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教案导学案及答案.doc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二则 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二则 导学案

课题:8 《世说新语》二则学习过程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1.文体知识古代小说就是相对于非现代小说类而言的小说著作。

它的特点:一是来自民间;二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三是形式短小;四是雅俗共赏。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将古代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

2.作家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

爱好文学,常招纳文士集于门下。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

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叙魏晋时期的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

3.请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骤.(zhòu) 絮.(xù) 奕.(yì) 谢道韫.(yùn)4.积累下面文言字词。

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地。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凭借。

5、诗文朗诵(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注意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的爱恋)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交流点拨】营造了和谐、温暖、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导学案导学案:《世说新语》一、导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世说新语》这部经典文言文阅读,了解作者刘义庆和该书的内容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和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世说新语》的作品背景和作者刘义庆,并分析该书的内容特点与主题。

2.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世说新语》的内容特点,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性演绎。

2. 运用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0分钟)通过展示几张明代文人的画作和传统文化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引出本篇文章的主题:《世说新语》。

2. 感知新课(20分钟)通过几个短小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世说新语》的内容特点以及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性演绎。

师生共同讨论观点,在交流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 预习新课(20分钟)让学生围绕《世说新语》这本书展开预习,对课文的标题、作者、内容等进行了解。

提醒学生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型,做好预习笔记。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4. 阅读新课(30分钟)师生一起朗读课文,学生轮流朗读。

师生共同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小结归纳(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讨论的结果,对本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学生可以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进行反思。

师生共同总结阅读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6. 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后补充材料,了解更多关于《世说新语》的知识。

并提醒学生对新课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复习,做好笔记。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导学案答案.doc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导学案答案.doc

5.《世说新语》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流畅通顺地翻译文言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1、初步认识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2、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1.感受轻松高雅家庭文化氛围。

2.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咏雪》学前预习1、给下面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雪骤(zou)撒(sa )柳絮( xu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解释划线词语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2)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年轻一辈)(3)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4)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即公大兄无奕女(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谢无奕的女儿。

5、作家和作品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洁,辞意隽永,它以独有的笔触,独到的眼光,展现了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虽超然于物外,常不失为真血性,真生活而斗争的人格魅力。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合作探究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

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

“寒雪日”,是为了引出“咏雪”。

古人讲究“四美”,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即使没有春和景明,草长莺飞的良辰佳日,在雪天,能和家人赏雪吟诗,也是轻松和谐,自在快乐的。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盐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和雪相似,这只是外在形态的相似。

柳絮借风力翻飞飘舞,显得飘飘洒洒,轻盈曼妙,与雪的飘逸更神似,让人产生春天即将到来的联想,以阳春三月的柳絮比喻纷纷下落的雪花,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意蕴深刻。

《第25课 世说新语》导学案

《第25课 世说新语》导学案

《第25课世说新语》导学案《第25课世说新语》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浅显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学习过程】(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步骤可由老师灵活调配,时间暂不做明确规定。

)第一步:自学环节 (解决目标1)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字音和字形以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3、检查预习,读准字音雪骤 ( ) 差可拟( ) 柳絮( )尊君在不( )第二步:合作环节 (解决目标1、2,)1、小组长检查“自学环节”完成情况,并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2、译读课文: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疏通文意。

《咏雪》向?③七岁的陈纪“入门不顾”是否无礼?第三步:展示环节,学生展示自学及合作学习成果。

第四步:拓展延伸(解决难点1)“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译文:《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就离开了。

太丘走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 (元方)回答道:“他等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离开了。

”元方答道:“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见。

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8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深层次理解课文。

3.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课文摹景状物以及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感受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初步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难点:感受古代少年的方正与聪慧,感受中华道德文化的魅力。

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揣摩语气,感知内容。

2.注意关注中国古代尊称、谦称相关的文化知识,想想自己在古装电视剧中或书籍中看见的古代尊称与谦称有哪些?并思考这些称呼的意义所在。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2.课后补白“古代常见的敬词与谦词”。

