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论
关于白起的作文
关于白起的作文提起白起,那可真是历史长河中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白起出生的年代,正是战国七雄纷争不断、烽火连天的时候。
他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没有什么天生的光环加身,但却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无畏勇气,在沙场上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记得有一次,我在翻阅一本关于战国历史的书籍时,偶然看到了对白起的详细记载,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役描述,瞬间就把我拉进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当时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
白起作为秦军的主帅,面临的压力可不小。
赵国派出的也是能征善战的廉颇将军,廉颇深知秦军锐不可当,于是采取了坚守的策略,试图拖垮秦军。
这一守,就是好几个月,双方僵持不下,秦军的粮草补给都出现了问题。
可白起是谁呀?他哪能被这点困难吓住。
他仔细观察地形,分析敌我双方的态势,心里渐渐有了主意。
他先是派出小股部队去骚扰赵军,让赵军误以为秦军已经疲惫不堪,急于求战。
然后又使用反间计,让赵王对廉颇产生了怀疑,最终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廉颇。
赵括上任后,急于求功,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出击。
白起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佯装败退,诱敌深入,然后派出两支奇兵,一支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则把赵军分割成了两段。
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惊心动魄。
几十万赵军被围困在狭小的区域内,粮草断绝,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白起却没有丝毫的心软,他知道,战争就是如此残酷,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最终,赵军投降,可白起担心赵军降卒日后反叛,竟然下令将这几十万降卒全部坑杀。
这件事让白起背上了“人屠”的恶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也许只有这样的铁血手段才能让秦国迅速崛起,统一天下。
白起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几乎从未有过败绩。
他的作战风格勇猛果断,善于运用各种战术和战略,总是能够出其不意地击败敌人。
他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为秦国扫平了统一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
然而,白起的结局却令人唏嘘。
他的赫赫战功引起了秦国朝堂上一些人的嫉妒和恐惧,最终被赐死。
高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4、白起列传
4、白起列传(原文)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事秦昭王。
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
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
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
起迁为国尉。
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
明年,白起为大良造。
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
後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
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
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
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
秦以郢为南郡。
白起迁为武安君。
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
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
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
赵被兵,必亲韩。
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因使人报赵。
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
平阳君曰:“不如勿受。
受之,祸大於所得。
”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
”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
上党民走赵。
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四月,龁因攻赵。
赵使廉颇将。
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
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赵王数以为让。
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
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白起的名言
白起的名言
1. “我白起可不会退缩!”就像战场上面对千军万马,我也会勇往直前!比如那次敌众我寡的战斗,我不照样冲在前面,杀他个片甲不留!
2. “要么战,要么死!”这多干脆直接呀!好比遇到困境时,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只能拼死一战啊!
3. “我的战刀可不认人!”哈哈,就像那无情的风暴,管你是谁,都要被席卷!有次敌人来袭,我的战刀可没客气,让他们知道厉害。
4. “畏惧我白起,是应该的!”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嘛!就如同老虎让人畏惧一样,我白起的威名可不是吹出来的!想想那些听到我名字就发抖的敌人吧!
5. “战斗,是我一生的宿命!”多坚定啊!就好像鸟儿注定要飞翔在天空,我白起就注定要在战场上拼杀!每次听到战斗的号角,我就热血沸腾。
6. “我不会怜悯敌人!”哼,这是必然的呀!如同狼不会怜悯它的猎物,在战场上我可不会心慈手软!面对敌人,就得果断出击。
7. “胜利,必须属于我!”这多霸气呀!就像太阳一定会升起,胜利也必定是我的!哪次不是我带领大家走向胜利的呢?
8. “谁敢挑战我白起,谁就是自寻死路!”多有威慑力啊!仿佛那高高的山峰,让人不敢轻易攀爬。
那些不自量力的家伙,就等着倒霉吧!
