。
(邓友梅《邵氏兄弟》)“人物”偏义在“人”,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
(二)转化型诸式1.偏义转化式词义是由两个语素义中的一个引申转化而形成的。
如:(4)可怜的乖孩子,分明是让我放心才说不怕,若真有个长短,怎样见弗之!(宗璞《南渡记》)长短:意外的灾祸、事故,多指生命的危险。
2.组合转化式1)相似转化词义与语素义的组合内容有某种相似之处,词义是在语素义组合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喻而产生的新意义。
如:(5)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现在连中小学教师都已经警觉起来,正在尽力扭转,可惜我们不少文化人还在本末倒置。
反义相成词研究综述
反义相成词研究综述反义相成词是指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单词,以形式、字义、音响或语境等形式表现,同时它们具有联系与对立的关系。
反义相成词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实际上是人们通过言语来表达规律、个性、情感等方面的感受。
反义相成词的定义反义相成词,也称为互补词。
反义相成词是指两个词在意义上相对而言,起反证、对照的作用。
例如:男女、上下、少多、忙闲、瘦胖、冷暖、老少、高低、空洞、华丽等等。
这些词有相对对立的属性,可以用其中一个词来描述另外一个词,达到更加完整的表达。
反义相成词的研究反义相成词在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语言学对反义相成词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反义相成词的来源反义相成词的产生有许多不同的途径,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形成了一些习惯的反义词,如:男女、上下等;有些反义相成词则源于对比,例如冷暖、高低等,这些反义相成词承载着更多的人们的情感色彩和文化传统。
2.反义相成词的语用功能反义相成词既有语言上的表达功能,也有情感上的传达功能。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人们经常用反义相成词描述自己或别人的身份或品质,如:高矮胖瘦、聪明蠢笨等,它们在语用上起到对等重要的作用。
3.反义相成词的文化内涵反义相成词不同于单纯的对立词,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反映不同历史环境下的文化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自然、人性等的不同理解和思考方式。
4.反义相成词的应用反义相成词在语言表达、文学创作、广告宣传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广告中,反义词常常被用于强调产品或服务的优越性;在文学中,反义相成词常常被用于描写人物的不同品质、情感和思想。
结语总的来说,反义相成词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具有丰富的语言功能、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方面去深入挖掘反义相成词的内在规律和意义,从而加强对人类语言丰富多彩的认识和理解。
“a1a2”式反义复合词多角度考察
VS
反义复合词的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更加 精确,能够更好地描述事物的变化和 差异。
04
“a1a2”式反义复合词的语用 价值
语言的经济性
简洁明了
通过使用“a1a2”式反义复合词,可以更 简洁地表达两个相对的概念,避免了冗长的 描述。
提高表达效率
使用反义复合词能够快速传达意思,提高了 语言的表达效率,使交流更加顺畅。
在“a1a2”式反义复合词中,两个语素的意义相互对立,形成一种相对的概念。这种关系在语义上强调了两个相 对的方面,突出了对比的效果。
互补关系
总结词
意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意思。
详细描述
在“a1a2”式反义复合词中,两个语 素的意义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 整的意思。这种关系在语义上强调了 两个语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关联。
现代汉语中的“a1a2”式反义复合词
在现代汉语中,“a1a2”式反义复合词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构词方式。这类词语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应 用广泛,如“大小”、“上下”等。
共时分布
要点一
口语与书面语的分布
在共时状态下,“a1a2”式反义复合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 都有分布。口语中常用一些简单、易懂的反义复合词,如 “好坏”、“上下”等;书面语中则更多使用一些文雅、 庄重的反义复合词,如“进退”、“始终”等。
03
“a1a2”式反义复合词的语义 功能
强调对比
强调对比是“a1a2”式反义复合词最主要的语义功能之一。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将两个相反或相对的概念放在一起,形成强烈 的对比,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例如,“黑白”、“高低”、“大小”、“长短”等词,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两个 对立的概念,使得表达更加鲜明有力。