二、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世说新语》。

2.反复朗读,直至初步会背诵两文。

3.笔译课文,同桌互说故事。

三、预习检测(一)《咏雪》1.刘义庆,朝宋家。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咏雪》选自“”篇。

.2.按照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列句子。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2)咏雪的直接原因:(3)两个比喻句:(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3.判断正误。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B.“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2022年《世说新语》二则 导学案(答案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部编版

2022年《世说新语》二则 导学案(答案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部编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第1课时咏雪【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重点)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点。

(难点)【资料助读】《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全书共8卷。

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但已散失。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谢道韫留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咏雪”的故事了。

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所提及。

【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④俄而:不久,一会儿⑤欣然:高兴的样子⑥未若:不如,不及(2)重点句子翻译:①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七上语文《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七上语文《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咏雪”即歌咏白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线索。

“陈太丘与友期行”,即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

他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

3.知识链接《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名《世语》,由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全书原8卷,今传本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述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鲁迅称之为“名士底教科书”。

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代表作为《世说新语》。

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②篇幅简短;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④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简意丰。

基础知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2.一词多义[俄而雪骤(与“俄”合用,表示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而(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不译)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4.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5.特殊句式(1)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3)省略句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②即公大兄无奕女。

(句首省略主语“谢道韫”)③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前省略介词“于”)④待君久不至,已去。

(句首省略主语“家父”)课文研析精解读文本解读原文注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最新《世说新语》导学案-word文档

最新《世说新语》导学案-word文档

《世说新语》导学案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学习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4、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进刘义庆,了解《世说新语》的特点①、简介刘义庆及《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两则选自作者是。

《世说新语》的编写者是(朝代)文学家。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讲述的都是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②、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无奕女(差可拟(尊君在不谢道俄而(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②、用“撒盐空中”何“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谢太傅大笑乐?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二、展示反馈: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与儿女讲论文义欣然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即公大兄无奕女期日中:太丘舍去相委而去:则是无信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翻译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止。

3、讨论:①、《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②、品味陈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能使“友人惭”?4、熟读课文,达到背诵成文。

《世说新语》 导学案

《世说新语》 导学案

初一语文《世说新语》导学案执笔人:何会娟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2.学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2.学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手法。

三、导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作家及作品(见书下注释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俄.()而雪骤.()欣.()然差.()可拟.()柳絮.()无奕.()女谢道韫.()尊君在不.()非人哉.()(二)课堂学习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即.公大兄无奕女()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尊君在不.()()相委.而.去()()则.是无信.()()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君.与家君期日中()()非.人哉()2.翻译下列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2)撒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问题探究(1)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2)结合文意,分析陈太丘与元方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孔子见罗雀者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

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

后又借指雏鸟。

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世说新语》导学案

《世说新语》导学案

《世说新语》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学习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xù)差可拟.(nǐ)尊君在不.(fǒu )雪骤.(zhòu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寒雪日内集..(不久、一会儿)..(家庭聚会)(2)俄而(3)雪骤.(快速、急速)(4)公欣然..(高兴地、愉快地)(5)撒盐空中差.(大致、差不多)可拟.(相比)(6)未若..(比不上、不如)柳絮因.(凭借)风起(7)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8)太丘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9)尊君在不.(通“否”)(10)相委.而去(丢下、舍弃)(11)下车引.之(拉)(12)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朝代)人刘义庆(姓名)组织编写的。

4、准备一个讲述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植“七步成诗”、“孔融让梨”、“王戎评李”等。

5、思考:文章出现的谢道韫、陈元方、友人有何性格特点?哪里体现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二、导入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体)小说。