9. “战场,就是我的舞台!”多形象啊!就像演员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我在战场上也是光芒四射!每次战斗,都是我的精彩表演。
10. “我白起,永不言败!”哇,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好比那屹立不倒的山峰,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我都不会倒下!在任何艰难时刻,我都不会放弃战斗。
我觉得白起就是一个英勇无畏、霸气十足的英雄,他的这些名言充分展现了他的性格和精神,让人敬佩!。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1赵国将军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秦国和赵国开战后,赵孝成王忌惮廉颇,决意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赵括母向赵王请辞,赵王不允。
赵括上任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白起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尽失,国力大败,从战国七雄中的一线地位退下来了。
但事实上,秦国损失也相当惨重,秦将白起评论这场战役认为秦国仅仅是惨胜,甚至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说胜利,只是因为主将没有死而已。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出处】《史记》。
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赵奢,曾为赵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从小就熟读各种兵书,常与父亲谈论如何用兵,夸夸其谈,头头是道。
赵括的母亲见儿子这样,很高兴,赵括更是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儿子担心,认为赵括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还说:“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便罢,若用他为将,一定大败无疑!”所以,赵奢临终前,特地把赵括唤到床前训导:“你不是当大将的材料,千万不可勉为其难。
”又嘱托妻子说:“日后如果赵王想叫赵括当将军,你一定要推辞,否则会败军辱国!”公元前259年,秦军出兵攻打赵国,赵军由廉颇指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坚持抵抗。
廉颇虽已年老,但作战经验丰富。
他见秦军实力强,不能硬拼快攻,就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任凭秦军怎样挑衅,也不应战。
白起发明肉夹馍的典故
白起发明肉夹馍的典故白起,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还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人。
据说,肉夹馍的发明就跟他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那个年代,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白起深知士兵们长期艰苦奋战后的疲惫和饥饿感,为了提高士兵们的战斗力,他决定研发一种既能填饱肚子,又易于携带的食物。
于是,他召集了众多厨师和军需官员,开始了一场独特的研究。
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发现将面粉、水和酵母混合后发酵,制作成一种薄皮饼,再搭配上炖煮过的鲜嫩肉块,肉夹馍就这样诞生了。
肉夹馍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却蕴含着白起的智慧和心血。
首先,将面粉和酵母混合后发酵,再将面团擀成薄皮饼,用特制的炉子烘烤至金黄香脆。
接着,将炖煮过的肉块切成薄片,放在饼皮中间,再加入一些蔬菜和调味品,最后将饼皮对折,用手轻轻捏紧,一份美味的肉夹馍就完成了。
肉夹馍一经问世,立刻受到了士兵们的欢迎。
他们在战斗中,不再为饥饿而分心,而是能够随时享受到这份美味的食物。
肉夹馍的便携性也大大提高了士兵们的机动性,让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战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肉夹馍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陕西地区的特色美食。
如今,无论是在大街小巷的摊贩,还是高档餐厅,都能品尝到白起发明的肉夹馍。
它不仅成为了一种美食,更是承载了白起智慧和军人精神的象征。
肉夹馍的典故,让我们看到了白起这位将军的智慧和关怀。
他不仅在战场上保卫国家,还为士兵们的生活质量着想,创造了一种既美味又方便的食物。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将领,不仅要有军事才能,还要关心士兵的生活,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白起发明肉夹馍的典故,让我们对这位将军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的智慧和创造力,使肉夹馍成为了一种美味的传统食物,也成为了他军人精神的象征。
每一口肉夹馍,都让我们感受到白起的智慧和关怀,让我们对他这位战国时期的将领充满敬意。
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
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作者:许吉芬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60期【摘要】在动荡不安的汉魏之际,社会充满了各种学说、思想。
此时出现了一位人物,他继承了过去的儒家思想,而又融进了人民希冀的自然清静之道,从而开创出一个新的学术纪元——魏晋玄学,此人即是何晏。
何晏身处在儒学与玄学的交侵时代,他本人的思想就以儒玄融合为特征。
【关键词】玄学何晏儒学在动荡不安的汉魏之际,社会充满了各种学说、思想。
此时出现了一位人物,他继承了过去的儒家思想,而又融进了人民希冀的自然清静之道,从而开创出一个新的学术纪元——魏晋玄学,此人即是何晏。