要点二
不同语体的分布
“反正”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 辽 宁大 学 文学 院 ,辽宁沈阳 1 1 0 0 3 6 )
摘要 :副词教学 问题一直是对外汉语教 学中的一 个难 点。而 “ 反正 ”作 为对外 汉语教 学 中的一 个初级 词
语 ,在教师教学 以及 留学生具体运 用的过程 中还存在许 多问题。本 文着 眼于词 汇化 的演 变过 程 和动 因机制 ,
期和动因机制 的分析 ,只能予以局部借鉴 。曾丹 的 《 反义复合词形成演变 的认知研究》 以反 义 复合 词 为研究 对 象 ,通过 对 反 义 复 合 词 的 历 时演 变和共时状况 的调查研究 ,揭示其演变机制 、内 在动因和认知理据。其中第 四章对 “ 反正 ”等五 个词进行了详尽 阐释 ,介绍 了相关 的同形 词及 五 个词语的语篇功能 ,但并未详细介绍词语 的词汇 化过程。刘善涛和李敏的 《 副词 “ 反正”的产生 和发展》 从 “ 反正”一词 多义的情况人手 ,研 究了 “ 反 正 ” 一 词 的 语 法 化 过 程 ,并 且 比较 了
第2 3卷第 6期 2 01 6 年 1 2 月
J OUR NAL OF DONGG UAN UNI V ER S I T Y OF T E CHNOL OGY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 0 1 . 2 3 N o . 6
De c . 2 01 6
“ 反正’ ’的 词 汇 化 过 程 及 其 对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的 意 义
法 、语 义和语 用 特 征 ,突 出 了这 类语 气 副 词 的 主 观性 和 主观化 。此 文更 侧 重 于 “ 反 正 ” 类 语 气 副 词 的共 时研究 ,未见历 时 角度分 析 。 综 上所述 ,有许 多 论文 以 “ 反正 ”及 与之 有 联 系 的反 义类 副 词 或 者语 气 副词 为研 究 对 象 ,除
反义并列式副词的历时演变
反义并列式副词的历时演变冯军【摘要】汉语中有一类反义并列式词语在句中做状语的现象,这些词都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的语素组成,如"旦夕"、"东西"、"前后"、"左右"等。
虽然在句中它们都是作为双音节副词用做状语,但是这些词语的起源不同,发展也不平衡。
考查发现,它们的演变脉络呈现出意义由实而虚、结构由松散而稳固的规律;而意义的变化和句子结构中位置的改变是它们发生词化、语法化现象的机制。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10【总页数】4页(P103-105,130)【关键词】反义并列式;副词;历时演变【作者】冯军【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11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词汇的复音化是汉语发展壮大的显著特征,而副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音副词经过了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随着东汉以后复音化进程的加剧,到中古末期直至近代,复音副词的数量大大增加,分布范围也更广,构词方式也逐渐完善。
其中反义并列构词现象是一种较独特的存在方式,它通常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的语素组成,在句中充当某一语法成分,语素间呈并列关系。
反义并列构词现象在上古即已出现,经过了从上古到中古,直至近古和现代,反义并列式副词也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从变化到相对稳固的过程。
本文中我们试举几例,如“旦夕”、“东西”、“前后”、“左右”等,探讨此类词语的演变过程。
一、现代汉语中反义并列式副词的现象我们在现代汉语中会见到一些反义并列式词语在句中做状语的现象,这些词都由意义相反相对的两个语素构成。
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同,语法功能也有区别。
(一)意义分类它们可以同是名词性的,表示时间,如“早晚”;可以同是名词性的,表示方位,如“上下”;可以同是形容词性的,如“高低”;可以同是动词性的,如“死活”。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共列出十个此类可以用作状语的词,它们是:“多少”、“反正”、“好歹”、“好赖”、“前后”、“上下”、“始终”、“先后”、“早晚”、“左右”[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共列出八个:“反正”、“好歹”、“左右”、“高低”、“横竖”、“迟早”、“早晚”、“先后”[2]。
汉语反义复合疑问词语的发展
汉语反义复合疑问词语的发展
萧红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反正组合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反义复合疑问词语属于其中一种情形.这类词语在中古汉语里突现,其意义经历了从模糊表量逐渐精细化的过程.近代汉语时期该类词语开始了系统内部的汰择,其中“多少”意义逐步抽象化,功能
不断扩展,成为反义复合疑问词语系统内部虚化程度最高、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词,
不仅单独用于询问时占优,在叠架形式中也逐步取代了“若何”、“几许”,随着北
方方言的强势推行,其流行地域范围广,由北方方言向南方方言扩散.