2022年部编版《《世说新语》二则 》导学案附答案

2022年部编版《《世说新语》二则 》导学案附答案

8<世说新语>二那么课题<世说新语>二那么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老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刘义庆〔403 - 444〕,字季伯,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任荆州刺史.南朝宋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著有<世说新语> ,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那么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假设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新课展开咏雪【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那么故事的意思.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到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突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快乐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太傅快乐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再读课文,理解提升】1.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有什么作用?"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营造了一种温馨、融洽、欢快、热闹的家庭气氛,同时交代了咏雪的背景.2.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你认为他大笑的内涵有哪些?谢太傅到底认为谁答复得更好?既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题获得成功的得意;有对兄子的略含贬义的笑,更有对兄女的赞许之笑.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清楚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耐人寻味.3.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这种写法?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已经暗示了她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使谢道韫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说明作者非常赞赏她的才气.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 "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表达呢甲生:读了<陈太丘与友期行> ,我感悟最|深的是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不尊重,就是对自己不尊重.陈太丘的朋友就是例证.乙生: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对小孩也不例外.陈太丘的朋友在七岁的元方面前骂他的父亲,也是对小孩的不尊重,所以激怒了陈元方,遭到了元方的羞辱,这是陈太丘的朋友自取其辱.丙生:我觉得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陈太丘的朋友失信在先,又不尊重他人,以至|颜面扫地,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小孩面前也无地自容.丁生:泰戈尔说:"信用的坠地,犹如打碎的镜子不能重圆.〞陈太丘的朋友虽"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要挽回诚信这个做人的根本,不是一个"惭〞字就能挽回的.【把握文章主旨】如何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本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讲的是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咏雪>不言而喻说明态度的写法,语言简练.<咏雪>一文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写出,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书叙事的优点.开篇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陈太丘与友期行>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彬彬有礼地答复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 ,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那么是无信;对子骂父,那么是无理〞,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作方法运用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表达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运用描写法,刻画出一个人物形象,要求鲜明、生动,150字左右.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1.学会自己翻译,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两篇文言文都很短小,所叙之事有一些意味,语言也较为浅近,适合学生阅读.设计教学时应在前面单元文言文学习的根底上,继续以读懂文义和理解字词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2.反复阅读,读中自悟,读中积累.两篇短文在文言文中相比照拟通俗,所写内容也便于理解,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研讨,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3.研读课文,分小组探讨文意.学生对两那么短文内涵的理解,特别是第|一那么,可能大多会停留在表层:反映了古代孩子的聪明伶俐.教学时,通过分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人物形象.4.以此为契机 ,向学生介绍〔推荐〕<世说新语>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方法指导:神态、语言描写及作用一个"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无理的神态毕现. "非人哉〞更表现了"友人〞粗野、毫无羞耻之心的特点.这也为陈元方的反驳提供了依据.点拨:神态描写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更加突显人物个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富有真实感.语言描写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素材积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当地的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答复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师生关系,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他们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第二课时课题猫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通文意,品味作者朴实深邃的语言以及所蕴含的情感及主题.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生活习惯,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那么.2.学习敢于认错、勇于自省的可贵精神.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 -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 ,散文集<山中杂记> ,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另有<郑振铎文集> .写作背景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读准字音郑振铎.〔duó〕污涩.〔sè〕红绫.〔línɡ〕小侣.〔lǚ〕乞丐.〔ɡài〕诅.骂〔zǔ〕屋脊.〔jǐ〕咕噜..〔ɡū lu〕懒惰.〔duò〕怅.然〔chànɡ〕蜷.伏〔quán〕衔.着〔xián〕虐.待〔nüè〕郁.闷〔yù〕惩.戒〔chénɡ〕妄.下断语〔wànɡ〕怂恿..〔sǒnɡ yǒnɡ〕编译.所〔yì〕辨清字形详〔xiánɡ〕安详诅〔zǔ〕诅咒译〔yì〕翻译祥〔xiánɡ〕祥和沮〔jǔ〕沮丧择〔zé〕选择理解词语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蜷伏:弯着身体卧着.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怂恿:煽动别人去做某事.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惩戒:通过处分来警戒.污涩:肮脏且不光滑.安详:沉着不迫;稳重.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忧或害怕.悲楚:悲伤凄楚;悲苦.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新课导入钱钟书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陪着他一起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能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新课展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第三只猫 .这只猫被冤枉并遭受暴打 ,最|终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它让 "我〞明白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 ,它的死亡让 "我〞刻骨铭心 .【再读课文 ,梳理结构】得猫-养猫-〔〕-再〔〕-再〔〕-再〔〕-复〔〕-复〔〕-复〔〕-最|后〔〕亡失-得猫-养猫-亡失-得猫-养猫-亡失-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再读课文,文本探究】"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死亡的第三只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时机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2.第二只猫丧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第二只猫丧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使它后来死在邻家屋脊之上,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感悟精彩句子】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滚来滚去〞这一动词富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猫活泼、可爱的情态.3.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扑〞和"抢〞用得好,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小猫的活泼好动和惹人喜爱.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分析主体形象】阅读这篇文章,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他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伤疤揭开给人看;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把握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防止看到生命之悲.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情节曲折,层层推进.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开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 -养猫- -亡失- -再得猫- -再亡失- -复得猫- -复亡失- -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2.抓住特征,描写逼真.作者写三只猫 ,各有各的特点 ,各有各的性格 .对于三只猫的描写 ,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几只猫不同的神态状貌 ,突出了各自的特点 ,历历如在眼前 ,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 ,善于比较 ,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 ,才捕捉住了每只猫的独有的特点 .【方法活用 ,片段作文】请选择一种动物 ,认真观察 ,抓住其特征 ,对它进行描写 ,100字左右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 ,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教学反思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根底 ,品味文章深意是重点 ,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是难点 ,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所以 ,此课教学依 "理解〞 "品味〞 "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 ,由浅入深 ,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 ,进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 ,让文学作品的韵味充盈课堂 .方法指导:白描作用分析白描勾勒能细致传神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在外貌上运用白描,能洞穿人物灵魂;在语言上运用白描,能传神表达人物内心,展现人物情操品质;在动作上运用白描,可使人物内心情感表露更准确.答题模式一般是:"这段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生动传神地塑造出了……〔人物形象〕〞.素材积累:古人关于"改正〞的名句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李毓秀<弟子规>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 -<菜根谭>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正;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袁黄<了凡四训>。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一、导入《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作者为晋代文学家刘义庆。