何晏身处在儒学与玄学的交侵时代,他本人的思想就以儒玄融合为特征。
这一点,在他的文章中可以明显见出。
像《无名论》、《道论》这样的文章,偏向呈现道家面貌,像《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奏请大臣侍从游幸》等文则较多呈现其儒家品格,何晏是正始玄学理论走向成熟的最初代表人物。
其政治与学术思想虽具有较浓的道家痕迹,但他的思想主流还是儒学;在将道家哲学引向具体社会生活实际的时侯,对体用关系的理解在理论上则失于浅近粗疏。
名教与自然分立两端的外在反映,是何晏分裂的双重人格,即一面参与曹爽集团饮酒作乐享尽荣宠,热衷于色利禄等世俗事物,一面又希望超脱尘世寻求自由逍遥的玄远之境。
据《隋书·经籍志》,何晏著作有:《乐悬》一卷,《孝经注》一卷,《官族传》十四卷,《魏晋谥议》十三卷,《老子道德论》二卷,《老子杂论》一卷(自注:何、王等注),《何晏集》十一卷,《集解论语》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只载有何晏三种著作:《论语集解》十卷,《魏明帝谥议》二卷,《老子道德论》二卷。
这些著作今大都散佚了。
根据清人严可均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何晏文今仅存十四篇:⑴《景福殿赋》、⑵《奏请大臣侍从游幸》、⑶《祀五郊六宗及历殃议》、⑷《明帝谥议》、⑸《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⑹《韩白论》、⑺《白起论》、⑻《冀州论》、⑼《九州论》、⑽《无为论》、⑾《无名论》、⑿《论语集解叙》、⒀《瑞颂》、⒁《斫猛兽刀铭》。
教员评价白起
教员评价白起摘要:1.引言2.白起的军事成就3.白起的战略思想4.教员对白起评价的背景5.教员对白起军事才能的评价6.教员对白起战略思想的评价7.教员对白起历史地位的评价8.结论正文:教员评价白起白起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将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据史书记载,白起在战争中取得了无数的胜利,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教员对白起军事成就、战略思想以及历史地位的评价。
一、白起的军事成就白起在战国时期为秦国效力,他历经了数十年的战争,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据史书记载,白起在战争中斩首敌军近百万,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白起的军事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白起率领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斩首赵军45万,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2.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击败韩、魏联军,斩首敌军24万,彻底摧毁了韩、魏两国的抵抗意志。
3.陉城之战:公元前280年,白起攻占陉城,使楚国丧失大片领土,从此一蹶不振。
二、白起的战略思想白起的战略思想以进攻为主,强调速战速决。
他认为,战争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战机,迅速击败敌军。
白起的战略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以战养战:充分利用战争资源,使军队在战争中不断壮大。
2.兵贵神速:在战争中讲究速度,力求迅速击败敌军。
3.以众欺寡:充分利用秦国的兵力优势,集中兵力攻击敌军弱点。
三、教员对白起评价的背景教员对白起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著作中。
教员认为,白起是中国古代军事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思想值得后人学习。
四、教员对白起军事才能的评价教员对白起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白起具有敏锐的战争直觉,善于抓住战争中的关键时刻,果断采取行动。
同时,白起还具备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善于调动兵力,充分发挥本国的兵力优势。
五、教员对白起战略思想的评价教员对白起的战略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认为,白起的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符合战国时期战争的需要。
教员评价白起
教员评价白起
摘要:
1.白起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2.白起的军事才能
3.白起的政治智慧
4.白起的人格魅力
5.总结
正文:
白起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是秦国的一位出色的将领,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兵法中的原则,善于抓住战机,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长平之战,他成功地击败了赵国军队,使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场战役显示了白起的军事才能和勇气,也证明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除了军事才能,白起也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智慧。
他主张国家应该实行统一的制度,并积极推动秦国的改革。
他还主张对外扩张,提出"攘夷"和"尚武"的政策,这些政策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白起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位有人格魅力的领袖。
他关心士兵,尊重人才,注重纪律,这些品质使他在军队和人民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总的来说,白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
和人格魅力使他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白起的历史评价