【总页数】8页(P103-110)
【作者】萧红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六世纪汉语疑问词语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分布——以《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为例 [J], 萧红
2.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分析及其词汇学价值——以《现代汉语词典》S字母下双音节复合词为例 [J], 甘小明
3.现代汉语否定疑问词语的意义与功能 [J], 洪波; 诸允孟
4.面向二语教学的汉语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研究 [J], 张婧婧
5.多少与久暂——诗词中若干疑问词语相反义项试解 [J], 王海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也称对立词、反义合成词或反义相成词。
反义词表示的是相反或相对的意义,突出的是事物具有的对立特征,而当两个长期连用的反义词词汇化为反义复合词之后,它所突出的便不再是对立特征,而是事物内在的统一性。
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汇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中文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在反义复合词中,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约占95%以上。
学术界对数量很少的偏义反义复合词关注较多,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研究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成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这一术语是我比照偏义复合词这一名称独创的。
据我的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有近三百个。
除了近十个偏义复合词以外,其余的词都是非偏义反义复合词。
这些词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二百多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深入研究,我发现了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例如:“左右这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中所包含的“身边跟随的人”这项意义与其构词语素“左”和“右”的本义比较相去甚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在词义生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这一变化不同于偏义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总有一个语素的意义被完整保留下来;也不同于某些近义复合词,它们的词义往往是两个语素义的简单汇合。
我所关注的这类词,当它们的语素凝结为词以后,几乎都会产生全新的义位。
我把这一现象称为“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变异特征”。
为了清楚地揭示这一语义变异现象,采用了义素分析法。
分析的结果是:少量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其词义的构成义素与语素义的构成义素相比较,部分义素发生了变化。