本书记载了晋朝历史上的许多典故和故事,深受读者喜爱。

今天我们将进修其中的两则故事,并通过分析讨论,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哲理。

二、故事一:刘琦见曹操刘琦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他曾经在曹操的麾下为官。

有一次,刘琦前去造访曹操,曹操看到他来了,就问他:“你为什么来见我?”刘琦回答说:“我听说您有三军,我想来看看。

”曹操听了笑了笑,问他:“你看到了吗?”刘琦回答说:“我看到了,但是我看不到您的三军。

”曹操听了很高兴,赞扬刘琦有见闻。

三、故事二:王衍谏猎王衍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宰相,他曾经在晋武帝的朝廷上谏猎。

当时,晋武帝热衷于狩猎,经常出去打猎。

王衍认为狩猎不仅浪费时间和粮食,而且对匹夫不利,于是上书谏言。

晋武帝听了他的劝告,遏制了狩猎,匹夫也因此受益。

四、讨论与分析通过以上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刘琦和王衍都是有见闻、有胆识的人。

刘琦看到曹操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真正的三军,说明他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王衍能够直言谏猎,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说明他有勇气和经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刘琦和王衍一样,有见闻、有勇气,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息进步,不息成长。

五、思考与总结通过进修《世说新语》中的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迪:1. 有见闻,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2. 有勇气,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做事要有经受,不怕困难和挑战。

希望同砚们在平时进修和生活中,能够牢记这些道理,不息提升自己,成为有见闻、有勇气的人。

愿我们都能像刘琦和王衍一样,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8.《世说新语》二则【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结合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学习难点】结合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体会谢道蕴的不俗之才。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阳夏.()雪骤.()差.()可拟.()柳絮.()2.解释下列词语。