白起的历史评价蔡泽:“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
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阬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遂入围邯郸,使秦有帝业。
楚、赵天下之强国而秦之仇敌也,自是之后,楚、赵皆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
身所服者七十余城,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
”苏代:“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苏厉:“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
”寒泉子:“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
”秦昭襄王:“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赵胜:“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下,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
小头而锐下者,断敢行也。
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
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
可与持久,难与争锋。
”陈馀:“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阬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张唐:“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司马迁:“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
”谷永:“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介之过,赐死杜邮,秦民怜之,莫不陨涕。
”扬雄:“秦将白起不仁,奚用为也。
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
”班固:“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
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猋起云合,果共轧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
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
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何晏:“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邓艾:“忠臣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
”孙楚:“烈烈桓桓,时维武安,神机电断,气济师然,南折劲楚,走魏禽韩,北摧马服,凌川成丹,应侯无良,苏子入关,噭噭谗口,火燎于原,遂焚杜邮,与萧俱燔,惟其没矣,古今所叹!”李世民:“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描写白起打仗的文言文
描写白起打仗的文言文文言文《战国策》中有一篇是记载秦昭王与白起的对话,其中大致意思如下:此人名叫白起。
这人善于打仗,打了很多胜仗。
在齐、魏、楚三国国君面前很受尊重。
其实此人以往也很得志,但现在越来越没落,混得也越来越差了。
当初在伊阙之战时,白起本想将司马错赶回秦国。
可是又担心这样做会导致秦军的死伤太多。
所以便决定不再让司马错攻打韩魏联军。
当时韩魏两国正与秦军交战。
可韩魏联军见秦军人数少,而且装备也比自己强,所以根本不把秦军放在眼里。
当司马错命令部队向韩魏联军进攻时,韩魏联军并没有阻挡,甚至也没派出多少兵力去抵抗,似乎在放任秦军进攻。
后来司马错觉得秦军的攻势太猛烈,害怕伤亡过多,便命令士兵暂停进攻。
1。
吴起相魏,门下食客三千人。
2。
孙膑著书,被好事者取其竹而抄之,号为《孙子兵法》。
3。
赵奢为马服君,出赋粟。
宾客观者如市。
4。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五蠹》之书传于世。
5。
司马穰苴使于齐,伐孤竹,取威,因召孟明。
6。
公孙鞅之魏,立信,施于民,民爱之。
7。
范雎之秦,折散大梁之师,施惠于民,秦民大悦。
8。
穰苴莅军,请三帅。
入话,乃知右司马。
9。
白起为秦将,南拔鄢、郢,东裂膏腴之地,西夷巴、蜀,北禽赵括之军。
10。
昭王怨李信,信出奔赵。
3。
故战道必胜者,守也;攻而必取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故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是故,守不如藏,善藏者乃长久。
战争作为政治手段的运用已经十分成熟,《司马法》中早就规定了车战的具体战术。
我们从先秦典籍中,既可看到关于车战的描述,也能感受到阵战和攻城作战的气氛。
以“秦晋两国”为例,来看一下当时双方阵战和攻城作战的场面。
晋景公派先轸和箕郑父征讨秦国,可是半路上遇到了秦军伏击,晋军损失惨重。
8。
赵奢为马服君,出赋粟。
宾客观者如市。
廉颇因坚壁以待之。
10。
伍子胥先奔吴,然后吴王阖庐命伍子胥于申包胥于秦乞师。
伍子胥入秦,与孙武论兵,以为可以兴兵伐吴。
白起发明肉夹馍的典故
白起发明肉夹馍的典故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中国,一些食物不仅代表着一种味道,更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肉夹馍作为中国传统食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故事。
而其中与白起有关的典故更是让人感到惊奇和敬佩。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秦朝时期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与肉夹馍的典故源于他在战场上的巧思和创意。
相传在白起征战的时候,军队食物供应不足,为了让士兵们吃饱,他决定自己发明一种新的食物。