这类词约占我所统计的反义复合词的四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 反 正 ” 的意 义 Nhomakorabea子焦点的角度来看 ,反正所在的那个分句 ,往往是说话 人所要突 出强调
“ 反正” 在 《 现代汉语八百词》 中的释义是 :①强调在 任何情况下 都不改变结论或结果 ,上文常有 “ 无论… ‘ 不管” 或表示正反 两种情况 的词语 ,多用在主语前 ;②指明情况或原 因 ,意思与 “ 既然” 相近 ,而 语气较强 ,多用在动 、形或主语前。 《 现代汉语词典》对其释义是 :情况 虽然不 同而结果并无 区别 ;表
的部分 。 1 .在一块儿也好 , 不在一块儿也好 ,反正我得 拼命地学 文化。 (老 舍 《 女店员》 ) 2 .反正今天我是不去通知他们 检验结果 ,你说 下大天来我也不 去 。 (《 王朔文集 》 ) 示 坚 决 肯定 的语 气 。 “ 反正” 的这种用法与其构词上的极性对立 特点有关 。此 时的 “ 反 正 ”不具空间义 ,已经历了去指称化 ,用来 呼应相对立 的事件 。又由于 二 、“ 反 正 ” 一 词 的产 生 和发 展 1 、动宾式合成词 “ 反正” 。反和 正的连用在 先秦文献 中就 己出现 , “ 反” 和 “ 正”之 间的互补性 ,从而可 以呼应泛 化的条件 。在语言 使用 但这个 反正 和反义复合词反正并不是同一个词。先秦 文献 中 “ 反正 ”是 中 ,上文 中的极性对立 的两个条件逐渐泛化至一切条件。 个动 宾式短语 ,中间可 以插入其他成分分开使用。反 为动词 “ 还 ,回 2 、用于单句 。因为反正蕴含 的条件 逻辑关 系义 ,所 以它又能 表达 归”义 ,是返 的假借字 ;正 为名词 “ 正道 、正 义” 之 意。反 正 即 “ 返 说话 人的主观情态 , 这使得它可以表达复句所 能表达 的逻辑 关系。反正 所 在的分句 能够 以单句句法形式表达复句语 义内容 , 从而就 为反 正在单 正” ,表示 由邪归正 、还归正道。 句中出现 、获得语篇功能提供 了条件 。反正 在缺乏语境 的情 况下 , 仍可 1 .拨乱世 ,反诸正 ,莫近诸 《 春秋》( 《 公羊传 ・ 哀公十 四年》 ) 以表达说话 人对命题 的主观态度 时, 就摆 脱了语境 的限制 , 这是 反正 出 2 .则暴者守愿 ,邪者反正 (《 韩非子 - 守道》) , 汉 代以后 ,反正凝 固成词 ,常 以 “ 拨乱反正”形式 出现 ,并一直沿 现在单句的前提条件 。 3 .反正我进来就 没打算 出去 , 后 半辈子都 拿出来 陪你了 。 (王朔 用至今。 3 .汉 承百 王之弊 ,高祖拨乱反正 ( 《 汉书 ・ 武帝纪》 ) 《 千万别把我当人》) 3、语篇衔 接。现实交 际 中,为使 自己的结论 显得 更具说 服力 ,言 4 .汉兴 ,拨乱反正 , 日 不暇给 (《 礼乐志》 ) 反正” 用于叙述 之后再 引出结论 ,具 封建社会 ,天子复 位是 顺应 上天 ,国运返 归正 道 的表 现 ,因又指 者常常会将来龙去脉解释清楚 。“ 有总结的意味 ,且一般带有主观性,此 时 “ 反正” 也就有了表示语气的 “ 恢复皇位 ” 。 此用 法一直延 续到清代 ,在现代汉语则 已基本消失 。 5 .破桓谦 ,桓振 ,江陵平 ,天子反正 。( 宋书 ・ 武帝纪上) 功能 ,有助于语篇衔接 。 4 .这个嘛 ,一言难尽 ,主要是 感觉 ,这个 孩子很 老练 ,就是说 很 战争中 ,己方代表着 正义和正道 ,所 以 “ 反正” 引申出敌方 投向已 油 ,待人接物都十分客气 ,礼仪周到像 个商人 ,说不 出来那劲儿 ,反正 方。 6 .宽反正之路 ,则逃臣可 以汲引 ,而 阁部诸 臣且次第言去矣 。( 明 不舒 服。(《 王朔 文集》 ) 4 、话语标记 。 “ 反正 ”作为 现代汉语 中的典 型副词 ,意义十 分虚 史 ・ 刘宗周传) 2、并列短语 “ 反 正” 。当 “ 反正 ”用来 凸显 事物相互 对立 的两个 化 ,常位于句子之外 ,表达说话人 的主观态度。这些 特点使得 “ 反正 ” 反正”一般 出现 于对话 中,使话题 方面时 ,为并列结构的词组。 “ 反正” 并列短语 的用法 ,最早见 于 《 文 有了进一 步虚化 的可能 。话语标记 “ 心雕龙》 ,尚未凝固成词。