寒雪日内集..:..: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3.翻译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

4.填空。

《世说新语》是朝的(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主要记载。

【课中探究】5.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6.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7.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8. 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我喜欢,因为【拓展延伸】9. 请说出连续的两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标明作者和出处。

【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概括友人与元方的性格特点。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尊君在不.()友人惭.()陈寔.()颍.川()2.解释下列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尊君在不.: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部编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附答案

8《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

【学习重点】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学习难点】1.感受轻松高雅家庭文化氛围。

2.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咏雪》【导学过程】一、导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这个故事出自一部叫做《世说新语》的古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的两篇短文。

二、自主学习1.给下面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雪骤(zhòu)撒(sǎ)盐差(chà)可拟(nǐ)柳絮(xù)2.解释划线词语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2)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年轻一辈)(3)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4)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3.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即公大兄无奕女(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谢无奕的女儿。

4.走进文本和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合作探究1.《咏雪》涉及到的人物有几个?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谢太傅(谢安)、胡尔(谢朗)、谢道韫、谢无奕、谢朗的父亲、王凝之六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doc

《世说新语》两则【学习冃标】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徳。

【重点聚焦】“撒盐空、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说说原因。

明确:“柳絮因风起”更好,更能写出雪花随风飘舞的情态。

【难点突破】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 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走进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宋宗室, 武帝时袭封临川王。

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背景追溯】《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木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

主要记晋代上大夫的言行、形式,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作风。

【拓展链接】古诗词咏雪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口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一一韩愈《春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一一李白《北风行》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枚开。

一一谢道蕴《咏雪联句》千里黄云口HH恿,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板书设计】咏雪背景:雪日论诗空撒盐故事:命题答疑若柳絮因风起点题:赞赏才气陈太丘与友期过期不至------ 无信对子骂父------ 无礼据理和驳【自主学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柳絮(XU )差可拟(")尊君在不(f6u )雪骤(处沁)• • • •2古今界义①儿女古义:了侄辈,指家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了女②文义古义:业今义:文章的总思③去古义:今义:到、往④委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⑤顾古义:回头看今义:M⑥期古义:约宝今义:ILffl⑦引古义:拉今义:引川3 —词多义因: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因为)4通假字尊君在不。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世说新语》是一部有关古代历史人物言行的经典文集,记录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谈论和行为,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今日我们将深度进修其中的两则故事,探讨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智慧。

二、进修目标1. 了解《世说新语》的背景和作用;2. 理解《世说新语》中两则故事的含义和教训;3. 探讨古代人物的品德和行为对我们当代人的启迪;4. 提高同砚的历史文学阅读能力和人生道德素养。

三、教学过程1. 了解《世说新语》1)《世说新语》是南朝东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作者是晋朝著名文学家刘义庆。

2)《世说新语》主要收录了当时各朝名臣谈论和行为的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

3)《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涉及政治、军事、文学、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2. 分析两则故事1)关羽举贤士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他有一次在街头听到两名智慧过人的年轻人谈论国家大事,因为他们的见解分外独到,关羽感到佩服,当场举刀请他们辅佐蜀汉。

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一个英勇的将领应该多听取智者的意见,擅长借助他人之智。

2)孔融请贤士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大儒,他有一次在家中设宴请来了几位才华出众的贤士,大家互相沟通学问,品评食品。

其中有一位贤士赞叹道:“此食物非孔家无法烹。

”这句话意味着孔融不仅才华横溢,连厨艺也是无人能及的。

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一个有才华的人应该谦逊谨慎,虚心接受他人的赞美。

3. 谈论沉思1)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有何共同点?2)他们的言行对我们当代有何启迪?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践行这些价值观念?四、展开活动1. 小组谈论:将同砚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谈论并总结这两则故事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

2. 朗诵沟通:让同砚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朗诵和表演,从而更深度地理解和感悟其中的道理。