于是他将面粉加水搅拌制成面团,用手拉扁成薄皮,再在火上烤熟,然后放上烤好的肉夹在中间,翻过来一半,就这样制成了一个新颖的食物,也就是后来的肉夹馍。
从此以后,肉夹馍成为了白起军队中的主食,士兵们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白起的军队也因此士气高昂,打仗更加勇猛。
肉夹馍的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士兵们的喜爱。
在战争之余,他们也会在篝火旁聚在一起,分享着肉夹馍带来的快乐和温暖,仿佛忘记了身处险恶的战场。
除了在中国本土,肉夹馍也受到了国际的喜爱。
在很多国家的中餐馆里,都可以见到肉夹馍的踪影。
它独特的口感和美味的味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尝试和喜爱。
无论肉夹馍在哪里,无论口味如何,都离不开白起的巧思和智慧。
他发明肉夹馍不仅为士兵们提供了营养,更是展现了他的胸怀和人文关怀。
在战争之中,白起并没有忘记普通士兵的需求,而是借助肉夹馍这一简单的创意,为士兵们带去了温暖和幸福。
白起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影响着无数后人。
而他发明肉夹馍的故事也成为了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
肉夹馍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和记忆,它代表着白起的聪明才智和大爱之心。
在追寻肉夹馍的历史和来源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寻找着白起这位伟大将军的足迹。
他的贡献和奉献不仅体现在战争之中,更体现在他对人民的爱和尊重之中。
肉夹馍成为了他的一个象征,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就像肉夹馍的美味一样,白起的故事也会一代一代地被传颂,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古代军事史上的战略家白起
古代军事史上的战略家白起白起,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战略家。
他的出色战略思维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为他赢得了无数胜利,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杰出的战略家之一。
本文将从白起的战略思想、作战策略和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白起在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白起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但他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他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他在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作为一位杰出的战略家,白起注重兵力的集中和运用。
他提倡“以一当十,以十当百”的战术原则,即充分发挥兵力的集中优势,迅速击溃敌人的弱点。
白起的这种战术在战国时期的诸多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使秦国军队在战局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白起注重其军队的装备和训练。
他在军事辖区内加强了军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军队的装备水平。
同时,他提倡军队的严格纪律和训练,确保士兵们具备良好的战斗能力和执行力。
他还注重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在战争中善于借助地理优势构筑防御工事或展开进攻,以达到战略目标。
白起在古代军事史上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策略上,还体现在他对中国统一和大一统政策的推动上。
在他的战略指导下,秦国军队在多次战役中战胜了其他国家的军队,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始皇即位后,白起被任命为将军,继续为秦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白起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策略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集中优势和迅速打击的战术原则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广泛采用,并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成功经验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君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总结起来,白起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战略家,通过他的卓越才能和智慧,为古代中国的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策略在战国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广泛影响了后来的军事家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他的战略思想一直被后世的军事家所推崇,为中国古代军事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白起的事迹和战略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军事史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军事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白起文言文删改翻译
原文:白起者,秦人也。
初事秦昭王,以军功封为武安君。
起用兵如神,每战必胜,秦王益器之。
及长平之役,赵数败秦,秦王患之。