清代 以前 ,反正都一 直以词组形 式 出现 , 且 的连贯。说话人言谈 内容没有组织好 ,或在陈述观点时使用 。反 正是说 用例很少 。 话 人进行 思考 的标记 , 表明说话人思考的痕迹 。 5 .这儿我 可不知道 。反 正挺 …我 ,我 ,严格 来说 ,比较保 守地就 1 .反正悔过 ,可复竞年 ,各 自分 明 (《 太平经 》 ) ;2 .又 以事对 , 各有反正 (《 文心雕龙 ・丽辞》 ) 是说还是比较讲义气 的一个人 。(《 鲁豫有约》 ) 话语标记 “ 反正 ” 还 可 用 在 提 出客 观 事 实 或 主 观 观 点 , 总 结 对 话 , 宋代 ,随着 白话作 品的兴起和繁盛 ,反正 的这一用法得 到了一定程 反 正” 作为话 度 的发展 ,并用在谓词前作状语 的情况增多 。这为语气副词 “ 反正 ” 的 并借此表明 自己的态度 ,想让 听话人 了解 自己的立场 。 “ 出现提供 了语言 内部动 因。此时 的 “ 反 正” 意 义较实 在 ,句 法位 置单 语 标 记 在 这 里 具 有 交互 主 观性 。 6 .反正我是拿你当了这一 生 中唯一 的爱人 ,你 要骗 了我 ,我 只有 多位于谓语 位置 ,不 易虚化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 “ 反正”都不是从 死 。(《 王朔文集 》 ) 这些词发展演变过来 的。 汉语 中很早就有 由两 个极性 反 义语 索 表示该 义 场内 的周遍 性 的现 3 .反正无下笔之所 , 方可舍诸 (《 说文偏旁字源 目录 ・ 序》 ) 象 ,它们 隐含绝对条件 的语 用义。不过 当时并没 有通过 隐喻语义转 化 。 三 、语气副词 “ 反正” 的语法化 1 、反义复合词反正的出现 。清 代 白话小说 ,表反义 复合 的反正开 到了隋代 , 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 改变 。诗文里 出现 的 “ 长短 ”发 生了隐 表示主观认定的绝对条件。 始大量 出现 ,且凝 固成词 。表坚定语气 ,含有 “ 不因条件 不同而改 变” 喻转化 , 之意 。 7 .若为教月夜 , 长短 听猿声 。(崔仲方 《 夜作巫山》 在副词长短产生后 、反 正产生前 ,汉 语 中还 出现 了左右/ 好 歹 、横 1 .反正我们今天是吃定了 , 你说 出大天来也是 白饶 !( 《 红楼梦》 ) 此时 “ 反正” 内部 分界 消失 ,词义融合 ,已经语法化 了,表示的是 竖 、死 活 、高低 等副词。此外 ,各方言中也同样存在这类词 , 如 四川方 人际关系和句际关系。 言 “ 红黑 ” ,表 示 无 论 如 何 。 2 、语气副词 “ 反正” 的语法化 。 “ 反正 ” 由表具 体空 间引 申到抽 从认知上看 ,以极 性对 立的两 个语 索来涵 盖整 个语 义 场具有 普遍 象意义上 的 “ 正反面”,最终表逻 辑意义上 的正反条件 。又 由于反 和正 性 。它通过隐喻进而投 射到主观认知上认为某种绝对条件 。在很多语 言 是一对极性反义词 ,从而泛指 “ 在一切条件 下结果都 不改变 ” ,且 具有 里 ,如英语 ,有反义复合词来表达绝对条件 的现象 。 ( 作者单位 :江西师 范大学) 肯定 、强调 的语气 。 参考文献 四、“ 反 正 ” 的 共 时 研 究 [ 1 ] 宗守云,高晓霞.“ 反正” 的语篇功 能 [ J ] .张家 口师专学报 , l 、用于复句 。“ 反正” 在句子中与正反两个 条件相 呼应 ,表示在正 99 9.O1 反条件下结果不变。反 正可处 于复句 中始发句 ,也可 以是 后续句 。从句 1
2 0 1 4 . 盈重 磁
反义复合词 “ 反正 " 的产生和发展
文/ 谌 欣
摘 要 :“ 反 正” 是 由极性对立语素 构成的一个词。通过隐喻成为副词 ,表 “ 无论如何 、不管怎样” 之意。 “ 反正” 带有逻辑意味 , 成为条件关 系的外化表现形式,以单 句句法形式表达复 句的语 义 内容 , 使其在单 句中获得语篇功能。在 自 然 口语 中,“ 反正”进 一步语 法化 为说话人进行思考的标记 ,体现说话人组 织话语 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