3. 作文撰写:要求同砚依据这两则故事,写一篇关于人生价值观念的短文,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道德和成功之道的沉思。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第一课时咏雪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包括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重点)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重点)3.能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形象,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了解积累并运用“谦辞”.“敬辞”,增强文化底蕴。

(难点)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谈话导入2.介绍《世说新语》,走近作者。

3.课文内容简介4.目标呈现二.初读课文,自主感知1.自主学习,听录音朗读,划出停顿,解决生字词读音。

柳絮()无奕()尊君在不()谢道韫()谢太傅()差可拟()雪骤()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2)撒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三.自主翻译,疏通文意。

(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

)(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4)全班交流。

(4)找出本文的古今异义字(6)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4.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五.深入理解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2.你能举出有关“雪”的诗句吗?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课后作业1.每人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咏雪诗,并背诵下来。

2.背诵《咏雪》。

【自测提升】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8(《世说新语》二则)【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

【重点难点】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3.通过语言描写表象人物个性特征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突出的文才。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表现了陈纪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品质,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2.作家和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这个故事出自一部叫做《世说新语》的古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的两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⒈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zhòu)撒(sǎ)盐差(chà)可拟(nǐ)柳絮(xù)无奕(yì)尊君在不(fǒu)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约定行:同行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过了乃:才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丢下、舍弃去:离去D.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惭:惭愧引:拉顾:回头看⒊翻译句子。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⑵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⑶撒盐空中差可拟。

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⑷尊君在不?你父亲在不在?⑸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到了中午还没有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三、整体感知1.《咏雪》涉及到的人物有几个?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谢太傅(谢安)、胡尔(谢朗)、谢道韫、谢无奕、谢朗的父亲、王凝之六人。

谢无奕与谢道韫,父女关系;王凝之与谢道韫,夫妻关系;谢朗与谢道韫,堂兄妹关系;谢朗、谢道韫二人与谢太傅,叔侄关系;谢无奕、谢朗的父亲、谢太傅,兄弟关系。

2.《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共有三个人物,通过他们言行,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智慧,正直不阿。

陈太丘:守信3.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则短文大意。

见上“题目解读”。

四、合作交流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撒盐好。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和盐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在空中往往上扬,和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柳絮更好。

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比作柳絮是神似,比作撒盐是形似。

如:雪如鹅毛一般在空中飘飘洒洒。

雪如蒲公英在空中飘飞。

雪如白色的蝴蝶在空中翻飞。

3.《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对“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作者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4.陈元方是怎样反驳客人的?你认为他反驳客人的话有什么特点?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语言简洁,意思明确;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5.《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怎样评价元方的行为?言之有理即可五、当堂反馈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朝代)人刘义庆(姓名)组织编写的。

2.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1)与友期行:约定(2)去后乃至:才(3)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5)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不上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③陛下④令尊⑥足下⑦令郎⑨麾下谦词有:①敝人②卑职⑤寡人⑧老朽六、拓展延伸讲讲你知道的诚信小故事。

【学海拾贝】我学习,我收获——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八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聪明智慧、诚实守信的美德。

【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3.通过语言描写表象人物个性特征的写法。

【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突出的文才。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表现了陈纪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品质,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2.作家和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⒈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撒()盐差()可拟()柳絮()无奕()尊君在不()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行: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乃: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去:D.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惭:引:顾:⒊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

⑵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⑶撒盐空中差可拟。

⑷尊君在不?⑸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三、整体感知1.《咏雪》涉及到的人物有几个?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共有三个人物,通过他们言行,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3.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则短文大意。

四、合作交流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3.《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4. 《咏雪》一文“大笑乐”即可结束,为什么还要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呢?5.陈元方是怎样反驳客人的?你认为他反驳客人的话有什么特点?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怎样评价元方的行为?五、当堂反馈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

2.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撒盐空中差可拟:(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5)未若柳絮因风起: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谦词有:六、拓展延伸讲讲你知道的诚信小故事。

【资料储备】《咏雪》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盐撒差不多可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正午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

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

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人家而离去。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了您却没有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忙下车来拉他。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也不回。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