起请曰:“赵虽众,实易与耳。
赵将廉颇,虽勇,而老矣。
吾若往击之,必能败之。
”秦王许之。
起遂将秦军,与赵战于长平。
起用奇兵,设伏兵,大败赵军,斩首四十五万,赵卒降者六十余万。
秦王大悦,封起为武安君,益封地,赐以金帛。
起遂为秦将,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威震天下。
然起性刚烈,不屈于人,与范雎有隙,范雎诬陷之,秦王信而杀起。
起死,秦王悔,使人驰传召起,已不及矣。
删改翻译:白起,秦之良将也。
初事昭王,因军功被封为武安君。
白起用兵如神,每战必克,昭王对他更加器重。
长平之战时,赵国屡次击败秦国,昭王为之忧虑。
白起请战,曰:“赵虽众,实则易攻。
赵将廉颇,虽勇猛,但年事已高。
若吾往击之,必能大败赵军。
”昭王允之。
白起遂率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交战。
白起用奇计,设伏兵,大破赵军,斩首四十五万,赵卒投降者六十余万。
昭王欣喜,封白起为武安君,增封地,赐予金帛。
白起因此成为秦之将帅,南征北战,战无不胜,威震四海。
然白起性情刚烈,不屈于人,与范雎不和,范雎诬陷他,昭王信而杀之。
白起死后,昭王悔,派人驰传召回白起,已不及矣。
译文:白起,秦国的一位杰出将领。
起初侍奉秦昭王,凭借军功被封为武安君。
白起用兵如同神明,每次作战必定获胜,昭王对他越来越器重。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屡次击败秦国,昭王感到忧虑。
白起主动请战,说道:“赵国虽然兵多,但实际上很容易对付。
赵国将领廉颇,虽然勇猛,但已经年老。
如果我前去攻打,必定能将其击败。
”昭王同意了他的请求。
白起于是率领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展开激战。
白起运用奇计,布置伏兵,大败赵军,斩首四十五万,赵国投降的士兵有六十余万。
昭王非常高兴,封白起为武安君,增加封地,并赐予他金银财宝。
白起因此成为秦国的统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威震天下。
然而,白起性格刚烈,不屈于人,与范雎产生了矛盾,范雎诬陷他,昭王信以为真,将他处死。
文言文白起翻译及原文
【原文】白起者,秦之良将也。
善用兵,威震天下。
秦昭王二十九年,赵国伐韩,围其都。
昭王使白起帅师救韩,战于伊阙,大破赵师,斩首四万。
赵王惧,请和于秦。
白起曰:“赵虽败,其国未衰。
且吾闻赵王有贤臣,不可轻也。
”乃班师而还。
明年,秦复伐韩,围其都。
昭王复使白起帅师,与韩、魏共击赵。
战于华阳,大破赵师,斩首十三万。
赵王大惧,复请和于秦。
白起曰:“赵虽屡败,其民心未离。
今虽和,未可保也。
”遂班师。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复帅师伐赵。
战于长平,赵王亲率大军,与秦师对峙。
白起设伏,大破赵师,斩首四十余万。
赵王走,秦遂灭赵。
【翻译】白起,秦国的杰出将领。
擅长用兵,威名震慑天下。
秦昭王二十九年,赵国进攻韩国,包围了韩国的都城。
昭王派遣白起率领军队救援韩国,在伊阙与赵军交战,大败赵军,斩杀四万人。
赵王感到恐惧,向秦国求和。
白起说:“赵国虽然战败,但其国力并未衰弱。
而且我听说赵王有贤能的大臣,不可轻视。
”于是撤军返回。
第二年,秦国再次进攻韩国,包围了韩国的都城。
昭王再次派遣白起率领军队,与韩国、魏国一同攻打赵国。
在华阳之战中,大败赵军,斩杀十三万人。
赵王非常恐惧,再次向秦国求和。
白起说:“赵国虽然屡次战败,但其民心并未离散。
现在虽然求和,也不能保证其稳定。
”于是再次撤军。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再次率领军队攻打赵国。
在长平之战中,赵王亲自率领大军,与秦军对峙。
白起设下埋伏,大败赵军,斩杀四十余万人。
赵王逃跑,秦国于是灭掉了赵国。
【文言文原文】白起,秦之良将也。
善用兵,威震天下。
秦昭王二十九年,赵伐韩,围其都。
昭王使白起帅师救韩,战于伊阙,大破赵师,斩首四万。
赵王惧,请和于秦。
白起曰:“赵虽败,其国未衰。
且吾闻赵王有贤臣,不可轻也。
”乃班师而还。
明年,秦复伐韩,围其都。
昭王复使白起帅师,与韩、魏共击赵。
战于华阳,大破赵师,斩首十三万。
赵王大惧,复请和于秦。
白起曰:“赵虽屡败,其民心未离。
今虽和,未可保也。
”遂班师。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复帅师伐赵。
写白起的诗
写白起的诗
1、宋·徐钧《白起》
投降赵卒本求生,坑后谁人不死争。
三召三辞宁自刎,邯郸料不再长平。
2、唐·曹邺《过白起墓》
夷陵火焰灭,长平生气低。
将军临老病,赐剑咸阳西。
3、唐·李白《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
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4、宋·邓肃《次韵师皋》
平生论兵轻白起,端欲采芝追甪里。
谁遣声名到人间,役役十年空血指。
天狗堕地嗟未已,雷声屡迫君王耳。
闽山今复暗旌旗,四望长安泪如洗。
羡君好古慕羲皇,品流不减刘真长。
舍我帡幪得甘寝,傍徨忽在无何乡。
安得大明如火烈,坐令鼠辈消春雪。
六合内外还桑田,乾坤不容异姓裂。
看君跃马如游龙,醉中脱帽造王公。
高堂请志中兴事,吉甫作诵穆清风。
5、唐·汪遵《杜邮馆》
杀尽降兵热血流,一心犹自逞戈矛。
功成若解求身退,岂得将军死杜邮。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段著名的故事,被称为“暗度陈仓”。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的秦始皇想要统一六国,但面临着强大的敌人。
为了取得胜利,秦始皇派遣了将军白起率领大军攻打陈仓。
然而,陈仓地势险要,敌军守备森严,要攻克陈仓可谓困难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白起决定采取一种非常规的策略,他决定“暗度陈仓”。
所谓“暗度陈仓”,就是偷偷地渡过陈仓,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白起派出精干部队,在夜晚悄悄地绕过陈仓,终于成功地渡过了陈仓,然后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袭击了他们。
最终,秦军取得了胜利,陈仓也被攻陷,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或者困难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才能取得胜利。
白起的“暗度陈仓”战术,正是充分发挥了智慧和勇气,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智慧课,告诉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不要一味地硬碰硬,而是要善于变通,善于寻找突破口,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
在当今社会,这个故事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而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像白起一样,善于变通,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
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暗度陈仓”,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出其不意地解决问题,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因此,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不气馁,不畏难,而是要善于变通,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找到突破口,最终取得胜利。
正如这个古老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智慧和勇气往往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成功。
类似于纸上谈兵只读书不注重实际作文名人事例
类似于纸上谈兵只读书不注重实际作文名人事例1.战国时期赵括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
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
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
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
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
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
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
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
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2.三国时期马谡失街亭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也是这次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事。
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诸葛亮率军攻打曹魏,声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县;诸葛亮则亲率诸军进攻祁山,发动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攻祁山时,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
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
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
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
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
何晏,魏晋风度的代言人
何晏,魏晋风度的代言人说起魏晋风度,何晏是绕不过去的人物。
何晏的生父是何咸,爷爷是东汉大将军何进。
何晏的父亲何咸早逝,据史料记载,何晏可能是何咸的遗腹子。
何晏的母亲尹氏丧夫后,被曹操相中,成了曹操的妾室。
顺便说一句,曹操是典型的人妻控,尤其喜欢已婚妇女。
最有名的就是张绣的婶婶邹氏,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包括曹丕、曹植的母亲丁夫人都是出生娼家。
曹操对“假子”的照顾还是不错的。
对秦宜禄的儿子秦朗,何咸的儿子何晏都照顾得很好,他是发自内心得喜欢这些孩子。
给他们最好的教育,曹操曾对宾客们说:“你们有谁看过对待继子像我这样的吗?”说这话的时候,能看出曹操的得意来。
因为自小跟着母亲在王宫里长大,何晏接受着优越的教育,深受曹氏家风的影响。
曹操尚通脱,所以何晏也比较放肆,个性较强。
相比之下,秦朗就比较谨慎。
何晏穿衣服都和曹丕相似,所以深沉的曹丕很讨厌何晏,直接抓住何晏的痛脚,叫他“假子”。
所以,何晏很早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品质,他一边才华毕露,一边又比旁人更敏感。
在王府里,只有显露才华才能吸引曹操的注意,但同样也会引起曹丕兄弟的排挤。
所以,年少又敏感的他对形势看得很清楚。
画地为庐——内心的坚守何晏早慧,被称为“明慧如神”。
曹操十分喜爱这个神童,看着他在眼前长大,越看越喜欢,想要认他做儿子。
但是,七岁的何晏的做法却让人出乎意料。
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自己就默默地待在这个圈的范围内。
大人们询问其这样做的缘由,小何晏答道,“这是何家的房子”。
在当时,这种孩童的坚毅果敢、对家族血统的尊重是令人钦佩的。
这种说法传到曹操的耳朵里,曹操的心里又惊讶又悲凉。
曹操觉得自己的用心白费了,无疑是很失望的,但同时又从何晏身上看到了一种个性。
曹操对何晏的态度由原来的“奇爱之”到“即遣还外”,将何晏送回了何家。
这既是对小何晏人生道路选择的一种尊重,但对雄才大略的曹操而言,何尝不是一种不大不小的挫败。
也许,在何家长大,这对于何晏的人生之路,少了更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起论何晏
白起之降赵卒,诈而阬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
(扬雄:秦将白起不仁,奚用为也。
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
)
后亦难以重得志矣。
向使众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况於四十万被坚执锐哉!
(孙子: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
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众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众肯服,何城肯下乎?
(史记: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攻赵,取二十馀县,首虏九万。
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
於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
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
)
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
(史记: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
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
)
何者?设使赵众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孙子: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复存也,死者不可复生也。
)
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於邯郸者,非但忧平原君之补袒,患诸侯之捄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
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可谓善战而拙胜。
(史记: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
正月,皆罢兵。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
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於河内。
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
(战国策: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
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
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何如!)
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众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
(左传:先轸曰: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嬴请三帅,公许之。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孟明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二年,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肴之役。
)
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於剧战也。
(左传:子鱼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
白起论
白起之降赵卒,诈而阬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
向使众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
况于四十万被坚执锐哉!天下则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众,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众肯服,何城肯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
何者?设使赵众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
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于邯郸者,非但忧平原之补袒,患诸侯之捄至也。
徒讳之而不言耳。
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
可谓善战而拙胜。
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
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谓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称奇哉?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众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
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
(《史记·白起传》集解)何晏说:“白起接受赵军投降,后用计坑杀四十万人,岂只是残酷暴烈而已!以后也难以继
续建功得志了,如果赵人知道必死,就算空手不拿兵器也是可畏的。
何况四十万穿着盔甲,拿着兵器的士兵呢!
(人家都饿了四十六天了,你让他们穿着盔甲,拿着兵器?有那力气还投降干嘛?-_-|||)
普天之下的人都看见投降秦国的将领被砍下的头颅堆成山,归顺秦国的士兵尸骨积为丘,从此以后,如果再与秦国交战,要死就死,反正投降是死,战死也是死,谁还肯再投降,哪座城还肯归顺!所以白起虽然能一夜之间坑杀四十万人,但是这等于告诉天下人,你们必须决一死战,绝不可投降。
白起为争一时之功,结果更加坚定了六国保家卫国的决心。
这种做法是在进攻的时候削弱自己的优势,在军事上表面胜利了,在战略上却破坏了自己的整体计划。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赵国虽然战败了,但并没有亡国,假如赵国万众一心动员起来再战,赵国的大将再有一个马服君赵奢那样的人,那么下一次大战一起,秦国就不是对手了。
(原来武安君还不如赵奢。
)
况且从今以后,白起使各国都对秦国同仇敌汽了。
后来秦国之所以始终不敢再出兵攻打赵国的邯郸,并不是因为赵国经此一败而由平原君赵胜辅佐廉颇坚守,而是因为秦国害怕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救赵,秦国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因忌讳不说罢了。
(始终不敢再攻打邯郸?那赵国是外星人灭的?)
再说长平之战在开战之前,秦国的兵源不足,重新变更法令,规定凡年满十五岁的青少年都要服兵役,都要拿起武器上前线和赵作战。
以秦国那样强大的国家,一仗打下来,十五岁以上的军士死伤过半,因此从长远来看,长平之战打败赵国的功小,秦国大伤元气损失更大。
这样怎么能称得上是奇将呢?
(赵国为合纵之首,六熊最壮的一头,把它打残了,奠定六熊皆弱,秦国独强的局面,居然还不是奇将?那是不是要释放王八之气,四十万人瞬间被感化,六熊就此归秦,大家一起建设和谐社会才算奇将?)
以后秦国作战为什么变得困难了呢?那是因为秦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再也不可招降了,为什么不可招降呢?人家宁愿战死,也不愿投降后被杀,作战中杀伤敌军虽然难,投降后杀死敌军虽然容易,但杀降的危害,大于进行剧烈的战斗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三十九·魏三十九·何晏·白起论》(出自《史记·集解》)。